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崇尚程序正义教学设计
32—
职业道德与
法律
一、崇尚程序正义 新授 知识目标: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程序的内涵,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板书设计】
一、崇尚程序正义
(一)诉讼的基本程序 1.诉讼的内涵及种类 2.刑事诉讼程序 3.民事诉讼程序 4.行政诉讼程序
(二)确保司法程序公正
1.司法公正及程序公正的含义 2.判断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
3.确保司法公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1.法律程序的内涵
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第三单元 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八课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一、崇尚程序正义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三个不同诉讼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设置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据此导入新课。
案例1 故意抢劫杀人,徐某被判死刑
徐某于2007年流窜至某市,采取刀刺、殴打威胁等手段抢劫过路行人,作案9起,案值一万五千余元。7月30日深夜,徐某在宁夏路持刀抢劫行人张某,抢劫中,徐某持刀向张某腹部猛刺一刀,致使张某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地公安机关接到群众报案后迅速出动警力,经过侦查,将四处藏匿的徐某抓捕归案,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徐某提起公诉,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定徐某故意抢劫杀人,致人死亡,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徐某死刑。
案例2 邻居纠纷,法官断案
家住某市市北区镇江路干休所的王某和刘某是楼上楼下的老邻居,因为琐事两家起了争执,王某只要见到刘某就破口大骂,还在干休所范围内散布刘某的谣言。刘某不堪其扰、总觉得人们在背后指点自己,因而精神抑郁,健康状况受到极大影响,刘某多次劝说无效后将王某起诉到市北区人民法院。法院经审理认定王某侵犯 刘某名誉权事实清楚,要求王某向刘某赔礼道歉,并在干休所范围内消除影响。
案例3 乱刻乱画该谁处罚?
济南历下区游客胡某在游览曲阜孔庙时,用水果刀在古建筑物上刻下:“胡某到此一游”,致使古建筑表皮严重污损。曲阜市文物局对胡某做出罚款200元,并赔偿寺庙损失的处罚决定。
胡某在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对自己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予以承认,但认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保护机构只行使文物管理权,行使文物处罚权的则是公安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因而曲阜市文物局无权做出处罚决定,并以此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后,支持胡某的起诉理由,判决撤消了曲阜市文物局的行政处罚决定。
<设置问题> 1.什么是诉讼?
2.上述三个案例分别属于何种诉讼? 3.它们的涉案范围有何不同?
学生逐个阅读案例,观察体味、思考,由案例进入诉讼知识的学习。【引思明理】
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比较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内涵。层层推进,深入探究,及时拓展诉讼的不同涉案范围,帮助学生知道不同的纠纷要打不同的官司。
〖讲授新课〗
一、崇尚程序正义(板书)
(一)诉讼的基本程序(板书)1.诉讼的内涵及种类(板书)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交流研讨案例,进行思维整合,解决诉讼内涵及种类问题。
教师一案多用,使用多媒体课件再次向学生出示“案例1”,与学生共同分析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程序,重点分析在案件中各司法机关不同的司法行为,以此帮助学生体会司法程序的严格,共同总结刑事诉讼的一般法律程序。
<设置问题> 1.哪些国家机关介入案件?它们都履行什么职权? 2.该案件从立案到审判都经过哪些法定程序?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通过 “案例1”中设置的两个问题,解决以下教学内容: 2.刑事诉讼程序(板书)
由问题1,通过不同司法机关在案件中依法履行的不同职权体现,初步向学生说明诉讼程序的严明。该案例属于公诉案,也可以补充说明自诉案与公诉案的不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强学生对法律程序的认识。
由问题2,观察刑事诉讼从立案到最终审判的全过程,详细分析刑事诉讼的程序,师生共同体会程序在司法活动中的作用。
设计刑事诉讼基本程序图,以直观图像的形式,用课件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诉讼的基本程序。在把握诉讼程序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案例2”与“案例3”,以表格形式,对比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以便突出本节教学重点,强调法律程序的严格,引导学生思考程序正义与司法公正的内在关联,以此转入第二个教学内容的学习。
3.民事诉讼程序(板书)4.行政诉讼程序(板书)<设置问题> 1.为什么每一种诉讼都必须经过这些法定程序? 2.你认为这些法定程序是否有利于判决结果的公正? 学生结合案例,对照诉讼程序图表,分组讨论,交流研讨。因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是让学生增强程序正义观念意识,因而在上述学习中,注意有重点地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三大诉讼的法定程序并体会程序的公正性,为达到此意图,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研讨”环节,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理解诉讼程序的公平与正义。
一案多用,充分发挥案例的教学使用价值,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再次出示“案例3”,从程序公正角度巧妙设置问题,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对照分析诉讼程序,讲解实体公正的标准,以此加深学生对司法程序公正的形象理解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重点分析。
<设置问题> 1.诉?
