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启蒙语境中的解放区文学思潮
启蒙语境中的解放区文学思潮
中文
解放区文学思潮是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启蒙作为贯穿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重要特征之一,深深地影响着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解放区文学思潮的核心内容是对文学大众化的倡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纲领性理论,对文学的大众化以及文学的普及和提高都做了颇有深意的阐释。可以说,深入了解解放区文学思潮的文学大众化内涵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解放区文学思潮的特征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拟将解放区文学思潮放在启蒙的语境中进行探讨,对解放区文学思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考察,在史的意义上对解放区文学思潮的总体特征进行全新阐释,同时,对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大众启蒙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
全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
本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章 文学启蒙的中国化进程
本章主要是对启蒙的相关概念的阐述梳理,同时从史的角度来介绍启蒙的中国化进程。首先介绍五四启蒙文学思潮对西方的借鉴和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开创性意义。其次,分析左翼文学思潮对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传承与转变。
第二章 历史的抉择—大众启蒙文学思潮 这一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大众启蒙的角度论述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分别从理论指导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加以阐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解放区文学思潮重要的理论纲领,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讲话,它不仅对以往中国的www.xiexiebang.com文艺现状做了深刻的总结,同时也开创了文艺的新时代,其对中国新文学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实绩给予的部分肯定,对客观现实,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存在的重视、对文学创作来源问题的深入阐述,以及对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相互学习的观点的提出等几个方面。在《讲话》的推动下,解放区文学创作全面深化,本文根据解放区文学创作的不同文化底蕴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加以阐述:分别是以丁玲等人为代表的延安作家创作群体,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体和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体。正是在这些创作实绩的推动下,解放区大众启蒙文学思潮得以全面深化。
第三章 时代的回响—个性启蒙文学思潮
本章主要论述与解放区大众启蒙文学思潮相呼应的个性启蒙文学思潮:即以王实味为代表的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作家个性的个性启蒙文学思潮。同时,对其与大众启蒙文学思潮相互补充、瑕瑜互见的关系加以简要论述。
第四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启蒙特征 通过以上几章的论述,本章总结了解放区文学思潮的启蒙特征,即民族化与大众化、政治性以及雅俗合流的文学特征。
结语 新世纪以来,面对文学的日益边缘化以及受众知识层面的逐渐提高,如何在传媒技术不断丰富的当今语境中,保持文学鲜活的生命力,合理地处理文学的雅俗关系,在全新的语境中做好文学的普及与提高,使文学启蒙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使文学能够经受得住市场化的不断考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新世纪文学启蒙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在文学的雅俗合流趋势之中回归民族传统,使文学传承的意义更加鲜明,在不断发展中超越自我。
译文
Liberated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Enlightenment through the 20th century a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literary trends,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liberated areas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rends deeply.Liberated Literature is the core of popular literature advocate, and Mao Tse-tung “in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Speech” Literature as a liberated programmatic theory, popular literature and popular literature and have done quite profound meaning to improve interpretation.It can be said to understand the popularity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liberated sense to grasp the whole essence of the liberated areas Litera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liberated Literature on the context of the Enlightenment to explore thoughts on the liberated areas of literature to study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 the sense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rends of the liberated areas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new interpretation, while in the Liberated Area Literature Popular Enlightenment sense of depth.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Introduction section:
This section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thesis topics, research status, to be taken research methods and issues to be discussed.Chapter 1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
This chapter is relat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nlightenment in order, whil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 in China.First introduced the “May 4th” Western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on Reference and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reative significance.Secondly, the analysis of left-wing Literature Literature on “May 4th” Inheritance and change.Chapter 2
Choice of historyPersonalized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mainly with the trend of the first literature flake of literature and ideas with rudimentary : wang shiwei represented the importance of artistic and literary writers of the trend.meanwhile, the trend in the first literature complement and is rather patchy relationship to be a brief discussion.Chapter 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berated areas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above chapters,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berated Literature of the Enlightenment, that nationalization and the popular, political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Conclusion
New century, facing the growing marginalization and literature, public knowledge of the increased level of the media skills are rich in this context, the literature of vitality and fair handling of literature, and elegance in a new context for literature and raise standards,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enlightenment, but also to take up a market-oriented development of the trial, and these are worth our thinking and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The task of enlightening the new century literature is still a long way.Elegance and Vulgarity in literature among the return to traditional national trend, so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heritage is more clear than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第二篇:语境中的近义词
