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艳波 概论第十三章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概论》课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本章在《概论》课中的地位和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章在《概论》课中的地位: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被公认的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因此,本章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又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之一。
本节在本章的地位: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并理解其现实可行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坚定大学生懂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
3、教学重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4、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基本内容的深刻内涵。(2)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理解其现实可行性。
5、教学内容:本节主要学习三个问题: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6、课时安排和时间分配:第三节共计55分钟。导入新课2分钟,第一个问题12分钟,第二个问题18分钟,第三个问题20分钟,课堂小结、答疑3分钟。
7、教学方法和学法: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课件,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相结合。
8、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新授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答疑解惑。
9、教学过程:设计的理念就是以达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指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党第一代领导人60年代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是什么?教师总结,意在由“一纲四目”导入“一国两制”,使学生理解党对台方针政策的连续性。
(二)新授课
关于第一个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我在教学设计时侧重帮助学生归纳、理顺形成的过程,把教材叙述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并把重要的知识点用图片和文字列举出来,这样做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请结合我上课时用的课件来看)。
第二个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我认为它是本章本节的重点,属于基本理论问题,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起来不容易,所以,我重点来讲授,力争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能深刻理解。特别是一些容易模糊的问题我就特别强调,诸如:“一国”指什么,为什么它是基础、是核心?两制有无主次之分?高度自治和完全自治是否一样?区别在哪里?我国政府为什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什么是祖国实现统一的最佳方案?它有何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等,我都一一讲解。在讲解时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时而提问,师生互动,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能使学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有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关于第三个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我把它设计成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我在课下深入了解学生时,发现现在的学生由于已经都是“90后”了,当年港澳回归时年纪尚小,记忆已经模糊,于是我用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去重温港澳回归时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观看视频之前,我先布置思考题,看后再跟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我设计了讨论题目五个(①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及实质。②香港、澳门回归大事记。③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⑤香港、澳门回归后落实“一国两制”的实践。)这五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再不断地加以引导,最后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答疑解惑。
10、教学总结和反思,有一些心得体会。
(1)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坚持政治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既讲清理论,又联系实际,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2)教学心得
首先,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工作,不能照搬课本,照本宣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逻辑顺序,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明确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在教材的使用上,既依靠教材,又不拘于泥教材。平时教师要注意搜集大量资料,增加相关知识内容的储备,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经常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思想状况,找到理论知识同学生切身利益和关心问题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取得实效。
再次,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学改革,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把理论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课件要适用,并和教材内容相配套。
最后,教师讲课要有激情,上课时语言尽量生动,这样才有富有感染力,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概论说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本课程旨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观点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政治是非判断、政治洞察力和觉悟、自觉遵守和示范能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营造维护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能够激发对祖国、社会的责任感的思考;能激发对人生价值、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思考,促进社会进步和自身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基本任务
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国情,深刻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及其反映我国发展的特殊性、规律性;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投身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性,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基本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所应有的基本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相应能力。
(1)具有规范使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术语,准确表达(口头和书面)思想观点的能力;
(2)具有利用书籍、网络搜集本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料的能力;
(3)具有关注时事的能力和热情;
(4)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能够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
(6)能够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社会现实;
(7)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8)能够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历程。(9)能够具备一定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具有担当精神,争做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2、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现代化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基本概念。
(2)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辩证思维方法。
(3)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4)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科学性。(5)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6)明确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
3、素质目标:
(1)能够以历史伟人的人生事迹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诚信、严谨、科学的职业道德。
(2)善于沟通交流
(3)团队合作能力
(4)遵纪守法
(5)职业道德素质 其它目标:
《概论》课程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因此,在讲授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要体现时代性。
三、说学生
1、文化基础比较差。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自主要是高职学生,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这对于教师来说上好这门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杂。一方面,学生通过互联网掌握的信息量很大,另一方面对接触的信息缺乏深入的思考,容易被一些言论误导,导致他们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他们也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答疑解惑。
3、他们有活力、有主见,有个性。思想活跃,敢于质疑,敢于表达,并且希望在课堂上能够展现自己。
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结合教材各单元的的重、难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概论》课程可以离学生很远,但也可以做到离学生很近,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实际需要,才 能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四、教学效果
五、说教法与手段
1、项目展示的方法。由于《概论》课程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和展示,通过课堂展示和新闻播报,让学生参与课堂。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结合案例层层分析,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大量运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形象生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下面我结合课程的结构及其重难点说一下我针对各教学单元对项目展示的设计。