2.案中胡某的行为明明违法了,为什么人民法院却判决他胜 你认为人民法院判胡某胜诉合法吗?这体现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再次交流研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的演示,形象理解程序公正、司法公正的深刻内涵。所设置问题需要学生在观察案例,学习诉讼基本程序基础上,深入思考,找到答案。教师可予以讲解并补充介绍实体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含义,让学生真正懂得司法公正的法律意义。
(二)确保司法程序公正(板书)1.司法公正、程序公正的含义(板书)2.判断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板书)
教师用课件展示宋鱼水法官资料及工作图片,从司法者角度引申升华司法公正的现实社会意义,进入增强程序正义观念的学习。
学生结合课件材料,交流研讨,加深对司法公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确保司法公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板书)
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可以再次利用教学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案例审判结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帮助理解司法公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这样既让学生动起来,又使学生在动中提高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并引出本节课第三个问题“增强程序正义观念”的学习。
多媒体课件回顾诉讼程序的图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谈对诉讼程序正义的认识。
<设置问题> 1.为什么要制定和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 2.你认为国家司法机关应该如何维护公平正义?
(三)增强程序正义观念(板书)1.法律程序的内涵(板书)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板书)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板书)
教师结合教材第94页互动在线栏目内容,让学生分组探究,在讨论、解决设置问题的基础上、揭示程序正义保障司法正义,是社会正义的具体体现之一。并做主题升华:法律规定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以程序正义保障司法公正,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做到程序正义,需要每一个公民增强程序正义观念。并借用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再次紧扣教学主题,培养学生程序正义观念。
学生交流研讨、体悟理解。
〖课堂小结〗
教师以知识体系图的板书形式,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总结时,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巩固相关法律知识,深化程序正义法律意识。
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练习〗
运用“蓝极速网吧纵火案”进行课堂练习,利用案例强化认识,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能力升华。
最轻率的报复,最沉痛的代价
家在北京的初中生宋某(14岁)、张某(13岁)因两周前与“蓝极速”网吧的服务员发生纠纷,起意报复,在火灾现场附近的加油站购买1.8升汽油,于2002年6月16日凌晨纵火,造成了25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剧,并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6月18日,警方将两名涉嫌纵火的初中学生抓获。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2年8月27日对“蓝极速网吧”放火案作出一审判决:
因嫌疑人在犯罪时均未成年,依法对他们从轻处罚。以放火罪判处被告人宋某某(男,14岁)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张某(男,13岁)因不满14周岁,未追究刑事责任,已于2002年6月28日被北京市公安局收容教养。
<设置问题> 1.本案属于何种诉讼?案件的起因是什么? 2.案中宋某、张某分别会受到何种处罚? 3.你认为法院会怎么判决?依据是什么? 4.在遇到类似纠纷时,你会选择什么解决方式?
