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优化》 教学设计与思考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优化》
教学设计与思考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优化》
主题:借助直观操作,渗透优化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关于《优化》的思考
1、本课看点:
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即通过猜想、验证、比较、分析,体会统筹的价值,能够找到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初步设想(说明:只是初步的、浅显的、极不成熟的一点想法)
视频导入新课(沏茶问题)
方案一:设计一段生活视频(妈妈做待客准备想要沏茶,显得手忙脚乱)
【视频流程:洗茶杯→找茶叶→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
(1)提出问题:你觉得妈妈沏茶前的准备工作效率高吗?如果是你,你怎样合理安排时间?
(2)小组讨论,通过操作直观学具,进行研究。
(3)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多种结果:①同意妈妈所用时间 ②想到优化时间,但不是最优方案 ③最节省时间方案)通过讨论各组方案,结合学具流程图,经历优化程序节省时间的过程,进而体会优化的思想。方案二:设计两段生活视频(两位妈妈分别做待客准备)
【第一位妈妈视频流程:洗茶杯→找茶叶→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显得手忙脚乱)
【第二位妈妈视频流程: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洗茶叶(同步)→沏茶】
(1)提出问题:你觉得哪位妈妈沏茶前的准备工作效率高?思考后,请写出简单说明证明你的想法。
(2)小组讨论,通过操作直观学具,进行分析。
(3)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①同意第一位妈妈所用时间合理 ②同意第二位妈妈所用时间合理。通过讨论两种方案,结合学具流程图,经历优化程序节省时间的过程,对比出最节省时间方案,进而体会优化的思想)
3、举例说明(可以通过前测,了解学生是否能够举出此类优化方面的例子,如不能举例,那此环节就由老师介绍优化事例)
4、应用(烙饼问题)
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现在要烙三张饼,可锅有点小,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烙3分钟,怎样才能让我们尽快的吃上饼呢?
四人小组讨论,在学具板上边贴边写出自己小组烙三张饼所需要的时间,并选出代表展示汇报。
第二篇:《数学好玩(优化)》教学设计
《数学好玩(优化)》教学设计
南平市大横中心小学:王金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2、让学生尝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教学重点、难点:
重 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难
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猜谜语: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是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珍贵而又最容易被人忽略。当它快到极限时,人们才发现它的重要!它是什么呢?(谜底:时间)
2、导入: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我们在生活当中怎样做才能节省更多的时间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得到一些启发。
3、淘气放学回家后,写作业40分,和爸爸下棋20分,练字20分钟。最少多长时间完成任务?(80分钟)
4、笑笑放学回家后,写作业40分,听音乐20分,跳绳20分钟。最少多长时间完成任务?(60分钟)你是怎么想的?
5、为什么淘气办玩三件事要80分钟,而笑笑办玩同样的三件事只要60分钟呢?(淘气做三件事的时候要一件一件做,而笑笑做三件事情有两件事可以同时做,这样笑笑就节省了20分钟。)(板书:合理安排,同时完成。)
二、探究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一)、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同时完成呢?同学们先看看下面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1、看电视、泡脚、洗脸。
2、练口算、玩电脑、做手工。
3、吃苹果、练钢琴、背英语单词、听音乐。
4、换衣服、洗衣机洗衣服、凉衣服。(板书:先后顺序)看来我们合理安排时间不仅仅是考虑能不能同时完成,还要考虑先后顺序。
(二)、煮饭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中午,妈妈下班回家煮饭,洗菜5分钟,切菜4分钟,炒菜15分钟,淘米2分钟,用电饭煲煮饭25分钟。妈妈应该怎样安排,才能用最短的时间让全家吃上饭?
2、同学们想一想这里有几件事情?你认为妈妈应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再请个别学生上台摆一摆。
3、在同时完成这几件事情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什么问题?(时间够不够)
4、洗菜、切菜、炒菜可以随意地摆放吗?
5、谁能把妈妈做的这几件事情完整地说一说?
6、可用“→”标出做事情的先后顺序。(这就是完成这整件事情的流程图)还要在事情的后面写上时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优化》(板书课题)
(三)、沏茶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淘气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这里有几件事情?做事情要按一定的顺序,沏茶的过程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可以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时最短的方案。让学生尝试象黑板那样画出流程图呢。(1)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然后让学生上台摆一摆)
(2)经你的合理安排,计算出你一共用了多长时间?节省了多长时间?
