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五篇)

时间:2019-05-13 23:5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

第一篇: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

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

摘 要:1980年代中国曾掀起文学阅读的高潮,但从1990年代始,文学阅读则进入一个缓慢 的衰退期,新世纪以来,其衰退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文学阅读式微的过程中,新媒介扮演着重要 角色,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因文字转换成图像,接受者的感知结构得以重塑;因读屏代替了读书, 阅读过程的沉思冥想无法启动。同时,新媒介还破坏了“孤独”的阅读状态,削平了接受的深度模式。从媒介文化角度看,文学阅读的式微是印刷文化遭到视觉文化重创后的结果,但由于新一代人已生活在视觉文化的环境中,他们游离于文学阅读将变得在所难免。此种阅读状况既会影响文学生产也会波及文学研究。而守护文学阅读并抵制新媒介的人,其私人记忆、感知结构甚至身体习惯恰恰是被印刷文化建构而成的。因此,游离或守护文学阅读的背后,其实隐含的是一种媒介文化的冲突。

关键词:新媒介 文学阅读 式微 印刷文化 视觉文化

如果从1978年算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文学阅读已走过30个年头。在这段时间里, 文学阅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究竟给文学阅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是怎样塑造着人的感知结构的?这种塑造在多大程度上波及了文学阅读乃至于文学研究?在今天,既有对文学阅读的守护之声,也有对新媒介的赞颂之词,那么,在其背后究竟 隐含着怎样的文化动因?诸如此类的问题理论界虽有所涉及,但全方位的深度思考还不多见。在以下的分析中,本文将把“新媒介冲击”和“文学阅读式微”作为基本的考察对象,然后深 入到1980年代以来文学阅读的媒介文化语境中,既指出文学阅读从兴盛到式微的种种征候,也思考新媒介影响文学阅读的诸种形式,同时还将进一步分析:不同的媒介文化是如何对人的身心进行塑造的。何人游离了文学阅读,何人还在守护着文学阅读,而这又意味着什么?

文学阅读:由盛而衰的种种征候

文学阅读应是整体阅读活动的一部分,但种种迹象表明,文学阅读乃至于整体的阅读活动却在今天走向了衰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也许应从阅读活动的鼎盛期谈起。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1980年代(也包括1970年代后期)都是一个全民读书热的时期。在经 历了一个思想禁锢的“书荒”时代后,人们被激发出来的是空前的读书热情。作家出版社原社长助理杨葵记得,王府井书店刚放开时,“购书的人排出两里地,那时销量最大的是西方古典文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等”。①而据查建英回忆,她上大一大二时,北大书店经常有赶印出来的中国书和外国书“一,来书同学之间就互相通报,马上全卖光。当时还没有开架书,图书馆里的外国小说阅览室里就永远坐满人”。②此外,这一时期的文学杂志发行量大得惊人(比如,《十月》的发行量在1981年已达到60万份,《收获》和《人民文学》的最高发行量分别达到100万和150万份③)。美学著作与哲学著作甚至也成为畅销书(有人回忆,80年代初的北京大学,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④萨特的《存在与虚无》1987年第一次印刷达37000册;而据卡西尔《人论》一书的译者甘阳介绍,该书一年内就印了24万本,成为全国头号畅销书⑤),国民的读书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个人的阅读记忆亦可印证1980年代的阅读景象。有人说:当整理1987年的大学日记时, “才发现那会儿每晚日记本记下的,不过是一本接着一本的课外书名和支离破碎的读书感想”。⑥还有人说:80年代中期,“那时做学生的我,就像一只饥饿的蝗虫,也不知道选择书籍,听到老师和同学介绍什么书好,风行什么书,加上自己有兴趣的,都要找来硬啃一通”。⑦而在网上颇有名气的张立宪(网名见招拆招)则以动情之笔回忆80年代的读书之美:

拿书来说吧。看过憋到极限的山洪喷薄而出的情景,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一本《红与黑》