语境中的近义词
一、给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换上另一个词语,使该句子的意思不变。1.只要有什么东西响了一声,母鸡立刻警戒起来。()()2.母鸡有时候欺侮最忠厚的鸭子。()()3.猫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4.说猫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5.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
()6.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
()7.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8.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9.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0.我讨厌自私自利的行为。()()11.小明进步这么快,我惊奇极了。()
12.今年自然灾害很多,由于农民发挥了冲天的干劲,庄稼居然丰收了。()
13.我们应该蔑视困难、战胜困难。()14.冬天到了,我就希望下雪。()
15.这次考试时我格外仔细,得了100分。()()
16.我才不管别人的嗤笑,只要是对的,我就踏踏实实地去做。()
17.我走了,我不能耽搁你的学习。()18.越是紧张的时刻,越是要保持冷静。()
19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感到自己的才能确实不如诸葛亮,因而十分羞愧。()()
20.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语境中的反义词、近义词
一、读一读,再按要求完成题目。
粗糙
肮脏
谨慎
憧憬
简陋
能工巧匠 宽阔
疏忽
精致
污浊
陶醉
理直气壮
1、找出一对近义词:
2、找出两对反义词: 二.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几对反义词。1)公路笔直宽敞,山路狭窄弯曲。()——()()——()
2)这人反应灵敏,那人却很迟钝。()——()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勤劳的蜜蜂不知疲倦地工作,而懒惰的寒号鸟只知道休息。
()——()()——()
三.在①组空缺处填入加点词的同义词,在②空缺处填入加点词的反义词,使之构成一个成语。
①生_ 死别
_ 吞活剥
心_ 气和
②___小异
大智若_ 不_ 则退 以攻为_ _为用
化险为_
第三篇:语境中的词汇教学
语境中的英语词汇教学 安晓凤
甘肃省古浪县民权初级中学 2010.12.20 目录
第一章: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二)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完全按照课本教单词
3.词汇教学方法单一
4.孤立教学词汇
第三章: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境的理解
(二)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1.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概念意义
2.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语体意义
3.利用文化语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 第四章:语境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一)利用实物和图片创设语境
(二)利用身体语言创设语境
(三)利用比较创设语境
(四)利用语言描述创设语境 第五章:结语
第一章: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也是英语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 1976)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Harmer 1990)。由此可见,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长期以来,词汇教学一般被置于“发音、拼法、词性、意义”的框架中,很多情况下忽视了词存在的特定语言环境,孤立地教词,以致造成学生的词汇学习因缺乏语境意识而思维简单,学习中缺乏积极的联想,只靠机械性地将英语单词与中文意思一一对应记忆。学生在头脑中混乱地大量堆积词汇,却未能掌握正确应用单词的方法,造成实际能力较低的现象。英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很强的语言,词义对语境的依赖性强。功能语言学家主张把词义用法和整个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将单词在语境中定位,赋
予单词活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第二章: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历来是一个难点,词汇教学方法陈旧,效率很低。本章主要谈论的是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目前常用的词汇学习法有简单的音、形、意讲解法,构词法、分类法、循环记忆法等,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单词的记忆都起到了作用。但这些词汇记忆法只是向学生呆板枯燥地灌输词汇知识,要求学生朗读生词表,评出生词,提供对应的汉语释义,继而进行繁琐的讲解。这种教法让老师的讲解占用了过多时间,不仅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英汉词语存在一对一的的对应关系。而且将词汇教学孤立于语境之外,致使学生接受的是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没有深入到词汇内部,词汇的记忆是孤立的、二维的、机械的和缺乏意象。当语境发生变化,词义和句义随之变化,学生就难以理解,而且学了词汇不会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差,总是没有明显的进步。显然,就目前在英语词汇教学上我们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原本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理解、思考、猜测、归纳和总结的词汇或规律,都由老师完成了。教师只注意到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完全按照课本教单词
在课堂教学中只教课本上出现的单词,没有联系学生生活,适度地扩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词汇.适当扩大一点课外的相关内容、适当的引申,可以不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精神,让学得好的同学多学一点。
3.词汇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单词、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听和记笔记为主,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缺乏具体运用的过程,学习的知识没有被及时地消化。这种单
一、被动的教与学方式,教学活动和练习比较少,而且偏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造成恶性循环。
4.孤立教学词汇
孤立地教词汇,不注意单词使用的语言环境,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在教单词时,经常是一个单词一个意义讲解,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并非都与汉语单词相对应,很多单词在各种搭配或语境中有较多的不同意义与用法。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由于受英汉词典释义的影响,往往对很多词的使用范围产生误解。例如His mother went last year.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他母亲去年去了某地”和“他母亲去年死了”。如果语境明确,或者了解实情,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不同语言的词义范围问题,不要轻易地为英汉词典上的释义所迷惑。所以有时虽然学生记住了一个单词的某一个意义或用法,换了一个语境或上下文,又不知所措了。很多单词好像学过,却不知其义,因此词汇学习成了学生学好英语的拦路虎。
第三章: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境的理解
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在他看来,语言是人们的行为的方式,语言与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语言不能独立于语境而存在。语境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语境对理解语言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起一定的解释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制约性。语境理论使词汇教学结合语境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将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性语(Extra-linguistic context/Context of situation).语言性语境指一个词与所存在的其他的词、短语和句子所构成的环境,包括一个段落、一个章节甚至一本书。又称狭义语境,小语境或上下文。非语言性语境涵盖人物、时间、地点以及整个文化背景,又称广义语境或大语境。
(二)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
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利奇所说 “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No context ,no text。”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充分利用语境,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各种意义。
1.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是词义的核心,它直接地、明确地表示所指对象,概念意义事实上就是词典中列出的词的意义(汪榕培,卢晓娟,1997)。词的概念意义一旦固定下来,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英语中一词多义的词非常多,有的词在词典里有好几个义项,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岐义。例如: She can't bear children.她是不能“忍受”孩子还是不能“生育”孩子?
