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研究
高校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研究
要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的步伐,必须变革传统的单纯依靠教师和学生互派、互访的交流和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新技术改善教育国际合作中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降低国际合作教育的成本,还可以提高国际合作教育的实效。当前,全球宽带、超宽带网络的发展和基于IP的视频通讯系统的应用已经为构建新的国际合作教育平台提供了技术基础,因此建立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探讨研究基于在线实时互动的国际合作教育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高校国际合作教学模式及技术平台现状
(一)高校国际合作教学模式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校国际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检索分析,并对北京、上海开展国际合作教育较好的几所大学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对外合作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中外联合培养项目。该合作模式的根本特点是学生需要到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合作的双方院校可以是签署合作协议的院校,也可以是某缔约联盟或跨国学术合作组织中的成员。该模式实施中包括:(1)互认学分,两地培养,双授学位。我国院校单方或与国外院校双方互认学分,学生毕业后可分别获得双方院校的学位证书。目前我国高校有“3+2”、“2+2”等合作项目,一般学生需先在国内学习2至3年基础课程和语言,然后赴国外合作院校1至2年学习专业课程。(2)交流生或暑期海外学习。合作双方互派学生到对方院校学习,一般学习时间较短,多为6个月至1年;或者学生暑期到合作院校交流学习,一般2个月左右。(3)海外实习。此类项目我国目前多见于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中外合作工程师的联合培养。
二是引入外方师资力量。该类合作模式不需要学生到国外学习,而是由外方教师到国内授课或培训中方教师。具体包括:(1)师资交流。主要是指中外合作院校的教师互访、教师互换项目、邀请外方教师对国内院校教师进行培训等。(2)引进师资。包括邀请外方教师到国内院校开设专门课程或讲座等。(3)聘任客座教授。国内院校聘请在专业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和一定造诣的国外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客座教授不定期开设讲座或对学术活动进行指导。(4)暑期研习班。邀请外方教师开设暑期课程,一般暑期课程可以计入学分,使学生不出国也可以短期体验国外院校的教育方式。
三是建立中外合作大学。与其他模式不同的是,中外合作大学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一般由外方派师资讲授部分课程,外方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学生只在国内培养。
四是开设网络公开课程。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相继宣布加入世界最大在线课程网络教育联盟“MOOCs”。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网络平台上国外院校的公开课程,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文字资料和外方教师授课视频。目前我国院校尚未签署合作协议,因此网络公开课程不能计入学分。全球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这种网络教育方式,推动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但这种模式并不能实现在线实时交流和互动。
(二)高校国际合作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分析从已有文献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至今并没有应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在线实时教学的案例。当前各高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只限于本校使用,很少用于校际间合作。已有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网络教学平台。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网络教育,目前使用较多的有vclass、nclass等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完成教学资源库管理、流媒体授课、师生互动等功能。部分平台还可通过SNS、微博等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不能实现视频实时互动教学。二是远程教育平台。近年来国内有些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始试验性地将视频会议系统引入教学会议、学术交流和远程教育培训中,弥补了传统教育平台交互性功能不足的缺陷。
二、在线国际合作教学需求与认识调查:以高校学生为对象
(一)问卷设计为了了解基于Internet的在线国际合作教学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和学生对此的认识,以北京市属高校注册会计师、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四个专业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在校学生为例,进行了在线国际合作教育需求和认识的随机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48份。其中男生111人,占24.78%,女生337人,占75.22%。一年级学生153人、二年级148人、三年级147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81.24%的人没有海外旅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22.25%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3万到9万元的学生占39.23%,家庭年收入9万到15万元的学生占25.84%,12.68%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15万元。从学生家庭收入分布看比较符合北京市属院校学生实际情况。问卷设计了8个与此相关的问题,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中的数据),60.9%的学生对基于Internet的国际合作教学模式有所了解;67.81%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国外大学课程;59.38%的学生期待和很期待“学校开设国外院校在线教学课程”,只有3.57%的学生认为无此必要。在“选择在线国际合作教学项目主要考虑的因素”方面,师资力量和国外学校品牌是学生最为重视的因素。关于“采用在线国际合作教育平台上课你最感兴趣的方面”,73.44%看重其课程安排灵活,45.98%认为可以学习专业知识,35.49%认为费用低廉,增加培训经历也是23.21%学生对在线国际合作教育感兴趣的因素之一。在“通过网络进行国际教学合作可能遇到的问题”上,60.94%的学生担心课上与外教的互动不畅,41.96%担心有可能听不懂,分别有38.17%和36.38%的学生担心课后遗留问题缺少解决途径或网络平台不稳定。被调查者对“在线国际合作教学可采取的评价方式”的建议相对较为平均,其中有22.54%的学生建议采用两种以上的评价方式。而对“在线国际合作教学可采取的考勤方式”,45.54%的学生建议以在线时间统计,并且其中只有5.58%建议采用两种以上的考勤方式。财会专业在线国际合作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对基于互联网的国际教育合作是感兴趣、有需求的,同时对教学中的交流和考评等问题也有担心。
三、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理论架构
(一)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及其特点 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是基于高速互联网通讯技术建立的能够完成具备面对面交流体验的在线实时交互国际合作教学活动的系统。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育与传统国际合作教育相比,存在着虚拟化、实时性和灵活性三大特点。其中,虚拟化表现在国际合作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处在不同时空,国际合作教育需要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活动;实时性表现在处在不同时空的教学活动双方可以隔时空实现面对面交流以及更多途径的教学互动;灵活性一方面是指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不受次数、人员限制重复课后点播,而且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观看的时间、地点和教学内容;同时也指教学工具和手段更加灵活和多样。因此,为了实现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育目标,需要建立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该平台需要具备如下特点:(1)教学活动场所能够满足跨时空的无障碍互动交流的教学活动需要。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应该使教师和学生如同置身同一教室进行面对面交流,可以完全捕捉对方肢体语言传达的信息,实现无障碍教学互动。(2)技术上易实现。为了能够使课前花尽量少的时间调试系统,及时达到在线实时互动授课的条件,以及实现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媒介的无障碍切换使用,在构建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时应尽量选择技术上易实现的信息化系统。(3)教学平台性能要求高。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的,不容分秒浪费,不可随便中断。这就要求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必须具备良好性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平台的构成 国外网络教育平台发展早、应用也更为成熟,类似的Blackboard、Moodle、Virtual-U等开源学习管理系统和高校使用网络教育平台等都更为普遍。但这些系统只是网络教学平台,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时互动平台。从总体上,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安全保证系统三部分构成。硬件系统包括教室、教学设备和辅助设施三部分。(1)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的教室应该是布有满足位置需要和数量需要的摄像头、音响系统及投影仪的小型标准化配置教室。(2)教学设备包括教学活动需要的编解码器、全景摄像机、超大显示屏、自动翻转屏、麦克风、高保真音响、专用触控屏、液晶电子白板,以及存储录播设备、通讯设施和接口等。如果在线教学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则还需要有服务器、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通讯介质等设备。(3)辅助设施包括满足教学活动需要的圆形会议桌、椅子、照明设施,以及保证硬件设备长久正常运转所需要的空调、加湿设备等。软件系统主要包括视频会议系统、WEB会议与协作系统、录播系统和液晶电子白板系统几部分。通过视频会议和WEB会议与协作系统,实现不同国家间在线实时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录播系统实现教学音、视频和课件的全高清录制,以及实时直播和课后点播;液晶电子白板系统,可以实现观点随写、随改、随存,书写内容随时发表到投影和远程教室。为了保证在线实时教学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还需要考虑建设安全保证系统,如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和安全机制,教学平台的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安全保障技术和控制措施,以及经过认证的安全产品的选择使用等。
四、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课程分析
(一)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育课程的选择标准 由于受国际教育合作中中外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差异、授课和听课主体之间距离远、采用英语语言交流限制、实时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因素等影响,国际教育合作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课程选择标准。
(1)基础或原理性的课程。以财会专业为例,目前我国财经专业的基础性、原理性的学科知识,如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会计学、审计学、公司理财学等都是建立在西方相关理论和方法之上的,甚至有些大学的相关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等本身就采用经典的外文教材。这些课程如果由国际合作院校外方教师授课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重点、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2)合作院校的经典课程。对我国高校来说,国际教育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因此,合作院校的经典课程本身是外方院校已经过时间和教学实践检验的,教学效果好、受欢迎程度高的课程,这些课程由国际教育合作中外方教师授课无疑更有助于我国高校国际合作目的的实现。
(3)教学人数少,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为辅的课程。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对基于Internet的软硬件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能够使授课教师和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虽远隔千里却如处一室进行现场式沟通的感觉和效果,限于目前远程在线实时软硬件系统条件的限制,在线实时互动课程选择时,应尽量选择教学人数相对少,如控制在32人以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互动为辅的课程。而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频繁互动的案例课、大班授课等课程并不宜采用在线实时教学。
(4)计算机类基础性课程。由于我国高校计算机类基础性课程讲授和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工程、办公工具软件系统、统计软件等系统本身就是Windows、Internet、SQL Sever、ORACLE、Office、SPSS、MATLAB等英文软件或其汉化版,这些课程讲授的基础知识和操作中外没有差别,甚至掌握原英文系统更有助于学生未来在此基础上的深入开发、应用,因此计算机类基础性课程适于国际在线实时互动教学。
(5)不存在意识形态差异、与现实环境结合不多的课程。由于我国文化、意识形态、市场化环境等与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那些受文化、意识形态等影响大,应用性强,与我国经济、法律、金融现实环境结合紧密的课程,如政治经济学、税法、金融、财政、中高级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不宜作为国际在线实时互动课程由外方授课。
(二)在线实时互动课程适应性分析 按照上述标准,笔者以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对国际教育合作中适于在线实时教学课程和适于传统方式教学的课程进行了划分,如表2。
五、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需关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设置方面的问题(1)在线实时互动课程的选择。由于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在人数方面的限制和对教学效果的考虑,我国高校国际合作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因此应该建立适合在线实时互动课程的选择标准,合理确定在线实时互动的课程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首要基础。(2)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在线实时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实施上也存在很大差别,大到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引导,小到板书写什么、每次内容保留多长时间等都需要仔细分析;教学评价对作为教学活动主、客体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改进教学至关重要,如果教学评价方法不当、教学评价标准不明确,不仅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还可能影响国际合作教育的持续进行。
