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生产方式方法的变革 历程与感想
工业生产方式方法的变革 历程与感想
--------科技引领进步
工业生产在人类社会形态的位置 1 2 3 4 渔猎社会-人类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 农业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第一次转折 工业社会-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
信息社会-即将到来 www.xiexiebang.com 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三次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 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下半叶—二十世纪初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 命中达到顶峰)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进入科技 时代)
www.xiexiebang.com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 发明和使 用
开始由手工作坊生 产向机器生产转变 化石燃料 的广泛使 用 进入钢铁 时代 资本开始 积累 www.xiexiebang.com 第一次工业革命 技术进步
纺织工业、冶 金工业、采矿 交通运输的革命、科技和文化艺术的 发展 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 大量劳动力的 工业的不断发 展
解放和资本的 不断积累
同时,为西方的殖 民主义掠夺奠定了 基础 www.xiexiebang.com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时代 信息革命
科学开始大大 地影响工业生 产 咨询革命 科学理论的指导 www.xiexiebang.com 大量生产为特点 美国在此方面领先。巨大的原料宝库 德国在技术方面领先。大量的廉价移民劳动力 巨大的国内及国际市场 www.xiexiebang.com 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 都发起于美国。
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 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是设计出流水线。
www.xiexiebang.com 时代的进步者
美国发明家伊莱· 惠特尼就是在19世纪开始时用这种 方法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枪。
亨利· 福特因为发明了能将汽车零件运送到装配工人 所需要的地点的环形传送带,获得了名声和大量财 产。www.xiexiebang.com 工业生产方式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产水平的提高。殖民侵略达到鼎盛时代,世界上少数工业发达
国家控制世界大部分。爆发两次世界大战。
环境破坏和资源掠夺开始加剧。www.xiexiebang.com 第三次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生物克隆技术的出现。航天科技的出现。
经济危机带来产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www.xiexiebang.com 第三次工业革命 ?高科技开发与发明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爆炸。?基因工程和机器人智能化。www.xiexiebang.com 科技引领生产方式的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 良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 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第三次 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为标志。电气化 电子计算机 www.xiexiebang.com 从单件生产到大量生产
手工业工场:工匠、个性化、低效率 ?福特制:流水装配线诞生 ?现代化大规模生产 即大工业生产 大量生产方式的特点
? ? ? ? ? ? 产品标准化 专用的工装 劳动分工 流水线生产 科层式组织结构 集权化的管理模式
www.xiexiebang.com 大量生产方式的理论基础
规模扩大,企业内部分 工更细,工 人熟练程度 提高; 规模扩大,可采用高效 率、大型化 的专用设备; 2 规模经济 含义:单 位产品成本 随生产规模 扩大而下降 的性质。规模扩大,可获得原材 料采购、人 才供给、银 行借款等方 面的便利条 件。
