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陋室铭第一课时
22、陋室铭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让学生了解押运的字和压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课前预习:查工具书,试译全文。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抽签完成)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
三、介绍作者、体裁(教师抽查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3'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本文“陋室铭”,意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四、学生借助工具书解释常用实词和难句。6'(完成目标2)陋:不华美、狭小 馨:香气散布很远
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 何陋之有:有什么狭小不好看呢?(教师出示胶片)
五、朗读、翻译、理解分析。28'
1、请一同学读一同学翻译全文,学生或教师适当补充。(完成目标2)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
A、《陋室铭》中的那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并进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标3)我们要学习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4、请学生自渎领会。
5、教师介绍什么叫押韵?押运有什么作用?
(写韵文时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叫做押韵。韵文押韵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颂和记忆,因为它具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6、本文有那些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六、小结。2'
七、布置作业。1' A、抄写常用实词和难句。B、背诵全文。
C、写一读后体会,字数不限。
八、说课精要:安排学生先自己预习、多读、自主试译,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文章。
九、教学后记:
第二篇:10-《陋室铭》第一课时》
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语文组教案
陋室铭第一课时
主备人:王志明 授课人:王志明
授课班级及时间:初二(1、2)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 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准备刘禹锡相关的资料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山水————馨 对偶————青 衬托————雅 虚实————静 类比————高 引经据典——乐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主备人:王志明 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语文组教案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明确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 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主备人:王志明 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语文组教案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四、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支都表现作者法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砸\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言志的写法。暖》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陋》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河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文对“莲”进行人格化,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启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五、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主备人:王志明 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语文组教案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学生交流谈看法。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堂作业:《123》第36-37热身室 课后作业:自主背诵原文及课下注释
主备人:王志明
第三篇:22《陋室铭》第二课时 导学案
22《陋室铭》导学案(2课时)课型:讲读课
主备: 审核: 第一课时 复习巩 固
一、默写全文
二、文学常识
⑴《陋室铭》选自,作者,字,代 家。⑵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它一般是 的。
三、字词句
(一)重点实词
单音词:⑴名: ⑵斯: ⑶惟:
⑷吾: ⑸馨: ⑹鸿:
⑺儒: ⑻调: ⑼乱: ⑽劳: ⑾形:
双音词:⑴陋室: ⑵鸿儒:
⑶白丁: ⑷素琴: ⑸金经: ⑹丝竹: ⑺案牍: ⑻劳形:
(二)翻译句子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⑶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内容理解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
2、本文的主旨句是?
3、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性默写
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
5、用类比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6、为突出文章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六、链接中考——《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 ⑶不改其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3.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二句,极交友之妙境。4.【甲】文作者 和【乙】文的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1)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1)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陋室铭》《论语(节选)》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1)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四篇:推敲第一课时
推敲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媒体设计: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读好句子,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 1、见习字册。2、抄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五篇:白鹅第一课时
人教版第7册第13课
《白鹅》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脾”等字。正确读写“高傲、局促不安、侍候、供养不周”等词语。
2、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3、体会白鹅姿态、叫声、步态的高傲。【教学重难点】
体会白鹅姿态、叫声、步态的高傲。【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骆宾王的诗《咏鹅》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古诗。
说说 骆宾王笔下的鹅有什么特点?(颜色鲜艳、美丽„„)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妙笔生花,写下了一篇篇关于鹅的文章。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和他的白鹅。(板书:13.白鹅)
二、初读、学词
1、检查预习。师:之前让你们去预习课文,不知道你们预习得怎么样了?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2、出示生字词:窥伺 大模大样 供养不周 净角 脾气
厉声叫嚣
供养不周引吭大叫 ……
(1)读准“颈、吭、躺”的字音(后鼻韵)、指导三个多音字“模、供、角”。(大模大样、供养不周、净角)(2)了解“厉”“净角”的意思。(3)指导书写“脾、蹲、餐”
3、分节读课文,边听边想: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学生各抒己见)
过渡:文中也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5、出示:好一只高傲的动物。(1)齐读。
(2)高傲是什么意思?
6、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过渡段的作用,抓住“更表现在……”。①快速默读,看看白鹅的高傲特点更表现在哪几方面?
②交流。(板书:叫声、步态、吃相)(估计学生只能说出这三方面)③你是怎么又快又准确地找到白鹅的高傲特点更表现在这几方面的?体会第二自然段的过渡作用。
7、小结:作者从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感受到了它的高傲。让我们也跟着丰子恺先生去感受感受吧!
四、精读、悟情
1、认真默读一至四自然段。画出作者具体描写白鹅高傲的句子,认真体会。
2、学生交流。(随机教学姿态、叫声、步态的高傲。)(1)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初见白鹅的姿态高傲。
出示: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学生说说感受。理解“左顾右盼”。引导感受白鹅的高傲,边做动作边读句子。)
(2)白鹅叫声的高傲:(学习第三段)
出示句子: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句中的哪几个词语写出了鹅叫声的特点? 这几个词找得真好,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在书上圈画好。
这三个词从字面上看,都是很凶的叫,那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讨厌它吗?
小结:原来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写白鹅很凶、很吵,实际上却隐含着作者对她的喜爱呢。作者的这种写法,叫:反语)
齐读(读出对白鹅的喜爱!)(3)白鹅步态的高傲:(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
(一)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净角的出场。
根据词语“大模大样”“净角”的理解,请学生模仿鹅的步调。
写鹅的步态时还写到了鸭,为什么要写到鸭?(通过对比突出鹅的步调从容)
(二)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5、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中我们从鹅的姿态、叫声、步调来体悟了鹅的高傲。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它的吃相中,如何从它的吃相中看出它的高傲是我们下节课的任务。
五、作业布置
文章中有很多描写生动有趣的词句,让我们拿出笔来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吧。
附板书:
13、白鹅
姿态 左顾右盼
叫声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高傲 步态
吃相
步调从容大模大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