(二)信息技术平台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本身的问题。首先,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最可行的构建方式是引入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并做局部改变。为了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全程清晰地显示在画面中,达到全面面对面仿真的效果,目前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对参与人员数量等有所限制,所以选择在线实时互动合作课程时需考虑学生是否全部同时显示在画面上,以及参与人数为多少。其次,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必须购买特定的软硬件,针对具体系统的使用必须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这无疑增加了国际合作教育的成本和工作量。(2)教学平台基础环境的问题。首先,要进行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对教室、网络带宽等基础环境方面都有所限制和要求。如必须设置专门的教室,为了尽量避免网络阻塞、延迟等发生,必须保证足够的网络带宽等。其次,是各种设备、软件系统、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问题。基于课堂教学特点,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设备、软件系统、网络的稳定性要求很高。然而由于设备和软件性能、网络基础架构的复杂程度高、教师学生实时互动造成的瞬间有限IT资源上负荷的明显增加、由合作双方院校距离带来的信息传递的时间延迟等问题对在线实时互动教学中网络性能提出了考验。因此,确定适合的国际合作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选择什么样的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软硬件产品、建设什么样的备份机制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3)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学的优势和特点之一就是提高了合作教学的灵活性,但灵活性提高的同时必然带来对教学平台安全性的考验。教学的在线实时互动本质上是教学信息的实时加工、传递和存储,信息在各处理环节的安全对整个在线实时互动教学的实现变得非常重要。信息流加密、媒介流加密、线路加密、硬件加密、身份识别、制度规范等必不可少。(4)其他方面的问题。除了上述问题外,国际合作教育双方教学平台的维护问题、合作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如“课件、教学视频的复制”)、双方院校的时差问题等也会对在线实时互动国际合作教育产生影响,需要实施中给予关注和明确。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实时互动式国际合作综合教学平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二篇: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
《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亳州二中 吕敬
[摘要]
该研究主要涉及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构建以及利用该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者通过参与构建、使用该平台教学以及发放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数据表明:平台提供的信息量大,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高;一定的交互性为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方便;练习和反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均获得提高。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网络教学 网络互动平台
[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世界各国重视利用网络进行教育
网络教育具有其它技术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不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6年初就要求在2000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英国到2000年已有24门学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课程与网络的结合。日本政府在100所中小学进行的联网试验研究项目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试验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2、我国在网络教育中处于尝试阶段
在我国,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即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讲稿中注入互联网上新的内容,用新的资料更新教学设计或者在讲授中加入交互演示,或者改编在线找到的教学设计,或者围绕一些以前从未得到的资料创作新的教学设计”(潘东标语)。这种策略中,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不是为了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而是用这些策略丰富课程,用互联网资源作为增进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必须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必须把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平台,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方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许多中小学尝试让学生上网就某一主题收集资料或者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但这种环境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2000年3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在全国首创网络教学,在初中实验班的地理、外语课试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后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相继有学校进行网络教学的尝试。但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当时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发布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当作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尽管某些课程充分考虑了网络更高层次的应用,但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建构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互动,探索互动模式,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形势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及教学计划纲要已颁行,基于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效果观。那就是评价课堂教学,只看结果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看过程。一堂课结束了,即便学生说不出得到了怎样明确的知识,然而,他确实交流了,沟通了,讨论了,体验了,操作了,经历了,他就不会一无所获,教学效果应该深厚持久,至少要比记住几条干巴巴的结论得到的多。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可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操作、探究和实践的平台。这也就是最初我们递交申请书的题目“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实践高中地理教学”的来源。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不再是“发布”,而成为一种交流和对话;学生的“练”不再是做规范的习题,而更多的是操作、探究和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视野和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的形成
协作学习主要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争论、甚至辩论,以此保持自己的知识,升华自己的认识。网络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的要点,利用网络调用信息资料,自由浏览,或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教师也可调用某一学生的资料进行点评。这样,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网络教育的发展
高中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构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并利用它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4、拓展校园网络的功能,提高网络利用率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我校校园网络趋于完善,怎样提高网络的利用率,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怎样避免使校园网只是学校“展览”的延伸成为一个花瓶摆设,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我们选择构建高中地理互动教学平台,就是要使校园网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舞台,使校园网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媒体,而成为一锅大家都来添菜加料的美味“石头汤”。从中我们将探索出网络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的功能,提高利用率。
三、概念界定
1、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互连起来,并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进行管理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从微观上来说,网络的功能就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联结起来,使其相互之间可以收发电子信号。对两台通信的终端而言,网络可以虚拟成连接它们的一根电缆。
2、网络互动
在网络中进行的双向、多向的交流。互动常用的有调查、论坛、即时反馈、QQ、E-Mail等。
3、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
该平台运行于校园网,也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是面向校内地理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教与学平台。平台基于windows2000 Advanced Server操作系统,使用ASP(Active Server Page)开发环境和Access数据库,以Dreamweaver为开发工具。预设互动模块有BBS论坛、教学反馈留言本、课堂练习等,并提供国内外地理教学和资源的优秀权威链接。
四、理论假设
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新的教学环境(地理网络课堂)中实施教学,培养学生适应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取、保存、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网络互动平台,运用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初步了解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网络互动平台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最佳契机。
2、通过此课题研究,转变教师观念,使教师形成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不断地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拓宽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视野和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尝试整理出在地理网络互动教学中能有效进行的非量化评价标准等。
六、研究内容
1、高中地理网络互动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构建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和地理网络课堂,创设学习情境。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课程内容与网络整合的最佳途径。优化互动方式,比较网络环境中多种互动方式的优劣,探索互动方式的最佳设计,让学生在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2、跟踪记录教师和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互动教学的情况
建构基于该网络平台的教学流程。选择实验对比班级,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和记录教师与学生利用该平台互动的动态情况,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比较中分析和寻求网络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3、探索网络教学评价体系
尝试整理出在地理网络互动教学中能有效进行的评价表,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态度、水平、能力、效果等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尝试对学生使用平台学习的心理状况进行初步了解。
七、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05年5月~2005年10月)
构思、规划、制订出本课题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实验组织机构,组织参与本研究的老师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我们在2005年4月份提交的课题申请书,2005年8月获得立项(详见附录安徽省教育厅文件教科研[2005]1号《关于公布2005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评审结果的通知》),2005年9月向学校科研中心提交了开题报告。
2、课题实施阶段(2005年11月~2007年6月)
完成地理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构建。实施互动教学对比实验,跟踪记录实验数据并写出分析报告。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结果统计并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3、课题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8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丰富平台中的课程学习资料,完善各项统计分析报告,整理论文、教学设计、课件等资料,开展课题自评,找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为下一阶段推出公开课和课题结题做充分的准备。
4、成果展示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
这个阶段主要是把获得的成果在校园网上向全社会公布,并邀请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学校听课观摩。向听课的专家和老师发放调查问卷,听听他们的意见反馈。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的策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自然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经验筛选、对比研究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网络教学的理论已有很多,付诸实践的则很少,因此我们多方面搜集可供指导实践的理论,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
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发放问卷,对使用和观摩平台的教师发放问卷,统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3、个案研究法
挑选出“地理网络课堂”中的典型课例,分析其内容与网络环境整合的利弊,最终形成该学科该类教材在网络教学环境中的科学流程,而相应的网站平台及网页资源则成为学校信息化资源库的一部分。
4、对比研究法
运用等组设计原理,随机选定两个平等班,对实验班采取网络互动教学,使实验班学生有机会在互动平台上学习和交流。而对对照班,则采用常态教育教学。
九、对比研究实验
1、选择原则:随机、平等。
2、实验班和普通班对比研究时间表
时间段
实验班
普通班
任课教师
2005.11——2006.6 高一(3)班
高一(4)班
