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案与教案的关系探析
学案与教案的关系探析
山东省平邑县第一中学
赵加琛(273300)
摘要:现阶段,学案与教案的关系主要有四种说法,即对立论、同一论、融合论和联系论,它们导致了对学案教学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学案
教案
学案教学(学案导学)自开始探究到今天已经有15个年头了,但是学案与教案的关系至今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试着理清学案与教案的关系,以期学案教学能得以更为广泛地推进和实施。
一、对立论
持对立论者认为学案与教案是对立关系,要学案就不要教案,要教案就不要学案。这会导致否定学案和否定教案两种思想。
要学案不要教案者认为,教案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只有教案死亡,教学才能获得新生,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在学案产生之前,教案已经接近于“满堂灌”的同义词,“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就是教案下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基于此,有人就说“教案当死,学案当立”。
当然,有些持学案者认为:“学生根据学案学,教师依据学案教”,要教案又有何用呢?殊不知,它过度地夸大了学案的作用,师生都沦为了学案的奴隶。
要教案不要学案者认为,学案中存在太多的预设,难以实现课堂生成,而新课程正是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大量的自主生成。更何况,现在的学案中探究性太少,训练习题居多,几乎习题成了学案的同义语,“学生做题,教师讲题”几乎成了学案课堂中的主要活动。基于此,有人说“抛弃学案,改良教案”。
学案与教案关系的对立论,是在对教案和学案产生了许多误解后产生的。学案不能与习题划等号,不能用习题代替学案,学案习题化是对学案的误解,是非常有害的。诚然,以前的教案与学案相比,确时存在“学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论教;教案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教论学”,“学案立足于自学,着重于学生拿来,强调的是会学,重视学法指导;教案立足于灌输,着重于给予,强调的是学会,忽视学法指导”的对立的一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改良教案,发扬它良好的一面,让它为实施学案教学而继续发挥作用。教案可以改良,教案不可以抛弃。实际上,实施学案教学,教案(改良教案)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更何况,教案促进教师的教,学案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同一论
持同一论者认为学案与教案是同一关系,教案等于学案,学案等于教案,从而用教师的教案来代替学案。这种看法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学案教案化”。
“学案教案化”是老师们不研究学案的编制理论和编制方法,而盲目地认为学案无非是教案的改编,只要把教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稍加改变,就可以组合出学案。其实这种做法错误的根源在于,教师不细心研究学生,按照自己对学生的主观臆测设计学习过程,即用教案代替学案,其实质是用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学习思路。这种学案成了教师变相灌输的工具,与学案只是“形似”而“神不似”。
三、融合论 学案与教案的融合论者认为,学案与教案应该是融合一体的,密不可分的,不能分割的。这会导致“一体化教学案”的产生。
“一体化教学案”把学生学习的思路与教师教学的思路融合在一起,其中包括需要课堂达成的所有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学习,学生不能独立学习的内容由教师讲解或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这种学案更多的是预设,更少的是生成,有可能导致“学习等于解决问题(不必提出问题)”,因而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学案与教案的融合论和同一论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是把教案当做学案,即用教案代替学案,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前者是把学案与教案融合一起,既包括学案的成分,又包括教案的成分,既考虑了学生的学,又考虑了教师的教。
四、联系论
学案与教案(改良教案)的联系论者认为,学案与教案是学案教学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学案与教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非常重要的活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学案与教案的联系论认为,学案中要集中体现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不太适合学生学习的或难度较大、学生学习难以解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要集中体现在教案中,由教师想方设法来诱导、启发解决。当然,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创造多种学习条件,尽可能多地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来让学生探究、交流,我们也应该在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可能生成的各种学习任务,并对课堂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所安排。同时,联系论者认为,学案源于高质的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中独立出来,只关注针对学生的学习设计;没有高质量的教案,就不能编制出高质量的学案;教师不仅要设计出高质量的学案,也要搞好其他方面的教学设计,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案,对教学有整体统筹的安排。
学案与教案的联系论和融合论是有区别的:前者认为,学习的学习过程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独立性(包括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和完整性,尽可能地不受教师的干扰(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答疑和精讲),用学案中的预设去作引导学生课堂生成的“面引子”,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把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调控看做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的指导、答疑、精讲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助力器。后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控制,在局部保持学习相对独立的情况下,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它把教师的不断参与、控制作为不断推动学生学习进程的动力之一。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四种说法的关系。对立论和同一论是在误解教案和学案的关系后产生的,是实施学案教学应该禁止的;融合论和联系论是在对学案与教案的正确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而产生的,融合论可以作为教案到学案的一种过渡,联系论应该是学案教学的正常追求。现阶段,学案与教案的融合论和联系论是可以并存,共同为学案教学服务的。
第二篇:教案与学案
品德与社会:《小心网络陷阱》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痴迷网络对自身的危害。
2、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抵御网络陷阱,避免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1、调查学生喜欢的网站,以及日常的网络活动。
2、师生收集沉溺网络带来的危害事例。
教学过程
一、交流网络经验————感受作用
1、谈话交流,了解网络
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小调查!有哪些人有过上网经历。看来网络这个话题对于我们不会太陌生。那么,你光顾的网站有哪些?你平常都喜欢在网上做些什么事?