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结课所学知识分组交流讨论、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
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选用一组感人材料,创设情境,以母爱拨动学生心弦,以情感开启青少年良知,从而渗透德育主题,加强对学生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法制宣传教育。
材料:
人生最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最苦莫过于“子债母偿”,当一个年迈苍苍的母亲看着街头巷尾的通缉令上儿子那划着大叉的照片,此时此刻她的心必定是滴着血的;当死神的子弹射穿了年轻儿子的头颅,此时的母亲又经历着怎样的肝肠寸断?当已近崩溃的老母带着忏悔的泪水跪倒在儿子一手炮制惨案的受害人 家属面前,简单的“痛苦”二字已是轻描淡写的描述。我们无语,惟愿天下母亲不再受此熬煎……
〖课后作业〗
1.搜集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诉讼程序方面的分析。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17岁,我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为题,写一篇课后记(不少于300字)。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分层次巩固知识,提高认识。
第二篇: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教学反思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教学反思
反思一: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教学反思
总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对教材内容处理时有增有减,并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 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 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 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反思二: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教学反思
为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活动与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课在设计中采取时事材料与教材事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的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思考,也注重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同一材料采取多角度设计问题,既能充分利用所举事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反思三: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和正义感。如何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和正义感,最关键的还是要求每个公民合情合理合法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 务。公平和正义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之中,公平和正义只是一种在涉及利害关系的场合要求平等地对待他人的观念形态。因此在教学中所举的事例都是放在 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某种事例的纵向和横行的对比来理解公平和正义。
第三篇: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
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
侦查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从宏观上看,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体现在侦查机关及其侦查人员的侦查工作是否按照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
(一)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在实际中的体现
侦查程序的程序正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在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人员不得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强迫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又例如,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也赋予了公民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另外,法律还会规定犯罪嫌疑人被证明无罪后可向国家机关申请救济的权利。可见,各国的法律对人权的重视也会体现在刑事侦查程序当中。
另一方面,程序正义则是体现在侦查人员在侦查时通过遵守诉讼法的规定,使得收集的证据能够排除合理的怀疑。所谓排除合理的怀疑,就是其证据的真实性足以排除按照理性人标准对证据所提出的怀疑。例如保证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有两名以上的侦查人员在场,侦查人员在有需要的时候应当自觉进行回避等。
还有一方面就是能够使得侦查人员的侦查行为受到其他部门或机关的监督,不出现侦查人员滥用权力,为所欲为的情况。例如,在检察院内部设立批准逮捕科,而又将逮捕的权力限制在公安机关内,能够防止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到侦查人员的任意破坏。而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期限、被羁押时需通知家属等规定,也是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的同时,防止侦查人员滥用权力的根据。
