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关于促进酒业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促进酒业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湖北酿酒行业的比较优势,全面振兴酿酒工业,促进全省食品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培植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现就促进酒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改善和优化市场环境为重点,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努力提高我省酿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湖北酿酒工业在新的起点上走向振兴。
(二)发展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力争到2010年我省白酒行业销售收入进入全国前五名,啤酒行业销售收入进入全国前四名;全省酒的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利税突破40亿元;白酒产能达25万千升,露酒产能达8万千升,啤酒产能达350万千升;培育2-3个中国名牌,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酿酒大省、强省。
二、努力提升酿酒业的规模和水平
(三)坚持扶优扶强。重点支持枝江大曲、白云边、稻花香、劲牌、黄鹤楼、霸王醉、百威、金龙泉、雪花(行吟阁)等品牌做优做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支持酿酒企业走技术改造和兼并联合之路,扩大生产规模;骨干酿酒企业要积极探索以资产、品牌、企业家为纽带,实施兼并、收购和重组,开展跨地区投资和经营,进一步开发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湖北酒业生产经营上规模、上水平。支持燕京、青岛啤酒等企业在我省发展。
(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按照普通酒与优质酒共同发展,重点发展优质酒。高度酒与低度酒共同发展,重点发展中低度酒。蒸馏酒与酿造酒共同发展,重点发展酿造酒。粮食酒与水果酒共同发展,突破性发展水果酒的思路推进。酒类生产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针对不同市场开发差异性产品。省产白酒、啤酒在巩固大众消费市场的基础上,要加大中高档产品开发力度,努力占领高端市场。
(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酿酒企业积极开发省外、国外市场资源,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或设立销售公司,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知名度。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研究制定支持企业开拓省外市场的政策。
(六)建立酿酒工业原料基地。围绕我省名优白酒、露酒、啤酒生产需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整合种植资源,建立优质原料基地。省发改委、农业厅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骨干酿酒企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定单农业方式,建立原料基地,支持啤酒用大麦、白酒用高梁基地建设;要抓好以品种改良为主的新技术推广,把好原料数量和质量关。
(七)加大对酒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专项资金支持酒业发展,保持并逐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扶持名优品牌企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资源利用率提高、原料基地建设、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支持酒类流通企业进行物流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各酿酒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各项费用可按有关税收政策在税前扣除。
(八)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名优酿酒生产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审核批准发放信用贷款,积极试行非全额担保和非完全抵押贷款。鼓励支持酒业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或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重组上市。
(九)加强宏观引导。省发改委、省经委在审核酒类建设项目时要严格把关。酒业建设项目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支持优势龙头企业发展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严格控制布新点、建新厂。
(十)扩大宣传,提高湖北名优酒知名度。省内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湖北名优酒类产品,对名优酒应在播出时段、刊登版面上给予优先安排,在宣传费用上给予优惠。各级政府、团体、事业单位在采购招标投标活动中,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采购湖北名优酒,并在各种公务接待活动中带头宣传,扩大和提升湖北酒类产品的知名度。
三、大力整治酒类市场环境
(十一)以商务部确定我省为全国流通改革试点省为契机,按照《湖北省流通改革试点方案》,加强酒类地方立法工作,使我省酒类管理早日走上法制化轨道,适应全国酒类市场发展和酒类管理工作形势。要按照国家三部局《关于开展酒类市场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精神,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加大对酒类企业经营资格和商品购销合法性的检查,对酒类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全面的主体资格、经营范围、经营条件、法定经营地址等的清理,建立酒类经营企业基本情况档案。
(十二)规范酒类市场执法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从“振兴湖北酒业,发展湖北经济”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维护酒类生产、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得以任何名义搞地方保护和非法牟取部门利益。各行政执法部门要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不得多头执法。对违规罚、没、卡、要,不作为或乱作为的部门和个人,要坚决予以制止,情节严重的要依照法律、法规查处。
(十三)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商务、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大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力度。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和不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企业、个人,要依法从重处罚,涉嫌犯罪的一定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十四)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工商局要严格白酒生产许可证和酒类生产工商营业执照的发放和管理。对酒类生产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对证照不全或不符合生产条件、质量标准、卫生标准的企业依法从严处理;对无证非法生产、销售行为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坚决予以查处。
四、完善酒业发展的促进体系
(十五)进一步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促进酒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财政收入和培植经济发展增长点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措施。省政府成立省振兴酒业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办和服务职能,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促进酒业结构调整,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维护企业合法生产经营秩序和市场秩序。
(十六)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为促进酒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各地、各部门要把培养促进酒业发展人才放到重要位置,用好省内人才,重视引进国内智力资源,更多地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来鄂创业发展。进一步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要给予较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十七)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认真抓好贯彻和落实。省振兴酒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施细则,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五年九月十六日