3、组织学生交流后汇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选出最优方案。谁能把这件事情完整地说一说呢?
4、小结:当有许多事情要做时,要先动脑想一想,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要后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三)烙饼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收集数学信息。(着重强调:“每次只能烙2张饼”这条信息)如果烙一张饼可以吗?烙三张饼可以吗?
2、提问: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烙两张呢? 烙一面需要几分钟?两面呢?
3、引导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方法并尝试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烙饼”方法)。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这种烙三张饼的方法叫交替烙)
4、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哪一种烙饼方法最节省时间?
5、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4张饼要多少分钟?5张饼呢?怎样烙用时最短?
6、总结规律: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最直接,而且简单;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前面2张2张地烙,剩下最后3张的时候采用交替烙的方法。
7、引导学生总结计算烙饼所用时间的方法: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8、同学们,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
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爱迪生
三、巩固应用
下面是妈妈做早饭的过程及时间:淘米2分、煎鸡蛋5分、倒牛奶1分、熬粥20分、拌咸菜5分。其中()的同时可以()、()、(),()必须先做,妈妈做完这些家务最少用()分。
四、作业布置
第三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干溪中小学
杨清萍
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此内容教材特意安排在小数退位减法里。没有作一个课时分出来,只是用智慧爷爷的一句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来告诉学生这一知识点。这一知识点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很重要。比如:
1、把一个整数改写成一个小数;
2、计算一个整数减一个小数;
3、什么情况下“0”可以去掉,什么情况下“0”不可以去掉。等都要用到小数的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把这一内容作为一课时安排在小数退位减法之前进行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运用小数的性质。
2、在计算中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想画画吗? 生:想。
师:请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学习纸(各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其中一个被平均分成 10 份,另一个被平均分成 100 份)。大家用水彩笔在两个正方形中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 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生:动手涂色,并在涂色处标上相应的小数。
师:请同学们把各自的画 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
学生一一展示,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如下的等式: 0.3=0.30 0.5=0.50 0.8=0.8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独立观察,并大组交流。
生:我发现,等号左边的小数末尾没有 0,而等号右边的小数末尾多了一个 0。
师:那它们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没有。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这一发现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认识小数的性质。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朱君同学的发现叙述出来?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发现?
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谁愿意将它写在黑板上?
艾宏阳学生上前,在黑板上写上“在小数的后面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觉得他这样写,有没有准确地表达了你们的发现?
生:我觉得“后面”这个词不恰当,容易引起误会,最好改成“末尾”比较合适。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
生:比如 0.4 吧,如果只说是在它的“后面”添一个 0,可能有同学会误解添成 0.04。这样,小数 的大小就发生变化了。而说“末尾”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了。师:你们认可他(发言的学生)的观点吗?(认可)师:那谁愿意上来将我们刚才的发现作一下修改?
一学生上前,将结论中的“后面”一词改为“末尾”。
师:看来,多一份思考,我们的结论也就多一份准确、多一份严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知 道“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今天的学习是不是到此结束了呢? 生:(略迟疑)我觉得不能。师:(故作惊讶)为什么?该有的结论,我们不是都得出来了吗?难道大家还有什么新的问题需 要进一步探讨?
生:刚才我们的发现只是通过给正方形涂色得来的,我认为还比较肤浅。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究竟为什么不变,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在征得学生广泛认同后,教师将这一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 1: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究竟为什么不变?”
生:另外,刚才我们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一个 0”上,要是添两个 0、三个 0 甚至更多的 0,小数 的大小还会不变吗?
生:如果不是“添”,而是“去”,也就是说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
同样,在征得学生广泛认同后,教师将这些问题依次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 2:小数的来尾多添几个 0,小数的大小变吗?” “问题 3: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变吗?”
师:看来,下面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研究时大家最 好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
在教师的建议下,学生们纷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研究。教师深入每一学习小组,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对他们的研究作出评点、引导、激励、修正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 学生展开交流。
生:我先谈谈第一个问题。以 0.4 和 0.40 为例:因为 0.4 元=4 角,0.40 元=40 分=4 角,0.4 元=0.40 元,所以说 0.4=0.40。生:我是这样想的,0.4 表示 4 个 0.l,0.40 表示 4 个 0.l 和 0 个 0.01,0 个 0.01 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 0.4 与 0.40 的大小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 0.4=0.40。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想: 0.4=4/10,0.40=40/100=4/10,所以 0.4=0.40。(注:部分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初步具备感性的认识。)
师:同学们的交流都非常活跃,也很有道理。看来,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 考,往往就会找到不同思路,并获得不同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生:我们组选择了第二个问题。通过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小数的末尾多添几个 0,小数的大小 仍然不会发生变化。
师:能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吗?
