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四新文化运动言说语境中的
古大勇,魏继洲.五四新文化运动言说语境中的“偏激”修辞--以钱玄同等为中心[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周飞.用心体悟历史的机缘--例谈《新文化运动》一课的设计灵感[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1)梁笑梅.《小说星期刊》与香港早期新诗的次源性传播[J].中外诗歌研究2010(3)王彬彬.徐树铮:现实中的“荆生”?--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J]同舟共进2010(6)童玲.路跑市场的“新文化运动”[J].环球体育市场2010(5)王兆平.新诗教学“新”路之探寻[J].语文教学之友2010(8)陈美容.新文化运动、“文化热”与“国学热”--从文化整合中的三种现象看文化转型规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李新刚.胡适的新“三从四德”[J].档案时空,2010(9)
邱萍.现当代民俗学研究的特点分析[J].世纪桥,2010(19)
王新宇.弘一大师温州情缘温州博物馆藏弘一大师致友人郭奇远信札[J].收藏家2010(10)陈晖.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选择与设置--以《新文化运动》为例[J].福建教学研究.2010(7)燕华.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陈漱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J].同舟共进,2009(5)
乐朋.鲁迅与胡适:两面旗帜的“陌路”与“同途”[J].同舟共进,2009(5)
胡海珍.鲁迅的一个失掉的好世界--浅谈《故乡》的现代性[J].福建教育:学前教育2009(11)张春丽.浅析高一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权思想[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2(4)周建超.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0(5)
张剑.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J].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9)
霍双喜.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0(9)刘继兴.蔡元培为陈独秀造假履历[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10)谢龙.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之序幕[J].新视野,2010(4)
徐晋如.为旧体诗词注入全新的生命--论新文化运动对于诗词发展的作用[J].社科纵横,2010(8)
邱淅闻.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J].学理论,2010(23)
聂慧丽.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对儒学的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张艳丽.古典诗词歌曲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与可行性[J].民族音乐,2010(4)
任慧群.“病态群理”与“新旧调和”--重读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J].邢台学院学报,2010(3)刘坛茹,邢娟妮.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杨云鹏.新文化运动中自由主义传统观刍议[J].新西部:下半月,2010(8)王四朋.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书刊装帧的崛起[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9)
方旭.也谈新文化运动--读王奇生《革命和反革命·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9)
关志远,苗凤波.《圣经》官话和合译本的历史地位与贡献[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陈明远.从“北大三兔”联想到新文化运动三代英杰[J].炎黄世界,2010(5)李杰.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新文化运动的多元理解--兼谈阅读与思考对深化历史认识的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7)
刘坛茹.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白贵,金强.回族新文化运动与回族报刊之互动关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4)
孙新.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关于“国乐”传统的几点反思[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0(4)吴晓远.浅说新文化运动中的“学衡派”[J]快乐阅读:经典教学,2010(2)
宋燕舞.学习伴我成长 审计辉耀年华--在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前[J].审计月刊,2010(6)华元.开启新时代的先声--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J].民主,2010(3)
蒋晓丽,闻学峰.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新闻伦理思想[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尹旦萍.爱情是什么?--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爱情的讨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3)郝雨.21世纪的文学革命论--也谈中国文学教育的改革[J]山花:上半月,2010(6)
肖朗,黄国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作者群体的转变--基于量化的分析
[J].大学教育科学,2010(3)
李良忠,景皓洁.网络世界的“新文化运动”[J]书摘,2010(6)
孙郁.五四新文化:从“人各有己”到“自他两利”[J]群言,2010(5)
汪杨.新文化运动的地域展开--以安徽地区的书、报、刊等媒介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张敬燕.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略论梁启超新闻文的创作特色[J].河南社会科学,2010(3)
刘宁元.“五·四”新文化时期北京女性报刊评述[J]新闻知识,2010(4)牛军.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方案的考察[J]船山学刊,2010(2)
张金荣.易白沙评孔扬墨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J].文史博览:理论,2010(2)尹旦萍.新文化运动对女性问题的关注[J].社科纵横,2010(4)
王安琪.试论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重建”问题[J].文学与艺术,2010(3)许如广.跃动的“五四”之光--参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J].军队党的生活,2010(5)尹旦萍.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婚姻自由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李毅红.五四青年教育探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青年教育特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尹旦萍.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夫权的批判[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
王一羊.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抉择--以鲁迅及其小说《阿Q正传》为例
[J]新西部:下半月,2010(3)
张大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激烈反传统主义探析[J]理论界,2010(3)
丁小丽.《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上、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
[J]文史知识,2010(3)
朱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偏激”说驳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莫志斌,梁志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的努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付宏.“少年贵州会”与新文化运动[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白兴荣.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王国太.从标准化建设到“新文化运动”[J]中国交通建设监理,2010(1)
朱德发.以科学思维辨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10)张文娟.也谈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男权思想的批判[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10)张琪.中国对现代化浪潮的回应--我眼中的“新文化运动”[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09(4)储天虎.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战争认识的嬗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18 新文化运动就在我们身边!