能让那么多人看得泪如雨下;你就能理解《日瓦格医生》的出版是比如今美国攻打伊拉克更让人们奔走相告的消息;你就能理解一个其姑妈是书店员工的同学能得到多少人的献媚;你就能理解一个姑娘为什么能让你像个疯子一样寤寐思服心旌摇荡———在十几年后的这个春夜,你仍能想起她捧读《天使,望故乡》的样子:头发枯黄,脑袋埋在书里像个虾米,戴着大大的眼镜,嘴出神地抿紧,两条长长的腿紧张地交结在一起,浑然不知世界的转动,还有你的存在。啊,我的勃兰兑斯,我的威廉·曼彻斯特,我的《流放者归来》,我的《伊甸园之门》,到买到十二本全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整整半年沉浸其中,看得手心冒汗体似筛糠时,这种探宝旅程达到了高潮。看到拉斯柯尼科夫走在广场上,突然想俯下身亲吻那片肮脏土地的时候,正是深夜,我趴在被窝里,赤身裸体,泣不成声。⑧这样的阅读状态显然是80年代的精神遗产之一,而文学阅读也在这种总体的阅读氛围中达到极致。那么,为什么当时的许多读者会走向文学阅读?甘阳的说法值得注意“读大学以前我们实际上是文学青年:,你所向往追求的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所以我为什么会强调《古典文艺理论译丛》,那个时代你实际上不是很懂它是在谈什么,但你一读雪莱的《为诗一辩》,那你就感觉到有很多人是反对诗的嘛,你那时候还是少年,你不会了解那么多,但你的mood是在那个地方,也就是说,普希金,英国诗,拜伦,你读这些诗的时候所追求的是一个非常诗意化的世界。”①这里表达的应是如下意思:文学青年所追求的与文学作品所营造的具有某种同构性。如果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一现象是比较容易解释清楚的。②但是,除了心理学方面的原因,80年代读者对阅读趋之若鹜还有社会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原因。社会学的原因略去不谈,这里单说传播学方面的因素。现在回顾80年代,我们不得不说那是一个电子媒介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80年代中前期,甚至黑白电视机还是奢侈的消费品,这意味着普通民众依然与电视无缘;1989年8月,长虹将其产品价格降低350元,打响了国内首次彩电的价格战,这才意味着许多家庭有了让电视更新换代的契机。③与此同时,整个80年代大学生的宿舍里是没有电视机的,这又意味着他们必然会把大量时间用在读书上,他们也成为阅读队伍中最忠实的读者。即使许多人在80年代已成为电视的固定受众,但频道稀疏;而在有限的频道中,新闻、教育等方面的电视节目依然是电视台的重头戏,娱乐类节目还没有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晚间的电视剧也乏善可陈。这样,在匮乏的电子媒介资源面前,映衬出的就是印刷媒介资源的相对丰富:报纸、杂志、书籍等往往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首选。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指出:小说、报纸等印刷读物在打造一个民族“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时功不可没。④我们也不妨说,80年代依靠印刷媒介所形成的文学阅读,也催生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因为这一共同体的存在,集体经验的表达、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的接受等才有了着落。如果80年代的新媒介能像今天这样发达,很难设想人们还会有那么高的阅读热情,“想象的共同体”还能应运而生。

进入1990年代,这一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体现在:随着电子媒介资源的日趋丰富, 80年代的“读者”逐渐变成“观众”,文化空间也开始出现由“印刷媒介场”向“电子媒介场”的位移。有人在描述这一年代的文化特征时指出:“文化的载体和表述形式也由以文学为中心转向了以音像为中心。在目前的文化中以图像和声音为基础的本文无疑占据着中心的地位。MTV、卡拉OK、摇滚乐等显然取代了书籍的作用。而`周末版'、`月末版'的报刊文化都已成了音像文化的依附性产品,它们依赖`炒明星'及对电视、流行音乐的信息传播而存在。昔日文学文化对音像文化的支配业已丧失。`文学族'已被`音像族'所取代。而`狮城舌战'所引发的年末各地的电视辩论热潮,则恰恰喻示了音像对书写和文学的主导与支配作用。”⑤这种分析表明,新的传播媒介一经出现,便会带动新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文学阅读活动因与这种生产与消费机制不兼容,其质量、数量与性质等也将会发生诸多变化。

如果从哈贝马斯(Jǜrgen Habermas)论述的意义上加以思考,甚至可以把这种变化看作是 文学公共领域消失和文化消费伪公共领域诞生的重要标志。因为在他看来,随着大众媒介(尤 其是电子媒介)对人们生活的介入与占领,文化批判公众逐渐淡出,文化消费公众则走向前台。

而“文化批判公众之间的交往一直都是以阅读为基础,人们是在家庭私人领域与外界隔绝的空间进行阅读的。相反,文化消费公众的业余活动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展开,无需通过讨论继续下去:随着获取信息的私人形式的消失,关于这些获取物的公共交往也消失了”。①这样的思考显然也适用于1980—1990年代中国公共空间的转型。李陀与查建英对谈时曾指出,80年代的“会中会”、“会下会”以及知识界朋友的定期聚会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在那种场合,真正的讨论和争论才能开始。他们认为,这种讨论就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公共空间”。但进入90年代之后,这样的聚会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出现了一种奇异的景观:作家耻于谈文学,学者耻于谈学术。大家在一起只是谈装修,谈房子,发牢骚,发议论,但绝不争论。②文化精英的聚会尚且如此,文化大众的聚会就更可想而知了。而在我看来,这种局面的出现便是文化批判公众向文化消费公众位移的重要信号。当大家在聚会中热烈讨论乃至争论时,虽然不局限于文学阅读,但文学阅读与公共关怀显然是其基础。而私人空间的阅读心得显然也亟需拿到公共空间中加以讨论。

当大家聚会失去了讨论的兴趣时,一面意味着文化消费环境的同一性已让讨论变得无此必要,一面也意味着大家从相同背景的阅读活动中淡出,讨论已失去了必要的前提。在这种阅读低迷的状态中,我们步入了新世纪。于是90年代潜滋暗长的问题依然值得继续关注:新世纪以来整体的阅读状况如何?文学阅读下滑的现状有无改观?到目前为止,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已进行了四次,近两次(2004年和2006年)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国民阅读的新动向。

2004年的调查表明,尽管我国国民年人均图书消费在2003年持续增长,但在识字者中,只 有51.7%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读1本书,这一体现国民阅读概貌的读书率比1999年下降了