He is drawing a cart
他是在“拉”车还是“画”车?
但如果将上面的句子分别扩展成:
She can't bear children if they are noisy.(忍受)
He is drawing a cart on the paper.(画)
通过提供上下文,这些词的意思就一清二楚了。之所以岐义消除,就是语境在起作用。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提供足量的上下文语境,使学生养成在语境中掌握词的概念意义的良好习惯。
2.利用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语体意义。
语体是适应题旨和语境的需要为实现交际功能而形成的语言运用体式。不同词汇的使用反映了不同的外部环境或场合的意义。在英语中有些词的概念意义相同,却在具体的语境下不能置换,下面以利奇(Leech)的两个典型句子为例:
They chucked a stone at the cops, and then did a bunk with the loot.(他们把一块石头朝警察扔去,然后带着钱溜掉了。)After casting a stone at the police, they absconded with the money.(他们向警察投掷一石,然后携款潜逃。)
在上面的两个例句里,第一句可能是两个作案者后来谈论其作案情况时说的话,所以比较随便,用到了cop, chuck, loot, bunk 这些口语词语甚至俚语。而第二句中,很可能是警长在向上司汇报案情,所以用词正式,如 cast, police, abscond, money.由此可见,言语交际的对象、场合的不同影响着词汇的选择。通过语境让学生了解词汇的语体意义,也有利于掌握近义词。
3.利用文化语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
很多词汇,不仅有其本意,还有其文化意义,只了解词汇的本意,不了解其文化意义,就无法真正了解词句的某些真实意义。正如胡文仲先生曾说过,“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仲,1994)。英汉两个民族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等使得英汉民族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角度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汉语中的“力大如牛”在英语里却表达为“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在以前英国经常用马来拉车犁地,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还比如,在中国人心目中,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之意,东风报春;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着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却喜欢西风,因为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因此有所谓“西风报春”之说。
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词汇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不仅会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四章:语境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时首先应避免孤立的记忆单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其次在没有任何语言环境下记忆单词往往就忽略了单词的实际运用。语境中的词汇教学从词汇的语义、应用方面让学生充分掌握词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精心创设真实有趣的语境,(一)利用实物图片创设语境
借助实物和图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然老师是选择实物还是图片,要根据具体的单词来选用。比如在上《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2的内容时可以准备夹克衫、尺子、钥匙、地图、钢笔、橙子等实物,让学生们观看这些实物并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练习,然后问学生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回答了It is...后再提问What color is it?让学生把生活学习用品和颜色联系起来,建立对应关系,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方便用实物的用实物,不方便使用实物的用图画,如《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3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如老虎、熊猫、长颈鹿等,然后可以做对话练习如What's this?/Do you like it?/Why?来巩固学习本单元要学习的有关动物的词汇和一些用来形容动物的形容词。
(二)利用身体语言创设语境
《Go for it》教材中的部分词汇,尤其是一些动词,一时很难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借助其他教具又费时费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动作来完成。例如在教学《Go for it》的词汇turn on, turn off时可以做开关教室里的灯。再如在教学across和through这两个介词的区别时,就用手和笔做一个笔从手背上过去的动作,示意across,另一个笔从指缝中穿过的动作,示意through。当然身体语言还包括微笑传递,眼神接触,手势语言,耸肩表意等。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耸肩和手势都可以创设一个极其宽松的教学情境,这些无声的语言会感染和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力量已经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利用比较创设情境 在同义词、反义词、同根词、近形词和近音词(包括同音词)之间总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不防借助于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进行语境的创设,以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在这里还是借助高、矮、胖、瘦之间的关系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比较大头爸爸和小头儿子(多媒体画面),请用所给词的反义词填空。
1.The father is very_________(short).And he is fat and __________(light).2.The son is_______(taller)than Yao.And he is________(fatter)and________(heavier).这两个小题就是从所给信息中辨别、理解所学词汇并体会其用法,它们的语境是很清晰的,学生一看题目要求和所给信息,练习巩固词汇的目的很容易达到。类似的考查题目还可以设计成单项选择题,或首字母填空等。总之一个原则:设计的问题要合理,语境要充分体现出要考查的词汇之间的关联。
(四)利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设置语言情景--“词不离句”。顾名思义,就是把词汇教学融入到句子学习之中,以句子为载体,在完整的语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词汇的意义。这也可以作为实物与图画情景的延伸环节。例如:在“What does he look like?”话题中,呈现了词汇look like, hair,face leg,long,short,yellow,white,black,tall,short,fat, thin, heavy, light,之后,用句型设置这样的情景:--What does he look like?--He is fat and heavy./He is thin and light.假如配以相应的名人、影星的图片、视频和简笔画,不用任何的解释,关于描述长相的词汇都表达得十分明确了。也可以用Riddle创设语言情景来进行词汇教学。比如教学bike时让学生猜谜语: I have a very useful thing.It has two wheels, but it can run with them, it has no mouth, but it can talk, and it helps me go to school and go home on time every day.What is it? 这种谜语情景趣味性强,激趣作用相当明显。
