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全县组工调研课题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的领路人责任重大。如何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鄢陵县围绕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切实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选”。大量实践证明,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建一方文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建立严格选任机制,把好入口关,是保证村党组织书记有德、有才、有为的关键一环。我们以200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坚持“穷村选富人、富村选能人、弱村选强人、乱村选硬人”,对“两委”成员职数予以限定,大力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要求新任支部书记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连任的一般在50岁以下。采取“四荐直选”和“两推一选”措施,真正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会管理、能经营、受拥护、能够带领群众奔小康的 1 人选为支部书记。通过换届选举,支部书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达到85.1%,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84.6%,交叉任职比例达到85.1%,“双强”干部比例达到91.7%。
(二)强化“育”。坚持把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体规划,以提升引领新农村建设能力为重点,实现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抓好集中教育培训。除选派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外,县委每年都把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到县委党校,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开展“菜单式”教学,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目前,全县90%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掌握了2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60%达到了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水平。组织学历教育培训。为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工作能力,县委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参加许昌学院、许昌电大等学习。目前,全县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在读的村党组织书记占总数的100%。
(三)注重“用”。敢用、能用、会用是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成长最关键的环节。“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工作中经过反复锤炼,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面对当前发展难、稳定难、创建难等各种困难,用好一个村级“带头人”显得尤为重要,用好 2 了就可以化难为易,加快村的发展;反之,就有可能难上加难,影响全局。近年来,我们探索建立了村级评估制度,每年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的村级党组织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把村级组织分为先进村、后进村、重点村和一般村四种类型,区分优劣,对症施治,后进村进行整顿升级,实现后进变先进;先进村进行强力提升,实现先进变亮点;重点村和一般村自加压力,找准差距,确立优势,加快发展。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了村党组织书记的“内动力”,形成了明争暗赛的发展氛围。
(四)重在“建”。要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党支部书记的执政能力,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民主议事制度以及民主监督制度,使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始终处在组织的管理和群众的监督之中,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增强了村书记的民主意识和“按章理事”的自觉性。建立健全村委会重大事项向党组织请示报告制度、村级事务村民会议决策制度、村级财务年度预算制度、村级财务报销审批制度、村务活动制度约束机制、“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干部考核评议机制等,规范村“两委”班子工作关系,加强村级各项事务管理,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严格“管”。本着“肩上有压力、思想上有动力、工作上有业绩”的原则,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承诺管理制度,要求各村党支部书记制定出详细的任期目标和年度 3 计划,与乡党委签订目标责任状,把村干部选前“假如选我,我将做些什么”的承诺与选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能者奖、庸者罚的任期监督机制,把村干部任期目标、年度任务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结果,与村干部的连任和年终待遇直接挂钩。进一步强化奖惩激励制度,把村党支部书记的责、权、利与绩效奖惩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奖优罚劣力度,使想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干不好的有压力。研究出台了《鄢陵县村级班子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连续三年被评为“十佳”村党支部书记的,可招聘为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特别优秀的可提拔为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
(六)用心“储”。为解决部分村后继乏人的问题,确保农村党组织后继有人,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和培养农村后备干部工作同步进行,注重把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储备一批政治素质高、群众公认度高、热爱农村工作的年轻人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充实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同时,有意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锻炼,通过“传、帮、带”,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村级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各村按照大村2-4名、小村1-2名的标准储备支部书记后备人选。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现在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概括为“两难、4 两高、两大、两少”(即工作推进难、加快发展难,领导要求高、群众期望高,责任大、压力大,票子少、办法少),导致部分农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致富能力不强、处理矛盾和纠纷的能力较弱,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不适应。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眼界狭窄,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仍习惯于维持现状不谋发展,看摊守业不敢创业,很难适应经济形势、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发展的新变化和群众思想观念上的新要求。
