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本质解析
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本质解析
蒋志辉
1周兆雄2
(1.湖南科技学院信息技术与教育系,湖南永州425100;2.华中师范大学职业
与继续教育学院,武汉430079)
摘
要:本文在明晰意义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意义建构的本质,分横向与纵向两方面提出意义建构即联系的建立及细化与抽象。同时本文对建构主义的本质属性做出尝试性的探索,提出建构主义的本质属性不在于对意义建构的质的规定,而在于对意义建构的过程的规定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意义建构;本质
20世纪90年代,当建构主义盛行一时,建构主义受到人们的极度热捧,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正像有学者提出建构主义在教育理论界开始独领风
[1]骚,各类教育实践也纷纷贴上了建构主义的标签。而今,随着研究热潮的退却,人们开始反思和批判建构主义的某些错误倾向,鉴于建构主义的某些极端取向,有学者提出对建构主义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应从理论高度对其作深入的分析和必要的反思。[2]当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已有的研究时,发现诸多研究是从对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及对教育教学的应用、价值等的思考,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转向从哲学认识论上反思建构主义,但这些研究似乎对意义建构本质的解释并不彻底,还存在很多困惑点,这也是造成对建构主义盲目应用的根源。因此,笔者试图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解析意义建构的本质,并对建构主义的本质属性作出尝试性的探索。
1意义建构本质的解析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构成判断与推理的基本单位。如果要讨论一个问题,首先就必须要明确概念,否则,就缺乏讨论问题的逻辑基础。因此,我们要探讨建构主义意义建构的本质,首先应理解意义的概念。
1.1何为意义
什么是意义呢?在心理学上,意义并不是建构主义所独有的概念,它衍生于认知主义某些观点。最典型的关于意义的解释是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他认为,所谓有意义,是指观念或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或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某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因此,简而言之,意义的本质就是联系,我们谈意义的建构,就是联系的建构(联系的建立与细化)。
1.2何为意义建构
在明晰了意义的概念之后,我们才来讨论意义建构的含义。既然意义即联系,理所当然,意义建构就应当是联系的建构。因此,笔者进一步从认知结构变量的两方面来理解联系,即横向与纵向(我们认为认知结构是建构主义的基础),横向的建构即联系的建立,纵向的建构即联系的细化及抽象,这里包括两部分过程横向的建立与纵向的细化与抽象。
横向上,对某一事物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建立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与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某部分或整体建立起了联系,才有意义可言,否则,意义建构无从谈起。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笔者认为,独立的信息节点(事物、概念、原理等)在建立联系之前,即便被个体所了解和知道,它也是无意义的,我们仅能称之为资源,尚不能称之为建构的意义(通俗讲,不能称之为个体建构的知识)。
纵向上,意义建构是对联系的细化与抽象。意义建构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建立联系的过程,即意义建构与建立联系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意义建构除了建立联系的过程,还应包括对联系的细化及抽象。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一方面每个联系本身含有多层意义即含有多层联系,每次建构过程中都存在对已有联系的细化和详析,这就牵涉到联系的细化,这是联系纵向上的自顶向下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每个联系不可能作到完全、彻底的概括,它同时可能成为另一整体的一部分,由多个联系概括抽象为一个新的联系,这就牵涉到联系的抽象,这是联系纵向上的自下向上的建构过程。
2建构主义的本质属性——对意义建构过程的规定性
从上文论述的观点看,建构主义并未解释何为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体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自主建构意义。在这点上,目前有部分学者及研究者对建构主义产生了不当理解,他们认为,建构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精髓。其实不然,对于他们强调的意义建构,我们可以追溯到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建构并非建构主义所独有的、独创的。奥苏贝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我不得不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并且在他所提倡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重点就是对意义建构的阐释,他指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尽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学习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的本质不在于对意义建构质的规定。通过文献调研,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本质在于对意义建构的过程的规定性及意义建构的实现途径。在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几种流派,而这些流派对建构主义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建构主义的观点并没有提出意义建构质的规定即解释何为意义建构,而是为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对意义建构的过程的提出了规定性解释。
尽管建构主义流派纷呈,但归纳起来,一般认为它的核心观点是: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认识论,主张人类的知识不是通过传递接受或客观存在继而被发现的,而是人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即个体自主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一般认为,自主建构、情境、协作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属性,下文即从这几种基本属性论述建构主义对意义建构的过程的规定性的本质。
2.1建构主义之意义建构过程的主体性规定——自主建构
