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省地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23:5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促进我省地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促进我省地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促进我省地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我省地勘队伍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省地勘队伍面临诸多困难,发展受到制约,已经影响到地勘单位的安定,影响到我省矿产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分析问题、掌握实情,促进全省地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由我厅牵头,与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国土资源厅组成联合调查组,就全省地勘队伍现状与发展问题,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召开多层面座谈会等方式开展了两个多月的调研,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省地勘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我省省属地勘单位包括地矿、有色、核工业和煤田四

个地勘局,拥有61个二级地勘单位;全部职工41925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2689人,占职工总数的54.12%,在职职工19236人,占职工总数的45.88%;资产总额221940.24万元,其中:负债117421.13万元、净资产104518.1万元。四个地勘局原都属中央在*全额预算拨款事业单位,2000年前后下放我省实行属地化管理。

50多年来,我省地勘队伍艰苦努力工作,在全省发现矿产141种,发现各类矿床(点)6000余处,探明储量价值1.22万亿元,在已探明的矿产中,钨、铋、普通萤石、海泡石、隐晶质石墨储量居全国之首,为湖南赢得了“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的美誉。地质勘查极大地促进了矿业开发,截至2004年底,全省建成矿山6810座,矿产采选业从业人员近50万人,总产值140亿元,矿产品出口占到了出口总额的20%,因矿山开发而兴建的城镇上百处。我省地勘队伍在全国享有盛誉,有7个地质队曾获“国家功勋地质队”殊荣。核工业地质局在我省找到了全国第一批铀矿,并通过土法炼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做出了贡献。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勘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日益显现,地勘队伍陷入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包袱沉重。全省地勘四局拥有一支过于庞大的队伍,总人数达4.2万人,其中离退休22689人,占到了54.12%,未来五年还将有2000多人陆续退休;在职19236人,其中只有30%的人员具备专业技术技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达到1:1.2。在职人员中待岗和提前退养人员达6577人,占在职人员的34.2%,剔除离退休、待岗、退养人员,四万 多地勘职工仅30%在岗。各单位离退休人员负担较重,如建立于1955年的核工业地质局2004年离退休人员费用达7143万元,占到了整个事业费拨款的54.3%。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工作条件差,矽肺病、血吸虫病及工残人员412人,因公死亡职工遗属221人,每年支付该部分人员的工资、抚恤费、医疗费就多达900万元。地勘队伍历史欠帐较多,主要是缺乏社会保障条件,失业、医保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能纳入省直事业单位统一规范,长期遗留的职工工资待遇、医疗费欠帐、基地搬迁建设等问题严重影响地勘队伍发展。据调查摸底,4个地勘局医疗费欠帐累计3200余万元,基地搬迁资金缺口达3.17亿元。全省地勘队伍住房改革都因补贴不到位大部分没有落实,如省地矿局职工总户数9235户,没有按政策参加房改、住房没达到标准的就有4064户,占到44%;并有占总户数1/4的2485户还居住在六、七十年代干打垒平房中。一些老职工认为自己艰苦奋斗一辈子,单位进城难、儿女就业难、孙子上学难,是“献了青春献子孙”,情绪比较低落。

(二)投入不足。一是中央财政下放基数安排不足。煤田、地矿、核工业局、有色地勘局,于1998年至2000年间先后下放实行属地化管理。

地勘四局下放情况一览表

单位

下放时间

下放人数

下放基数

(万元)

人均基数

(元/人)

省煤田局

1998年

5780

4340

7508

省地矿局

1999年

1918

11722

28979

省核工业地质局

2000年

9996

9722

9726

有色地勘局

2000年

7430

7711

10378

地勘四局属地化后,省财政对地勘四局调资按离退休人员增资100%、在职职工增资70%(其中煤田局100%)追加了基数,但由于先天造成的预算缺口过大,人员过多,人均预算水平一直偏低。如地勘职工多次上访反应的210元问题,实际上就是省里1994年定的月误餐费人均60元和1997年增发的月生活补贴150元。当时省里规定,60元月误餐费只给政策,来源由各单位自行解决;150元月生活补贴财政给一部分,各单位自筹一部分。省直单位执行这210元补贴时,地勘单位当时还没有下放到省属地化管理,下放属地化管理时中央又未认可该项补贴。如果现在应地勘职工要求,由省财政将这两项补贴按省直全额预算单位发放的标准打入工资,省财政对四个地勘局需增加预算基数10565万元。

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用于地质找矿的投入逐年减少。地勘投入长期以来是由中央大包大揽,实行省属地化管理之后,中央投入已只限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对关系地方矿业经济发展的地勘工作很少投入。实行省属地化管理之前的1995年-1999年五年时间中央给地勘单位的项目经费拨款为3.2亿元,实行省属地化管理之后的2000年-2004年五年时间中央给地勘单位的项目经费拨款仅1.5亿元,同比减少1.7亿元,减少53%,而省地勘投入机制又尚未建立起来。目前全省真正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含商业性地质找矿工作)的仅1641人,只占到在职职工工总数的8.5%;2004年四个地勘局实现经营收入8.73亿元,其中地质找矿业务收入(含商业性地质找矿收入)仅4616万元,只占到5.29%。找矿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危及到我省矿业开发和发展。据有色地勘局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我省已关闭大中型矿山,造成近10万矿工下岗,若从市场矿产品需求和资源潜力看,只要前期地质勘查投入适量资金,这些矿山都还远远没到关闭的地步。

(三)体制不顺。一是从地勘系统看,专业力量分散,工作和建设重复,无序竞争。我省四家地勘局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队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以地质找矿为例,四家地勘局都分别设立了地质调查院,找矿技术力量分散在全省若干个地质队伍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相互争资金和项目,有关方面分配项目和资金时不得不平衡、照顾,降低了地质勘查投入的有效作用。特别是地勘四局所属的各地质队,基本上都从事地质找矿、工程勘察与施工业务,仅郴州市区就有从事相同业务的5支地质队,资源配置严重重复。二是从地勘单位看,事企并存的体制弊端严重。四个地勘局基本实行局队体制,局和队都是事业单位,按事业机制运行,队以下众多的公司、工厂、实体大都按企业办法管理。地勘单位以事业单位身份获得财政拨款,同时在市场中从事经营活动,用于补充地质事业费的不足,维持着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四)发展乏力。以地质队为基础的地勘队伍大体情况相似,基础条件薄弱,设备老化,人才匮乏,基础设施陈旧,经营性资产少。近年来,通过地勘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地勘经济在市场机制运作、经营理念创新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大。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地勘企业的创立由事业费投资形成,办好了,利润被庞大的队伍吃掉,本身没有积累或很少有积累,一旦需要更新改造,又要申请地勘费投入;办得不好造成亏损也要由地勘费补贴维持;维持不下去时,又退到事业上来。负盈不负亏,没有破产问题,难以形成“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二是没有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局下辖众多地质队,地勘经费分散、有限,所办的企业多是规模小、技术简单、功能雷同,缺乏竞争力。三是管理滞后。相当多的地质队企业沿用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产权不清、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不分,人员不精干,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推进地勘队伍改革十分必要

我省地质勘查队伍作为全国地勘实力最强的队伍之一,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和任务。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出发点,还是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积极引导、支持地勘单位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通过改革重组摆脱困境,各自找准优势重新发展壮大起来,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务院对地勘单位改革有明确的要求。1999年,在地勘队伍属地化过程中,以国办发〔1999〕37号文印发了《地质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中央和省一级保留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将其余地勘单位逐步改造成按市场机制运行和管理的经济实体,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地勘单位企业化有一个过程,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的步伐;中央和地方都要对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国务院国办发〔2003〕76号文指出,对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要加大贯彻国务院一系列文件精神的力度,一方面努力解决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营造好的改革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坚决地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使地勘单位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

(二)湖南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地勘队伍的改革。地质勘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很强的工作。我国作为人口、资源和发展中的经济大国,90%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依赖于矿产资源,资源的永续利用只能走“自给为主、进口为辅”之路,因而立足于勘查开发本土资源来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省地勘队伍虽然面临历史包袱沉重、队伍过于庞大的较大困难与发展危机,但这支队伍作为矿业开发乃至整个工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决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目前,我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已日益突出,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能源供应吃紧,有色金属价格暴涨,新一轮煤炭开采热、有色矿山热又在持续升温。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地勘资金有效投入严重不足,结果带来资源储备速度远低于资源开发速度,矿产资源储量的消耗量远远大于探明量,导致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保障度大幅度降低。比如,2000年至2004年五年我省矿产采选业实现产值共计达592亿元,而这五年内包括中央投入在内我省地质勘探仅投入1.5 亿元。1958年到1980年全省平均每年完成钻探工作量55.9万米,20世纪90年代年钻探工作量下降到20万米,2000年至2004年钻探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工作量再次下降到每年2-4万米。根据地质勘查一般规律,发现一个矿床约需5-10年时间。因此可以说,过去一个时期是靠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勘探的资源老本,维系了矿业的迅速发展和满足工业经济发展之所需。象目前这种地勘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持续下去,将有矿山枯竭、矿业经济无以依托之忧。因此,引导支持地勘行业摆脱困境与重组发展,不仅仅只是个简单的维稳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不单是地勘行业本身的事,而且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社会大局。只有帮助地勘行业尽快走出困境,优化结构重组一支适应现代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干、精良的地质队伍,进一步发挥其国民经济发展先行军的作用,才能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从缓解财政压力和地勘队伍改革的实践来看。我省省直全额预算单位总人数约13.86万人,地勘四局就达到4.2万人,所占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队伍省级财政是难以完全负担的,必须推进改革,保留一块、搞活一块、剥离一块。另就地勘行业发展而言,根本出路是要在政府引导支持下,推进企业化、市场化改革。事实上,这些年来在地勘业务大量减少的艰难情况下,地勘队伍面向市场需求谋求新的发展出路,结构性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行业实现工程勘查和基础施工业务收入5.63亿元,工业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2.64亿元,分别占到了其业务总收入的64.43%和30.28%;真正地质找矿的业务收入仅0.46亿元,还不到全行业收入的6%。因而从业务收入结构看,地勘队伍的主要力量已进入市场,主要困扰在体制不活、企业竞争力还比较弱。只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甩掉包袱和整合资源,使地勘队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要求,依托其现有技术实力、设备优势和资质条件,彻底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是完全可能的。