8.7%,其中城市居民阅读率为69.6%,同比下降7.8%;农村居民阅读率为45.3%,同比下降

9.6%。只有5%左右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媒体的分析指出:生活节奏紧张,没有时间阅读 是国民阅读率总体下降最重要的原因;而导致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的多元化形成了 网络、VCD(DVD)等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这一点在人们放松心情和娱乐消 遣方面显得更为明显。同上次调查相比,对各种媒体的接触率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电视、报纸和图书,但VCD(DVD)的接触率从上次调查的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网络从上次调查的最后一位,上升到第七位;而杂志和广播的接触率却都在下降。③再看2006年的数据。调查显示:六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比2001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个百分点。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人和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其不阅读的原因时,选择“没时间”读书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是29.1%。这也是目前人们不读书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不习惯”读书的人群中,排在首位的是18—19岁本应在校学习的青年学生(占45.9%)。而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调查显示,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至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七年间增长了6.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其是电子媒介)对人们生活的介入与占领,文化批判公众逐渐淡出,文化消费公众则走向前台。而“文化批判公众之间的交往一直都是以阅读为基础,人们是在家庭私人领域与外界隔绝的空间进行阅读的。相反,文化消费公众的业余活动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展开,无需通过讨论继续下去:随着获取信息的私人形式的消失,关于这些获取物的公共交往也消失了”。①这样的思考显然也适用于1980—1990年代中国公共空间的转型。李陀与查建英对谈时曾指出,80年代的“会中会”、“会下会”以及知识界朋友的定期聚会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在那种场合,真正的讨论和争论才能开始。他们认为,这种讨论就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公共空间”。但进入90年代之后,这样的聚会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出现了一种奇异的景观:作家耻于谈文学,学者耻于谈学术。

大家在一起只是谈装修,谈房子,发牢骚,发议论,但绝不争论。②文化精英的聚会尚且如此, 文化大众的聚会就更可想而知了。而在我看来,这种局面的出现便是文化批判公众向文化消费公众位移的重要信号。当大家在聚会中热烈讨论乃至争论时,虽然不局限于文学阅读,但文学阅读与公共关怀显然是其基础。而私人空间的阅读心得显然也亟需拿到公共空间中加以讨论。

当大家聚会失去了讨论的兴趣时,一面意味着文化消费环境的同一性已让讨论变得无此必要,一面也意味着大家从相同背景的阅读活动中淡出,讨论已失去了必要的前提。

在这种阅读低迷的状态中,我们步入了新世纪。于是90年代潜滋暗长的问题依然值得继续 关注:新世纪以来整体的阅读状况如何?文学阅读下滑的现状有无改观?到目前为止,经新闻 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已进行了四次,近两次(2004年和2006年)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国民阅读的新动向。2004年的调查表明,尽管我国国民年人均图书消费在2003年持续增长,但在识字者中,只有51.7%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读1本书,这一体现国民阅读概貌的读书率比1999年下降了8.7%,其中城市居民阅读率为69.6%,同比下降7.8%;农村居民阅读率为45.3%,同比下降9.6%。只有5%左右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媒体的分析指出:生活节奏紧张,没有时间阅读是国民阅读率总体下降最重要的原因;而导致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的多元化形成了网络、VCD(DVD)等新兴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的分割。这一点在人们放松心情和娱乐消遣方面显得更为明显。同上次调查相比,对各种媒体的接触率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电视、报纸和图书,但VCD(DVD)的接触率从上次调查的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网络从上次调查的最后一位,上升到第七位;而杂志和广播的接触率却都在下降。③再看2006年的数据。调查显示:六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比2001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个百分点。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人和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其不阅读的原因时,选择“没时间”读书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是29.1%。这也是目前人们不读书的两个最主要原因。“不习惯”读书的人群中,排在首位的是18—19岁本应在校学习的青年学生(占45.9%)。而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调查显示,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至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七年间增长了6.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40%。①这次的调查结果还表明,2005年我国识字者的杂志阅读率为55.3%,超过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与上次调查相比,这似乎是个不错的信号,但位居前两位的杂志分别是《读者》和《知音》,而其他名列前十位的杂志也分别是《家庭》、《青年文摘》、《故事会》、《女友》、《家庭医生》、《瑞丽》和《时尚》等。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指出:虽然文学类图书成为2005年读者接受程度最高的图书类别,也在读者已购图书的市场份额排行榜上居于首位, “但是,文学期刊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好些文学杂志,在国家拨款的情况下尚可生存,但一旦面对市场便会受到较大冲击”。②

显然,国民阅读率的持续走低,以看电视或读屏(网上浏览)代替读书,应该成为谈论当 下文学阅读的一个重要背景。那么,在这一背景下文学阅读的现状又如何呢?2003年,广西民 族学院陆卓宁教授曾做过一次面向大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调查,结果如下:看过鲁迅等大文学 家作品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3%,而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学生仅占12.7%。许多学生是通过电视了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的。而在分析青年学生何以离文学名著越来越远时,有人认为:随着社会进步,电视、电脑、VCD、游戏机和因特网等现代娱乐和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全方位占领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许多孩子都是在电脑屏幕前长大的,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信息都来自因特网,却很少花时间去阅读文学名著。他们往往热衷于“文化快餐”,而阅读的兴奋点已不在文学名著上了。③

来自笔者的一个调查统计亦可为文学阅读现状提供一些数据。2005年底,我曾在“文学

理论专题”课上对160余名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在文学类作品(通过纸媒)与亚文学类作品(通过电媒,如电影、电视剧)之间选择,您更愿意接受哪类作品?”结果回答“文学类”的有94人,占56%;回答 “亚文学类”的有73人,占44%。从文学阅读的角度看,这样的结果应该还算满意,但另一问 题的调查结果却又对如上回答构成了某种消解:“以自身经验为例,您认为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是———A.多读文学作品;B.少读文学作品;C.不读文学作品。”统计结果如下:

A:42人,占26%;B:112人,占68%;C:10人,占6%。

这就是说,虽然由于阅读的方便(如借助图书馆)或看电视、上网的不太方便,他们还在较多地与传统阅读打交道,但却有更多的人意识到新型媒介对文学的冲击是真实存在的;而少读或不读文学作品,很可能就是我们今天的文学阅读现状。④于是,我们有必要认真面对文学阅读式微这一问题了。从近30年的阅读状况大体可看出:

1980年代曾出现过一个阅读高潮,但从1990年代开始,文学阅读则进入一个缓慢的衰退期;新世纪以来,衰退的进程则明显加快。而导致文学阅读式微的原因虽有多种,但新媒介显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甚至主要角色。

第二篇:语境中的近义词

语境中的近义词

一、给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换上另一个词语,使该句子的意思不变。1.只要有什么东西响了一声,母鸡立刻警戒起来。()()2.母鸡有时候欺侮最忠厚的鸭子。()()3.猫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4.说猫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5.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

()6.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7.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8.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9.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0.我讨厌自私自利的行为。()()11.小明进步这么快,我惊奇极了。()

12.今年自然灾害很多,由于农民发挥了冲天的干劲,庄稼居然丰收了。()

13.我们应该蔑视困难、战胜困难。()14.冬天到了,我就希望下雪。()

15.这次考试时我格外仔细,得了100分。()()

16.我才不管别人的嗤笑,只要是对的,我就踏踏实实地去做。()

17.我走了,我不能耽搁你的学习。()18.越是紧张的时刻,越是要保持冷静。()

19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感到自己的才能确实不如诸葛亮,因而十分羞愧。()()

20.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语境中的反义词、近义词

一、读一读,再按要求完成题目。

粗糙

肮脏

谨慎

憧憬

简陋

能工巧匠 宽阔

疏忽

精致

污浊

陶醉

理直气壮

1、找出一对近义词:

2、找出两对反义词: 二.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几对反义词。1)公路笔直宽敞,山路狭窄弯曲。()——()()——()

2)这人反应灵敏,那人却很迟钝。()——()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勤劳的蜜蜂不知疲倦地工作,而懒惰的寒号鸟只知道休息。

()——()()——()

三.在①组空缺处填入加点词的同义词,在②空缺处填入加点词的反义词,使之构成一个成语。

①生_ 死别

_ 吞活剥

心_ 气和

②___小异

大智若_ 不_ 则退 以攻为_ _为用

化险为_

第三篇:文学文化常识

文学文化常识 江苏

邱升

整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1、《鼎湖山听泉》作者是谢大光,当代散文家。

2、《林中小溪》选自《林中水滴》,作者普里什文,苏联作家。

3、《飞江滴翠记黄山》是一篇解说词,是为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作者柯蓝,当代散文家、小说家。

4、《画山绣水》作者杨朔,现代散文家,原名杨毓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等。

5、《山泉水暖》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碧野,当代作家。

6、《看云识天气》体裁是说明文,作者朱泳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7、《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

8、《塞下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因其诗风轻灵、飘逸,被后人称为“诗仙”。

9、《凉州词》作者是王之涣,唐代诗人,字季淩。其诗善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凉州词”是唐代乐府《凉州歌》的歌词,属乐府歌,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

10、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风雄壮,多为送别酬酢、军旅生活。《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他代表作品。

1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作者是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

12、《故乡》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3、《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说,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长篇小说《俊友》等。

14、《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15、《多收了三五斗》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集《隔膜》,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

16、《关雎》、《蒹葭》都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17、《成功》选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18、《创造学思想录》作者是罗吉尔•冯•奥赫,美国思维科学学者。

19、《学问和智慧》选自《理趣小品》,作者罗家伦,现代学者、教育家、思想家。20、《论美》选自《培根论人生》,作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是孟子以其弟子万章等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22、散文《白鹭》,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有、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等。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

23、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是他为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所作的文学评论。

24、《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是当代诗人曾卓为鲁藜的现代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所作的诗歌评论。鲁藜,现代诗人。

25、《乡愁》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台湾著名教授诗人余光中。

26、《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书,全书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和茂密3000年间的历史。

27、《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

28、《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文,选自《六朝文絜译注》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藻饰。

29、《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30、《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31、《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

32、《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李煜降宋后囚居汴京时作。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世称李后主。相见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鸟夜啼”。

3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为晏殊,字同叔,北宋词人,著有《珠玉词》。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34、《绿》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温州的踪迹》,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35、《囚绿记》选自陆蠡的散文集《囚绿记》。陆蠡,原名圣泉,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36、《一双手》原是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个部分,后经作者精心修改成为一篇精美散文。作者姜孟子,当代作家。

37、《龟虽寿》是曹操所作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为送别同僚武判官而作。岑参,唐代诗人,著有《岑嘉州诗集》。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世博会专题

亚运会专题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相关资料

第四篇:语境中的词汇教学

语境中的英语词汇教学 安晓凤

甘肃省古浪县民权初级中学 2010.12.20 目录

第一章: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二)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完全按照课本教单词