袁伟时 南风窗-2009年11期
219 梁漱溟“五四”新文化观研究
聂慧丽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1期
220 论上海戏剧协社诞生的必然性
黄世智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4期
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彭平一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222 《白话文学史》:文学史书写的政治
高建青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223 现代中国新诗的诞生与政治文化--以胡适的实践为中心
张立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224 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先行者王光祈
张俊梅 儿童音乐-2009年12期
225 图式的背后--油画《沉睡的维纳斯》与《乌尔宾诺的维纳斯》探析
王惠彬 美术大观-2009年12期
226 略论五四运动与基督教
王德硕 大江周刊:论坛-2009年11期
227 文化:内置于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关键词
王怀平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12期
228 现代书院面临两难困境
柴爱新 红蕾·教育文摘(下旬)-2009年12期
229 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略谈
王维琴 戏剧丛刊-2009年6期
230 民国时期“教授治校”体制分析--罗家伦时期的清华大学
赵章靖 刘晓晓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11期
231 从《新青年》看期刊栏目的设置
杜波 编辑之友-2009年11期
232 传统科学价值观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马红霞 刘琪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233 中国婚姻观念的现代建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离婚自由的讨论
尹旦萍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6期
234 当代文学批评主体建构的理论积淀和感知能力问题
贺绍俊 山花:上半月-2009年12期
235 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胡军 文史知识-2009年12期
236 善良的小巴金
喃喃(改编)坤正(画)中外童话画刊(幻想+欢乐)-2009年10期
237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父权的批判
尹丹萍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期
238 生产力发展视角下的五四运动研究
黄亚玲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年6期
239 静处的月明:林徽因诗存及其它
张建智 博览群书-2009年12期
240 好书超市
无 博览群书-2009年12期
没有情感的知识没有情感的道德--新文化运动中学者的宗教观研究
张映伟 社科纵横-2008年2期
245 阳翰笙: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王庆跃 张少青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3期 246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创作
王吟 文教资料-2008年29期
247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淘汰实用主义
郑超 文教资料-2008年29期
248 论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的演变
潘小燕 文教资料-2008年27期
249 易卜生主义和《伤逝》
李士稳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7年11期
250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公民教育思想研究--限于1925--1945时段的考察
刘保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251 五四启蒙文学思潮论
余新明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252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的“责任”观
邵建 书屋-2006年12期
253 “新文化运动”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方李莉 观察与思考-2005年17期
254 “五四”时期新散文产生原因初探
葛苑春 宿州学院学报-2004年5期
255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孙敬慧 剧作家-2004年5期
256 对新文化运动中“革命”作为一种姿态的思考
甘智钢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257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看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刘彦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2期
258 夹缝里的“五·四”--启蒙的呼唤与保守的反诘
谢毓洁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期
259 陈望道美学思想探源
冯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260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体育思想肇始
王松 张爱军...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的重塑
赵茜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2期
263 巧用虚词出新意
赵耀昌 读读写写-2009年11期
264 辜鸿铭只会说写文言吗?