李景文
高三(15)班
高三(20)班
于铁柱
2006.9——
2007.6 高一(23)班
高一(24)班
李景文
高二(9)班
高二(10)班
于铁柱
2007.9——
2007.12 高一(35)班
高一(34)班
于铁柱
高二(23)班
高二(24)班
李景文
高三(9)班
高三(10)班
于铁柱
3、实验说明
(1)实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实验研究的内容:
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怎样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是我们实验研究的重点。
实验研究的目标:
A、形成性目标:争取大部分学生在实验结束时,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B、发展性目标:使学生对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有明显的兴趣,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习效率高。
C、认识性目标:指本实验课题的参与者对与实验因素有关的问题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影响。
(2)实验的变量
A、自变量
教学中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正确应用是本实验研究课题中由教师控制的自变量。其中正确应用包括学生登陆和退出平台的方法,学生搜索信息、回答问题、课堂练习、教学反馈的提交等。
B、因变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本实验的因变量。“形成性和发展性目标”是因变量的具体体现。
C、无关变量
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因素是实验的无关变量。
我们的控制:在实验中,实验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题组的实验方案在“地理网络课堂”中进行教学。
4、实验效果的检测
A、检测项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 级 指 标 学
生
自 主
学习
能
力
培
养
提出问题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问题。
网上资源检索的能力
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网上资源检索以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的能力
能在网上搜集信息进行处理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B、实验数据对比
年级
实验班
独立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对比班
独立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高一
3班(60人)57 58 4班(60人)51 49
23班(62人)59 60 24班(62人)52 50 35班(58人)57 57 34班(58人)49 49 高二
9班(72人)68 70 10班(72人)62 61
23班(62人)61 61 24班(62人)47 47 高三
15班(70人)68 69 20班(70人)64 65
9班(72人)71 70 10班(72人)54 51
B、实验结果与分析
年 级
是否实验班
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能力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一年级
实验班 96% 97%
对比班 84% 82%
高二年级
实验班 97% 98%
对比班 82% 81%
高三年级
实验班 98% 98%
对比班 84% 82%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实验验证了假设,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详见附录《基于网络平台的地理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实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详见附录《“亳州二中地理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报告(学生)》和《“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公开课教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报告》)
5、实验教学实例
来自于铁柱老师给实验班高一(35)班上的《自然界的水循环》。
A、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融合(本课介绍模块如图1)
图1 本课介绍
B、教学结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混合
(1)资料展示:教师讲解教学目标后,布置相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登录地理网络课堂,浏览教师事先编入的电子课文和相关资料。(如图2学生登录信息、图3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图2 高一(35)班学生登录信息
图3 黄婷婷同学在阅读课本相关资料
(2)课堂交流(问题提出模块):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还可以在校园网上浏览、搜索其他的相关资料。(如图4 学生查看问题、图5学生回答问题)
图4 凡慧同学在查看问题
图5 王永敏同学在回答问题1并观看播放的水循环示意动画
(3)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控制学生机后用PowerPoint演示并重点讲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如图6学生问题回答反馈、图7教师讲解内容)
图6 教师浏览学生问题回答反馈情况
图7 教师讲解内容
(4)老师讲解结束后,学生进入相关的课堂练习模块,进行课堂练习,检测所学知识点,并且系统能及时给出每位同学的练习成绩,学生交卷后可看到正确答案。(如图8、9、10、11学生做练习情况)
图8 学生在做课堂练习
图9 学生在做课堂练习
图10 学生在做课堂练习
图11 学生提交练习后可看正确答案(5)教师根据即时反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集中讲解错误率高的题目。(如图12学生练习成绩反馈信息)
图12 学生课堂练习成绩
(6)教学反馈模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迁移。把学习中的疑问和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里面反馈给老师。这里掀起一个高潮,教师可以接收到学生的发言,是增强师生互动的绝好机会。(如图13学生填写教学反馈、图14教师收到的部分反馈信息)
图13 学生填写教学反馈
图14 学生反馈信息
C、本节课实施效果检测
主要通过检测来评价这种授课方式的效果。本次检测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地理网络课堂”的即时反馈功能进行的。
在教学时选择了两个平行班高一(35)班和高一(34)班分别采用常规教学和数字化平台“地理网络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实验。为了检验和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效能,在测试之前对这两个班学生的智力水平(用总分统计)和地理基础知识进行了前测,在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两个班前测的结果如下:
高一
年级
平均分
均方差
标准差
各分数段人数
100-90 90-80 80-70 70-60 60以下
(35)班 77.38 52.49 7.24 1 24 26 6 1
(34)班 77.36 57.10 7.77 1 25 24 7 1
高一(35)班利用数字化平台“地理网络课堂”在信息中心微机房Ⅲ上课,通过“问题提出”栏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回答问题,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规律。而在高一(34)班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学习方式。
一学期后,用这节课的“课堂练习”栏目进行后测。并对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和各分数段分别加以比较,如下:
高一
年级
平均分
均方差
标准差
各分数段人数
100-90 90-80 80-70 70-60 60以下
(35)班 80.17 80.50 8.49 9 24 16 6 1
(34)班 68.91 130.43 11.42 0 14 18 15 11
从考核反馈中可看出,两种教学方法有显著的差异,采用基于“地理网络课堂”上课的高一(35)班,无论是平均分还是高分数段的人数都要高于高一(34)班;标准差、均方差实验班比普通班小,说明基于平台的授课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且能关注全体同学,从而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6、实验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课堂教学恰当地整合,能有效地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但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要想克服重教学资源设计建设,轻互动设计;计算机“反客为主”,教师失去教学个性;人机交往,教学缺乏人性化;滥用“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等问题,必须找到一种混合教学和学习方式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混合学习是指人们把传统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既重视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等主导作用,同时又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作用。混合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在资源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信息资源和非信息资源。在学习方式上,主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相结合,“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地理网络课堂”既能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又能避免教师在课件制作上的耗时劳心;它既可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又能进行差别化实时指导,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它既可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能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长处。
可以看出,该教学流程使建构主义认识得到深化,使信息传播技术教育应用的认识得到深化,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得到深化,使教学设计认识得到深化。地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课堂教学组织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递近性;要避免教学受计算机的约束。
十、研究结论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研究和不断调整、完善,我们课题组构建了“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地理网络课堂”,其基本教学流程是:教师给出问题和资料——学生自主探索——互动合作——实践体验——教学反馈,初步建立了网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非量化评价体系。
1、地理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信息化决定了其环境下的社会必是个终身学习化社会,要帮助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重点在于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形成学习的基本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学会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并且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效地学习,需要由学习者自发地去追求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很诧异为什么有的老师向他抱怨班级里总有一些调皮不学习的学生,他说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他们就不会有时间去调皮捣乱了。我们力求创设出让他们的脑力动起来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指学生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更关键的是能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信息社会的到来,挑战着教师在课堂中的传统地位,教师必须适应网络信息成功转换角色,从以前的“三个中心”模式转换到现在的网络互动模式,变成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不断提升个人的信息化素养和专业化知识。
2、地理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流程
(1)如下图所示:
(2)流程说明: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学生每人一台电脑。
课前准备:课前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种资料,录入到网络课堂网站数据库中,并设置好上课章节、班级、教师。准备好本节课课件。
时间
学生活动
老师活动
设置意图
15分钟
①学生以自己中文姓名登录到网络课堂,查看“本课介绍”。
②紧接着回答“问题提出”栏目中设置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页面中有教材电子书、各种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的链接,学生可以点击查阅,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③也可以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①从网站平台的教师入口登录,实时查看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②并及时快速地总结和分析出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出学生容易正确掌握和容易理解错误或不能自学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
③为后面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思路和重难点把握等作好准备。
④处理一些特殊情况(如死机、难题等)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分析问题,检索信息,处理信息,回答问题。
15分钟
认真听课
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的分析,对上课思路作一些调整,然后利用软件控制住学生机的屏幕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
突破重难点,巩固知识链。
15分钟
① “课堂练习”,完成本节的练习。
② 做完练习提交后可以得出自己的总分,并可查看正确答案。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举手询问老师。
③ 如有空余时间可在“教学反馈”中留下自己的各种问题和建议。
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并对同学们错的比较多的题进行公开提示或讲解。
查看学生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流程。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改进教学流程。
课后工作:对学生的问题回答、练习成绩、课堂表现、“教学反馈”栏目中学生的留言进行资料的存储和分析,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个案
(1)以高中必修3中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为例加以阐述:
从教师的角度,案例来自李景文老师的地理网络课堂教学(有删节,详见附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地理课堂教学》)
A、创设情境
首先运用网络平台给出相关的照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直观感受三江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三江平原的农业景观以及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阅读图片和文字学生对三江平原有了整体的感知。
B、提出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对“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
(2)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
(3)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湿地,并且加以保护?