3.词汇教学方法单一

4.孤立教学词汇

第三章: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境的理解

(二)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1.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概念意义

2.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语体意义

3.利用文化语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 第四章:语境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一)利用实物和图片创设语境

(二)利用身体语言创设语境

(三)利用比较创设语境

(四)利用语言描述创设语境 第五章:结语

第一章: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也是英语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 1976)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Harmer 1990)。由此可见,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长期以来,词汇教学一般被置于“发音、拼法、词性、意义”的框架中,很多情况下忽视了词存在的特定语言环境,孤立地教词,以致造成学生的词汇学习因缺乏语境意识而思维简单,学习中缺乏积极的联想,只靠机械性地将英语单词与中文意思一一对应记忆。学生在头脑中混乱地大量堆积词汇,却未能掌握正确应用单词的方法,造成实际能力较低的现象。英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很强的语言,词义对语境的依赖性强。功能语言学家主张把词义用法和整个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将单词在语境中定位,赋

予单词活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第二章: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历来是一个难点,词汇教学方法陈旧,效率很低。本章主要谈论的是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目前常用的词汇学习法有简单的音、形、意讲解法,构词法、分类法、循环记忆法等,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单词的记忆都起到了作用。但这些词汇记忆法只是向学生呆板枯燥地灌输词汇知识,要求学生朗读生词表,评出生词,提供对应的汉语释义,继而进行繁琐的讲解。这种教法让老师的讲解占用了过多时间,不仅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英汉词语存在一对一的的对应关系。而且将词汇教学孤立于语境之外,致使学生接受的是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没有深入到词汇内部,词汇的记忆是孤立的、二维的、机械的和缺乏意象。当语境发生变化,词义和句义随之变化,学生就难以理解,而且学了词汇不会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差,总是没有明显的进步。显然,就目前在英语词汇教学上我们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原本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理解、思考、猜测、归纳和总结的词汇或规律,都由老师完成了。教师只注意到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完全按照课本教单词

在课堂教学中只教课本上出现的单词,没有联系学生生活,适度地扩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词汇.适当扩大一点课外的相关内容、适当的引申,可以不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精神,让学得好的同学多学一点。

3.词汇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单词、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听和记笔记为主,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缺乏具体运用的过程,学习的知识没有被及时地消化。这种单

一、被动的教与学方式,教学活动和练习比较少,而且偏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造成恶性循环。

4.孤立教学词汇

孤立地教词汇,不注意单词使用的语言环境,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在教单词时,经常是一个单词一个意义讲解,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并非都与汉语单词相对应,很多单词在各种搭配或语境中有较多的不同意义与用法。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由于受英汉词典释义的影响,往往对很多词的使用范围产生误解。例如His mother went last year.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他母亲去年去了某地”和“他母亲去年死了”。如果语境明确,或者了解实情,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不同语言的词义范围问题,不要轻易地为英汉词典上的释义所迷惑。所以有时虽然学生记住了一个单词的某一个意义或用法,换了一个语境或上下文,又不知所措了。很多单词好像学过,却不知其义,因此词汇学习成了学生学好英语的拦路虎。

第三章: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境的理解

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在他看来,语言是人们的行为的方式,语言与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语言不能独立于语境而存在。语境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语境对理解语言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起一定的解释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制约性。语境理论使词汇教学结合语境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将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性语(Extra-linguistic context/Context of situation).语言性语境指一个词与所存在的其他的词、短语和句子所构成的环境,包括一个段落、一个章节甚至一本书。又称狭义语境,小语境或上下文。非语言性语境涵盖人物、时间、地点以及整个文化背景,又称广义语境或大语境。

(二)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利奇所说 “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No context ,no text。”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充分利用语境,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各种意义。

1.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是词义的核心,它直接地、明确地表示所指对象,概念意义事实上就是词典中列出的词的意义(汪榕培,卢晓娟,1997)。词的概念意义一旦固定下来,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英语中一词多义的词非常多,有的词在词典里有好几个义项,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岐义。例如: She can't bear children.她是不能“忍受”孩子还是不能“生育”孩子?

He is drawing a cart

他是在“拉”车还是“画”车?

但如果将上面的句子分别扩展成:

She can't bear children if they are noisy.(忍受)

He is drawing a cart on the paper.(画)

通过提供上下文,这些词的意思就一清二楚了。之所以岐义消除,就是语境在起作用。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提供足量的上下文语境,使学生养成在语境中掌握词的概念意义的良好习惯。

2.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语体意义。

语体是适应题旨和语境的需要为实现交际功能而形成的语言运用体式。不同词汇的使用反映了不同的外部环境或场合的意义。在英语中有些词的概念意义相同,却在具体的语境下不能置换,下面以利奇(Leech)的两个典型句子为例:

They chucked a stone at the cops, and then did a bunk with the loot.(他们把一块石头朝警察扔去,然后带着钱溜掉了。)After casting a stone at the police, they absconded with the money.(他们向警察投掷一石,然后携款潜逃。)

在上面的两个例句里,第一句可能是两个作案者后来谈论其作案情况时说的话,所以比较随便,用到了cop, chuck, loot, bunk 这些口语词语甚至俚语。而第二句中,很可能是警长在向上司汇报案情,所以用词正式,如 cast, police, abscond, money.由此可见,言语交际的对象、场合的不同影响着词汇的选择。通过语境让学生了解词汇的语体意义,也有利于掌握近义词。

