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本职 不断探索党建新路子
上钢农贸市场是浦东最大的农副产品零售市场,周家渡市场监管所党支部在这里走出了一条适应个体户发展要求的党建工作新路子:上钢农贸市场内近400户个体户中的十几名党员被组织了起来,成立党支部,由市场场长担任支部书记,从事党务工作的副所长担任党建指导员,定期走访,确保党建工作得到有力开展。
周家渡市场监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党建对于个体户来说仍是个较为陌生的名词,然而在上钢农贸市场,通过开展非公党建工作,这些讲诚信的党员赢得了更多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党员经营者逐步成为上钢市场诚信经营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也进一步激发了上钢市场内党员经营户以更高标准、诚信经营的动力。
2013年,周家渡(上钢)工商所(现周家渡市场监管所)被确定为浦东新区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单位。正当创建过程行至中期,2014年初,原浦东工商、质监、食药监宣布三局合一。面临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大潮,周家渡市场监管所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乘势而上,让示范点创建紧密呼应工作大局,在积极创新监管方式的过程中稳抓党建。说干就干,该所紧随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步伐,开启了一顶“大盖帽”的“集约化”执法模式,即一次上门完成三项检查,一个公众诉求平台完成多个热线的维权处置。综合执法模式“深受企业、消费者的欢迎”。
干部们纷纷表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点燃了全所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激情。通过将党建与工作相结合,在所内形成了良性循环,党员干部在认真履行执法为民的工作职责中,积极开展无照经营整治,大力查处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加强网络监管,保障食品安全,积极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有报告显示,2014年该所办案成果远超往年,取得了全所历史性的新突破。周家渡市场监管所没有停止创新党建的脚步,具体而言,周家渡市场监管所有三招:一是立足本职,开展“一件事讲述身边人”的先进典型宣传活动,促进党员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一线岗位的骨干带头作用;其次是与武警九支队三大队、武警九支队卫生队、上南九村党总支签署共建协议,发挥区域联动,加强互动交流,促进工作更上新台阶;三是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引导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热心公益事业,扶贫帮困、帮老助残、帮困助学。在学雷锋活动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街道公益节等时间,为社区居民宣传法律法规。
如何将党建工作持之以恒地做实、做深?周家渡市场监管所的办法是培养学习型的党组织。据了解,该所党支部以参观一大会址和《焦裕禄事迹图片展》,前往三林烈士陵园扫墓等形式,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和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制作创建展板、设置党建园地展示成果、加强交流,营造浓厚的创建与学习氛围。
第二篇:努力探索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路子专题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努力探索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路子
城市街道是在一定区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是社会生活形态在基层社会的体制和组织表现。而城市街道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党的城市社区工作的基础,曾一度为解决居民群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加强城市街道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随着城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区工作的日益发展,原街道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观念和体制已严重滞后,街道工作已拓展到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卫生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治安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推进城市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发展、全面提升城市两个文明建设水平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分析思考
从总体上说,我们的街道、社区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是,我们的工作还刚刚起步,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矛盾,亟须加以研究解决。
1、街道、社区责权不统一,职能不到位。街道干部有责任却无权力,既要依法行政,但又没有执法权,于是造成管理真空,出现“看得到,管不着,责任大,权利小”的软弱现状。
2、街居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支持与配合不够。部分辖区单位不屑与街居联系,街居也不愿自讨没趣,党建工作的对象仅限于抓本街居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故没有发挥社区所有党员的作用和形成大社区、大服务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合力共建的局面。
3、街居党组织力量薄弱。目前,街居支部书记多半年龄老化,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增大,大部分党员文化程度偏低,不能紧跟新形势的需要,在理解、贯彻新形势下党的理想、信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和党建活动的开展。
4、党员发展工作不合理。发展党员重点局限在街居干部、离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有的甚至多年未能发展党员。
5、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大。近几年来,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岗和待岗职工党员人数不断增加,许多下岗、待岗的党员人在街道,组织关系在原单位,从而导致党员与组织关系的分离。再者,每年还有农村打工族中的党员、待分配的(复员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临时过路党员,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形成“口袋党员”,必然影响党员作用的发挥。
6、党委干部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认识不足。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党委干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日益严重,加之经济发展多元化致使的社会经济成份、组织方式、分配方
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使党委干部存在着畏难发愁情绪,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愿深入的调查研究,老办法无法用,新办法不会用,思考不够、方法不多,于是工作明显滞后,出现被动应付现象。
7、党的组织不健全,“空白点”多。社区内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党组织关系不好理顺,致使许多个体、私营企业中,存在着“有企业无党员”、“有党员无组织”的现象。
二、对策思路探索