附:
湖北省振兴酒业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任世茂副省长
副组长:范锐平省政府副秘书长
尹汉宁省商务厅厅长
路策省发改委副主任
朱光才省轻工行业投资促进中心主任
成员:张永忠省委宣传部助理巡视员李祠金省经委副主任
赵飞省公安厅副厅长
洪流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红玲省农业厅副厅长
孙昌松省卫生厅副厅长
王侃省国资委副主任
郭跃进省工商局副局长
张海林省质监局巡视员
孙荣洲省国税局副局长
李之尊省地税局总会计师
樊仁富省林业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朱光才同志兼任。
第二篇:湖北省关于加快推进湖北水运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加快推进湖北水运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和《交通运输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交水发〔2011〕76号)精神,加快推进湖北水运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现结合湖北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水运业放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着力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大力提升航道通过能力、港口吞吐能力、船舶运输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实现港城互动、以城兴港,为“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主要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运资源。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协调水运、水利、水电发展,统筹协调水运、公路、铁路发展,统筹协调水运资源开发与水生物资源养护、水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水运业的积极性。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进水运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水运在湖北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湖北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高等级航道全部达到规划标准,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865公里;主要港口和重要港口建成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港区,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5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800万标箱;船舶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船舶总运力达到1200万载重吨以上,长江干线运输船舶平均吨位超过2000载重吨;建成比较完备的水上搜救、安全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水运综合支持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实现湖北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跨越。
二、主要任务
(四)畅通大通道,构建高等级航道体系。按照《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和《湖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长江、汉江、江汉运河三条国家高等级航道,积极争取国家推进长江安庆至武汉6米水深、武汉至宜昌段45米水深航道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快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和航道治理工程;全面加快汉江兴隆至汉川、丹江至白河航道整治工程和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三峡库区航道网、江汉平原航道网建设,全面加快推进西部地区清江航道建设,形成以“长江-江汉运河-汉江”1000吨级高等级航道圈为主体的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结构合理的湖北航道体系。
(五)建设大枢纽,构建港口综合物流体系。以武汉新港为龙头,重点推进武汉阳逻港区、林四房港区、金口港区、三江港区和武汉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荆江组合港、鄂东组合港和襄阳港等建设。加快武汉阳逻港、宜昌枝城港、襄阳余家湖港煤炭物流储备基地建设。以武汉阳逻、宜昌云池、荆州盐卡、黄石棋盘洲、襄阳六两河等集装箱及散杂货大型港口公用港区为核心,依托港口物流优势和临港产业特色,配套建设货运站场和港区集疏运专用通道,发展多式联运,延伸港口腹地范围,建成武汉、宜昌、荆州、黄石、襄阳等五大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形成五大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加强主要港口、重要港口的铁路、公路集疏运通道建设,实现高等级公路或高速公路与主要集装箱港区的联接。加快推进丹江口港、钟祥港、沙洋港、潜江港、天门港、仙桃港等重要港口建设,适当兼顾一般港口建设,建成一批集装箱、滚装车、大宗散货及件杂等专业化泊位。推进港口资源整合,促进港口群的统筹协调发展,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港口发展格局。
(六)发展大运能,构建绿色航运体系。大力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老旧运输船舶,重点发展一批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液化危险品船和汽车滚装船等专业化船舶,形成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船舶运输体系;建设丹江口库区绿色航运示范区,全面推进主要港口的轮胎龙门起重机“油改气”和靠泊船舶岸电接入系统;加强船舶流动源污染控制,推动船舶防污设备配置,建设船舶污染监视监测系统,防止发生重大污染事故;船舶集中停泊区域按照标准建设船舶生活垃圾和油污水的岸上接收处理设施,保证到港船舶污染物得到及时接收、处置;优化水运建设工程设计,改善工艺设备,降低施工、生产环节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防洪影响评价,落实环境保护机制和生态补偿措施,依法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生物自然保护区和关键栖息地,保障防洪安全。
(七)培育大市场,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湖北工业基础、人才资源和口岸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引入国际国内高端航运服务企业,聚集航运同业组织,整合航运资源,扶持航运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延伸服务产业链,不断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大力支持沿江港口城市培育航运服务聚集区,进一步拓展区港联动功能,加快“电子口岸”建设,优化口岸服务环境,提高口岸综合服务效率。规划并申报武汉阳逻保税港区,为开展现代物流、商品展示、仓储租赁、研发加工等多层次业务提供监管服务支撑。组建武汉船舶交易中心,形成面向国内外船东、修造船厂、船舶经纪人的船舶交易市场和船用设备交易市场,同时发布船舶交易信息,提供评估、鉴证、过户、登记等船舶交易“一站式”综合服务。继续推进内河航运的公司化经营,引导中小航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推进危险品运输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水上客运向旅游化、舒适化、客滚化方向发展,提升客运服务品质。
(八)强化大安全,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分级建设水上搜救协调中心,在重点水域、码头、渡口、船舶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和GPS定位系统,加强巡航救助站点建设,配备防污、应急处理等设施设备,实现水上安全监管全天候运行、全方位覆盖和水上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整合海事、港航、公安等部门内河管理资源,推进巡航、监管、搜救、应急管理一体化建设,加强综合监管搜救基地、站点和
