第一篇:国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索
国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索
摘 要: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而国学经典就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一个国家要想立足,要想蓬勃发展,就必须要有立国兴邦的基础,国学文化是经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积淀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一个民族要是失去了自己的信仰,丢掉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就不能立足于天下,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国学文化传统继承下来,并且传扬出去,让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骨子里就有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气节。
关键词:国学教育;生活实践
要将国学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学生抓起,学生在学习阶段吸收各种各样丰富的知识,国学文化要从他们小时候就打牢基础,让国学教育的精神真正的融入到他们的学习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学习国学文化的好习惯,这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就阐明了国学教育在生活中的实践和探索,希望可以帮助很多的教师加强对国学文化的教育指导,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国传统的国学文化。
一、将国学教育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国学经典当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比较难懂的,因为国学经典都是精炼的语句,往往一个字就包含很多意义,有的时候光是阅读几遍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内涵,所以,帮助学生读懂国学经典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人通过长期实践得到一些国学经典学习的方法,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1.运用实践活动学习国学经典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学习国学经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找对方法,国学经典的学习就不在是晦涩难懂,我们要把国学经典中的精炼语言所表达的精神跟生活结合起来,让国学经典化成故事,游戏,活动等比较受欢迎的形式,这样才会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学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如果留心当前的国学教育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西方主流思想的涌入,国学文化教育失去了原本的重要地位,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我们,这种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国学文化不能丢,我们要重振国学文化教育,让国学文化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将国学文化融入到生活当中,才能再次将国学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延续下去。
例如,国学经典中说的“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子女应当尊重、赡养、服从父母。这句话延伸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是学生光是从这句话上是体会不到孝的重要意义,也不知道怎么去对父母尽孝,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培养他们对自己父母尽孝的概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然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本人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上来看,学生都说自己从未注意到父母头上出现的白发,体会到了父母照顾自己的不容易,也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真正含义,这就说明这项活动成功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国学经典的内涵。
2.开展国学诵读的活动
要想让国学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就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国学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是前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所以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会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会加深对国学经典的印象,在他有深刻记忆的基础上学习国学文化就比较容易。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环境来为学生学习国学文化推波助澜。
例如,教师和家长共同为学生创造诵读国学经典的机会,在学校里,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读书角,放一些国学经典的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书籍,还要家长配合在家里放置国学经典书籍,每天晚上陪学生一起诵读,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会对国学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二、国学教育和生活结合的意义
我们学习的文化知识都要回归到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意义,国学文化的学习也不例外,只有将国学教育生活化才是我们学习国学文化的目的,不然,再熟练的背诵国学文化的知识也都只是纸上谈兵,国学教育和生活结合是才能将国学文化的内涵充分体现出来。
1.学习国学经典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自觉的汲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现在这个飞速进步的时代,我们不能被冲昏了头脑,要学会借鉴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良好的基础上发现我们的现代文化,无论世界怎么变我们的特有的民族精神不能变。
2.国学教育要不断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国学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必须要被一代代的人传递下去。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越早越好,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做好传统国学文化的教育工作。
结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我们要从国学教育当中学习到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骄傲!
