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峰诉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

时间:2019-05-14 11:2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庆峰诉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庆峰诉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

第一篇:杨庆峰诉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

杨庆峰诉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

裁判摘要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当从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算。这里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包括工伤事故导致的伤害结果实际发生之日。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结果尚未实际发生,工伤职工在伤害结果实际发生后一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不属于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情形。

原告:杨庆峰,男,19岁,无锡市机关汽车修理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住无锡市机关汽车修理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宿舍。

被告: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住所地:无锡市南苑新村。

法定代表人:钱宗建,该局局长。

第三人:无锡市机关汽车修理有限责任公司。住所地:无锡市清扬路。

法定代表人:王国强,该公司董事长。

原告杨庆峰因与被告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无锡市劳动局)发生工伤认定纠纷,向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杨庆峰诉称:原告于2004年3月进入无锡市市级机关汽车修理所(以下简称汽车修理所)从事汽车修理工作。后汽车修理所改制为第三人无锡市机关汽车修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汽车修理公司)。2004年6月某日,原告与师傅王继聪拆一辆汽车的拉杆球头,用榔头敲打球头时铁屑溅入原告左眼中。当时原告只是感到左眼疼痛,视物有点模糊不清,随即停下手中的工作,但并没有特别在意,汽车修理所也没有及时送原告就医诊治。2006年10月3日,原告左眼突然剧烈疼痛,感到视觉模糊,10月4日左眼即看不到任何东西。原告由父亲陪同到医院诊治,确诊为陈旧性铁锈症,经过手术治疗,虽然病情趋于稳定,但造成左眼永久性失明。而且,根据医生的陈述,从医学的角度看,此类陈旧性铁锈症如果造成一眼失明,则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感染发展,导致另一眼的失明。原告于2006年12月21日向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判令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赔偿原告因涉案事故受到的损失,并承担后续治疗费用。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系因工伤事故受到人身损害,应请求工伤保险赔偿,裁定驳回了原告的起诉。原告遂于2007年4月9日向被告无锡市劳动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被告于2007年4月11日以原告的工伤认定申请已超过法定的申请时效为由,作出了《不予受理通知书》。原告认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应为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而不是被告所称的事故发生之日。涉案事故虽然发生在2004年6月,但当时伤害结果并没有实际发生,至2006年10月3日原告眼疾发作时,才是涉案事故伤害发生的时间,2006年10月13日原告在医院手术后取出铁屑之时,才是最终确诊涉案事故伤害的时间,也是原告得知自己所受伤害系由涉案事故所致的时间。因此,原告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时效,应从2006年10月13日医院确诊开始计算。综上,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书》违反了《工伤保险条例》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规定。请求依法撤销被告作出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

原告杨庆峰提交以下证据:

1、被告无锡市劳动局作出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一份,用以证明无锡市劳动局作出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

2、杨庆峰的身份证复印件,用以证明杨庆峰的身份及其诉讼主体资格;

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根据原告杨庆峰的申请,调取了该院(2007)南民一初字第2号案件卷宗内的以下证据:

1、两次庭审笔录以及证人王继聪、傅生龙、周仁良的当庭证言,用以证明涉案事故发生的情况;

2、杨庆峰的医疗费凭证、出院记录,用以证明杨庆峰因涉案事故受到的伤害后果、该伤害后果与涉案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杨庆峰为此所支出的医疗费用;

3、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最初对杨庆峰主治医生王祥群所作的调查笔录,用以证明杨庆峰眼睛所受伤害在病理上的特殊性,以及铁屑溅入眼睛后因受伤部位的不同和病人感觉情况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伤害潜伏期,并证明涉案事故与杨庆峰所受伤害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4、杨庆峰的工资表,用以证明杨庆峰与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5、企业转制材料,用以证明汽车修理公司应对涉案事故负责;

6、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2007)南民一初字第2号民事裁定书,用以证明原告就涉案事故提起民事诉讼,被法院依法裁定驳回。