赵玲 高考(江苏版)-2009年10期
265 为文学立正统,为国学存硕果--《青鹤》述评
李勇军 考试.高考族-2009年11期
266 假如......赵丽娟 新语文学习:高中-2009年9期
267 当代文学巨匠-茅盾
无 当代学生(读写版)-2009年9期
268 胡适的“少年得志”
佚名 中学生故事与阅读-2009年10期
269 博雷,文人书法的代表
张瑞田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9年6期
270 让硬笔书法在素质教育中得到不断发展
冯英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9年7期
271 大材小用
无 作文素材-2009年7期
272 名著开讲《子夜》--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
韩夫乐 新语文学习:高中-2009年7期
273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文化运动
李远振 中学生导报·中考历史快递-2009年5期
274 罗素语录
平瑞方 新作文:中考作文智囊-2009年6期
275 荷塘月色
无 快乐学语文:初中版-2009年5期
276 刘半农 粗话启事
无 读写月报:新教育-2009年3期
277 守望与延续-关于“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
黄君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9年4期 278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王家新 名作欣赏:中学阅读-2009年2期
279 如何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薪文化运动的性质
王光成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09年1期
280 中外历史上的主流思想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复习
谭朕元 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2009年1期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无 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2009年1期
282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刘洪智 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新课程-2009年1期
283 新文化运动
姜永康 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2004年07M期
284 近代中国的思想进步历程
王强 于波 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2004年05M期
285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三题
李翔海 齐鲁学刊-2009年6期
286 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
柯雷(Maghiel van...中外诗歌研究-2009年3期
287 中国新诗发生期新诗集序的媒介价值
梁笑梅 中外诗歌研究-2009年3期
288 浅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
叶长青 刘建国 吉林教育:高教-2009年11期
289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再思考
燕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
290 重庆“新文化运动”
刘彦昆 朱文强 小康-2009年11期
291 2002“新文化运动陈列”
无 中国博物馆-2009年3期
292 2009“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
无 中国博物馆-2009年3期
293 **的变相与五四运动学术文化价值的提升
姜朝晖 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5期
29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意义
周景芝 剑南文学:下半月-2009年9期
295 怠约一坡青果讲方言:现代汉诗的另类历史
田晓菲 宋子江(译)...南方文坛-2009年6期
296 胡适与近代图书馆
张喜梅 教育科学文摘-2009年4期
297 “骄杨”杨开慧
杨士勇 高中生:快乐阅读-2009年11期
298 从胡适的思想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属性
谢华 王丽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299 声音
无 青年教师-2009年8期
300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崔健 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10期
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戏剧的接受
周兴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303 03音乐,与政治无关?
无 体育博览.运动健康-2009年10期
304 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
无 学术界-2009年5期
305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叶长青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4期
306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
吴志菲 红岩春秋-2009年5期
307 “社会”是一个关键词:“五四解释学”反思
杨念群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10期
308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张超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5期 309 成都杜甫草堂馆藏沈尹默作品将在湖州市展出
无 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3期
310 革命先辈人民英模
无 军队党的生活-2009年10期
311 欧洲文艺复兴文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邓宏艺 白青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312 陈独秀留给后人的沉思
何强盛 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09年9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高等教育思想探析
刘慧 学理论-2009年21期
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郑师渠 新华文摘-2009年18期
第二篇: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第三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教案-教学教案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板书设计: 第24课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4.代表人物 5.历史意义 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 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 5.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这场政治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讲授新课:
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领域里同封建势力的斗争。(板书)
一、新文化运动
任何一场运动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都是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看书,课本正文的第一段及小字部分)(板书)1.兴起的原因
一方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在政治上大搞独裁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为其复辟帝制服务,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破坏辛亥革命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这更助长了袁世凯的反动气焰。
