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07:3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

第一篇: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

——着眼发展,勇做推进教育强县的先锋

当前,教育强县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育系统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建设教育强县的有关决定,立足长远,加快发展,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勇做推进教育强县的先锋。

(一)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不懈

全面推进教育强县,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我们将继续把提高校长队伍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努力打造一支勤于学习、率先垂范、民主团结、敢于负责、勇于创新、政令畅通的校长队伍。要坚持围绕“用心教书、用爱育人”和“享受职业、奉献事业”职业境界,以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依靠教师的主体作用,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激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进一步加强与基层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思想状态和工作情况,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搭建克服困难迈向成功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学校党团组织、工会等基层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让教师安居乐业,创造业绩。

(二)质量中心意识要始终坚定不移

质量兴校,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从教育局到学校直至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认真履行职责,把提升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全县中小学校长要进一步明确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加强荣辱观和责任心,理直气壮地抓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质量的系统观念,做到从低年级抓起,从基础抓起;要牢固树立质量的全体观念,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让全体学生享受到教育平等的权利;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同时,要重视和加强精英教育,关注和培养优秀学生群体,为高校多输送一些高素质高质量的生源。

(三)安全维稳工作要始终严阵以待

学校遍城乡,学生系万家。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始终保持严阵以待的态度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维稳工作。要继续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完善管理措施,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创建平安校园。要持续稳步地推行校舍安全工程,搞好各项安全监督和安全隐患排查,防患于未然。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及时研究解决一些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矛盾和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根据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给全县的社会稳定工作增加压力。要继续重视和抓好教师利益关系和思想情绪的理顺,妥善化解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建设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四)政策规定执行要始终不折不扣

要继续把落实教育政策规定作为打造教育形象工程来抓。进一步规范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打半点折扣。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自始至终保护好家长和学生的合法利益,严肃查处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行为。对少数教师有偿家教家养,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坚决制止借贷负新债进行办学,严格财务依法依规管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五)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始终整体推进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具体体现。立足我县实际,学前教育重点是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力争在每个乡镇办一所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人口集中的行政村创办一所村级幼儿园。义务教育重点是全面推进合格学校建设,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不同人民群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高中教育重点是要狠抓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作,要下死决心,出狠招硬招,确保质量稳步提升,力争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职业教育重点是要积极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县职业中专为依托,面向市场,走工学结合、产业对接路子,开拓创新,力争三年内将县职业中专建设成为省示范性职业中专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六)整洁文明校园建设要始终持之以恒

校园整洁文明与否,是反映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我们要在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大合格学校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继续把整洁文明校园建设推向深入。要高度重视教师自身良好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中树立起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典范。要突出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规范,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让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要高标准治理好学校的环境卫生,不留卫生死角,因地制宜搞好校园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为师生工作学习提供舒适的环境。要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让读书声、歌唱声、欢笑声回荡校园,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建设教育强县任重而道远,全县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和全县推进教育强县会议精神,把建设教育强县的战略部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强县目标的指引下,只要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同心同德,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就一定会为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中共昆明市委 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2008年2月24日)

为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保障机制,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比重,破解群众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我市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措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科教为先、成才为根、创业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开放多样、优质均衡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社会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体,非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职前、职后培训并举,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跨入西部先进行列。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全市学前幼儿入园(班)率达到85%以上。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职普比例达到1∶1。——高质量、高水平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适龄儿童能充分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城市保持在99.5%,农村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城市保持在99%以上,农村9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

——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比重。一级高(完)中由现有的18所增加到22所,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由现在的52%提高到66%;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由7所增加到10所,优质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占比例由现在的35%提高到55%;省一级幼儿园由60所增加到70所;义务教育的优质学校由现在的110所增加到150所。

——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全员学习培训网络,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形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的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各种文化技能培训示范学校。加快昆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争取创建2-3所高等职业学院。加快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

