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休闲后花园》(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2:2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休闲后花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休闲后花园》》。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休闲后花园》

调查与决策——《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休闲后花园》.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调查与决策——《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休闲后花园》工作交流

调查与决策

9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休闲后花园

--大竹县“融入”重庆加快发展的思考

□中共大竹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许国斌

大竹县位于重庆市区北部,是达州市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县,并与重庆梁平、垫江等县的11个乡镇接壤,边界线长达113公里。按照市委、市政府把重庆作为“经济省会”的开放理念,在推动“融入”重庆工作中,笔者认为科学定位,找准“融入”切入点;主动接轨,抓住“融入”结合点;产业融入,突出“融入”关键点尤为重要。

一、科学定位,找准“融入”切入点

认识重庆,找准要“融入”什么。近年来,中央为加快重庆发展,在财政、税收、改革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去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5月,国务院又批复了重庆建设两江新区,计划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重庆,为重庆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活力。大竹要融入重庆经济圈,实现地缘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要从三个方面融入:一是融入规划。规划对接是实现“融入”重庆的前提。根据全省“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战略定位,认真研究解读重庆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立足重庆经济发展走向,科学编制大竹县“十二五”规划,修订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提高“融入”对接度。二是融入产业。重庆是西部最大的工业城市,主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400余户。目前,因城市发展需要,重庆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企业急于寻找新的战略发展重地;重庆是全国的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科学分析重庆产业配套需求和产业转移定位,积极发展配套工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提高“融入”针对性。三是融入市场。重庆市主城区人口近700万,每天仅蔬菜、肉类消耗就近1000吨,50%以上属外地调运;2009年,重庆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0亿元。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积极抢占重庆消费市场,增加“融入”覆盖面。

认识自我,找准用什么“融入”。大竹“融入”重庆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突出的区位优势。大竹地处环渝腹地区块,处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区内;国道210、318线和达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拥有“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3小时成都”的便捷交通,是连接达州与重庆、成都的重要通道,是川东的公路交通小枢纽。二是优良的承接平台。已建成含机电、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布局,水、电、气、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园区5平方公里,目前已入驻企业40户;2009年被列为“全省50个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三是良好的工业基础。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9户,2009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8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川东电缆、川环科技、西南离合、迅海防爆等为龙头的机电制造业,以海螺水泥、利森水泥、新象陶瓷等为龙头的建材业,以石河天然气净化厂、玖源化工、堡子煤业等为龙头的能源产业,以东柳醪糟、顺鑫农业等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四是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大竹是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建有优质蔬菜种植基地12.63万亩、经果林9万亩,绿色无公害农产品11个,是“中国香椿第一县”;发展规模养殖场5850个,年出栏生猪114万头,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和“全省现代畜牧

业(林业、水产)重点培育县”。五是丰富的物产资源。境内苎麻30余万亩,竹林40万亩,素有“中国苎麻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美誉;原煤总储量达1.6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天然气储量760多亿立方米,拥有亚洲第二大天然气集输站,年输转气30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达50亿吨;拥有川东闻名的AAA级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中西合璧的清河古镇、单井出水量亚洲第一的百岛湖温泉。面向重庆开发利用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较大。六是一流的政务环境。大竹是扩权强县和川渝经济合作试点县,制定了工业强县“十二条”措施、激发乡镇活力“十条”意见和《建成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经济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政策开明开放,拥有标准化的政务服务中心。

二、主动接轨,抓住“融入”结合点

在观念上接轨。一是树立发展意识。必须要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学习重庆在改革和发展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更广阔的空间参与竞争、寻求发展的勇气和意识。二是树立开放意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破除以行政区划来判断发展格局的旧观念,敢当“配角”、勇当“配角”,主动参与重庆经济的协作与分工,大力吸收重庆经济溢出的能量,以开放促“融入”,以“融入”促发展。三是强化机遇意识。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建设成渝经济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已经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加之又逢重庆“退二进三”的产业转移机遇,大竹“融入”重庆必须乘势而上、抢抓机遇、抢占高点。

在机制上接轨。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融入重庆经济圈领导小组”,根据产业划分成立相应对接工作小组,夯实融入组织保障;充实驻渝联络处力量,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二是制定优惠政策。认真研究重庆的政策取向,用好用活扩权强县和川渝经济合作试点县政策资源。在土地、税收、金融、人才等政策上主动跟进;落实非禁即入、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为“融入”重庆作好政策准备。三是强化交流合作。借助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及《重庆商报》等主流媒体,提高大竹在渝知名度;筹备召开渝竹民营经济合作论坛,强化与重庆商会、企业界的交流;加大科研合作力度,增进两地各领域、各层面的友好关系。