www.xiexiebang.com 大量生产方式面临的挑战
标准化产品生产与顾客多样化需求相矛盾; 高度专业化的刚性化生产与快速的需求变动相矛盾;
生产的单调化与员工的丰富化要求相矛盾; 僵化的层次结构与灵敏的快速响应要求相矛盾;
?大量生产方式无法解决质量、成本、交货期三者之间的矛盾。www.xiexiebang.com 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发展 生产方式变革的方法 和途径 产品开发方式上采用并行工程 在生产计划环节上采用MRP系统 在生产组织上采用虚拟生产方式 并 行 工 程 顺序工程的流程 反馈信息 需求 分析 概 念 设 计 结 构 设 计 工 艺 设 计 装 配 设 计 检 验 设 计 产品 并 行 工 程 ? 并行工程的流程
需求分析 概念设计 结构设计 分 析 工艺设计
装配设计 检验设计 评 估 正式投入 并 行 工 程
? 运用并行工程的意义:
⑴ 改进设计质量(工程变更次数减少 50%)⑵ 缩短开发周期(40~60%)⑶ 降低制造成本(30~40%)MRP逻辑流程图 ? 流程图
需要什么? 物料清单 BOM 物料需求计划 MRP 还缺什么? 生产作业计划 每一项加工件的建议计划 ? 开始生产日期和完工日期 ? 生产数量 还缺什么? 采购计划 ?每一项采购件的建议计划 ? 订货日期和到货日期 ? 订货数量 生产什么? 主生产计划 MPS 已有什么? 库存信息
虚拟生产(敏捷制造)? 虚拟生产:哑铃型企业 ? 敏捷制造:核心思想:用合作去竞争 企业内部:急救室式的工作 企业外部:战略联盟 组织结构:虚拟组织 技术支撑:网络与通讯系统 优 点:快速响应、风险小 缺 点:管理难度大
www.xiexiebang.com 生产方式的创新模式
JIT生产方式(日本模 式)大规模定制(美国模式)美国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大规模定制模式 日本丰田汽车的成功归功于JIT模式 JIT生产模式
生产计划 生产顺序表 生产指令 工序 A 看板 工序 B 看板 工序 C 实际生产数
量 完成 JIT生产模式
生产计划 生产顺序表 生产指令 生产指令 实际生产数量 生产指令
工序 A 库存 A 工序 B 库存 B 工序 C 完成 传统生产管理中的生产指令 大规模定制 ? 大规模定制的含义
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定制化 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的大规模生产 个性化与标准化巧妙结合
? 大规模定制的原理
将容易变的因素放在最接近顾客 的环 节去完成。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的对照
大规模生产 焦 点 大规模定制 通过稳定性和控制力取得高效 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响应来实现 率 多样化和定制化 开发、生产、销售、交付买得 以几乎人人买得起的低价格开 起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 发、生产、销售、交付产品和 服务具有足够的多样化和定制 服务。化,差不多人人都买得到自己 想要的产品。? 稳定的需求 ? 统一的大市场 ? 低成本、质量稳定、标准化 的产品和服务 ? 产品开发周期长 ? 产品生命周期长 ? 分化的需求 ? 多元化的细分市场 ? 低成本、高质量、定制化的 产品和服务 ? 产品开发周期短 ? 产品生命周期短
目 标 关键特 征
信息时代生产方式的趋势
?(1)以脑力劳动为主、从事信息活动的人是 社会的主要劳动者。?(2)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网络化的 智能机器体系成为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3)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的信息 成为人们的主要劳动对象之一。?(4)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标志和核心的信息 科学技术成为核心技术。
感想 ? 在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科技的发展和 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工业生产方式必将朝着低碳环保和智能化 的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大工业生产必将被精益和智能 生产所取代。? 主导工业发展和变革的国家就能主导世界。
第二篇:军训历程感想
军训历程感想
--2016届9班 张嘉怡
夜深微凉,站在岁月门前的我推开轩窗。一轮弦月静静居于天际,在深蓝的夜幕中显得格外优雅明丽。在月华皎洁中,我的目光上溯,重回军训时光……
--题记
同样的月华灿烂,那是军训结前最后一个夜晚。
广寒深深,月桂隐隐。夜风吹着,我们一个班的同学坐在操场上,说啊,笑啊,过得好不快活。当然,也有对于第二天仪式的走场练习。“原本以为漫长的六天怎么这么快啊……”我是有这种感觉。而翌日当听到我们班被评为二等奖时,我由衷地感觉到了开心:我们班很优秀啊!作为我们班的一员,如何不开心?