为适应城市改革发展和社区建设的要求,我们认为推进和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一个目标。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建设,必须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形成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当前当务之急是切实结合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同志提出的社区建设总体要求,确立我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总的工作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加强基层政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出发、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实际,建立和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和文明社区建设工作新机制,以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扩大党的工作在街道、社区的覆盖面,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和党的工作感召力、渗透力,努力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蔼的新型社区。同时,各级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把社区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区建设的方针、部署,研究、制定和部署我区社区建设的方法、措施和步骤。
2、强化两种意识。一是强化“属地管理”意识、淡化“隶属管理”意识。只要在我的辖区内、在我这个社区里,不管单位级别有多高,干部职务有多大,社区党组织都应列入管理范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建设。
二是强化“责任领导”意识,淡化“权力领导”意识。社区单位与单位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很难寻找到一种隶属关系,如何把社区单位、组织、资源凝聚起来,只有靠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影响力、渗透力。社区党组织对社区的领导是一种责任领导,有责任组织、协调、指导社区方方面面的工作。
3、狠抓三项落实。围绕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目标,街道党委要想实招、使实劲、求实效,努力把党建工作任务一项一项地落到实处。一是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落实。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充分认识推进和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党委成员1人联系1个基层党支部的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从而保证上级党委有关精神的及时贯彻传达。同时,坚持一
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有责任,层层抓落实,并建立健全督查、考评制度,将党建工作列入居委会和社区的目标管理,实行目标考核,真正意义上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要以改革的精神抓落实。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不可能搞好党建工作的,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加强对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努力探索并获得规律性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打破旧框框,善于探索新路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努力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不断加强。三是要以务实的作风抓落实。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博大丰富。我们要进一步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克服那种不落实、不切实、不扎实的不良习气,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反复抓,锲而不舍地抓,务求取得突破,务必取得实效。
4、实现四个变化。一是从组织领导上消除空白,创建新组织。要提高认识,把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一样重要来抓,全面摸底,对形成一定规模但未建立党组织的街道社区及时创建新的组织,对已形成党组织的街道社区要加强领导,充实调整支部成员。同时,还要加强对改制企业和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
二是从管理方式上,形成合力,构建新格局。要充分调
动辖区单位党组织参加社区党建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管理,形成合力,构成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三是在社会舆论上,正确引导,形成新风尚。要发挥社区党员的带头作风,为居民办实事,解忧难,创建社主义精神文明。
四是要在社会地位上,培养典型,树立新形象。要加强对典型的培养、宣传、推介,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街道、社区的新形象。
作者:肖亮
第三篇: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子
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子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17:38 作者:刘焕成
近年来,河南省新密市针对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打牢党的执政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选配专职党务工作者为切入点,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提高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水平,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密是一个资源型的县级工业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密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4年底,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1370多家,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从业人员18万多人,其中党员人数4600多人。为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大多数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建立了党组织。但由于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造成了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没人干,信心不足不愿干,素质不高不会干等诸多问题,党组织在凝聚人心、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市委在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认识到,虽然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因素在人,关键是缺少一支非公有制企业的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
我们在全面调查分析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关于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工作意见》,要求全市成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都要配备一名专职党务工作者。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大胆引入市场化工作机制,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顺应企业管理逐步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把企业党务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专职岗位来抓,通过选配专职党务工作者,实现企业党务工作有人干、干得好,从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重点抓了五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明确标准,建设好党务工作者后备队伍。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特点和任务,我们对党务工作者专职化作出了“素质专业化、职责明细化、工作标准化”的具体界定,并明确了非公有制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善党务、懂经济、会协调、敢监督”的“十二字”标准。我们坚持放宽视野,立足企业,面向社会,不受地域、身份、行业、年龄等因素的限制,主要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退职人员、离任的“双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村党支部书记、退伍返乡的军人及企业内部职工中发现适合从事党务工作的后备人选,经过本人同意、组织考察、综合评价后,分别择优选进市、乡两级党务工作者人才库。