3.利用文化语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

很多词汇,不仅有其本意,还有其文化意义,只了解词汇的本意,不了解其文化意义,就无法真正了解词句的某些真实意义。正如胡文仲先生曾说过,“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仲,1994)。英汉两个民族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等使得英汉民族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角度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汉语中的“力大如牛”在英语里却表达为“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在以前英国经常用马来拉车犁地,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还比如,在中国人心目中,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之意,东风报春;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着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却喜欢西风,因为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因此有所谓“西风报春”之说。

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词汇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不仅会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四章:语境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时首先应避免孤立的记忆单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其次在没有任何语言环境下记忆单词往往就忽略了单词的实际运用。语境中的词汇教学从词汇的语义、应用方面让学生充分掌握词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精心创设真实有趣的语境,(一)利用实物图片创设语境

借助实物和图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然老师是选择实物还是图片,要根据具体的单词来选用。比如在上《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2的内容时可以准备夹克衫、尺子、钥匙、地图、钢笔、橙子等实物,让学生们观看这些实物并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练习,然后问学生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回答了It is...后再提问What color is it?让学生把生活学习用品和颜色联系起来,建立对应关系,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方便用实物的用实物,不方便使用实物的用图画,如《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3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如老虎、熊猫、长颈鹿等,然后可以做对话练习如What's this?/Do you like it?/Why?来巩固学习本单元要学习的有关动物的词汇和一些用来形容动物的形容词。

(二)利用身体语言创设语境

《Go for it》教材中的部分词汇,尤其是一些动词,一时很难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借助其他教具又费时费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动作来完成。例如在教学《Go for it》的词汇turn on, turn off时可以做开关教室里的灯。再如在教学across和through这两个介词的区别时,就用手和笔做一个笔从手背上过去的动作,示意across,另一个笔从指缝中穿过的动作,示意through。当然身体语言还包括微笑传递,眼神接触,手势语言,耸肩表意等。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耸肩和手势都可以创设一个极其宽松的教学情境,这些无声的语言会感染和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力量已经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利用比较创设情境 在同义词、反义词、同根词、近形词和近音词(包括同音词)之间总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不防借助于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进行语境的创设,以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在这里还是借助高、矮、胖、瘦之间的关系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比较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多媒体画面),请用所给词的反义词填空。

1.The father is very_________(short).And he is fat and __________(light).2.The son is_______(taller)than Yao.And he is________(fatter)and________(heavier).这两个小题就是从所给信息中辨别、理解所学词汇并体会其用法,它们的语境是很清晰的,学生一看题目要求和所给信息,练习巩固词汇的目的很容易达到。类似的考查题目还可以设计成单项选择题,或首字母填空等。总之一个原则:设计的问题要合理,语境要充分体现出要考查的词汇之间的关联。

(四)利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设置语言情景--“词不离句”。顾名思义,就是把词汇教学融入到句子学习之中,以句子为载体,在完整的语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词汇的意义。这也可以作为实物与图画情景的延伸环节。例如:在“What does he look like?”话题中,呈现了词汇look like, hair,face leg,long,short,yellow,white,black,tall,short,fat, thin, heavy, light,之后,用句型设置这样的情景:--What does he look like?--He is fat and heavy./He is thin and light.假如配以相应的名人、影星的图片、视频和简笔画,不用任何的解释,关于描述长相的词汇都表达得十分明确了。也可以用Riddle创设语言情景来进行词汇教学。比如教学bike时让学生猜谜语: I have a very useful thing.It has two wheels, but it can run with them, it has no mouth, but it can talk, and it helps me go to school and go home on time every day.What is it? 这种谜语情景趣味性强,激趣作用相当明显。

词汇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这个环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教学的质量问题,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让我们的学生轻松的掌握词汇,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离不开语言情景,因此,外语作为我们的第二外语,本身就缺乏语言习得环境就更需要情境设置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就应该借助实物、图像等各种手段合理设置语境,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使用语言的机会。同时把要学的语法、词法知识等内容及语言技巧融会于语言情景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NUNAN(1999)曾说:“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学习的语言。即使语言学生已经能背诵语法的规则,仍然不一定能在实际使用时正确地运用。”学习者能理解一项语法规则与他们是否能内化并运用这项规则并不是一回事。学习者实际上需要的是不仅有在不同情景的及不同语境反复接触含有这项语法规则的实践机会,而且他们还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固定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然而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使语法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语法成了空洞的死的条条框框。情境教学已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法教学力求情境化。由于学生的想象力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学在向学生介绍抽象的语法现象时,不同的学生头脑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自己就给该语法项目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时老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较真实的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第五章:结语

语言的价值在于交际,交际的功能决定了话语与语境的密切关系。多数词具有不止一个意义,离开了语境,其意义往往是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里,词语才有鲜活的、确切的、完整的意义。因此研究语境对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意识到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语境,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在语境中讲授词汇,加强操练,使学生能掌握这一方法,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作为学生,要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将课堂学习的这一套路用于实践,避免孤立地死记硬背单词,将单词放在句子、段落、文化等具体的语境中记忆,这样不但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词的用法。只有这样学习积累的词才有生命力,才能在交际中派上用场,实现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永生.语境的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汪溶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章彩云.情景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5]赵庆兰.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景创设方法谈.[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2)

[6]梅梦寒.有效语境与英语教学.[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6)