二、突出三大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职业教育,像办普通教育那样大办职业教育。要树立“大职业教育”的观念,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改革措施的统筹管理,强化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促进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紧密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有机协调,大力培植职教产业,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迅速扩大职教资源总量。根据全市产业结构和县(市)区功能定位,每个县(市)区要办好一所职业学校,成为当地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职校教师培训中心、社区教育中心。职教办学效益不佳的县区,要通过体制改革、资源整合,努力扩大办学规模,迅速扭转职教发展滞后的局面,形成一批办学灵活、规模大、有骨干专业支撑、专业特色明显、市场需求对口的县级职业学校。市级要组建为一、二、三产业服务的校均规模达8000人以上的三个职教集团。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企业及中等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中等职业教育新格局。高标准、高效率办好安宁、嵩明两个职教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全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政府直接掌握的资源,要加强统筹和协调,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条块分割的资源和培训体系,实现政策衔接、机制融合、资源共享;对社会资源,要通过政策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加强职业技术学校与其他培训机构的联系,做到职前与职后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中高职学校结合,成为在岗、转岗、重新上岗培训的重要基地。依法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办法,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工商、税务部门要给予积极协助。建立城乡一体的学习与培训体系。加强农村成人教育阵地建设,强化城市社区教育,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对城乡劳动力资源进行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发放“职业教育券”,转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的投入方式,激活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资源,实施成人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大力实施“一网两工程”,充分发挥县(市)区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的网络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二)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以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制定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非义务教育坚持以公办教育为主导、民办教育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以民办教育为主,高中阶段教育增量部分主要通过发展民办来实现,支持公办学校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通过出租、转让闲置国有资产,扶持民办学校的建设。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参与,创新办学形式,培植优质资源,全面优化政策、管理和服务环境,实现民办教育的数量再扩张、质量再提高、结构再优化,形成公、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10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有较大提高,民办学前教育比重达到90%以上,民办高中阶段教育比重力争达到40%。在确保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前提下,鼓励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使民办义务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规范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违规办学的要限期整改,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三)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化主城区教育资源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主城区因新建居民小区未同步配套规划建设学校带来的居民子女读书“南征北战”和主城区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两大问题。结合城市建设和人口分布情况,采取补救措施,重点研究和完善主城区学校布局布点专业规划。实行“三个一批”:改扩建一批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新建一批居民小区配套学校,提升一批学校吸纳生源的能力。在改扩建一批的学校中,应结合“城中村”整治、城市拆临拆违,尽量扩大校园用地。在新建一批的学校中,鼓励城区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品牌学校通过置换和吸纳民间资本向城郊、新区发展,扩大发展空间。积极推进主城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化管理,通过兼并、合并、挂靠等形式,对区域内学校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使城区学校在师资、校舍、场地、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等建设和配置方面水平有明显提高,实现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坚持“需增则增,宜并则并”和“小学方便入学,初中适当集中”的原则,收缩校点,扩大规模,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农村中小学校占地、校舍、设施、设备等硬件以及师资队伍等软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建设和配备。实现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布点、学校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农村学校规模化办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全力抓好“控辍保学”,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包括监护人)和教育系统的双轨控制体系,把争创“无流失生”县(市)区、乡镇和学校作为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流失生控制力度,全力推进“双高普九”工作。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实行多元化办学。按照“巩固一个基础,放开放活两块市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放开放活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允许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园)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按民营机制运行,实行股份制形式的合作办学;在不改变学校和人员身份性质的前提下,引入民办学校运行机制,学校所有权和办学管理权分离,试行“国有民办”;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财产,按照“四独立”的原则,单独举办或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民办学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经批准后,也可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实施集团化和规模化办学。按照“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品牌效应、辐射功能和城区学校的资源优势,鼓励同层次的公办学校之间或同层次的民办学校之间在建制不变、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集团化运作,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多形式、多体制举办基础教育。吸纳国内外资本,以合资、合作形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二)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按照“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兼顾利益、实现多赢”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投入机制。对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办学的引资者给予奖励。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在校内出资新建、改扩建经营教育教学设施。积极鼓励教育消费,让富裕家庭为教育多投资。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企业或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额中全部扣除。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学校改扩建。受校园占地面积限制、难以扩大规模和改善条件的优质学校,各地要支持学校通过原有校舍和土地置换、银行贷款、政府投入和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实行异地新建、开辟新校区,扩大办学容量,并在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减免各种费用。逐步完善教育成本核算和受教育者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通过贷款、社会融资等新建或改扩建校舍的高中阶段学校,在完成招生任务后,挖潜招收的学生可按照择校生收费,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或社会投资。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学校预算外收入一律不予统筹。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已有后勤资源可依托母体,采取内部承包、租赁等方式,实行企业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取校际联合成立后勤管理集团的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全面采取BT、BOT、BO、独资、合作等方式,广泛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学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职工聘用新机制。各县(市)区要成立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教职工按人事管理权属全部进入市、县(市)区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进行人事代理。教师不调配,进入市场,由学校按照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从分中心聘任。新增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由学校在公开考核的基础上自主招聘,进入分中心进行人事代理,并报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深化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实行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任期和交流制度,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办学自主权,落实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考核奖励办法。实行校长职级制,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等级、质量和效益,确定校长岗位职级,并享受相应待遇。一级高(完)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津贴每月1500元,二级高(完)中、省部级重点(示范)职业学校校长津贴每月1000元;并对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每年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优秀的发给5000—15000元的绩效奖。其他学校校长津贴和年终绩效奖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实行校长年薪制。实行校长职级制、年终绩效奖和校长年薪制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氛围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健康第一”,重视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学历教育和长短期培训并重,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鼓励学校、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培养,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和水平。着力推进“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校园”,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改革,促进技术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化。