词汇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这个环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教学的质量问题,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让我们的学生轻松的掌握词汇,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离不开语言情景,因此,外语作为我们的第二外语,本身就缺乏语言习得环境就更需要情境设置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就应该借助实物、图像等各种手段合理设置语境,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使用语言的机会。同时把要学的语法、词法知识等内容及语言技巧融会于语言情景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NUNAN(1999)曾说:“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学习的语言。即使语言学生已经能背诵语法的规则,仍然不一定能在实际使用时正确地运用。”学习者能理解一项语法规则与他们是否能内化并运用这项规则并不是一回事。学习者实际上需要的是不仅有在不同情景的及不同语境反复接触含有这项语法规则的实践机会,而且他们还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固定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然而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使语法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语法成了空洞的死的条条框框。情境教学已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法教学力求情境化。由于学生的想象力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学在向学生介绍抽象的语法现象时,不同的学生头脑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自己就给该语法项目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时老师就可以创设一个较真实的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第五章:结语
语言的价值在于交际,交际的功能决定了话语与语境的密切关系。多数词具有不止一个意义,离开了语境,其意义往往是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里,词语才有鲜活的、确切的、完整的意义。因此研究语境对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意识到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语境,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在语境中讲授词汇,加强操练,使学生能掌握这一方法,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作为学生,要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将课堂学习的这一套路用于实践,避免孤立地死记硬背单词,将单词放在句子、段落、文化等具体的语境中记忆,这样不但了解了词义,而且掌握了词的用法。只有这样学习积累的词才有生命力,才能在交际中派上用场,实现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永生.语境的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汪溶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章彩云.情景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5]赵庆兰.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景创设方法谈.[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2)
[6]梅梦寒.有效语境与英语教学.[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9(6)
[7]曲江波.浅谈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3)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的语境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境
[摘要]语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上下文语境、时间语境、地点语境、心理语境、家境语境还是社会文化语境都对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文章内涵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注意语境,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语言,以便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境
一、导语
“情随意转”、“时过境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境之重要,前人早有所见。做为语文交际圈三大内容构建之一的语境是人借助语言文字完成语用交际的场所,研究语文交际圈教学,研究语境应为首要。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语境也有多处做了要求与说明,仅以阅读板块为例:
在阶段目标之中,第一学段阅读之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阅读之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阅读之四:“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学段阅读之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之八:“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前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其中的“上下文”、“生活实际”、“文化背景”等都是语境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那什么是语境呢?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条件,这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和人之间产生的。任何思想的交流都离不开与说话者有关的语境。在语文的阅读材料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语句的意思跟上下文,以至与整部作品的背景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下面几种语境因素.二、语境因素 语境包括以下几种
1、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的是词、短语、句子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是指特定语言成分的前言后语。上下文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也可帮助学生消除歧义。例如:
“祥子!”她往前凑了凑,“我有啦!” “有了什么?”他一时蒙住了。
“这个!”她指了指肚子,“你打主意吧!”