参考文献:
[1]宋思涛.利用现代通讯传播手段加强大学生国学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11,(2).[2]范媛媛,桑英军.在高校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手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中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然而,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聋生不能适应学习需要的现象。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语文教育更应该回归到生活当中,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引领聋生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从而使语文教学活动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中学;生活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022
以往的语文教学,一直紧闭四门,足不出户,“抱着教材打滚”,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应考”的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这种应试,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由于教材的肢解,空洞的说教,使得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最终使教师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使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接壤。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笔者认为要让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语文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为生活服务,语文教学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怎样教。
1.语文讲读“生活化”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课堂教学,要抱着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才能上一个台阶,才能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先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但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段时,学生还觉得很好笑、很好玩,认为实在不值一提。这也难怪,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有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于是,笔者吸取教训,在另一个班讲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先让学生自由地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谈谈笔者和父亲的关系,讲述父亲对笔者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通过笔者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的。引导之下,学生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一种特别的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合。
2.语文训练“生活化”
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所以训练的材料要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讲短语知识、句子知识,可从学生的请假条入手;改病句练习,可从学生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手法的训练,不防联系学生熟悉的各种广告……如在写信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做一个纸皮邮箱,先让每位学生想象一个地址。在写介绍校园的说明文写作中,笔者曾让学生走出课堂做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对空间顺序的理解自然是事半而功倍。
3.语文教育“生活化”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不是外加的干巴巴的空洞说教,而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如讲《皇帝的新装》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分析小男孩的形象,并围绕“童心”二字展开讨论,然后笔者总结道:“可贵的童心是容易失落的,我们每人都应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然后鼓励他们对同学、对教师、对父母说说心里话,针对身边发生的事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和看法。对全班学生来说,安徒生使他们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而对于笔者来说,安徒生“配合”笔者将语文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并进入他们的心灵。
二、联系现实生活,加强生活实践
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课堂、校园、家庭、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天然场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养成事事、处处、时时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日常生活“语文化”。学生不但要认真阅读课文,更应该博览群书。不但要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更应习惯于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从打电话到会客人,从写留言到写申请书,从同学辩论到家庭讨论,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应用。如果引导得当,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语文学习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2.班级生活“语文化”。班委选举时,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语文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三分钟讲演”,讲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班干部在黑板上写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字、病句;要举行运动会,让学生写入场词……这些都可谓“一箭双雕”。
3.社会生活“语文化”。我们的学生将来是要走上社会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高水平的语文素质。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结合语文教学培?B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一工具,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街头交通、农贸市场、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甚至个体摊点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如:针对校门外的安全隐患,笔者曾鼓励学生以“请遵守交通规则”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号召全校学生行动起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又如针对县城内的脏、乱、差问题,建议学生写一封《致全体公民书》,号召全体公民自觉地维护城市卫生,让每个人认识到“社会是我家,美化靠大家”。通过这类社会参与与语文实践相统一的活动,学生的收获远远不止是提高了读、写、听、说能力,更有日益增强的现代公民意识。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这就是“语文教学生活化”。只有打开语文教学之门,把语文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从“必然王国”走进“自由王国”,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并运用语文这一工具。