被告无锡市劳动局辩称:2007年4月9日,原告杨庆峰以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职工的名义,申请被告对其在2004年6月从事汽车修理工作时发生的事故进行工伤认定。被告受理后,经调查取证,查明原告确于2004年6月在工作中发生事故,但原告直至2007年4月9日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已经超过法定的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故被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和《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于2007年4月11日作出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决定不予受理杨庆峰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理由如下: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涉案事故发生于2004年6月份,原告于2007年4月9日才向被告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早已超过了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根据《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申请人不具备申请资格的或者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超过规定时效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因此,被告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完全正确。2.原告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这里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是针对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起算时间的规定,强调的是“日”这一固定的时间点,即事故与伤害有直接因果关系的那一日。原告认为应认定2006年10月13日最终确诊之日为涉案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并认为其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从该日起开始计算。其诉讼主张并无法律依据。没有事故就没有伤害,事故与伤害密切相关,事故发生之日也就是伤害发生之日,这一时间点应当是固定的,不是随意可以变动的。《工伤保险条例》之所以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就是要在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对工伤职工怠于申请工伤认定作出一定的限制,以节约行政管理资源,提高办事效率,便于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综上,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杨庆峰工伤认定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请求法院依法维持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无锡市劳动局提交以下证据:

1、被告作出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用以证明被告作出的涉案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

2、《工伤认定申请表》、原告杨庆峰的工资表、身份证、医疗证明复印件,用以证明被告审核杨庆峰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所依据的材料;

3、被告对原告的调查笔录,用以证明被告在涉案工伤认定程序中进行了调查并形成相关材料;

4、《无锡市职工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接收单》、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交寄邮件清单、送达回执,用以证明被告作出涉案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合法。

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述称:同意被告无锡市劳动局的答辩意见。

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提交以下证据: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用以证明第三人的法人资格;

2、单位转制批复,用以证明汽车修理所改制为第三人的情况。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一审查明:

原告杨庆峰于2004年3月进入汽车修理所(该单位于2005年6月因改制变更为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从事汽车修理工作。2004年6月,原告与其师傅王继聪共同拆卸一辆汽车的拉杆球头,王继聪用榔头敲打球头时导致铁屑溅入原告的左眼中。原告当时感觉左眼疼痛,滴了眼药水后疼痛缓解,故未去医院检查。2006年10月3日,原告感觉左眼剧烈疼痛,视觉模糊,于同年10月5日到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诊疗,同年10月11日至13日经医院手术治疗,诊断为:1.左眼外伤性白内障;2.左眼铁锈沉着综合症;3.左眼球内附异物。虽经治疗,原告的左眼视力明显减弱。医生诊断认为杨庆峰左眼所受伤害与涉案事故存在因果关系,从医学角度看此类事故伤害可以存在较长的潜伏期。2007年4月9日,原告向被告无锡市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被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和《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于同年4月11日以原告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已超过规定的申请时效为由,作出了[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于同年4月17日邮寄送达给原告和汽车修理公司。原告不服,于2007年4月25日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被告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

另查明:2006年12月21日,原告杨庆峰以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为由起诉无锡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系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汽车修理公司,要求两被告赔偿原告因涉案事故伤害就医诊疗所支出的医疗费人民币10718.29元并承担后续治疗费用。案经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请求工伤保险赔偿,不能直接对用人单位提起民事诉讼,故于2007年4月26日作出(2007)南民一初字第2号民事裁定书,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本案一审的争议焦点是: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后果尚未发生,伤害后果发生后经医生诊断证明确系工伤事故导致的,应当如何确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申请人不具备申请资格的或者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超过规定时效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根据本案事实,原告杨庆峰于2004年6月在工作中发生事故,至2006年10月事故伤害结果实际发生,经医生诊治认为杨庆峰所受伤害确系涉案工伤事故导致。被告无锡市劳动局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事故发生之日”,据此将2004年6月发生涉案工伤事故的时间作为杨庆峰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没有考虑涉案工伤事故的特殊性,是错误的。根据医生的诊断证明,杨庆峰所受伤害在临床上称之为铁锈沉着综合症,该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受伤后可能暂时不发生伤害后果,伤害后果的发生可以存在较长的潜伏期。本案中,涉案工伤事故发生两年多以后,伤害结果才实际发生,在此之前杨庆峰并不知道自己在涉案工伤事故中受到了伤害,当然也就不可能在涉案工伤事故发生后及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此,被告以2004年6月涉案工伤事故发生的时间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是错误的,不利于保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本案应以伤害结果实际发生的时间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杨庆峰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并未超过规定的申请时效,被告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以支持。

综上,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于2007年7月19日判决:

一、撤销被告无锡市劳动局于2007年4月11日作出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

二、被告无锡市劳动局在本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60日内对原告杨庆峰的工伤认定申请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0元,由被告无锡市劳动局负担。

无锡市劳动局不服一审判决,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主要理由是:

1、《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是针对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起算时间的规定,强调的是“日”这一固定的时间点,即事故与伤害有直接因果关系的那一日。没有事故就没有伤害,事故与伤害是密切相关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事故发生之日”,这一时间点应当是固定的,不是随意可以变动的。

