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考
关于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考
长宁县人民政府县长曾健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长宁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立足实际,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打响“竹海牌”,让“生态文明”在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一、长宁发展生态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生态资源是长宁第一优势资源。
长宁“六山一水三分地”,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生态资源富集,生态系统完整。现有林地面积66.2万亩,其中竹林面积45.8万亩,森林覆盖率44.1%。长宁竹海是全国目前唯一以竹类资源保护为主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纪竹园被誉为“世界竹种基因库”。云豹是绝迹了半个多世纪与大熊猫、藏羚羊等一样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近年重现梅硐等地深山老林,有望建立云豹保护区。长江一级支流百里淯江贯穿县境,大多数季节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竹海竹根水、梅硐溶岩水是优质矿泉水源,竹海氡温泉被誉为“返老还童神水”。长宁县境地形地貌多样,地层复杂,有“西南地质博物馆”之称。世界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1985年10月在长宁创办了自然免耕研究所。县境土壤肥沃,不雨而润,不肥而沃,盛产农、林、畜、水产品。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竹海景区空气质量高于国家一级标准,有“天然氧吧”之称。拥有蜀南竹海、梅硐竹石林、佛来山等影区,其中蜀南竹海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跻身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列,通过了“绿色环球21”认证。
(二)生态长宁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以竹海兴县”战略,进入21世纪又进一步提出“环境立县”战略,切实加强了对竹海景区和淯江河的建设性保护;200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蜀南竹海自然保护区,从此,长宁的生态保护进入了国家级序列。随着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和长宁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一举成功,竹海世外桃源五星级度假酒店的建成,长宁县的生态基础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中国竹子之乡”、“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全省新五大旅游区”等生态品牌,正成为生态长宁又好又快发展的“软实力”。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追求更加强烈,生态长宁已成为构建美好新长宁的首选,正进入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生态产业竞争力的新阶段。
(三)生态产业正迎来国家政策倾斜的大好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建设被摆上了重要位置。国家制定了生态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省委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省政府颁布了《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中央、省、市对生态产业发展加大了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环境保护支出科目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出台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沼气、生态重点县、生态移民等政策,逐步建立起生
态补偿机制。据统计,中央财政用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1996年为7亿元,到2000年达到了140多亿元;用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环保工业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也大幅度增长。“十五”期间,长宁县用于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近10亿元,其中上级转移支付用于生态建设的投入达8亿元;企业用于污染治理的投入迅速提高,如竹海纸业公司共投入资金6572万元发展循环经济,废水和烟气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二、优化确立发展生态经济的科学路径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生态经济。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深刻领会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长宁设立蜀南竹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短期来看,可能或已经造成对常规工业类项目的一定限制;但从长远来看,由于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高效协调,明天的长宁将远离污染之害、尽展环境友好、关爱人居生活,让人们更有幸福感。在发展思路上,坚决舍弃重效益轻环境的传统观,按照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抓生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在发展途径上,充分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竹类加工为抓手,打造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竹产品加工集散基地;以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建设生态农业大县;以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生态“工业强县”;以旅游要素为抓手,打造生态旅游经济强县;以城镇经营为抓手,推进竹特色生态型山水园林旅游名城建设。
(二)着眼知名形象,坚定不移地打造“竹海”生态品牌。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必须走品牌发展之路。蜀南竹海蜚声中外,游客青睐,是响当当的世界级品牌。“竹海长宁”是长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最大、最吸引世人眼球的一张名片。围绕“竹海牌”,在发展定位上,倾力打造以竹海为特色的全国生态经济强县;在产业经济上,旅游业打造“蜀南竹海”精品,农业培育“竹海”牌系列生态产品,工业在保护“竹海”核心区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竹海”牌系列产品;在城镇建设上,打造“竹在城中,城在竹中”的面向国际国内的竹特色生态型山水园林旅游名城;在招商引资上,把竹生态开发、竹资源加工、竹海文化传承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在对上争取上,打“竹海长宁”牌,争取更多的市级、省级、国家级生态类、环保类项目落户长宁。
(三)着眼开放关联,坚定不移地搞好生态项目对接。
抢抓“东企西进、市企县移”的良好机遇,站在宏观层面,从机制、项目、市场方面入手,找准长宁县域经济与县外大企业、大公司、大市场的连接点,做到项目引得进来、产品销得出去。竹类开发要对接丝丽雅、长江造林局、浙江安吉等其他20多个竹乡的行业优势企业,学习先进经验,主动承接其加工链条转移;特色农副产品生产要面向国内、省内市场,逐步实行标准化订单式生产。盐卤、石灰石等矿业开发要对接宜宾天原等市属企业,为其提供原料或承接分厂建设。旅游经营要对接的旅行社团,积极开辟国内、国际市场。城镇建设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吸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从业本领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
县城或中心集镇定居、经商、办企业,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
三、四举措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第一,以整合旅游要素为抓手,打造中国旅游强县。