三、推进我省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进地勘改革

参照内蒙、广西等省地勘改革的成功做法,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设想地勘改革要实行“并局、剥离、重组”。

并局。将现有省地勘局、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合并为省地质勘探局,作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局,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地勘队伍的日常管理及改革与发展、改制改组和改造。

剥离。(1)剥离地勘队伍办社会职能,将现有学校、医院等按属地和归口原则划归当地政府、部门管理;(2)剥离离退休人员,比照企业单位政策进入省直社会保障体系,费用从地勘单位事业经费中切出;

重组。(1)在并局的基础上根据全省成矿条件和经济布局重新跨部门、跨专业实行行业重组,通过结构优化重组一支精干、精良的公益性地质找矿队伍,承担中央和全省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并参与商业地质工作竞争,队伍规模控制在1000人以内;(2)考虑到地勘四局经多年来的内部改革,已各具优势、自成体系,实施企业化、公司制改革分流时,依托原有基础和实业组建优势产业集团。(3)依托重组后的人员、资产和原办企业,组建新的集团公司:一是对能承担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和相关劳务、从事矿业开发的组建一批勘查或矿业公司;二是依托现有工勘施工公司,凭借相关的资质,组建一批勘查施工或路桥公司;三是按产业关联、专业优势,组建一批加工、实业等企业或公司。(4)对现有需重组的职工,依托重组后的资产和企业,比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相对优惠的政策,转换职工劳动关系,将其所应得的补偿金直接转作占有企业股份,引导支持所在企业发展为股份制企业集团。(5)对目前已下岗人员且不能实行重组的,或由重组后的地勘局统一管理,负责其基本生活保障,并通过相关劳动技能培训,进行再就业;或者直接进入社会低保体系,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管理,相关费用从地勘费中切出。

(二)建立完善地勘投入产出机制

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降低商业性地质勘查投资风险;通过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和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增加地质勘查有效投入,实现资源储量的探明量与消耗量平衡,增强我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根据湖南省地质勘查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需国家投资地勘资金7.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亿元,省级财政5.51亿元,即平均每年不低于1.1亿元。省级财政投入主要从财政预算内拨款、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中解决。一是要建立国家投资形成的矿产地以市场竞争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制度。凡属国家投资(包括中央财政投资和地方各级财政投资)的地勘项目,项目结束后注销探矿权,选择有利时机投放市场,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代表国家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公开出让探矿权或采矿权。各级财政获得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大部分用来进一步加大地质勘查投资。二是要建立收购储备矿产地制度。鼓励地勘单位和其他社会投资者寻找矿产资源,形成的矿产地由国家收购储备,然后再以竞争出让的方式有计划地投放市场。三是要建立地勘单位参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益分配制度。地勘单位发现的找矿靶区、承担的国家地勘项目,在发现或探明有进一步勘查或开采价值的矿产地后,如国家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则地勘单位参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益分成,充分发挥地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地勘单位多找矿、找好矿,发展和壮大地勘经济。四是要积极调整地质事业费支出结构,加大地质事业费用于地质找矿和注入国家资本金的比重。

(三)妥善解决地勘队伍遗留问题

一是切实解决“两项补贴”问题。“两项补贴”即我省1994年开始发放的每月60元的误餐费和1997年开始发放的每月150元的生活补贴费。“两项补贴”在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已执行10来年,并已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统发范围。去年以来,由于“两项补贴”问题引发地勘职工多次群体性上访,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一次性拨款和调增基数,使矛盾有所缓解,暂时稳定了群众情绪。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按人均每月210元进入预算。由于地勘单位财政保障度较低,其经营收入一时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难以有较大的发展,靠自身不可能解决210元问题。考虑到年初已对地勘四局追加了基数1050万元,我们建议由省财政从今年开始分两年追加基数9514万元,彻底解决困扰地勘四局的210元历史遗留问题。提高地勘单位财政拨款基数,也有利于地勘四局推行改革。

二是逐步消化解决地勘职工住房补贴问题。按照国办发[2003]76号文件,根据省、市两级房改部门测算审核,四个地勘局房改需支付住房补贴总计达4.06亿元,盘子过大,靠省财政一次性集中解决难以承受,我们建议,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向国务院及中央各部委积极反映地勘四局的住房一次性补贴问题,争取中央能够予以解决。如地勘队伍改革顺利实施,不论中央是否解决此问题,地勘队伍都按省直事业、企业住房改革政策享受同等待遇,分三年消化到位。

(四)切实加强对地勘工作的领导。推进地勘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坚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的方针,切实加强领导。建议成立由省领导挂帅,人事、组织、编委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参加的省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尽快研究地勘队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有效途径与具体措施,形成合力,出台一个指导性意见,对地勘单位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帮助地勘队伍解决职工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费欠帐、住房补贴、基地搬迁、历史债务等一系列的遗留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能,大力支持,加强协作,共同促进我省地勘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篇: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省委专题学习会发言摘要

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省经济呈现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态势,但形势好不等于没有陷忧,必须看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不进则退的的关口。因此,既要牢牢抉择战略机遇期,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又要面对结构转换、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课题。

当前,从市场需求和现实基础看,我省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传统竞争优势弱化的挑战,面对城乡、区域差别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挑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挑战中抓机遇,从浙江实际出发,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推进“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不失时机地推进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我海上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根据省委的总体部署,我们要在强化支撑、推进集约、统筹兼顾三方面狠下功夫,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化支撑,就是完善要素支撑和制度保障体系,为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努力缓解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要素供应紧张矛盾。加快完善电力发展规划,抓紧抢建催批电力项目,积极促进电源结构优化,千方百计让广大居民和企业用上“放心电”。进一步搞好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科学实施跨区域引供水工程。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搞好海涂、丘陵坡地等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推进交通“六大工程”。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建设重大大宗物资储备基地。另一方面,切实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和体制机制创新。当务之急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集约,就是加快走集约发展之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一是积极优化经济布局,大力抓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切实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注重搞好同城镇体系、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协调推进。二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同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统一起来,进一步优化增量、提升存量。支持龙头企业实施赶超世界一流的战备,发展提高区域特色经济,着力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三是努力拓展发展空间。主动接轨上海,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重组加快的机遇,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省区在能源、原材料、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合作,突破我省资源约束。适应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和国际贸易磨擦加剧的新情况,采取确保外贸健康发展的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途径。四是推进节约高效发展。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抓手,通过法律、经济手段和舆论引导,推动全社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完善考绩制度和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

统筹兼顾,就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在“五个统筹”中,重点和难点是城乡统筹,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调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其他困难群众的利益。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保障。确保每一个农民子女能念书,而且尽可能念好书。对低保家庭和其他符合条件和贫困家庭子女,必须按规定全免学杂费,并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抓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医疗救助制度。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创新。二是积极推进下山移民脱贫工作。省里主要对贫困面较集中的欠发达地区给予重点扶持,面上由当地政府负全责。下山移民的核心是脱贫,并非简单的搬迁,要积极推动移民落实“生计”,尤其是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重点扶持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在坚持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同时,对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和处于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通过职业培训、岗位创造、免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手段,推动就业再就业。四是抓好困难群众和长效帮助机制建设。要在城乡居民低保、孤寡老人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保障、困难家庭住房救助等方面继续抓实施、抓深化、抓完善。深入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五是合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加强对事故隐患综合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确保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委副书记周国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和重大战略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我省作为东部沿海的一个发达省份,既有条件也有必要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业绩,推动全省再创发展的新辉煌;以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发优势,确保我省在现代化进程上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实施“八八战略”,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增强二三产业对统筹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城市化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切实加大“三农”工作的力度,不断增强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进程。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新机制和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经促、共同进步的发展新格局。

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全,要把握好以下六方面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不利于“三农”发展的缺陷。坚持以社会公平为准则,加大对农村的公共产品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坚持以深化宏观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健全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特别是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坚持以县域为主要平台,以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动力,以县域经济为支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坚持以整合各方力量为保障,强化综合管理,形成合心、合力、合拍的统筹氛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近年来听实践,我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应继续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明确以下“六个统筹”的任务: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顺应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着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主攻方向,围绕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城市化的根本任务,把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作为推动农村劳动力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加快农民分工分业进程。统筹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把城乡的居民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居民社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幼有所学。统筹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大力推进互惠互利的区域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让发达地区成为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力量,让欠发达地区成为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的空间。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体制一体化。深化财政、税收、金融、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宏观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体制改革,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推动乡镇管理资源的优化,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和服务延伸,强化城乡一体化领导管理体系。

省委事书记乔传秀: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真正搞清楚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谁来评价和监督政绩等问题,既要靠领导干部严以律已、高度自觉,靠组织上教育引导,还要靠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促使广大干部肯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导向。

站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

科学观的落实。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有助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奋发有为、踏实苦干、干净干事,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转化为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成效。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体现在干部考核工作中,牢牢把握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政绩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实践中要坚持六个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政治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实践性;坚持全面系统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综合性;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民主性;坚持依法遵规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严肃性;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突出体现政绩考核的可操作性。