2、上诉人作出的不予受理被上诉人杨庆峰工伤认定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

3、一审判决对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的解释没有法律依据。综上,请求依法撤销一审判决,维持上诉人于2007年4月11日作出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

被上诉人杨庆峰辩称:上诉人无锡市劳动局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事故发生之日”,是对该规定的误解。《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事故伤害发生之日”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而不是上诉人所称的“事故发生之日。”“事故伤害发生”和“事故发生”为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事故发生时并不一定同时发生事故伤害,事故对人的伤害也不一定在事故发生当时就明显表现出来。本案中,被上诉人因涉案工伤事故所受的伤害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隐蔽性,涉案工伤事故发生当时并未马上出现伤害后果,直至2006年10月3日被上诉人的眼疾才开始发作,2006年10月13日在医院手术后取出铁屑,此时被上诉人才知道自己在涉案工伤事故中受到伤害,才可能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故应当认定该时日为“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并以之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维持一审判决。

一审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述称:同意上诉人无锡市劳动局的上诉意见。

各方当事人在二审中均未提交新的证据。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二审,确认了一审查明的事实。另查明:

2006年10月11日至13日,被上诉人杨庆峰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该院医生经手术从被上诉人的左眼底部取出一铁屑。2006年10月26日被上诉人出院,医生作出的诊断结论为:

1、左眼外伤性白内障;

2、左眼铁锈沉着综合症;

3、左眼球内附异物。出院时检查被上诉人的左眼视力为手动30CM,矫正无提高。

本案二审的争议焦点仍然是: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后果尚未发生,伤害后果发生后经医生诊断证明确系工伤事故导致的,应当如何确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

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基础,而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是启动工伤认定程序的前提。《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规定明确了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主体、申请时效及其起算时间,以及受理申请的行政部门。其中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即是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起算时间的规定。在通常情况下,工伤事故发生后,伤害结果也随即发生,伤害结果发生之日也就是事故发生之日,故对于“事故伤害发生之日”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但在工伤事故发生后,伤害结果并未马上发生,而是潜伏一段时间后才实际发生,即伤害结果发生之日与事故发生之日不一致的特殊情况下,“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理解为伤害结果发生之日,并以之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

首先,文义解释是正确理解法律条文的首选方法。《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从字面含义上看,“事故”是对于“伤害”的修饰和限制,即这里的“伤害”是基于工伤事故而发生的,伤害结果与工伤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据此理解,“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伤害结果发生之日,而不是事故发生之日。

其次,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前提,是工伤事故伤害结果已经实际发生。工伤事故发生后,如果伤害后果尚未发生,上述工伤认定申请主体无法预知是否会产生伤害后果、会产生什么样的伤害后果,也无法预知伤害后果会引发什么样的损失,当然也就无从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此,正确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认定“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即为工伤事故伤害结果实际发生之日,而不是工伤事故发生之日。

第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虽然与民事诉讼时效不同,但在判断时效起算时间时,应当参照上述关于民事诉讼时效起算时间的规定。劳动保障部门在确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时,应当以工伤事故伤害结果实际发生的时间为标准。

根据本案事实,被上诉人杨庆峰于2004年6月在工作时发生铁屑溅入左眼的事故,但当时并未实际发生伤害后果,而是直至2006年10月才病情发作,经医生确诊为左眼铁锈沉着综合症。根据医生诊断证明,该病具有潜伏性和隐蔽性,与2004年6月被上诉人在工作时发生的事故具有因果关系。鉴于涉案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后果尚未实际发生,伤害结果发生后经医生确诊证明确系因涉案工伤事故所致,故本案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当从伤害后果实际发生之日起算,被上诉人提出涉案工伤认定申请时,尚未超过申请时效。

上诉人无锡市劳动局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规定是为了防止工伤认定申请的提出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并因此导致浪费国家行政管理资源,影响办事效率,妨碍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准确地查明事实。上诉人还认为上述规定中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理解为事故发生之日。其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如果不对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作出时效限制,确实可能造成行政管理资源的浪费,影响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效率,也不利于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准确地查明事实。但是,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更为重要的是充分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如果将事故发生之日作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则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伤事故发生后,伤害后果没有马上出现的情况下,也无法及时、准确地查明事实,无法作出正确的处理,反而必将造成行政管理资源的浪费,影响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效率,也不利于工伤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综上,正确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应当认定“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就是指伤害结果实际发生之日。被上诉人杨庆峰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没有超过申请时效。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应予维持。