抓住省委、省政府近年重点发展新五大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的难得机遇,着力将长宁打造为宜宾乃至成渝的生态花园。一抓精品打造。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把蜀南竹海打造成世界精品旅游区、世界竹生态竹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梅硐竹石林二次招商,大手笔打造佛来山西明禅寺,加大淯江河流域统合整治和旅游招商力度,完善竹海三江湖片区旅游建设,培育长宁旅游新的“增长极”。二抓文化挖掘。对特色景点进行文化包装,增设一系列文化墙、文化石、博览园和雕塑,突显蜀南竹海文化、佛来山民俗文化、梅硐竹石林红色文化、安宁桥历史文化,增添文化长宁魅力、彰显竹海长宁风彩。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的手段,开展好龙灯节、龙舟节、春笋节、梨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造势促发展。三抓要素整合。围绕旅游先导,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吃在长宁——吃竹海山珍(竹全席、竹海鸡汤、竹海河鲜等);住在长宁——住生态居所(星级宾馆、农家乐、生态住宅等);购在长宁——购竹工艺品(竹器雕、竹根雕、竹微雕等);娱在长宁——娱竹乡文化(体乡竹乡民风民俗等),带动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四抓市场营销。继续推进蜀南竹海与兴文石海、西部大峡谷、自贡恐龙博物馆四景区战略合格,开展“印象川南”联合营销,推介旅行线路,拓展旅游市场,实现营销新突破。并以竹海世外桃源五星级酒店为依托,提升知名度,拓展高端游、入境游。五抓基地开发。依托丰富的竹生态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把竹海长宁建设成为川南生态教育基地、老年养生基地和商务办公基地,力争承接金沙江水电开发后勤住地建设。六抓乡村旅游。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开佛乡佛梨村、长宁镇曙光村等地方的乡村旅游,促进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与生态家园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第二,以生态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国家生态县
坚持走高端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的路子。一抓大力造竹造林,打造“大竹海”。二抓商标注册。保护建设“四无”(即无粉尘、无毒气、无污水、无疫病)生产区,降低化肥、药物、添加剂使用量,倡导原生态生产,注册保护竹海竹笋、竹海乌骨鸡等“竹海牌”系列商标10个以上,让“食在长宁”无公害,让长宁无公害产品畅销全国。三抓基地建设。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在南部以竹类种植、土豆脱毒繁育、鲟鱼救护与珍稀水产养殖为主;在中部以优质畜禽养殖、蔬菜种植为主;在北部以粮油种植、畜禽和鱼类养殖为主,建设100万亩以上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5个以上“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四抓龙头带动。按市场经济规律,着力培育竹类、畜禽等方面的龙头企业3-5个,农村专合组织5个以上;重点扶持竹海纸业、富民食品等产值上亿元龙头企业和竹业协会等专业协会,促进“种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五抓质量认证。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监测农产品的药物残留,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创建10个以上“四川省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生产,凭质量认证进入宾馆饭店、超市销售;控制动植物疫病特别是涉及公共安全的动物疫病发生,全力保障“无疫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六抓生态改善。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日元贷款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壮大竹种植基地,使竹林面积扩大到50万亩以上,年产楠竹200-500万根、杂竹30-50万吨,并强化科学管竹、科学筏竹,培育高产优质成竹;开展“绿盾”行动,加强森林防火,保护生态资源;继续实施公路
沿线造竹,营造200公里绿色通道;建好向家坝水电站灌区配套工程,治理2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保护百里淯江河,保障30万人口饮水安全。
第三,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生态“工业强县”。
坚持资源型工业与非资源型工业并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建立与生态相适应的工业强县。一抓集中区打造。把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全县生态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完善“两轴三区”规划,完成控制性详规编制,先行启动通路、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引导新招引的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实施扩建进入工业集中区。总投资20.5亿元的中意合资四川普什集团醋酸纤维素项目已于2007年9月12日在长宁工业集中区B区正式开工建设,四丰盐化60万吨真空盐生产项目已规划进入长宁工业集中A区;富源发电设备重装车间项目已规划进入长宁工业集中B区。二抓技改提升。现有企业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进和污染治理,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保护环境。重点推进座落在旅游经济区内的富源发电、佳美玻璃、金龙水泥等企业实施技改,淘汰落后工艺,提高环保效果。三抓项目引进。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保护制度,谢绝高污染性企业进入,着力引进低能耗、高科技、环保型工业和笋竹、畜禽等与农相关工业。四抓企业节能减排。狠抓污染减排工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放、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破坏等违法行为,从严查处,限期整改,控制污染蔓延。
第四,以城镇经营为抓手,打造面向国际国内的竹特色生态型山水园林旅游名城。
立足良好的生态基础,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景美、街净无噪的最佳人居环境。一抓科学规划。将县城定位为山水生态园林城镇,坚持高起点、前瞻性,制定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注重功能分区,推进休闲、娱乐、商务、人居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宜宾中心城市及城市经济圈。二抓城镇经营。坚持走城镇经营之路,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资金、以资源换项目,吸引多元投入,建立城镇国有资产盘活运营机制。实施土地市场化规模经营,切实提高土地经营收益。进一步完善城镇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将特许经营权、街道和路段的冠名权及广告权、路牌的广告权等公开出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三抓城建城管。高标准建设县城,高水平管理县城,切实抓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科学划定街道功能分区设置,强化城建、城管的规范化、系统化,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积极争创“省级园林县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强县”,把长宁县城建设成为“可进入、可游赏、可停留、可回味、可定居”的生态人居城市。四抓环境治理。着力解决县城污染源问题,采取“腾笼换鸟”等办法推进竹海纸业、富源发电设备等企业逐步从县城搬迁出去,努力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整治县城溪河,控制县城噪声,改善县城生态。五抓形象塑造。不断提升城市的功能、品位和内涵,努力扩大川南最佳人居县城形象的影响力,增强县城对人口进入的吸引力,以优惠的政策引导其到县城落户,提升县城商气、人气。六抓特色镇村。积极抓好环境优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率先抓好竹海集镇和大坪村、佛梨村等特色旅游镇村建设,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骨架、中心村为基础的全县生态城镇网络体系。