C、学生利用“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和“地理网络课堂”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以调动学生主体性为中心,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采取多边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对以上三个问题,我要求学生首先搜索平台上提供的资料后形成自己的答案,用时大约15分钟。然后学生之间交流答案,并对答案进行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结果,用时大约10分钟。如学生对问题(1)“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经过热烈讨论后给出的答案是:“
一、该平原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易积水。
二、处于中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有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蒸发小。
三、夏秋多雨——河网密布,易涝。”,回答的比较全面而深入。
D、效果评价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还设计了课堂练习。
学生做完练习后提交服务器,计算机就能自动计算出学生的成绩,反馈到教师机,教师能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另外服务器还能够把学生对这节课内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教学平台反馈给教师,通过平台,老师可以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学生的难点、疑问。互动效果很好,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在网络上答问解疑。通过平台教师能了解具体某一位学生反映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实现与学生一对一的辅导交流。
整个过程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利用“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和“地理网络课堂”学习的行为,为网络学习非量化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对于学生的反馈和交流要注意积累原始资料。
(2)别开生面的地理课
从学生的角度,案例来自高一(35)班怀灿灿(有删节,详见附录《记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
计算机老师在给我们讲登录事项,我记住了要输入自己的中文姓名,密码都是abc,而且不许有空格。他给我们演示怎样打开C盘,找到Web文件,双击后打开该文件,看到了“进入网站”四个字后,需要单击两次,才能进入登陆界面。
按照计算机老师演示的,在我看到“姓名”和“密码”时,我先选择智能ABC输入法,再输入自己的名字,切换到英文状态后输入密码abc。当我单击“登陆”按钮后,就看到学习内容了。
我们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看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他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我单击“问题提出”后就看到了问题。我单击“寻找答案”链接后就可以看到学习资料和其他图文资料。真的很方便,我可以直接单击电子教材来浏览。找到答案后可以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框里,再按“提交答案”按钮就可以了。做完一个可以单击“回答其他问题”继续回答。
大约15分钟过去了,我也基本上把题目答完了。
老师在他的教师机上看了我们提交的问题答案后,表示很满意,就把我们的计算机控制住了,仔细地讲解我们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对于大家都会的问题他一带而过,大约15分钟的时间他就把知识点都解说完了,我心里上觉得早就会了一样,可能是我刚才自己寻找答案时已经有印象了吧。我觉得老师能够天天这样上课就好了。
老师讲解完后,不再控制我们的计算机了,让我们做课堂练习部分,我点击选完答案就“交卷”了。老师好像能够立即就知道我的练习成绩一样,立即给了我反馈,还特别说了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做对,容易出错。老师在我们做完练习后,让我们点击“教学反馈”写一下本节课的感受、没有弄懂的知识点、还想知道的内容、对老师的要求或者其他的看法等等。只恨我的打字速度不够快,不能多写,只拣一两个自己急想了解的内容写上,我记得我写的是:“老师,下一节我们还这样上课吗?我真想以后都能够来机房上课!”
学生的感受是很独特的,所以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搜集整理学生的反馈和心得。在校园BBS上学生也贴了一些学习问题和感受的帖子。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次在微机室里面学习地理,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很好。在电脑上,我们能够看到动的物理图像,带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地理世界,让我们更加容易记住内容,并且对地理感兴趣。而不会像书上那样枯燥无味,只有呆板的文字和没有活力的图片,从而觉得上地理课不太有趣。在电脑上做课堂练习不会的还能查阅相关资料,也能练习我们的打字速度。(韩远)
在这个学习的平台上,我们可以自己查阅资料,回答问题,测试自己的能力,并且还有三维动画来演示,真是有趣极了。电脑教学,不仅有意思,而且方便于记忆和理解。我喜欢电脑教学的方式。(赵仁豪)
以前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看到电脑屏幕上老师讲的那些内容,感觉比老师在黑板上讲的速度快多了,老师用一些动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做题也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我们自己来“消化”一节课的内容,觉得很轻松。(李佳)
我们去上电脑课,结果是高三的老师给我们上地理课,我们真的很好奇。随着好奇心,我一步一步地打开程序,一打开画面就弹出一个运动的地球,里面的一切都会运动,还有很多美丽的图片,真的很奇妙。想要看哪个环节,点一下鼠标就行了,真的很方便。同时,也激发了我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认为应该多开发这样的课,不过如果我会很好的用电脑就更好了。(龚慧慧)
(3)研究性学习案例
来自高三(9)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有删节,详见附录《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们的故乡亳州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希望的城市,文化底蕴丰富,老子、华佗、曹操等历史名人辈出。看不见黑烟滚滚的烟囱,城市规划井井有条,名胜古迹保护得很好,尤其是人们参与环保的氛围浓厚,但是亳州城区宋汤河水污染相当严重。当得知宋汤河综合治理工程已被列为市政府“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并马上全面启动的消息,我们为之欢呼雀跃:“这真好,水是万物之灵,一个城市有了活水就会有了灵气,有政府的重视,亳州的环境会更加美好的”。
我们几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跟踪调查宋汤河的治理情况。该工程于2006年9月29日全面开工,目标是完成宋汤河城区段治理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我们准备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查两方面获得工程进展情况。我们先从互联网上获得了一些关于宋汤河治理工程的消息。
2006年9月29日早上我们从光明西路去上学的时候,看到宋汤河治理开工了。我们几个同学在星期天去拍了几张照片。
市民论坛中的宋汤河治理大家关注主题,我们也经常上去看看,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并把这些及时地放在“亳州二中地理平台”的BBS论坛中。此后我们几个在周末都会去看看工程的进度,河水慢慢地被抽完了,露出了肮脏的淤泥,以及污染物遍地的河床。
转眼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临了,我们觉得他们的工作进度太慢了,我们在市长热线里问了两个问题,没有想到还真得到了答复。
问:宋汤河治理工作为何进展缓慢?
答:河内污水管网未截流,施工通道狭窄、难度大,沿河障碍物未完全清除,淤泥、垃圾较多且需要倾倒到较远处等原因是工程进展缓慢的制约因素。但工作人员会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力争在四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问:宋汤河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答:工作正在稳步有序进行,目前已完成了小洋桥至幸福桥段1.4公里的清淤等工作。现在工人们正在实施幸福桥至南关桥段的清淤、护坡等工作,预计四月底前可把主体工程完成。
高三(9)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经过近一年的关注和调查,学生收获很大,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还学会了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搜索信息、保存信息、处理信息,学会了怎样去调查采访,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是我们全社会都必须关注的事情。通过这次调查唤起了同学们更广泛的环保道德。
还有一些问题探究的案例成果张贴在校园BBS上,并把PPT上传到地理平台的资源库里。通过开展探究活动,改变了以往用枯燥单一的纸质练习进行题海战术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搜索资料、检索信息增强了学生的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大部分学生研究思路清晰,搜集资料比较充分、详实,观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逻辑关系明朗。研究性学习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显露了学生独特的风格。
但部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探究活动中敷衍马虎,应付差事,作品质量较差。课题相关资料和信息搜集不足,没有充分、详实的论据支持论点,作品只有骨架显得单薄而力度不够。部分学生虽然资料搜集较多,但缺乏对资料的深入筛选、梳理、分析、整合。没有深刻思考,材料与观点之间逻辑关系不明,论证总体显得不够严谨,结论显得唐突和贸然,作品胡拼乱凑之感明显。部分学生作品不按要求呈现,没有使用办公软件编辑,没有用附件发送,整体显得凌乱无序、思维混乱。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意识亟待增强,信息能力亟待培养,表现为基本的电脑操作不会,Office办公软件根本不熟练,连E-mail不会发送。经过研究实验,我们相信绝大部分同学的信息素养获得了质的提高。
4、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优点
(1)平台上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声情并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搜索、保存、分析、利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2)一定的交互性为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每节课的前10-15分钟通过网络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回答问题,把答案传输至教师机,可以及时地记录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后续的教学提供全面真实的学情,节省很多时间。
(3)“课堂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习的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学反馈”教师还能从中得到反馈,并及时给予指导。
(4)论坛吸引着每个学生,大家都想要看到自己发的帖子有什么样的回应,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
(5)“地理网络课堂”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为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因材施教提供方便,为创造学生的发展空间提供依据。
5、网络课堂互动教学的互动方式
我们发现在网络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资源设计,轻互动设计;重间接互动,轻直接互动;重社会型互动,轻学习型互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教学中互动的地位、特征等进行再认识,以便更好的指导互动的设计。我们认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没有互动就没有网络教学的观点,必须明确网络教学中间接互动和直接互动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必须对不同类型的互动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主要策略有:①精制网页刺激学习型互动。②巧设问题激发社会型互动。③瞄准时机引导直接互动。
(1)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地理网络课堂”中的“问题提出”栏目表达自己在网络互动平台或互联网中搜索到的信息整合后形成的问题答案。
(2)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置的练习可以起到巩固知识链的作用,老师也可以根据回答情况判断学生掌握情况。
(3)教学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上课的表达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
(4)BBS:(详见附录《基于BBS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关于论坛,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待突破。一要先选定主题,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二要统筹规划好教学流程。确定了主题,明确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要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做好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探讨的知识点有哪些,探讨的主题范围有多宽?
2、BBS论坛的运用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还是在课外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用多长时间?
3、主题版块和栏目的设立:是按照知识体系划分还是按照主题内容划分?主题帖子的内容用什么媒体格式?如何发布?
4、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分组讨论还是自由参与?如果分组,以什么为依据?
5、在论坛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发挥?大量的帖子怎样回复,学生的认识和观点怎样引导?
6、选拔版主:在BBS中版主的作用很大,职责很强,如何选择版主需要谨慎考虑,是老师指定还是学生自己选择?