在基础上接轨。一是加快城市建设。推进北城新区、东湖新城建设,加快云东大道、东湖广场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强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马力推进护城河治理,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大竹对外开放形象。加快国道外迁、土地滩水库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夯实大竹长远发展基础。二是加快园区建设。按照25平方公里面积、科学功能分区的规划,进一步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加快东区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做大做优产业承接和发展的平台;启动工业园区机电区建设,打造重庆机电产业配套园区。三是加快交通建设。加快出入渝公路建设,提高县内国道210、318线和竹垫等3条出入渝道路通行质量,启动开大(开江-重庆-大竹)、蒲屏(蒲包-屏锦)、石垫(石子-垫江)和张垫(张家-垫江)等4条出川入渝道路建设,配合做好南大梁高速公路建设,构建与重庆主城区、万州区和梁平县、垫江县的快捷通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夯实承接硬基础。

三、产业对接,突出“融入”关键点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精心编制一批资源高科技转化、装备制造业和配套产品加工等项目,面向重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重庆摩汽、机械装备制造等龙头企业的整体转移。鼓励企业与重庆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发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支持川环科技、川东电缆、西南离合器厂、轴承公司等骨干企业与

重庆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重庆企业生产配套产品,逐步带动工业产业与重庆配套合作。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扩大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推进畜禽生态化、规模化养殖;开展“无公害”农林产品认证和品牌创建。加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打通、拓宽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和流通渠道,不断提高农副产品在重庆的市场份额,建成重庆一日三餐的“菜篮子”和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启动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积极与重庆汽车、摩托车、包装业等现代物流领域合作,加快建设集贸易、储存、配送于一体的物流中心和配套齐全的专业市场,构建川渝物资集散“枢纽”。推进百岛湖温泉开发,抓好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大力开发配套产业,提升旅游消费份额;积极与重庆旅行机构合作,努力构建竹渝旅游环线,不断提升大竹旅游的吸引力,建成重庆旅游休闲“后花园”。

责任编辑:王艳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10-09-25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抓基地建设 促产业发展》

调查与决策——《抓基地建设 促产业发展》总第257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47期

抓基地建设 促产业发展

--吉林省发展中药产业的做法及对四川的启示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吉林省自200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后,以中医药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效益最好、前景最佳的优势产业之一。近几年来,中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在5年时间里产值增长了近10倍。2005年,更是创造了产值150亿元的奇迹。我们在赴吉林的学习考察中体会到,该省中药产业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间崛起,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狠抓基地建设,通过自主创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加大投入、规范种植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吉林的做法对四川很有启发。

一、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和科技厅、药监局、卫生厅、发改委、经委、质监局等为成员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为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编制发展规划。依据《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编制了《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五”发展规划》和《吉林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基地建设发展纲要》,以加强宏观指导。三是加强区域合作。在科技部指导和支持下,吉林与辽宁、黑龙江签署了共同打造中国北药基地的协议,推进了对外交流合作。四是成立了由修正药业集团等100多家制药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参加的“吉林省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促进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发挥了行业自律、产权流动、会员间融资和开拓市场的积极作用,提高了中药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在中药材基地建设中,吉林创新了利益联结模式,摈弃了“公司+农户”的分散经营做法,大力推广“以企业为主体直接经营”的新型模式。企业租用农民的土地,农民在基地中按企业的指导规范种植,产品由企业最终统一收购,质量认证由企业严格把关。这种农民带土地给企业打工的形式,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药材质量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现在,吉林著名的制药企业,都有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如省内3大鹿乡,现已分别是修正、敖东、东丰药业的原料基地。全省在建的GAP(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有85%的承担主体是中药生产企业。

(三)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吉林每个大的医药企业,都有主管科技研发的副总和研发中心。以修正药业集团为例,2002-2005年,其研发中心共开展了13个重点项目的攻关,总投入达6.3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大大高于国内企业的平均水平。该企业还在沈阳和上海设立了新药研发中心分部,拥有30多位国内外知名的医药专家和科研人员。二是大力支持重大科技项目。把中医药基础理论、道地中药材规范化无公害种植(养殖)、中药新药开发、中药二次开发和产业发展方向等共性问题作为重点攻关课题,设立了“吉林省现代中药技术创新资金”,2001-2005年,共投入8000多万元,资助开发了150多个创新项目。2000-2005年,全省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种达150多个。三是搭建公共研发平台。针对科研分散,重复研究多等问题,吉林省对科研力量进行了整合,由省科技厅牵头建立公共研究平台,依托不同的科研优势单位,分别组建了

省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化学、组合化学、中药药理、中药质量检测5个研究室,长白山天然药物、人参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壮大了研究力量。

(四)注重规范药材生产。吉林省坚持生态环保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以开发促保护,大力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一是大力推广普及中药材GAP理念和知识。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和工作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对中药材GAP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二是重点抓了中药材GAP的示范引导。在全省范围内选了人参、五味子、林蛙、防风等22个品种,在36个基地推广规范化种植,示范面积达30万亩以上,辐射周边60万亩以上。其中已有人参、西洋参、梅花鹿、平贝母等4个中药材品种的6个GAP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首位。规范化种植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现在,吉林五味子干品市场价已由原来的8元/公斤提高到40元/公斤,平贝母干品价格由原来40元/公斤提高到现在的80元/公斤,人参出口价格由2001年的7010美元/吨提高到现在的11664美元/吨。