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着力研究解决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领导体制的改革、思想观念的更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许多领域和方面。当前,要着力研究解决六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功能定位问题,切实把它作为干部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如何考核干部德才素质这个重点,切实加强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更好地为干部工作的知人善任提供重要依据。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内容设置问题,力求全面准确地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在政绩考核中既要看经济增长速度,又要看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率;既要看成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盾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的亮点,又要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等难点;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成效。要积极探索、逐步推进用经济GDP考核干部的物质发展业绩,用绿色GDP考核干部的生态业绩,用人文GDP考核干部的社会责任感。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方式方法问题,不断提高干部考核工作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定期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班子整体考核与干部评价相结合。尤其要扩大参与考核评价的主体,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衔接配套问题,更好地与其他各种专项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突出政绩考核这一重点,又要注意与考核、届中和届末考核、干部考察等专项考核相衔接,探索和构建开放式、经常化的政绩考核工作机制。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问题,进一步形成奖优罚劣的良好氛围。对政绩突出的,要委以重任;对政绩一般的,要予以教育引导;对政绩较差的,要进行调整。真正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追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形成正确的导向,激励干部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政绩。要着力研究政绩考核的实施主体问题,确保这项工作健康有序顺利进行。坚持在常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纪检、人事、信访、发改委、财政、统计、审计、环保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分线负责,联合考核,增强政绩考核的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国行:把握“三个关系”,提供“三大保障”

科学发展观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省的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重要的是在思想认识和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切实把握好“三个关系”。

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的是抓好经济建设。经济是基础,政治建设有赖于经济建设为之提供物质保障和发展条件,同时政治建设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证。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推进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省委副书记梁平波:注重以人为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八八战略”之一,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对浙江实践经验的总结。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全面进步,形成了倍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浙江现象”。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来自于“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来自于具有时代特征和浙江特点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浙江的人文优势,没有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设,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

近年来,我省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定人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人的凝聚力;不断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提高人的信知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创造性;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工作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省委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兴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八八战略”之一,这是对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生动实践的全面总结,也是用科学改观解读浙江的结果,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我们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度充分重视并深入实施加强精神文明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把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要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八八战略”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核心和本质的必然要求。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当前,必须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统筹协调。

注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区别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两个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推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夯实思想基础。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发挥先进人文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不断形成强大的软实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我省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要扎实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在加大力度、拓展广度、加快进度上下功夫,重点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取得突破、在改革的重点难点上取得突破、在全面推进改革上取得突破。

注重城乡及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向、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当前,要重点抓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服务,不断推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探索建立推进精神文化产品向基层传播、为群众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把统筹区域文化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积极倡导地区间的对口文化支援,大力推动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彼此开放文化市场,相互提供文化商机,实现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

注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坚持意识开矿属性与产业属性的统一,打造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努力实现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的一致。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化。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重点培育一批文化事业主体,加快塑造一批文化产业主体,以管理出效益,切实提高“管文化”的水平,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篇:我省村干部廉政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干部的廉政建设事关重大。“大”在哪里?最明显的表现是:其一,村干部直接面对的是一个村的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的群众,如果他们不廉洁,直接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势必引起群众思想上的反感,并由思想上的反感导致行动上的反对,进而引发社会的动荡。一个地方不稳定,乱哄哄的,什么小康啊、和谐啊、增收啊,都搞不成了。其二,我们的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党员,如果他们身上不干净,一头的“小辫子”,群众一抓一大把,就会严重影响党的声誉,进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其三,对村干部不廉洁的问题,如果不管不问,最终会害了村干部自己。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加强村干部的廉洁建设,文章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第一,认识要提高。要彻底摒弃“民不告官不究”的观念,各级党委要把村党支部的廉政建设纳入全党的党风廉政建设之中,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第二,积极探索村干部廉政建设的机制。法律规定,上级组织和个人不能罢免、撤换或调动村干部(特殊情况例外)。这是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但这并不意味对村干部的管理就无能为力或无所作为。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多从贯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角度,来探索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的问题。例如,为了保证选举能选出好人,领导机关完全可以在选举的设计和程序安排上做得更科学,如此等等。第三,强力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农民群众的民主觉悟提高了,腐败现象就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三农”是党和政府中的重中之重。村干部的廉政建设是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村干部的廉政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三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基于此,2004年以来,我们结合实际,先后对衡阳市的石鼓区、耒阳市、祁东县,衡东县,永州市的祁阳县、东安县,株洲市的荷塘区、天元区、醴陵市和常德市的临澧县、石门县等4市11个县55个村的村干部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对象既有处于城郊结合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千部,也有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干部。调查中,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进村入户,有针对性地召开市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党政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及普通村民等各个层次的座谈会53次,直接访问村干部195人,访问村民571人,调阅村务档案、帐册50多卷,各种资料60多份。本文力图通过这些调查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村干部为政不廉的主要表现、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推进当前我省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对策。

村干部廉政建设的现状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村级组织近4.6万,“村官”队伍达20多万。其中,我们所调查的4市的村干部总数为7.02万,党员5.51万,党员村干部占78.49。“村官”拥有广泛的权利,管理着农村的公共事务,并在一定范围内代行国家的某些管理职权。由于“村官”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的是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认真做好新时期农村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常德、衡阳、株洲、永州4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村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是十分重视的。近年来,4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3]26号文件和[2004]17号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村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这些措施主要有: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为了提高干部队伍法律素质,增强村干部依法办事、廉洁自律的意识,各地广泛开展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农村普法网络,构建县法制总校、乡法制分校、村法制教育夜校、组法制学习室、户法制学习园地五级普法网络;不断创新农村普法载体,从1997年开始,各地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五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专家学者等志愿者到农村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据统计,近3年来,4市共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327场次;重点抓好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培训,衡阳制定了全市2001年—2005年村干部培训规划,重点辅导《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讲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内容。教育培训的深入,使村干部普遍增强了廉政建设的意识。

二是把好村干部选举关。我省自1990年开始民主选举村干部,特别是从1996年第三届换届选举开始,普遍采取直接(海选)方式,使违法乱纪的村干部大部分落选,大多数村的选举呈现出如常德石门县的“五多”现象,即党员当选多,比例高达80;一肩挑的多,多达70;一次选举成功多,比例为95;年轻干部增多,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近3岁;学历高的多,高中以上学历占50以上。直选的成功,从源头上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地普遍建立了协调机构,积极完善“三会议”、“两小

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听证会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制度,规范公开的时间、内容和程序,扩大村民参与的范围,全面落实“四权”。各地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常德市临澧县的“三级财权”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十公开”“四统一”制度,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了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代表的“四有”(有职、有权、有责、有章)。

四是强化民主评议和审计监督。衡阳各县市区和乡镇狠抓“三个环节”:一是抓好民主评议,严格实施党员评议支部、支委和村民代表评议村委会及成员的制度,村支两委每年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评议和质询;二是强化审计制度。各县市区和各乡镇都成立了由纪检、经管、财政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村级财务审计小组,负责对村干部实行审计和离任审计;三是秉着“把农民举得更高,把干部管得更严”的精神,积极开展评选“农民喜爱的干部”活动,大大激发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为村民服务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敬业精神。

五是加大了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永州市把村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纳入乡镇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和村干部责任目标考核中,采取定期全面检查,不定期重点抽查等方式,严格考核兑现。对村干部违纪违规行为,坚持预防与惩治相结合,做到了有访必接,立案必查,违纪必纠,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向群众通报查处结果,达到了查处一起教育一批的效果。

由于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措施得力,目前,4市大部分村“两委”团结协调,群众拥护,绝大多数村干部能不负村民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廉洁自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党支部”、“模范村委会”和以谢建国等为代表的优秀村干部,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省村干部的廉政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但问题也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违纪违法主体趋向职务化、权力化。近年来,各地立案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主体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财务人员。衡阳市信访局2005年以来共接待和处理来信来访检举揭发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方面的问题225件次,反映村支书、村主任及村财务人员的问题的,占95。他们往往利用职务之便或单独作案,或相互勾结合伙作案,这表明了村干部违纪违法人员由管物向掌权人发展的特点,违法手段由侵占型向擅权型转化。

(二)经济问题突出,涉案金额呈上升趋势。在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中,经济问题最为突出。常德市第五届村支两委共查处涉及村干部的各类违纪案件442件,其中经济类案件410件,约占93;衡阳此类案件约占72;株洲81%;永州约占65。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贪占、截留、私分、虚报冒领等形式非法占有村民的土地补偿款、救灾救济、承包款等资金和物资。二是在村建集体工程、项目上吃回扣,拿好处。工程项目承包招投标不公开,搞“暗箱操作”。有的利用机会从中提高承包金额索要回扣。三是挪用公款,有的公款私存或转借他人以获取利息,有的公款私用或借给亲友使用。四是在国家和集体资产处置中如企业改制、资产转让等过程中非法占有集体资产。五是利用职权乘机向前来办事的群众索贿或受贿,不见礼不办事。六是财务管理混乱,吃喝挥霍,随意开支等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涉案金额不等且呈上升趋势,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甚至百万以上。如衡阳市石鼓区友爱村塑胶厂设立帐外帐多达350余万元,多次违规虚支公款谋取私利。

(三)违纪违法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地区特征明显。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多发生在两头:一头是经济较发达的城乡结合部;另一头是欠发达村。在经济较发达的村,村干部违纪违法主要表现为利用职权侵吞集体资产,在土地征收征用中非法或越权占用土地、变相买卖集体土地、侵占集体土地征用资金。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村,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较为集中在:一是以势压人,恃强欺弱。一些有权势、宗族势力的村干部信奉“拳头当权”,侵犯村民人身权益;二是滥用职权在土地转让、租赁、承包、处理纠纷、审批宅基地等方面索拿卡要,有的甚至挪用救灾救济、移民、扶贫等专项资金,如常德澧县三岔河镇某村原村支书2002年至2003年贪占挪用移民建镇专项资金达10万元之多。