2、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与群众想富盼富的愿望不适应。当前,农民群众最盼的是富裕,最想要的是服务。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文化水平偏低,知识储备不足,不仅本人致富无门,发展无策,而且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更是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3、部分村党支部书记管党能力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不适应。个别村党支部书记不熟悉党建业务知识,对新时期党的基本知识、基本政策知之甚少,不能创造性地指导、组织党支部活动,致使党的建设工作不到位,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不突出,从而影响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4、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政策理论水平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适应。个别村党支部书记不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 5 各项方针政策,遇有重大问题不征求党员、村民代表的意见,民主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较差,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致使一些问题没有在苗头上发现,在萌芽阶段解决,影响了农村的稳定。
三、几点思考
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富民强村的带头人,领导班子的主心骨,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发展经济的领头雁,农民群众的当家人,素质的高与低、能力的强与弱、本领的大与小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有效贯彻落实,关系到一个村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在农村的具体实践。
(一)选准领头雁,增强核心力。大力选拔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干事创业、群众拥护“双带”能力强的农村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确保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坚持选任标准。按照中组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党员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标准,充分发挥民主,严格选任程序,提高村党支部书记选任工作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2、拓宽选用渠道。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既要注重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党员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 6 员中选拔,又要积极探索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从县直部门和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等方式,不断挖掘村党支部书记的“源头活水”。
3、完善选拔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继续推广“两推一选”、“四荐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乡镇党委委派等方式,着力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二)抓素质提升,提高发展力。要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强化政治理论、基本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执行农村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和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本领。
1、强化理论武装,增强科学发展理念。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县委党校、远程教育培训中心为主阵地,全面开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以及省市县委有关决策部署等内容的教育培训,着力增强村党支部书记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切实转变不思发展、片面发展、盲目发展等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新理念。
2、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双带”能力。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党务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力争每一名党支部书记都能熟练掌握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工作流程,掌握1—2项农村实用 7 技术,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
3、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发展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坚持专题培训、基地培训和外出培训相结合,不断增强村党支部书记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积极选派村党支部书记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更新发展观念,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同时,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研讨交流、基地培训等活动,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实践技能。
(三)强民主监督,规范执行力。要进一步明确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目标职责,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民主监督等制度,形成与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岗位责任和监督约束工作机制。
1、完善实绩评估制度。按照县委制定的村级党组织建设评估制度,各乡镇要重点围绕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主法制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实绩考核评估体系。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对村党支部书记全年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坚持把考评结果与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任用、奖惩、补贴相挂钩,激励他们干事创业,共谋农村改革发展。
2、加强民主监督。健全村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任期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对村党组织及支部书记的工作进行定期审计。要让广大群众 8 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过程,认真落实村级政务、财务、党务公开制度,及时把群众关心的村级财务、干部报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热点问题进行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3、加大对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处置力度。综合采取诫勉教育、组织处置等手段,加大对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处置力度。全面推行诫勉教育制度,对群众满意度不高、勤政廉政表现不佳的村党组织书记,由乡镇党委及时予以诫勉教育,督促整改提高。对不能胜任岗位要求或不能履行竞选承诺的,适时进行组织调整,畅通出口,焕发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四)重机制保障,激活内动力。要建立健全工资待遇增长、生活保障、政治激励等机制,努力形成“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激发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的热情。
1、提高经济待遇。我县明确规定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同时建立村党支部书记业绩、考核奖励制度,从而使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建立保障制度。在自愿参保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缴纳、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逐步为在职村党支部书记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档案,为合理使用农村干部提供科学依据,每两年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进行 9 一次健康体检。