7、学习结果的检测:学生以什么方式展示交流结果,教师以什么方式把握整体效果。教师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三要加强论坛管理,净化论坛环境。由于虚拟论坛中所具有的身份隐蔽性、观点多样性可能导致存在不文明的语言、不良信息甚至人身攻击事件会偶尔出现,所以必须加强虚拟论坛的管理。教师要及时而诚恳的回复每一个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发出的有意义的帖子。对学生的观点巧妙引导,注重点拨,控制讨论热点,净化虚拟环境。四要做好结果统计,及时反馈学生学习心得。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学的成功与不足,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环节。在虚拟论坛中教师同样能迅速获得这样的反馈。例如:利用“主题数图例”可统计主题实例版块和其中各栏目的参与发帖数量和比例;利用“今日帖数图例”可了解当天参与各版块各栏目发帖数量和比例;利用“在线图例”可动态了解到某一时段参与每个主题讨论的用户是谁。此外,还可了解某个用户的发帖数。如果进到栏目内部就可详细浏览发帖内容。
教与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之间人格魅力的相互感染和真情实感有效交流的过程。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引用BBS教学法,把教与学的情感性、趣味性、集中性和专一性以及参与性、互动性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补充、综合运用。
(5)E-mail:学生可以发电子邮件,对于还没有尝试过E-mail的同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只有老师一个人可以看到他(或她)想说的话。
(6)QQ或MSN:学生大概最爱QQ了,因为可以趁机与好朋友联络,但也影响了上课的实际效果,所以不太提倡在地理网络课堂上打开QQ。
(7)学生讨论:学生之间的分组讨论可以有助于集体智慧的发挥。
(8)询问老师:有的学生喜欢面对面和老师沟通,这是最好的方式,但老师的时间往往有限。
两年多来,实验班通过跟普通班对比我们发现,由于普通班无法直接接触计算机进行操作,教学环境没有改变,他们获得的信息量要少,刺激减少,学生思维发散程度较低,师生互动交流也少一些。实验班学生主动互动交流要多一些,即使离开实验环境他们与别人交流的次数也明显增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明显多样化。
6、网络课堂互动教学对师生的影响
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年级越高的学生对使用网络互动平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所抱的期望越少,这也是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然,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不需要多大的刺激也能够自觉地去学习了。从这点来看,对于高一年级实施网络教学最好,有助于他们思维方式的锻炼。
从教师的问卷来看,教师对网络教学模式很感兴趣,也愿意自己摸索应用网络进行教学,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认识也基本一致,认为平台应该提供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可检索的资源,应该是一个可以及时交流互动的平台,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的平台,是一个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但是大部分老师对于网络教学的效率还是持两可的态度,认为不好说,这也说明目前网络教学模式还不成熟,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我们希望借助我们的研究能够帮助大家找到最佳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途径而少走一些弯路。我们认为网络教学:
(1)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网络学习进入课堂,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它能转变和丰富教师头脑中沿袭已久的教学理念和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2)增强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两年多以来,实验班的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当然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7、网络课堂互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非量化评价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使用网络互动平台学习的情况,我们制作了一个评价表来进行评价。
学生利用地理网络平台学习的非量化评价表
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
分类
评 价 项 目 内 容
分值
学习 态度
1.该学生基本上能按教师预定的课程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7
2.该学生愿意去完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5
3.该学生在网络教学模式下,能自我管理,主动学习。5
4.该学生能积极的参加教师组织的网上教学活动。6
5.该学生愿意与其他学习伙伴相互交流。7 相互
作用
与
交流
1.该学生能及时做“课堂练习”,不敷衍了事。5
2.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没有抄袭、作弊行为。4
3.在“教学反馈”中该学生经常向教师提问问题。7
4.该学生在BBS论坛内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7
5.该学生经常与教师交流各种学习上的问题。7
6.在论坛中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6
7.该学生经常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5
8.该学生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时应答。5
9.该学生对教师的反馈能及时进行再反馈。5 资源
利用
1.该学生曾为地理平台上载过有价值的资源。5
2.该学生经常在地理平台中查询资料。7
3.该学生能有效的利用各种学习资源。7 总评
1.你对该学生的总体评价是:
2.你认为该学生要提高学习效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十一、研究成果
1、构建了“亳州二中地理平台”
构建了基于亳州二中校园网的“亳州二中地理平台”,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一个互动平台上查找经过筛选的优秀地理教学资源和交流教与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校园网的利用率。该平台包括:“新闻”、“专辑”、“课本”、“课件”、“论文”、“试卷”、“BBS”、“链接”等栏目,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其实用性、专业性和趣味性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2、构建了“地理网络课堂”
让网络真正走进课堂教学,探索了网络教学流程和网络教学非量化评价体系,分析了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产生的意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关于这一点在前面“
八、对比研究实验”中有详细说明。
3、对网络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地位、作用和设计策略进行了理论探讨。
利用地理网络课堂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帮其寻找学习的伙伴,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及时补救。在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自制的课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自主探索,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还可以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尽快了解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利用网络互动教学能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体现在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设计等)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及时有效的控制上。而网络互动本身又存在多种互动类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流程的创新是亮点与难点所在。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更有意义,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备好课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料用以制作网络课件,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有机的整合起来,运用到局域网中得到高速的传输。
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出适当的预测,抓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在网络氛围下,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与加工,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对新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
网络互动教学具有如下优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扩大学生的知识摄取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等等。这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问题一:教学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何避免网络迷航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已经实现了教学设计的认知、情感以及动作目标?
相应对策:在线测试(目标测试):精心设计的问题陷阱、极具挑战性的测试题目、生动活泼的激励画面、体现教学目标的测试内容等等,让学生在测试中可以重复学习基本内容知识,达到认知方面的目标。
问题二:BBS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网络上的讨论组是自由的聊天空间,如果教师使用得当,它为教学提供了方便的讨论与共同探索的气氛,如果使用不当,它则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随便说话开小差的机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相应对策:这其实正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显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控制,并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使BBS论坛的主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优化教学结构,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向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我们认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没有互动就没有网络教学的观点,必须明确网络教学中间接互动和直接互动是相辅相承的。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能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做学生的支持、合作者,及时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做好记录。教师能够从不情愿逐步转化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好各类研究工作,真正使教与研相结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撰写研究论文,有效地提高了科研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从对计算机的键盘不熟悉到能够熟练搜索信息、整理信息、保存信息、利用信息来进行表述,有利于他们创新思
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十二、研究反思
在基于地理网络平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要从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1)超前的教育观念,真正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2)高超的教学技能: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能力;②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能力。学生是研究的主体,除了要有积极的态度外,学生必须学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表达自己的见解,会熟练使用浏览器,会使用论坛或反馈留言版,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分享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1)课堂内探究性学习不能适用于所有知识的学习如思维容量大的问题就不太适合;(2)耗费的时间较多,使其它内容的教学难以得到时间保证。
1、网络教学的环境不容乐观。
在现有评价体系下,学生的信息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并不能在高考中反映出来,因此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家长、学生,对网络学习都不是太热心,尽管学生对此种学习方式十分感兴趣。硬件资源跟不上。学校的网络教室还比较少,只有四个学生机房,因此普通老师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2、专题章节课程网络资源还不够丰富。
仅靠教师自己做专题章节网页难度较大,时间上也不允许。提供高质量的专题章节网站,对网络互动教学十分必要。实际上现在全国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做专题网页,许多网页的质量也很好,但由于知识产权问题和交流不多,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3、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跟不上。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高考制度的制约,许多学生还不适应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学习比较被动,因此网络教学中互动的组织难度较大。
由于自身理论水平限制、学校硬件条件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建设一个网站、或者高质量的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更要不断更新维护,这样网站才不会失去生命和活力。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教师自身的热情、奉献精神和持久的耐力以外,还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鼓励。受现实教育制度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学生,一切还是围绕着高考应试安排的,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学习只能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网络课堂是一种学习途径,但网络不能代替一切,如何把网络学习有机地融合到常规教学中,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十三、参考文献
1、杨晓萍 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美]C.M.Charles 著.张莉莉 张学文 等译.张莉莉审校.《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
3、刘芳总主编.钟启泉主审.《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严淡如.《新型活动课程指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杨小微 刘卫华 主编.《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7、李克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8、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9、刘儒德 赵妍等.《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因素》.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10.余胜泉 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07.11
11、马秀芳 吴向东.《Blog在小学网络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9
十四、附录
各类成果统计表
形式
成果名称、作者
获奖级别或刊发
课件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于铁柱)
国家级三等奖
《聚落的形成》(吕敬)
国家级三等奖
论文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方迎春)
省级二等奖《谯城教育》(06.6)
《浅谈网络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于铁柱)
省级三等奖《安徽电化教育》(07.2)
《亳州二中地理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吕敬·于铁柱)
亳州市三等奖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实践分析》(吕敬)
省课题会议交流
《基于BBS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于铁柱)