(二)侦查过程中的程序正义的意义
刑事侦查是整个刑事诉讼工作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审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侦查程序的程序正义,是刑事诉讼整体的程序正义的基础,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证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是防止冤假错案发生的重要途径。许多冤家错案的发生,都是由于侦查人员的侦查工作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还为了提高破案率和早日结案,进行刑讯逼供,要求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甚至伪造出不利于犯罪嫌疑人洗清冤情的证据。一方面,这样的冤假错案会对国家的法治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这也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造成重大影响的不良行为。同时,这还会导致真正的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使得更多遵纪守法的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潜在的威胁。
如果不实现侦查程序正义,有可能导致真正的犯罪份子无法被定罪。相信大家已经不止一次听说过美国的辛普森杀妻案,正是由于当时对此案进行侦查的警察没有遵守诉讼法的要求,导致许多重要的证据被作为非法证据排除在外,最终导致证据的证明力不足,辛普森无罪释放。例如,法律规定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住所进行搜查时,需出示搜查令并且有两名以上的侦查人员一同进行工作,但当时只有一名警察进入辛普森的住所,而且他没有搜查令,后来,该名警察还被证明有歧视黑人的倾向。在辛普森案的判决确定后,美国的民众普遍认为辛普森是有罪的,但判决又是公正的。可见,如果侦查人员没有保证侦查程序的程序正义,会给起诉和审判工作带来多大的麻烦,甚至是致命性的打击。
通过实现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可以更进一步保障人权。公民的人权是人类生活中一项最基本、最原始的要求,是法律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如果连人权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就无法自我保护,这样就更加不可能实现个人为社会奉献自身价值去创造财富,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而,国际社会对损害人权的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使用一直持慎重态度,并规定了严格的适用程序;尽管人权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得到完美的保护,但只要不是迫不得已,以致于会产生即刻的危险,都不应该在侦查过程中采用会破坏人权保护的手段。而在我国,侦查人员常对犯罪嫌疑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外进行超过期限的羁押甚至进行刑讯逼供,尽管这样的情况随着社会进步与文明已经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还是无法完全排除这样的情况出现。
(三)如何保证侦查程序当中的程序正义
首先,要通过完善诉讼法的制定来为程序正义的实现打下基础。我国的法律对于侦查工作的许多指向都不够明确,尽管2012年修订的新刑诉法已经有一定的进步性,但目前我国的法律还存在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申请法院对羁押合法性审查的权利、没有确立对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律师帮助权在侦查阶段非常有限,还达不到国际人权法的标准、对侦查活动有效的司法控制机制没有建立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作为基础,无论怎么小心注意,还是容易出现违反程序正义的情况。毕竟程序正义的性质虽然主要由法律规定,但还依赖其他判定因素。
其次,是提高侦查人员素质。侦查人员作为直接执行法律规定的人,会将各种与侦查相关的行为施加给犯罪嫌疑人或其他相关人员,他们工作的规范性将会成为程序正义的体现标准。所以,如果能够对侦查人员进行素质培养,将有利于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实现。
最后,还要借助外力对侦查工作进行监督,例如以其他机关进行监督、保障媒体与民众的知情权等。
以上是本人对于侦查程序中的程序正义的大致理解。
第四篇:《程序正义论》读书笔记
《程序正义论》读书笔记
最近粗读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对其“程序正义之用”一章体会颇深。特以文本解读方式对心得进行摘录整理,以下是部分所得。
一、法律与强制
文本:‚法律规范只有在制定这些规范的程序被认为是合法的而得到广泛承认时,才能始终具有强制的有效性。‛
来源:《程序正义论》第9章,270页。
一旦谈到法律的强制性,就牵扯到法律的基本内涵。法律是否等于强制一直是19世纪以来法理学(?)范畴内争论不休的话题。如果一名强壮男子遇到落水儿童见死不救,人们会说:这个人太没道德了;而如果这名汉子恶意将小童推落水中致其死亡,人们则会说:此人犯法了。因此,道德和法律指涉的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范畴。
18世纪大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于前者约束内心,后者约束外在行为。此意味着道德只具有说服力,而法律则具有一种物质的强制力。换言之,道德总是劝戒人,法律则是为了示人以颜色。相应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法”与“刑”也总是牵扯在一起,因此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刻板印象就往往只是“法律就是外在惩罚或强制”。到了近现代代,一大批实体法的出现,将整个社会纳入法制体系,也更加强了人们头脑中对于“法律就是强制”这一观念的刻板印象。