犹记得军训结束前第三天,大家拉歌的欢乐场面。
多盏大灯亮起,我和同学们都坐在篮球场上,星月静谧,人间繁华。听--这么热闹在干什么?原来是大家在拉歌啊!“让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像什么?”“像绵羊!”充斥着大家的欢声笑语。我们班受到“挑衅”时,总有外交大将挺身而出:说唱就唱,绝不含糊!给外班的看看,这就是我们九班的气魄!我由衷地感觉到了幸运:幸亏我考上了一中,幸亏我被分到了九班,有这样一群团结可爱的同学们……
日历再往前翻几页,隐隐浮现的,那是军训第三天。
在教官主持下班里做了一个小游戏:击鼓传花。那日大约下午3点多,夏蝉鸣叫不休,虽有微风习习却难挡酷暑无情;于是,心疼我们的教官便不让我们进行训练,反而让大家休息,说先做些游戏,等到不那么晒了我们在进行训练。教官发话,我们自然乐得如此。
击鼓传花,鼓停花止。止于谁手中,谁就要上台,做个自我介绍,讲讲自己的座右铭并表演一个节目。那边游戏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也不只是幸是不幸,没多长时间就花落我家了。于是我上了台,先向大家鞠了一躬,然后报了一下出处。当大家问及座右铭,有同学提议用日语说出来。于是,我便用日语讲了一句“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博得大家一阵笑声。接着表演节目,我就唱了一段中国古风歌曲《重阳》。等回到观众席后我发现,这种活动其实是找到同好最好的方式了!有一个同样喜欢中国风曲目的女孩子第一次和我聊天就是通过这件事呢……
再往远处眺望--目之穷极,那是第一天的情景。
在一中上了巴车,和同学们一起抵达了军训场地: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阳光明晴,却似乎太热烈了一点--以至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滚滚热浪。阳光下的大家,站好队,一两个的,三五个的,都聊起来啦。新的学校,新的学习历程,新的开始。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这一刻,之前的记录清空,未来的成就只能靠现在的自己来创造。
如今,站在时光路口往回望:看看初中军训,那是一段汗水浸泡过的普洱茶,悠远而咸涩,却从心尖开出花来,散发着淡雅的芬芳;再想想高中军训,我就知道:这些快乐或痛苦回忆,都会慢慢变成记忆里最美好的青春剪影,岁月里的温馨往事,值得用一辈子时间,翻出老照片,指着对身边人说:“呐,你看,这就是我们九班,团结一体的九班……”
第三篇: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经历了四年的时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从人民银行的母体中分立出来,中国金融业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与4家专业银行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体系的分立是我国银行业在组织体系上的第一次大革命,这次革命在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上实现了政商分离。
此后至1994年,历经近10年时间,我国又成立了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12家[1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与12家中小商业银行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数量众多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遍及全国各地的城乡信用社。在最高峰时期,全国有近800家信托公司,3000多家城市信用社,上万家农村信用社。包括北方、海通、申银、万国等著名大中型证券公司和一大批地方证券公司纷纷出现。在这10年间,中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总数达到历史最高峰。一个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比较健全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
(二)1993-1997年:建立商业银行的阶段
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国有银行改革“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按照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更新经营管理制度;第二步,将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 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步,将符合条件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开上市。
1994年政府对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国家开发银行成立,接过了中国建设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政策性业务,而中国建设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2)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接过了进出口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另国家外汇的管理职责由外汇管理局统一承担,中国银行也转变为商业银行;(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过了中国农业银行在农业金融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另1996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农业银行也转变为商业银行。至此,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分家,分别成为两个不同的系统。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从而明确了4家专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
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股份制银行在这一阶段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从1992年到1996年,先后增添了这些新生力量:由光大集团创办的光大银行,由上海地方金融力量创办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由首钢等北京企业力量创办的华夏银行,由全国工商联牵头组建的民生银行。其中民生银行是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为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决定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当时全国5000多家城市信用社,一部分关闭或停业整顿,剩下2000多家组建为110多个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也实质上从具有草根意味的合作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和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
(三)1997-2003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
强烈触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这根敏感神经,并使其加速提上日程的莫过于来自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教训以及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截至1996年6月底,我国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币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8400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4.75%,有的银行实际上已是资不抵债。全国城市信用社亏损面占20%,农村信用社亏损面
[2]占44.7%,不少农村合作基金会纷纷倒闭,人寿保险也存在到期不能足额给付的隐患。
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1997年11月,国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此后实施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
(一)成立金融工作委员会,对全国性金融机构组织关系实行垂直领导,改革四家银行干部任免制度,试图解决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业务问题。
(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中央政府于1998 年发行 2700 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 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约 1.4万亿元左右。
(三)全面推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制度以取代原来的“一逾二呆”分类方法,同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四)国务院向四大银行派驻监事会,强化监督制约机制,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国有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问题,并开始着手改进。