省课题会议交流
《基于网络平台的地理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吕敬)省课题会议交流
《运用构建主义理论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李景文)
校课题会议交流
《运用网络平台,实践高中地理教学》(李景文)
校课题会议交流
《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实践地理课堂教学》(于铁柱)
校课题会议交流《亳州二中报》(07.11)
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选择》(徐媛媛)
市公开课
《综合国力竞争》(于铁柱)
市公开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李景文)
市公开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于铁柱)
校公开课
《宇宙中的地球》(于铁柱)
校公开课
《自然界的水循环》(于铁柱)
校公开课
调查报告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报告》(吕敬)
课题组交流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公开课教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报告》(吕敬)
《关于宋汤河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张梦雨 杜时敏 王标)
学生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鱼类毒性实验报告》(刘欣 王强 徐燕会 夏艳起)
学生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体会与
反思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建设体会》(方迎春)
课题组交流
《亳州二中地理平台概述》(方迎春)课题组交流
《记我的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怀灿灿)
学生心得《亳州二中报》(07.10)
第三篇:基于自带设备的高校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研究[模版]
基于自带设备的高校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互联网络的覆盖,移动设备的普及,人手一个计算设备已成为现实。同时导致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课堂手机使用更是频繁而广泛。将移动设备与课堂互动教学有机结合,允许师生将自己惯用的设备带到课堂中,构建基于自带设备的学习模式,促进师生互动,充分发挥自带设备在高校课堂互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 自带设备;课堂互动教学;移动设备;BYOD
中?D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24-0008-03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Classroom based on Equipment//ZHANG Shuang
Abstract Coverage of the Internet,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devices,a computing device has become a reality.At the same time,it also
leads to the increasing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on mobile phones.The mobile device and the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organically,teachers and students will be allowed their usual equip-ment brought to the classroom,building a BYOD based learning mode,promo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give full play to bring their own devices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Key words self equipped equipment; classroom interactive teaching;
mobile equipment; BYOD
问题的提出
高校课堂移动设备使用频繁 据调查,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在99%以上,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高达97.2%,其中频繁使用者是37.3%。很多大学生对移动终端产生依赖,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的优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浏览社交网站、玩游戏、聊天等活动。这些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移动设备的学习功能。
自带设备的日益普及 在教育领域,自带设备(BYOD)被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将个人移动终端设备带入课堂,并连接到学校网络,从而支持个性化教与学的一种方法[1]。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Wi-Fi的覆盖,移动设备已经广泛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首先,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人均一台智能设备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同时拥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学生比比皆是,移动设备的高度普及与流行是实施BYOD的一个首要条件。其次,从客观上来说,学校情景中使用BYOD也有其优势,但因为经费的限制,学校的设备并不能做到及时更新,而很多大学生个人拥有的设备更超前一些。最后,每个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自带设备偏爱度不同,选择自己所钟爱的设备,会更加有利于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2]中也指出,有高等院校已着手开发自己的APP应用软件,促进自带设备策略的实施。自带设备的起源与发展
2009年,英特尔公司觉察越来越多的职工在工作时使用本人的设备,首次提出自带设备一词。2011年,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中提出六大新兴技术将给教育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等位居首位[1]。从2010年以来,一些美国的中小学开始鼓励教师和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去课堂,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来促进学习活动。Raths在Are You Ready for BYOD?一文中枚举了美国各州当前正在实施BYOD行动的典型学区[3]。这些学区的目的在于将师生的移动设备与学校系统进行融合,改变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方式,将师生自己的个性化信息终端设备融入学校的教学系统中,以便根据师生反馈的信息,设计出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达到最优化教学的目的。
另外,据调查,近年来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伦敦大学等展开了基于自带设备的教学应用活动,允许师生带着自己的设备进入课堂,充分发挥师生手头设备的教学作用,营造出一个更加民主、活跃、高效的课堂[4]。
我国知名教育专家黎加厚和王竹立的著名对话[5]中提出“手机进课堂”问题的实质是传统校园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与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之间的冲突。如果一所学校制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智能设备(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设备),那么这所学校将会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没有办法进入“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篇移动互联时代课堂教学技术应用发展的重要文章,揭晓了中国版“BYOD时代”的到来。从阮高峰博士与霍伊顿?汉普希尔教授的对话中[6]得出,纵观全局,BYOD在中国仍然是小批先行者的摸索学习,并且在使用的学习层次上,还是以小学和初中为主,主要是3~6年级。
在中国知网上以“自带设备”为关键词,查找到的大多数是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寥寥几篇。且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于BYOD的研究主要以中小学课堂为主。另外,中国学校对于BYOD的投资大多数都放在硬件方面,至于软件方面的投入,主要还是用于实施教学的公共服务软件,如实施翻转课堂的学习管理系统等。
综上所述,自带设备进入课堂的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多数实践自带设备的场合是以小学或初中为主力军,针对大学课堂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在国内,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待智能手机要么避如蛇蝎,一味地“堵”;要么是无所谓,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对课堂而言,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本研究就致力于充分发挥移动设备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现状
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最先提出符号互动理论。一些学者把这一理论引入教学领域,从而形成互动教学理论[7]。20世纪50年代,课堂互动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在教学方法上,研究者通过比较任课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教学方法的好坏来判断这节课互动效果的优劣。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研究的重点是课堂中师生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通过他们的表达方式来判断此节课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互动。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侧重研究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课堂互动教学,认为学习者唯有通过对繁杂的学习情境进行理解,对个人提出的疑问进行思考,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才能得到团队其他成员的认同和喜爱[8]。
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课堂互动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刚开始是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等人对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行为进行研究。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从知网近几年收录的关于“课堂互动教学”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关于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侧重与学科结合,如与英语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高达7407篇,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文献有2626篇,与数学学科相关的文献有2508篇。
本研究主要从当代大学生对待移?由璞傅男睦硖卣骷按笱Э翁玫奶氐愠龇?,设计出基于自带设备的大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师生手持设备的学习作用,另一方面将移动设备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激情。基于自带设备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充分发挥师生手中持有设备的学习作用;二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三是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分析了自带设备的功能以及在大学课堂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自带设备在课堂互动及教学中的优势,然后结合大学课堂学习的特点,构建出基于自带设备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1)自带设备教学模式是移动学习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当今大学校园移动网络全面覆盖,师生可以在校园内随时随地输入自己的工号或学号登录校园网。其次,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移动设备同传统书籍一样,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必需品,学生拥有的移动设备多样,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大多数学生拥有的不止一种。以笔者及周围的同学、朋友为例,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是标准的三件套,笔记本放在宿舍或实验室这些固定的地方,用来看综艺节目、电视剧等;平板电脑用来玩游戏等;智能手机随身携带,用来聊天、刷微博等。可以看出,大多时间移动设备用来娱乐,学习很少,特别是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成了“低头族”。如何将移动设备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既能发挥手持设备的学习功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自带设备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必然选择。
2)基于自带设备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自带设备的高校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课前+课中+课间+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课前,教师将下节课将用到的课件使用手机APP推送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课件进行修改,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课中,教师可以将课件、小测验等推送给学生,学生将自己的答案通过APP传递到教师机上。另外,学生还可以借助APP在班级内进行讨论、交流以及向教师发起提问,同时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借助智能终端,教师能及时了解、解决学生在学习时遇见的问题,便于师生、生生交流,加强教学互动。课间,教师仍可以通过设备中的一些小软件来缓解气氛,如使用微弹幕功能,既能缓解师生课堂高度用脑的疲劳感,又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为下一节的高效课堂做准备。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互动APP,将学生的学习记录数据导出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课堂中,学生、教师是关键。传统课堂采用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学生参与少,积极性不强。而本研究所采用的模式是“教师+学生+设备”三位一体的互动教学模式,课前教师发布资源,学生自行下载学习;课中师生进行讨论互动,问题反馈答疑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探索,热情地与同学、教师分享自己的观点,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学习激情,增强了课堂气氛;课后教师将学生的学习记录、学习行为数据导出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习惯,以便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课程。小结
基于自带设备的课堂互动教学是顺应潮流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自带设备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既发挥了移动设备的学习作用,又调动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未来教育界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成诗敏,曹旺.中小学教学中BYOD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3):46-52.[2]金慧,刘迪,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3-10.[3]Audin G,Wyant A,Shumate W.Fifteen Steps to Con-
quering BYOD[DB/OL].[2012-08-14].http://www.itu.int/.[4]姚鹏阁,曹旺,张晓佳,等.“自带设备”在研究生学习中的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3):59-63.[5]黎加厚,等.最终改变课堂的或许是手机:关于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的讨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0):4-12.[6]汉普希尔,阮高峰.校园BYOD的契机与挑战:中美两国中小学校自带设备应用现状比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2):4-10.[7]盖利军.高效课堂教学下的互动研究与设计[J].心事,2014(2):35-36.[8]路华清,孙泽文.课堂互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63-66,70.