船艇建设。加大对内河危险品运输、滚装运输、客运和渡运的监管力度,完善危险品安全检测手段,重点客滚码头安装使用大型车辆安全检测系统。建立健全乡镇渡口渡船“建、管、养”长效机制,完善渡口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建立重大隐患排查、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和预警、预报、预防制度。推进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水运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理服务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
(九)聚集大产业,构建沿江经济体系。沿江各地要制定和完善沿江产业规划,充分发挥水运节能环保、通江达海、物流成本低等优势,加快水运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动现代物流、钢铁及深加工、石油化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商贸、现代服务等重点产业向沿江布局、聚集发展,推动沿江沿河新型工业化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服务湖北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协调。省交通重点建设领导小组要重点关注和支持全省水运业的发展,研究制定水运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水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把水运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十一)科学编制规划。各级政府要把加快水运业发展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相关规划,修编《湖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完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发展规划》,做好与水利、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水运规划对航道整治、港口建设、后方陆域开发的指导作用,确保水运资源合理利用。各地、各部门在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等专项规划或综合规划时,要统筹水资源综合利用,充分考虑内河水运业发展要求,加强与水运业发展规划的衔接。
(十二)合力加快建设。除国家高等级航道项目外,鼓励和支持以地方为主体,建设列入省水运发展规划的其他港航建设项目。发展改革、交通运输、规划、国土、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建设、税务、公安、金融等部门和单位,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除国家规定程序外要简化手续,为水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良好服务,形成“地方为主、部省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水运发展格局。
(十三)全面开放市场。深化支持内河水运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维护。积极探索以土地开发带动港口建设的发展模式,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现集约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将港口建设与周边土地开发结合起来,吸引社会投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快港口、航运资本市场化步伐,鼓励和支持港航企业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建设港口码头及物流园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积极开展多种融资服务,有效支持船舶业发展。
(十四)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内河水运业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十二五”时期,省政府继续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航道建设、港口建设、船型标准化更新改造、水上搜救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安全监管装备配置和高等级航道应急抢通等水上事业的发展。各市、州、县要根据财力情况加大对水运业发展的投入,对客渡船舶按客位每年为乘客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十五)规范建设用地。航道工程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用地计划中安排。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航道工程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沿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做好航道工程及其辅助设施建设用地征地和拆迁安置工作。港口建设项目用地可以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应。在认真清理湖北长江段和汉江沿线岸线资源项目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
(十六)综合利用资源。统筹江河治理、流域开发与水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有航运功能的河流中新建水利水电枢纽,应充分考虑内河水运业发展的要求,按照有关规划内容建设船闸。加强枢纽运行调度管理,船闸运行应方便船舶航行,减少待闸时间,用水调度要兼顾航道通航要求。对在通航河流上新建临、跨、拦河建(构)筑物,严格执行航道规划等级标准,依法严格审批。对已存在碍航、断航问题的航道,要在充分论证通航价值和可行性的基础上逐步建设通航设施。对通航河道内滥采乱挖、破坏航道及其设施、恶化通航条件的行为,各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依法制止。探索港口岸线资源评估、等级评定和有偿使用办法,形成合理开发和提高利用效率的机制。
(十七)加强航道养护。制定并实施《湖北省航道管理与养护发展纲要(2011—2020年)》,坚持航道分类养护,以汉江、江汉运河等高等级航道为重点,全面提升航道养护水平和应急抢通能力。确保航道养护和应急抢通资金投入,加强航道养护设施、设备建设和更新改造。建立高效、协调的航道养护机制,逐步实现重点航道养护标准与其航道技术等级标准相统一,逐步实现航道养护工程的市场化运作,确保三级及以上航道昼夜通航率达到100%。
(十八)完善法规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快以《湖北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修订为重点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建设,维护水运经营者权益,规范部门、地方和企业的行为,明确港航投资主体,强化水运规划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健全港口岸线合理、有效使用机制,加大航道保护力度,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救助措施,将水运建设和行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水运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二○一一年九月八日
第三篇:关于引进酒业委托代理人员的通知
关于引进酒业委托代理人员的通知
各经营单位:
为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提升营业额,降低用工成本,根据管理层经营管理理念及公司销售政策,鼓励引进酒业委托代理人员。
一、委托代理对象:非酒业集团在职人员且拥有酒水销售资源、热衷于酒类销售的人员。
二、代理审批流程与代理人区域归属
1、酒业集团在职人员引荐
引荐人提交申请单—→所在分区经理/办事处主任审核—→所在大区总监复核—→各经营单位总经理审批;
被引荐人与引荐人归属同一区域;
2、非在职人员主动应征
非在职人员提交代理申请表—→人事管理中心审核—→申请人常驻地所在分区经理/办事处主任审核—→所在大区总监复核—→各经营单位总经理审批;
代理申请人归属其常驻地所在区域。
三、代理人销售流程及业绩核算、提成计提方式
1、代理人销售流程:代理人持由信息部开通的CRM代理人账号在CRM系统下单—→付款—→财务部确认到款—→物流管理部发货;
2、业绩核算方式:财务管理部依据其实际到款额核算至所在区域销售业绩;
3、提成计提方式:财务管理部于每月月底计提并发放代理人当月销售提成。
四、所在区域主要职责
1、区域各级领导负有监督代理人销售合法及符合公司相关制度、销售政策等规定之职责,具有对代理人相关费用支出审批权限;
2、代理人所在区域承担代理人销售过程产生的费用;
3、所在大区摊算当月人均营业额以作为控制编制的数据将计入代理人数量及销售业绩。
附:本委托代理细节最终解释权归集团人事管理中心。
特此通知
厦门建发国际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二O一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商广字〔2008〕85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促进我省广告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广告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广告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等特征,在服务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广告业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广告经营单位4762家,广告从业人员31087人,2008年实现经营额323亿元,为推动我省企业品牌创建和创意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省广告业总体规模不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广告企业不多,广告从业人员中缺乏高端专业人才;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缓慢,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等等。