上述的改革措施充实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改善了财务状况,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四家银行的历史包袱。随着宏观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四家银行在2000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不良贷款总额和比例“双降”的良好局面。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计划经济的烙印太深,历史包袱积重难返,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效的资本金补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没有形成,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资产相应增加,[3]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下降,不良资产再次反弹。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统计,2002年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21350亿元,不良贷款率25.12%。伴随着资产规模的高速扩张,四家银行面对的是盈利水平的低下,2003年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为-0.2%,而国际前100家银行平均水平为1%;平均股本回报率(ROE)为-0.5%,而国际前100家银行平均为13%。在此状况下,1998年充实的资本金已基本消耗殆尽,单独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来化解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几乎没有可能。按照审慎会计原则计算,四家银行2003年底的资本充足率均为负数,最高的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仅为-2.02%,外界因此有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早已“技术上破产”这一论断。这样的局面与改革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银行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银行,进一步的改革势所难免。
(四)2003年至今: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
中国入世后,必须抢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前基本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问题,使之具有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入世后当务之急。2003年9月,中央和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汇报》,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银行,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补充资本金,进一步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国家根据产权明晰的原则,于2003年12月16日依《公司法》设立了中央汇金公司,由其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向试点银行注资,并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汇金公司的成立是国有商业银行业改革的一个重大创新,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产权主体虚位局面由此得到根本性改变。此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试点银行的改革工作按照改革总体方案,根据“一行一策”的原则稳步开展。
根据改革方案,三家试点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实行财务重组。即在国家帮助下消化历史存留的不良资产包袱,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彻底改善财务状况。财务重组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第二步:完善公司治理。即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参照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有银行的具体国情、行情,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改造,建立起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第三步:公开上市。即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公开上市,使国有银行成为公众化的银行。上市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实现市场化转轨改制的重要路径。
2010年7月,伴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敲响钟声,4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并完成A+H上市的目标顺利实现。截至2013年底[4],四家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1.5%,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5%以下,税后利润总额超过8000亿元。目前来看,这场以产权改革为特征、以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为目的的新一轮改革已基本实现了改革的初衷,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在这一阶段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改进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理念、技术、产品的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在股改过程中,银行的治理架构不断细化清晰,各部门有了更为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银行的经营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在另一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充分学习其带来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使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与此同时,结合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国有银行不断开拓新的业务渠道,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有效协调统一,不断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投资和业务需求。从银行资金的角度来看,由于股票发行和上市工作的基本完成,银行从资本交易市场筹得大量的资金,建立起市场化的资本金补充机制。财务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也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银行抗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使得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历史贡献与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地实现了改制转型。具体表现为四点:一是提高了资本充足率。2013年工、农、中、建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1.5%以上。二是彻底解决了资产质量的历史包袱,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下降。至2013年末,工、农、中、建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控制在1.5%以内。三是效益明显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2013年末,工、农、中、建行的净利润分别为2629.7亿、1662.1亿、1637.4亿和2151.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平均增长10%以上。上市后,按市值计算工、农、中、建行均进入国际前十大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已经排名第一位。四是国家注资取得明显收益。可以说,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变革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促成了中国金融体制向现代金融制度转型。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所进行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带来了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与内控机制的重大变化,从而引起中国银行体制乃至整个金融体制的变革,并积极促进整个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型。
国有商业银行的成功上市还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转折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银行绩优股板块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为稳定的基础板块,促进了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由价格投机型向价值投资型转化,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成熟。二是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体制转轨与经营转型并举,资本市场成为银行营运资本、扩展业务、获取收益的新平台。在促进自身资产多元化、为自身创造多种经营收入的同时,也将促进和繁荣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现存的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向现代金融制度迈进和缩小与国外发展比较健全的商业银行体制之间的差距过程中,还有不少障碍要消除,还有不少瓶颈要疏通。