第二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桂东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桂东的调查与思考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井冈山南麓,西傍资兴,南临汝城,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一。自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第七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以来,桂东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绿色生态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走生态强县之路,大力实施“产业兴县、生态富县”战略,使全县建设“绿色生态县、天然空调城”的目标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笔者就如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桂东做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
一、发展生态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是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优势明显。桂东地广人稀,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大,农业自然资源比较优势明显。二是农业综合发展条件好,有机食品生产已初具规模。桂东县地形复杂,土地类型齐全,生物生长环境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综合发展条件。三是生物多样性高,古老生物种保留较多。四是后发优势明显。
(二)制约因素
一是偏僻的区位条件,区际交通“瓶颈”作用明显。桂东县位于湘、赣二省交界南部,地处偏远地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二是经济基础薄弱。桂东县属国家级贫困县,经过“八五”、“九五”的发展,经济实力虽有所增强,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郴州市和湖南省的平均指标要低。三是经济结构单一。四是工业落后,缺少龙头企业。
二、发展生态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一)合理利用绿色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玲珑茶、花豆、黄菌干、荞头、玉兰片、白扁豆和甜玉米等是桂东县传统的土特产品。这几年,桂东重点抓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有机玲珑茶、楠竹、草食牲畜、中药材六大产业开发。2004年全县发展无(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公害蔬菜2.5万亩,建成食用菌大棚3000个。发展茶叶面积1.4万亩,花椒1万亩,发展草食牲畜3万头。同时,通过汝深果蔬公司、深湘高鹏有限公司、重庆富春公司等开发公司和竹胶板厂、罐头厂、青天木业、昌兴木业、老桂岽、红三角等14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介,围绕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在“绿色无污染”上大做文章,开发桂东系列生态农产品,全力把桂东的生态有机产品推向全省、全国。县委、县政府明确了把中药材作为今后发展“一县一品”的主攻方向,力争培植拳头产品,树立品牌优势。现全县已有中药材6万亩,形成了寒口秋里、城关金洞、三洞高龙等几大药材生产基地。同时选择发展沼气作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以沼气为中心建立生态农业园,将水、光、草、果、畜、禽、沼气综合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生态链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已建成沼气池3500多个。桥头乡、沙田镇都已形成了一个生态农庄式的沼气示范村,寒口乡陈兆炎的生态农业园是“猪、沼、果、畜”相结合的典范。该县规划在2005年底止建成沼气生态农业乡4个,沼气生态农业村40个,沼气生态农业户1万户,把该县建成产业结构合理、生态良性循环、整体功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洁净能源基地。
(二)拉长水电产业链条,发展生态工业。桂东县无油无气,煤炭资源也极度缺乏,而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kw,人平1.36kw。故桂东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山造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开发小水电生态能源建设项目作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抓,到2004年底为止,全县共建成电站106座,装机121350千瓦,占理论可开发量的63.9%,在建电站69座,装机49410千瓦,筹建电站25座,装机10835千瓦。发供用三环节实现税收3000多万元。同时,通过小水电事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规划引进资源科技型企业,建立了城关、沙田两大工业园,并下在加快大塘工业园区建设,依托充足且低廉的电力和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了矿产品加工业和化工业,全县钾长石、硅石等矿产品加工业、化工业迅速崛起,成为继小水电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三)着力提升县城品味,发展生态城镇。桂东县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冬暖夏凉,山青水秀,空气新鲜,有“自然氧吧,天然空调”之美称,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休闲度假地。一是以提质扩容为手段,做大城镇建设文章。切实做到:在道路建设上加大力度,在街道绿化、美化、亮化上注重高标准,在完善配套基础上注重高水平,在道路交通秩序上注重严要求。二是以经营城镇为理念,做活城镇建设文章。盘活土地存量,实现以城聚财,以财建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城市经营达到以地生财、招商引资、民间投资和银行融资的目的,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拓宽城建资金来源渠道。三是以加强管理为保障,做优城镇建设文章。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契机,以建设“秀美山城、生态县城、休闲边城”为目标,开展城镇项目建设活动。实施好道路通达、县城绿化、河道整治、卫生保洁、街道改造、扩容提质等工程,使县城的外在形象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切实增加城镇人口,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四)发挥独特气候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桂东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天然空调”之称。至2004年,森林覆盖率达76.79%,县内1000余km2的森林面积,其中大多是原始状态保存较好的“处女地”,据有关单位测量,空气中每标m3中有4.8~5万个负离子,称为“自然氧吧”毫不过分,洁净的生态环境、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俗风情,为桂东县开展生态旅游准备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一是要在“景”字上下功夫。桂东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多彩,交相辉映,有龙溪瀑布、中国马尾松之王、伟人树、三台山公园、凤岭古松、聚龙居、八面山自然保护区等。洁净的生态环境、奇特的自然景观,这都为桂东开展生态旅游准备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二是要在“土”字上下功夫。桂东除了具有洁净的生态环境、奇特的自然景观外,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俗风情,结合生态经济建设,从森林生态旅游、洞穴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项目进行开发,使生态旅游业成为区域第三产业中较有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在山区“红”字上下功夫。桂东系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一类革命老区。毛泽东、朱德、肖克、王震、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毛泽东1928年在沙田颁布的。