如上文所述,要达到意义建构,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既可以通过如奥苏贝尔提倡的传递—接受方式,也可以通过主体的自主的探索建构意义。而作为建构主义的首要特点,自主建构是其首要的特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它强调,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应是以建构者本人作为主体在建构,而非他人,若颠倒这个关系,建构主义也就不称建构主义了。并且,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3]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外部信息,由于建构主体不同,最后建构的意义也不同。因此,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之意义建构过程的主体性规定,这也是最核心的规定。2.2建构主义之意义建构过程的情境性规定——情境创设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意义建构不等于凭空想象,而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脱离一定的情境,意义建构将成为空中楼阁,墙头草(缺少根基)。[4]我国学者周奇曾撰文指出,一方面,情境创设是更好的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情境创设的好与坏,将影响意义建构的效率;另一方面,意义建构的目标导向决定了情境创设的行为,情境创设要与意义建构目标相一致,否则学习就可能引向歧途,不管是客观情境的设置,还是心理情境的引导,都要与意义建构的目标同向。2.3建构主义之意义建构过程的行为方式规定——协作会话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5]
3建构主义之意义建构与传统意义建构
前已论述到,意义建构并非建构主义的独创,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继承了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的意义建构观。那我们应考虑建构主义意义建构与传统意义建构又有何关系呢?在与高校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有些人认为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与传统的意义建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传递—接受,一种是自主建构,它们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甚至有人认为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包括后者。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值得商榷,这些观点极易导致极端的建构主义思想。笔者通过深入挖掘传递接受与自主建构的核心内涵,提出传统意义建构(即主要采取传递—接受方式)是建构主义意义建构(主要采取自主建构方式)的基础,而建构主义意义建构是传统意义建构的发展与提高。传统意义建构的核心在于主体接受外界的既定知识,通过外界的传递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形成联系。这种建构的结果是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而建构主义之意义建构强调主体的自主建构,即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外界资源的支持下,基于一定的知识结构主动建立联系、细化联系。
在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上,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对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布鲁纳看来,知识是由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的,这也就是知识的结构。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学科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6]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者的学习是基于他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而进行的,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建构的。而且,建构主义作为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显然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那么这个知识结构又是由何而来呢?有人或许会反驳到:由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而来。只要我们无穷地反推上去,这种知识结构的获得总以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得来,会陷入一种无穷的循环当中,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这种知识的结构恰是传统意义建构的结构。传统意义建构的结构恰好满足建构主义意义建构的条件,使得其建构得以发生与维持。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不能排斥传统的意义建构,更不能一刀切,将它们人为地对立起来,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要以传统的意义建构为基础,缺乏这个基础是行不通的。若从时间维度来看意义建构,笔者以为可以做这样简单的理解:它们处在意义建构的不同阶段,传统意义建构是意义建构的初级阶段,而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是意义建构的高级阶段。
参考文献
[1]张奎明,苏娜.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的渊源探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49.[2]陈伟超,刘海军.基于建构主义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85—87.[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4.[4]邢金阁,张宏伟.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58—60.[5]李雅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师角色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16-117.[6]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15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第二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的解释,为改变教学脱离实际情况而主张的情景性教学以及所提倡的学生的合作学习,对深化现代学习素质培养和深化教学改革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手段成为现代学习重要环境。信息素质和技能特别是信息收集、处理和表达这一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已成为现代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学习者就能够顺利获得学习内容,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使学习成为更具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