二是因地制宜,为企业选配好专职党务工作者。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内选”或“外聘”两种办法,选配专职党务工作者。对于企业内部有成熟人选的,指导企业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将其选配到专职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来,党员企业主或中层骨干兼任党组织书记的,选出专职党组织副书记或委员,具体负责党务工作。对于企业内部没有成熟人选的,采取“组织推荐、双向选择”的办法产生,由上级党组织从党务工作者人才库中推荐人选,企业根据需要从中选择,双方达成协议后,按照党内有关规定办理任职手续。
三是完善机制,加强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特点,采取定向培训,选派到发达地区、先进企业挂职锻炼,推荐到大中专院校学习深造等方式,对党务工作者进行多层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做好企业党建工作的本领。制定非公有制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职责,指导企业与党务工作者签订《聘用合同书》和《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定企业经营者要提供相应的党建活动经费、落实生活福利待遇、保证党务工作者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党务工作者组织党员过好党的生活、指导群团工作、协调各方关系、保障职工权益、履行监督职责。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工作目标考评、述职工作制度,专职党务工作者每年向企业决策层、企业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分别作述职报告,接受评议和考核,企业根据考核评议结果,决定解聘或续聘。目前,初步形成了党务工作者既对上级党组织负责,又对企业全体党员、职工负责的良性工作机制。
四是开展活动,发挥好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的作用。根据企业特点,党务工作者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一面旗”等活动,在企业中形成了“艰苦工作看党员,关键时刻有党员”、“党员带头干,员工跟着干”的良好氛围,党员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企业经营者也在实实在在的效益中增强了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五是营造环境,落实好专职党务工作者的待遇。市委积极营造支持党务工作者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对于业绩突出、表现特别优秀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优先推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让他们参政议政,从政治上给予地位;保证党务工作者工资、福利等与企业副职实行同样标准,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从待遇上给予落实。
通过大力选配非公有制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新密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结构得到了优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在非公有制企业的贯彻落实,有利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选准配强专职党务工作者,抓住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点。目前,有些地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效果不理想,甚至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关键还是没有解决好人的问题。选配好非公有制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就抓住了人这一关键因素,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人干、干得好,这样才能强基固本,促进党的事业发展。
选准配强专职党务工作者,找到了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必须结合企业的特点,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来进行,必须注重工作实效。新密市一家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是全国五百强重点建材企业。前几年,由于党建工作相对薄弱,经营管理不善,职工七八个月发不了工资,企业濒临倒闭。2000年企业改制时,公司负责人兼党委书记明确表示:企业改制,党的阵地不能丢,党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公司选配了一名具有20多年党务工作经验的中层骨干担任专职党委副书记,提出了“以人为本开发人心兴企业,以德治厂风正气顺出效益”的工作思路,倡议职工把爱国爱党体现在爱厂爱岗上,坚持党的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步走、一体化”,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发展。在新密,越来越多这样的事例告诉我们,选配好非公有制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能有效提高企业党建工作水平,使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融合在一起,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力,最大限度发挥党建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服务保证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选准配强专职党务工作者,形成了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点。如何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密市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坚持与党管人才的总体要求相结合,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与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通过抓好“五个环节”,选准配强专职党务工作者。这些做法,无论是从整体工作思路上,还是从具体工作实践上,都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行的探索。实践表明,要在非公有制企业这一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既必须借鉴农村党建和城市机关党建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又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在观念上创新、在方法上创新、在机制上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探索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作者:中共河南省新密市委书记)
第四篇:探索新路子 作出新贡献
探索新路子 作出新贡献
——政协第十届广州市委员会工作总结
2003年3月十届政协一次会议召开至今的四年,在中共广州市委领导下,市政协常委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工作创新和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个方面的工作更有特色和活力,完成了十届政协提出的主要任务,为推动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全面履行职能,为促进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有新建树
十届政协选择关系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带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作为履行职能的主要课题,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最迫切解决,人民群众特别关心和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一)政治协商更加有效。