但是,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人们却仍然发出现许多与“法律=强”相悖的现象。比如,在一起遗产诉讼案中,原告与被告的关系是兄弟,二人因为对遗产分配有异议且无法协商而对簿公堂,原告胜诉。但在法院向遗嘱执行人发布执行命令时,原告觉得因为遗产而和自己的兄弟打官司实在不应该,于是放弃了继承遗产的要求。这时问题出现了:法院能否“强制”原告接受遗产?如果能,原告放弃的是“权利”而不是“义务”,并没有违反任何关于此判决的操作原则;如果不能,有关义务的规定是法律,有关权利的规定也是法律,为何在此案例中却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失衡状态?法律的强制性在这里亦显现出其内涵丰富多样的色彩。
其实,法律义务的执行离不开法院,尤其是在某些不自觉执行法律义务的人出现时,法院就要强制他们执行。并且,法院的“强制”本身又是一种法律义务。但是,法律的本质绝不在于它有强制性。例如,强盗的命令就不能成为法律——而其之所以不能成为法律的理由,就在于法律的执行还有程序。程序法就是对这种法律的执行程序进行规范和限制的法律。强盗虽然也有自己的“帮规”,但没有一种特定的成文的条文去监督它的执行,因此强盗混迹的地方只能被称作“江湖”,而不能被称为“法庭”。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强制性只是法律的特质之一,可如果将这种特质无限制夸大而不用程序加以框定,恐怕“法令”和“强盗的命令”之含义就难分伯仲了。
因此,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程序之重要,正如法律条文本身是重要的一样。程序法的诞生,及其对现代法律社会的里程碑式意义,都是无法令人忽视的。法律规范只有在制定这
①些规范的程序被认为是合法的而得到广泛承认时,才能始终具有强制的有效性。只因法律
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其基础主要在于人们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施行。在一个民主社会,法律不是强制的。以维护实体法威权、匡扶正义为主旨的程序法亦然。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则或规范,实现“非强制性”的法律激励,调节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是法律的最高境界。
① 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二、程序正义
文本:‚在理想的程序保障下,民主政治既不会轻易陷于‘恣意’,也不至于投向‘僵死’。‛ 来源:《程序正义论》第9章,282页
就法律的社会意义而言,它不仅保证社会公平,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还有着保证效率或效益,激励人们去“做大蛋糕”的功能。实体法能够促使人们自觉、自动、自愿地将个人活动的“外部性”内部化,而程序法正是对法律的“内部化”过程加以监督的规范。程序法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更多地表现为强制处理社会有关法律事务的实践规则,人们更关注某种违法事项出现后,如何根据法律标准去度量当事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或补偿。这种重要作用却容易因为实体法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赋以最实用的法律手段而被忽视。其实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强制性的警示、约束和调整人们行为模式功能的程序法是更需要重视的一种法律。
实际上,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公器,已经在人心中形成一种激励机制,督促人们对各种层次的社会矛盾进行法律诉求,寻求法律认同。作为处理有关事务规则的法律(程序法),在一个社会里它是天天都在被使用的。每天都有一些人和一些事受到法律规则的度量得评判,但无论法律实践涉及的面再宽泛,那些受到法律规则度量和评判的人,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只能是“少数派”(minority)。一个能够实现正常运行的社会是不可能有50%以上的人整天忙于做“鸡鸣狗盗之雄”的。这样一来,作为度量和评判规则的程序法的使用程度(频率和力度)当然就是有限的。也正因为此,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程序法的重要性。
作为激励机制的程序法,是对法律执行过程的一种整体监测。作为实体法施行的普遍规则,它对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具体的内在力量。它被使用的过程也是完全融合在人的日常行为之中的。它具有一种理想意义上的无限性道德力量,且这种力量正是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执行体现出来的。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需要一种富有激励性的程序法律来中和实体法律带给我们的压迫感觉。因此,程序法对于维持社会秩序、进行法制化管理的心理学意义也是非同小可的。
哈佛学者亨廷顿曾说过,“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Magna Carta)而不是大麦克(“巨
①无霸”Magna Mac)。”一语道破西方现代化历程中法律所扮演角色对于民主社会的发展之天
机。如果说民主社会是一杆被正义之神握在手中的秤,那么法律就是秤上的标尺,而程序法则是制定划分标尺刻度的标准。在理想的程序保障下,民主政治既不会轻易陷于‚恣意‛,也不至于投向‚僵死‛。由此,西方人引以为自豪的自由、民主、公正、独立等理念得以在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体现,行政、立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也勾画出更为完美稳定的三角形。
三、法律与效率
文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法律对效率确实具有很大的正面推促作用。它通过确立和保障市场经济制度、解决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增强预期确定等途径提高效率。‛
来源:《程序正义论》第9章,286页
“效率”(efficiency)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到任何事情都会与效率扯上关系。法律需要公正,法律也需要效率。