[7]曲江波.浅谈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3)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语境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境

[摘要]语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上下文语境、时间语境、地点语境、心理语境、家境语境还是社会文化语境都对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文章内涵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注意语境,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语言,以便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境

一、导语

“情随意转”、“时过境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境之重要,前人早有所见。做为语文交际圈三大内容构建之一的语境是人借助语言文字完成语用交际的场所,研究语文交际圈教学,研究语境应为首要。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语境也有多处做了要求与说明,仅以阅读板块为例:

在阶段目标之中,第一学段阅读之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阅读之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阅读之四:“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学段阅读之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之八:“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前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其中的“上下文”、“生活实际”、“文化背景”等都是语境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那什么是语境呢?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条件,这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和人之间产生的。任何思想的交流都离不开与说话者有关的语境。在语文的阅读材料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语句的意思跟上下文,以至与整部作品的背景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下面几种语境因素.二、语境因素 语境包括以下几种

1、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的是词、短语、句子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是指特定语言成分的前言后语。上下文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也可帮助学生消除歧义。例如:

“祥子!”她往前凑了凑,“我有啦!” “有了什么?”他一时蒙住了。

“这个!”她指了指肚子,“你打主意吧!”

愣头愣脑的他“啊”了一声全明白了。(老舍《骆驼祥子》)

其中“我有啦”的意义,只有依据下文“指了指肚子”及祥子与虎妞之间的特殊关系,才“全明白了”。这是下文补充交待了言语的情景后,才使言语意义得以明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山中避雨》中有这样一句话: “有生以来,没有尝试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写的是避雨山中的琴韵之趣.这种趣味给作者的印象感受为什么如此之深呢?这也是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关键.单看这句话,学生肯定无法理解。教学中,激起学生的疑问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顾上下文,反复阅读。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作出评价后再谈自己的看法:远离尘器,避雨荒山,让作者看到了纯朴天然的景物美,纯真和谐的人情美,让他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

雨中空蒙的山色,静静的小茶店,茶博士坐在门中,悠悠地拉着胡琴,这一切,就如画家手中淡淡几笔勾勒出的山水画,而一曲《梅花三弄》,又使这幅疏淡的山水画,平添了无穷的意趣美和醇厚的朴素美。这是一位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眼中才能感到的趣味和美啊!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村里的人都来了,村里的青年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纯然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睦,这真下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通过这样联系上下文,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2、时间语境

语言的产生总跟一定的时间相联系。从古至今,语言在发展变化,这要求理解词语或句子时,注意时间概念。如《天安门诗抄》中有这么一首:

黄浦江上一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 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诗中的“江桥摇”,是借谐音喻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这样的情境意义,粉有联系当时的时代才能悟出。所以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就要介绍好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隐含的意义。

另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都应注意时间语境。甚至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评价也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一篇古代散文,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离现在很久远,学生要理解课文,这也涉及到时间语境的问题了。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教师首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然后教师概括,让学生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从而让学生理解他产生“世外桃源”这种理想社会的思想和社会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有关文言话语上(尤其是“ 交通”、“问讯 ”、“绝境、“ 间隔”、“无论 ”、“ 妻子”等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帮助学生建立古今词义存在的意识,从而少犯以今律古,以今释古的毛病。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呢?老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A、桃源人为避战乱,为何只带妻子而狠心地丢下儿女?(“妻子 ”为“ 妻子和儿女的”的意思。)B、他们来此“ 绝境”不是自寻死路吗?(“ 绝境”的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辨析古今异义是本文重点之一,若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无兴趣,印象也不深,现将“ 交通”、“问讯 ” 等词语的理解转化为以上问题,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兴趣。

3、地点语境

地点作为语境因素,指的是语境所产生的地点。是以说话人所处的位置作为参照点的。在很多的情况下,言语的意义与特定地点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方言词语以及体现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时应该结合地点语境。另外,在使用语言时,也应注意场合之分。王占馥教授说得好“不同的交际场合,决定着不同的内容、目的、方式和特点,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场合,决定着谈什么,不该谈什么,该怎样谈。”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的这一段话“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段话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

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另含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这里写了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写这些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和感悟,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4、心理语境

话语的意义与主观现象的认识关系密切,所以理解话语的意义时,不能忽视话语内容的心理语境。

例如鲁迅的《祝福》中有这样的两个句子“祥林嫂 ,你放着吧!”和“ 你放着吧, 祥林嫂!”四婶第一次喊“祥林嫂 ,你放着吧!” 祥林嫂“讪讪的”,有些难为情。因为即使在祥林嫂自己看来,先后死了两个丈夫,儿子又被狼吃掉,已是个晦气,不干净的人。自己是没有资格去动祭礼的。她为自己的举动感到难为情。后来她花钱捐了门槛,认为自己是个“干净”的人了。于是,在第二天年的大年夜,就放心去做以前由她做的摆祭礼的事。四婶还是来了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的断喝,这是她万万想为到的。以致她“像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由此可见,四婶的话对她心理打击之大。

四婶的前后两句话,对祥林嫂产生的不同影响,是祥林嫂不同心理语境所造成的。

贝利的《第一千个球》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简直羞得无地自容„„这时我倒想起许多事——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我似乎看见他为了养活一家,在毫无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扫地板。我两眼盯着地板,真希望地上开个洞把我吞下去,埋葬我的羞惭。”这段话是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贝利羞得简直简直无地自容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它写出了贝利听到你父亲的谆谆教导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受到煎熬,亲情胜地过一切,决心埋