(五)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一是加大对制药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吉林省分两次挑选了产值超过5000万、有独立研发能力的21户企业作为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通过加强技术改造、规范中药材生产、推广先进工艺、采用信息化技术、推行国际标准等措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让这些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兼并收购小企业。二是启动并强力支持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结合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基地建设,吉林省启动和在建的医药重点、重大项目近40个,总投资达35亿元。他们还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仅2004年就争取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支持资金2500多万元;争取到国家发改委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有关中药项目10项,总投资12.2亿元。通过5年多的建设和发展,吉林省中药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现已形成“通化医药城”、“长春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园”和“延边敦化医药城”三个医药集聚区和“长春-通化-白山”、“长春-吉林-延边”两条产业带。长春、通化、延边三个地区医药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例达80%。(其中“通化医药城”产值占全省的38%、“长春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园”占31%、“延边敖东医药城”占11%)。通化东宝、吉林敖东、长春海王等12家企业直接或间接上市,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34.30%,占全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16%。

二、对四川的启示

我省是全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基地建设,创造了“一园四体系”(即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药材生产体系、研究开发体系、制药体系、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但是中药工业基础薄弱、龙头企业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弱、专利意识淡薄、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我省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借鉴吉林先进经验,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一是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自主创新、解决“三农”问题、培植优势产业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差距。中药材大省未必是中医药产业强省。我省中药工业产值1999年为30亿元,居全国第1位,近年来,位次逐年下降,2003年居第3位,2005年为89亿元,居第4位,已被吉林、广东和山东超过。目前,江西、贵州等省也在奋起直追,大有赶超我省之势。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政策落实,大力

实施“名医、名药、名企”战略,切实加快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动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

(二)必须突出四川特色优势。一个中药品种就是一座金矿。吉林的人参就是在深入研发后,发掘出几十个系列的新药产品或保健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省的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自古就有“中药之库”、“无川不成方”之说。现已查明的中药资源有5千多种,蕴藏量达100亿吨以上,居全国之首。其中,川芎、附子、川贝母、麦冬、丹参、川银花等30余种川产道地药材品质优良,产量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川芎在全国市场的占有份额达90%以上,附子销量占全国的85%以上。但是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度开发,这些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议重点对川芎、附子、郁金、黄连、白芷等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开发,扶持这些川产道地优势品种形成药材、饮片、提取物、中药新药、保健品、护肤品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三)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创新是吉林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我省中药产品很多靠民间偏方、秘方七拼八凑而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差,现代研发能力和工艺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应充分发挥我省的科研优势,加快中药自主创新步伐。一是加大对中药产业的科研投入。建议加强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重点实验室、创新中药、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草药种植技术以及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科研的支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二是鼓励企业每年提取5%以上的销售收入用于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创建企业独立的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开发创新体系。三是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积极组织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和新产品的研制,鼓励开发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经济附加值高的中成药新品种。四是强化对中成药的专利保护,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必须着力打造品牌。名牌产品是企业拓展市场的利器,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修正药业以斯达舒、肺宁颗粒等为主打产品,在名牌产品带动下,2005年销售额达到31亿元。目前,吉林正举全省之力宣传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使之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虽然川产道地药材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良好的声誉,但真正形成著名品牌和商标的却没有几个,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省药材优势的发挥。建议切实实施品牌战略,集中力量帮助企业开发、培育、打造川产道地药材优势品牌,带动整个中药产业发展。

(五)必须狠抓企业发展。目前,在我省近300家中药企业中,虽然有地奥、康弘、科伦、迪康等知名企业,但还没有一家像哈药集团、敖东药业、吉林修正那样的大型企业,上10亿元的仅有科伦、地奥两家,年产值不足千万的中小企业占了很大部分。建议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相结合,大力支持中药生产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等形式,组建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创造条件,把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培植成为龙头企业。支持中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科技型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要通过政府引导,营造良好环境,逐步培育一批中药企业集群。

负责人:李后强

成员:周黎明 赵行

周卫红 周湘淑(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7-09-24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调查与决策——《加强机制建设 治理信访源头》

调查与决策——《加强机制建设 治理信访源头》总第346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4期

加强机制建设 治理信访源头

--成都市温江区从机制建设入手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温江区委政策研究室

温江区信访和群众工作局

联合调研组

温江区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经济关系、社会形态、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群众诉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对信访维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日,我们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如何从机制建设入手,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温江区信访工作总体较好,群众利益得到较好的维护,为全区改革发展营造了较为稳定的环境。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信访诱因趋于多元化、复杂化,维稳压力在一段时期内还比较大。

