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律依据宪法是审判工作的根本法
宪法是审判工作的根本法律依据
在审判工作中宪法占据何种地位,宪法究竟适用与不适用,如何适用?宪法究竟能不能引用,在我国还是一个具有挑战性、争议性的问题。宪法工作者有义务来参与讨论,开展学术交流。在这里我使用“适用”一词,是想将“适用”法律和违宪审查区别开来。“适用”是指司法机关依法将宪法或法律运用于处理诉讼案件的活动,但不能宣布法律违宪无效。在我国宪法的规定和根本政治制度下,司法机关不享有违宪审查权,我国享有违宪审查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因此,我在这里没有用违宪审查权或者宪法司法化的词语。
从法理上说,宪法是根本法,司法机关在审判案件中是可以适用宪法原则,以宪法作为根本法律依据的。从宪法的规定来说,我国宪法序言有此规定,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在这里明确指出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保证宪法的实施。
一切机关当然包括法院,法院最主要的活动是审判活动,这就说明法院的审判活动必须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和根本的法律依据。宪法的这一规定,在我国1954年宪法中是没有的。我国的现行宪法序言对此作了特别明确的规定,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和公民都要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从宪法中丝毫看不到法院审判案件不能适用宪法原则的规定。相反地,从宪法中却可以找到许多条文能够直接适用于审判工作。例如,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第134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起诉书、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等。宪法的这些规定表明,在审判工作中必须遵守、适用这些条文的规定,任何法院都不能拒绝使用,尽管法院组织法也有规定。
由此可见,在民事、行政诉讼案件中是可以适用宪法原则,引用宪法条文规定的。如果在普通法中没有相应的规定,而宪法中仅有原则的规定,就可以引用。对于刑事案件,学者提出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主义,刑法中已有法律规定,不宜再引用宪法,但也有人指出,在特殊情况下是否也可以有适用的例外。
不适用宪法,不引用宪法为依据,有人认为这是表示对宪法的尊重,维护宪法的权威和严肃性,避免对宪法的随意引用,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但是,对问题不能绝对化,不是一概不许引用,而是在必须引用宪法原则和规定时,就应当加以引用,这正是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使宪法落到实处。如果将宪法完全拒之于审判工作之外,不能引用,这无益于维护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和尊严,反而使它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许多国家,宪法在诉讼中是可以被引用的,它们正是为了维护宪法的权威。
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指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此批复公布后,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大多数人都赞同最高人民法院这一批复,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实践证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批复中的当事人齐玉苓案的终审判决是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享有宪法规定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然而
我国教育法又只有原则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法院当然可根据宪法对受害人加以保护,而不是坐视不理。这一批复和判决的重要意义在于维护了宪法的规定和尊严,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使在审判工作中被束之高阁的宪法回到了人间。
在欢呼这一批复的同时也有人指出,这是使宪法介入了私人关系领域,是“宪法私法化”,是令人忧虑的。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现在德国的宪法法院在受理宪法诉愿案件时,只限于受公权力侵害的公民基本权利案件,而不涉及私人关系领域。我认为西方学者的这一理论来源于其宪法理论,即宪法只限制政府的权力。因此,国家行政人员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时应当给予宪法上的救济,实行宪法诉愿制度。但我国似乎不应受西方这一宪法理论的约束。不论何种民事案件,都可以引用宪法条文,但为了维护宪法的尊严,使宪法不致随意使用,可限于普通法律并无具体规定,而宪法又有原则规定时,方可引用。对宪法诉讼程序亦可作特别规定,如以中级或高级人民法院为第一审法院。
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宪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具体条件和情况下,更有必要采取适用宪法的原则,加以解决和落实。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郝明金说:“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相关的具体法律,宪法实际上被束之高阁了。现实社会中,一些违反宪法的行为却得不到追究。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和该案判决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创了法院通过‘涉宪诉讼’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先例。”由此可见,在我国审判工作中适用宪法作为根本法律依据,对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讨论到去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批复时,我们不能不对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对新疆高级人民法院的批复加以分析,此批复除指出不宜引用宪法科刑有实际意义之外,总的来说,它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第一,根据我国1954年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法律,只有它们才有权作出不宜引用宪法的处理意见。对于这个涉及宪法不能被引用的重要问题,其他机关没有作出答复的权力,最高人民法院也没有这一权力。
第二,第二,这个批复的实践结果有副作用的一面,即从1955年以后,实际上法院不能依据宪法处理案件。如果说180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马歇尔创立了违宪审查,开创了法官创造宪法的先例。那么,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实际上开创了在中国法院审判案件不能适用宪法的先例。尽管批复说的是刑事方面,但说的不全面,后果影响到其他方面。尽管批复说的是“不宜引”,但整个批复的用意就是不要引。
总之,不能低估这一批复的影响和后果。
47年过去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教育权的批复可以说是对1955年新疆高级人民法院的批复的澄清,至少在客观上是如此,因此,2001年的批复是值得欢迎的。但要在如何适用宪法及其程序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规定。
第二篇:《宪法是根本法》第二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第二课时
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宪法是根本法》第二课时。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时的重点,同时,更是一个教学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宪法和普
通法律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中最重要的事,宪法规定了你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你又有什么权利与义务。本课,是真正树立宪法作为法理的基础。
二、说学情
刚升入六年级的学生对宪法知识了解有限,而这些知识理论性又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普遍觉得内
容枯燥,课堂沉闷。因此,要通过组织适当活动、设置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对宪法有正确、全面、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崇尚宪法的思想,树立宪法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宣传宪法。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宪法为什么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这个问题的探究,真正理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学难点:宪法为什么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多样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分小组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利用课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学法: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我主要让学生运用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法律与宪法的关系
1.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生活中的搜寻,我们发现了很多生活中的法律,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出示《刑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
2.生活中的法律可真多,那么这些法律是杂乱无章的吗?不是,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出示宪法树: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等7个部分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出示宪法树。请同学们观察宪法树,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从宪法树上我们可以看到,宪法就如同树根,其他法律就好比繁茂的枝叶。