据此,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于2007年10月12日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0元,由上诉人无锡市劳动局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2008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8]第1期出版

第二篇:杨某0诉B单位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

【文书标题】杨某0诉B单位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声明

【审理法院】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

【案件字号】

【审理日期】2007.10.12 【调解日期】

【案件分类】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确认

【全文】 【法宝引证码】CLI.C.89967

杨某0诉B单位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

【裁判摘要】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当从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算。这里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应当包括工伤事故导致的伤害结果实际发生之日。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结果尚未实际发生,工伤职工在伤害结果实际发生后一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不属于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情形。

原告:杨某0。

被告:B单位。

法定代表人:钱宗建,该局局长。

第三人:C单位。

法定代表人:王国强,该公司董事长。

原告杨某0因与被告B单位(以下简称无锡市劳动局)发生工伤认定纠纷,向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杨某0诉称:原告于2004年3月进入无锡市市级机关汽车修理所(以下简称汽车修理所)从事汽车修理工作。后汽车修理所改制为第三人C单位(以下简称汽车修理公司)。2004年6月某日,原告与师傅王继聪拆一辆汽车的拉杆球头,用榔头敲打球头时铁屑溅入原告左眼中。当时原告只是感到左眼疼痛,视物有点模糊不清,随即停下手中的工作,但并没有特别在意,汽车修理所也没有及时送 1 原告就医诊治。2006年10月3日,原告左眼突然剧烈疼痛,感到视觉模糊,10月4日左眼即看不到任何东西。原告由父亲陪同到医院诊治,确诊为陈旧性铁锈症,经过手术治疗,虽然病情趋于稳定,但造成左眼永久性失明。而且,根据医生的陈述,从医学的角度看,此类陈旧性铁锈症如果造成一眼失明,则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感染发展,导致另一眼的失明。原告于 2006年12月21日向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判令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赔偿原告因涉案事故受到的损失,并承担后续治疗费用。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系因工伤事故受到人身损害,应请求工伤保险赔偿,裁定驳回了原告的起诉。原告遂于2007年4月9日向被告无锡市劳动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被告于2007年4月11日以原告的工伤认定申请已超过法定的申请时效为由,作出了《不予受理通知书》。原告认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应为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而不是被告所称的事故发生之日。涉案事故虽然发生在2004年6月,但当时伤害结果并没有实际发生,至2006年10月3日原告眼疾发作时,才是涉案事故伤害发生的时间,2006年10月13日原告在医院手术后取出铁屑之时,才是最终确诊涉案事故伤害的时间,也是原告得知自己所受伤害系由涉案事故所致的时间。因此,原告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时效,应从2006年10月13日医院确诊开始计算。综上,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书》违反了《工伤保险条例》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规定。请求依法撤销被告作出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

原告杨某0提交以下证据:

1.被告无锡市劳动局作出的[2007]第 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一份,用以证明无锡市劳动局作出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

2.杨某0的身份证复印件,用以证明杨某0的身份及其诉讼主体资格;

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根据原告杨某0的申请,调取了该院(2007)南民一初字第2号案件卷宗内的以下证据:

1.两次庭审笔录以及证人王继聪、傅生龙、周仁良的当庭证言,用以证明涉案事故发生的情况;

2.杨某0的医疗费凭证、出院记录,用以证明杨某0因涉案事故受到的伤害后果、该伤害后果与涉案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杨某0为此所支出的医疗 2 费用;

3.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最初对杨某0主治医生王祥群所作的调查笔录,用以证明杨某0眼睛所受伤害在病理上的特殊性,以及铁屑溅入眼睛后因受伤部位的不同和病人感觉情况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伤害潜伏期,并证明涉案事故与杨某0所受伤害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4.杨某0的工资表,用以证明杨某0与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5.企业转制材料,用以证明汽车修理公司应对涉案事故负责;

6.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2007)南民一初字第2号民事裁定书,用以证明原告就涉案事故提起民事诉讼,被法院依法裁定驳回。