六、说教材的重、难点及其设计
《概论》的总体设计是帮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把握,了解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概论》的逻辑结构:
围绕前面提出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作为目标,准确的分析和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努力突出这些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突出每一个理论成果各自的理论创新,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它们赖以形成的实践经验;在分析党的思想路线时,突出科学阐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核心是实事求是),澄清一些相当流行但不确切的观念。)
项目展示任务:
1、查找关于毛泽东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来展示。
2、关于邓小平一生的“三落三起”;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设三章,一章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经验;一章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章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这三章就是介绍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进程中最重要时期的内容。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作用。重点是分析这个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发展过程,什么样的实践背景和实践基础使它一步步走向成熟,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存在那些矛盾和斗争,纠正了什么样的错误倾 向,等等。这样才能看出它的理论创新和指导意义,进一步理解最早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项目展示:结合最近的新闻来分析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对于今天处理民族问题或者军队、党的建设问题的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着重讲清楚为什么中国革命胜利后不久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它意味着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否定,还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总结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党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原因是什么,总体上应当怎样评价这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经验的科学分析,解决完全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重点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科学评价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二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怎样看待其失误。
项目展示:收集资料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反映社会主义改在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前后的心态对比。目的:正确认识社会改造的意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开始,分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 的曲折发展过程,强调初步探索的意义,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要注意对毛泽东历史地位要有正确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继续对如何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探索,这个过程中既有新的发展,也有因为缺乏经验和某些时候离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产生的重大失误。
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对这两大革命的意义和实现的理论创新存在估计不足的问题,一些错误的舆论如“告别革命”、“补课论”之类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澄清。教材的这三章的内容,要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今天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方面进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的伟大意义,从而理解邓小平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我们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的深刻涵义。)
项目任务:辩论比赛:“毛泽东思想是否过时”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学会思辨的能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三部分,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概论》重点分析的部分。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重点分析的部分。这个部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相对独立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概论》的第三部分是本课程的创新之处。就是强调贯彻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打通来阐述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行的艰苦曲折探索的历程,了解两大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讲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过程,怎样分析这个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直线前进的,而是在曲折中实现的,是经历了两大曲折之后才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的。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搞清楚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什么阶段,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这个问题有几点需要强调:一是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个问题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后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斯大林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这里概述了这个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需要强调的是什么历史和实践背景使我们党必须和能够提出这个论断。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主要说明它与过渡 时期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不发达的发展阶段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社会性质、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方面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的过渡时期,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性;发展阶段决定了它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分析的社会主义存在重大差别,不是完全建立在自身的物质基础上,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建立在异己的物质基础上,所以不是够格的社会主义。
项目任务:中国现阶段发展中存在哪些的问题?理解为什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通过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回答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后还要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然后重点分析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后落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从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主要分析从毛泽东的“两步走”到邓小平的“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显示出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品格。不仅要讲发展战略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而且重点讲它们提出的 背景和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在于确定发展战略是否从实际出发,能否防止急于求成。
项目任务:结合华西村的发展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分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整个分析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上。关于改革的进程,特别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再逐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提法不准确。事实上我们开始改革的时候,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同步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第一步是搞包产到户,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而这以废除人民公社制度为前提。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本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分析改革重点要搞清楚什么是我们坚持的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对外开放重点分析邓小平提出的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核心思想。
项目任务:制作视频,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示近三十多年中国的变化。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分析中国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和庞大,既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又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并有一定的时效性。每个方面都包括许多丰富的内容。在经济体制探索部分,重点是说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所实现的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实行的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突出这是史无前例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经济制度部分要分清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部分在经济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分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分配制度方面突出了两个问题: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分析为什么和怎么做。项目展示:谈谈中国的贫富差距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分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本章主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治的联系和本质区别,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 本政治制度?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三权分立”那一套做法?最终归结到怎样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项目展示:收集资料,介绍美国选举制度