每年一次的全体委员会议,就每个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执行情况及本发展计划的报告、市财政预算上执行情况及本预算草案的报告、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进行协商讨论。常务委员会议、主席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还分别对关系我市经济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认真协商,提出意见和建议,从政治上对广州市的全局工作提供了具有广泛民主基础的支持。十届三、四次全会分别对我市制定“十一五”规划和市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进行协商议政,许多委员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我们组织五个专门委员会就非典型肺炎对广州的影响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提出《关于非典型肺炎对广州的影响及对策的建议案》,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办公厅专门转发,要求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等有关部门都充分肯定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常委会专题议政和《关于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案》对于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民主监督更加有力。
通过政协提案、委员视察、民主评议、反映社情民意、大会发言等多种形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四年来,参加市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政协委员共提出提案2204件,上报信息1103条,收集并整理上报社情民意专刊173期,编发《政协简报》100期,提交大会发言123份。这不仅有利于党政领导机关掌握实情、制定政策、改进工作,更起到了民主监督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就促进民族关系协调、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和《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我市的执行情况,新白云国际机场、地铁、大学城及周边交通网络等重大工程建设,南沙开发和发展物流业、河水截污工程和污水处理、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了70多次委员视察,形成视察报告77篇,对一些行政部门、司法机关的作风建设情况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较好地发挥了人民政协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对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的监督作用。《关于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建议》的提案被市政府采纳,从2005年起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并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措施,使农民减轻负担和增加收入。市有关部门参考《建立我市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加强政府应急能力》提案的思路,建立了我市应急反应机制。市政府吸收了《关于加大对珠江水污染防治力度,保证广州供水安全的建议》等一组两件提案好的意见和建议,制订、完善了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工业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和收费制度、节约用水制度,建立了防治珠江水污染协调机制,健全了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预警机制等,使防治珠江水污染、保证广州供水安全有了制度、机制的保障。建设200万亩生态公益林系统工程连续8年的跟踪视察,对改善广州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参政议政更加有为。
先后举行常委会议25次、主席会议64次,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广州市委每年召开的全会精神,并就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加大禁毒工作力度、推进我市农村中心镇建设、我市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广州湿地保护与建设、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组织了46次专题调研,开展了14次专题议政,形成了60多篇专题调研报告和专项建议,为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关于放手发展我市民营经济的若干建议的建议案》得到市分管领导和省、市委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朱小丹同志在《关于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案》上批示:“市政协常委会建议案,既有针对性,又有建设性。请市委农办等有关部门认真研处,将其中的建议和对策采纳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部署和工作中去”。张广宁市长对市政协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交通管理,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的建议案》作了批示,要求有关单位具体研究建议案中提出的5点建议和在修编《2006—2010年广州市道路交通系统建设、改善和整治实施建议》中充分采纳,并亲自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审议经修编过的“实施建议”,在全面征求各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意见后审定实施,其中一些建议已吸纳到市的“十一五” 规划。我们还十分重视提案的交办和督办工作,先后组织了17次主席会议督办重点提案的现场视察,召开了18次督办座谈会,强化了提案的办理成效,充分发挥了提案作为参政议政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载体作用。
(四)团结联谊工作更加活跃。
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新年茶话会、纪念黄花岗起义、迎国庆贺中秋委员活动日之外,利用各种传统节假日和历史活动、历史伟大人物的纪念日举办主题活动,如先后举办了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活动,凝聚人心,加强团结。密切与港澳台的联系与交流,由市政协主席、分管副主席带队前往香港、澳门拜访港澳委员、港澳重要社团,通报和介绍广州情况;邀请和接待港澳台侨各界人士来访,组织港澳委员考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项目和投资环境;关心、反映并协助在穗港澳台侨企业解决生产或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引介港澳台侨胞捐助公益和扶贫助学。重视拓展对外交往,组织了20多批考察团组出国考察,接待了越南祖国统一阵线代表团、法国市长友好访问团、美国华盛顿学生代表团等16个外国代表团,促进了广州与一些友好城市实质性的友好、合作关系,还与有关单位合办了“欧中(广州)经贸合作论坛”,加强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五)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宣传、文史资料工作更加扎实。
以建设学习型政协为目标,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中心组学习会、常委会议学习会和专题学习会或专题讲座,认真学习新修订的政协章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通过组织参观、考察、交流,以及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编发学习资料等各种形式,加强了政治理论学习和人民政协理论学习。发挥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的作用,组织开展了人民政协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政协履行职能“三化”建设、构建人民政协和谐运行机制、推动人民政协工作创新等理论研讨活动,共收到专家、委员和政协工作者的论文400多篇,加强了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立足于扩大政协的社会影响,加强了政协宣传工作。以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刊播市政协各方面工作的新闻稿件3550篇,制作专题电视节目“政协之声”52 期,编发会刊《广州政协》24期。重视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编辑出版了《1992·邓小平南方之行》、《南华烽火》、《广州老字号》等书和《广州文史》5辑,对市政协几十年来库存的900多万字史料进行全面清理、精选和编辑。