今后在发展生态旅游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发红色之旅回访等旅游项目来吸引广大观光旅游者。
免费文档网http://wendang.freekaoyan.com
第三篇: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广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
2016-3-16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6年3月11日
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少数民族地区,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东盟进入中国市场的海陆通道,沿海、沿江、沿边,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这一个个鲜明的标签,成为广西海洋事业繁荣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所在。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等多项独特政策优势,为广西带来了海洋事业大发展的东风。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了广西代表团审议,对广西发展作了明确定位,即“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是在广西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西发展最明确、最全面的定位,赋予了广西新的重大使命,也为广西的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目标,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海洋事业发展新路子,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二五”
五年来,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会首次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区建设”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要“拓展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试验区”。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要“打造海洋经济强区”。根据自治区工作安排,201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决定》,对全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布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区海洋事业正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五年来,海洋规划立法体系更加完善。2013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填补了广西海洋地方性法规的空白,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西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随着《广西海岛保护条例》即将列入立法工作计划,广西在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海岛保护三大海洋基础法律立法工作上有望在全国实现“后来居上”,实现“弯道超速”。《广西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2012年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成为《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颁布实施后首批获得批准实施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 2015年)》《广西海洋观测预报业务体系发展规划》等规划先后获得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广西科技兴海规划》《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用海规划》《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广西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广西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
五年来,海洋领域深化改革成果更加丰硕。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制度的要求,依法全面清理确认了行政权力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积极推进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海洋领域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海域海岛资源机制,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陆续推开,启动了以市场化配置方式出让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无居民海岛使用权评估、出让以及审批管理办法,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与保护秩序。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后印发实施了《广西填海规模控制性指标(试行)》,进一步提高了海域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用海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与环保部门签订了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框架协议,初步实现了重点海域资源、环境监测、海洋灾害和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求,研究建立了海域使用权属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完成了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积极探索建立海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以及沿海三市政府部门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盗采海砂联合执法行动,较好地维护了海砂开采秩序。与自治区文化厅共同签署了广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框架协议,不定期开展管辖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联合执法。
五年来,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开展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联合检查,将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沿海市绩效考评范畴,从严落实海洋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了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治理。不断加大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力度,近年来先后投入3200万元在广西沿海重要港湾、河口、赤潮多发区、等重点敏感区域布设环境监测浮标,实时监控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极大提升了广西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能力。妥善处置了红树林虫灾、北部湾赤潮等一系列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成功应对了“威马逊”“彩虹”等多次台风风暴潮、海浪过程,较好地维护了沿海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开展防城港西湾红沙环、钦州茅尾海、北海市涠洲岛等重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草场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广西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2014年夏季广西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分别为62.3%、67.8%、83.4%,呈逐年上升趋势。