被告无锡市劳动局辩称:2007年4月 9日,原告杨某0以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职工的名义,申请被告对其在2004年6月从事汽车修理工作时发生的事故进行工伤认定。被告受理后,经调查取证,查明原告确于2004年6月在工作中发生事故,但原告直至2007年4月9日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已经超过法定的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故被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和《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于2007年4月11日作出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决定不予受理杨某0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理由如下: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涉案事故发生于2004年6月份,原告于2007年4月9日才向被告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早已超过了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根据《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申请人不具备申请资格的或者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超过规定时效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因此,被告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完全正确。2.原告关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这里的“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是针对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起算时间的规定,强调的是“日”这一固定的时间点,即事故与伤害有直接因果关系的那一日。原告认为应认定 2006年10月13日最终确诊之日为涉案事故伤害发生之日,并认为其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从该日起开始计算。其诉讼主张并无法律依据。没有事故就没有伤害,事故与伤害密切相关,事故发生之日也就是伤害发生之日,这一时间点应当是固 3 定的,不是随意可以变动的。《工伤保险条例》之所以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就是要在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对工伤职工怠于申请工伤认定作出一定的限制,以节约行政管理资源,提高办事效率,便于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综上,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杨某0工伤认定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请求法院依法维持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无锡市劳动局提交以下证据:

1.被告作出的[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用以证明被告作出的涉案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

2.《工伤认定申请表》、原告杨某0的工资表、身份证、医疗证明复印件,用以证明被告审核杨某0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所依据的材料;

3.被告对原告的调查笔录,用以证明被告在涉案工伤认定程序中进行了调查并形成相关材料;

4. 《无锡市职工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接收单》、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交寄邮件清单、送达回执,用以证明被告作出涉案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合法。

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述称:同意被告无锡市劳动局的答辩意见。

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提交以下证据: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用以证明第三人的法人资格;

2.单位转制批复,用以证明汽车修理所改制为第三人的情况。

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一审查明:

原告杨某0于2004年3月进入汽车修理所(该单位于2005年6月因改制变更为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从事汽车修理工作。2004年6月,原告与其师傅王继聪共同拆卸一辆汽车的拉杆球头,王继聪用榔头敲打球头时导致铁屑溅入原告的左眼中。原告当时感觉左眼疼痛,滴了眼药水后疼痛缓解,故未去医院检查。2006年10月 3日,原告感觉左眼剧烈疼痛,视觉模糊,于同年10月5日到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诊疗,同年10月11日至13日经医院手术治疗,诊断为:1.左眼外伤性白内障;2.左眼铁锈沉着综合症;3.左眼球内附异物。虽经治疗,原告的左眼视力明显减弱。医生诊断认为杨某0左眼所受伤害与涉案事故存在因果关系,从医学角度看此类事故伤害可以存在较长的潜伏期。2007年4月9日,原 4 告向被告无锡市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被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和《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于同年4月11日以原告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已超过规定的申请时效为由,作出了[2007]第0003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于同年4月17日邮寄送达给原告和汽车修理公司。原告不服,于2007年 4月25日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被告作出的涉案《不予受理通知书》。

另查明:2006年12月21日,原告杨某0以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为由起诉无锡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系第三人汽车修理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汽车修理公司,要求两被告赔偿原告因涉案事故伤害就医诊疗所支出的医疗费人民币10 718.29元并承担后续治疗费用。案经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请求工伤保险赔偿,不能直接对用人单位提起民事诉讼,故于2007年4月 26日作出(2007)南民一初字第2号民事裁定书,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本案一审的争议焦点是:工伤事故发生时伤害后果尚未发生,伤害后果发生后经医生诊断证明确系工伤事故导致的,应当如何确定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起算时间。......

第三篇:新郑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一案

新郑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一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郑行终字第112号

行政判决书

上诉人(原审原告)建喜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住所地新郑市辛店镇工业区。法定代表人赵卫杰,经理。

委托代理人吕文林,该公司工作人员。

被上诉人新郑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住所地新郑市人民路23号。

法定代表人左建新,局长。

委托代理人刘文奇,新郑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保险福利科科长。

委托代理人梁保香,新郑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保险福利科副科长。

被上诉人李法岭,男。

委托代理人闫新勇,男。

上诉人建喜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因新郑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一案,不服新郑市人民法院(2010)新行初字第004号行政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2010年5月6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0年6月3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建喜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吕文林,被上诉人新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委托代理人刘文奇、梁保香,被上诉人李法岭及其委托代理人闫新勇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查明:2008年7月11日,第三人在原告处作业时,因行吊车车反方向行使,导致第三人从行吊车上摔至地面,造成第三人右足跟受伤。2009年6月15日第三人向新郑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了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交了相关的证据及证件,被告受理后于2009年6月25日向原告送达了工伤认定协助调查通知书,原告向被告提交了与第三人

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认为第三人与原告不存在劳动关系且从未在原告处受过伤。2009年8月3日、8月6日被告分别对证人进行了调查。后被告经审核,并依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认定第三人系工伤,并送达了原告和第三人。原告不服,向新郑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2009年12月3日,新郑市人民政府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书,维持了被告的工伤认定。