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窑头中学校 036499)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壶关县固村九年一贯制学校郭晋菊女联系电话:***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得数学成为最令学生头疼和发怵的学科。加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僵化落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更使数学变得“面目可憎”。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生认知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认识数学的起点并不是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和抽象的数概念,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是实现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一定要生活化,这样才能利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在新的一轮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数学生活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近数学过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资源,积极捕捉生活中的有关信息,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新理念,把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
第四篇:城郊小学美术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城郊小学美术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吴静 玉潭实验学校
城郊小学离城市不远,又有自己的农村生活氛围,与城市学校相比,它既有现代生活的熏陶,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乡土资源。走进生活,挖出特色,增改教材;走进生活,开阔视野,激发情趣;走进生活,探讨教法,美化生活。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利用本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城郊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使城郊小学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热爱美术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关键词: 城郊小学 美术 生活化
陶行之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从教育的内容来看,所谓生活即教育,直接地说便是:是生活就是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不能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特色化美术教学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教师所擅长或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这个新课标和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令人欣喜。城郊小学离城市不远,又有自己的农村生活氛围,与城市学校相比,它既有现代生活的熏陶,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乡土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么独特的二维资源,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走进生活,挖出特色,增改教材。
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增:生活是鲜活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挖掘本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如:《摔胶泥 》、《红芋形的畅想》、《草根造型》、《陶俑欣赏与制作》、《狗尾巴草的大变身》、《黄豆黑豆红豆一家亲》、《复制叶脉》、《我为爸爸设计的多功能汽车》、《俺家的水果多》、《秋田里的昆虫》等。
改:有些课程很好,依据本地资源,需对原有的教学活动作一些适当的修改。
1、更换内容。如第五册中《梦幻中的城堡》,孩子们对西式城堡印象模糊或没有,因此我把内容改成我家的小楼房;第三册中《变化无穷的线条》,我校有一处野草田,里面都是各种长长短短的荒草,这节课就让孩子们去拔草玩草摆草,间接体会线条的魅力。
2、扩充内容。如十一册中《剪“喜”字》,结合当地的民间剪纸,可以剪各种动植物、人物、窗花等。
二.走进生活,开阔视野,激发情趣。
城里:我所在的学区离城市大约10公里,37路车直达市中心,很多孩子的家长就在城里上班,对城市孩子们并不陌生,而且电脑在许多家庭也基本普及。
1、组织学生对城市建筑城市生活进行调查。让学生观察城市建筑城市生活百态,用写生、想象创作等方式表达调查的结果。如《高大的楼群》写生活动、《我心中的未来城市》想象创作等活动。学生在调查新城市建设城市生活活动中,亲身感受与时代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文思想在新建设中的体现都使儿童的文化品位和视觉审美发生变化。
2、开展“我对艺术知多少”的网上学习美术知识的活动。电脑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教师留给学生一个美术网站或一个专题,让学生上网获取更多的美术知识,欣赏更多的美术作品,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查阅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及它们的特色。
3、进行电脑美术创作活动。①教师先教会学生使用各种绘画工具,认识各种绘画效果。然后定出一个绘画主题,让学生自主创作。②进行编制小报活动、学会制作卡片。最后进行电脑美术创作展示。
乡间: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及能力。
1、这里的高楼虽说越建越多,但这里目前依然还保持着农村的风情风貌,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富裕了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不同的时节,农民有不同的庆贺方法。如清明节家家户户吃鸡蛋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看灯会,所以更有不同的热闹场面。这都是极好的绘画题材。
2、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也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菜地,各具风韵,他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乡俗之趣,陶冶个性
。三,走进生活,探讨教法,美化生活。
1、组织“生态游”,开放主阵地 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需到生活里捕捉题材内容,而更本质的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去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以往的美术课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传授技能,然后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临摹,或凭记忆苦思冥想,结果学生不但画不好,更甭提有创意,而且越来越讨厌画画。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
案例:《草根造型》教学片断
草对这里的孩子来说最熟悉不过了,每天上学的小路边田野里都长满了各种形状的草,但他们的脑海中,对草根是比较陌生的,甚至有的学生惊呼:草也有根的呀。我回答:当然有,而且很不同。这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我于是引导他们现场挖草,现场观察各种草的根。
生1:“老师,你看!这儿像一个长满胡须的老爷爷的头。”(一位学生指着一种草的根说)
生2:“老师,这个像一条龙。”
师:“这两位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请大家想想其他的像什么?”(指导学生观察其他草的根)
生:“像太阳的光芒”、“像珍珠项链”、“像人参”„„
师:“这些草可以当羊的美食,草根丢了也挺可惜的,可以拿来做什么呢?” 生议论纷纷。
生:“可以串起来做项链耳环”、“可以做根雕”、“可以粘在纸板上做成美丽的墙饰”、“可以染色做成工艺品” „„ 通过仔细观察,孩子们发现原来看似没用的草根形状是千姿百态的,是这么美、这么丰富,这么有经济价值,制作时,个个情绪高涨,大胆表现,后来我们在校内搞了个根艺展。收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赞赏。