愣头愣脑的他“啊”了一声全明白了。(老舍《骆驼祥子》)
其中“我有啦”的意义,只有依据下文“指了指肚子”及祥子与虎妞之间的特殊关系,才“全明白了”。这是下文补充交待了言语的情景后,才使言语意义得以明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山中避雨》中有这样一句话: “有生以来,没有尝试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写的是避雨山中的琴韵之趣.这种趣味给作者的印象感受为什么如此之深呢?这也是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关键.单看这句话,学生肯定无法理解。教学中,激起学生的疑问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顾上下文,反复阅读。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作出评价后再谈自己的看法:远离尘器,避雨荒山,让作者看到了纯朴天然的景物美,纯真和谐的人情美,让他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
雨中空蒙的山色,静静的小茶店,茶博士坐在门中,悠悠地拉着胡琴,这一切,就如画家手中淡淡几笔勾勒出的山水画,而一曲《梅花三弄》,又使这幅疏淡的山水画,平添了无穷的意趣美和醇厚的朴素美。这是一位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眼中才能感到的趣味和美啊!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村里的人都来了,村里的青年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纯然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睦,这真下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通过这样联系上下文,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2、时间语境
语言的产生总跟一定的时间相联系。从古至今,语言在发展变化,这要求理解词语或句子时,注意时间概念。如《天安门诗抄》中有这么一首:
黄浦江上一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 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诗中的“江桥摇”,是借谐音喻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这样的情境意义,粉有联系当时的时代才能悟出。所以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就要介绍好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隐含的意义。
另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都应注意时间语境。甚至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评价也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一篇古代散文,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离现在很久远,学生要理解课文,这也涉及到时间语境的问题了。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教师首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然后教师概括,让学生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从而让学生理解他产生“世外桃源”这种理想社会的思想和社会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有关文言话语上(尤其是“ 交通”、“问讯 ”、“绝境、“ 间隔”、“无论 ”、“ 妻子”等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帮助学生建立古今词义存在的意识,从而少犯以今律古,以今释古的毛病。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呢?老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A、桃源人为避战乱,为何只带妻子而狠心地丢下儿女?(“妻子 ”为“ 妻子和儿女的”的意思。)B、他们来此“ 绝境”不是自寻死路吗?(“ 绝境”的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辨析古今异义是本文重点之一,若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无兴趣,印象也不深,现将“ 交通”、“问讯 ” 等词语的理解转化为以上问题,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兴趣。
3、地点语境
地点作为语境因素,指的是语境所产生的地点。是以说话人所处的位置作为参照点的。在很多的情况下,言语的意义与特定地点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方言词语以及体现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时应该结合地点语境。另外,在使用语言时,也应注意场合之分。王占馥教授说得好“不同的交际场合,决定着不同的内容、目的、方式和特点,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场合,决定着谈什么,不该谈什么,该怎样谈。”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的这一段话“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段话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
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另含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这里写了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写这些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和感悟,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4、心理语境
话语的意义与主观现象的认识关系密切,所以理解话语的意义时,不能忽视话语内容的心理语境。
例如鲁迅的《祝福》中有这样的两个句子“祥林嫂 ,你放着吧!”和“ 你放着吧, 祥林嫂!”四婶第一次喊“祥林嫂 ,你放着吧!” 祥林嫂“讪讪的”,有些难为情。因为即使在祥林嫂自己看来,先后死了两个丈夫,儿子又被狼吃掉,已是个晦气,不干净的人。自己是没有资格去动祭礼的。她为自己的举动感到难为情。后来她花钱捐了门槛,认为自己是个“干净”的人了。于是,在第二天年的大年夜,就放心去做以前由她做的摆祭礼的事。四婶还是来了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的断喝,这是她万万想为到的。以致她“像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由此可见,四婶的话对她心理打击之大。
四婶的前后两句话,对祥林嫂产生的不同影响,是祥林嫂不同心理语境所造成的。
贝利的《第一千个球》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简直羞得无地自容„„这时我倒想起许多事——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我似乎看见他为了养活一家,在毫无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扫地板。我两眼盯着地板,真希望地上开个洞把我吞下去,埋葬我的羞惭。”这段话是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贝利羞得简直简直无地自容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它写出了贝利听到你父亲的谆谆教导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受到煎熬,亲情胜地过一切,决心埋
葬过去的心理活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用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办法让学生深入领会心理活动描写在传记文章中的作用。首先由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贝利和学生的对话,再由学生讨论,认识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对表现人物的个性十分重要。
5、家境语境
家境作为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时有可见。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关。
林黛玉、贾探春、薛宝钗同为金陵十二钗,她们性格迥异。《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中三位姑娘的居室布置,充分反映出人物的不同性格。而她们的性格之所以迥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们各有不同的家境。
林黛玉自小失去双亲,寄居在外祖母家,因此不得不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其潇湘馆布置所突出的一个“小”字,正是她性格的写照。这是林黛玉的家境形成了她封闭的性格。而薛宝钗家资万贯,尽管跟林黛玉一样同住在亲戚家,但她根本无需依靠姨妈王夫人的资助,再说她还有母亲和兄长呵护,因此她性格很开朗。贾府三小姐探春的性格更是跟豪门相吻合。这从她居室的“阔朗”可见一斑。由此看来,家境也是语境因素之一。
另外,仍然以贝利的《第一千个球》为例:球王贝利小时候因好奇喜欢上吸烟,他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时,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把他拉过去,好像朋友之间的谈话似的向儿子解释,如果抽烟喝酒的话就踢不好球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贝利羞得简直无地自容。从那一天开始,贝利始终没有碰过香烟。贝利不仅球技出众,而且心理素质很好,这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当时贝利的父亲要是打骂他,可能会激起他的反抗。今天的贝利可能就是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而不是“足球之王”。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乃至事业上的成功与否都有很大的影响。
6、社会文化语境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也是语境的一种。在言语交际中,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因素,不然会影响交际效果。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某些指称意义相同的词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汉族人与回族人对猪的褒贬不一致。中国人常以海燕、龙作为勇敢的比喻,而欧美人却把它作为有灾难、凶恶之喻意。中国人常以狗作为坏人的喻体,而欧美人却把狗看成忠诚的朋友。诸如此类,在语言的理解和交际中都应注意。