3、拓展成长空间。开展“十佳村党支部书记”评选活动,连续三年被评为“十佳村党支部书记”的可招聘为乡镇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特别优秀的可提拔为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人选,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第二篇: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羊泉镇委员会
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的领路人责任重大。如何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鄢陵县围绕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切实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选”。大量实践证明,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建一方文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建立严格选任机制,把好入口关,是保证村党组织书记有德、有才、有为的关键一环。我们以200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坚持“穷村选富人、富村选能人、弱村选强人、乱村选硬人”,对“两委”成员职数予以限定,大力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要求新任支部书记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连任的一般在50岁以下。采取“四荐直选”和“两推一选”措施,真正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会管理、能经营、受拥护、能够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人选为支部书记。
(二)强化“育”。坚持把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体规划,以提升引领新农村建设能力为重点,实现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抓好集中教育培训。除 选派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外,县委每年都把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到县委党校,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开展“菜单式”教学,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
(三)注重“用”。敢用、能用、会用是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成长最关键的环节。“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工作中经过反复锤炼,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特别是面对当前发展难、稳定难、创建难等各种困难,用好一个村级“带头人”显得尤为重要,用好了就可以化难为易,加快村的发展;反之,就有可能难上加难,影响全局。近年来,我们探索建立了村级评估制度,每年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的村级党组织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把村级组织分为先进村、后进村、重点村和一般村四种类型,区分优劣,对症施治,后进村进行整顿升级,实现后进变先进;先进村进行强力提升,实现先进变亮点;重点村和一般村自加压力,找准差距,确立优势,加快发展。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了村党组织书记的“内动力”,形成了明争暗赛的发展氛围。
(四)重在“建”。要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党支部书记的执政能力,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民主议事制度以及民主监督制度,使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始终处在组织的管理和群众的监督之中,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增强了村书记的民主意识和“按章理事”的自觉性。建立健全村 委会重大事项向党组织请示报告制度、村级事务村民会议决策制度、村级财务预算制度、村级财务报销审批制度、村务活动制度约束机制、“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干部考核评议机制等,规范村“两委”班子工作关系,加强村级各项事务管理,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严格“管”。本着“肩上有压力、思想上有动力、工作上有业绩”的原则,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承诺管理制度,要求各村党支部书记制定出详细的任期目标和计划,与乡党委签订目标责任状,把村干部选前“假如选我,我将做些什么”的承诺与选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能者奖、庸者罚的任期监督机制,把村干部任期目标、任务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结果,与村干部的连任和年终待遇直接挂钩。进一步强化奖惩激励制度,把村党支部书记的责、权、利与绩效奖惩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奖优罚劣力度,使想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干不好的有压力。
(六)用心“储”。为解决部分村后继乏人的问题,确保农村党组织后继有人,坚持把发展党员工作和培养农村后备干部工作同步进行,注重把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储备一批政治素质高、群众公认度高、热爱农村工作的年轻人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充实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同时,有意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锻炼,通过“传、帮、带”,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村级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各村按照大村2-4 名、小村1-2名的标准储备支部书记后备人选。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现在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概括为“两难、两高、两大、两少”(即工作推进难、加快发展难,领导要求高、群众期望高,责任大、压力大,票子少、办法少),导致部分农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致富能力不强、处理矛盾和纠纷的能力较弱,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不适应。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眼界狭窄,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仍习惯于维持现状不谋发展,看摊守业不敢创业,很难适应经济形势、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发展的新变化和群众思想观念上的新要求。
2、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与群众想富盼富的愿望不适应。当前,农民群众最盼的是富裕,最想要的是服务。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文化水平偏低,知识储备不足,不仅本人致富无门,发展无策,而且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更是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3、部分村党支部书记管党能力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不适应。个别村党支部书记不熟悉党建业务知识,对新时期党的基本知识、基本政策知之甚少,不能创造性地指导、组织党支部活动,致使党的建设工作不到位,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不突出,从而影响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4、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政策理论水平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 意识不适应。个别村党支部书记不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遇有重大问题不征求党员、村民代表的意见,民主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较差,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致使一些问题没有在苗头上发现,在萌芽阶段解决,影响了农村的稳定。