(2)这些法律都与宪法有关。
(3)根据宪法,立法机关可以制定很多法律。
师总结:是的,正如同学们所发现的,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宪法是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依据。这就是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教师相机板书1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法律的意识。再通过具体法律的了解,引出宪法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为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奠定基础。
活动二: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1.请同学们阅读18页活动园中三部法律的第一条规定,思考: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预设:
学生回答:这三部法律中都有“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几个字。
2.那么我国其他法律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我国,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就是“子法“,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更加深刻的来体会。
3.案例分析
三博士上书要求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2003年5月14日,一份由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的俞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腾彪、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的许志永三位法学博士提出的“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传真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建议书中提出,“国务院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仍在使用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
经过审查,2003年6月,国家正式废除了与宪法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4.教师强调: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教师相机板书2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材料展示,问题设计,材料对比,知识拓展,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明白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理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从而找到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原因。
活动三:宪法与我们的生活
教师过渡语:宪法规定的都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是不是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和我们毫不相干呢?下面让我们查阅宪法原文,了解宪法内容,并从宪法部分原文中了解作为我们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出示部分宪法内容:
第三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五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1.教师总结:我国宪法保护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任何公民在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教师相机板书3
2.下面列出了宪法的部分条款和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对应的内容连起来,并谈谈你的感悟。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对应了王某某破坏路灯被公安机关拘留这一生活场景。
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对应了区政府在房屋拆迁中毁损了李强家的屋内合法财产,予以赔偿这一生活场景。
第二十六条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对应了县政府投入资金植树造林这一生活场景。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对应了刘某在微博上谩骂同事张某,人民法院判决刘某向张某公开赔礼道歉这一生活场景。
第五十六条
郑人买履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对应了张天天的父亲向税务部门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一生活场景。
3.教师小结:宪法是我们行动的根本依据,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遵守宪法。否则,一旦我们违反了宪法的规定和要求,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学习,感悟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是根本大法。
活动四: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法律体系中,宪法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请同学们齐读毛主席的这句话: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设计意图】:提炼本课重点,加深学习印象,提升情感,激发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主动学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把课堂延伸至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结合本课主要内容及其逻辑结构;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注重直观系统。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说效果:本课把学生的准备活动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宪法和其他法律的不同法律地位,加深对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问题的理解,同时也是为树立宪法权威意识作准备。
第三篇:时事政治专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专题1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练)
一、单项选择题:
1.10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民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的报告,这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A.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我国的最高检查机关 C.我国的根本制度 D.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考点:本题考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性质。
2.国家安全关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下列属于维护国家安全的举措有()①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③旅游部门发出“中国公民出境文明旅游倡议书”
④我国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本题考查维护国家安全
3.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表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这说明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
B.宪法是一切团体、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C.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不能与其相违背 D.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考点:本题考查宪法是一切团体、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4.政府网站的广泛建立到如今政务微博的蔚然成风,网络成为公民与政府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问政”日益成为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积极参与“网络问政”()
①表明网络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唯一途径 ②表明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③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④表明我国公民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参与政治生活。
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是因为()
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②宪法对普通法律的具体内容做了具体规定 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④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没有规定具体内容。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原因。
6.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因违反宪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提出废止。随后,国家将启动相关法律程序。这表明