生:我经常使用百度网站。师:这是我们常用的搜索网站,老师也经常用这个网站收集资料呢!
生:我在网上看新闻。师:网络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天下事呀!
生:查资料师:网络还成了你学习的好帮手呢!
生:看^电.影师:看了些什么?看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方式呢!
生:听歌。师:在哪个网站呀?知道得真不少。
生:玩游戏。师:经常玩哪些游戏呢?
生:魔兽世界、CS、梦幻西游、彩虹岛。
生:用QQ问作业。师:网络还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传递信息的工具
2、畅谈网络印象
师:你们用网络做了这么多的事,对网络你有怎样的感受?
师:看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和娱乐的一种方式。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板书娱乐放松、学习高效、生活方便)
二、剖析网络陷阱————了解危害
1、感受身体伤害
1)交流上网时间 师:平常你们在网上待多长时间?(点几个同学回答)最长的一次呆了多久?
生:5个小时,我在玩游戏。
生:2个小时,在和同学(网友)聊天,不知不觉就忘了时间了!
生:我在查资料,花了4个小时。
生:我在看连续剧,花了15个小时。
生:我在玩游戏,花了16个小时。
2)说说身体感受 师:是呀,在网上,我们的时间似乎过得特别的快,不知不觉中就在上面呆了好久。时间长了,你的身体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我有一次上网上了6个小时,头晕想吐。
生:我很不舒服。师:怎么个不舒服法。
生:全身没有力气。
生:我的眼睛很干,不停的流泪。
师:你知道吗,长时间上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的视力了。
生:我有时感到很虚弱。师:怎么个虚弱法
生:走不动了,眼睛都睁不开。师:看来,长时间上网,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过分的痴迷,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曾有报道说有一个学生由于长时间玩网络游戏,导致视网膜脱落,双目失明了。另外,有孩子在网上连续聊天10个小时,就猝死在了网吧里。
3)小结:看来,上网时间过长,我们的身体会有一些不良的反映。如果过分的痴迷,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另外,有孩子在网上连续聊天10个小时,就猝死在了网吧里。
2、感受其它的伤害
长期呆在网上,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但是有时伤害不仅仅停留在身体表面,你还知道迷恋网络会对我们造成哪些危害?谁愿意联系自己或身边的事例给大家说说!
生:有个小孩本来是外婆带大的,外婆病重了,让他去看一眼,他都不去。
生:有个孩子为了上网找父母要钱,父母不给,就把亲人给杀害了。
师:在这些痴迷于网络的孩子眼中,含辛茹苦的奶奶,慈爱的父母都不及那冰冷的键盘呀。网络让他们的性格渐渐变得冷漠,置亲情与友情与不顾,生:有个小孩自从上网后,不愿与家人交流,有事总是写在纸条上,连话也不愿多说。
师:大量的时间放在网上,人与外界的交流自然会减少,时间长了也不愿与他人交流,性格会变得自闭,孤僻。你们还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生:有个学生连续上网后,连自己的爸爸也不认识了!