鲁迅的《祝福》写到祥林嫂被卖嫁给贺老六时,“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拜成天地„„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有人认为,这是祥林嫂同旧势力搏斗,反对剥夺她的自由意志,要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得知道,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可没那样的觉悟,她完全是在封建贞操节烈观念支配下的行动。她反对得越厉害,就越能说明她受封建文化毒害之深,也就越能衬托她命运之悲惨。
再如陈鲤庭的剧本《放下你的鞭子》,课后有思考与练习(1)、汉子和香姐流离失所,卖艺街头,汉子还要用鞭子狠心地抽打自己的女儿,这合乎情理吗?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剧中青工是怎样一个人物?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人起了怎样的作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因为是剧本,教学时可用活动的等式进行。先让学生读顺文,读懂意,说说课文的时代背景。检查完预习情况后,教师再作总结:首先介绍街头剧的特点,街头剧又称话报剧,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励性、时效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的最热门的话题。《放下你的鞭子》是街头剧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剧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剧中父女两人的遭遇,在战争初期具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容易激起观众的感情共鸣和民族义愤,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大批东北人被迫逃进关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的烈火燃遍了全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
出,无不激起观众对日寇的极大的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个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日的有力武器。
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课后的练习自然就理解了。但要深入理解课文和把握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像青工这一形象的特点,还要通过“听读”---“研读”---“欣赏”这一活动过程来教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跟语境是密不可分的,离开相应的语境,是无从实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不注意语境,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分析和使用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和神奇,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占馥《语境与语言运用》,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2、老舍《骆驼祥子》
3、丰子恺《山中避雨》
4、无名《天安门诗抄》
5、陶渊明《桃花源记》
6、鲁迅《祝福》
7、贝利《第一千个球》
8、曹雪芹《红楼梦》
9、陈鲤庭《放下你的鞭子》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Regardless of the context is the
context, the context of time and place context, the context of psychological, family or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all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the article, experience plays a decisive connotation of the article.As a result,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teaching languages, at any time to help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context, to help them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context 作者签名:莫良梅
第五篇:五四新文化运动言说语境中的
古大勇,魏继洲.五四新文化运动言说语境中的“偏激”修辞--以钱玄同等为中心[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周飞.用心体悟历史的机缘--例谈《新文化运动》一课的设计灵感[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1)梁笑梅.《小说星期刊》与香港早期新诗的次源性传播[J].中外诗歌研究2010(3)王彬彬.徐树铮:现实中的“荆生”?--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J]同舟共进2010(6)童玲.路跑市场的“新文化运动”[J].环球体育市场2010(5)王兆平.新诗教学“新”路之探寻[J].语文教学之友2010(8)陈美容.新文化运动、“文化热”与“国学热”--从文化整合中的三种现象看文化转型规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李新刚.胡适的新“三从四德”[J].档案时空,2010(9)
邱萍.现当代民俗学研究的特点分析[J].世纪桥,2010(19)
王新宇.弘一大师温州情缘温州博物馆藏弘一大师致友人郭奇远信札[J].收藏家2010(10)陈晖.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选择与设置--以《新文化运动》为例[J].福建教学研究.2010(7)燕华.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背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陈漱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J].同舟共进,2009(5)
乐朋.鲁迅与胡适:两面旗帜的“陌路”与“同途”[J].同舟共进,2009(5)
胡海珍.鲁迅的一个失掉的好世界--浅谈《故乡》的现代性[J].福建教育:学前教育2009(11)张春丽.浅析高一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权思想[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2(4)周建超.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0(5)
张剑.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J].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9)
霍双喜.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0(9)刘继兴.蔡元培为陈独秀造假履历[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0(10)谢龙.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之序幕[J].新视野,2010(4)
徐晋如.为旧体诗词注入全新的生命--论新文化运动对于诗词发展的作用[J].社科纵横,2010(8)
邱淅闻.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J].学理论,2010(23)
聂慧丽.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对儒学的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张艳丽.古典诗词歌曲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与可行性[J].民族音乐,2010(4)
任慧群.“病态群理”与“新旧调和”--重读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J].邢台学院学报,2010(3)刘坛茹,邢娟妮.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杨云鹏.新文化运动中自由主义传统观刍议[J].新西部:下半月,2010(8)王四朋.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书刊装帧的崛起[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9)
方旭.也谈新文化运动--读王奇生《革命和反革命·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9)
关志远,苗凤波.《圣经》官话和合译本的历史地位与贡献[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陈明远.从“北大三兔”联想到新文化运动三代英杰[J].炎黄世界,2010(5)李杰.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新文化运动的多元理解--兼谈阅读与思考对深化历史认识的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7)
刘坛茹.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白贵,金强.回族新文化运动与回族报刊之互动关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4)
孙新.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关于“国乐”传统的几点反思[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0(4)吴晓远.浅说新文化运动中的“学衡派”[J]快乐阅读:经典教学,2010(2)
宋燕舞.学习伴我成长 审计辉耀年华--在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前[J].审计月刊,2010(6)华元.开启新时代的先声--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J].民主,2010(3)