(四)作案手段复杂多样,隐蔽性强。从作案方式看,村干部采取的手段复杂多样,有的相当隐蔽。其违法手段主要表现为利用经手管理专项资金、集体资金的便利条件,直接贪污挪用;或利用小金库截留款项不入帐,进入小金库或体外循环从中贪污挪用,弄虚作假,假公济私;或以发补助、奖金的名义集体私分;或借招待客人、跑项目、拉关系、购物资等事项,虚列开支、虚报冒领等等。在违法主体上联手作案突出,各地查处的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有90以上的案件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作案。主要表现为领导集体私分公款,村支书、村主任与经管人员合流贪污,主要领导和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共同贪污等。如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镇某村原村支书利用职务和之便侵占公款3.9万元,并伙同会计设置帐外资金近9万元。

“村官”虽小,然而一但发生蜕变,其危害性却极大。山于村干部面向基层,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违法违纪行为往往触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深恶痛绝,因此最容易激起民愤,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衡阳市石鼓区友爱村因村支书等干部的经济问题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一直难以调和,部分群众以上访形式与干部对峙,矛盾不断升级,2003年就曾有13位村民集体进京上访反映村塑胶厂与村支书的经济问题等,影响很大,今年的换届选举仍受到影响,成为“难点村”。村干部的腐败,还是家族势力、宗派势力、黑社会势力的诱因和保护伞。一个人的腐败,常常搅得一个村鸡犬不宁,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村干部的腐败问题不解决,将使村无宁日,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决心割掉这个“毒瘤”。

村干部不廉政的主要原因分析

村干部腐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有:

(一)少数村干部综合素质较低。

衡阳市石鼓区计生局长刘卫国说,当前村干部年龄结构明显偏大,思想比较陈旧,后备干部严重不足。当前年富力强素质较好的、能胜任村干部的大都外出打工经商,在乡种田的大多综合素质较低。醴陵市官庄乡的干部反映,他们那里是"386199”(妇女、儿童和老人)部队,很难选出连长(村干部)、排长(村民小组长)和班长(村民代表)。我们这次重点调查了9个村57名村干部,小学文化的12人,占21.1;初中文化的31人,占54.4;高中以上文化的14人,占24.50问卷调150名村民对村干部的评价,认为村干部能胜任或基本胜任本职的27人,仅占47.4。调查中发现,确有不少村干部因为他们文化不高见识不广,而造成被动,甚至违法违纪的。在谈话中,近半数的村干部对村民自治、合同法、会计法、纪检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党的农村政策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懂。他们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中常常搞“公私兼顾”、有的还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如永州市东安县横塘镇某村支书平时不学法,遇事不懂法,多次截留、挪用公款5万余元用于本人建房、小孩读书和赌博,直到立案后,才知道触犯了法律。少数村干部思想道德水平差,政治素养不高。这些干部的公仆意识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得不牢,特别是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影响,有的私欲膨胀,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日益增加。日常生活中,能占则占,能捞则捞,奉行我就是法,权(拳)就是法的原则;有的村干部为官动机不纯,他们认为担任村干部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能多捞几个钱”;有的甚至认为村集体财务的钱就是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拿就怎么拿。

(二)村务公开在少数地方未落到实处。

我省1997年起就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此后不断强化。然而,在一些地方,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彻底”、“全程”、“全面按时”的村务公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有的村只是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写进村务公开栏,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政务、事务而对反映权力运作的重点内容却巧妙回避,如涉及到村提留款、集体经济收益的使用、村干部的报酬、土地出租承包、宅基地使用、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等村民十分关注的内容不公开;有的村对群众关心的财务问题只公布几项大的收入支出项目,具体明细支出项目不公开,群众无法知晓,难以发现漏洞;有的村则只公开成绩,不公开问题,把村务公开栏变成了村干部不廉洁的挡箭牌、弄虚作假的盖头;有的村虽然公开了一些村务,但是公开后对群众的意见和反映不能及时处理和反馈,公开栏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我们调查的55个村,有村务公开栏的43个,占78。村务公开较好的占24;一般的占63;自2003年以来既无公开栏、又未曾公开一次村务的占13。在村务公开的内容上,村民最关心的财务收支问题没有公开或只按会计科目公开,无细帐可看。313位村民(占调查人数的60.5)反映:“村务公开是做给上级看的,村务公开内容不真实

一些村民主理财小组名存实亡。衡东县泉新村胡义俊、彭直生等村民反映:“村里8年没有记过帐了,还谈什么帐目公开”。有的村主任和村支书兼任财务监督小组的组长,明显违反了省《村组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同时,村务公开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和处理措施。在调研中基层干部反映,上级对村务公开的规定太原则,不便于操作和监督。

(三)村干部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体系。

按照《村组法》,由选民管理监督村委会成员;按照《党章》

规定,由党的上级组织领导管理监督村党支部(总支、党委)。但是,党组织和选民管理监督村干部是困难的。就上级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哪个部门是管理村千部的主管部门,当前有关部门是按职能分工各管一块,组织部门管党建,民政部门管选举,农委(农经)管集体资产和离任审计,违法违纪归纪检监察部门,职务犯罪归司法机关,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对少数村归司法机关,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对少数村干部的种种问题各职能部门都管又都不管,对村干部缺乏有效管理监督。由于政务繁忙,人手不足,对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基本上持“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以常德市为例,该市基层农业经管站的编制一般只有两个人,平时应付各种报表都很紧张,兼顾村干部的审计就更吃力,遇上村委会集中换届(离任)审计,9个县市区3951个村,根本审计不过来。这些方面的漏洞为某些村干部违法违纪提供了可能性,也使一些“问题干部”的问题久拖不决。

不少乡镇领导认为村干部能办事就不错,不能要求过高。从调研情况来看,乡镇一级,对村干部监管有“三不”,即“不能管、不敢管、不愿管”。有的乡干部反映,依照法律规定,乡镇与村委会是指导关系,不是领导关系,政府不便对村干部进行监管,这是“不能管”;很多村干部是乡镇人大代表甚至是县人大代表,乡镇干部要接受人大监督,管多了对自己不利因此思想上有顾虑,这是“不敢管”;在调研中,有村民反映,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查处难度大,主要是人情干扰,有的乡镇干部与村干部有利害关系,所以“不愿管”。还有的乡镇干部在开展农村诸多中都要依靠村干部,拉不下脸皮来进行管理。重使用、轻管理的后果导致村干部素质下降,自律能力降低。对村干部中违法违纪的问题,一些乡镇干部片面理解“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一味强调教育,导致执法执纪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村领导常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大小事情一人说了算,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具体的途径而停留在表面。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取决于举报的效果。常德市一位人大代表说,大多数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背后往往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一些群众意见大、媒体曝过光的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长年久拖不决。这一方面挫伤了群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有些村干部自恃“后台硬”不怕查。同时,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或违纪的,即使利益受到侵害也不愿或不敢告官,基层少数干部正是利用群众的这些弱点,有恃无恐。

(四)资产财务管理混乱使村干部违法有机可趁。

一是农村财务人员一般都是由本村农民担任,业务素质相对低下,多是凭自身经验来做,帐目大多混乱,村干部可趁机浑水摸鱼。有些村的主要干部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换届时不仅换村委会成员,财务人员也跟着换成自己的亲信,为他们违法违纪大开了方便之门。

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白条子入帐问题普遍存在,这不仅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税收流失),而且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有些村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银行结算办法》,出纳和会计不定期对帐、现金短款现象严重,而且存在大量用借据或白条抵库存的问题;有些村公款私存、公私不分,导致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村财务票据管理不严格,票据不统一,开出的收据不及时入帐,造成个别村干部侵吞、挪用集体资金现象屡有发生。

三是农村集体资产以及集体资源管理不规范。有些村在将集体企业、土地转让、出租、承包以及工程承包时从不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由个别村干部说了算,有的村干部为了个人私利在发包时偏向亲友、有的搞假承包,有的村干部在集体企业改制、集体土地或房屋出租等公务活动中,有意损害集体利益,压低价位,使之成为收受贿赂和好处的“发财”之道。

(五)债务问题和保障问题仍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诱因。

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来源在税费改革前,主要是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农业附加税为主要资金来源。2005年免征农业税,农业税附加收入自行消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将成为村级正常运转的唯一来源,村级收支缺口将会更大,乡村债务将居高不下,村级组织运转将更加艰难。据统计,湖南省近80的村没有任何经济积累,村平均负债18万元。不少地方规定,村干部借贷,谁签字谁负责偿还,因此,村干部看见帐上有钱就还债,甚至违规使用土地补偿费、直补款、救灾救济款,主要是垫付统筹款、抵充基础教育达标费、报销往年积累餐费等。如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镇某村原支书于2002年挪用市政府下拨的水利专项资金3万余元用于偿还个人借款和集体借款。2001年挪用农业特产税和镇统筹近6万元用于偿还各种债务。可见,久拖不决的村级债务问题,仍然是村干部违法违纪的一个诱因。

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无保障也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原因。村干部无稳定经济收入,同时由于村级收入少、村级债务多,许多村干部不仅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有的甚至一年辛苦到头,连最基本的误工补贴也难以兑现,倒还撂下一笔农业税垫付款。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失衡,很容易造成村干部心理失衡,“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就成了平衡心理的一架天

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怎样才能保证村干部做到廉洁自律?常德市临澧县等地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要管好村干部,“民选是关键,公开最有效,监督不能少”。其他地方也了一些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先决条件。