(三)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沟通的渠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合作办学,鼓励国内外资本独办和联办分校、专业或合作共建学科、实验室、实训等基地。积极开展对外教育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境)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联系,继续有计划地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国(境)外学习进修。建立和完善学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服务系统,提高引进境外智力资源的层次和水平,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利用境外人士和海外人士等多种渠道,扩大对外交流。努力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和出国(境)进修渠道,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举办“国际学校”或“国际部”。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泛开展向全国模范教师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高尚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加强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具有昆明特点、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大力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推进中小学“名校长基地”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名校长”。继续打造好“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到2010年,对全市中小学校长进行新一轮全员培训;评选在职特级教师达到20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800人,市级骨干教师达到1000人。提高优秀教师工作经费。任期内的市级学科带头人每年享受1000元工作经费,市级骨干教师每年享受800元工作经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每年享受600元工作经费。实行班主任绩效目标考核奖,对绩效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待遇及学习、工作条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和工资待遇“三倾斜”,对长期坚持在农村中小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优先晋升、优先聘任,在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优先表彰。每两年组织评选1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受表彰的教师每年奖励1200元。坚持在农村学校任教直至退休的,退休后可以继续享受每年1200元的奖金;调离农村学校教师岗位的教师,此项奖励自然取消。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实施昆明市农村“特岗教师计划”。除继续实施中央、省的“特岗教师计划”外,从2008年到2010年,全市每年公开招聘300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年终与县级财政据实结算。从2008年起,各县(市)区不得再新增代课教师,2010年前必须清退完代课教师。深入开展主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对校”对口支援工作。每年选派150名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农村学校支教和挂职,每年选派150名郊县(市)区学校干部、教师到主城区优质学校挂职和进修学习。城区教师申报晋升高级教师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学校支教经历。

(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职教教师在享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取得工程技术及其他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依托行业和企业建设教师见习基地,试行教师到企业“见习制度”。鼓励支持企业高级技师、技术能手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进一步提高学校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能力。

六、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一)强化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建立完善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三个增长”,各级财政性教育拨款的增幅必须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逐年提高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使其较快达到4%的要求。严禁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挤占、截留、平调、挪用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对有挤占、截留、平调、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建立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执行情况报告制度。依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以及师资配置、待遇的改善情况和公建配套措施的落实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等若干指标,开展以督政为主的依法教育督导工作,确保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政府行为到位,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建设。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科学规划新建小区学校建设。各级规划部门在编制和审批住宅小区规划时,必须按小区规模和学校布局配套规划建设小学、幼儿园,所需资金由开发单位在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费中统筹安排;中学由规划部门预留用地,国土资源部门按划拨供地,县(市)区政府可采取多种方式办学。住宅小区应配套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应同时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二)建立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机制,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民办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制定措施、提供服务、依法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对民办学校奖励机制。从2008年起,凡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新建民办普通高中或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或者投资新建民办幼儿园、总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均按1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列支。市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幼儿园、民办高中阶段学校,按在园幼儿、在校生规模实施奖励。对办学水平上等级的民办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学校,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经年审考评优秀的,给予相应奖励。县(市)区要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和奖励民办学校。切实维护民办教育的合法权益。鼓励教师在公、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建立民办学校教职工全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对委托招收公费学位生的民办学校给予补助,使民办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