揭示其弊端、阶级本质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核心理解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什么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
项目展示:介绍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国画、京剧和中国医学)
第四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核心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项目展示:“和谐班级”活动方案设计及实施细则
目的:
1、能够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从自身做起,培养和谐校园,从身边小事做起
3、能够用和谐社会理论判断某种社会现象的性质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分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的基本国策。重点理解为什么和如何做? 项目展示:如何从身边做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第九章: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分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主要分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它的形成、发展和实践,它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最后落脚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项目展示: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部分,主要围绕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分析党对国际形势特点的认识怎样适应客观实际的演变而与时俱进的;世界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决定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部分,主要分析这一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政策的基本原则,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问题。对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重点是概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怎样适应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确定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怎样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发展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区别,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以及社会经济基础、历史文 化背景,反驳“中国威胁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关系。
项目展示:收集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钓鱼岛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部分析围绕的主线是坚定不移地依靠全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是全国人民。其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居于主体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除了要阐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外,对民族和宗教问题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实际重点进行分析。本章最后一节讲“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国防意识。这章的难点是怎样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工人、农民在直观上的感受与作为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的理论之间的巨大反差。教材只是原则地指出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没有改变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同时强调必须维护工人、农民的权益。项目展示:农民工近十年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理论。分析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建设。本章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几个方面说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加强党的建设几个方面分析党怎样在不断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项目展示:谈谈一两个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
1、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运用课堂中的内容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除了采取项目展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每周新闻播报。让学生选取最近一周的新闻进行8分钟的播报并评 价,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
当然除了项目展示和每周新闻播报外,在课堂上我还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七、课程教学安排和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环节:
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为64学时,基本教学周16周,每周4节,共4学分。
具体教学安排和学时分配如表:
2、实践教学环节:
课外实践环节包括参观调研、分组谈论,课外阅读等。学生需要要求提交项目展示PPT课件、调查报告等物化成果。作为实践课成绩积分依据。
八、考核评价方法
在原有平时成绩(考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期末考试,对课程的重要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核。重在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考核,重在将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周围的人和事。
我们将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学习态度(考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占10%,完成课堂展示作业情况占20%;(2)实践教学(如调查、读书报告,暑期打工总结等)占20%。
(3)理论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第三篇:鸟的天堂张艳波课例
《鸟的天堂》教学课例
张艳波
教研专题:以情促读,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学理念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在教学中,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情感体验、人格的养成等;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注重学生的阅读反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力求“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通过品读--评议--感悟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的目的。
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第11册第六单元教材的安排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认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所属单元的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鸟的天堂》是精读课文,属于第六单元的开篇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写景名作。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所闻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的真实情感。
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动静结合,层次清晰,语言准确、生动,使用标点也极其讲究,是一篇值得赏析的写景典范。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间接抒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
依据课文的特点,针对学生已初步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疏通文 章叙述事件的条理,对课题、关键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一定的能力的实际情况。学生在《草原》一课中对动静态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有所接触,但在写作上未能较好运用,因此本节课力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发展方面: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1.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标点理解)
准备 CAI课件、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解疑、存疑。
2.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4.学习第1-4节内容。
一、从“天堂”入手,激趣导入 1.你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
2.你想象中,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
3.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可以边读边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什么时间?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每次看后“我”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 ”画出有关语句。
(3)鸟的天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3、把反复读书后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1、在小组内交流读书的收获,讨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可以小组推荐,也可以自由发言交流)
3.解疑,保留学生提出的有关第二课时的问题:(第二课时完成)
四、学习第一段
1、这段讲“我们”在去鸟的天堂的路上,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你从对天气和景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们”又怎样的心情?