1.呈现出三大变化态势。一是信访总人次持续下降,2006年至2008年,全区信访总人次分别为6522人次、4946人次、3882人次。二是集体访高位徘徊,2006年至2008年,全区集体访案件均在100件以上,分别为100件、119件、101件。三是越级上访逐渐增多,2006年至2008年,全区越级上访案件分别为35件、49件、57件。

2.集中于六大突出问题。群众信访案件主要集中于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劳动社保、住房与房地产、涉法涉诉和三农问题等“六大突出问题”。2006年至2008年,全区受理“六大突出问题”分别是2488、2561、1974件(人)次,分别占当年信访总量的74%、62.3%、54.6%。此外,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涉军信访问题、民政问题、被清退民办教师问题等也比较突出。

3.发生在三个敏感时节。一是重大节假日前后一个月的信访量偏高;二是1月和6月民工讨要工资的信访较多;三是在重要政治活动期间,群众择机越级上访现象明显。因此,除2007年7、8月份因连续出现重大集体上访造成数据偏高外,近三年的月信访量趋势基本相同,信访量较大的月份为1、4、6、11月。

4.新生四类信访诱因。当前,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加速调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一些旧有矛盾可能被激化,新的社会矛盾可能不断显现出来。初步预计,有四类问题可能诱发新的信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经济困难时期,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困境向社会、向职工传导,债务纠纷、拖欠职工工资、民工回流、职工失业等社会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和激化;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土地流转后,涉及居民的经济补偿、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问题可能增多;三是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购房纠纷不容忽视;四是涉及水电气、小区物管、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已经表现出增多的苗头。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三年来信访案件的梳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政策性的利益调整、行政行为不当或基层治理不规范、信访人自身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等方面。

1.政策性的利益调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许多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调整的政策措施,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群众对已经成为历史的政策产生了新的意见和诉求,导致群众诉诸信访。首先,从国家层面看,企业军转干、民办教师、复员退伍军人、企业改制等问题全国都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其次,从区内层面看,群众对征地拆迁补偿、城镇职工参保、机关干部2009年津补贴预算调整等政策的意见较多。

2.行政行为不当或基层治理不规范。个别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政策不清,宣传不到位,对实际情况把握不准,对群众切身利益考虑不周,做出了一些有损群众利益的行为。如有的镇街、村(社区)在征地拆迁中存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个别地方甚至采取强行拆除等简单粗暴方式对待拆迁户,导致部分群众强烈不满;一些群众对村务社务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尊重和落实,引发群众越级到市、省甚至进京上访。

3.信访人自身与发展形势不适应。同样情况下,部分居民的自身能力、价值取向、认知态度等也是引发信访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区的信访群体大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4050”人员。这部分人生存能力不强,长久赋闲在家,其基本生活和社保缴费压力大,对城镇小区物管、城乡困难居民低保、扶贫救助、文化体育建设等民生方面的诉求较多。个别信访群众严重缺乏法律意识,言行偏激,盲目跟风。一些毫无关联的人参与群访,借机制造事端,违法犯罪。

4.信访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滞后、规范教育力度不够。一是矛盾排查调处、案件受理办理、多部门协作联动、信访逐级责任、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等制度落实得还不够好。二是个别镇街以及区级部门存在信息上报不及时、互动沟通不够等问题。三是信访干部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存在业务水平不高、缺乏激励机制等情况。四是宣传引导力度不大,对《信访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各镇街和部门在社会群体心理的正确引导、有效掌控,以及依法治访、规范秩序等方面没有及时跟上。

三、对策建议

信访维稳工作要有针对性地从行政决策、行政执行、信访群众教育引导等方面入手,加强机制建设,抓好信访源头治理,尽可能地减少信访案件。

1.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一要全面推进决策开放。建立和完善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决策听证会制度、决策公示制度等,做好决策方案的设计、论证、优化和比选。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二是深化政策风险评估。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政法委、信访局、法制办、政研室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政法委),负责对全区重大政策进行统筹协调,对各镇街、各部门的决策行为开展审查指导。三是强化政策跟踪修正。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出台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发现政策中有引发信访或不合理因素的,及时提交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进行重新审核,确有问题的按规定程序要求原发文单位及时予以修改,修改后报经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评估通过后再行发布。

2.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一是强化依法行政的教育培训。要坚持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狠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依法行政综合水平,为消除违法乱纪行为、减

少信访矛盾夯实素质基础。二是加大纪检监察力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投诉纠错制度,推进规范执法、柔性执法、文明执法,坚决杜绝下达罚款指标、消极执法、不作为以及简单粗暴、野蛮执法的行为。纪检机关、法制办等部门每季度定期对依法行政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并限期整改,消除负面影响。三是严格逗硬奖惩措施。将文明行政情况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不文明行政而导致群众信访、又未达到党纪政纪处分条件的,一年中发生一次,当年考核不得评为称职以上等次,一年中有两次以上的,当年考核评定为不称职。