生:能。还是以 0.4 为例,如果添两个 0,那就成了 0.400。因为 0.400=400/1000=40/100=4/10,所以 0.4=0.400。添三个 0、四个 0,结果还是如此。
生: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这样想。0.400 表示 4 个 0.1、0 个 0.01 和 0 个 0.001,0 个 0.01 和 0 个 0.0 01 都表示没有,所以 0.400 与 0.4 的大小是一样的,并没有发生变化。
生:甚至可以说,无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几个 0,小数大小都不会发生变化,道理是一样的。师:这样看来,我们一开始所获得的结论是不是又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了?谁愿意上来将它 补充完整?
学生上前,将原来结论中的“添上一个 0”改为”无论添几个 0”。
师:还有研究第二个问题的吗?(不少学生举手)你们觉得,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刚刚获得的结 论有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生:有影响。如果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同样不变,那我们的结论就应该改为“小数的 末尾无论添上或去掉几个 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或者说,小数的末尾有没有 0,井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
师:既然这样,那么哪个小组愿意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我们小组认为,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并不会发生变化。因为从数的组成上看,小 数末尾的 0 无论多少个,最终都表示什么也没有,所以去掉后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小数的末尾每去掉一个 0,改写成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也都将同时少掉 一个 0,而分数中分子和分母同时去掉一个 0,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生: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刚才我们探讨“添 0”的问题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我们从 右往左倒过来看,那么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也没有改变吗?
师:这样看来,刚刚获得的结论是不是又有了新的内涵,谁愿意将它补充上去?
一学生上来,在“添几个 0”后面加上“或者去几个 0”。
师:刚才我们所得到的,正是小数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谁能给这一重要结论取个名字?
生:小数“添 0 去 0”的性质;关于小数的重要发现;小数的特征;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一重要的结论的?
生:先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然后不断补充。
生:当发现原来的结论无法说明新问题,我们又去寻找新的结论。
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去解决它,从而使原来的结论逐渐补充完整。师:数学学习往往就是这样。我们通常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完美的结论,而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三、小结小数的基本性质。
四、巩固练习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大家到底学得怎么样呢?做作练习试试好吗? 我们先来一个基本练习。(出示课件中的练习题)
五、深化练习。
1、填一填。
(1)小数的()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基本性质。(2)20.1末尾添上两个“0”,这个数()。(3)3030.30这个数()为上的零可以去掉。(4)9.00与9.0000()相等()不同。
2、p课本17页5、6题。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 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经他们自己归纳结论后老师在进行指导订正效果会更佳。
第四篇: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填数游戏》教学设计
数学好玩 填数游戏
教材内容
北师大一下P66~67《填数游戏》 教学目标: 1.经历填数游戏的活动,初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2.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3.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准确、合理的推理。
教学难点
能分析和自我总结,反思的过程。教具准备
课件,填数游戏的表格1,2,3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很久很久以前,在美丽的数字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数字宝宝,可是,突然有一天,女巫占领了数字城堡,控制了数字王国,数字宝宝们都被赶出了家园,无家可归,它们需要各位勇士帮它们夺回家园。你们有这个能力吗?
生:有。
师:像老师一样藏好你们的魔法卡片,向数字城堡出发吧!~看看,我们在路上遇到了哪些数字宝宝?
生:无家可归的1、2、3.带上这些数字宝宝和我们一起战斗吧!
二、探索新知
1.勇闯小女巫关卡。
小魔女:呆!站住,我是小女巫,想过去可没那么容易,先打败我再说。
师:你们能打败她吗?
生:能。
师:我们先来读读看小女巫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生齐读)规则:每个空格中只能填1、2、3中的一个。
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不能重复。
师:什么叫横行?什么叫竖行?谁能用手比划一下?那你知道该怎么填吗?
生:知道,横着1.师:为什么你请1来对付它?
生:已经有2和3了,还差一个数字1.师:在这个横行中已经有已经有2和3了,还差一个数字1.嗯,说的有道理。那右边那个竖行呢?