第三篇:本质安全的意义
“本质安全”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指新设计的不打火花、不会引起瓦斯爆炸的电气开关,称之为本质安全电器开关。后来意义延伸,泛指设备、设施、工艺、技术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近年来这一概念推延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主要体现了安全理念的本质转变。
“本质安全”意思就是本质上是安全的。指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消除事故风险,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一起构成“人-机”系统的安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本质安全的含义,即管理的本质安全、人员的本质安全、设备的本质安全、环境的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珍爱生命的实现形式,本质安全致力于透过繁复的现象,去把握影响安全目标实现的本质因素,通过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
“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的企业安全目标。
人的本质安全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
人的本质安全包括两方面基础性含义。一是人在本质上有着对安全的需要。二是人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可以实现系统及个人岗位的安全生产无事故。
我们厂进行的危险点分析、工作现场安全审核和季度性的安全大检查等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围绕“本质安全”这一中心所开展的。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制定、所有人员的执行力的提高,做到人人想安全,人人为安全,人人能安全,从而实现我厂的安全目标: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
第四篇:解析矿井本质安全
解析矿井本质安全
安全是煤矿企业“终身”的天字号大事,天字号大事就要时时抓牢、刻刻牢抓。必须科学规划、精心管理、精备运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随着时间推移,煤矿企业对安全工作有了更高层次、前瞻性的认识,安全管理的视角延伸到启动安全文化来打造本质安全矿井上来。就本质安全而言,笔者谈以下理性认识。
本质安全的概念
所谓本质安全,就是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的人、机(物)、环、系统的管理达到安全和谐统一,实现管理无漏洞、机械无事故、系统无缺陷、人员无失误。
本质安全的基本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照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过程中,还是在静态过程中,物始终处于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三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日常安全生产中,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况而发生重大事故,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四是制度规范、管理科学、杜绝管理失误,火电施工现场中实现零缺陷、零事故,从而基本形成无灾可救、无险可抢,无事故发生的格局。本质安全的意义
本质安全是矿井生存发展的需要。煤矿企业的竞争实际就是安全的竞争,矿井的和谐发展根子在安全发展。经济上出了问题,还能得以弥补和迎头赶上,唯独安全上出了问题是任何条件也无以挽回。安全上的重创,失去的是社会责任,背负的是政治抱负,最终损害的是企业本身。因此说,只有不断采取科学管理手段,树立先进安全理念、愿景,坚持用企业安全文化固根铸魂,打造本质安全矿井才能使矿井发展长盛不衰。
本质安全是矿井安全发展的终极目标。矿井由于自然条件差,安全基础薄弱,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差别大,管理技术跟不上,导致潜在危险源多,各类事故频发。近几年,国家、行业、地方政府、煤矿企业、特别是矿井自身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措施,使煤矿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但重大事故隐患依然存在,侥幸事故时有发生。通过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全面提高矿井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本质安全的“五个层次”
本质安全决策者和管理者。热心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愿意为之殚精竭虑,付出全部智慧和心血。具有较高安全理论和安全决策、管理、实践经验,对煤矿安全和员工生命安全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具备从宏观预测安全、微观保证安全的眼光和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理念,牢牢把握不安全、不生产的准则。形成行政主抓、生产技术部门规划、安全监督检查保障的刚性安全责任体系。搭建起职工安全文化活动、技能大赛、技术创新的平台。构建科学、合理、有序的安全发展目标。健全安全控制、安全评估、安
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决策者和管理者受到系统安全修炼,安全素质为一流。
本质安全员工。煤矿的每一位职工都是煤矿本质安全大家庭的一个细胞。本质安全员工应该具有一定级别的文化水平;熟知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明确煤矿安全规程条款来龙去脉,身体力行严格遵守;自主掌握工种岗位操作规程标准;严细执行规程、措施中的安全施工要求;守则履行岗前安全培训、班前安全礼仪、井口安全入脑确认、开工安全确认、操作程序流程描述等安全保证措施。工作中时时想安全,成为具有强烈安全意识的人;做到处处会安全,成为熟练掌握岗位专业知识和安全技能的人;达到事事能安全,成为自觉遵守安全制度,精确操作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生产工具,应用新技术、创造安全环境的人。
本质安全环境。矿井全面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安全基础设施完备,供电、供风、供水、运输等达到优化效果。持续推行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坚持技术改造和技术应用先行。一通三防监测监控预警系统完善。积极装备综合机械化回采,推广掘进工作面联合支护法、连续化运输作业法。平巷、斜巷载人、载物装置安装安全自动控制技术。配备耳目一新的视觉、听觉、感官系统。编码、标识、看板、定置四大管理技术应用直观可靠。达到矿井整体环境安全,职工工作环境安全。