第一,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还不太充分。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尽管有100多家中资银行,但能跻身于世界[5]1000家大银行的只有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极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普遍弱小。显然,这种非均衡的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就我国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银行数量而言,不仅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无法相比,而且不能与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甚至比我国的香港和台湾还少。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使我国银行业市场上的垄断一直难以动摇,尽管近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长使得高度垄断的格局有所改观,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产方面仍占据国内银行业市场90%左右的份额,存款和贷款一直在70%以上。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不够充分。
第二,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从1000家大银行排名看,我国银行业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相对较低水平。在国内需求不足仍未明显缓解、金融开放步伐加快、商业银行的国内外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亟需更深刻的变革。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目前仍处于传统金融业务阶段,未能完全实现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在世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趋势不断强化的助推下,目前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从传统金融业务向融存款、贷款、投资、证券、保险业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金融业务的转移。与之相比,基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约束,我国银行业从传统金融业务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可能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距离,不利于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然,在商业银行发展前沿——网上银行发展方面,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差距不太大。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不仅在国内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某些方面即使在国际银行业也处于领先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能实现战略扩展,那么我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可能只会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
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比较,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呈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强不大”的发展格局,并存在着许多抑制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的问题。面对世界银行业的巨大变革并基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这一客观现实,迅速缩小与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差距,加快中国银行业全面融入国际金融社会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心。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展望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金融自由化国际浪潮的推动下,银行业正朝着以金融品牌为主导、以全面服务为内涵、以互联网络为依托、以物理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化、全球化、电子化、集团化、虚拟化的全能服务机构的方向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客户需求多样化、金融风险控制、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正在向世界敞开开放的大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后关口已经在望,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放眼全球,认清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谋求更大发展而整理思路:
(一)重组商业银行体系,实现均衡发展
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均衡发展,是矫正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非均衡结构态势,造就更多国际化大银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制度转轨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体系重组的基点应定位于金融改革、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三位一体”基础上的金融制度变迁,其根本目标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配置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金融稳定和良性发展。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及未来趋势看,商业银行体系的重组必须实行“改革主体,发展两翼”战略。“改革主体”是指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解决发展的体制约束和产权主体缺位问题。同时,要在系统内进行机构撤并重组,实现减员增效。“发展两翼”是指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战略选择和既定目标下的努力程度,而且从根本上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途径是通过上市和资本运作,实现低成本规模迅速扩张。
(二)推动并购重组,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银行业呈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而不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强不大”的发展格局,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启示我们:提高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是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引入购并重组机制。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并购的指的是市场化的“效率性”购并,而不是命令式的“行政性”购并。我国银行业实施“效率性”银行购并重组应在政策上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近期应侧重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购并重组,以国内市场为主,购并对象主要是其所要涉足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在国际市场上寻找购并对象,进行购并活动。其二,银行业的购并重组不能就银行购并自身而进行购并,要根据世界银行业综合化全能经营这一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银行的集团化发展道路。其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定位政府在银行购并重组中的功能角色。其四,健全法律法规,确保银行购并重组在法制基础有序进行。
(三)实施多元化经营,积极应对国外竞争
正确把握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内涵和国际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大势,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逐步放松以至解除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业经营限制。
出于分散银行经营风险、规范银行银行运作的初衷,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面对世界银行业的综合化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平等竞争的要求,这一制度已经显露出其不适应性。尽管政策界已承认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一种过渡性的体制原则,但至尽尚难看到废除这一原则的“时间表”。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不能为分业而分业,现在实行的分业,必须为向将来的全能经营创造条件。在最终解除分业限制之间的过渡期间,可以试行混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方式,成立以大银行为主体的金融集团控股公司。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银行、证券、保险和资产管理领域开展分业经营,并对其下属金融性子公司实施统一管理。