(三)建立贫困学生资助长效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贫困生救助制度。坚持“公平靠政府,效率靠社会”的原则,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大力实施“三就三百”工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百分之百地资助。全面深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保证每个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及更高层次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管理办法,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补助。完善高中阶段“一补两减免”(对贫困学生实施生活补助,减免学费和住宿费)政策,对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进行补助。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助,设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大力发展勤工俭学,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确保所有学校任何一个学段的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七、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全力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是建设教育强市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安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财政预算等工作时,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立党政领导联系学校、联系教育重点项目制度,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确保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各级组织、宣传、发展改革、物价、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人事、劳动保障、财政、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民政等部门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快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做好相关政策配套服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和加快发展的舆论环境,共同推动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本市发布的有关文件及规定如与本决定不一致的,以本决定为准。

第三篇: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袁纯清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7 日 1、3 版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工程,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山西转型跨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创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山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是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实现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加强人才培养是根本,加快教育发展是基础。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成立了由19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出台了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各市和各职能部门。把教育优先发展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落实教育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提高教育决策执行力。二是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三个优先”政策。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安排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上完善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明确规定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到15.8%,2012年达到16%,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359亿元,2012年将达到460亿元,比2011年增加100亿元,增长28%,达到了国家要求教育投入目标分解到山西省16%财政投入要求。并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山西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10%提取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健全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建立教育强省建设专项督导制度,督促市、县(区)认真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保障教育投入。社会各界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蔚然成风,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部门以支教为荣、全民以兴教为乐”的良好局面。

二、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取向。我们要围绕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集中精力抓好事业发展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以此带动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全省新建、改扩建1000所公办幼儿园,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从2011年起,山西每年新改扩建20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2011年已经完成建设212所,新增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增加5万多个幼儿园学位,当年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5%,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12年的200所建设任务已分解到市县,推进顺利。

二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山西在全国率先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投入230亿元,新建、改扩建和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9729所,建筑面积达2200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3月国务院在山西召开现场会,刘延东国务委员对山西采取得力措施推进校安工程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三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5年投入100亿元、每年投入20亿元以上,重点改善教育教学设备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设备,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真正实现城乡间、学校间办学条件均衡、办学水平相当。2011年已经有19个县(市、区)通过了标准化验收,2012年力争再有30个左右的县达到要求,通过验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确保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卫器材和“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全面按标准配备到位。

四是加快职业教育基础建设。201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两年时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全覆盖。2011年秋季开学后免除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在校生学费;2012年秋季开学将免除全省中专、技工学校学生学费,惠及60余万名中职学生。两年争取资金近亿元,建设100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组建9个职教集团,职业院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10、2011两年有26个县级职教中心通过督导验收,今年按照规划准备验收39个县。有19所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行列,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分别达到58所和118所。

五是全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加大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2011年启动了占地近1万亩的高校新校区建设,并出台关于土地、资金筹集、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秋季新校区基本竣工。加快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三、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教育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山西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实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教育要服务转型,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义务教育通过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均衡发展,服务和促进全省市域城镇化的进程;职业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送教下乡,送教下矿,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需要。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打造特色和优势,推进协同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用结合,产生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形成覆盖全省城乡、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学习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改革,使山西尽快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四篇:加快教育强县建设的决定

中共宜宾县委 宜宾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

宜县委发„2012‟30 号

为实现我县教育长效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省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及宜宾市贯彻纲要实施意见精神作出本决定。

一、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打造教育强县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我县教育事业长效均衡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县教育力争实现“三全面三基本”目标,即全面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建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建成高中教育优质发展示范县;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建成学前教育特色发展示范县;基本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初步建成数字校园;基本建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师队伍;基本建成西南教育强县,教育软实力大幅提高,初步形成学习型社会。

(三)加大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做到财政教育支出的“三个明显”(财政教育预算明显增加,财

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教育预算内基建投资占公共投资的比重明显增加),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省定标准。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分别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和2%足额征收,并全额用于教育。县财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照10% 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严格按规定足额征收,全额用于教育。保证县级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各镇(乡)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乡镇基金收入的10%用于本乡镇教育发展。落实残疾人事业基金每年划出不低于5%的经费用于发展特殊教育并逐步增长。严格执行并落实教育工程建设和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各项减免优惠政策。全力向中央、省、市争取教育建设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落实企业、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切实加强学生救助体系建设。