2、活用各媒材,开拓表现法
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作画,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而新课标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因此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新的画种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
案例1:《摔胶泥》
在学校的南面有一片荒芜的田地,土质很好,红红的很有粘性,真是上好的天然粘土,我们这里人称之为胶泥。制作过程:(1)我让孩子们把这些胶泥摔薄,像薄薄的大饼。(2)然后用铅笔在上面画出人物或景物造型,(3)接着用小刀或者剪刀裁下,贴在有色或者无色的卡纸上,用书本压住,自然晾干。
(4)最后用水粉或者水彩颜料上色。一副充满童真童趣的胶泥画完成了。把它挂起来或摆在桌上,就使小房间更美丽了。案例2:《复制叶脉》
1、材料:水粉颜料、各种形状的叶子、底版纸、剪刀、铅笔。
2、制作过程:
(1)、准备好底纸版,构思草稿,定好构图。(2)、概括草稿需要巧妙选择有形态、质感特点的各种叶子进行拓印。(3)、选好叶子,接着在叶子上涂色,往纸上一块一块地按画稿拓印。(4)、整理(拓印出叶子的特殊纹理效果,使画面质感更鲜明,更独具美感。)
3、走进民间乡土艺术,发扬民间工艺
民间艺术是所有艺术的母本艺术,蕴涵丰富的智慧,是最具生命活力的艺术。在民间艺术家手中,一切造型都被赋予了生命。学生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把民间的传统文化发扬广大;可以激发对劳动人民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1、结合当地的传统工艺,开设了藤编、剪纸、篆刻等具有乡土气息的工艺课。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关心周边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增强。
2、民间素有“金不如玉、玉不如瓷、瓷不如陶”的说法,说明了在考古学领域,陶的价值远在金玉之上。汉代是陶艺发展的巅峰时代,而徐州地区正蕴藉着丰厚的汉文化。在学校附近的龟山汉墓里就有许多的陶俑,这是极好的教学素材。《陶俑欣赏与制作》教学片段
1、导入:拿出陶、瓷两样制品让孩子们比较:陶---厚、烧成温度低、粗、低沉。
瓷---薄、温度高、精细、清脆。
2、交流:你知道有关陶艺的事吗?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了解到的有关知识。老师帮助、补充。
(1)、陶的起源—---最初人们把编织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一层粘土,使其能够盛水、耐火。(2)、龟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各处细节的刻画深入细致,手法简练夸张,形神兼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技法:所有的作品都尽量要空心的,泥的厚薄尽量一样,衔接处要粘牢。(1)、捏塑(挖空(2)、泥条(盘筑、编织)
(3)、泥板(圈围、拼搭、切割、任意)(4)、装饰(压印、划刻、上色、贴花、绞泥)
(正规的制陶过程需要的工具很多,如练泥机、帆布、刮刀等等,而学生手中的工具只有尺、规、笔等这些可以利用的工具,例如笔帽圆孔可以在泥塑作品上刻出眼睛,尺和刀都可作雕刻刀使用,又可以刻出人物的耳朵及足部较细部分。而最重要的材料--泥,是从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山上挖来的红陶土,这种土粘性好可塑性强。)
4、探索综合课,能力多元化
综合实践课是着眼于生活本身的课程,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理念,整合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实践学习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也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以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比较、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多元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
(1)、开展“我爱我家”活动,让学生寻找家乡美景,如玉潭湖、玉潭公园、龟山汉墓等,并以绘画、布贴、泥捏手法描绘家乡美景。让学生通过想象,创作理想中的家园,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调查环境污染的情况,让学生通过看本地新闻报导、向家长了解和自己对周边环境污染的观察,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结合班队课,进行交流探讨,然后用各种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或绘制招贴画进行环保宣传。通过这一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比较、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多元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
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利用本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城郊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不仅使城郊小学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热爱美术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教科书,把美术学习的范畴扩展到地方乃至更大的区域。但开展城郊特色化美术教学,发展城郊美术特色教育,决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钻研、互相探讨、为共同目标携手共进。
参考文献: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1 9 P69-71 罗丹 葛赛尔 《罗丹论艺术》 团结出版社 2006 2 P55 《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第五篇:基于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探讨
基于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探讨
摘 要:基于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和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的背景结合起来,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遇到生活问题时,用地理的思维进行解决,使地理问题生活化。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利用自己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生活化;高中地理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35-02
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曾经明文规定,“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地理知识,学习地理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从新课标的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学习地理知识,就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很多地理知识源于生活,是理论化的生活常识,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必须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指导我们的生活。
一、把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生活化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两个具体的实例,解析把高中阶段的地理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案例1:在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时候,有一对来自英国的母女正在印度洋的岸边度假,那个小女孩突然发现这次的海水涨落和平时是不一样的,这次的状况和自己在地理课上听老师讲的海啸十分相似,于是,她就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妈妈,妈妈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马上告诉了有关部门,结果救了几百人的性命。