(四)建立健全融资渠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本供给机制,多渠道筹集商业银行资本金,在实现资本结构合理化基础上确保商业银行的资本有稳定广泛的供给,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商业银行资本供给机制包括外部供给机制和内部供给机制。内部供给机制的核心是关于留存收益的诸多安排。外部供给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普通股和优先证券发行的诸多安排。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政策条件以及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内部供给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现实有效的途径是发挥外部供给机制的作用,目前较为可性的方式途径可考虑:一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股增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上市;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三是扩大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规模。
(五)加快电子化建设,加速网上银行发展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面对网络经济引发的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动荡,网络经济时代的银行家应该具有更加敏锐的目光和超前的思维,必须彻底改变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以及战略导向,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需求、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在业务体系上,银行业必须积极创新,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品种,提供“金融超市”式的服务。面对资本性和技术性“脱媒”的压力,银行业必须重新构造业务体系,要以网络为业务发展平台,以银行业务为核心,构筑辐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领域的“金融超市”,为“E-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在经营方式上,银行业应该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 “多渠道并存”的道路。一方面,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式的互动交流必不可少,而擅长于高效率、大批量地处理标准化业务的网络银行也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化新服务手段维护原有客户资源,还有助于提高网络银行的发展起点。在经营理念上,银行业必须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随着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迫使商业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度造”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战略导向上,银行业必须整合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争取成为网络经济的金融门户。网络经济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整合和协同的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将以建立金融门户的形式共享资源、提升效率。网上金融门户是多家金融机构网上服务的结合,与各类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之间存在直接连接。其建立和经营是各类金融服务机构间关系从冲突到协同的过程,对于中国金融业向综合化、全能化转型具有特别的意义。
(六)正视入世机遇与挑战,加强与外资银行的竞合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乃大势所趋,国内商业银行将迎来全面竞争时代。在大力改革经营体制的同时,国内银行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迎头赶上,逐步缩小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在竞争中壮大规模、扩展势力。在战略上重视外资银行,并积极了解、学习其先进经验,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也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之间既有竞争,还有相当多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的机会,我们既可以与其展开股权形式的合作,设立中外合资银行,也可以开展业务上的合作,诸如参与银团贷款、项目贷款、债券投资等。
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和中国入世,为中国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第一,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正在显露,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新的考验。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规律性表现。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我国已经经历了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在高速稳定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如发展不均衡以及环境污染和过高能耗等不可承受之矛盾,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逐步积累起来。近来,国际外部环境的恶化加剧了中国经济波动的风险。特别是爆发于2007年第三季度的美国次贷危机,把全世界带到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悬崖边,至今仍处在缓慢复苏阶段,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支撑有限。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做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转向扩张,扩大内需再度成为经济工作的主导方针。今后几年,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面临较多困难,国内商业银行将经历重大的经济波动风险的考验并将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
第二,中国商业银行将经历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夹击,利差将收窄。目前除本币存贷款利率维持管制利率外,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已经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走势就是银行存贷利差收窄,我国将由目前3%左右的净利差向发达经济体2%以内的净利差靠拢,这将对那些以传统存贷款为主体的商业银行形成严重的生存威胁。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今后面对的最主要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将会有更快的发展。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滞后于银行业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可以预计,下一步资本市场的恢复性发展将进一步增加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金融脱媒现象将更加剧烈和明显。金融脱媒将从两个方面削弱银行的生存能力:一是日益活跃的直接融资将加速分流银行的存款,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使银行在存款减少的同时增大成本支出;二是直接融资将加速分流银行的贷款客户,有竞争力的优质客户更倾向于直接入市筹融资,从而减少甚至放弃贷款,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息来吸引客户,使银行在贷款减少的同时利息收入总量和水平下降。
第三,全面开放为中资银行带来极大挑战。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呈全面和加速之势,外资金融机构密集抢滩,而且更加注重通过资本融合成为国内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快捷地获取金融服务网络和客户资源。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正在快速演变为不同中外资金融机构联盟体之间的竞争,对中资银行形成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在次贷问题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间接负面影响不可小觑。除了我国经济下滑有可能带来的银行资产质量和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外,国内银行众多国际战略投资者已经深陷次贷危机的泥潭,由此带来的突发性风险也是需要我们预先有所考虑和应对的。参考文献
[1] 詹向阳.30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J].银行家, 2008,(12): 14-19 [2] 戴相龙.回顾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J].中国金融, 2010,(19): 28-32 [3] 谢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三十年[EB/OL].http://finance.qq.com/a/20090205/001814.htm, 2008-12-28 [4] 王光宇.动荡而不悲观--2013年国有商业银行年报评述[J].银行家,2014,(5):20-24 [5] 高析.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与统计分析[J].统计研究, 2010, 27(4): 83-88
第四篇: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反思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反思
泗水县实验中学2014.