广西海洋典型生态系统之一的红树林面积达9202公顷,面积趋于稳定并呈上升趋势,北海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茅尾海、涠洲岛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海洋局指定为全国海洋示范性自然保护区,北海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年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提升。制定出台了《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广西科技兴海专项项目验收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同时在自治区财政单独列支了“广西科技兴海经费”,为广西海洋科技研究、基础创新、成果转化等提供了支持。历经7年努力,广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学科综合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投入经费最多、设备和技术最先进的海洋综合调查——广西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顺利通过了验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较广泛应用。国际重大课题“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广西作为地方项目执行办,配合国家项目执行办接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项目终期评估,获得了高度评价。积极开展国家海洋公益等专项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先后获批了“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技术体系与决策系统研究示范”“海域使用遥感动态监测业务化应用技术与示范”等3个牵头(重点)项目、16个参与(一般)项目,为广西参与单位争取到国家资助的累计近4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海洋科研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业务化运行后科研能力逐年提升,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在北海海洋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挂牌,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组建了海洋学院,不断优化涉海学科布局。
五年来,海洋基本能力建设更加夯实。海洋管理机构队伍不断壮大,广西海洋研究院2012年底获批成立。开创了全国海洋系统信息化建设融合建设与管理之先河,初步建立了广西海洋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运行环境基础。海洋防灾减灾预警预报体系日益完善,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海监执法基础日益夯实,广西首艘千吨级海监执法专用船正式入列,广西海洋维权执法综合基地和防城港海洋维权快速反应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对加强海域综合管理、提升海洋执法水平、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来,海洋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扎实。坚持把抓党建与抓发展有机结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党风廉政和制度建设,坚持思想教育、干部选用、管理监督、惩治腐败、改进作风、制度治党、纪律约束、落实责任“八个从严”,构建党组抓、书记抓、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央八项规定、清理“四风”问题等,加大整改查处力度、监督管理力度和改革创新力度,解决了一批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全区海洋系统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展望“十三五”
“十三五”时期全区海洋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陆海统筹,壮大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打造海洋经济强区,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区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在观念上主动适应,认识上尽快到位,方法上抓紧改进,工作上更加得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海洋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新路。1.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的新要求。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十三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和海洋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面临着重大转变,主要是海洋经济管理面临着由统计向监测评估和政策调控转变,近海空间利用由强调生产要素向注重消费要素和生态功能转变,海洋环境保护向污染控制和生态安全转变,海洋科技成果向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转变,海洋公共服务向满足国计民生需求转变,海洋权益和安全维护向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转变。战略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要求海洋工作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必须加快转变海洋管理职能,必须加快破解海洋支撑保障难题,必须加快改革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必须深化海洋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实现海洋工作新发展。
2.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新要求。当前,广西全区上下正紧紧将抓住国家战略规划全覆盖的宝贵时间窗口和重要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进一步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好“边”的文章,努力构建沿海沿江沿边“三区统筹”格局,海洋在全区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治区党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深化海洋国际合作,打造海洋经济强区。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海洋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转变”要求,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进一步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大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推动海洋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3.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海洋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要以创新理念增强海洋事业发展新动力,要以协调理念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新格局,要以绿色理念开辟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新途径,要以开放理念拓展海洋合作发展新空间,要以共享理念实现海洋资源惠民利民新成效,树立惠民利民资源观,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使广大群众在海洋领域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4.深刻认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作为海洋管理部门,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就是要结合广西全区经济发展实际,围绕五大政策支柱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完善海洋资源调控方式;围绕“产业政策要准”,实施有保有控的用海政策;围绕“微观政策要活”,完善海洋资源市场环境;围绕“改革政策要实”,加大海洋领域改革力度;围绕“社会政策要托底”,加强海洋服务社会民生保障。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严把海洋资源供应关口,实施有保有压的用用海政策,加大用海政策支持,全力做好扶贫攻坚,防范海洋领域的各种风险,不断提高海洋源供给保障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5.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施行,两个法规回答了“全面,覆盖到何种程度”“从严,严格到什么份上”等问题,彰显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决心,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以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四篇:突出发展主线打造经济强镇