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广告业作为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既面临严峻挑战,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广告业的重要意义,转变观念,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发挥广告业在推动现代服务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全省广告业健康发展。
二、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优化广告产业结构、提高广告业水平为重点,努力提高湖北广告业竞争力,保护消费者和广告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广告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二)总体目标。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广告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的整体水平,积极推动新兴广告媒体的发展与规范,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与全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广告产业体系;提高广告业管理水平,基本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广告市场经营秩序,促进我省广告业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力争广告经营额达到80亿元,拥有著名品牌和先进技术、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广告企业达到15家以上,大型综合性广告媒体集团5家以上,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广告企业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广告业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三、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全面促进广告业发展
(一)制定我省广告业发展规划,明确广告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以汽车、房地产、农产品、旅游、会展业为行业增长点,以网络广告、通信(手机)广告等新兴广告为媒体增长点,以武汉城市圈和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区域增长点,以创意设计、动漫制作等为业务增长点,依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细化、完善广告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主动融入全国广告产业价值链,与省外广告公司和国际广告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二)修订完善地方广告法规和制度。按照依法行政和对广告业统一管理的要求,研究广告业发展规律,针对我省广告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修订完善广告市场准入与退出、广告活动规范、广告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规范广告经营秩序。
(三)支持壮大广告市场主体,增强广告企业竞争力。一是规范广告市场准入管理。依法放宽广告市场准入条件,取消各种不利于广告业健康发展的准入限制,建立健全广告经营资质评价体系,提高广告经营单位资质水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广告企业注册实施零门槛;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出资设立广告企业的,其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的70%。二是推进广告企业改组改制。建立广告企业改制信息交流平台,做好各种资本参与企业改组改制的中介服务,积极推动广告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广告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促进广告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化经营。三是加快培育大型专业广告企业、广告媒体集团。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广告企业通过上市、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联盟等方式,在国内外广告市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做大做强;鼓励拥有著名品牌的大型企业通过广告公司为其提供全面服务,实现强强联合,提高广告公司国际市场竞争力;鼓励中小型广告企业提高自身专业化服务水平,扩大国内外广告服务市场;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对资质好、经营行为规范的中小型广告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户外、网络、手机、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广告,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对新兴媒体广告的规范管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坚持正确导向,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鼓励广告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水平。支持数字化音视频、动漫和网络等实用新技术在广告策划、创意、制作和发布等方面的推广应用。鼓励环保型广告材料的广泛运用,支持开发低成本的替代广告材料。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运用新的广告载体,降低广告投放成本。支持互联网、通信、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创新广告技术和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创意在广告业中的核心作用。
(五)大力培养广告业人才,提升广告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广告类专业建设。优化高等院校广告类专业结构,开展广告新媒体研究,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二是建设广告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广告业发展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依托有条件的广告企业,建设广告实践基地。三是健全广告专业人员职业水平评价体系。开展广告从业人员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有序推进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工作,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实现广告人才信息共享,促进人才合法、有序流动。结合广告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广告人才的引进力度。
(六)加强广告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广告业的交流合作,把参与全国乃至国际广告市场竞争,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我省驰名品牌、提升我省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积极融入全国广告产业价值链。引导具有广告业务的外商投资我省广告业。
(七)建立健全广告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加强广告行业组织建设,把广告行业组织建成广告人之家。建立广告业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广告企业广告数据的统计申报和管理,建设广告监管和自律信息发布共享平台,加强对广告经营单位广告发布与合同履约经营行为的监督,为广告市场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数据服务。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传播社会文明、弘扬良好道德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公益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和传播,促进公益广告发展。