原审认为:第三人是原告的职工,双方已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第三人在工作期间,因行吊车反方向行使,致其摔倒在地,造成右足跟受伤,符合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被告作出的工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应予以维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经合议庭评议并报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判决如下:维持被告新郑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豫(新郑)工伤认字(2009)89号河南省工伤认定决定书。

建喜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上诉称:

1、一审适用法律错误,认定程序违法。工伤认定的前提是受害人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在上诉人与李法岭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争议的情况下,应当先经过劳动仲裁机关裁决,但是新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却违反法定程序,作出了工伤认定。

2、认定事实不清,李法岭在上诉人处受伤害的事实不存在,因此作出工伤认定的行为没有事实依据。综上,一审判决错误,请求二审法院改判或发回重审。

被上诉人新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辩称:李法岭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依法提供了相关证人证言、证据,证明李法岭与建喜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李法岭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符合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该局作出工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请求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被上诉人李法岭辩称:李法岭在上诉人单位上班期间人身受到伤害,认定为工伤事实

清楚,程序合法,一审判决正确,请求予以维持。

本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与一审一致。

本院认为:李法岭持有上诉人的工作证,且有上诉人的职工证明李法岭是在上诉人处工作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证言予以印证,故应当认定李法岭是上诉人的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被上诉人新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李法岭为工伤,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上诉人认为李法岭不是其职工,不是在上诉人处受伤的的主张,因其提供的证人与其有利害关系,亦无其它证据予以印证,本院不予采纳。另外,上诉人主张应当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确定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才能进行工伤确认的上诉理由,缺乏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诉讼费50元,由上诉人建喜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何信丽

审判员张启

代理审判员孙健

二O一O年五月三十一日

书记员耿立

第四篇: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诉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一案

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诉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工伤认定一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洛行终字第17号

行 政 判 决 书

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原审原告):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廉新庆,矿长。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法定代表人:卢多哲,局长。

原审第三人:赵丙伟,男,1956年2月29日生。

上诉人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诉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一案,不服新安县人民法院(2008)新行初字第14号行政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阴吉锋,被上诉人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托代理人陈佶、白来群,第三人赵丙伟及其委托代理人张学敏、李小穗均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认定,第三人赵丙伟2007年11月20日在原告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工作期间,被石头砸伤腰部,经住院治疗后,赵丙伟于2008年3月18日向被告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鉴定,被告根据赵丙伟的诊断证明、身份证以及原告出具的“关于赵丙伟同志的受伤事故报告”等材料认定赵丙伟所受伤为工伤,并于2008年4月9日作出洛(新安)工伤认字[2008]014号洛阳市工伤认定通知书。

原审新安县人民法院认为,依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五条之规定,被告作为县

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作出被诉的工伤认定;从原告出具的“关于赵丙伟同志的受伤事故报告”中可以认定赵丙伟是其职工这一事实成立。故被告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工伤认定通知书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判决维持了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8年4月9日作出的洛(新安)工伤认字[2008]014号洛阳市工伤认定通知书。

上诉人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诉称,1、被上诉人作为县级劳动保障部门,无权作出必须由设区的市以上劳动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

2、上诉人煤矿目前只是处于建设阶段,至今未投入生产,与第三人赵丙伟之间没有劳动合同,赵丙伟只是受雇于其他工程承包人工作期间受伤的,与上诉人之间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3、上诉人于2008年3月13日出具的“关于赵丙伟同志的受伤事故报告”是在第三人误导的情况下出具的。故上诉请求:l、请求撤销新安县人民法院(2008)新行初字第14号行政判决书;

2、撤销被上诉人作出的洛(新安)工伤认字[2008]014号洛阳市工伤认定通知书。

被上诉人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辩称,1、答辩人作为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对本案作出工伤认定。

2、在上诉人2008年3月13日给我局出具的“关于赵丙伟同志受伤事故报告” 不仅承认赵丙伟系其单位职工,而且还把赵丙伟在工作中受伤的经过书写的非常清楚具体,我单位据此认定赵丙伟的伤为工伤。

3、上诉人提出其与赵丙伟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并无任何证据证明,其主张不应采信。综上,答辩人对本案工伤认定享有法定职权。答辩人作出洛(新安)工伤认字[2008]014号洛阳市工伤认定通知书程序合法,实体公正,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请求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

原审第三人答辩意见与被上诉人意见一致。

本案二审查明的事实与原审认定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1、被上诉人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为县级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五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