二、健全长效机制,做强四大支柱,确保教育优质发展

(一)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 1.积极推进学校布局优化工程。科学制定全县学校布局规划,建立与“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相适应的教育新格局,优先在城镇建设适应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化的公民办学校。积极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积极稳妥撤并不合理校点,动态消除学校危房。加快建设寄宿制学校,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

2.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2-

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原则,科学制定全县中小学建设规划,统一编制校园建设详规,争取用5至10年时间使全县规划保留学校达到四川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

3.积极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采用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分步付款的方式,在2014年前建成覆盖全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和应用,对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定期检测。

4.积极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工程。把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的塑造和提升,全方位培育良好教育环境。

(二)全力实施“四大计划”,努力实现队伍素质优良化 1.全力实施师德提升计划。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登记、考核、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从严惩处有背师德的行为,坚决把师德丧失的人员清除出教师队伍。

2.全力实施人才储备计划。健全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在总编制内根据有关规定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两年一定。严禁超编配置老师,严禁缺编乡镇存在超编学校。建立高中学科教师蓄水池,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建立优秀人才超常规引进机制,积极引进县外在职

名优教师,保留原职称待遇,重新建档,续接工龄。引进的特级教师或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并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或享受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县内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达到相应条件的享受同等待遇。在现有教师中高级职称结构比例基础上增设一定比例的中高级特设岗位,用于解决中青年优秀教师职称问题。对于工龄满30年且距离退休不足2年、仍在教学第一线的高级岗位者可用特设岗位对应职称。进一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3.全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历培训,到2020年全县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要达到98%,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5%,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师本科学历达100%、硕士研究生学历达20%。中小学大部分主干学科力争有1名以上在岗特级教师。实施“火种计划”,五年内安排100名优秀教师(校长)到知名高校进修或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动态保持100名校级后备干部。建立优秀教育干部跨行业聘用制度。实施“群星计划”,五年内培养2000名各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春苗计划”,对教龄不满5年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轮训。

4.全力实施优秀人才激励计划。大力实施“三名一优工程”,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从2013年起县财政每年将奖励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县级财力逐年增加。加强“三名一优工程”评选、培养和管理,大力实施多元激励机制,让优秀教师安心从教。对每年评选出的名师、名校、名校长、优秀学生给予表彰-4-

奖励,加强名师、名校长培训、考核和管理。明确高考奖励目标,设立高考专项奖励。积极推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健全以考核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的人事聘用机制,创新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建立县城学校和高中学校教师能进能出的机制,县城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从农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教师中公开择优遴选。建立边远学校教师轮换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要在任教学校工作5年以上才能申请调动。鼓励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走教。

(三)切实深化“四项改革”,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 1.切实深化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合理分配县乡(镇)发展教育的责任。积极推行科学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促进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努力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进一步理顺政校关系,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切实加强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完善校级干部公开选拔、民主评议、多元考核的制度,增大师生评议在干部选拔、评议、考核中的权重,积极建立全员参与的评价考核机制。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逗硬目标考核,及时调整不称职或业绩差的校长。切实加强校长离任审计。

2.切实深化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改革。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把各乡镇、部门履行教育发展职能的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

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加强督促检查;以充分保障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为目标,深化学校目标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从具体行政管理向依法监管的转变;细化普通高中出口套入口跟踪评价制度,严格逗硬奖惩;积极探索建立“合格+特长”的学生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实行分层教学,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体系。加强高考信息收集、整理和研究,提高教学针对性,认真搞好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教研员原则上要到学校兼课。深入开展“德育三化”和“五小活动”,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坚持健康第一,稳步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推进“121”艺体教育行动,积极发展学生特长,提高综合素质,为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基。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深化民办教育发展改革。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导,积极建立主体多元、产权多元、模式多元的办学新体制。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对民办教育在土地、融资、税费、师资、招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引进4至5所高质量民办学校。加快普安新区教育园区建设,配套一定比例土地用于解决教职工住宿,土地按教育用地价格执行。可根据办学规模、按其教师需求数的一定比例核定人员编制,设置相应专业技术岗位。民办学校引进师资可按引进县外或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以上人才的奖励办法,由财-6-