在这两股反动势力的推动之下,一时间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于是就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板书)2.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其积极、向上、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朽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了,其后,《青年杂志》又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这场新文化运动究竟想向人们宣扬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板书)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民主,又称为德先生(democracy),指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科学,又称(science),指自然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两面最光辉的旗帜。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孟之道的儒家伦理学说。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学是指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结合起来的文学。这些思想的传播与一批杰出的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是分不开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的小字部分,找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主张。和同学一起总结。
那么,这场伟大的思想活动有何意义呢?(板书)5.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2)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方面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当时思想界的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使许多青年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一批先进的青年就逐渐接收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板书)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逐步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进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打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入一个新的时期。
思想领域里的斗争推动了政治领域的斗争,又是政治斗争的先声。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面对国家主权遭到凌辱、封建势力卖国求荣都义愤填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板书)
二、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是源于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的,又有其直接原因。(板书)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请同学阅读小字)5月3日,北京的报纸上登出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当晚汇集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进步记者邵飘萍在会上报告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失败的经过和原因。学生们听了悲愤交加,失声痛哭。一个学生当场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会上决定5月4日联合北京各校学生举行大示威。(板书)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自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北洋军阀三个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游行队伍前往赵家楼的曹汝霖住宅,学生不见曹汝霖,就防火烧了曹宅,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
第二天,北京的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凭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一腔燃烧的青春热血。五四青年勇敢的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学的号角。中华民族的精神、理性、血气,在这一批年轻人的身上象火山般喷发了。他们呼唤着国人的觉醒和反抗,他们面对反动军阀的棍棒辗转从容,他们身上汇聚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尊严,坚强和不屈。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唤起了各界人民的爱国热情,“六三”之后,五四运动又有了新的发展。(板书)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
上海的一些工人早在5月4日以后就投入了爱国运动。三友实业社的工人在“国耻日”罢工一天。6月5日以后,上海的很多工人陆续罢工,商人也相继罢市,大小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业”等揭帖。连理发店门上也贴着“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诸君不必光顾”的口号。从6月初开始,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许多城市的商人罢市。从此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样,从北京开始的五四运动,至此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运动的中心也从北京转到了上海。
五四爱国运动以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使其爱国行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板书)4.历史意义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2)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参与运动的阶级分析)
(3)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4)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历史转折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延续,是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爱
第四篇:语境中的近义词
语境中的近义词
一、给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换上另一个词语,使该句子的意思不变。1.只要有什么东西响了一声,母鸡立刻警戒起来。()()2.母鸡有时候欺侮最忠厚的鸭子。()()3.猫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4.说猫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5.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
()6.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7.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8.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9.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0.我讨厌自私自利的行为。()()11.小明进步这么快,我惊奇极了。()
12.今年自然灾害很多,由于农民发挥了冲天的干劲,庄稼居然丰收了。()
13.我们应该蔑视困难、战胜困难。()14.冬天到了,我就希望下雪。()
15.这次考试时我格外仔细,得了100分。()()
16.我才不管别人的嗤笑,只要是对的,我就踏踏实实地去做。()
17.我走了,我不能耽搁你的学习。()18.越是紧张的时刻,越是要保持冷静。()
19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感到自己的才能确实不如诸葛亮,因而十分羞愧。()()
20.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语境中的反义词、近义词
一、读一读,再按要求完成题目。
粗糙
肮脏
谨慎
憧憬
简陋
能工巧匠 宽阔
疏忽
精致
污浊
陶醉
理直气壮