第四篇:教学多边互动,研究相辅相成
教学多边互动,研究相辅相成
——新课标下初中互动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成果
市八中科研室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准备,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了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举步维艰的现象。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尽快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观念,在初中的教育教学中,变革、调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多层面的互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我们申报立项了《新课标下初中互动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素质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媒体间的多维互动,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达到了使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互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的目的,探索出一种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实施“合作、讨论、互动、探究”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外的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开展多维互动,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劲的学习动力,充沛的学习精力,稳定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人文精神、合作、交往能力,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各类课程中(尤其是科普艺术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有82人次获国家级奖、434人次获省级奖。学生中涌现出大量研究性学习课题,其中《北海八中初二年级200名学生零花钱使用调查》获2004年广西区青少年创新大赛三等奖。《北海市外沙海水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获2005年广西区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北海市凉茶文化的调查研究》获市级三等奖。黄国杰同学的科学幻想画《新世纪苹果采摘机》荣获科学幻想画竞赛二等奖,市级一等奖,谭华龙同学的小发明《多功能圆规》荣获优秀项目三等奖、市级三等奖。李仕漪和廖竟苡同学合作的小发明《保护型金鱼捕捞器》以及林健文同学的《多功能阅读书架》均荣获北海选拔赛的优秀项目三等奖。谢艳兰同学在第十七届全国创新大赛中,分别获国家级二等奖、广西区特等奖和一等奖。吴丽春同学在柔道比赛中获全区少年锦标赛第一名和十运会该项目的金牌。黄恒、黄斯伦两位同学在中国西部城市国际标准舞暨交谊舞锦标赛中荣获拉丁舞少年组第一名。蔡飞同学参加市中学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演讲比赛获二等奖。在北海市中小学文艺汇演比赛中,舞蹈《火红的青春》获二等奖。学校还举办了两届“八中科技艺术节”,教育成果多次在北海电视台、《北海日报》作过专题报道,在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中心设专台展出。
二、提高了教师素质
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校“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提高”,兴起了开展教科研活动之风。通过不断探索,教师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尝到了“以研促教”的甜头。
1.获奖、发表论文多
在试验研究过程中,全校有8篇教研论文获国家级奖励,77篇获区级奖励,38篇获市级奖励。如彭引璋的《论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刘英的《互动式作文教学的个案反思》、方旖的课例《<交流格言>活动设计及反思》获全国一等奖,罗建军的《浅谈“语文教改”——语文“发现与学习”的探讨》、刘祖逖《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和效益》获区级一等奖等等;有28篇论文发表在广西、全国的学术刊物上。如邓永萍的《浅谈体育渗透德育教育》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华现代教育》并获二等奖。
2.教育教学质量高
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课堂教学”作为“科研兴校”的主阵地,广大教师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仅2003年,学校就组织了校内公开课120节,研究课30节、展示课4节,接待课12节,教师外出观摩达50人次。在阶段性汇报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有国家级奖2名、省级奖4名、市级奖6名。如李洁、黄春华老师参加全国历史优质课竞赛和区示范课竞赛活动,分获国家级一等奖和区级一等奖。梁丽老师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初中组一等奖。黄海霞、庞荔参加市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黄海霞老师代表北海市参加全区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三等奖。廖一芳老师执教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获区级一等奖,方旖老师在全区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阿炳在1950》获好评,曾韵、罗燕玲老师分别执教的《中心对称图形》和《Book3,Lesson33》同获2005年全区课程改革探究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由于教师提高了素质,因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4年,学校荣获北海市、广西区“爱科学月”先进单位称号和全国少年儿童“科技之星”科普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2005年获得北海市“我爱祖国海疆”青少年水上航模竞赛第二名、北海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学科技艺术节青少年科技活动成果展二等奖,同年参加英特尔求知计划培训项目,获得承担一个模块的培训任务的资格,是北海市获次殊荣的两所学校之一。学校的中考成绩也连续几年名列全市前茅。
三、几点结论
(一)必须加强规范管理,推动研究的正常开展 @1.加强课题研究制度建设
学校制订了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课题组开展研究有章可循。如《北海八中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北海八中教研活动制度》、《北海八中科研证实施方案》、《北海八中论文、课例评比及奖励方案》、《北海八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规章》、《北海八中学生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北海八中少年科学院章程》等,均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落实和不断完善。同时要求教研组每周都以子课题的形式展示研究课,每次展示定好内容、人员、时间,并及时形成资料。全校教师人人都要参加课题研究,树立热爱教科研、投入教科研的思想。凡参与教师都要写好进行课题研究、理论学习的笔记。结题时按照《优秀科组评比奖励制度》把“参加课题研究”作为评优条件之一。
2.加强文献资料档案建设
进行课题研究,教师感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相关资料。因此,学校千方百计建设文献资料档案,按照“三个有机结合”(即学习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为此,学校在图书室添置了《课程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等以“知识、智能、研究、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工程书库”和几百本有关素质教育的专著,每年订阅几千元教育刊物。科研室将各类教育教学书刊编目分类,将有关课题资料选编,印发给课题组成员,把握教改动态,及时做好理论知识的储备。3.加强教育科研培训
“课题研究”对本校多数教师来说都是起步阶段,有的甚至有畏难情绪,感到无从下手,高不可攀。于是,每周下午科组活动时间,都要坚持开展科组内课题的理论、业务学习。周五不定期开展全校性的课题培训,分级分批,由点到面,抓实效。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教育研究专题》等跟课题研究相关的书籍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动态进行学习。平时从报刊、互联网上捕捉、搜集教科研信息,并写好读书笔记。每学期坚持开展一万字以上读书笔记的检查评比活动,交流各自学习心得笔记和课题组开展活动的情况(包括所遇困难),对某一研究个案深入探讨,使广大教师汲取精华,深入思索,把“情境教育”、“探究教育”等教育模式引进课堂,带进校本课程。为了达到预期目的,科研室规定每周二或周五下午为课题研究时间,要求以科组为单位,切实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每个子课题组重点抓实验计划的制定(期初交科研室),抓具体研究课,抓实验研讨活动,抓子课题的实施进度及实验情况评估,抓实验资料整理、教学案例收集和论文心得写作。科研室将每个子课题的开展进度情况列成表格、宏观控制,确保每个子课题都按研究计划进行。二是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填写好《互动式教学课题活动记录册》,建立研究档案,填写好学期计划、学习记载、个案分析、实验课记载、活动记载、成果记录、阶段总结等。课题组组长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好考核记录。针对暑假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内容、实施步骤、课程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做好暑假互动式学习方案、计划、总结及成果展示。
(二)必须加强课内外管理,促进多维互动 1.倡导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适应新技术及教学改革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课题开题以来,学校积极倡导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讨论、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活动等多边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多点时间和空间展示自我,从而使各个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探究、理解、深化。教师们积极投入,认真探索,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科组学习、备课组集备活动谈感受说心得,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生在多边的互动活动中有了主人的感觉,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新了学习的方式,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观念上的转变。
2.课外“互动”与科普相结合。为了使学校的科技教育向纵深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校着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校科研氛围,搭建课外互动平台。首先以学校少年科学院为基地,选拨学生作小科研员,由科研室委派教师对小科研员进行课题的培训和指导,再由小科研员对其他学生进行传、帮、带。其次是由指导教师加以指点,以此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兴趣,提高其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自觉地开展科研活动之目的。
(三)必须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强交互研究
素质教育要求,要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各学科在教学中进行交互、渗透研究,也就成为了互动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体会。授课时应力求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在语文、政治、体育等学科中,从学科特点出发,实现了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互动。如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片面注重学生体能锻炼的状况,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在体育课上,喻萍老师通过严格开展队列练习、精心设计体育游戏、关心器材收拾、耐心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学科教学中实施了心理健康教育。如方旖老师通过“三结合”(结合课文教学、结合作文练笔、结合语文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她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等。阳建明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还荣获了区级论文评比三等奖。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标》所倡导的把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定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改变了过去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提出了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校熊腾松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内在的情感因素,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产生“我要学”的情感。让学生遵循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逐步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其论文《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探索能力的培养》荣获区级论文评比一等奖。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带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育和德育一样,实际上也是一个育人的问题。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渗透美育思想,是较好的育人的方法之一。如语文教学,导入时教师运用形象教育的手段,或出示画面,或播放录像,或播放乐曲„„引导学生通过视觉、感觉,来感受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等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感官的完善,进而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自然美、人文美„„培养学生认识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在在学习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一个轻松的心态下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艺术教学中,可以借助生动、鲜明、具体,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并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陶冶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格。总之,“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完全可以实现美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交互、渗透。
(5)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实践研究
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中得以显现。多媒体网络参与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师生利用网络搜寻资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凸现了现代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即时反馈,及时评估,呈现了信息控制的优越性。通过教学实践,课题组意识到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网络环境及网络资源,并经过课堂教学形式的重新组合,课堂教学策略的重新调整,才是实现“互动教学”的最佳方法。在语文课堂上,课题组尝试开展网络阅读和写作学习。因为只有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才能让学生彻底地发表自我,真正地实现互动,并以此打通写作教学长期以来因交流匮乏带来的负面影响。创建交流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交互中认知,在交互中协作,在交互中会话,在交互中建构,交流互动成为了网络阅读、写作平台的核心形式。