①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②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③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享有最高立法权 ④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考点:本题考查宪法、立法机关
7.“苍蝇老虎一起打”彰显了中央反腐的决心。从党的十八大到2014年3月,先后有李春城。刘铁男等23名省部级高管因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被中央纪委和检察机关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你对这一反腐成果的认识是()
①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②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这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④能对腐败分子造成威慑,从根本上消除腐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本题考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相关知识。
8.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法律34件,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议案,制定修订行政法规47件。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有利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③国务院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具有立法权 ④政府要依法行政,才能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
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考点: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9.“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为,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信赖上,而是要用法律加以约束,防止其行为不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托马斯杰斐逊的这一名言启示我们
①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完善是防止权力腐败的根本措施 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以防止权力滥用,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③法律之外的道德自律和道德修养对民主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意义 ④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必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建设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健全制约机制和法律监督的意义。
10.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多种媒体直播社会关注案件庭审情况,加大庭审公开力度。庭审公开 A.有利于保障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 B.表明我国已经完善了监督和制约机制 C.表明在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享有立法保障 D.表明舆论监督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唯一途径 【答案】A 【解析】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广州市政协党委曾志伟在今年年初的广州“两会”上,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长达9米的审批“万里长征图”。他说,企事业要办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完成,要跑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盖108个章,需耗时799天。
材料二:河北籍“北漂”小伙小周因工作需要,需办理出国护照。前后6次,共跑了3000多公里,耗时近一年,最后在记者陪同下终于把证办好。此事经央视曝光后,有关部门对工作人员刁难办证群众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处理。相关人员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
(2)我们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什么?(2分)根据这一治国基本方略,请谈谈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做?(2分)为什么?(4分)
(3)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你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反映?(3分)【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依法行政以及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依法治国;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
12.南方某城市的交通局,因修路要占用农民耕地,在耕地补偿等问题上与农民发生纠纷。当地农民没有去上访,首先想到的是请律师,与政府打官司。政府也没有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加以压制,而是通过律师和法院,依法妥善地解决了这起纠纷。
材料二:暴力拆迁、极端对抗、因拆暴富……针对“拆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办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拟取代原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用“搬迁”取代了“拆迁”,并规定只有因7种“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才能征收房屋;只有90%以上被征收人同意,方可进行危旧房改造……新条例无论从名称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有利于实现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同频共振”。(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什么治国方略?(2)材料
(一)事件的妥善处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材料
(二)中“有利于实现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同频共振”,符合现在我们政府倡导的构建 社会。
(4)请你为构建这一社会提两点以上建议?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请律师、打官
第四篇:试题: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试题: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宪法是法,作为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具有法律的共同特点,但它又是特殊的法。这些特殊性包括:
①在规定的内容上与普通法律不同。普通法律作为部门法,调整的只是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它规定的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宣布:“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
②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所以,宪法所具有的就不仅是一般的法律效力,而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的最高性表现在: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是一切组织或者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③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为了体现宪法的严肃性,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多数国家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规定了不同于普通立法的特别程序。
第五篇:试述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试述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是法,作为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具有法律的共同特点。但它又是特殊的法,这些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在内容上不同于一般法律。它的内容在于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
第二,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其他一般法律的立法依据。宪法中通常都对国家的立法原则做出规定,使立法机关在进行日常立法活动时有所依据,并通过自己的立法行为使宪法具体化。因此,宪法又被称为“母法”“最高法”“妈妈法”,普通法律则被称为“子法”。
第三,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其法律效力高于其他一般的法律,一般的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四,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最根本的活动准则。一般法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例如,民法是调整公民和法人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法律;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刑法是关于刑事犯罪、对罪犯惩罚的法律;诉讼法是关于诉讼程序的法律等。而宪法作为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根本的活动准则。
第五,宪法修改的程序比一般法律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