1、找出一对近义词:
2、找出两对反义词: 二.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几对反义词。1)公路笔直宽敞,山路狭窄弯曲。()——()()——()
2)这人反应灵敏,那人却很迟钝。()——()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勤劳的蜜蜂不知疲倦地工作,而懒惰的寒号鸟只知道休息。
()——()()——()
三.在①组空缺处填入加点词的同义词,在②空缺处填入加点词的反义词,使之构成一个成语。
①生_ 死别
_ 吞活剥
心_ 气和
②___小异
大智若_ 不_ 则退 以攻为_ _为用
化险为_
第五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_自然科学论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作者】龚书铎如何认识、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益的。因为无论是主张全盘西化还是主张复兴儒学的人以及那些对现在的文化建设有着种种意见的人们都经常回头讲五四新文化问题要从新文化运动讲起。现在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造成了依附于传统中的道德尊严及其社会规范性被摧毁激发出全盘西化的空想指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造成了中国传统价值的断层导致现在中国价值失范由此产生了各种思想混乱。还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过激主义造成了文化传统的断层等等。对此只想着重谈两点看法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归之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情绪主义的产物显然是不妥当的把问题简单化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当然是有感情的在他们对当时社会、文化状况的是非判定、好恶选择中本身就有着感情问题。但不能把这种感情因素归结为情绪主义更不能因此就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他们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新文化的提倡都是在经过对社会现实的严肃思考后所做出的抉择这种抉择是感情的更是理智的。新文化运动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也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当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搞帝制复辟。而与政治倒退相伴随的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1912年袁世凯下令尊崇伦常要全国人民恪守礼法。1913年他又颁发尊崇孔圣的通令。1914年袁世凯在其正式颁发的祭孔告令中声称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国纪民彝赖以不坠。他诬蔑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儿成为土匪禽兽之国《政府公报》1914年9月26日。随即他亲率百官到孔庙祭孔。其后又下令正式恢复前清的祭天制度并亲自到天坛祭天。祀孔祭天的活动是复辟帝制的先行正如鲁迅所说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如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宗圣会、经学会、读经会等等。这些组织与北洋军阀相唱和攻击辛亥革命谩骂民主共和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此后历史的发展更是清楚地表明所谓文庙祀孔天坛祭天不过是恢复帝制的前奏武圣张勋与文圣康有为联手导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既然反动的政治总有腐朽的文化为之张目那么捍卫共和、反对倒退就势必要痛击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高扬起科学、民主的大旗对封
建的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同样道理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所以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决非源于几个文人一时的感情冲动。我们无需复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所历尽的坎坷以及他们是怎样由寄希望于公理战胜强权到最终得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实质就是强权即公理这一结论。这里只想指出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五四运动后虽然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日益扩大但它又是流派繁多、鱼龙混杂。各种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泛劳动主义等等都披着社会主义的外衣。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先进的中国人只是凭着个人感情的好恶、在某种情绪的支配下而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当然不是。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李大钊、陈独秀等就问题与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所进行的理论阐发和激烈论战研究一下毛泽东等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对各种主义的比较与实践再看看蔡和森、周恩来等追求真理的先进青年对法兰西文明的切身感受以及瞿秋白对红色苏俄的访问给年轻的心灵所带来的影响和震动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先行者对社会现实深沉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非理性的冲动。新文化运动正是这种思考后的抉择是对现实的积极回应。其次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它体现着时代的特点。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封建阶级无可挽回地没落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在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更是公开提出了本阶级的政治主张和文化要求。甲午战争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开始抨击君主专制纲常名教批判汉学、宋学主张民权、自由、平等。这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进一步批判封建的纲常名教提出如果不扫荡三纲荡涤五伦中国就不能提自由之空气振独立之精神拔奴隶之恶根救民众之悲运《伦理学平等危言》《经世文潮》第2期。革命派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孔孟提出三纲革命、圣人革命。有的认为孔子之学仅列周季学派之一耳不能说他是至圣先师《论孔子无改制之事》《刘申叔先生遗书》第45册。把孔子的学说仅看成是一个学派这就否定了圣人和圣学的绝对地位。有的则明确反对尊孔指出因孔子专门叫人忠君服从这些话都很有益于君的。所以那些独夫民贼喜欢他的了不得叫百姓尊敬他称他为至圣使百姓不敢一点儿不尊敬他又立了诽谤人的刑法使百姓不敢说他不好。总而言之孔子虽好必不能合现在的时候了。我但望吾同胞做现在革命的圣贤不要做那忠君法古 的圣贤《法古》《童子世界》第31号。尽管维新派也曾批判封建的伦理纲常但他们是打着孔子改制的旗号而且还向光绪帝上书要求把孔教定为国教。维新派是在孔子旗号的掩护下来批评儒学传统中的某些东西革命党人则反对尊孔这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一大进步。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纲常名教、反对孔教认为孔子之道不合于现代社会生活等这和革命党人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的。当然新文化运动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超过了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思潮它是对维新思潮和革命思潮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不是情绪主义的产物。