3、感情朗读1-4节。
(设计意图:从题目的关键词语入手,设疑激趣,直奔文章重点。文章较长,第一课时从整体入手,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围绕学习问题进行讨论,将学习活动化难为易。)
五、师导语: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愿意再仔细读课文么?重点读自己最感兴趣或最喜欢的段落。并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体会或感想。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余下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3.选自己喜欢语句背诵。
一、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巴金先生两次游览了鸟的天堂,发出这样的感叹……,因为第一次他看到的是榕树,并没有看到鸟,榕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由两次游览鸟的天堂的感受谈起,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抓住重点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引导学生去探索。)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榕树给你的这些印象,你是怎样感受到的?先默读课文,有喜欢的句子就勾出来多读几遍,写上批注;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品词析句,感受到了榕树的大、绿、茂盛,进而感受到了榕树的美。在这一过程中,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识。)
(二)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课件 1.大榕树的美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解决质疑问题)
2.配乐再读第7-8节文段,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小结过渡:这段文字抓住了榕树的根、干、枝、叶的特点写出了它独特的静态美。(设计意图:教师恰当地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学生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使文字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使他们有了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3、鸟多而欢
(1)导语:让我们走近榕树,看看有没有群鸟纷飞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
文12-13节,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2)你有什么体会?从哪些语句中有这些收获呢?(3)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 起来。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4、配上欢快的音乐,再读课文这一部分,想像热闹欢快的场面。
5、小结:小鸟出现后的热闹场面与大榕树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把这种描写活动状态的写法叫做动态描写。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看到这么一株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1)解决第一节课的质疑问题
<1>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大榕树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
<2>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3>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4>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5>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五、综合实践作业:
1、综合本,美文我读我悟。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以下任选一题)
1、如果你是生活在鸟的天堂里的小鸟或居民,为使鸟的天堂更美丽,你会怎样做?试将你的做法写下来。
2、写一篇解说词,要求运用动静态描写的表达方法,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板书
鸟的天堂
榕树 茂盛 翠绿 美(静态)鸟 到处、到处 欢(动态)
第四篇:六国论说课自己
《六国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洵的《六国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6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首先说教材
《六国论》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职高语文拓展模块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古诗文欣赏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古诗文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六国论》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文,作者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勿蹈覆辙。针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颇有说服力。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对国家兴亡的深入思考。
其次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注重说写结合,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论”的文体知识和关于苏洵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并能正确译文。能力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把握作者所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学习独到的立论角度和借古讽今的写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写作能力。情感目标:
1、能结合《六国论》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增强忧患意识。
2、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第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文言基础知识。不首先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一切鉴赏就都是空中楼阁。因此疏通字词成为关键,但本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文,疏通字词会占用大量学时,再分析篇章,学习写法,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我将疏通字句和分析篇章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字义和句意的理解,也使学生对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因此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在翻译实践中,引导学生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在这个过程中不忘引导学生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学习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论证结构和方法;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于作者苏洵,以及写作背景的陌生,因此对文章写作目的难以准确把握,对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难以体会,所以我把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确定为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难点。
同时,《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应对文学创作和相关文体的写作予以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与转换。《六国论》这篇文章论证严密,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式,因此我把教学的另一个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从而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诵读能力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第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文是文言议论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展示六国与秦国的有关史实、北宋地图等,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了解时代背景。(2)诵读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体来说,我将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带动学生诵读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古代散文的文学魅力。(3)讲授法和点拨法:
《诱思探究教学论》中指出:“变教为诱,变诱为导。”通过教师的点拨,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课堂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有限,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字、词、句,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因此在教学中点拨或者扼要得讲授也是很必要的。因此,在对文章内容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授法、点拨法,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促进学生思考,把鉴赏引入深处。(4)课外延伸练习法:
通过与贾谊的《过秦论》的对比,并按照《六国论》的论证结构与方法,以白话文形式改写《过秦论》,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说学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高高二学生,他们通过往常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本文作为本单元的示例文,课前有详细的课文导读,书下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学生通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大概可以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诵读,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具体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课前诵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文言文工具书来了解课文大意和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
合作探究:分为5个小组竞赛,大约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课文,具体任务包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重点实词虚词释义;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翻译课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体现出了团队精神。(2)当堂练习法: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第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进入作者
首先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苏老泉”三字,一边展示《三字经》中介绍作者的相关图片,一边提供“三苏”和“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等文学知识,引导同学们说出这位作者的名字——苏洵,并适时板书,接着展示PPT并介绍作者的相关简介,自然进入本篇课文学习,并板书课文题目,简要解题。
2、聆听经典,感受魅力
这个环节我会从听、读、说三个方面来安排。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正音。然后,请5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声情并茂并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让能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最后,我再简单总结整篇文章,进入课本内容。
3、检查预习,梳通文意
本文文字不是很深奥,所以学习本文的词语、句子,以学生自我疏通为主,对于学生提出的共性的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讲解。所以,在课前我会把归纳文言基础知识作为预习作业,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五个方面进行归纳。在教学中,我会有针对性的对某些易读错,写错和难理解的生字词句子进行总结(展示PPT),再让学生齐读一遍加深印象。这既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特征。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调控课堂的速度,并应在教室适时走动,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集中点拨、讲解。(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出思路,在勾画圈点中锻炼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并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4、赏析课文,理清脉络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将按照课文自然顺序,主要以五个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1)“第一段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是?”要求学生在集体朗读中找出答案。同学能在朗读完毕后迅速说出表达观点的句子“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不能意识到罗列其后的两个分论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认清两个分论点。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板书: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叙六国破灭原因的?”这个大问题下分为2小问。
第一问“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第一小问较为简单,学生易答出是“贿赂土地”,在我的提示下能答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此处,旨在引导学生总结出韩魏楚灭亡原因,来照应第一段的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板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小问,“采用什么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要求学生结合原文语句来概括。(板书:论证方法)学生能很快找到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所对应的句子。我主要带领学生落实到第二段的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板书: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并概括。
学生多能在课文找到答案并概括出齐国、燕国、赵国的灭亡原因。个别细心的同学也能发现问题,齐赵燕国都是未贿赂秦国的诸侯国,为什么也会“终继五国迁灭”呢?由于学生不熟悉战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不了解各国国情,所以难以理解作者反映的严酷事实,难以体会作者的感情。故在此处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总结出来的三国灭亡原因来照应第一段的另一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世强援,不能独完。”
(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概括。
学生能说出承上启下的作用,但需要教师提示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将其概括为:“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启下。“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五自然段。(板书:承上启下、假设论证和为六国设图存之道内容)
(5)最后,全班齐读第五段,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第五段表明了苏洵怎样的写作意图?
学生能说出到苏洵是想要劝谏北宋的统治者不要再苟安了,但不能说出“借古讽今”“引古讽今”这样的专业术语,所以最后需要教师通过分析作者在文章运用的最后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引出写作背景,了解苏洵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板书:借古讽今)(这5个问题的设置,从中心论点到分论点,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主旨。本环节解决第二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5、走出文本,走进心灵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的现实意义,紧跟着就设计两个拓展题: ①此文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可联系当下的时事政治,如韩国部署“萨德”及“乐天”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情感的升华、共鸣。)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所受启迪的内容,2分钟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对学生进行点评后,我也读自己写的示范,并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最后,让没有上讲台点评的同学课后以作业的形式将自己所写的内容交上来,再进行点评。
②根据本文的论述方法,将《过秦论》改写为一篇白话文形式的议论文。至此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本环节解决第三个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本着简单明了,突出主旨,我设计了以上板书,此板书直观系统,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清理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6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第五篇:机电一体化 绪论说课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
1..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2.自律分配系统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 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在实验室中
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四、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