3.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一是开展“三零村(社区)”创建工作。选取1-2个信访量较大、具有典型意义的村(社区),开展创建“零越级访、零群体访、零重信重访”村(社区)试点。通过发展各类自治组织及非正式组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健康心态行动等方式,主导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二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整合,在全区开展经常性的信访排查联合行动,共同做好矛盾调处工作。三是探索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积极支持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信访和群众工作,可适当划拨专门经费,设立沟通网站,建立工作室,实行每周(或定期与不定期)走访群众的制度,充分发挥代表、委员的优势和作用,密切群众联系。四是成立村(社区)信访调解委员会。在村(社区)建立信访调解委员会,面向社会招聘3-5名人际关系好、德高望重、群众信赖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为信访调解员,建成一支群众贴心的“知心大妈”、“热心大爷”工作队。

4.强化维稳责任落实。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在区内,推进属地管理与条块管理相整合,实行信访案件属地管理与归口职能部门管理双重责任,以信访案引发方或引发地为主,以信访人居住地为辅,共同做好稳控工作;发生越级上访的,由居住地负责接人,引发方负责承担费用;引发方与属地方对最终结果负连带责任,年终实行捆绑考核,执行相同的加减分政策。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信访案件,以属地党委政府为首位责任单位,首位责任单位认真履行牵头抓总、协调联络的首位职责,相关单位做好配合,直至该信访件结案。强化领导包案责任制,落实各级领导大接访制度,有计划地逐步化解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完善考核办法。适当提高信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目标考核中的权重。区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作出的书面通报批评或通报表扬,进入区委、区政府目标考核的加减分因素。对重要会议、重要活动期间的信访工作实行即时即评、即时即奖。实施信访工作目标考核“一票否决”制,对工作不力、出现违反“三个不容许”(不容许出现群体性事件、不容许出现重大安全事件、不容许出现重大治安事件)的,取消责任单位及其职工目标考核的评优资格。强化工作责任追究,对严重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情节特别严重、影响十分恶劣的,给予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人员党纪政纪处分,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信访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建议由信访局、目督办共同完善考核细则。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5-31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四篇:调查与决策——《连片示范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调查与决策——《连片示范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调查与决策——《连片示范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总第353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期

连片示范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广安区创新以工代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近几年来,广安区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连片示范为抓手,推进产业发展、农民致富,走出了丘区以工代赈的新路子。就此,近日我室到广安区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认为,广安区的做法,可学可用,对我省搞好以工代赈,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背景及成效

以工代赈,即“以务工代替赈济”。自1984年以来,以工代赈一直是我国农村实行的一项特殊扶贫政策和救济措施,其资金是无偿的。四川全省151个省贫县长期以来都在使用以工代赈资金,资金使用“小、多、散”、“撒胡椒面”,“村村点火,户户亮光”,但几乎都不能很好地改变贫困面貌。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体现农民意愿、集中使用项目资金、整合资源,帮助农民致富的新路子,一直是困扰我省以工代赈扶贫发展的一大难题。广安区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广安区地处四川东部、华蓥山中段,幅员面积1536平方公里,丘陵地貌特征突出;总人口125万,其中农业人口103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连片示范前,广安区实行的是“遍地开花”式的以工代赈扶贫,对当地农民来说,仅有一点实惠,既没有增收项目,更没有致富产业,多数人靠外出务工实现增收,农村“3860”现象日益严重,贫困人口较多。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状况不尽人意,新农村建设面临困境。连片示范后的两年多来,通过理念、机制和方式的创新,以工代赈走出了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现了农民增收大增速。全区贫困人口从2007年的5.6万人迅速减至2008年的4.04万人,是减贫速度最快的时期。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392元增长到2008年的3104元,预计到2009年底,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5500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000余元。

实现了基础设施大改善。示范区基本村村通公路、组院通便民路,高效农田的比例占到试范区耕地面积的3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实现了发展能力大增强。示范的每个村形成了1-2种骨干增收产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龙安柚和无公害蔬菜产业带渐具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例由过去的10%升至现在的近40%。

实现了村容村貌和精神文明的大改观。示范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风不断文明,农民素质大幅提高,不再等、靠、要,积极融入市场,学习科技种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参与建设和管理村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良性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抓创新,激发农民主体作用。

广安区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契机,以理念创新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切入点,对全区以工代赈工作实施20多年来的成效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按照省以工代赈办提出的新时期工作创新的要求,区委区政府认为只有在理念上进行一场大革命,才能在实施机制和操作上进行创新;只有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最终才能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投资经济效益和扶贫社会效益,使资金投入达到效益最大化。在实际工作中,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放在首位,把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交给农民,做到政府引导而不主导、领办而不包办。政府与村民签定“建设公约”,凡是能够由村民自主建设的,政府一律不插手,凡是村民可参与建设的,政府一律不包办,凡是该由村民决定的,政府一律不干预,切实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以工代赈建设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以工代赈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抓示范,连片开发整体推进