蒋晓丽,闻学峰.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新闻伦理思想[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尹旦萍.爱情是什么?--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爱情的讨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3)郝雨.21世纪的文学革命论--也谈中国文学教育的改革[J]山花:上半月,2010(6)
肖朗,黄国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作者群体的转变--基于量化的分析
[J].大学教育科学,2010(3)
李良忠,景皓洁.网络世界的“新文化运动”[J]书摘,2010(6)
孙郁.五四新文化:从“人各有己”到“自他两利”[J]群言,2010(5)
汪杨.新文化运动的地域展开--以安徽地区的书、报、刊等媒介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张敬燕.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略论梁启超新闻文的创作特色[J].河南社会科学,2010(3)
刘宁元.“五·四”新文化时期北京女性报刊评述[J]新闻知识,2010(4)牛军.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方案的考察[J]船山学刊,2010(2)
张金荣.易白沙评孔扬墨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J].文史博览:理论,2010(2)尹旦萍.新文化运动对女性问题的关注[J].社科纵横,2010(4)
王安琪.试论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重建”问题[J].文学与艺术,2010(3)许如广.跃动的“五四”之光--参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J].军队党的生活,2010(5)尹旦萍.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婚姻自由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李毅红.五四青年教育探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青年教育特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尹旦萍.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夫权的批判[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
王一羊.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抉择--以鲁迅及其小说《阿Q正传》为例
[J]新西部:下半月,2010(3)
张大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激烈反传统主义探析[J]理论界,2010(3)
丁小丽.《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上、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
[J]文史知识,2010(3)
朱文华.“五四”新文化运动“偏激”说驳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莫志斌,梁志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的努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付宏.“少年贵州会”与新文化运动[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白兴荣.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王国太.从标准化建设到“新文化运动”[J]中国交通建设监理,2010(1)
朱德发.以科学思维辨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10)张文娟.也谈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男权思想的批判[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10)张琪.中国对现代化浪潮的回应--我眼中的“新文化运动”[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09(4)储天虎.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战争认识的嬗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18 新文化运动就在我们身边!
袁伟时 南风窗-2009年11期
219 梁漱溟“五四”新文化观研究
聂慧丽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1期
220 论上海戏剧协社诞生的必然性
黄世智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4期
论早期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彭平一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222 《白话文学史》:文学史书写的政治
高建青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223 现代中国新诗的诞生与政治文化--以胡适的实践为中心
张立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224 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先行者王光祈
张俊梅 儿童音乐-2009年12期
225 图式的背后--油画《沉睡的维纳斯》与《乌尔宾诺的维纳斯》探析
王惠彬 美术大观-2009年12期
226 略论五四运动与基督教
王德硕 大江周刊:论坛-2009年11期
227 文化:内置于宗白华美学思想中的关键词
王怀平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12期
228 现代书院面临两难困境
柴爱新 红蕾·教育文摘(下旬)-2009年12期
229 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略谈
王维琴 戏剧丛刊-2009年6期
230 民国时期“教授治校”体制分析--罗家伦时期的清华大学
赵章靖 刘晓晓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11期
231 从《新青年》看期刊栏目的设置
杜波 编辑之友-2009年11期
232 传统科学价值观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马红霞 刘琪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233 中国婚姻观念的现代建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离婚自由的讨论
尹旦萍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6期
234 当代文学批评主体建构的理论积淀和感知能力问题
贺绍俊 山花:上半月-2009年12期
235 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胡军 文史知识-2009年12期
236 善良的小巴金
喃喃(改编)坤正(画)中外童话画刊(幻想+欢乐)-2009年10期
237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父权的批判
尹丹萍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期
238 生产力发展视角下的五四运动研究
黄亚玲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年6期
239 静处的月明:林徽因诗存及其它
张建智 博览群书-2009年12期
240 好书超市
无 博览群书-2009年12期
没有情感的知识没有情感的道德--新文化运动中学者的宗教观研究
张映伟 社科纵横-2008年2期
245 阳翰笙: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王庆跃 张少青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3期 246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创作
王吟 文教资料-2008年29期
247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淘汰实用主义
郑超 文教资料-2008年29期
248 论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的演变
潘小燕 文教资料-2008年27期
249 易卜生主义和《伤逝》
李士稳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7年11期
250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公民教育思想研究--限于1925--1945时段的考察
刘保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251 五四启蒙文学思潮论
余新明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252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的“责任”观
邵建 书屋-2006年12期
253 “新文化运动”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方李莉 观察与思考-2005年17期
254 “五四”时期新散文产生原因初探
葛苑春 宿州学院学报-2004年5期
255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孙敬慧 剧作家-2004年5期
256 对新文化运动中“革命”作为一种姿态的思考
甘智钢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257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看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刘彦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2期
258 夹缝里的“五·四”--启蒙的呼唤与保守的反诘
谢毓洁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期
259 陈望道美学思想探源
冯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260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体育思想肇始
王松 张爱军...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的重塑
赵茜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2期
263 巧用虚词出新意
赵耀昌 读读写写-2009年11期
264 辜鸿铭只会说写文言吗?