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之规定,有权对第三人作出工伤认定,对于上诉人提出的工伤认定必须由设区的市以上劳动保障部门作出,被上诉人作为县级劳动保障部门无权作出工伤认定的诉求,于法无据,不予支持;

2、上诉人称自己煤矿尚处于建设阶段,与第三人间不存在劳动合同的理由并不影响其与第三人间事实劳动关系的形成,且其为第三人出具的“关于赵丙伟同志的受伤事故报告”本身即证明上诉人承认了赵丙伟系其职工这一事实;

3、上诉人称其所出具的受伤事故报告系第三人误导所致,因无相应证据支持,依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也不予支持。综上,被上诉人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洛(新安)工伤认字[2008]014号洛阳市工伤认定通知书程序合法,证据充分,应予支持。一审新安县人民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案二审案件受理费50元,由上诉人新安县富安煤业有限公司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刘俊江

审判员侯宏生

审判员汤丽

二00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书记员张丽梅

第五篇:王长淮诉江苏省盱眙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行政确认案

王长淮诉江苏省盱眙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行政确认案(2011年9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1]第9期出版)裁判摘要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这里的“工作场所”,是指职工从事工作的场所,例如职工所在的车间,而不是指职工本人具体的工作岗位。职工“串岗”发生安全事故导致伤害的,只要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而发生的,即符合上述工伤认定条件,“串岗”与否不影响其工伤认定。原告:王长淮。

被告:江苏省盱眙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第三人:江苏思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原告王长淮因不服被告江苏省盱眙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盱眙县劳保局)工伤认定结论,向江苏省盱眙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与江苏思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达公司)有利害关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法院通知其作为本案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原告王长淮诉称:2007年起原告进入思达公司工作。2008年5月22日,公司的车间主任徐建华安排原告打扫卫生时告知原告次日跟随张海军师傅后面工作。休息时,原告看见张海军备料至工作台,想提前熟悉情况,即跟随张海军到工作台旁观看张海军操作。由于设备故障,回收酒精岗位发生酒精溢料事故,随时有爆炸可能,工人均从工作现场窗户跳出。原告在跳落地面时双足摔伤,经盱眙县中医院诊断为双侧跟骨骨折。2009年2月21日原告向被告盱眙县劳保局申请工伤认定。被告于2009年4月16日认定原告受伤事故因串岗而不属于工伤。原告遂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重新作出认定原告为工伤的具体行政行为。

原告王长淮提供了以下证据:

1.被告盱眙县劳保局于2009年4月 16日作出的盱劳社工伤认字(2009)第011号《盱眙县工伤认定决定书》,盱政行复决字(2009)第4号《盱眙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书》,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

2.盱眙县中医院出院记录,证明原告王长淮受伤住院诊断为双侧跟骨骨折的事实;

3.原告王长淮的陈述,证明其在打扫卫生过程中,车间徐建华主任告知原告次日跟张海军师傅后边做。原告等几人打扫完卫生后在休息时,看张海军拖料来到回收酒精车间,原告跟张海军师傅到回收酒精工作台后发生事故过程的事实;

4.原告王长淮同班组同事何建东的证词,证明何建东听到徐建华对王长淮说过次日跟张海军后边做,随后王长淮跟张海军去到回收酒精车间,再后发生事故及公司安排其去医院护理王长淮的事实。被告盱眙县劳保局辩称:2008年5月 22日上午,公司车间主任徐建华安排原告王长淮打扫卫生,张海军等人在回收酒精岗位操作设备;原告打扫卫生过程中擅自串岗至回收酒精岗位。当日10时左右,由于设备故障,回收酒精岗位发生溢料事故,原告不了解该岗位情况,慌乱中从窗户跳下去,造成其双侧跟骨骨折后果,不属于工伤。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盱眙县劳保局提供了以下证据:

1.盱眙县工伤认定决定书及送达回执,盱眙县人民政府复议决定书,证明原告王长淮申请、被告盱眙县劳保局依法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及复议结果;

2.盱眙县中医院出院记录,证明原告王长淮受伤住院救治事实;

3.车间主任徐建华及车间员工张海军的证词,证明事发当日原告王长淮串岗至回收酒精岗位,因发生溢料事故而受伤的事实;

4.原告王长淮的陈述,证明徐建华主任在事发当日上午,安排王长淮打扫卫生过程中,同时安排原告次日跟张海军后面学习回收酒精岗位操作,随后王长淮看到张海军备料,跟其上了对面的操作间,之后发生事故的事实。