政给予奖励。积极与省内外知名教育品牌开展合作办学或托管办学,加快引进办学新理念、新模式。

(四)扎实推进“四个建设”,努力促进质量形象优质化 1.扎实开展示范学校建设。制定名校发展规划,积极创建各类示范学校,5年内全县创建3所普通高中、10所初中、30所小学成为省市级示范学校。确保县二中创省一级示范高中、县一中创省二级示范高中成功。建立偿债基金,优先化解高中学校债务。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示范校(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2.扎实开展特色学校建设。鼓励自主办学,提倡一校一品,积极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加强职教中心建设,支持柳嘉职中创建国家级特色职高,强化骨干特色专业建设,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扎实开展联合学校建设。建立以强带弱、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联合学校(集团),实行“一校多点”,并逐步实现人、财、物、事的“四统一”。积极开展全县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活动,力争到2017年全县乡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4.扎实开展实验学校建设。建立实验学校制度,挑选办学规模适中、教师队伍精干、教改能力较强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承担实验任务,总结教改经验,推广教改模式,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强化实验学校管理,可实行县直属直管。

通过扎实工作,力争全县教育质量领跑全市,名冠西南,-7-

一大批名校脱颖而出,教育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三、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保障,确保教育优势发展

(一)加强领导。县上成立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育强县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县级领导和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各乡镇要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认真履行教育发展职责,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明确责任。县政府负责学校的规划、设置、布局调整、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保障学校安全,培养和配置师资等工作;公办教育各项经费全部纳入县级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鼓励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发挥村“两委”在组织动员学生入学、维护学校正常运转等方面的作用。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要全面履行教育强县建设工作职责,对履职不力甚至造成失误的将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强化督导。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支持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并将督导结论以适当的形式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

(四)各相关部门根据本决定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中共宜宾 县 委 宜宾县人民政府 2012 年月日

30

第五篇:中共昆明市委_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精)

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 2008年2月24日)

为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保障机制,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比重,破解群众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我市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措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科教为先、成才为根、创业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开放多样、优质均衡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社会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体,非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职前、职后培训并举,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跨入西部先进行列。——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全市学前幼儿入园(班)率达到85%以上。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职普比例达到1∶1。

——高质量、高水平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适龄儿童能充分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城市保持在99.5%,农村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城市保持在99%以上,农村9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

——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比重。一级高(完)中由现有的18所增加到22所,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由现在的52%提高到66%;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由7所增加到10所,优质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占比例由现在的35%提高到55%;省一级幼儿园由60所增加到70所;义务教育的优质学校由现在的110所增加到150所。

——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全员学习培训网络,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形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的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各种文化技能培训示范学校。加快昆明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争取创建2-3所高等职业学院。加快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

二、突出三大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职业教育,像办普通教育那样大办职业教育。要树立“大职业教育”的观念,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改革措施的统筹管理,强化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促进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紧密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有机协调,大力培植职教产业,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迅速扩大职教资源总量。根据全市产业结构和县(市)区功能定位,每个县(市)区要办好一所职业学校,成为当地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职校教师培训中心、社区教育中心。职教办学效益不佳的县区,要通过体制改革、资源整合,努力扩大办学规模,迅速扭转职教发展滞后的局面,形成一批办学灵活、规模大、有骨干专业支撑、专业特色明显、市场需求对口的县级职业学校。市级要组建为一、二、三产业服务的校均规模达8000人以上的三个职教集团。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企业及中等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中等职业教育新格局。高标准、高效率办好安宁、嵩明两个职教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全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政府直接掌握的资源,要加强统筹和协调,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条块分割的资源和培训体系,实现政策衔接、机制融合、资源共享;对社会资源,要通过政策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加强职业技术学校与其他培训机构的联系,做到职前与职后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中高职学校结合,成为在岗、转岗、重新上岗培训的重要基地。依法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的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办法,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工商、税务部门要给予积极协助。建立城乡一体的学习与培训体系。加强农村成人教育阵地建设,强化城市社区教育,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对城乡劳动力资源进行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发放“职业教育券”,转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的投入方式,激活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资源,实施成人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大力实施“一网两工程”,充分发挥县(市)区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的网络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二)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以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制定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非义务教育坚持以公办教育为主导、民办教育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以民办教育为主,高中阶段教育增量部分主要通过发展民办来实现,支持公办学校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通过出租、转让闲置国有资产,扶持民办学校的建设。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参与,创新办学形式,培植优质资源,全面优化政策、管理和服务环境,实现民办教育的数量再扩张、质量再提高、结构再优化,形成公、民办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10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有较大提高,民办学前教育比重达到90%以上,民办高中阶段教育比重力争达到40%。在确保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前提下,鼓励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使民办义务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规范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违规办学的要限期整改,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三)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化主城区教育资源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主城区因新建居民小区未同步配套规划建设学校带来的居民子女读书“南征北战”和主城区部分学