生:填3,已经有1和2了,还缺一个3.小魔女:哼哼~还没结束呢!还有更厉害的,变变变,接招吧!
师:接下来呢?既有横行又有竖行,你想先请哪个数字宝宝对付它?
生:竖着看,还缺一个1。先填1,再横着看已经有1和3了,还缺一个2.师:这个1在横行里用上了,在竖行里又用上了。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引导全班同学横着看,竖着看。
师:通过大家的智慧,我们轻松的把小女巫打败了,可是她的姐姐来帮忙了!2.智斗女巫姐姐。
女巫姐姐:是谁欺负我妹妹?我要像捏蚂蚁一样把你们捏扁!
师:啊呀!糟糕,女巫姐姐来了,要不我们赶紧逃命吧?
生:不要。
师:那你有信心打败她吗?
生:有。
师:那你可要认真看咯,这里有几个横行,几个竖行?这么多横行,这么多竖行,你想先从哪里开始填?有想法了吗?
师:谁先上来对付女巫姐姐?用手势告诉大家你选择的是哪一横行或者竖行。
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数字填哪里?
生说……
师:这确定能填3吗?为什么这里能确定?
转过头告诉同学。按规则,就是有了1,有了2,就缺3 了,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谢谢你,你真会思考。
师:除了先填这里,还可以先填哪里?
生:上面。
师:对比这两种方法,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先填这里吗?
生:只有一个空。
师:我们填数的时候可以选择怎样的横行或者竖行?
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出可以从只有一个空格的横行或者竖行开始填数。
那我们掌握了一个填数的秘密武器:可以从只有一个空格的横行或者竖行开始填数。
师:接下去你会填吗?拿出魔法卡片。认真思考,只有填对了,才能召唤出魔力,击败女巫姐姐了。
教师巡视。
把所有都填完整。
师:女巫姐姐可是很厉害的,万一填错了可是会被她打败的。为了保险一点,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检查。
师:你想怎么检查啊?
生:注意观察,每个空格中是不是只有1、2、3,这三个数中的一个,每一横行,每一竖行,有没有重复,行吗?其实我们就按照游戏规则检查,是最棒的,是吗?同学们,同意吗?那咱们一起快速检查,帮陈老师一起看。(手势)行吗,这一横行,这一行?竖行?看来我们填对了。多棒啊!
师:来,我们一起拿起魔法卡片,召唤出魔力,击败女巫姐姐。你们真厉害,女巫姐姐直接被你们打飞了。
师:那我们刚才都是从怎样的横行或者竖行开始填数?对了,这就是刚刚我们获得的秘密武器:可以从只有一个空格的横行或者竖行开始填数。把这个秘密武器收好。
3、恶战老女巫
师:勇士们,收好魔法卡片,我们要继续出发了,看看,我们又遇到哪些数字宝宝了? 生:数字宝宝4和5.师:越靠近数字王国,气息越恐怖。你们害怕了吗?
生:不害怕。
老女巫:是谁闯入了我的领地,我要把你们全部煮熟了吃掉。
师:好可怕的老女巫啊,要不我们还是逃跑吧?
生:不要。
师:那你们有信心战胜她吗?
生:有。
师:看好了,这个升级版的魔法卡片,填数规则你能猜出来吗?
生说规则。
师:这回每一横行,每一竖行都要有1、2、3、4、5.有这么多横行,这么多竖行,你想从怎么的横行或者竖行开始填?有想法了吗?你试着在魔法卡片上试一试。
展示学生作品。
师:抓紧时间啊,不然呆伙老女巫把水烧开了,我们可就惨了。
生自由发言。
师:谁能当小老师,带领我们闯过这关?
师:做对的同学一起拿起魔法卡片,击败老女巫。你们真厉害,老女巫也被你们打飞了。
4、大战女巫首领。
师:历经千辛万苦,数字王国就在眼前了,可是女巫首领为了阻止我们前进,在森林里设置了数字迷宫。道路这么曲折,我看我们肯定是走不到城堡那里了,我们要不要放弃了?
生:不要。
师:那你有信心走出迷宫吗?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怎么走吧?