首先是把好村干部选举关,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为村干部廉洁自律打好基础。由于《村组法》对村干部的任职条件只有原则规定,容易使一些品行不良的人混入村干部队伍,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解决好选举中的突出问题,尤其要明确候选人的条件。临澧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推选村干部的重要标准,主要坚持“四看”:一看是否廉洁自律,行为上过得硬;二看作风是否务实,被群众接受和认可;三看有无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四看是否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省实际对村委会换届选举进行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参选人竞选条件、行为规范和村委会成员罢免等程序,促进农村民主选举健康发展和农村组织廉洁自律建设。

其次是要进一步抓好现任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要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切实端正其世界观、权力观、人生观,摆正自己的位置,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加强对村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其正确理解公共权力的性质,正确理解权力与责任、权力与法纪、权力与民主的关系,强化依法行政、廉洁办事的意识,以保障权力的规范运行;加强对村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能明辨是非,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不可见利忘义,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党和群众的利益。

再次要加强农村干部后备力量的建设。要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积极探索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成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同时,应切实指导各地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调大中专毕业生、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等形式,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现有的大专院校、行政学院、党校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一批农村干部正规化培训基地,对村干部开展依法民主治村、民主兴村的系统性教育培训。

(二)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干部廉洁自律的长效机制。

廉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靠制度落实。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是继政务公开之后的又一项“阳光工程”。它能从机制上防止不正之风的滋生,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和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权利,从而促使村干部依法治村、勤政廉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各项政策,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要把“村务公开阳光工程”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以下机制: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农村广大村干部公开村务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把村务向村民公开。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村务公开作为考察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重要内容。在年终评估时,对于村务公开做得好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给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对于那些在村务公开中敷衍了事,抱应付态度的,给予批评;对不及时公布的,有关政府机关应责令其及时公布;对拒不公布的,可建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启动罢免程序。

二是建立反馈机制。只有公开,没有反馈,这样的村务公开,其意义要大打折扣。因此,各地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如建立村民意见栏,让村民自己在反馈栏里写上意见;或建议村干部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意见簿、意见箱等等以加强村干部与群众的沟通。

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可由村民自己选出本村中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正义感强的人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代表村民对本村行使监督权,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在每次村务公开的前,对公开内容进行审核,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重大事项的管理决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情况必须公布,并查明公开的内容的真实性、公开程序的规范性以及是否存在避重就轻现象。

(三)强化监督,形成全方位预防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监督体系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根本保证。

没有监督制约的权力就会导致腐败。干部的行为如果不受监督约束,就容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为谋私的工具。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必须强化监督,建立起全方位预防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监督体系。

一是强化上级对下级领导的监督。上级必须理顺村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抓总,组织、民政、涉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的体制,将村干部管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形成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组织监督的职责,对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要加强农村内部监督。对容易发生违法犯罪的关键环节,适当分解权力,重大的事项应由集体决定,不能一人说了算。凡涉及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政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杜绝那种做决策由个别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现象,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大群众民主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监督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制约。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搭建反腐倡廉的教育平台。石门县先后在电视台、电台、信息导刊上开设了“廉政之声”“党建时空”、“条例专题讲座”、“石门人说石门事”等栏目,让广大村干部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感受廉政文化的氛围,接受廉政教育,效果显著。各媒体既要大力宣传村干部廉洁自律先进典型,加强示范教育;还要对违纪违法的现象和处理的结果及时报导、对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要深刻剖析,加强警示教育。

四是加强对村民的普法教育,增强村民民主参政的意识。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改变农民从小百姓到国家主人、从农民到公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农民就有什么样的村干部,农民如果不懂法,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村干部就比较傲慢,就可能违法。因此,通过向农民进行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系统教育,让农民知道自己有些什么权利,并学会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如何维护和保障自己的权利,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能给村干部以无形的压力,能帮助村干部建立服务意识和问责意识,为保证村级组织规范运作、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

(四)建章立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是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是加强村级财务人员管理。村财务人员也要象其他行业一样持证上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提高村级财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来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对村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作用,查纠不合理开支,控制和降低费用,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保证财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理财管人。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现金管理条例》、《银行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章立制,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动作规范,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是明确责任,落实追究制度。村委要有专人分管财务,计帐和出纳要分开,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明细账,严格财务管理,健全和完善村民民主理财制度,严把费用审批报销关,杜绝白条报账、少支多报等不正常现象发生。坚决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对把关不严造成集体资金流失、浪费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从严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是定期审计,加强管理。县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部门和审计监督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村级财务账目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纠正和处理办法。

(五)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不断优化推进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外部环境。

理监督。由于政务繁忙,人手不足,对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基本上持“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以常德市为例,该市基层农业经管站的编制一般只有两个人,平时应付各种报表都很紧张,兼顾村干部的审计就更吃力,遇上村委会集中换届(离任)审计,9个县市区3951个村,根本审计不过来。这些方面的漏洞为某些村干部违法违纪提供了可能性,也使一些“问题干部”的问题久拖不决。

不少乡镇领导认为村干部能办事就不错,不能要求过高。从调研情况来看,乡镇一级,对村干部监管有“三不”,即“不能管、不敢管、不愿管”。有的乡干部反映,依照法律规定,乡镇与村委会是指导关系,不是领导关系,政府不便对村干部进行监管,这是“不能管”;很多村干部是乡镇人大代表甚至是县人大代表,乡镇干部要接受人大监督,管多了对自己不利因此思想上有顾虑,这是“不敢管”;在调研中,有村民反映,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查处难度大,主要是人情干扰,有的乡镇干部与村干部有利害关系,所以“不愿管”。还有的乡镇干部在开展农村诸多中都要依靠村干部,拉不下脸皮来进行管理。重使用、轻管理的后果导致村干部素质下降,自律能力降低。对村干部中违法违纪的问题,一些乡镇干部片面理解“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一味强调教育,导致执法执纪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村领导常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大小事情一人说了算,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缺乏具体的途径而停留在表面。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取决于举报的效果。常德市一位人大代表说,大多数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背后往往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一些群众意见大、媒体曝过光的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长年久拖不决。这一方面挫伤了群众监督举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有些村干部自恃“后台硬”不怕查。同时,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或违纪的,即使利益受到侵害也不愿或不敢告官,基层少数干部正是利用群众的这些弱点,有恃无恐。

(四)资产财务管理混乱使村干部违法有机可趁。

一是农村财务人员一般都是由本村农民担任,业务素质相对低下,多是凭自身经验来做,帐目大多混乱,村干部可趁机浑水摸鱼。有些村的主要干部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换届时不仅换村委会成员,财务人员也跟着换成自己的亲信,为他们违法违纪大开了方便之门。

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白条子入帐问题普遍存在,这不仅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税收流失),而且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有些村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银行结算办法》,出纳和会计不定期对帐、现金短款现象严重,而且存在大量用借据或白条抵库存的问题;有些村公款私存、公私不分,导致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村财务票据管理不严格,票据不统一,开出的收据不及时入帐,造成个别村干部侵吞、挪用集体资金现象屡有发生。

三是农村集体资产以及集体资源管理不规范。有些村在将集体企业、土地转让、出租、承包以及工程承包时从不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由个别村干部说了算,有的村干部为了个人私利在发包时偏向亲友、有的搞假承包,有的村干部在集体企业改制、集体土地或房屋出租等公务活动中,有意损害集体利益,压低价位,使之成为收受贿赂和好处的“发财”之道。

(五)债务问题和保障问题仍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诱因。

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来源在税费改革前,主要是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其中农业附加税为主要资金来源。2005年免征农业税,农业税附加收入自行消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将成为村级正常运转的唯一来源,村级收支缺口将会更大,乡村债务将居高不下,村级组织运转将更加艰难。据统计,湖南省近80的村没有任何经济积累,村平均负债18万元。不少地方规定,村干部借贷,谁签字谁负责偿还,因此,村干部看见帐上有钱就还债,甚至违规使用土地补偿费、直补款、救灾救济款,主要是垫付统筹款、抵充基础教育达标费、报销往年积累餐费等。如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镇某村原支书于2002年挪用市政府下拨的水利专项资金3万余元用于偿还个人借款和集体借款。2001年挪用农业特产税和镇统筹近6万元用于偿还各种债务。可见,久拖不决的村级债务问题,仍然是村干部违法违纪的一个诱因。

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无保障也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原因。村干部无稳定经济收入,同时由于村级收入少、村级债务多,许多村干部不仅不能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有的甚至一年辛苦到头,连最基本的误工补贴也难以兑现,倒还撂下一笔农业税垫付款。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失衡,很容易造成村干部心理失衡,“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就成了平衡心理的一架天

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怎样才能保证村干部做到廉洁自律?常德市临澧县等地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要管好村干部,“民选是关键,公开最有效,监督不能少”。其他地方也了一些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先决条件。

首先是把好村干部选举关,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为村干部廉洁自律打好基础。由于《村组法》对村干部的任职条件只有原则规定,容易使一些品行不良的人混入村干部队伍,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解决好选举中的突出问题,尤其要明确候选人的条件。临澧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推选村干部的重要标准,主要坚持“四看”:一看是否廉洁自律,行为上过得硬;二看作风是否务实,被群众接受和认可;三看有无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四看是否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省实际对村委会换届选举进行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参选人竞选条件、行为规范和村委会成员罢免等程序,促进农村民主选举健康发展和农村组织廉洁自律建设。

其次是要进一步抓好现任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要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切实端正其世界观、权力观、人生观,摆正自己的位置,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加强对村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其正确理解公共权力的性质,正确理解权力与责任、权力与法纪、权力与民主的关系,强化依法行政、廉洁办事的意识,以保障权力的规范运行;加强对村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能明辨是非,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不可见利忘义,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损害党和群众的利益。

再次要加强农村干部后备力量的建设。要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积极探索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成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同时,应切实指导各地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调大中专毕业生、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等形式,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利用远程教育手段,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现有的大专院校、行政学院、党校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一批农村干部正规化培训基地,对村干部开展依法民主治村、民主兴村的系统性教育培训。