第三人思达公司委托代理人认为:被告盱眙县劳保局作出的工伤认定符合事实和法律依据,原告王长淮的工作场所是一车间,应从事打扫卫生工作,而事故发生时,原告在另一车间看报纸,不是基本的工作场所,也不是因工作原因,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第三人思达公司提供了以下证据:

1.盱眙县工伤认定决定书,证明被告盱眙县劳保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2.公司车间主任徐建华、员工张海军的证词,证明事故发生当日原告王长淮串岗至回收酒精岗位,发生酒精溢料事故后受伤的事实经过。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以证明第三人思达公司依法设立。盱眙县人民法院依法组织了质证:

关于被告盱眙县劳保局提交的证据。被告提供的证据1-2,证明原告王长淮受伤救治经过、工伤认定事实,申请复议经过,诉辩双方及第三人对证据的真实性均不表异议,法院予以确认。被告提供的证据 3-4以证明原告擅自到其他岗位从事与其本人职务无关的行为,原告质证认为,徐建华安排打扫卫生是事实,但徐建华还口头安排原

告第二天跟随张海军干回收酒精车间的工作。原告对张海军证词认为不属实。法院对原告当日受徐建华主任安排打扫卫生事实予以确认。关于原告王长淮举证的部分。原告举证的证据1-2,与被告盱眙县劳保局举证的证据1-2相吻合,予以确认。原告举证的证据3,被告认为,被告提交法庭的证据材料中也有证人何建东的证言,证明当日原告过去是串岗。第三人思达公司认为,何建东不可能听到徐建华安排王长淮工作,事发当日,原告应该打扫卫生,原告到张海军岗位属于串岗。法院认为,原告举证的何建东证词,其证实听到徐建华安排王长淮第二天跟张海军后边干即指回收酒精工作。原告在被告调查时也曾陈述相同内容。综合上述证据分析,原告在打扫卫生过程中,徐建华主任安排原告第二天去跟张海军后边干这一事实,能够予以确认。

第三人思达公司举证的证据1-2,同被告盱眙县劳保局举证的证据1、3,其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在被告举证时已认证。第三人举证的证据3,法院予以确认。

盱眙县人民法院一审查明:

原告王长淮自2007年进入第三人思达公司工作,与第三人之间形成劳动关系。2008年5月22日上午,公司车间主任徐建华安排原告打扫卫生。原告在打扫卫生过程中,徐建华亦安排原告王长淮次日跟张海军后边工作,当张海军备料到回收酒精车间时,原告跟其到回收酒精车间观看学习便于次日跟岗。恰遇回收酒精岗位发生酒精溢料事故,原告为避险,慌乱中从窗户跳出,摔伤双足,公司车间主任等人迅速将原告送往盱眙县中医院救治。经医院诊断为双侧跟骨骨折。公司支付了医药费。2009年2月21日,原告向被告盱眙县劳保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被告受理后进行立案调查,于2009年4月16日作出盱劳社工伤认字(2009)第011号工伤认定决定,认定原告不属于工伤。原告不服,于 2009年5月10日向盱眙县人民政府申请复议,2009年6月8日盱眙县人民政府作出复议决定,维持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原告王长淮在换岗时因事故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

盱眙县人民法院一审认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被告盱眙县劳保局具有负责工伤认定的法定职责。该《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这里的“工作场所”,是指职工从事工作的场所,例如职工所在的车间,而

不是指职工本人具体的工作岗位。被告盱眙县劳保局认为原告因“串岗”受伤不能认定为工伤,对此法院认为,首先,原告王长淮临时更换岗位是按照管理人员即车间主任的安排进行的,并不是擅自离岗换岗,不属于“串岗”,应为正常工作变动;其次,即使认定原告上班期间“串岗”行为成立,原告仅是违反了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其只导致具体工作岗位及相关工作内容有所变动,并不能改变原告仍在工作场所内工作的事实,因此“串岗”行为应由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调整,不能因此影响工伤认定。原告是在第三人思达公司上班期间处于工作场所并因该公司设备故障安全事故导致伤害,符合工伤认定条件,被告作出原告不属于工伤的具体行政行为与法律相悖。

综上,被告盱眙县劳保局作出的认定原告王长淮不属于工伤的具体行政行为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依法应予撤销。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盱眙县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2目的规定,于2009年7月29日判决:

一、撤销被告盱眙县劳保局作出的盱劳社工伤认字(2009)第011号工伤认定决定书。

二、责令被告盱眙县劳保局在六十日内重新作出认定原告王长淮为工伤的具体行政行为。

本案诉讼费用100元,由被告盱眙县劳保局负担。

一审宣判后,法定期间内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一审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下载杨庆峰诉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庆峰诉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