师:你刚才谈到他这么长时间呆在网上,一呆就是好几天。你们想想,此时,他的同龄人可能在干什么呢? 生:在学习。生:可能在和同伴玩。生:可能在和父母交流。
师:是呀,可是这些孩子却沉溺在网络里,荒废了学业。本来网络能帮助我们的学习,可是沉溺与此,却对我们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其实不光是你们,有些大人也因为沉迷网络而影响工作。
生:有个孩子在网络里玩游戏,周围的同学嘲笑他,他一生气就把对方给杀了,当他被警察带走时,才发现自己杀了人。
生:有个小孩找家长要钱,家长不给,就把妈妈给杀了。
师:据统计,少年犯罪中,许多都是很网络游戏有关。
师:刚才你们都谈到了钱,老师很好奇,在上网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地方要花钱的。
生:有一次,我买了个装备,花了50元。师:什么装备?
生:游戏里的。师:这样的装备多吗?
生:很多,有一次,我买了一辆车,就花了30元,级别越高,准备的装备也很多。
师:难怪前几天看到网上说,有一个人花了28万买装备呢!
生:我在QQ秀里面买衣服,花了5块呢!
师:经常买吗? 生:有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就换了。
生:我养了个宠物,它有时候爱生病,看病要钱,还有洗澡,吃饭都要钱呢!
师:看来,我们在上网经历中不知不觉还有额外的一些花费。
三、小心网络陷阱——案例说法
师:说到沉迷网络,罗老师想到了这样一个孩子(出示CAI张潇艺的全家照)他,叫张潇艺。是天津某所中学品学兼优的孩子,从他们灿烂的笑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曾多么温馨幸福的家庭呀!可这一切却在潇艺迷上了网络游戏时发生了改变了。
1、是件回放出示CAI,(介绍张潇艺跳楼的事件)
2004年12月27日,天津某中学13岁的学生张潇艺在连续36个小时的网络游戏后,从24层楼上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年幼的生命。目击者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他张开双臂,象飞翔一样的从空中落下,脸上还带着微笑!
2、探寻潇艺的内心世界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毫无惧色地作出了这样的一种选择?
张潇艺曾经就是这样的好孩子,可是这一切却因为沉溺与网络游戏而改变了!他想摆脱却无法自拔。
无法区分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他选择了一个错误而极端的方法——从24楼纵身跳下。孩子们,他能就此摆脱网络游戏的阴影,像游戏中的人物那样复活重生吗? 师:是呀,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潇艺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
小结: 生命并不会像游戏中虚拟的人物可以重生,更不能像开关机那样可以重启。无法区分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张潇艺落入了网络陷阱,生命的轨迹在13岁这一年 里戛然而止,而他留给父母的却是无法抚平的痛苦与思念。同样,也留给我们许多沉 甸甸的思考。除此之外,在少年犯罪中,还有很多都是与玩网络游戏有关的。
教师补充资料,学生交流,畅谈感受。
残酷的现实再次提醒大家,正确对待网络,小心网络陷阱。(板书:小心网络陷阱)
3、分析沉溺的原因
师:网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能让这么多孩子如此痴迷? 生:游戏 是一关一关闯过的,很过瘾。
师:因为刺激,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生:有一次放假,我一个人在家,觉得很孤独,就上网了。
生:有些心理话没人说,就想和网友说。
师:你们说得很对,初步接触网络的潇艺试图从网上寻找自信,寻找朋友,寻找快乐,回避现实的种种挫折。。。然而网络游戏中这种无拘无束的虚拟性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警惕,落入了陷阱,还成了瘾,最终造成悲剧!
^^砖家称一周上网超38.5小时易成瘾。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着网瘾倾向。而一个网瘾孩子,就意味着一个幸福家庭的毁灭!
师:刚才我们谈到的是沉迷造成的网络陷阱,除此之外,网络上还有什么陷阱呢?
生:有一次,我的QQ里就有一个消息,说我中奖了。
生:有时候,打开一个网站,就有很多小窗口,就自动的跳出不适合我们的东西。
生:有些网站还有病毒呢?
生:还有的人和网友见面,结果受骗了。
师:孩子们,话题谈到这,对于网络,你又有什么样的认识?
生:我觉得网络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生:我们不能沉溺于网络。
生:沉溺与此,危害真大呀!