此外,课题组还组织学生参加了“自治区中学生网上电脑大攻关活动”,挑选优秀学生参加广西“中学生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网络视讯大赛”等活动。自从2005年10月学校承担起英特尔求知计划培训项目的一个模块培训任务以来,该项目的有关培训活动开展的十分有序。初
一、初二级的200名学生参加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图形处理、数据库应用等培训,达到了丰富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目的。同时,课题组还建立并开通了数字图书资料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新一轮的科学课题调查与研究的实践活动,使科学知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训与实地调查研究相得益彰。
5、科研工作中的课题研究互动研究
课题组除了承担互动课题的研究之外,还开展了其他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如广西教育学会“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下中学教师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广西区C类课题《移民子女学校教育的研究》,北海市级课题《培养语感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等。为了使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序,齐头并进,多处开花,课题组因地制宜,以校内现有师资为依托,在校内聘请了32名教师作为科技辅导员(兼职科研员),将《新课标下初中互动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其他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开展互动课题研究的同时,带动其他课题研究,实现课题间的多边互动,互为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从而提高了学校教师自身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
@(四)必须及时推广课题成果
为了总结、推广阶段性成果,课题组创办了校刊《教研简报》、《教师成长案例集》,将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教师论文、教学经验等归纳整理成册,组织教师再进行反复实验,相互学习,不断改进。同时举办北海八中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参加市“科研兴校”经验交流会,与兄弟学校交流、讨论,吸收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提高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北海电视台科教频道对此作了报道。
第五篇:试析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试析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在2007年财政部组织的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过程中,各高校发现了许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发现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房产、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条块划分,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预算管理、定额管理等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平台的设想,旨在使国有资产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为国家节约资金,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论文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
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了财政部第36号令,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紧接着,财政部教科文司又撰写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问答》。2007年初,财政部组织了全国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其资产清查工作在2007年上半年全面展开。
此次的资产清查工作,是我国建国后开展的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通过此次资产清查,使全国各高校全面摸清了家底,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及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可靠依据。对我国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的资产清查工作中,发现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大,家底不清楚,账实不相符,配置不均,闲置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下,不能有效运用和调配,管理难度较大
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量是115830.4亿元(人民币,以下同),其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为27260.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3.5%,而高校在事业单位中居主导地位。同时,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着资产存量不清楚、账实不相符的现象。此次资产清查后,有的高校帐实不符的数额达到几个亿。一些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公有用房和未分配出去的生活用房的闲置情况,房屋的长期闲置,会导致房屋受损严重,造成经济损失;办公设备管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些高校盲目求全、求新,购置了许多不常使用的设备,尤其是部委的修购专项,在年末到期时,为了立项专款不被收回,大量的先进设备被重复购置,有的高校,实验设备购置后,由于无场地存放,在库房里经受较长时间的粉尘侵袭。在各高校内部,在资产占有上存在着本位主义思想,闲置的资产不能适时地调配到需要使用的单位,造成大量的资产长期闲置,有的甚至不知去向。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上的偏差,“就资产论资产”、“为了管理而管理”,没有将国有资产管理与国家财政的预算管理结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购建经费的安排与现有资产存量脱钩。多年来,由于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系统不健全,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高校之间资产存量信息不对称,甚至在高校内部,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账目都无法对接,预算安排陷于被动局面,难以控制资产重复购置和超实际需求购置资产。二是对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高校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巧立名目,挪作他用,严重消弱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政策性。三是高校国有资产日常维护、消耗费用的安排与单位占有资产实物量相脱节,经费预算安排不够科学。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的购置结合起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3.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着管理不善,流失、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的问题
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出现在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首先,在购置环节上,一些高校常常购买一些质次价高的的产品和工程,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次,在资产使用环节上,由于管理不善,资产损坏和丢失情况时常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如低价出售等;未到报废期提前报废;无偿出借;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等等,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目前,许多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或半手工记账的操作方式,即使有些高校正在使用一些设备仪器及房地产的管理软件进行日常管理,但这些软件的功能也只是记账和简单的图表汇总,无法实现自动对账、自动生成表格及网上办公等自动化、信息化等功能。
二、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综合以上情况,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从高校的实际情况看,高校国有资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将为高校提供科学化、信息化的资产管理服务。通过网络为高校内外交流提供一个强大、畅通的信息共享渠道。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系统设计既要有超前思维的理念,采用先进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又要注意其技术的可行性、方法的正确性,同时具有发展潜力,能够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使用要求和IT行业的发展。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平台应包含资产管理、采购管理、房地产管理三部分。此三部分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统一,达到资产管理的分级管理、分工管理与集中管理。
1.资产管理部分
平台中的资产管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1)预算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预算管理应能够实现预算自动汇总、分类、自动上报及及时反映审批过程和结果。同时,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各单位资产的存量和使用状况,为合理安排预算提供真实的数据。
(2)申购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申购管理应能实现由使用部门通过平台申购物资,由审核人进行分权审核,并能体现申报和审批流程,并自动实现“实物费用定额”制。该功能使申报单位随时查询其申购单的执行状态。
(3)验收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验收管理应能实现由各用户单位在网上提出物资验收申请后,资产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审核处理。
(4)入账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入账管理要实现记录已购物资的使用部门、使用人、设备名称、数量、规格型号等,资产管理部门可随时查阅各单位使用的物资情况,物资在部门内部各使用人之间的调配情况等。
(5)对账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对账管理要实现财务部门通过本功能自动审核资产部门已入账的物资信息,可以实时对账,并可以对审核通过的信息进行查询。同时实现资产部门账目同使用单位的实物的对账功能。资产账与财务账、实物与资产账相互衔接,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相统一。
(6)资产处置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处置要实现资产的网上调拨、报废、报损等管理功能,并对资产处置流程作出反映。
(7)统计分析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统计分析要提供一个信息查询与决策平台,为领导提供综合的统计报表与图形分析功能,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查询与统计的功能,帮助领导直观地掌握学校资产的综合情况。
(8)收益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收益管理要反映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无形资产的使用等资产收益管理。对后勤、经营公司等部门进行成本效益管理,科学计算高校国有资产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并据此对收益进行合理分配。
2.采购管理部分
平台中的采购管理部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1)采购申请单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采购申请单管理要实现采购申请单网上数据审核功能,只有通过审核的采购申请单,才可以从事物资的采购业务。系统应提供多种统计(包括按采购方式统计、按资金来源统计、按设备名称统计、按供货商统计等)和状态(待购项目、已购项目、收货验收状态等)显示方式便于采购部门集中采购。
(2)采购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采购管理要自动实现按法律法规规定的采购方式来选择,并提供相应的审批流程。能直观详细地显示采购的各种状态、信息(包括采购人、采购时间、合同号、供应商、付款情况、资产入账状态等)。
(3)采购评价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采购评价管理要按照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使用情况,提供包括故障原因、维修次数、使用寿命、供应商服务情况等资料,由使用部门在网上进行相应评价。
(4)厂商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厂商管理要自动记录所有与本高校合作过的厂商的详细资料,及曾中标的项目内容和在高校的资信档案。
(5)专家库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专家库管理要自动记录招标专家的详细资料、在高校参与的招标项目,并具备按要求自动选择专家的功能。
(6)采购信息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采购信息管理要协助管理设备采购资金;协助管理器仪器设备的采购信息;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3.房地产管理部分
平台中的采购管理部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1)公用房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公用房管理要实现公用房屋的基本信息的系统集合,并根据房屋使用用途与各单位人员的情况,对公用房屋进行统一合理的调配和使用状况的管理。以提高公用房使用效率,预防资产闲置和避免无效使用。主要分为:房屋使用管理;房屋租用管理;房屋借用管理;房屋修缮管理(包括预算与日常正常维修);房屋使用情况统计(总量统计、分类统计、分院统计、人均统计);房屋地图分布查询。
(2)教工住房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教工住房管理要包括教工住房合同管理,并按照“未生效合同—现有合同—快到期合同—已失效合同—历史合同”的流程自动分类管理合同,实现动态监管。同时通过文档扫描方式,与房屋相关证件实现多媒体连接,严防假冒。主要分为:自用房管理;家属用房管理;出售房屋管理;未出售房屋管理;房屋情况统计;房屋地图分布查询。
(3)周转房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周转房管理要实现包括对单身教职工租用房屋的管理和调配,并对房屋的专项性维修工程档案进行管理,全面掌握房屋的质量、安全和维修情况。实现对房屋的日常修缮、水电暖及电梯、空调等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
(4)房屋补贴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房屋补贴管理要实现与人事部门系统的对接,并自动对学校房屋补贴人数进行统计和分类。
(5)物业供暖补贴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物业供暖补贴管理要自动对学校教职工的供暖补贴、物业费补贴进行统计和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高度统一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采购管理、房地产管理的相关数据应集成进入统一数据平台,并提供对应的主题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服务。只要登陆系统就能查看到所有已执行、未执行和正在执行的项目,审核完毕和到货等事项会发送邮件或短信等提醒;所有的表单、选项可自由设定;具备导入导出、报表打印功能,尽量提供国家要求的各种报表格式和数据的输出;平台中各相关联部分应尽量进行关联,可以自动生成部分应尽量自动生成;提供开发文档和帮助信息;提供操作日志记录功能,系统符合审计标准。为高校各级领导决策提供适时、直观、全面的资产信息。
要完全实现建立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想还要有一个过程,现在,许多高校也在纷纷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一些高校也开发出了部分适合自己内部使用的独立模块。同时,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也为这些模块综合成信息系统创造了条件,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指日可待。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