(二)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干部廉洁自律的长效机制。

廉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靠制度落实。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是继政务公开之后的又一项“阳光工程”。它能从机制上防止不正之风的滋生,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和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权利,从而促使村干部依法治村、勤政廉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各项政策,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要把“村务公开阳光工程”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以下机制: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农村广大村干部公开村务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把村务向村民公开。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村务公开作为考察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重要内容。在年终评估时,对于村务公开做得好的村党支部、村委会给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对于那些在村务公开中敷衍了事,抱应付态度的,给予批评;对不及时公布的,有关政府机关应责令其及时公布;对拒不公布的,可建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启动罢免程序。

二是建立反馈机制。只有公开,没有反馈,这样的村务公开,其意义要大打折扣。因此,各地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如建立村民意见栏,让村民自己在反馈栏里写上意见;或建议村干部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意见簿、意见箱等等以加强村干部与群众的沟通。

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可由村民自己选出本村中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正义感强的人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代表村民对本村行使监督权,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在每次村务公开的前,对公开内容进行审核,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重大事项的管理决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情况必须公布,并查明公开的内容的真实性、公开程序的规范性以及是否存在避重就轻现象。

(三)强化监督,形成全方位预防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监督体系是加强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根本保证。

没有监督制约的权力就会导致腐败。干部的行为如果不受监督约束,就容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为谋私的工具。加强村干部廉政建设必须强化监督,建立起全方位预防村干部违法犯罪的监督体系。

一是强化上级对下级领导的监督。上级必须理顺村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抓总,组织、民政、涉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的体制,将村干部管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形成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组织监督的职责,对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要加强农村内部监督。对容易发生违法犯罪的关键环节,适当分解权力,重大的事项应由集体决定,不能一人说了算。凡涉及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重大政务和财务都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杜绝那种做决策由个别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现象,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大群众民主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监督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村级事务民主决策制度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制约。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搭建反腐倡廉的教育平台。石门县先后在电视台、电台、信息导刊上开设了“廉政之声”“党建时空”、“条例专题讲座”、“石门人说石门事”等栏目,让广大村干部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感受廉政文化的氛围,接受廉政教育,效果显著。各媒体既要大力宣传村干部廉洁自律先进典型,加强示范教育;还要对违纪违法的现象和处理的结果及时报导、对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要深刻剖析,加强警示教育。

四是加强对村民的普法教育,增强村民民主参政的意识。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改变农民从小百姓到国家主人、从农民到公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农民就有什么样的村干部,农民如果不懂法,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村干部就比较傲慢,就可能违法。因此,通过向农民进行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系统教育,让农民知道自己有些什么权利,并学会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如何维护和保障自己的权利,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能给村干部以无形的压力,能帮助村干部建立服务意识和问责意识,为保证村级组织规范运作、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必要前提

(四)建章立制、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是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是加强村级财务人员管理。村财务人员也要象其他行业一样持证上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提高村级财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来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对村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作用,查纠不合理开支,控制和降低费用,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保证财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理财管人。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会计法》、《审计法》、《现金管理条例》、《银行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章立制,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动作规范,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是明确责任,落实追究制度。村委要有专人分管财务,计帐和出纳要分开,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明细账,严格财务管理,健全和完善村民民主理财制度,严把费用审批报销关,杜绝白条报账、少支多报等不正常现象发生。坚决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对把关不严造成集体资金流失、浪费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从严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是定期审计,加强管理。县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部门和审计监督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村级财务账目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纠正和处理办法。

(五)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不断优化推进村干部廉政建设的外部环境。

查处案件必须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的方针,既注重从健全制度上预防腐败,又要从典型案例上从严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群众举报的案件,一经查实便从严处理。对以宗族、家族势力相威胁而控制村务的村委会干部,一经发现,要严肃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对与流氓恶势力和黑社会势力相勾结,控制村务搞腐败的,一经发现,要坚决打击。对于在协助乡镇政府从事有关行政管理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村委会干部,要按照2000年4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给予等同于国家公务人员犯罪时的刑罚。要通过教育与处罚,使廉洁自律的警钟长鸣。

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突出重点,查处一个,教育一片。对村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要打破情面,敢于查处,善于查处,以儆效尤,绝不能以情代纪,以情代

罚。要善于用反面典型案例来教育村干部,增强拒腐防腐意识。在对村干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与村干部家属的定期联系,充分发挥“廉内助”的作用,做到警钟长鸣,使村干部自觉筑起拒腐防变之墙。

(六)有效化解村级债务,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是促进村千部廉洁自律的重要途径。

村级债务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隐患,也是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诱因,常常导致基层干部违反规定挪用、截留上级拨付款物。因此,认真研究解决好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的不良债务和资金运转困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村债务势在必行。

化解村级债务要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相结合,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相结合,与规范村级财务制度相结合,与开展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相结合。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办法,积极稳妥地开展村级债务化解。根据各地实践经验,采取“核、冲、收、改、剥、降、议”七条主要措施化解乡村债务较为切实可行。

“核”,就是清理账目,摸清底数,分类处理乡村债务存量,在此基础上核减村级债务。“冲”,就是理清村与农户的债权、债务关系,以账冲抵化解债务。对村欠农户、农户欠村、农户互欠形成的三角债甚至多角债,由村认真核实和积极协调,理清关系,办理相关手续,实现村与农户之间多角度冲减债务。“收”,就是分别情况,回收债权化解债务。首先严格男定税费尾欠,合理的保留,不合理的一律取消;其次明确清收重点,对乡村干部家属、亲戚以及富裕户的税费尾欠,加大清收力度,对困难农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予以减免,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对经教育无特殊原因不还公款的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强行清债。“改”,就是积极推进农村相结合的办法强行清债。“改”,就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化解债务。“剥”,就是将企业债务从村级债务中剥离出来,认真界定债权、债务关系。“降”,就是对民间高息债务降息抵债,对银行贷款要停息挂帐。“议”,就是经群众讨论评议,用一事一议筹资或“两工”化解债务。

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落实村干部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村干部能够集中精力把农民的事情办好,而不必担心退位后没有生活保障,从而产生干一届捞一点,捞一点算一点的想法。

一是政治上坚持评优评先向村干部倾斜,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坚持推行在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制度,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在常德的临澧县就有6名村干部被录用到乡镇任职。每年开展评选“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活动。

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村干部补助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落实村干部的待遇,有条件的乡镇可适当提高村干部的误工补助标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可由乡镇按村情分类调剂分配,重点倾斜村集体经济收入差的村。同时,通过开展“下基层日”、乡村夜话等活动,及时了解村干部的思想、、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安心村务,珍惜岗位,增强责任意识。

三是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对村干部逐步实行养老保险、医疗优惠等政策,将退任后的村干部纳入社会保障,为村干部解决后顾之忧。

第四篇:选调生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选调生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林邈 浠水县白莲镇组织干事)

选调生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国家、省级组织人事部门从高等学校挑选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到党政基层工作,在实践中接受培养,历经磨练,积累经验,逐步造就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的重大举措。许多选调生下基层后产生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选调生制度的一些弊端。为了寻求合适的解决这一现状的途径,笔者对浠水及周边县市选调生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状况做了一个系统的调查。

一、选调生的基本情况

(一)选调生制度的由来

选调生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1965 年6 月14 日,中共中央转发了高教部党委《关于分配一批高等文科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请示报告》,根据刘少奇关于分配一批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指示,1965 年、1966 年两年共安排了一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工作。至此,第一批选调生由城市(高校)走出,充实到了基层干部队伍中。文革期间这一政策被中断,到20 世纪80 年代,选调生制度重新恢复,选调生下基层进行锻炼,成为我国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浠水选调生的现状

1995年至今,共有32选调生先后被省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选派到浠水县工作。其中省委组织部选调生24名,市委组织部选调生8名;目前,有3名选调生担任县处级干部,有10名选调生担任乡镇局级干部,1人调到省环保局工作,1人调到黄冈市国资委工作,1人调到红安传统教育学院,1人辞职。

二、选调生在基层面临的矛盾现状

面对基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选调生的心理是错综复杂的。他们一方面为自己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而庆幸,另一方面又对基层政治环境的现状而感到担忧;一方面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在基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忧虑。在他们雄心勃勃、跃跃欲试的同时,又常常表现出种种困惑而呈现一种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担心下去容易上来难,前途空间有限。选调生不在乎基层的条件艰苦,只是担心将来很难有大的前途,下去容易上来难。现在社会上流传乡镇机构改革,一方

面乡镇机构要裁人,另一方面,选调生又不断地进入基层,在这场博弈中,前途在何处呢? 选调生的起点低,基本上都得从科员干起。笔者了解到有3人在乡镇干了快12 年了,现在仍然是乡镇副职。发展空间有限,是他们对前途最为担心的问题。

(二)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形成的失落感。首先是对下基层目的和作用的失落。有3 位选调生告诉笔者:“一去基层就被分配到了党政办公室,主要是负责办公室的一些日常事务。”因此,在新鲜感过后随之而来的感觉是日常工作的琐碎、单调和乏味,而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少有派上用场的机会,不能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因而对在基层工作日渐感到迷茫。其次就是对付出与回报不相称的失落。选调生来到基层后, 一个月800 元左右,用这种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已属不易,报答父母实在无从谈起。而且有的乡镇工资没有保障,不能按时发放。回报与长期奋斗预期之间的不对称,导致其重大的失落。在被调查的选调生中,他们的工资水平大都在800-900 元右,他们认为这一待遇就目前来说还过得去,但就长远来看,是低工资。