三、几点思考
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富民强村的带头人,领导班子的主心骨,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发展经济的领头雁,农民群众的当家人,素质的高与低、能力的强与弱、本领的大与小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有效贯彻落实,关系到一个村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在农村的具体实践。
(一)选准领头雁,增强核心力。大力选拔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干事创业、群众拥护“双带”能力强的农村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确保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坚持选任标准。按照中组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党员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标准,充分发挥民主,严格选任程序,提高村党支部书记选任工作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2、拓宽选用渠道。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既要注重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党员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的农民党员中选拔,又要积极探索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从县直部门和乡镇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等方式,不断挖掘村党支部书记的“源头活水”。
3、完善选拔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继续推广“两推一选”、“四荐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乡镇党委委派等方式,着力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
(二)抓素质提升,提高发展力。要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强化政治理论、基本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执行农村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和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本领。
1、强化理论武装,增强科学发展理念。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县委党校、远程教育培训中心为主阵地,全面开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以及省市县委有关决策部署等内容的教育培训,着力增强村党支部书记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切实转变不思发展、片面发展、盲目发展等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新理念。
2、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双带”能力。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党务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力争每一名党支部书记都能熟练掌握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工作流程,掌握1—2项农村实用技术,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
3、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发展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坚持专题培训、基地培训和外出培训相结合,不断增强村党支部书记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积极选派村党支部书记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更新发展观念,提高领导科 学发展的能力。同时,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研讨交流、基地培训等活动,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实践技能。
(三)强民主监督,规范执行力。要进一步明确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目标职责,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民主监督等制度,形成与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岗位责任和监督约束工作机制。
1、完善实绩评估制度。按照县委制定的村级党组织建设评估制度,各乡镇要重点围绕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主法制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实绩考核评估体系。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对村党支部书记全年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坚持把考评结果与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任用、奖惩、补贴相挂钩,激励他们干事创业,共谋农村改革发展。
2、加强民主监督。健全村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任期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对村党组织及支部书记的工作进行定期审计。要让广大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过程,认真落实村级政务、财务、党务公开制度,及时把群众关心的村级财务、干部报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热点问题进行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3、加大对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处置力度。综合采取诫勉教育、组织处置等手段,加大对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处置力度。全面推行诫勉教育制度,对群众满意度不高、勤政廉政表现不佳的村党组织书记,由乡镇党委及时予以诫勉教育,督促整改提高。对不能胜任岗位要求或不能履行竞选承诺的,适时进行组织调 整,畅通出口,焕发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四)重机制保障,激活内动力。要建立健全工资待遇增长、生活保障、政治激励等机制,努力形成“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激发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的热情。
1、提高经济待遇。连续三年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的工作报酬,同时建立村党支部书记业绩、考核奖励制度,从而使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建立保障制度。在自愿参保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缴纳、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逐步为在职村党支部书记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档案,为合理使用农村干部提供科学依据。
3、拓展成长空间。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人选,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第三篇: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课题)