四、加大对广告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广告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广告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对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创办的广告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广告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完善广告业价格、收费等政策。结合销售电价调整,落实广告业的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用电基本同价政策;广告业的用水价格实行与一般工业用水同价政策;清理和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
(三)对广告业发展在用地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支持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兴办广告业,对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广告企业开展业务的,国土资源部门不再收取其他费用。
(四)拓宽广告业投融资渠道。在加大财政对广告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广告业发展;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向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广告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开展广告企业驰名、著名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
(五)建立广告业登记“绿色通道”。将广告业工商登记事项纳入“绿色通道”办理,一般登记事项要求在1个工作日办结;依法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办结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工作日。广告企业申请登记时,允许申请人将居民住房用作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办理。企业在办理住所登记时,只要不涉及前置审批事项,因特殊原因在申请登记时确实无法提交房屋产权证明的,可以只提交房屋租赁合同或使用证明。
五、提高监管体系效能,规范广告业发展
(一)完善广告监管体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广告监管体系,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统一。大力推进广告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服务方式,完善广告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具体事权分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二)建立广告监测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改进广告监测方式方法,加强广告发布指导,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广告监测网络。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及时消除虚假违法广告影响。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优化广告监管流程,综合治理广告市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三)加强广告社会监督。加强媒体舆论监督,提高社会公众对违法广告的辨别能力;鼓励投诉举报违法广告,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全面监督广告活动,使社会监督成为广告监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计划地建立广告经营单位诚信经营数据库和评价体系,定期对其诚信度进行测评、公示,实行失信惩戒及市场退出机制,提升行业诚信度。
六、切实加强对广告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广告业发展工作,把促进广告业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地广告业发展工作的研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广告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完善相关产业政策。
(二)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的广告管理职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指导广告业发展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会同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建立相应工作协调制度,会同财政、税务、物价、新闻出版、劳动保障、教育、科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全省广告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解决广告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推动我省广告业快速发展。
(三)广告行业组织要积极拓展职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协助政府部门贯彻产业政策、落实行业规划、完善行业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在促进我省广告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研究制订促进广告业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九年八月四日
第五篇: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9〕4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近几年来,我省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宽,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进一步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必要条件,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推进农业机械化。
二、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到2012年,力争全省农机装备总量由2008年的2797万千瓦提高到4000万千瓦,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8年的528%提高到60%。到2015年,全省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到4500万千瓦,实现机械耕整6500万亩,机械播栽850万亩,其中机械插秧680万亩,机收40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江汉平原、鄂北岗地、鄂中丘陵地区要大力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粮、棉、油、畜牧、水产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棉花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血吸虫疫区全面实施 “以机代牛”工程;鄂东、鄂南丘陵山区,以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为主;鄂西北、鄂西南山区,以发展小型农业机械为主;大中城市郊区,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花卉、蔬菜和奶业生产机械;江河湖库地区,重点支持渔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民和农村合作组织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各地要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保有量持续增长。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可靠、技术成熟、节能环保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加速淘汰能耗高和污染重的老旧机具。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高效联合收割机、水稻栽插机械、节水灌溉和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实现农机装备由低档次向高性能,由单项作业机具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转变,提高机械利用效率,推动我省农机化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各地要充分发挥农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的优势和积极性,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制造、教学科研、推广使用等紧密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我省农机产品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要强化基础性、关键性、适应性农业机械科研开发,集中力量突破农业生产急需农机的技术问题。