(三)进城与扎根的矛盾。调生从一开始就把基层当作终生工作的地方是很少的,不管是选调生本人还是其家庭,把下基层当作一个锻炼阶段是十分普遍的情况。在调查中的10名选调生中,有1 名选调生说她父母是极力反对她进基层工作的,认为读完大学至少应找份像样的工作,跳出农门才是明智之举。有3 名选调生的父母认为到基层锻炼,增长一些见识,回城才是最终的目的。一位女选调生

说:“在基层苦一点我并不害怕,担心的是怕自己一辈子呆在乡镇,既能进城又能提升是我的首选,进乡镇领导班子锻炼也可以,如果在乡镇呆了两年了,既不能进城又不能提升,那就只有另谋出路了,把考研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所以现在把握好每一个机会,机遇这东西很难说,对我来说,公务员工作是比较稳定,但也不能一辈子在乡镇呆下去,以后成家立业了,子女上学可是个大难题。只要有一点的机会,我都会尽力争取走的。”他们的这些期望,应该说合乎情理,但实际能够供给他们的机会却是非常有限的。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在这近12年的时间内,选调生能够调回县直机关工作的不到1/ 10。从1995年到2007共招收的32选调生中,通过公开选拔等方式调离浠水县有3人,辞职另谋出路的1 人。刚进基层的选调生们关注着前任选调生的前途,因为他们实在担心自己的命运。

有一位选调生这样说道:“他说以前3 年一次换届,机会还多点,如今5 年一次换届,人生能有几个五年? 刚进基层时,个个风华正茂,等到提拔时,可能都老大不小了,人生也就短短数十载,还要考虑结婚生子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困难啊!进城是比较理想的。”看来,大部分选调生是不愿意一辈子呆在农村的。

(四)提拔难与升迁期望的矛盾。一名选调生说:“选调生基本都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很难提拔,只有那些有钱有关系者优先。可以这样说,从政是与家庭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有关的。家庭条件好的有背景的选调生,会被安排得很好,要么在机关,要么做领导,会发展得很好,反正不会差。”有些选调生认为:“自己在基层虽有年龄优势,但如果等到对基层工作非常熟悉了,年龄优势也没有了。指望乡镇里自主推荐选调生进班子的可能性实在很小,乡镇职能在逐步弱化。现今机构改革年年在喊,这对于原本就不乐观的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知识、有理想的选调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对社会复杂现象和工作环境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免会有不适应的现象发生。一位女选调生说:“和预期的不太一样,我被分在了党政办公室,有时候总觉得这里对我来说太沉闷,我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一切,只能试着让自己习惯、适应。有时候,对自己的这种选择很是失望,有时候又很为自己骄傲”。也有一些选调生才下基层时,以为在乡镇锻炼2年~3 年就可以了,哪知一呆就是十几年,和自己当初的想法大不一样。有位选调生感慨地说道:“公务员不可不做,不可常做,但可以再做。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应该建立这样的制度。在乡镇,作为一个选调生,不能呆太久了。2 年就够了,3年还可以忍受,搞搞调研,了解农村的情况。”

三、产生矛盾的原因分析

调查结构表明,选调生的心理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之中。这种矛盾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来自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来自选调生的择业心态。

(一)选调生进入基层工作的动因

在当今利益多元化、思想意识多维度的社会,每个人的心理是不同的。选调生进基层工作的动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鸵鸟避世”的就业心理。随着高校扩招,大量的学生涌入城市人才市场,造成相对饱和的状态。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流就业观,选调生选择进基层是为了躲避现实的就业压力。在调查中,40 %的选调生认为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只有选择进基层,至少这还算是一条不错的就业之路。

2.捞取政治资本的投机心理,即权力动机的心理。一种强烈的权力动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自我看法,而且还会影响他的信念、思维方式和感情定向。多数选调生就是冲着诱人的预期价值而投身“选调”,把基层工作当作政治前途的跳板,是去“镀金”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锻炼。有些选调生说:“当时听同学说公务员待遇好,有前途,再加上政策的宣传,放弃了已找好的工作,选择到基层工作。”

3.“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心理。由于公务员属于“官”的行列,博取一份公务员的工作一般也会使大学生有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女性选调生持这种观点的占多数。一位女选调生这样评价当公务员的好处:“因为公务员工作稳定,工作环境也较好,压力也不是很大,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其他津贴待遇也还算优厚,所以我当时就选择了考公务员,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又几次提高公务员的薪金,进而又提高了公务员的职业声望,致使许多毕业生都产生了想加入公务员行列这种盲目从众的就业心态。”

4.挑战自我,寻找人生价值的切入点。“基层大有可为”、“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在调查中,一位选调生认为:“到基层工作可以锻炼自己,觉得自己应该学有所用,到基层发展比到其他地方容易受到重用,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用武之地。”也有一位选调生说:“我来自农村,比较关注三农发展,想更多地了解一下国家政策法规在农村的落实情况,再加上当时考研失败,更坚定了我下基层的决心。”

(二)基层政治环境的欠佳,体制的不合理因素也是造成选调生困惑与痛苦的主要原因

1.活力不足的乡镇干部机制束缚选调生个人发展。目前政府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还是传统的压力型体制。作为一级基层组织,乡镇政府却没有独立的人事权。从选调生在基层工作近10 年来

看,在基层工作的选调生流动性不大,一般在基层工作后就很难有机会调动,有的选调生在同一工作岗位上任职时间过长,这样不利于选调生的成长,不能全面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有的领导对选调生的认识也有误区。有些领导认为选调生素质高,知识丰富,一开始就对其委以重任,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单位领导觉得,选调生还是学生,不堪重用,让其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令部分选调生丧失信心。因此,领导和基层政府对选调生的“高估”与“低估”,都不利于他们成长,也与培养选调生的初衷背道而驰。

2.乡镇政府实力不厚,落实选调生政策的力量薄弱,使选调生失去信心。基层政府限于财力、物力等一些因素的制约,执行选调生的有关政策显得力不从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对待选调生的有关政策,使选调生的各种文件规定常常不能落实。比如,符合自己专长的工作并不能获得,所承诺的升迁目标和其他利益奖励也未能如期而至。虽然有中央与省委的红头文件,但是在基层的具体操作上则受制于当地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往往使得一些承诺最终落空。

3.官场潜规则对选调生的影响。作为最低一级政府,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但一些机关干部在具体操作中却执行不力,难免为选调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人浮于事,办事拖沓,效率低下,浮夸之风盛行,形式主义泛滥的旧政治生态环境不适合选调生成长与发展。还有,机关的公文多,会议多,形式主义多。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人会显得很烦躁,觉得是在浪费青春和生命。

四、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选调生进基层锻炼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针对选调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应该切实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

(一)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选调生的定位。选调生主管部门在有关培养目标中,应该明确选调生下基层的发展是多方向的,一部分经过培养锻炼进城,一部分就是培养和造就乡镇基层所需要的领导人才,因此,选调生选择参与选调,应有多种价值预估和心理准备。主管部门要引导选调生摒弃“镀金”思想,使他们明白,到基层锻炼不是走过场,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进基层后,提拔进城的只能是其中一部分,要有扎根基层的决心与勇气,立足于乡镇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同时,对选调生的任用相关制度应进一步具体化,操作应进一步科学化。一是要设计合理、科学的考评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地杜绝关系网的影响;二是必须在拟提升的职务中明确选调生的提升指标和指标单列。

(二)加强组织部门的领导,强化有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和刚性化程度。为了使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真正经受培养锻炼,应该切实加强对选调生的管理。

1.科学培养,动态管理。选调生走出校门后直接分配到乡镇工作,任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让他们熟悉多方面工作,对选调生一般都适时进行交流轮岗。任职也不是“金饭碗”,党委组织部门对选调生进行考察,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对不适合继续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培养的选调生,及时调整到更有利于他们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不惟台阶,适时任用。如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两到三年后,可以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大胆提拔使用选调生,并鼓励和支持选调生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使他们在平等竞争中脱颖而出。当然,浠水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2006年乡镇换届,经市委组织部同意,一次性破格提拔了4名2005届省组选调生进乡镇班子。

2.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对多数乡镇来说,由于用人机制的不畅,以及在人才的使用、选拔、培养和管理方面的不足,常常会出现“人才难求更难留”的局面。乡镇政府要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政府应积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畅通渠道,使人才合理流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气;应进一步完善对选调生的保护机制、提升机制,减少选调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基层健康成长,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多做贡献。

3.改善基层工作环境。主要改善物质待遇和办公条件等硬环境。特别是在待遇方面,由于基层工作环境艰苦,选调生的待遇普遍偏低,但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是使公务员的工资按时到位,不再有拖欠工资的现象发生。再是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乡镇适当的财力补助,政府还可以从养老、医疗、工伤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给予选调生一定的福利待遇,使他们安心工作。

(三)选调生应加强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选调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要转变就业观念。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更要能忍受“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选调生选择在基层工作,对自身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调整择业时过高的期望值。择业角色必须依靠不断调整期望值来规范。一般来说,每位选调生在选调时都希望能找到一份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工作,然而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如果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走进选调的误区。正如文中提到的选调生在基层的各种不同的矛盾心理。因此,选调生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客观需要,学会在竞争中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学会“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远大理想的实现落实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之中,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轻松自如的心态,达到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

2.提高对基层锻炼的认识。江泽民同志说过:“年轻干部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党风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工作的锻炼。” 选调生在基层干什么? 就是要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一是要摆正位子讲奉献。选调生到基层后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事,要明白是在事业的发展中成就个人,而不是在个人发展中成就事业。二是面对困难不畏难。选调生到基层工作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生活环境差、精神孤独苦闷、沟通不畅等等。在艰苦的环境下如何去适应,是选调生必须要掌握的第一生存本领,也是第一工作本领。选调生正是要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三是认清现实靠自己。随着选调生力度的加大,在基层的选调生越来越多,问题不断出现,组织部门关注选调生的范围也是有限的,“等靠”思想是要不得的。要多从大局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改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林邈 浠水县白莲镇组织干事)