中国学者张维迎教授在其论文集《信息、信任与法律》中,讨论了法律在分配功能之外的别一种功能,即“法律的首要功能是保证效率。” ②他认为衡量一个法律是否合理的首要标准是效率标准,分配标准只能位于效率原则之下。如此一来,法律又被纳入经济学视野,在中国当代社会形成多种存在方式,但只为一个目的:提高效率,确保公平。①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律怎样保证效率呢?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法律激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选择保有和增加社会财富的行为。由此,“法律经济学”又与边沁①代表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者“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相吻合。举例来说,“损坏东西要赔偿”这个普通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法律事项。从法律角度来看,当“损坏东西”的事项发生后,在事实清楚、信息完整的情况下,当事双方可以通过协商,完成赔偿。比如,一个人不小心当着熟人的面打破了对方的一只杯子,而后与该熟人协商,赔偿一只即可;如果事实相对复杂,信息也不完整,比如开车人在深夜无人的街头撞坏了他人的车,当事双方就要诉诸相关部门来处理,通过证据的收集,弄清楚事实真相,扩大信息来源,最后由法律处理部门判定损坏者的赔偿责任。不论是协商解决还是法律部门的介入,“损坏东西要赔偿”首先给我们的直接感受就是它维护了一种社会公平。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这种保护公平的处理,在经济价值或社会财富总量减少的情况下(有东西被损坏了),引起了经济价值或社会财富在不同人之间配置的变化,损坏者自己承担了损坏的责任和成本。因此,经济学认定如此的处理,是一种财富分配的处理,体现了法律的分配功能。
然而,“损坏东西”事项发生后,有法律部门介入与没有法律部门介入,事项的性质就不一样了。在没有法律部门介入的情况下,当事双方仅仅依靠“损坏东西要赔”的法律规则,自觉、自动、自愿地解决了赔偿问题,也就没有出现法律的强制性问题。然而,法律规则本身并不一定需要法律处理的实践,就可以实现法律处理实践才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一定是成本很低、效率很高的处理,比如打碎杯子的两个熟人之间只要一句“对不起”就相安无事了。相反,一旦法律部门介入,证据的收集和调查、法律实施的程序过程,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换言之,也就是成本大大提高了。这样看来,程序法的实施是为了保障后一种情形下的执行效率,以期通过对法律程序的规范,保障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将这种处理个体间“打破水杯要赔偿”小概率事件的手法推而广之,就是对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了。此时,法律程序实施时的作用也就更加显而易见。如徐亚文所言,‚法律对效率确实具有很大的正面推促作用。它通过确立和保障市场经济制度、解决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增强预期确定等途径提高效率。‛(P286)
四、合法化
文本:‚正义需要实现,但正义要以一种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来源:《程序正义论》第11章,350页。
正义是法哲学的核心命题,“正义的许多原则——各得其所,黄金规则,绝对命令,公平原则,宽容要求,以及其他等等,被认为超越了一切历史经验。”‚如果离开了正义的理念驱使,程序要么遽然终结,成为法律和制度的悲哀,要么悄然变质,沦为乖张和暴戾的工具,最终都会失去自身独有的品性。‛(P282)②
程序法所体现的正义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意义,笔者看来意即“隐喻”(metaphor)。亚里士多德说,“隐喻,是指以他物之名名此物。”程序法的制定和实施的隐含意义在于,它在有人参与的法律制度的施行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行为准则,并将对正义的理解及其威权的维护渗透进法律程序的过程中,使人们对法律在强制性表象下的激励本质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将人们制定各种法律(包括监视实体法的程序法)的初衷体现得最明显:维护正义,实现公平。哪怕是在奥古斯丁时期,人类对法律威权与高尚正义的追崇与膜拜这样的“最初梦想”也从不曾改变。
在关于合法化的讨论过程中,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对于权力结构的合理化,我们① 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国哲学家、法学家,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代表。提出“最大幸福原则”(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the greatest number)。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义务论或道德科学》等。② 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惟一的希望就寄望在对于透过对话而发展思想的有利条件上。”据此,权力的合法化过程不
是一个形而上的思考过程,而更是一个怎样将想法付诸实践、以行动来验证真理的过程。人类需要怎样的反省?以什么样的手段来保障这样的反省以实现对自身的救赎?法律为此提供了最直接的验证文本。而程序法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给出法律文本以一个实行框架,正如法律为自由套上了一个有限度的枷锁一样。人类追求正义的活动范围与维系公平的主导力量不以“权力的想象”为基础,而以“程序法律的实施”为标尺,正是“法大于权”的充分证明。徐亚文在书中也说,“法治社会对权力的控制就是依法驾驭、支配权力„„控制的法律依据既可以是实体法,也可以是程序法。”(P300)② 这样,程序法对正义合法化的隐喻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看得见效果的范围内,程序法实施过程中的可控因素亦显得更加明确。
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对疾病的社会学及政治学隐喻有极为精辟的认识。在她的著述中,“较之把社会比作家庭,把社会比作身体更能使社会的权威秩序显得不可避免、无可更易。”③照此类比,法律犹如治疗社会有机体疾病的必要医疗手段,缺之,社会有机体不可能正常运行。一方面,法律既促成我们对理想社会的蓝图构思,又激励人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梦想;另一方面,它把整个社会纳入了一种有章可循的正常轨道之中,同时设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底线。程序法作为一种尚在完善过程中的当代法律,是整个宪政体系中对法律威权地位确立与加强的必要手段之一,是一种将正义合法化的体现。正因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徐亚文才形容其为当代法律体系中“精髓的精髓”。