案例2:前几年,湖北某县市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至今记忆犹新,情况是这样的,湖北某县的学生正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地震,学生在极度恐慌中,从教学楼拥挤外逃,结果前面有人摔倒,后面的人依旧拥挤,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不断有学生被挤倒,发生了学生踩踏事件,造成了上百人的伤亡。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可能应用到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学会把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但使自己免受伤害,还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或财产;相反的,在生活中没有必要的地理常识,可能使自己的生命或财产处于危险之中。试想一下,如果在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在讲解地震知识的时候,联系我们的生活情况,教给学生在地震中逃生的方法,案例2中的情况极有可能就不会发生了。可见,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让地理学科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来。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地理的教学大多脱离了生活实际,单纯的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生活中的无知现象。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都可以发现地理现象,地理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了用地理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地理问题。
二、对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以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切入点,用生活的态度组织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
案例: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我国每年都会经历四季更替,夏季的时候,白天时间比较长,晚上时间比较短,而到了冬季,白天时间比较短,晚上时间比较长。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季节不同,昼夜长短的情况就会不同呢?带着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怀疑,导入“地球的自传与公转”的学习中去,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地理教学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紧密结合,增加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实,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还没有走进地理课堂的时候,已经接触了很多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会活动中,对各种地理现象有了最初的印象和看法。有的看法是不科学的,但是有的看法就比较正确,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所以,高中阶段的地理老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尽可能多的搜集一些和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入到地理课堂上来,在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地理原理
在组织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时,如果单独地讲解地理原理,可能会比较枯燥,学生的接受程度肯定会比较差,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老师借助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来分析那些复杂难懂的地理原理。
例如:洗衣机是家庭里的常用电器,我们知道,洗衣机除了洗衣服之外,还可以把衣服甩干,那么,洗衣机甩干衣服的过程是采用了什么原理呢?这就涉及到了我们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台风。正如大家所知,台风都有一个台风眼,如果在课堂中单独地讲台风眼的形成原理,就会感觉比较生涩,抽象难懂,相信很多学生会记不住。殊不知,洗衣机甩干衣服的过程正是应用了台风眼的原理。结合这一实际案例,再分析台风眼的形成原理,就会显得通俗易懂,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快。因此,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多观察自己周围的地理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和自身的经验,对生活中的地理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用生活现象解决地理中的教学难点。
3、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
我们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获取地理知识。那么,我们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是用地理知识为生活服务。这就要求高中地理老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使得地理作业更加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树立起生活处处有地理,生活处处用地理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完《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课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总结自己所处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本地区适合种植那些农作物。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4、综合运用多种素材,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不同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具有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媒体呈现的信息量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组织地理教学的时候,尽量使教学材料呈现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例如,在讲地理灾害的时候,可以提前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素材,把对相关的报纸、书籍等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地理》、一些旅游周刊等,借助于网站媒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如讲述灾难的影片《后天》、BBC纪录片以及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网站等。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地理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但是理论总是高于生活的实际。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采用这种方式教学,把理论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知识为生活服务,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到自己学有所用,认识到知识的价值,获得学习动力,找到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 卢芙蓉.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12(08)
[2] 奚茂云.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0)
[3] 张恩洪.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2(66)
[4] 夏丁华.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5)
[5] 吴世友.浅析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1(02)
[6] 杜海霞.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J].才智,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