“示范村”起好步。2007年,广安区在城郊结合部的广门乡、枣山镇、广福街道办3个集中连片的6个村搞试点建设,采取“3+1”模式(3指路、水、土三项基础设施建设;1指产业发展),以以工代赈项目为“引子”,配套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财政补助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集中投入,在示范村修建公路16.8公里、排灌渠7.9公里、蓄水池和山平塘89口,改造中低产田土3820亩,实施“五改三建”588户,极大地改善了示范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示范片”选好路。在巩固示范村建设成果基础上,2008年,按照省以工代赈办“建设一线、带动一片”思路,广安区把示范村扩大为示范片,将协兴镇、龙安乡、大龙乡、浓溪镇四个乡镇94.5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示范片,新规划21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与原示范村连成一体,实现滚动发展。集中连片发展优质蔬菜1.5万亩、优质龙安柚2万亩,使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骨干优势增收产业规模初显,农民尝到了选好项目、发展产业的甜头。

“示范园”上规模。2009年,广安区将护安、观塘、代市、虎城“三镇一乡”178.4平方公里的“丘区现代农业园”作为推动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载体,按照“项目建园、市场运作、公司经营、滚动发展”的思路,围绕“高效益、可控性、信息化、可持续”目标,采取“小田并大田、小土并大土、薄土改厚土”等办法,强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规模。新建可控式联栋钢架大棚和标配钢架大棚4000个,规模发展绿色蔬菜5000余亩,园区农产品附加值有效增加,产出效益不断提升。建设中的观塘现代农业园区拟建10万亩规模,定位于全省丘陵地区现代设施农业的标准展示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孵化区、农民快速致富的增收样板区,聚集了极大的发展潜力。

(三)抓整合,形成建设合力

整合发展规划。广安区以工代赈建设由示范点到示范片再到示范园,步步科学规划。示范点领导规划,示范片多部门研讨,示范园专家论证。对各方面的规划,都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布局的合理性、发展的持续性。特别是示范园的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原则,以项目建设为依托,高标准完成了全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配套编制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居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等各项子规划,以优质的规划引领全区的以工代赈项目。近3年来,规

划实施的82个新农村重点村实现了整体相融、连成一体,辐射面积达390余平方公里。

整合发展产业。按照“为卖而产,为赚而卖”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业主和农民“围着市场转、盯着市场干”。通过发展订单占市场、运用网络引市场、争取支持拓市场、做优品牌争市场等形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产出效益。现已引进香港、重庆等地营销大户建立起常年适销对路的海椒、西红柿、香芋、莲藕等精细蔬菜4.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内龙安柚产业带、蔬菜产业带、林下养殖产业带,农家旅游带初具规模,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整合部门资源。建立项目打捆机制,以“滚雪球”方式,整合区内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交通局、国土局、水利局等10多个部门的农业开发、移民后扶、标准良田建设、通达工程、土地整治、水土保持等项目和资金,集中人、财、物等资源优势推动示范建设,打破了以前按部门分工不能涉入以工代赈的禁区。

(四)抓保障,夯实发展基础

组织保障。全区成立了以工代赈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对当年目标任务进行逐一细化,层层落实领导工作责任,做到了领导、责任、目标、考核四落实,确保以工代赈项目稳步、高效推进。

政策保障。在用好国家和省市扶贫支农政策基础上,研究各部门有关三农的政策,制定了广安区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在示范区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促进以工代赈建设的土地、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将一切有利于三农工作的资源引向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

资金保障。在确保项目资金管理权限不变、项目补贴机制不变、部门职责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整合项目,集中投放,将国家和省市涉农项目资金向示范区倾斜,改变过去“插花点缀”式的投放现状,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如现代农业园区先后整合了10多个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带动农户自主投入达2000多万元,累加集合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凸显。

人才保障。实施人才工程,吸引优秀大学生、区乡机关干部、外来业主到园区担任村干部,充当农村经济发展领头雁,带领农民致富。打破身份限制,在全区遴选17名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干部,充实到园区管委会工作,负责园区建设和经营,推动园区加快发展。

监督保障。坚持以工代赈资金的安排做到“十个不投入”,严禁乱用资金;认真落实“三权”,强化群众监督,对完工项目交给群众评判;开展交叉检查和交叉验收,互相监督。全区自开展以工代赈示范建设以来,没有一起违纪违规案件发生,没有倒下一个干部。

三、几点建议

1.应充分整合省级部门资源。全省以工代赈资金额度有限,应把全省各涉农部门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整合起来,由省政府明确一个省级部门来牵头负责协调。具体操作上,由各项目需求县每年11月底上报次年项目实施方案,通过省级部门协调会确定统筹安排的项目和金额。

2.取消县级财政资金配套的规定。我省使用以工代赈建设资金的省级贫困县地方财政实力薄弱。目前,在实施以工代赈建设项目时,要求县级财政要配套建设资金,这部分资金往往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影响了建设进程。应从实际出发,取消以工代赈要求县级地方财政的资金配套规定,确保建设资金真正落实。