作者:姜山 ①
② [德]尤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五篇:崇尚科学 破除迷信教学设计
崇尚科学 破除迷信
学习目标:
态度: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观念,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破除陋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精神。
能力:通过故事讲演活动,使学生能正确的观察、认识社会和辨别是非。
知识:通过故事讲演活动,使学生懂得封建迷信活动是有害的、骗人的。会对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懂得科学是反对迷信的思想武器。教学重点:
通过故事讲演活动,使学生懂得迷信是愚昧无知的表现,科学知识是破除迷信最有力的武器。教学难点:
通过故事讲演活动,能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及邪教的诱惑。用小手拉大手,向身边的人宣传科学、破除迷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西门豹》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
2、谁能讲讲这一课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呀? 学生回忆后,指名学生讲并作出评价。
3、老师小结 是呀!讲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他了解到是巫婆和官绅借口河伯娶媳妇欺骗老百姓。他就将计就计,最后巧妙地惩治了官绅和巫婆的这样一件事。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内容和这个故事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来,我们一起来揭示课题《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二、了解迷信及迷信的危害
1.同学们《西门豹》中的巫婆编造了 “河伯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不然就要发大水”的骗局来欺骗百姓这是一种非常典型迷信活动。那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巫婆,这样的事情发生吗?你看到过或听说过的哪些迷信的事吗?学生回答讲述,老师点评。2.老师小结
从刚才大家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迷信”最初是人们为了解释那些尚未正确认识的现象和事物而想象出来,但客观并不存在的东西,如鬼、神等。并盲目地相信或崇拜这些并不存在的东西。无知生迷信,制造迷信和传播邪教的人恰好利用了这一点。
2.(播放课件)你认为这样的做法能战胜病魔吗?(不能)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病情加重,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3、每年高考前,许多孩子父母就会去寺庙烧香拜佛。上网查一下,类似“许愿求菩萨保佑我女儿高考顺利”“高考怎么求菩萨保佑”的帖子比比皆是。高考前后,学生和家长有压力实属正常,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求菩萨”保佑孩子高考成功,这样的做法并不靠谱。正如有的网友所说:“有这等闲钱和闲时间,家长不如科学地分析一下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平时学的好,不用烧香,平时不努力,就是把家当全买了烧给寺庙里也没用。
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只有靠自己刻苦努力才能实现。4.老师小结
这些封建迷信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被列为非法,但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封建迷信又沉渣泛起,一些从事迷信活动的不法分子甚至打着科学的旗号蒙骗群众,谋财害命,带给了我们和社会无穷无尽的痛苦。
三、了解邪教和邪教的危害
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和迷信对抗,更要与世界的公敌------邪教对抗,说到这很多同学会想什么是邪教呢?世界上的各种邪教都是冒用宗教、气功等名义,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来蛊惑、蒙骗民众,并对被蒙骗的人加以行为控制、信息控制、思想控制和情绪控制,进而趋势他们从事见他人权磨灭人性、破坏社会的反对活动。邪教的本质就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1.、(播放课件)一些邪教危害人类的图片,老师并作相应得介绍
2、交流感受
听了这些,现在你想说些什么呢?
老师小结
邪教坑害老百姓,扰乱社会治安,危害国家安全,已成为全社会的公害。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放任邪教胡作非为。邪教的非法活动,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四、拿起科学的武器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封建迷信、邪教都利用人们的无知来欺骗和蒙蔽群众。用伪科学来掩盖其丑陋邪恶的本性,大肆进行谋财害命、危害社会的勾当严重侵害了人权,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如何来破除迷信,揭露邪教的罪恶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五、老师总结
要想破除迷信,揭露邪教的罪恶我们必须善于拿起科学 的武器。尊重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我们应该从小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做无神论者,各种迷信活动,不听信,不传播迷信思想。
六、作业
每人制作一张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