突出发展主线 打造经济强镇
xxx镇党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在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当前,在我市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刻,市委作出了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此,我镇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制约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我们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改革与发展上,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出发展的新思路,不断制定发展的新举措,从而不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一、突出一号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
走农村工业化之路,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就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家庭个私经济。一要千辛万苦去招商。以企业招商、委托招商与蹲点招商为突破口,扩大招商引资战果。通过组织企业赴外地考察、参加对口投资贸易洽淡会等形式,使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活跃主体;通过发挥分布于北京、上海、东莞、昆山、宁波等地xxx籍招商顾问的社交网络为xxx代理招商;通过在昆山、东莞的长驻点,拓展招商领域,辐射带动苏州、上海、广东等地的招商工作。二要千方百计抓园区。加快完成园区二期美化、硬化、亮化、绿化工程,争取61家入园企业于年底前全部投产;加快完成三期园区3000亩土地的规划、设计、征用等工作,实施“拉开框架、跨江发展”战略。三要千家万户办企业。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宅基地综合整治,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精心盘活存量土地,以殿前个私小区为样板,带动8个个私经济集聚点的建设,力争新发展个私企业200家,让家庭个私企业扎根xxx,致富百姓。二、发展特色农业,致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课题。为此,我们要建基地、扶龙头、扬品牌。建基地就是要建设横山坂鲜切花、白泥墩蔬菜、求家坎黄花梨等八大特色农业基地,推动发展“花、菜、果”三大特色产业;扶龙头就是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扶持求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嵊州市绿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加工农业、休闲农业;扬品牌就是要打响农业品牌,通过授权、合作等途径,打响“xxx”、“殿前榨面”等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农副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接轨市区开发,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以统筹的理念、整合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要加强规划修编。以建设嵊州“西城”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的原则,重新修编集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制订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二要加快建设进度。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筹集建设资金,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桃源路二期改造工程,配合交通部门做好蛟澄线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启动博石公路xxx段建设。三要实施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结合农村宅基地综合整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力争把殿前、上路西、建安等村建设成为经济建设、村庄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及民主法制建设五项指标全面达标的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力争把下倪、建安、田东等村建设成为村庄建设单项先进村。四、建设政治文明,全力推进农村民主化
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这是在实践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现阶段,就农村而言应突出抓好扩大基层民主的工作,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一是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两委会”工作规范,建立起村党支部领导下富有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重大村务报告、表决制度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实施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健全村级财务监督小组,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对村级财务实行轮审。二是加大对后进村的帮扶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通过下派干部挂职、依托开发项目扶贫、结对扶贫、政策倾斜等手段,帮助后进村尽早脱贫致富,实现村强民富。三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以镇党校和成校为阵地,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职业技能、学习实用技术等服务。通过企业出订单、成校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导作用。在全市上下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我们镇党委一定要组织全镇党员干部学习好、贯彻好、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学习,促发展,求跨越,努力打造经济强镇,为实现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作出贡献。 2005年7月18日第五篇:强化科学发展能力 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强化科学发展能力 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长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曾 健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给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带领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不断学习、加强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生态经济强县这一目标,不断增强学习、实践和可持续发展“三种能力”,加速推进长宁又好又快发展。
一、增强学习能力,用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认清县情