校办学条件不达标两大问题。结合城市建设和人口分布情况,采取补救措施,重点研究和完善主城区学校布局布点专业规划。实行“三个一批”:改扩建一批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新建一批居民小区配套学校,提升一批学校吸纳生源的能力。在改扩建一批的学校中,应结合“城中村”整治、城市拆临拆违,尽量扩大校园用地。在新建一批的学校中,鼓励城区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品牌学校通过置换和吸纳民间资本向城郊、新区发展,扩大发展空间。积极推进主城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区化管理,通过兼并、合并、挂靠等形式,对区域内学校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使城区学校在师资、校舍、场地、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等建设和配置方面水平有明显提高,实现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坚持“需增则增,宜并则并”和“小学方便入学,初中适当集中”的原则,收缩校点,扩大规模,提高规模办学效益。农村中小学校占地、校舍、设施、设备等硬件以及师资队伍等软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建设和配备。实现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布点、学校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农村学校规模化办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全力抓好“控辍保学”,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包括监护人)和教育系统的双轨控制体系,把争创“无流失生”县(市)区、乡镇和学校作为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流失生控制力度,全力推进“双高普九”工作。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实行多元化办学。按照“巩固一个基础,放开放活两块市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放开放活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允许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园)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按民营机制运行,实行股份制形式的合作办学;在不改变学校和人员身份性质的前提下,引入民办学校运行机制,学校所有权和办学管理权分离,试行“国有民办”;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财产,按照“四独立”的原则,单独举办或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民办学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经批准后,也可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实施集团化和规模化办学。按照“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品牌效应、辐射功能和城区学校的资源优势,鼓励同层次的公办学校之间或同层次的民办学校之间在建制不变、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集团化运作,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多形式、多体制举办基础教育。吸纳国内外资本,以合资、合作形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二)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按照“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兼顾利益、实现多赢”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投入机制。对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办学的引资者给予奖励。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在校内出资新建、改扩建经营教育教学设施。积极鼓励教育消费,让富裕家庭为教育多投资。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企业或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额中全部扣除。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学校改扩建。受校园占地面积限制、难以扩大规模和改善条件的优质学校,各地要支持学校通过原有校舍和土地置换、银行贷款、政府投入和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实行异地新建、开辟新校区,扩大办学容量,并在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减免各种费用。逐步完善教育成本核算和受教育者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通过贷款、社会融资等新建或改扩建校舍的高中阶段学校,在完成招生任务后,挖潜招收的学生可按照择校生收费,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或社会投资。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学校预算外收入一律不予统筹。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已有后勤资源可依托母体,采取内部承包、租赁等

方式,实行企业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取校际联合成立后勤管理集团的方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全面采取BT、BOT、BO、独资、合作等方式,广泛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学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职工聘用新机制。各县(市)区要成立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教职工按人事管理权属全部进入市、县(市)区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分中心进行人事代理。教师不调配,进入市场,由学校按照科学设岗、竞

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从分中心聘任。新增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由学校在公开考核的基础上自主招聘,进入分中心进行人事代理,并报人事和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深化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实行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任期和交流制度,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办学自主权,落实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考核奖励办法。实行校长职级制,根据学校办学规模、等级、质量和效益,确定校长岗位职级,并享受相应待遇。一级高(完)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津贴每月1500元,二级高(完)中、省部级重点(示范)职业学校校长津贴每月1000元;并对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完成情况每年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优秀的发给5000—15000元的绩效奖。其他学校校长津贴和年终绩效奖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实行校长年薪制。实行校长职级制、年终绩效奖和校长年薪制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氛围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健康第一”,重视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学历教育和长短期培训并重,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鼓励学校、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培养,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和水平。着力推进“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校园”,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改革,促进技术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化。