王宜涛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对应的教学要求是: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上完这节课感觉有收获也有不足,现就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做一下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增加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进行导入,直观地展示,充分地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死扣教科书的局面,根据学生情况和本土实际,自己组合课程资源:包括对教材重新组合,增加了乡土地理知识的补充,补充了典型题目的做题方法技巧的练习总结,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气氛,最终的学习效果明显。
3、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发扬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可以看出,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4、有梯度地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个人能解决的独立回答,不能回答的小组协作,促进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
5、给学生展示材料和图,让学生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最终归结到课本上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读图和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6、有效地让学生把本节课的知识落实在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总结。
7、用泗水县著名的红薯、粉条加工做背景材料,用泗水县的招商引资作为课下探究,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用所学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备课时有意增加学生活动部分,在课堂上把握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过毕竟限于学生的素质和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活动还不能完全放手。
2、值得深思的是,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真的是大家讨论的还是个人的观点?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人浑水摸鱼讨论与教学无关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在个别案例上还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资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学生回答错误时有个别案例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第五篇:新课改下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新课改的角度,阐述了环境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实践项目的开设情况及意义,进而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探讨了改革的方向和内容,针对目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项目;教学方式;对策;环境管理课程
为了进一步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职教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讨“贴近学生、贴近市场”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研效率搭建平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助课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新方法——中国职教课程课改”带动下,我系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开展一系列教研教改活动,通过学习、研讨,教师们统一了认识,大家一致认为环境管理课程课改势在必行。
一、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课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中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术/认知技能,社会/情感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中作的一致性,实现学习实践环境与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了以环境管理课程为核心,课内外相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课程以模块化教学,强调技能,注重实践,采用课堂理论体系讲授、案例穿插、课堂讨论、实地考察调研、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方法为主,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学院视听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典型案例、现场场景等,采用动画、图片等方式形象的演示出来。理论教学采用PPT电子课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可有效精简授课学时,增加课外相关新技术、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采用现场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
二、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管理课程是各大高职高专院校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核心课程。该课程自2003年开设以来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2007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一周时间安排实践课程,但和配套的理论教学过程比远远不够。2008年环境管理课程被列为可持续发展教改重点课程,这就对这门课的实践要求更加严格。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各大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在2009年召开的长沙环保类教材开发研讨会中,《环境管理实训》教材也被列入高职高专类“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之列。可见,彻底改革目前环境管理课程纯理论教学的框架已势在必行。
三、目前课程改革中增设实践项目情况
实践项目可以根据理论教学要求配套设计,可以参考现在学生所使用的环境管理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设置6-8个实践项目。实践项目,力争做到针对性强、指导意义性强、便于操作。如:根据教材第一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防治可以增设一个实践项目: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主要开展区域典型环境问题调查(请学生自选区域,可以是城市、乡村、流域,也可以是小区域如某居民小区、某美食街等等)。实训过程中,通过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引导的流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进行环境管理工作的相关技能与素质。通过模拟法庭实践,使学生对我国的司法程序和律师代理的内容有生动的感性认识,并把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实际的法律案例中去,熟悉掌握司法程序,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理论课程中适当加入实践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现场调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四、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07年环境管理课程以“理论——实践——总结——再培训——实践”的模式为原则适时进行调整后,学生的反响很好。大多数学生认为课改对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课程改革中涉及到的实践项目,研究区域范围有限。研究区域大多局限于长沙市境内的区域,活动仅限于短途实习(实践),研究空间小,区域差异无法很好的体现。今后争取开拓区域外实习(实践)单位,利用学生暑假的时间由相关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野外考察,重点放在某一自然保护区、天然草场等自然景区。
能够和教学结合的科研项目有限,组织学生实践的机会少。因学院(系部)或教师承担的课题数量有限,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仅有的项目大多主要是从环境的可持续出发,探讨自然环境的破坏及保护,城市大气、水、固废、噪声的污染情况,更多的集中在生活污染源方面,没有涉及工业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不是很全面。今后将创造条件,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如可以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多方面的体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或任务。
参考文献:
[1]浩歌.提高教育质量:亟待教学方法大变革[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7,(6):22-25.[2]徐志兵,孙慧群.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J].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4,(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