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义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党组织的领头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可以说,抓好了这支带头人队伍建设,就抓住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牛鼻子”。义县共有17个农村乡镇239个行政村,现有村党支部书记234名(5个村党支部书记空缺)。近年来,义县委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臵,依托“三向培养”工作,全面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的科学发展能力、务实创新能力、带民致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处理复杂矛盾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义县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1、不断拓宽视野,在多渠道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上做文章。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工作中,义县委始终坚持严格标准,拓宽视野,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选任方式,逐步走出了一条多渠道、宽领域、大范围、不拘一格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新路子。一是坚持标准“选”。结合06—07年农村党支部换届,县委对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提出了明确标准,通过“公推直选”,以“三向培养”对象为代表的一大批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年富力强、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二是因地制宜“派”。在实际工作中,对现任村书记不适应、本村暂时又没有合适人选的,由乡镇下派干部到村任职。同时积极鼓励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制定了职务不 变、待遇不变、并给予适当补助,后备干部必须有村级工作经历,任职期间工作突出可破格提拔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全县已有7名乡镇机关干部走上了村支书岗位。三是依托地缘“引”。把从本地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优秀农村青年和本村在外地、县城的经济能人、致富能人聘请回本村任职,在建设好新农村中发挥带头作用。2006年以来全县从各类优秀人才中聘任村党支部书记74人,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2、坚持抓住根本,在切实增强“双带”能力上求突破。着眼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迫切愿望以及义县“三农”工作的实际需要。07年以来,义县委坚持把“村组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和村主任培养成农村产业带头人”作为“三向培养”工作提档升级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本领。鼓励广大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带头领办创办各类新经济组织,积极倡导他们在各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科技示范园区等各类新经济组织中成为发起人、创办人和主要负责人,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同时指导各级党组织积极为党支部书记领办创办新经济组织创造条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支撑,资金上给予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村党支部书记在市场经济主战场的丰富实践中,不断增强“双带”能力。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07年以来,全县共创办“义县红馨香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大铁厂棚桃协会”等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40多个,涌现出巩凤龙、石清华、吴世军等一大批支书产业带头人。把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点子敲在 “双带”作用上,找准了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村党支部书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3、突出工作重点,在建立健全机制上下功夫。加大了对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工作的宏观管理力度,使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工作逐步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建立和完善了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县委组织部专门研究制定了《村党支部工作规范》,根据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任务确定岗位目标,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对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由县委组织部与乡镇党委共同进行考核。去年以来县委组织部先后参与考核村党支部书记110人次,建议乡镇调整村党支部书记12人。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奖惩机制。根据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对村支书进行综合评定,分类排队,并相应地实施奖惩。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工资浮动机制,并探索建立了村干部“五项工资”制度,把村组干部工资划分为基础工资、工作任务完成比例工资、公共事业服务设施建设工资、富民工资、奖励工资。通过收入分配导向,引导和激励村支书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三是建立和完善了监督制约机制。指导各村党支部建立健全了由党组织召集、村党支部书记主持的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联席会议,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等一系列民主制度,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了村党支部书记任期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的落实;强化了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07年,全县对12名存在不同程度问题的村党支部书记给予了相应的组织处理,较好地发挥了监督机制的作用。
4、加强教育培训,在努力提高整体素质上闯新路。一是健全培训机制。成立了由组织、民政、纪委、宣传、党校等部门领导组成的村级干部培训领导小组,统筹抓好全县村级干部的培训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全县工作思路,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村级干部培训方案,层层建立培训责任制,具体分解培训任务,明确培训目标要求,确保培训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实施。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按照新时期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紧紧围绕“怎样当好村党支部书记”,坚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全面提高村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带领群众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能力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设臵了科学发展观、农村市场经济、依法办事、党风廉政建设等专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确保培训效果。三是创新培训形式。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设臵了6个培训专题。培训全程实行互动式教学,既有党校教师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讲课,又有村支部书记经验交流发言,把教学讲课、基层党支部书记交流发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每一专题都能贴近农村实际、贴近思想、贴近生活,激发了村干部的学习热情。四是强化培训管理。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严把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考核关。