3.适当提高部分项目资金补贴标准。目前,我省以工代赈建设在项目资金补贴上仍执行2005年制定的标准。这几年来,由于物价上涨了40%左右、劳动力价格上涨了30%左右,导致很多项目实施困难,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如按2005年的标准,村级公路建设补贴标准是10万元/公里,而现在的建设成本是20-30万元/公里。

4.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养。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生存能力、生产能力和发展能力,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应在我省以工代赈示范的地区、县区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负责人:向荣东

成员:任晓波(执笔)李梅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7-15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五篇:关于壮大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名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壮大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名城的调查与思考

清河区人民政府区长李林

近年来,清河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已初步形成了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产业格局,但也面临着旅游产业投入不足、旅游知名度不高和旅游经济总量偏小等问题。清河区要想壮大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名城,必须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一、清河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清河区地处松辽平原中段,京哈交通大动脉沿线,现辖一镇两乡两街,总面积465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和旅游城市。清河历史悠久,史称汪多罗束(满语:富饶的河湾村),努尔哈赤征服叶赫那拉氏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后来成为清代皇家的狩猎地。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铁岭市辖清河区。1992年,被铁岭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旅游开发区,2000年5月,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最近几年,清河区委、区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提出了“旅游兴区”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便民措施,为旅游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清河区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初步规划形成了以旅游度假综合服务区、旅游度假休闲区、旅游度假野营区和旅游度假自然风光区四大主要功能区。依照规划,逐步完成了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铺设南岸环湖旅游公路17.8公里,2004年打通北岸环湖公路16公里,目前正在进行桥涵架设。架设供电线路达到34公里,通讯信号实现了旅游区内无线信号完全覆盖,为进一步深入开发旅游资源创造了条件。清河区旅游度假项目众多,现拥有云松大酒店、丽景饭店等三星级标准宾馆4座,建成了50多个旅游景点。其中,有以青龙吐水、仙桥引渡、浪拍龟蛇等库区八景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东北第一大人工卧佛、水晶宫、永安寺、九登禅院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卡丁车、高空索道、滑雪场为代表的娱乐设施,以绿色美食广场、努尔哈赤生态庄园为代表的度假场所,以玉器、金铂画为代表的旅游纪念品地方特色浓郁,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人到此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近年来,我们又开辟了以龙泉山庄、凤舞山庄、石家堡子满族民俗村为代表的文化民俗游,以墨尼啤酒生产线为代表的工业观光旅游和以葡萄生产、草莓栽培为代表的农业生态游等多条旅游线路。2004年,旅游区共接待游客53.5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2.81亿元。2004年,清河区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旅游县区和辽宁省旅游强区。

尽管清河区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旅游度假项目众多,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但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大,尽管清河区旅游度假区是省级旅游度假区但知名度仍然不高,没有形成旅游名牌。二是缺乏对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造成特色旅游项目少,精品旅游线路更少。三是旅游仍受季节影响,水上娱乐项目和冬季冰雪项目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四是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清河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历史发展机遇:清河区的旅游产业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时期。一是铁岭市全面融入沈阳经济旅游圈,实现沈铁旅游同线。二是铁岭市提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是清河区实施“旅游兴区”战略,以及申请清河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这些有利条件为清河区壮大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名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区域位置优势:一是气候宜人。清河区地处辽宁北部,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因受清河水库影响,形成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宜人气候。二是交通便捷。清河区位于京哈铁路、102国道和京哈高速公路沿线,一级公路贯通城乡,距省会沈阳市80公里,距铁岭市43公里,驱车到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只需1个小时,经高速公路3个半小时可直通大连港、2个半小时可达营口港。三是区位独特。清河区是一座城乡结合的新兴区,既具旅游都市的风范,又有乡野山村的气息。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清河区地处辽河平原和辽东丘陵地带,同时具有山地和平原的特征。清河旅游度假区依山傍水,山、水、城连接独具特色,清河水库水质清澈,水面开阔,湖岸弯沿曲折,自然流畅;两岸丘陵起伏,植被繁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景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49%,拥有大片生态保护良好的天然原始森林;林中野生植物种类繁多,鸟鸣清脆,赏心悦目,有返朴归真的意境,是辽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天然旅游景区。

文化底蕴深厚:清河区有汉、满、蒙、朝鲜等14个民族,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其中满族和朝鲜族文化最具特色。清河区是满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许多名胜古迹、风俗传统和历史传说。尚阳堡、九登禅苑是清河古代满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古建筑的典范。努尔哈赤疗伤的故事和郎太后传说等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阐述了清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特色满族和朝鲜族风情的餐饮、歌舞、器乐以及日常用品、劳动生产活动等民俗文化成为清河区旅游的一大特色。