二、对于所谓反传统和激进主义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和道德失范的论点应该如何认识。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1.在新文化运动中有的人如陈独秀、钱玄同等确实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说过一些过激的言论但这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不能仅根据个别人的个别言论来判定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如当时钱玄同曾提出过要以英文或法文代替汉文的主张这不仅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而且成为了日后人们指责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的重要例证。其实就在钱玄同的文章发表的同时陈独秀便已公开对钱玄同的主张表示了异议。此后他又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明确指出对于钱玄同因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至于钱玄同本人更是从没有把自己视为新文化运动包括新青年社的代言人他所发表的不过是有待讨论的个人见解。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那篇《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一文的最后特别指出本社同人及海内志士关于此问题如有高见不论赞成与反对尤所欢迎。2.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要完全否定传统即全盘反传统这是值得探讨的。断言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未免武断。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以进化论的观点来阐明孔子之道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生活不能编入宪法不能把孔教定为国教。陈独秀的《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宪法与孔教》和李大钊的《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文章都论述了这个问题。2揭示了维护专制制度的孔教与民主、平等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如陈独秀强调说民主共和国重在平等精神孔教重在尊卑阶级若一方面既然承认共和国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3卷第3号。他还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3卷第6号。3以个人独立人格集中批判封建的纲常名教。如鲁迅的名著《狂人日记》、《我
之节烈观》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吃人与礼教》等都是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尖锐批判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的最主要的内容。就像陈独秀所说的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况且他们对于孔子和孔学也并没有全盘否定。如陈独秀认为孔学也有优点不是一无可取。他肯定了孔子和孔学的历史价值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孔教研究》《每周评论》第20号。李大钊更明显地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认识和态度认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时代之道德《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李大钊选集》第79页。他们反孔更主要是反对被历代君主所雕塑出的作为偶象的权威。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新文化运动提高了非儒学正统的传统文化的地位如小说、戏曲、民间文学、民俗学等从此使它们受到了社会上前所未有的重视。所以不能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摧毁了传统是全盘反传统。3.关于所谓传统断层、道德失范的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传统文化的断层。传统文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许多东西直至今天依然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并没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生断层。伟大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八年的全民抗日战争共产党人所起的中流砥柱的作用都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有关。优秀传统在凝聚民族力量、反抗外来侵略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明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传统文化发生断层的观点是与事实不符的。就道德问题而言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所谓道德沦丧、失范的提法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道德问题并不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才首次被凸现出来。其次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道德是进步的无可非议。如果说批判封建道德就是传统断层或道德失范那么应该说断得好、失得好。而且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批判旧的封建道德而且还提倡新道德是道德建设而非道德失范。这里有一个用什么标准、观点来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传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不同的时代传统文化会积淀下一些东西、淘汰一些东西同时也会有所吸收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既融汇了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吸收了印度的佛学以及明末清初对西学的吸纳。认为对传统文化某些不好的东西提出批评就会造成断层这是没有根据的。社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落后、陈腐的文化成份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优秀、进步的
文化则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并非只是一味破坏破旧正是为了立新。他们对于一切腐朽的封建文化进行的尖锐批判不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且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睽睽之于历史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等各个领域不都留下了他们革故更新的创造和贡献。之所以有人会提出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文化断层问题的焦点恐怕还在于如何看待儒学的正统地位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但儒学正统地位的失去实际始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而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是历史的进步。反之如果认为应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自然就会认为传统文化发生断层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自其发生之日起人们就一直对它褒贬不一。其中有的人是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上抓住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的某些言论而对之大加攻击有的人则是以同样的言论为依据站在西化的立场上把全盘西化视为五四精神的真谛。此外更有一些人出于政治考虑指责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造成了信仰真空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无庸讳言发生在8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确有过一些偏激的言论这其中的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和汲取。但是我们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要看它的主流和本质不能只抓住枝节、现象去下结论。切忌在指责前人偏颇的同时自身却仍在犯着简单化、片面化的毛病。至于那种非学术的、出于某种目的而强历史以为我用的做法尤其应该予以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