二、充分发挥优势,为构建和谐广州服务有新作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届政协根据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独特优势,为构建和谐广州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一)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
坚持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的原则,积极促进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坚持把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作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特点和优势的重要形式,作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切实贯彻民主协商、求同存异的原则,充分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市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座谈会、每年由市政协党组书记带队走访一次民主党派机关,研究并帮助解决各民主党派在参加政协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高度重视、认真办理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提案,把民主党派的提案作为重点督办提案,抓好落实;积极与各民主党派联合开展专题调查,充分发挥他们在政协中的作用。
(二)关注社会问题,维护人民群众和谐。
围绕教育、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等关系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组织了农村义务教育和民办学校、农村卫生工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学校体育工作等专题视察。提出了《抓住机遇,统筹兼顾,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增加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迅速提高我市处理突发传染病能力的建议》、《推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促进我市农村医疗事业发展》、《建立合作医疗机制,解决农民看病难》等建议案和提案。开展了妥善处理征地拆迁遗留问题、解决困难公有企业参保难问题、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解决残疾人与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权益问题、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等专题调研,提出了许多很有针对性的对策,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关于促进我市现存的重点寺观教堂保护、规划、建设的建议》,促成重点寺观教堂的保护工作纳入市政建设总体规划,部分已进入实施阶段,促进了我市宗教关系的和谐。2005年第二季度开展专题调研和第16次常委会专题议政形成的《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建议案》,市委办公厅转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研处,市维稳及综治委认为“建议案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思路和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拟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制定我市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条例,推动调处调解工作的法制化。2006年第二季度开展专题调研和第23次常委会专题议政形成的《关于推进我市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建议案》,既充分肯定了我市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取得的成绩,实事求是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又客观具体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和措施。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批示有关部门认真办理,“建议案”中提出的5个方面、19条建议涉及的35个问题,有的已采纳,有的已按建议改进。根据此专题调研、专题议政材料精编的《建设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建设》,被全国政协十届十五次常委会议选作“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会13篇专题发言中地方政协唯一的一篇在大会上发言,并刊登在《人民政协报》和《中国政协》杂志。此外,“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建设平安和谐社区”两次专题研讨活动,130多篇研讨文稿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对策和建议,对人民政协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有统一认识、明确工作任务和思路的作用。
(三)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利用抗击“非典”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倡导并支持兴建抗击“非典”英模叶欣、陈洪光的塑像、兴建抗击“非典”纪念碑,举办抗击“非典”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专题研讨会、抗击“非典”文艺晚会等活动,广泛宣传抗“非”精神和广州人精神,使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接受了一场生动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抓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利时机,举办“八荣八耻”专题讲座,开展培训,加强对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引导大家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发挥人民政协在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专长,先后举办各类诗书画雅集、书画展、摄影作品展、藏印展、设计作品展20多个,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新的时代风采,加强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四)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尽心竭力为民办实事、送温暖。
“非典”疫情发生期间,一方面广泛组织各界人士捐款捐药捐物,帮助各地疫区稳定民心,另一方面深入动员医卫界的政协委员,坚守抗击“非典”第一线,支援全国各地的抗“非”工作,发挥中坚作用,其中有6名委员被评为市的抗“非”模范。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为市政协的帮扶点和我市从化、增城等贫困农村引介、捐赠的帮扶项目和资金达1470多万元;大力支持16位政协委员发起的“每一个政协委员都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办一件以上的好事、实事”的倡议,从支持倡议者首先带头、鼓励有影响的委员作表率、发动全体委员积极参与三个方面引导、推动这项活动,苏志刚副主席任董事长的长隆集团就捐资200万元作为资助从化市扶困、助学、敬老资金;组织医卫界委员多次到帮扶点开展医疗咨询义诊活动,诊治患者2500多人次;为把“十百千万”工程落到实处,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带领市政协机关的同志多次深入帮扶点,与镇村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并且具体研究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资金,市政协机关和干部筹资、捐资117.5万元以及捐赠了一批电脑、书籍和文体设施,为帮扶点建桥修路,解决饮水困难等实际问题。引介港澳委员、港澳台侨同胞捐资1.8亿多元,主要是为广州的贫困农村和教育事业等捐资860多万元,为对口帮扶的广西百色、西藏林芝地区捐资4500多万元,为帮扶全国各地特困大学生捐资1400多万元,为广东和全国各地的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资1.2亿多元,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彭磷基先生就捐资5000多万元,市政协常委黄铁城先生、冯志强先生分别捐资3000多万元和2000多万元;港澳委员的爱心义举,得到了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的好评,全国“扶贫状元”、曾任十届政协主席的陈开枝同志为此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制度和载体,工作创新有新成效