在具体实施中做到严格考勤制度,规定参加培训班学习的村干部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不准迟到或早退;严格座位管理和检查督促制度,有专人检查授课工作和学员的学习情况;严格考核制度,培训班结束后,统一对参加学习的村干部进行考核鉴定,详细记录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建立村干部培 训档案材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5、坚持备用结合,在大力培养后备人才上加力度。为解决村级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后继乏人的问题,义县委从2004年开始,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了“三向培养”工作,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级干部。通过“三向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整合了农村人力资源,努力打造优秀村组干部、优秀党员致富能手、优秀致富能手“三支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一手抓培养,一手抓使用,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义县农村实际的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子。2009年,全县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或后备干部253名,占全县村干部总数的13%,其中23名培养对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极大地提高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年龄知识结构还不够优化。义县234个村党支部书记中,平均年龄为52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为71岁,最年轻的为31岁,40周岁以下只有19人;具有高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144人;女村支书9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年龄老化问题严重。当前,农村大部分文化层次较高、有经营头脑的年轻人,一出校门、一出军营就外出务工,不愿留在农村。近年来,在农村青年中发展的新党员为数并不多,农村党员队伍整体呈“老龄化”态势。
2、创新意识欠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目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型、创业型带头人相对缺乏。绝大部分还是守业型的,甚至有的就是在 守业受穷、受穷守业中徘徊不前。由于缺乏致富技能,经济发展意识淡薄,旧方法没有用,新方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导致他们一方面自己致富无门,不能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3、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工作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往往要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头绪多,而且难度大;开展各项工作存在财务上的困难,纵使许多村党支部书记上任时都想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可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想干事而干不成事,久而久之,丧失了信心,使得支部书记的岗位缺乏吸引力。
4、思想不够稳定。一是工资待遇没有得到有力地保障。各乡镇都把村干部工资和绩效紧密挂钩在一起的,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上级党委布臵的工作任务完不成,待遇就到不了位,一年到头只能打一张白条。二是后顾之忧没有根本性解决。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没有建立,村支部书记又是非脱产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三是工作压力依然比较大。目前,村级债务包袱、计划生育、保稳定的工作任务依然比较重,推行工作的困难还很多。
三、建议与思考
1、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创新选拔任用机制。结合村党支部换届,进一步扩大选拔范围,创新选人机制,关键是要打破目前“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任职”的传统模式的束缚,逐步打破地域、身份、年龄、职业的限制,选优配强村级党支部书记。大 胆使用工作创新、作风民主、群众信赖、党性强、懂经济、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企业党员业主或其他经济“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2、着眼提高素质,创新教育培训机制。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更加注重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多样性,认真研究制定村党支部书记素质提升的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县、乡镇及相关部门培训责任。注重以农村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3、坚持关怀帮扶,落实村党支部书记保障激励。要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家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和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实际,制定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要拓展发展空间,调动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对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可以列席乡镇党政联席会议;要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使命感。
4、壮大村集体经济,优化工作环境。一方面要节流,就是要规范财务管理,深化村务公开,管好现有资金,杜绝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另一方面是开源,积极化解村级债务,盘活集体资产,提高资产使用率,积极寻找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保证集体经济有可靠的来源。
第四篇:农村调研课题
附件二:第十期顶岗实习学生农村问题调研题目
第一部分:农村社会问题
一、调研题目:河北省农村老龄化问题
调研目的:人口老龄化是我们国家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经济落后的地方,老龄化的表现形态是不一样的。伴随中国整个国家的老龄化,农村在教育、经济均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前提下,却不可避免的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大量青年人外出,农村空巢家庭急剧增加,对现有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调研题目:农村养老或社会保障问题(空巢家庭养老问题)
调研目的:伴随中国农村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恐怕会引起农村社会出现动荡,而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便首当其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于中国旧有的子女对父母进行养老的方式受到计划生育所带来的挑战,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农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面临老无所养的处境。特殊情况是:农村经济落后程度比城市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许多空巢家庭,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愈加引起人们关注。
可以对老年人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问题分别调查。
三、调研题目:农村留守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调研目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社会准备远远不够。一是农村学校对留守子女教育经验准备不足,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怎样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大问题;二是留守家庭对隔代子女教育束手无策。对子女的监护责任交给了老人,而老人只能照顾子女日常起居;三是基层组织面对这个问题也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果放任不管,过不了几年就会形成新的治安隐患。