本质安全岗。达到管理零缺陷、岗位零隐患、操作零失误。通过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明晰的管理考核要求,落实严格的岗位操作规范,规定系统的安全标准,达到岗位管理零缺陷;通过超前预想、预警、预知、预防,达到岗位零隐患;通过操作者修炼安全心态,熟知设备性能、工作原理、运行机理,明白岗位安全环境治理标准,做到每一细节、流程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达到岗位零失误,使本质安全岗得以持续提升。
本质安全型矿井。本质安全型矿井,具有先进的安全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矿井内部人、机(物)、系统、管理达到安全和谐统一,实现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当、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死角、安全零事故。最终达到人的本质安全、机的本质安全、系统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型矿井,必须达到四个要求,具有三项机制。四个要求:即实施基层区队安全文化建设工程,实施素质金字塔攀升工程,持续创建学习型组织,推行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五精管理”。三项机制:即:安全培训机制;安全帮教机制;安全制约机制。四要求三机制相得益彰、互为作用,形成一股力量,对矿井本质安全发挥长效支撑作用。
第五篇:宗教的本质和社会意义
在唯物主义无神论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宗教虽然在法律上被尊重和保护,但是在主流的意识形态中,宗教被看作“封建迷信 ”的文化遗存。然而,宗教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宗教存在?宗教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并不是人们也包括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们都清楚了解的。下面我尝试探讨一下关于宗教的这些基本问题: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上面是《百度百科》对宗教的基本定义。
我觉得宗教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还是人类的本性必然表现的形态。人类是靠精神活动支配社会活动及个人行为的高级动物。动物是靠本能生理欲求支配活动的动物。而宗教的主要特点就是靠共同的精神信仰来集合人群,并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宗教教义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和观念。从这个特点可以看出,所有的正常人类都有信仰【对真理的信仰】。就连所谓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和“科学主义”者们也不例外。因此,只要你信仰某个主义,你就是信仰宗教。你说别人的宗教信仰是“封建迷信”,其实你比人家更“封建迷信”!因为除去宗教的名称,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教义。离开了教义,宗教就没有了内涵。所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类精神活动和道德行为的基础性指导原则【教
义信仰】。换句话说,宗教教义就好比电脑的源代码程序。源代码程序是电脑的“灵魂”,是电脑的一切运算记忆功能活动的基础。人类若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类的后天患的精神分裂症和忧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丧失了信仰或信仰混乱。因此,宗教对人类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宗教是人类精神【灵魂】活动的管理者和指导者。没有宗教信仰,人类社会就会崩溃,陷入无边的混乱,与禽兽界没有本质的区别。谁若不信,可以调查全球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看看哪个没有宗教信仰?
就说当今中国吧,中国现执政党是以“唯-物-主-义”【无神论】为标榜的。其实它本身就是典型的“政教合一”政权组织。它更强调信仰。只不过它的信仰【教义】经常有点变化而已,这从它的口号变化可以证明。如果它的基本信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改变了,它就成为非政教合一的“社-会-民-主-党”了。这个宗教教派的组织性特别强,这是它能“腐而不败”的主要因素。这个教派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全靠对个人的崇拜来维持本教的社会权威和党员对教义的信仰。例如对马-列等“导师”的个人崇拜,对“四个伟大”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为了维持这种个人崇拜,这个教派甚至不惜在国家首都的中心广场兴建陵墓---毛主席纪念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多民族社会。中国的原始社会时代,各家族或部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自然界万物有特定标志物的信仰崇拜。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的原始图腾崇拜是形象凶恶的龙,龙其实就是蛇的变形。而蛇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是教人【亚当和夏娃】学坏的邪恶化身。不知从什么时候,汉族开始信仰崇拜龙这种形象邪恶的怪物。中国从东汉末期开始从印度引进佛教,2000年来,佛教在中国民间发扬光大,与中国官方的政教--儒教【道教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社会并驾齐驱。儒教在官场和读书人中流行发展,佛教在民间流行发展。这两个主要宗教分别管理支配影响着仕人阶层和庶民阶层的精神活动。其它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一些被排斥限制的宗教在中国艰难的生存着。
动物不会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只有人类总想知道万物从何而来。动物也不会追求真理,因为它们没有人类这样的大脑。因为人类的大脑里有追求真理的理性机制,而动物则没有这种理性机制【不排除有些动物如大象,海豚,鲸鱼、类人猿等高级动物有一点理性】。这种理性机制【其实就是宗教信仰机制】难道真的是进化而来吗?大千世界万物真的也是进化而来吗?进化是什么?进化就是变化发展。然而,我们不难看到,万物的进化是有方向性和特定形态的。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有章可循,即有一定规则的。这规则显然是先于进化过程而存在的。而大千世界和这规则的创造者显然不是人类,而是人类目前还无法真正了解的万能造物主---上帝。而真正的上帝只能有一个。如果有多个上帝,宇宙和大千世界就乱套了!可能会存在一些比人类还有智能【神通】的魔鬼与上帝捣乱,但是都敌不过上帝的智慧和能力。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创始者,除了基督教,都是人创立的。例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一个王国的王子;伊斯兰叫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是中东地区一个部落首领;儒教创始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丧葬司仪。而唯有基督教的创始者是圣母处女玛丽亚所生的“耶稣”---上帝的“儿子”,并且在十字架上死了三天后复活升天。这是千真万确的历史。这意味着什么???难道我们中国人还不赶快醒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