积极推进政协工作的完善和创新,提高了政协工作水平。
(一)坚持党对政协工作领导体制。
始终把服从、接受、依靠市委的领导作为做好政协工作的根本保证,坚决贯彻市委的意图、执行市委的决定。每年年底向市委汇报过去一年的工作、请示新一年的工作;每次常委会议的议题,提前向市委报告、请示;主动请市委、市政府为政协履行职能点题、定题,确保政协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政协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组会议认真讨论、研究市政协工作计划、重要例会、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向主席会议或常委会议提出建议,确保市委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在政协的贯彻落实。
(二)健全多党合作机制。
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和支持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政协工作;主动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立广泛联系,大力支持他们利用政协这一政治舞台参政议政,以学习、培训为纽带主动把联系面延伸到各民主党派各级领导和干部,以会议、活动为平台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成员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共事;坚持落实组建政协的方针为合作共事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增加协商环节和人员扩大合作共事的层面,建立互动机制提高合作共事水平,促进了政协组织中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
(三)加强履行职能“三化”建设。
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推动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坚持与时俱进,结合广州实际,制定、修订了《广州市政协信访工作规则(试行)》等25项规章制度;新修订的政协章程颁布和全国政协新订和修订了8项工作制度之后,我们分别修订了《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全体会议工作规则》、《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政协广州市委员会主席会议工作规则》、《政协广州市委员会秘书长会议工作规则》、《政协广州市委员会专门委员会通则》、《政协广州市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委员视察工作条例》、《政协广州市委员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我市政协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工作的内容、形式、程序以及具体的要求或规定。
(四)丰富工作载体。
主要体现在履行职能的新探索: 一是推进政治协商新实践。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列席的范围,邀请市民参加政协网上论坛并评点政协的建议和意见等,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构建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协商会、政协党组座谈会、专门委员会会议、秘书长会议、政协各组成单位和各界代表人士座谈会等各个层面、各种协商形式并举的新格局。二是落实民主监督新举措。一方面充分运用并不断完善提案、建议案、视察、举报、反映社情民意、特约监督等已有的民主监督形式,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与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民主监督形式,把“主席会议督办重点提案”列为重要工作,组织委员开展无陪同视察,对某些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的作风建设进行民主评议,邀请市纪检监察部门和公安部门分别在政协常委会通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与社会治安工作情况,发挥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三是拓展参政议政新领域。创新选题方法,探索构建邀请市委、市政府出题,专门委员会报题,政协委员议题,主席会议和市各民主党派领导共同定题的选题机制;创新调研组织,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作用,由一个专门委员会独立承担,或由一个专门委员会牵头、若干专门委员会参与,或由办公厅与若干个专门委员会联合,参加政协的民主党派与区、县级市政协配合等办法,开展专题调研或联合调研,充分发挥政协的人才与智力优势和整体效能,提高调研质量和水平,同时,主动与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联合调研,如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市科技局联合开展《广州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及对策研究》专题调研,把落实政协提案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所形成的课题报告,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验收和荣获科技进步奖,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好评;创新议政形式,把专题学习会、专题研讨会、专题视察,专题调研和专题议政结合起来,提高议政实效,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个专题议政就是这样组织和开展的,效果好、影响大,是比较突出和成功的。四是广开反映民意新渠道。重视发挥委员在反映民意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建立了政协信息特邀委员队伍,在委员中开展了每年至少提出一条有质量的建议、反映一条有价值的民意信息的活动;重视发挥各民主党派、团体、界别的作用,在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各区、县级市政协及机关聘任了信息员,健全了具有界别特色的民意信息网络;推进信息化建设,重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开设网上“委员信箱”、“民意信箱”,扩大了信息来源。十分重视发挥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作用,形成了政协领导重视支持、政协信访部门承办转办、各专门委员会协办、政协委员积极参与的“大信访”工作格局,拓宽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途径。
四、加强自身建设,履职能力有新提高
人民政协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提高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十届政协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履行职能重要保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
(一)着眼于发挥政协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协主席会议的集体领导作用,重点加强政协党组和领导班子建设。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组明确提出了:“主动自觉接受市委的领导,进一步坚持政协工作的正确方向;改进工作,进一步发挥党组统揽政协工作全局、协调各方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党的统一战线和政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搞好合作共事;切实加强党组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组的领导能力;加大党组对机关建设的指导力度,进一步提高机关服务水平”等5项要求,制定了《广州市政协党组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加强整改的意见》,修订了《中共广州市政协党组会议工作规则》。主席会议也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州市政协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提出了20条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具体措施。党组和主席会议成员注意加强学习,维护团结,发扬民主,勤政实干,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起到了带头、表率作用,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着眼于提高委员素质和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委员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政协委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报告会,组织委员集中学习,加强培训,另一方面通过赠阅《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杂志、《广州政协》会刊、《学习参考资料》,鼓励委员自学,引导、推动广大委员加强政治理论、人民政协理论以及时事形势和各种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充分调动委员履行职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和实行了主席约访、走访委员制度,密切政协领导与政协委员之间的联系,调动广大委员参与政协工作的自觉性;制定和实行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协委员参加政协会议活动组织工作的意见(修订稿)》,突出抓好会风,为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提供保障;开展了委员个人总结工作以及评选政协委员活动积极分子和评选优秀提案、承办提案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优秀论文、优秀文史资料图书与文史工作积极分子、宣传和信息工作积极分子活动,激励委员争先创优,更好发挥主体作用。