师:网络是把双刃剑,关键在自己的选择上.四、再现生活情景——寻求方法 活动一:制定网络公约
1.教师引导:孩子们,既然网络上存在陷阱,就要想办法预防。我们分小组,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商量商量,看看怎样控制自己,避免网络陷阱。
生:控制上网时间,尽量少玩。
生:这是个很好的提议。其实为了控制上网的时间,国家还建立了一个防游戏沉迷的系统。以此来避免类似的情况呢,不过这毕竟是外力,关键还是要靠我们的自律。
生:还可以多培养兴趣爱好,这样就不会整天想到上网了。
师:老师真佩服你,还会想到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生:要在现实生活中多交朋友,这样就不用老是从网友那里得到安慰。
生:我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小窗,有名堂;莫乱点,不上当。
师:这个方法不错,还好记呢!
2.全班齐读,《儿歌》。
3.制定网络公约,全班齐读。活动二:总结延伸
1、教师总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看我们头脑是否清醒。含苞欲放的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分辨真伪善恶,分清是非曲直。同时努力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做到有节制、安全、文明、健康上网,让网络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花园,展翅高飞的天空。
2、介绍国家为保护少年儿童在网络方面采取的措施。现在各级政府正制订各种措施,从各个方面来保障青少年的权益。
3、签订承诺书。不过这毕竟是外力,关键还是要靠我们的自律。我想让大家签订一份承诺书,时时告诫自己,用自己的行动找到一个正确,健康的上网方式。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因网络而更加精彩。
板书设计:
小心网络陷阱
网络陷阱形式: 网络色情 网络购物 网络诈骗
网络陷阱防范 :遵守文明上网公约 防范陷阱牢记心间
小心网络陷阱
学习目标:
1.知道在网络生活中有益处,也有“陷阱”,从小应当学会识别网络中的陷阱。2.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网络“陷阱”,避免受到伤害。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网络“陷阱”,避免受到伤害。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网络生活小调查:
1、你光顾的网站有哪些?
2、你平常都喜欢在网上做些什么事?
3、你平均每天上网大约多长时间?每次上网时间最短多少?最长多久?
4、你是否玩游戏,玩的话都玩什么游戏 ?
(二)收集沉溺网络带来危害的事例。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网络经验——感受作用:
学法提示:根据部分调查结果归纳网络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剖析网络陷阱——了解危害: 学法提示: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事例,总结网络上有哪些陷阱,并讨论沉迷网络有哪些危害。陷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防网络陷阱——寻找“金点子” :
请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一张“安全上网金点子卡”(可以是一条建议,一个忠告,一种方法或者其他形式)
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践行我的承诺——签订承诺书: 承诺书 我在此承诺: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承诺人: 年 月 日
第三篇:《祝福》教案与学案
《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2.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4.倒叙手法(复习)〖教学重点〗
1.小说情节2.人物性格及形象的意义3.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初中课本上的篇目是:《社戏》、《故乡》、《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友邦惊诧”论》、《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高中选的篇目是:《药》、《祝福》、《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呐喊•自序》、《拿来主义》、《灯下漫笔》。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详见《导学课程》)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 五四运动 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明确: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明确:倒叙 3.以什么为线索?明确:我的见闻感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明确: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6.列出情节提纲明确: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
(1)出示祥林嫂画像(临死前的),要求学生参照原文内容描述画面。(2)提问: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其性格特征如何? 2.导入
我们上节课分析了祥林嫂的形象特征,这是这篇小说的重点,祥林嫂这一形象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意义则是这篇小说的难点,今天我们就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作为话题来探讨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板书话题] 二.提问: 1.春天是什么?
学生纷纷回答,最后归结为: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提示: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在什么时间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抢答,教师板书]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三.讨论: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探讨主观原因
是祥林嫂沉溺于丧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生活丧失信心了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2.探讨客观原因
是哪些原因使她屡遭不幸,走投无路,在极度痛苦中悲惨死去的?
引导点拨:
(1)学生找小说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并指出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的角色 生命轨迹 周围的人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鲁四奶奶)被卖改嫁 婆婆 再到鲁镇 柳妈 寂然死去 卫老婆子 “我”
老师对学生讲析及时评价订正,并引用丁玲的话作结: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2)启发:
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出示思考题,学生分四组讨论] a.祥林嫂婆婆有什么权力来卖她?大伯有什么权力来收屋?
b.祥林嫂的名字是什么?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为什么仍然叫她祥林嫂?而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为什么还叫她祥林嫂?