各地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统筹规划,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逐步发展经济作物、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机械化。推动由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由种植业机械化向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的机械化扩展。积极支持国有农场率先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农机服务组织。完善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培育发展农机作业、销售、维修服务市场。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推行订单作业、承包服务、产加销一条龙等服务方式。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维修网点,打造一批农机作业、维修、经销的服务品牌。按照“以钱养事”政策,各地要确保每个乡镇原则上有1人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公益性服务工作。
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要积极推进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构建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基层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培训、制造销售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立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在全省建立20个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县,鼓励市县建设全程机械化的示范乡、村、农场。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捡拾打捆、新型燃烧技术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广机械深松、喷滴灌、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技术。要研究和选择适应机械化操作的品种和种养方式,加强农机农艺结合。
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制定和执行工作,健全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加强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取缔无证无照农机经营主体,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非法拼装农机和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等一系列违法经营农机的行为,维护农业机械生产制造者、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严禁生产、销售和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中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支持发展区域性农机中心市场,支持各类大中型农机营销企业发展农机连锁经营,打造一批农机营销品牌企业。建立和规范二手农机具交易市场。建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的强制报废制度。
加强安全监管。要逐步建立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格局,坚持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继续开展以“十百千万”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用3年时间,在全省创建10个“平安农机示范县”、100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000个“平安农机示范村”和1000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农机生产监管能力,切实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农机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依托高校和各类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建立农机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短期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人才。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机手,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完善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地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民和农业经营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机械化投入机制。根据国家政策补贴范围与标准,在稳定粮食生产机械补贴的基础上,要不断拓展补贴机具种类,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新型适用农机产品要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对秸秆还田、机械插秧等重点环节农机作业实行补贴。要加强购机补贴资金监管,实行规范操作,确保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要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机化综合服务能力,将农村机耕道路、农机具停放场库棚、中小型农村机电排灌设施建设、区域性农机销售维修市场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加大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农机产品质量检测鉴定设备、农机化技术培训设施等农机化应用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全省农机安全监理设施,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农机安全监理网络。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农机具停放的场库棚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
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和信贷扶持政策。按照国家规定对农业机械的科研开发和制造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服务的收入,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农机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技术创新、合资项目,按照国家、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对进行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的车辆,继续免交车辆通行费。金融部门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符合条件的农机企业和服务组织要降低抵押担保门槛,提供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农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购买农机具。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新格局;要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发展改革、农业、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税务、科技、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金融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解决农机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质服务,逐步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履行职责,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能力,为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