四、调研题目:农村医疗及医疗保险问题
调研目的:在中国农村的大部分家庭,如果家里人身体健康,那么这个家庭生活还勉强维持,一旦某个家庭成员染上重大疾病,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恐怕是灭顶之灾,因为昂贵的医疗费用是大多数农村家庭所承负不起的。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多农村家庭将背上沉重的负债,即使如此恐怕也未必便能凑齐亲人的医疗费用,由此导致很多农民一旦身患重大疾病便只好等死的悲惨现状。而要解决 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便是将中国农村九亿农民纳入到全社会的医疗保险范畴里来,使他们也能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样的医疗保障,才能最终解决农民承负医疗费用的能力,以使他们在身患疾病时也能得到很好的救治。
五、调研题目:耕地保护问题
调研目的:很多地区通过圈地运动进行开发区建设,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及就业,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本是好事。可是,在开发区土地使用中均存在严重的浪费问题,本来一个企业正常运营只需要五亩土地即可,可是他实际征用的土地不下二十亩,造成一方面农村土地越来越少,一方面土地使用浪费情况却很严重的尴尬局面。在中国农村可耕地本来就少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对土地开发及使用的情况进行很好的监督和管理,不久的将来恐怕中国人便不能再养活中国人了,只能靠进口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护一寸田,留予子孙耕”是当今政府及社会中每一员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第二部分:农村教育问题
一、调研题目: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素质提高问题
调研目的: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教师队伍素质偏低、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教师队伍补充困难等现象,而教师待遇偏低既是问题的现象又是问题的成因。
二、农村中学教育条件
调研目的:农村教学设施落后,尤其是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各种教学设备缺乏和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计算机、实验设施、音体美教学工具严重缺乏。
三、调研题目:农村中(小)学生生源流失(辍学)问题研究
调研目的:农村学校生源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原因有多方面:升学压力、高昂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毕业后结业困难,等等。农村生源流失会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会有社会的进步。
第三部分:农村其他问题
一、调研题目: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调研目的:闲暇生活方式科学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待闲暇的态度,是衡量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传统社会中农民那种单一的生活时 间配置模式开始向多元化转变。闲暇空间正逐步扩大。在农村的闲暇时间有与城市不同的特点,但整体看目前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方式不太科学,表现为生活方式单一,活动内容贫乏等等。这种状况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经济水平、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居民观念等。拥有科学健康丰富的闲暇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
二、调研题目:农民消费结构调查
调研目的:农民消费结构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标志。从目前来看,农民消费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如:在吃、穿、住、用、行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肯定,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农村整个消费领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消费层次偏低、消费方式不健康(人情消费比重大、婚丧大操大办)等,能否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对农村消费升级做好分析、引导工作,能否使农民在开源增收的同时摒除消费陋习提高消费质量,能否帮助农村消费者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消费理念,都反映着我们开展农村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也是“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内涵的具体要求。
三、调研题目: 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研究
调研目的:当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成为农村家庭变化的动力,促使传统的农村家庭转向现代家庭。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对家庭结构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会有深远的影响。从家庭模式、家庭功能等角度来阐述家庭结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动因,有助于我们充分地认识我国农村的深层结构,为政府决策机构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提供参考。
四、调研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调研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抛荒弃耕现象。可以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去向,对农村的影响(如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也使 3 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使得流出地农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明显下降。)等。
五、调研题目:农村社会组织调查
调研目的: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研究,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现实问题。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原有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消失,新的社会组织不断涌现。这些组织,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平稳发展,使农民真正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受益者和生力军,农民的组织问题,农村社会组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问题,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可以对农村中存在的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各类经济组织、文化生活组织和公共服务组织进行调查。
第五篇:农村调研课题
农村调研课题
第一、农村老年化问题
农村老年化时我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老年化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农村养老或社会保障问题。
“留守老人”问题堪比“留守儿童问题”,“弱势群体”看管“弱势群体”是在农村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第三、农村留守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第四、农村医疗及医疗保险问题。第五、耕地保护问题。
第六、农村师资建设与专业素质提高问题。第七、农村闲暇时生活方式研究。
活动内容贫乏,生活方式不太科学、生活方式单一。第八、农村消费结构调查。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民消费结构、提高了农民的消费观念。第九、农村剩余拉动力短缺及转移问题。第十、“百华村”苗木花卉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