祥林嫂被卖改嫁,为什么进行“出格”的反抗?她的再嫁为什么被认为“败坏风俗”? c.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什么? d.祥林嫂为什么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 e.她临死前对“灵魂”的怀疑包含什么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补充知识,趣味性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古今婆媳关系之比较 遗产继承问题
“从一而终”、“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仪礼、丧服、自夏传》);“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小幽默“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启发学生寻找答案,边讨论边板书 i族权 ii 夫权 iii 政权 iiii神权(3)找学生上讲台小结 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四.教师归纳总结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是万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在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着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五.虚拟性想象练习根据以下提示编写故事:
假如祥林嫂生活在20世纪末,同是年轻丧夫,年龄同是到40岁左右,请你展开想象,重新为她设计一下命运。
要求:课堂列出结构提纲,教师找两名同学讲述 学生简述所编故事梗概
教师小结:祥林嫂在新社会里拥有了“春天”
通过以上练习,比较新旧社会里祥林嫂的不同命运,启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努力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增砖添瓦。六.布置作业
整理课堂上所编故事,完成作文 《祥林嫂新传》
附板书设计:
祥林嫂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立春之日,丈夫死去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凶手:政权 族权 夫权 神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明确: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二.分析小说环境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点拔:
1、在结构上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明确:
1、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是一个具有进步的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作业反聩及校正
《祝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2.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二、导学内容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3、读2-3遍课文,简述祥林嫂的主要生活经历。
4、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有怎样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我很sǒng()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着了芒刺一般 ②我在极短期的踌chú()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③“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wu()着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fèi()反盈天的
2.下列句子中,每句有一个错别字,挑出来,把正确的字写在句后括号里。
①旧历的年底必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煊„„()③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蔼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④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韪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3.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a.精神b.神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前先(a.悲凉b.悲苦c.悲郁d.悲哀)的神色。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 常见些但愿不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A.尽管 而 就 B.因为 却 所以 C.既然 也 所以 D.即使 也 就 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 A.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B.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C.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D.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6.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②乌裙③月白背心④脸色青黄⑤眼角上带些泪痕⑥蓝夹袄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⑥③②①⑤④⑦B.⑥⑤④⑦②③①C.②⑥③④⑦①⑤D.②③⑥①④⑦⑤ 7.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B.“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C.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谨严。
D.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8.“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9.《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E.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10.《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一项):()A.为展示小说的人物关系拉开序幕。B.表现鲁四老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辈。C.说明“我”对四叔的矛盾心情。
D.表现鲁四老爷对晚辈的关心及对新党的仇视。E.表现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11.下面这句话中画线的文字表现了这些老女人:()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A.发自善良本意的同情 B.把咀嚼别人的痛苦当成开心的事
C.同情是主要的,好奇心是次要的 D.好奇心是主要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12.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可恶!然而„„。”四叔说。
A.山里人如此野蛮无礼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劫人,着实令人可恶;但是山里人缺少教化,无礼也是可以原谅的。B.祥林嫂被婆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劫回,是因为她自己做事不周,反而累及鲁府的家声,令人可恶;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也只好由它去了。
C.卫老婆子是祥林嫂的荐主,又伙同其婆家劫走她,着实令人可恶;然而这是祥林嫂婆家的主意,并非卫老婆子的本意,因而也可以宽恕。
D.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卫老婆子,大天白日公开抢劫鲁府的佣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着实可恶;可她们的作为又是族权范围之内的事,难以公开斥责。
13.下列四段文字都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合适的,填到后面的答案中。
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②(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③(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
④(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A.悲痛之极,丧失了生的勇气 B.身心俱毁,濒临死的边缘 C.希望破灭,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D.精神麻木,不复有生的欲望 E.寄希望于神灵,力图摆脱不幸的命运 F.失望无望,麻木地面对人世的冷漠 G.迷信神灵,在无知和虚幻中获得安慰 H.陷于绝望,领略到人世的无情 答:①()②()③()④()
14.细读下面一段文字,选出对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A.嘲弄鲁镇的人们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状态中。
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C.暗示这种虚伪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会维持多久的时间。
D.悲愤地控诉祥林嫂的死在鲁镇活着的人们中没有引起一点反响。1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
(2)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反映出他是个迂腐、没落、顽固的封建卫道士。()(3)祥林嫂再嫁深山时出格的反抗举动,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4)作者笔下的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是形成祥林嫂性格的典型环境。(四、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上所编故事,完成作文 《祥林嫂新传》