葬过去的心理活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用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办法让学生深入领会心理活动描写在传记文章中的作用。首先由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贝利和学生的对话,再由学生讨论,认识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对表现人物的个性十分重要。

5、家境语境

家境作为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时有可见。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关。

林黛玉、贾探春、薛宝钗同为金陵十二钗,她们性格迥异。《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中三位姑娘的居室布置,充分反映出人物的不同性格。而她们的性格之所以迥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们各有不同的家境。

林黛玉自小失去双亲,寄居在外祖母家,因此不得不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其潇湘馆布置所突出的一个“小”字,正是她性格的写照。这是林黛玉的家境形成了她封闭的性格。而薛宝钗家资万贯,尽管跟林黛玉一样同住在亲戚家,但她根本无需依靠姨妈王夫人的资助,再说她还有母亲和兄长呵护,因此她性格很开朗。贾府三小姐探春的性格更是跟豪门相吻合。这从她居室的“阔朗”可见一斑。由此看来,家境也是语境因素之一。

另外,仍然以贝利的《第一千个球》为例:球王贝利小时候因好奇喜欢上吸烟,他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时,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把他拉过去,好像朋友之间的谈话似的向儿子解释,如果抽烟喝酒的话就踢不好球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贝利羞得简直无地自容。从那一天开始,贝利始终没有碰过香烟。贝利不仅球技出众,而且心理素质很好,这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当时贝利的父亲要是打骂他,可能会激起他的反抗。今天的贝利可能就是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而不是“足球之王”。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乃至事业上的成功与否都有很大的影响。

6、社会文化语境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也是语境的一种。在言语交际中,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因素,不然会影响交际效果。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某些指称意义相同的词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汉族人与回族人对猪的褒贬不一致。中国人常以海燕、龙作为勇敢的比喻,而欧美人却把它作为有灾难、凶恶之喻意。中国人常以狗作为坏人的喻体,而欧美人却把狗看成忠诚的朋友。诸如此类,在语言的理解和交际中都应注意。

鲁迅的《祝福》写到祥林嫂被卖嫁给贺老六时,“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拜成天地„„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有人认为,这是祥林嫂同旧势力搏斗,反对剥夺她的自由意志,要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得知道,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可没那样的觉悟,她完全是在封建贞操节烈观念支配下的行动。她反对得越厉害,就越能说明她受封建文化毒害之深,也就越能衬托她命运之悲惨。

再如陈鲤庭的剧本《放下你的鞭子》,课后有思考与练习(1)、汉子和香姐流离失所,卖艺街头,汉子还要用鞭子狠心地抽打自己的女儿,这合乎情理吗?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剧中青工是怎样一个人物?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人起了怎样的作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因为是剧本,教学时可用活动的等式进行。先让学生读顺文,读懂意,说说课文的时代背景。检查完预习情况后,教师再作总结:首先介绍街头剧的特点,街头剧又称话报剧,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励性、时效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的最热门的话题。《放下你的鞭子》是街头剧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剧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剧中父女两人的遭遇,在战争初期具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容易激起观众的感情共鸣和民族义愤,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大批东北人被迫逃进关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的烈火燃遍了全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

出,无不激起观众对日寇的极大的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个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日的有力武器。

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课后的练习自然就理解了。但要深入理解课文和把握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像青工这一形象的特点,还要通过“听读”---“研读”---“欣赏”这一活动过程来教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跟语境是密不可分的,离开相应的语境,是无从实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不注意语境,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分析和使用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和神奇,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占馥《语境与语言运用》,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2、老舍《骆驼祥子》

3、丰子恺《山中避雨》

4、无名《天安门诗抄》

5、陶渊明《桃花源记》

6、鲁迅《祝福》

7、贝利《第一千个球》

8、曹雪芹《红楼梦》

9、陈鲤庭《放下你的鞭子》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Regardless of the context is the

context, the context of time and place context, the context of psychological, family or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all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the article, experience plays a decisive connotation of the article.As a result,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teaching languages, at any time to help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context, to help them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context 作者签名:莫良梅

下载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举例说明文化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大全五篇]

    举例说明文化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 文化语境指的是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二是社会规范。不同的文化语境在言语交际中有着不......

    媒介文化产品的混杂性

    201002008 新闻学 宫玉 媒介文化产品的混杂化-----以国际影片为例 “混杂化”是全球化背景下近年来国外文化研究的新理论概念,与当代全球化进程联系紧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

    (汇总)大学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2010《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文化知识总汇 1. 《易经》,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的,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从本质上来讲,《......

    2018年文学文化常识专题

    □□ 中考文化文学常识专题练习D.《秋天》——何其芳——现代——《预言》—散文诗 6、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1、与下列课文有关内容的搭......

    中外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中外文学文化常识整理一、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①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等。(刘安:《淮南子》)②......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文学风格总......

    文学传播需要文化

    文学传播需要文化 中国并不缺少优秀文学,更不缺少优秀的文学家,从近现代的鲁郭茅、巴老曹,到冯骥才、北岛、贾平凹、史铁生等等。但为什么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要到现在才千呼......

    文学文化常识(中国)

    中国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萧鼓,渔谯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岩茶,铁观音,屯溪绿茶,祁门红茶,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