(三)着眼于强化服务功能和保障作用,大力加强机关建设。
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党员教育活动”、“‘走在前面’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和设立市政协机关党组,加强政协机关党组织建设,加强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机关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增强了服务意识,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积极改善机关办公条件,实事求是地解决机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调动了机关及干部的积极性,强化了机关的服务、保障作用。
十届政协还加强与区、县级市政协的联系,采取联合开展专题调研、专题视察和督办提案的形式加强合作,促进了我市各级政协整体效能的发挥;加强了对区、县级市政协具体工作的指导,在我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时,指导、帮助越秀区、荔湾区与萝岗区、南沙区分别完成了政协组织的调整或组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十届政协的实践,使我们对做好政协工作有六点深刻体会:一是加强领导,多党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的性质决定的,又是政协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既是政协工作的首要关键,又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力量源泉。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共广州市委对人民政协的领导,不断完善我市政协工作多党合作机制,确保我市政协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二是以人为本,履职为民。坚持为民宗旨,是人民政协以人为本固有属性的具体体现和履行政协职能的内在要求。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政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各方面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深怀爱民之心,多办利民之事;发扬人民政协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了解民心、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帮解民困,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三是把握主题,汇集力量。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这不仅是人民政协的本质特征和优良传统,更是人民政协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把握好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并且把加强团结和发展民主贯穿政协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有利于增强政协在全市人民群众中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更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这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作用,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汇集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巩固和发展团结民主、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事业作贡献。四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开展调研视察、协商议政提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提建议,都要把促进广州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为广州发展大局服务,这既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任务,又是政协工作促进党政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举措;不仅是衡量政协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更是政协工作有所作为的集中体现。五是彰显特色,发挥优势。人民政协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组成,具有联系广泛、人才聚集等优势。彰显政协界别的显著特色和充分发挥政协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不仅可使政协工作更好体现广泛的包容性和代表性,旗帜鲜明地代表和充分表达各个界别、各社会阶层群体的政治主张与利益诉求,并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融合起来;更好体现党派合作性,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从组织上保障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利用政协这政治舞台行使其职责和权利,进一步发挥他们在政协的作用;而且可以更好体现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六是不断创新,注重实效。政协工作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讲实话、重实干、办实事,提高政协工作的实效。政协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开拓发展,人民政协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为此,要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对人民政协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领域,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不断拓展政协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这六点深刻体会,既是十届政协工作的重要成果,又是把握政协工作规律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经验,今后要继续坚持、发扬和不断丰富、提高,推动我市政协工作的新发展。
十届政协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是历届政协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是中共广州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单位、各界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十届政协及常委会向所有关心、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单位和各位政协委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十届政协工作,与中共广州市委和形势的要求、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搞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促进党政科学民主决策,如何正确有效实行民主监督,发挥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如何抓准重点和关键,提高参政议政的实效,如何把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转化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强大力量,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切实解决、不断提高。