(三)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沟通的渠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合作办学,鼓励国内外资本独办和联办分校、专业或合作共建学科、实验室、实训等基地。积极开展对外教育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境)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联系,继续有计划地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国(境)外学习进修。建立和完善学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服务系统,提高引进境外智力资源的层次和水平,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利用境外人士和海外人士等多种渠道,扩

大对外交流。努力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和出国(境)进修渠道,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举办“国际学校”或“国际部”。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泛开展向全国模范教师学习活动,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高尚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加强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具有昆明特点、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大力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推进中小学“名校长基地”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名校长”。继续打造好“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到2010年,对全市中小学校长进行新一轮全员培训;评选在职特级教师达到20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800人,市级骨干教师达到1000人。提高优秀教师工作经费。任期内的市级学科带头人每年享受1000元工作经费,市级骨干教师每年享受800元工作经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每年享受600元工作经费。实行班主任绩效目标考核奖,对绩效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待遇及学习、工作条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和工资待遇“三倾斜”,对长期坚持在农村中小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优先晋升、优先聘任,在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优先表彰。每两年组织评选1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受表彰的教师每年奖励1200元。坚持在农村学校任教直至退休的,退休后可以继续享受每年1200元的奖金;调离农村学校教师岗位的教师,此项奖励自然取消。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实施昆明市农村“特岗教师计划”。除继续实施中央、省的“特岗教师计划”外,从2008年到2010年,全市每年公开招聘300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年终与县级财政据实结算。从2008年起,各县(市)区不得再新增代课教师,2010年前必须清退完代课教师。深入开展主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对校”对口支援工作。每年选派150名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农村学校支教和挂职,每年选派150名郊县(市)区学校干部、教师到主城区优质学校挂职和进修学习。城区教师申报晋升高级教师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学校支教经历。

(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职教教师在享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同时,取得工程技术及其他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依托行业和企业建设教师见习基地,试行教师到企业“见习制度”。鼓励支持企业高级技师、技术能手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进一步提高学校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能力。

六、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一)强化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建立完善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三个增长”,各级财政性教育拨款的增幅必须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逐年提高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使其较快达到4%的要求。严禁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挤占、截留、平调、挪用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对有挤占、截留、平调、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建立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依法履行教育

责任执行情况报告制度。依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以及师资配置、待遇的改善情况和公建配套措施的落实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等若干指标,开展以督政为主的依法教育督导工作,确保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政府行为到位,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建设。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科学规划新建小区学校建设。各级规划部门在编制和审批住宅小区规划时,必须按小区规模和学校布局配套规划建设小学、幼儿园,所需资金由开发单位在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费中统筹安排;中学由规划部门预留用地,国土资源部门按划拨供地,县(市)区政府可采取多种方式办学。住宅小区应配套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应同时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审定。

(二)建立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机制,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民办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制定措施、提供服务、依法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对民办学校奖励机制。从2008年起,凡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新建民办普通高中或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或者投资新建民办幼儿园、总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均按1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列支。市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幼儿园、民办高中阶段学校,按在园幼儿、在校生规模实施奖励。对办学水平上等级的民办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学校,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经年审考评优秀的,给予相应奖励。县(市)区要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和奖励民办学校。切实维护民办教育的合法权益。鼓励教师在公、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建立民办

学校教职工全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对委托招收公费学位生的民办学校给予补助,使民办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

(三)建立贫困学生资助长效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贫困生救助制度。坚持“公平靠政府,效率靠社会”的原则,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大力实施“三就三百”工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百分之百地资助。全面深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保证每个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及更高层次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管理办法,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补助。完善高中阶段“一补两减免”(对贫困学生实施生活补助,减免学费和住宿费)政策,对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进行补助。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助,设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大力发展勤工俭学,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确保所有学校任何一个学段的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七、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全力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是建设教育强市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安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财政预算等工作时,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立党政领导联系学校、联系教育重点项目制度,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确保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各级组织、宣传、发展改革、物价、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人事、劳动保障、财政、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民政等部门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快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做好相关政策配套服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和加快发展的舆论环境,共同推动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本市发布的有关文件及规定如与本决定不一致的,以本决定为准。

下载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