学习能力是提高认识水平、适应社会发展、做好结合文章的基本能力。特别是要用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认清县情,吃透县情,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
第一,美丽但不富饶是我县的基本县情。我县虽然拥有蜀南竹海等丰富资源,但经济总量还很小。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5.04亿元,列全省丘区县第56位,占全市645.86亿元的7%不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30万元,列全省丘区县第55位,全市第7位。几项主要指标都处于全省丘区县中下水平,不仅落后于省内先进区县同时也后于市内的翠屏区、宜宾县等区县。
第二,生产力发展面临由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急剧提升是基本发展走向。2008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5%,增速位列全省丘区县第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66%,全年可支配财力达6.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20.9%,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快、势头好、亮点多的良好局面。
第三,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初期并向中期过渡是基本发展阶段。2008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8:45.9:26.1,农业仍占较大比重;
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支撑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还有三分之二的劳动力集中在农业上。但从发展进程看,我县二、三产业产值比2007年有了较大增幅,特别是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升了5.6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达到了30.6%,比2007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工业化、城镇化总体上处于发展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二、增强实践能力,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主要精神之一就是要提高党员干部解决难题的能力。在认清县情的基础上,当前需要亟待解决和处理好的影响和制约长宁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及主要矛盾是:
第一,处理好生态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当前我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县是生态大县,也是省级重点开发县,同时也正处于县域经济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对实现科学发展、高速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增强把握大局的能力和统筹发展的能力,坚决克服生态不经济和经济不生态这两种错误倾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力争尽快地走上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
第二,解决好生态、资源、区位优势突出和开发项目不足这一矛盾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要切实增强谋项目、抓项目、干项目的能力,增强创意策划项目、论证包装项目、对上争取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和建设实施项目的能力,以项目为抓手,用项目统领工作全局,按照市委突破工作年和县委项目工作年的要求,把项目工作时时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效果上,把我县生态、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为科学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增长点。
第三,解决好财力匮乏和诸多发展要素亟待配套这一矛盾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而当前加快发展的各类要素配套如道路、码头、电力建设等急需大量的资金。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聚财挖潜的能力,全力培植财源、挖潜增收,全力经营城市、对上争取,并通过向银行借贷、引导社会投入等方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必须增强科学理财的能力,强化监管、分清缓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必须增强借势而上的能力,借国家、省市的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我们的基础设施。
三、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生态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当前,生态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也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和平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省市正在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经济既有国家政策支持,同时在我县又具有长期积累的、其他地方较难复制的生态优势,具有储量丰富、可供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具有短期内即可形成的、加速生态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更具有生态经济的工作基础。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经济强县是我县增强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测算和分析,我县发展生态经济的总体目标可以确定为: 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排位进入全省前50位、丘区前30位,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强县;力争到2020年,使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等16项指标全部达到小康水平,成为全国的生态经济强县。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认识、添措施、增干劲、齐努力、真爬坡、勇破难、求创新、狠突破,全力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利税以及利润增速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以上,且总量要进入全省前50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番再翻番;投资消费及其它相关指标分别进入或靠近全省前50位。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构建以生态工业为支撑,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环保型服务业为重点的五大生态产业体系:即一是以生态工业为支撑,将我县打造成全国竹纤维生产基地、醋酸纤维素生产基地、盐化工产业基地,全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二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三是打造中国最美的竹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力构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四是以打造国家园林县城为重点,全力构建生态城镇体系。五是以环保型服务业为重点,全力构建生态经济社会服务体系。
打造生态经济强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强化项目、资金、人才、政策、组织领导等保障措施,需要广大干部群众付出艰辛努力。但只要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长宁打造成全省、全国的生态经济强县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