这次会议结束以后,市政协将要换届,有些委员要继续留任,有些委员将不再留任。希望无论留任的还是不留任的,都要保持满腔热情,继续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贡献力量,继续关心支持我市政协事业的发展。今年是实施“十一”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是全面构建和谐广州的第一年,也是我市迎接2010年“亚运会”的启动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中共广州市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开拓,勇于实践,为完成中共广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为推进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和和谐广州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西藏拉萨市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路子
西藏拉萨市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路子
2010年12月27日 10:35人民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近年来,西藏拉萨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推动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协调发展。
人才“互动”,促进城乡干部合理流动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加大县(区)机关干部与乡(镇、街道)干部交流力度,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在城乡合理流动。一是重心下移,把市直、县直机关优秀干部“派下去”。制定下发了《拉萨市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市直、县直机关优秀干部下派到乡村锻炼成长。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选派80余名政治坚定、政绩突出、懂经济、会管理的市县机关优秀干部到乡(镇、街道)工作,其中担任乡镇(街道)党委书记的42名。采取自愿报名、组织部门考察挑选和组织考核推荐的形式,选派431名县乡机关干部到村(居)任职,其中担任村(居)党支部书记95名、副书记67名。二是优先使用,把乡村基层干部“提上来”。在提拔使用上 “高看一眼”,将表现优秀的乡村基层干部及时提拔到市直、县直机关重要岗位。2007年以来,全市有54名乡镇干部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43名下派到村干部被提拔到县直机关领导岗位上,并将97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交流到县直重要岗位。2009年,29名乡镇党委书记进入县级后备干部队伍。三是异地锻炼,让县乡村干部“走出去”。2007年以来,利用北京市、江苏省对口支援的优势,选派160名县乡村干部到内地挂职锻炼,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活动“互联”,增强城乡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探索城乡党组织和党员活动“互联”载体,不断丰富城乡党组织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有效激发城乡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一是开展城乡党组织、党员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
一、多帮一的形式,组织市、县直单位党组织与乡村党组织结对子,党员干部与党员致富带头人、生活困难党员群众等结对子,并签订“双向承诺书”,长期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目前,全市60余家市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各乡(镇)、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3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与农村生活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3000名机关党员干部与生活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投入资金800余万元,落实承诺事项2393件。二是开展“三个培养”活动。目前,已将114名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216名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将90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由组织部门牵头,把“三个培养”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城乡党组织共同为农牧区贫困党员寻找致富项目。三是对城乡党员激励帮扶。市县两级建立党内激励帮扶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对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表现突出的城乡党员进行奖励,对生活困难的党员进行帮助和项目扶持。截止目前,全市投入党内激励帮扶专项资金218万元,奖励、帮扶城乡党员540余名。 优势“互补”,提高城乡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利用城乡基层党组织的互补优势,共同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群众,增强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组织党员专家服务团服务“三农”。利用市直各业务部门的人才优势,从医疗卫生、农业畜牧、扶贫开发等部门抽调100名党员业务骨干组成专家服务团,深入全市64个乡(镇)、228个村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群众5800名。县(区)农牧部门从党员中抽调业务骨干包乡,推广农牧业增产增收新技术,帮助农牧民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二是帮助培育农牧特色产业。城市基层党组织利用信息广的优势,积极牵线搭桥,为农牧区基层组织引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因地制宜培育农牧特色产业。2007年以来,城市基层党组织帮助农牧区基层引进项目28个,帮助农牧民增收500余万元。
资源“共享”,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工作齐头并进
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党建资源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一是开展城乡党员受教育的实践活动。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依托,每年组织200余名市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三下乡”活动。2010年,从市直机关抽调党员干部组成81个宣讲组,深入农牧区宣讲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党的惠民政策1.5万余场次,宣讲覆盖面达98.2%。二是依托城市教育资源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007年以来,拉萨市委党校先后举办8期村(居)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党支部书记530多人次。抽调市直单位党员干部和党员专业技术人才组成流动党校,赴各县(区)对全市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进行集中轮训。依托农牧业生产基地、企业和市直单位专家现场指导,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3期,使一大批农牧民党员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成172个终端站点。城关区投入100万元,帮助尼木县培训有就业创业需求党员600名。三是搭建服务城乡流动党员平台。依托社区管理服务站,建立10个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为流动党员提供暂住证办理、信息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建立流动党员定期走访慰问、困难流动党员帮扶和救济等制度。2010年以来,已走访慰问流动党员145名,帮助40余名流动党员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