赵玲 高考(江苏版)-2009年10期
265 为文学立正统,为国学存硕果--《青鹤》述评
李勇军 考试.高考族-2009年11期
266 假如......赵丽娟 新语文学习:高中-2009年9期
267 当代文学巨匠-茅盾
无 当代学生(读写版)-2009年9期
268 胡适的“少年得志”
佚名 中学生故事与阅读-2009年10期
269 博雷,文人书法的代表
张瑞田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9年6期
270 让硬笔书法在素质教育中得到不断发展
冯英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9年7期
271 大材小用
无 作文素材-2009年7期
272 名著开讲《子夜》--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
韩夫乐 新语文学习:高中-2009年7期
273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文化运动
李远振 中学生导报·中考历史快递-2009年5期
274 罗素语录
平瑞方 新作文:中考作文智囊-2009年6期
275 荷塘月色
无 快乐学语文:初中版-2009年5期
276 刘半农 粗话启事
无 读写月报:新教育-2009年3期
277 守望与延续-关于“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
黄君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9年4期 278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王家新 名作欣赏:中学阅读-2009年2期
279 如何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薪文化运动的性质
王光成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09年1期
280 中外历史上的主流思想和思想解放运动专题复习
谭朕元 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2009年1期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无 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2009年1期
282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刘洪智 中学生导报·高考历史新课程-2009年1期
283 新文化运动
姜永康 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2004年07M期
284 近代中国的思想进步历程
王强 于波 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2004年05M期
285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三题
李翔海 齐鲁学刊-2009年6期
286 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
柯雷(Maghiel van...中外诗歌研究-2009年3期
287 中国新诗发生期新诗集序的媒介价值
梁笑梅 中外诗歌研究-2009年3期
288 浅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
叶长青 刘建国 吉林教育:高教-2009年11期
289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再思考
燕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
290 重庆“新文化运动”
刘彦昆 朱文强 小康-2009年11期
291 2002“新文化运动陈列”
无 中国博物馆-2009年3期
292 2009“新时代的先声--新文化运动陈列”
无 中国博物馆-2009年3期
293 **的变相与五四运动学术文化价值的提升
姜朝晖 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5期
29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意义
周景芝 剑南文学:下半月-2009年9期
295 怠约一坡青果讲方言:现代汉诗的另类历史
田晓菲 宋子江(译)...南方文坛-2009年6期
296 胡适与近代图书馆
张喜梅 教育科学文摘-2009年4期
297 “骄杨”杨开慧
杨士勇 高中生:快乐阅读-2009年11期
298 从胡适的思想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属性
谢华 王丽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299 声音
无 青年教师-2009年8期
300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崔健 搏击:武术科学-2009年10期
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戏剧的接受
周兴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303 03音乐,与政治无关?
无 体育博览.运动健康-2009年10期
304 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
无 学术界-2009年5期
305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叶长青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4期
306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
吴志菲 红岩春秋-2009年5期
307 “社会”是一个关键词:“五四解释学”反思
杨念群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10期
308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张超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5期 309 成都杜甫草堂馆藏沈尹默作品将在湖州市展出
无 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3期
310 革命先辈人民英模
无 军队党的生活-2009年10期
311 欧洲文艺复兴文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邓宏艺 白青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312 陈独秀留给后人的沉思
何强盛 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09年9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高等教育思想探析
刘慧 学理论-2009年21期
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郑师渠 新华文摘-2009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