生齐读。
师:通往城堡的路被我们开启了,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我们终于走出了迷宫。看看你手中的魔法卡片,填对了吗?填对了,就让魔法卡片发挥神奇的魔力向女巫首领进攻吧!女巫首领:“哼,好小子,我们走着瞧,我一定会回来的。”
师:看来读懂题意再做题很重要。
三、文化渗透
数字王国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数字们又幸福快乐的生活在王国里了。但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不再受女巫欺负,它们每天都在练习做魔法卡片,渐渐的变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游戏——填数游戏,它是由数独游戏改编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
生:开心。
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看一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看一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看一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一、学习目标
1.观察立体图形(最多用4个正方体搭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获得这些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
3.初步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 法:引导、观察法
学 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学准备
PPT,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若干,较大的正方体4个(教师示范用),方格纸若干张,记号笔若干支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
展示课件:
师:下面是小黄人的三张照片,你能说说三张照片分别拍的是它的哪个面吗?
预设:生1:第一张照片拍的是小黄人的正面
师:正面。板书“正面”“第二张呢” 生:2:第二张拍的是小黄人的上面。
师:上面。板书“上面”“最后一张呢”
生3:侧面。板书“侧面”
师:侧面又分为“左侧面”和.......?生:“右侧面”
师:这个小黄人,从不同的方位去拍,拍到的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2.展示课件:
师:这个正方形是徐老师观察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所看到的形状。大家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
预设:生1:正方体;点正方形——变成正方体,正面一闪
生2:长方体; 点正方形——变成长方体,正面一闪
生3:棱锥;点正方形——变成棱锥,正面一闪
师: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点击正方形,形成长方体;师:原来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说明我们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物体能确定它的全貌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从正面,上面,侧面去观察物体。板书“看一看”
(二)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探究新知,获得经验
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1.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正方体,摆成了这样一个立体图形。
课件展示立体图形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师也搭出立体图形(1)从正面观察
师: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1:一个倒着的7
师:倒着的7,左边是一竖,右边是一横。那左边竖着的是什么图形?右边的一横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1:左边是2竖着的长方形,右边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形状?
生2: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师:这个不规则的图形是不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成的呀?“是”
师:怎么组成的呢?
生:下面是一个横着的长方形,上面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一说?
师:第一层是由2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第二层是一个正方形,放在左边。
(2)画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和笔,在方格纸1上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那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
在黑板上的方格纸上用直尺和彩笔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师:先描绘出这个形状的边框,再在方格中画平行的斜线,师:请同学们对画的不规范的地方进行订正,进行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点PPT)播放课件:
师:我画的和同学们一样吗?
(3)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从上面看,怎么看呢?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上台演示。走到正面,眼睛从立体图形的上方,视线垂直向下看。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真清楚。还有谁能像他一样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长方形,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
师:从上面看上去是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我是用三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从上面看只看到2个正方形,还有一个正方形去哪了?
预设:生:上面的那个正方形把下面的那个正方形挡住了。
师:原来如此,上面的这个正方形把下面的正方形给挡住了,所以只看到2个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把你从上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组内交流。
师:来看看老师画的。播放课件
(4)从左侧面看
师:从左侧面看,怎么看?
指名学生演示:走到左边,平视立体图形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一个由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非常清楚。谁还能像他一样说说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生:看到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看上去是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长方形。请同学们把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然后组内交流,师巡视。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
师:对比从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预设: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生:一个是横着拼的,一个是竖着拼成的。师手比划。
师总结:说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看来三个立体图形难不倒大家,接下来我们把难度加大,用四个正方体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样一个立体图形,独立观察,并把你从正面,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师巡视,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来看看老师观察的结果。课件展示。
(三)巩固练习,点拨升华
1.师:其实4个正方体不仅可以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还可以这么搭。
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独立想象,连一连。
师:做完了吗?谁来说说你怎么连的?
师:同学们和他连的一样吗?
2.师:同学们想象力非常强,那我们换一个方式:我搭你看
课件展示:这些是已经搭好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A?
师:你怎么辨别的?
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B?
师:通过这个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从正面去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正面形状可能完全相同。
3.师:同学们真厉害!那我们小组合作试试。课件展示:
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用4个正方体搭一搭,使正面看到的形状是 有几种搭法?
指名小组上台展示。
预设:有小组搭出棱与棱重合的情况。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只研究至少有一个面重合的情况,但是你能想到棱与棱重合的情况,非常棒!
4.拓展
师:终于找出了符合要求的三种立体图形了。同学们辛苦了,现在不用同学们动手搭,想一想,如果我不限制正方体的个数,能搭出多少种?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小组合作:①小组任意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并且确定正面;②在方格纸上画出从正面、上面、左侧面看到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