2、完成《学习与评价》习题 巩固练习答案
1.①悚 ②躇 ③唔 ④沸 2.①必—毕 ②煊—暄 ③蔼—霭 ④韪—讳 3.①d②a③d④d 4.B 5.C 6.C 7.D 8.C 9.B、C 10.A、E 11.D 12.D 13.①D ②G ③F ④C 14.B 15.①√ ②√ ③× ④√)
第四篇:浅谈导学案与教案
浅谈导学案与教案
“导”就是指导、引导,是方向和方法;“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的学为根本要求,是目的和形式;“案”是一种设计、一种方案、一种模式,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新课改要求应把传统的“教案”变为“导学案”,这既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突破,也是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要求的。本文就导学案和教案二者之优劣做一浅析,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人们对导学案编写的重视。
一、导学案重“学”,教案重“教”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地学向主动地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导学案的设计则正好合乎教学的这一要求,它以学生为本,在紧紧围绕“学”这一主旨的前提下,在教学上实行“双管齐下”,分两条线。一条是引导线,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以及如何学习等;另一条则是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这种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然而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案的设计则完全服务于教师,告诉教师如何展开教学,如何漂亮地完成这一课时,它注重教师的教,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学。
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尊重学习者并在教学设计里做好“还权”和“放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导学案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要在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和学会等方面下工夫。导学案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保证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必须的知识,重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强调一题多解,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教案是“教”教材的产物,一本教参书可以用上一辈子,一本教案也可以重复使用多次,它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对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可以说,教案的编写是直接告诉学生“一加一等于二”,这个答案只要在考试时能答在试卷上就行。导学案则不然,它在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如语文导学案预习方法的编写,总体就是:1.查工具书搜集相关资料。2.速读全文,默读难理解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感人片段。可以用自己的话、积累的语言写体会或通过其他方式,如画、演、唱等方式表达。3.小组内或组与组之间合作交流。
从这份导学案中就可以看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设计导学案的重要前提。学生查工具书、阅读课文并运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或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等,这些设计都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导学案重学习的过程,教案重课堂的结果
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本身,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演化成无须智慧努力,只要用听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导学案则重视学习的过程,就如上例导学案的设计中,每一条都在强调学生学的过程。如第一条查工具书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运用各种工具书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实际就是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不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搜集到了相关资料,掌握了相关知识,更体验到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艰辛,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第二条,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这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为全班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四、编写难度不一
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这既是对教师专业功底的真正检验,也是对教师是否真诚付出的真正考验。导学案的编写需要有真本事,真投入,既要备教材、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备课堂;既要做到对每个学年段、对课本、对每一课时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和消化透彻,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活动组织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再者,导学案还强调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得失,为后续设计和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反思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然而教案的设计则按照教师个人的喜好,顺着教学流程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更不注重教学反思,显然,教案的编写比导学案的编写要简单得多。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负责。
(责任编辑 黄 晓)
第五篇:教案与学案区别[范文]
教案与学案区别
一、主体不同:
教案突出的是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在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于在教师的传授,而少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案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
而学案不同,它突出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案是通过教师钻研了教材之后,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出自学提纲式的学习课文的步骤,并要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它是引导学生循着老师所指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课文。教案当然也是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去实施教学任务的,而教案的编写,我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传授。在运用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注重的也是老师教的方法,而很少去关注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学习教材。因而,我认为学案的编写是要老师注重学习方法过程的再现,要有可操作性的学习方法的引导。
二、内容不同:
学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反应,通过课前的检测,我们能很好地并十分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我们课堂教学中能把握学情,能更突出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攻克薄弱点。而教案中,对学生学情的真正分析,我们只能做个预设,没有学案那样了解得清楚明白。
教案是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方案,教什么,如何教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的“教”教学目标、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
学案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提示、学习探究、学习过程、课堂反馈、热点聚焦、启发点拨、自我检测、问题讨论、反思小结、课后巩固等;
三、作业不同: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 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学案”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四.用途不同:
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每人一份,学案的内容包括了简单的新课知识以及一些探索性的东西。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教案则是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用的,不给学生的东西,两者虽然都是为了教学而准备的,但是用法却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教案的要求是教师本身,而学案的要求是针对学生。
五、方法不同: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
联系: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