第五篇:农村“带头人”队伍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带头人”队伍的调查与思考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激发农村干部队伍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日,对以村书记为重点的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村书记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选题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剖析当前我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先进村与薄弱村之别,其原因既有各村自然条件不同,又有各自发展基础不一,但更主要原因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差别,特别是以村书记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带头人”素质的差距。在社会转型时期,进一步加强村书记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书记在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基层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必然要求。抓好村书记队伍建设事关重大、意义深远。

二、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

目前,全市共有296个村党支部,其中,联合党支部3个。农村党员5849名,共有村干部1726名,其中村书记296人。通过调研,全市大部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强,村书记事业心、责任感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强,在推进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但也客观存在少数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村书记缺乏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与上级党委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新农村建设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书记年龄偏大,进取意识减退。全市村书记平均年龄为46.64岁,35岁以下的只有19人,占6.42%,36-45岁的有105人,占35.47%,46-60岁的有156人,占52.7%,61岁以上的16人,占5.41%。村书记年龄普遍偏大,面对农村形势的新变化,一些年龄大的村书记思想观念不能及时更新,缺乏敢闯、敢干的竞争意识。个别人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工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求稳怕变,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2.村书记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全市村书记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有45人,占15.2%,中专(高中)的有93人,占31.4%,初中及以下的有158人,占53.38%。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掌握的知识陈旧,造成村书记政策理论水平不高、法律法规知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能力弱。在各种创建活动中,缺乏能说会写、精通党务的村书记。

3.工作方法简单,创新意识不强。农村税费改革后,因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资产经营、土地征用等引发的矛盾骤增,而部分村书记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工作方法等却没有明显转变和改善,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矛盾化解不力,应对招数不多,不能向群众做好解释、说服工作,通常是把矛盾向上推,不仅使工作进度延缓,还造成了群众的误解,导致干群关系不融洽。

4.村书记来源减少,后备力量不足。目前在职的村干部基本上是农村考学、当兵、劳动力转移以后剩下的“精英”,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较保守,缺少就业技能,优秀的农村“带

头人”人选越来越少。特别是35岁以下的入党积极分子源头严重不足,近三年来,全市共有79个村没有发展党员,直接影响到村书记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受选人机制的约束,往往眼光只注重本村现有党员,挑选范围不广,形不成多中选优、优胜劣汰的竞争态势。

5.“双带”能力差,群众影响力弱。部分村书记适应市场经济新环境的能力较弱,“双带”能力不强。目前,全市村书记具有致富项目或已创业的只有82名,只占27.7%,而且87.8%的创业项目只是家庭作坊式或者是养殖业、种植业模式,规模比较小,效益比较底。因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还显得力不从心,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帮贫扶困就更加勉为其难。

6.保障机制缺乏,工作干劲不足。由于农村转移支付资金有限,村书记的工资水平较低。目前全市村书记平均年报酬只有3742.19元,远远低于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2008年为5620元)。各级党组织对已卸任的村书记政治上、经济上没有任何照顾,因而导致村书记的付出与享有的权益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另外,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全市“空壳村”有86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书记的工作积极性。

7.体制不健全,出路不畅通。由于体制方面的因素,没有建立健全村书记能上能下的管理体制,村书记任职时间普遍较长。目前,连续担任村书记职务达到10年以上的有85人,其中,超过30年的有4人。这表明村书记出的渠道不畅通,村干部干到村书记的职位,政治上基本上到了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书记岗位的“吸引力”。村书记的内在动力得不到很好的激发,进取心和开拓精神相对较差,造成工作标准不高,主动性不够,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应付的现象。所有这些都影响了村书记队伍的稳定性,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

三、对策及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神经末稍,村书记又是农村党组织的带头人,抓好村书记队伍建设,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在具体工作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1.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改革选拔任用制度。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特别是选配好村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是坚持用人标准。在选拔村书记的标准上,把能否带头致富、带领党员群众致富作为选配村书记的重要尺度,按照年轻化、知识化、项目化的用人标准,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农村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书记岗位上来。二是拓宽选人渠道。既要立足村内选人,也要面向社会,通过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等途径,活化选人的源头。注重从致富能手、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济人、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科技示范户、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党性强、“双带”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担任村书记。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界限选拔人才,动员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本地私营企业主参与换届选举,担任村书记,真正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三是严格选拔程序。坚持和完善“两推一选”选人用人制度,进一步扩大党员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健全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确保当选的村书记既能得到党员群众的拥护,又符合组织的意图。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优秀村书记的成长,除自身努力外,上级组织的培养至关重要。一是进行分级管理。把村书记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健全市、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充分运用市、乡(镇)两级党校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分级培训机制。同时继续搞好在职学历教育,为农村培训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管理型和技术型村书记队伍。二是坚持“双管”齐下。坚持从思想上“育”和技能本领上“育”双管齐下,以专题培训班、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系统地对村书记进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村土地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知识等内容的教育培训。三是注重实践锻炼。每年有计划地组织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村书记,到党建工作先进、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使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转变观念。选择“五个好”村与薄弱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选派“五个好” 村党组织副书记和薄弱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轮岗交流,通过实践锻炼,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尽快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3.严格管理和监督,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强对村书记队伍的管理和监督,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制度,尤其要狠抓制度的落实。主要应建立健全五项制度:一是建立备案管理制度。市委组织部对村书记实行备案管理,从整体上把握村书记队伍的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和主要问题等,从而对村书记队伍建设作出长远规划,明确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二是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督促农村基层党组织按时召开党员大会、民主生活会,听取村党组织的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村里重大问题。坚持村里重大问题在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之前,须经党员大会讨论通过。三是完善目标管理制度。由乡镇党委指导和督促村党组织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任期工作目标和工作目标,并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村书记的岗位职责。四是健全年终考评制度。制定具体考核办法,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将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和分解。坚持“双述双评”制度,村书记要向党员群众和上级党组织进行述职、评议,强化对村书记的监督。依据个人述职、民主评议等情况,对其作出组织评定。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绩效与报酬、奖惩挂钩。五是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村书记届中离任和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前,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负责对村书记进行任期财务清理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向村民公示。

4.切实改善村书记待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在教育引导村书记讲奉献的同时,也要改善他们的待遇,使工资报酬与其付出工作量、工作难度、工作成效相对称。一是提高物质待遇。上级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村级组织运转补助资金额度,并明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方向,划分村办公费用补助和村干部工资待遇。提高村干部工资整体水平,设立最低工资标准,确保物质待遇的提升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称,让岗位工资收入成为家庭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份,让村书记有岗位荣誉感,激发工作热情。二是完善政治出路。省、州委组织部应制定出台村书记在公务员录取、事业单位录用等有关政策,解决村书记个人发展和出路问题。从村书记中考录公务员要切合村干部的实际,与普通公务员考试区别开来,不仅要指标单列,还要科学制定考录条件,适当放宽年龄、学历限制,试题及考试方式要适合身份特点。并科学设定考录后岗位,充分发挥村书记的长处。推行优秀村书记任乡镇党委委员、享受副乡级待遇激励机制,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村书记养老保险制度。及时为连续任职20年以上的村书记,给予办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市、乡(镇)两级财政和有条件的村集体给与一定的经济补助,按照市、乡(镇)、村、个人2:2:2:4的比例交纳保费,切实解决村书记的后顾之忧,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领导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事业上。

5.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村书记队伍结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村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从源头上加强村书记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引导。积极发展优秀农村青年加入党组织,注重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建立一支年龄在30岁左右、文化程度在高中(中专)以上、综合素质较好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保持每个村有2名以上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壮大村书记的后备力量。二是健全村级后备干部管理机制。建立培养村级后备干部责任制度,对每名后备干部指定培养人,明确培养责任,定期了解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新的要求。建立后备干部考察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重点村级后备干部表现情况进行考察,对于考核考察中不称职以及群众测评中不满意的要及时淘汰,疏通后备干部“出口”。对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及时吸纳进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加以培养,形成村级后备干部能上能下的选拔格局。三是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构建培养和管理后备人才队伍的组织体系,建立后备人才信息库,按类别、分条目建档入库,及时掌握人才的各种信息,重点掌握一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实际工作能力较强,近期能够上岗的后备人才,储备一批村书记后备力量。(姜杨)

下载关于促进我省地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促进我省地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村干部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

    一、**县村干部队伍现状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双带”能力不断提高,......

    我省村干部廉政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五篇)

    村干部的廉政建设事关重大。“大”在哪里?最明显的表现是:其一,村干部直接面对的是一个村的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的群众,如果他们不廉洁,直接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势必引起群众思......

    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模版)

    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题名】 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文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摘要】 人类必须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

    促进县乡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促进县乡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宜宾县政府副县长郭真明宜宾县幅员面积3000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人口103万,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财政困难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不......

    青工队伍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关于广州工务段青工队伍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广州工务段:李金彬目前,广州工务段35岁以下青工554人,共青团员175人(含保留团籍青年党员23人),设团支部16个,其中临时团支部2个。段团......

    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现状情况调查与思考

    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现状情况调查与思考【摘要】农机科技推广是农机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

    关于X X 县村干部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

    关于X X 县村干部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一、**县村干部队伍现状全县现有村干部2420人,其中:女村干部810人,占33.4%;35岁以下的436人,占18%,36岁至45岁的605人,占25%,46岁至55岁的847人,......

    关于..法院法官队伍情况的调查与思考(xiexiebang推荐)

    关于。。法院法官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法院队伍建设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基础工作。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深入改革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突显,而群众的法律观念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