旅游资源丰富:清河水库是目前辽宁省第三大水库,总库容9.71亿立方米,正常蓄水5亿立方米,具有防洪、灌溉、工业用水和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库区面积54平方公里,可利用水面26平方公里,水质清澈,周边山峰林立,是旅游开发的优良平台。清河区工业企业独特、精品农业项目众多,为旅游开发提供的有利条件。中港合资辽宁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清河发电厂,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超百万千瓦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130万千瓦,年发电量85亿度。北绿集团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51家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清河区土地肥沃,畜牧兴旺。拥有万亩水稻基地、葡萄开发基地、奶牛养殖小区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

三、清河区壮大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名城的对策

(一)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清河区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重点突出民俗、生态、田园、名人四方面特色,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创建旅游名牌。民俗,就是依托满族、朝鲜族聚居集中的民族风情优势,围绕满族、朝鲜族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底蕴厚重的条件,深入挖掘努尔哈赤清河疗伤、尚阳堡文化等满族和朝鲜族民俗历史的文化内涵,搞好民族舞蹈、婚俗表演等民俗旅游项目,建设好石家满族民俗村水上乐园和仿古一条街,加快东华朝鲜族民俗村建设,创建满族和朝鲜族旅游名牌,打响民俗旅游。生态,就是利用山水林资源、冰雪资源、地热资源大力发展山水游、风光游,把生态游作为最具潜质的旅游开发项目。田园,就是利用葡萄基地、水稻基地等旱作农业园,养殖小区等牧业观光园和自摘果园等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田园旅游,举办“葡萄节”、“赏槐节”等多种旅游活动,吸引大中城市市民,在节假日来清河旅游度假区观光、采摘和品尝果实、动手挤牛奶,体会“城市上班族、假日作农夫”惬意。名人,就是依托赵本山的名人效应,围绕刘老根、辽北历史文化传说、东北二人转等人文文化做文章,把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对区内旅游景点进行深层次地发掘和演绎,进行文学艺术加工,编撰整理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提高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品位。通过民俗、生态、田园、名人四张名片,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清河特色旅游精品项目,塑造旅游名牌。

(二)加强硬软件建设,完善四大功能区

清河区要进一步加快旅游度假综合服务区、旅游度假休闲区、旅游度假野营区、旅游度假自然风光区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在硬件上,一是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供电、通讯等设施,为下一步旅游开发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千方百计引入大的旅游开发项目,大力实施项目牵动,不断为旅游区注入新的动力,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做好现有景点的包装完善,不断丰富景点内容。在软件上,一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三是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按照旅游管理条例等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市场和旅游从业人员等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推动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软硬件建设,完善四大功能区,提高清河旅游度假区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

(三)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景区知名度

清河区在开拓旅游市场上要立足高远,着力做好旅游宣传和促销工作,抓好同旅游社的联系,重点吸引客源。一是把旅游宣传作为开拓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宣传的长远规则,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旅游促销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渠道,利用召开交流会、座谈会等会议的时机,全方位的向外界推销清河、宣传清河、展示清河,提高清河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二是要实行整体旅游促销战略,要把立足点和主要人力、物力、财力放在加强清河与铁岭和省内外等旅游区的合作上,积极推进区域联合,特别是推进与周边县市以及沈阳等旅游资源关联度较高的地区的联合,互通信息,共同研究促销工作,借助省内大旅游线,大景区,逐步“带热”、“带活”清河的小旅游线、小景区。三是要建立旅游营销网络,加强同旅行社的联系,吸引旅游促销重点地区和重点城市的客源。要本着挖掘拓展省内客源市场,扩张省际客源市场,大力开拓关内客源市场,逐步打开关外客源市场的思想,利用省内铁路、公路交通发达,与黑龙江、吉林两省相邻,东北文化一脉相承,赵本山的名人效益,满族的特色民俗等有利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客源,做大清河旅游市场。

(四)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涵盖了食、住、行、娱、游、购等要素,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着相铺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产业关联度极高的产业。要壮大旅游业,就必须跳出旅游产业仅仅是开发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误区,把发展旅游产业放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与其它产业相融合,形成各类产业相关联的旅游体系。一是建立农业旅游体系,开发农业观光游和田园景观游,用农业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用旅游业推进农业向三产转移进程。二要逐步建立工业旅游体系。发挥现代工业文明优势,推动旅游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清河区有清河发电厂、地下电厂、北绿集团等一批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工业化程度较高,具备开发工业、科技观光旅游的条件。要按市场化进行开发和运作,向广大游客开放,以工业旅游、科技旅游来充实旅游项目内涵。三是将旅游和城市发展相结合,进行城区和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努力把城区与旅游度假区融为一体,加快城市基础建设步伐,进一步强化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绿化、美化、亮化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城市品位,真正把清河区建成旅游名城。

总之,清河区要抓住有利的历史发展时期,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坚持高起点开发、大手笔运作,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通过壮大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品牌,把清河建成铁岭的窗口,旅游的胜地,辽宁的后花园,使清河区真正成为旅游名城。

下载调查与决策——《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休闲后花园》(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休闲后花园》(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