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冷战时期东欧八国的军衔制度与国防体系
冷战时期东欧八国的军衔制度与国防体系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被第二次世界大战耕犁过的千疮百孔的欧洲中部及巴尔干地区的废墟上,相继出现了8个新兴政权国家:南斯拉夫、罗马利亚、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
这8个国家连同前苏联被称作“东欧国家”,它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而非纯粹的地域概念。二战中,这些国家遭到了德意法西斯的吞并、侵略、占领和奴役(民主德国除外),都是在苏联红军的“乌拉”声中(或强大军援下)获得解放的,都建立了共产党(或称工人党、劳动党等)领导(或执政)的政府。战后,它们或废除帝制,或驱赶资产阶级政客,或实行土地改革,经过民族民主革命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形成了由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东方集团)。
尽管由于政治风云的演变,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在冷战时期先后脱离了由苏联“老大哥”一手控制的东方集团,但在政治地理上人们仍把它们计入东欧范畴。
东欧8国的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欧洲历史上战事最多、灾难最重的地区,尤其巴尔干更被誉为“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最后一战--科索沃战争,也爆发在巴尔干)。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更“选择”了东欧……
时光如梭,今天这8个“东欧国家”在冷战时期的历史已经走进了历史教科书。本文现将那个时期这8个国家的军衔制度(因陆军是这8国的主要武装力量,为节省篇幅,只列出陆军军衔标志)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阿尔巴尼亚(Albania)
1939年4月7日,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
1941年12月,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城市战斗小组--阿尔巴尼亚人民军的前身。
1942年8月,阿人民武装开始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
1943年7月10日,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成立。1944年5月24日至28日,第一次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阿第一届人民议会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阿第一届人民民主政府,选举恩威尔·霍查为委员会主席。
1946年1月11日,召开制宪会议,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1947年7月10日,阿民族解放军改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军,并以这天为建军节。
1976年,阿更改国名,全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阿民族解放军从1944年5月28日起实行军衔制,到1966年3月7日又学习中国的经验取消了军衔制,直到1991年成立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才又实行军衔制,其间25年武装部队无军衔,也是欧洲军队史上的唯一。
阿军军衔等级区分为军官(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兵(军士:大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列兵)两类五等十七级,实行军衔的22年间再无变化。阿军大将军衔为最高军衔,曾授予过恩威尔·霍查(1944年5月28日),仅陆军设立,海空军军衔到上将为止。阿海军水兵分上等水兵、水兵,等同其他军种的上等兵、列兵。阿军军衔标志与二战时期的苏联红军基本一致,主要通过肩章体现。军官肩章以波状花纹(将官)、双纵线(校官)、单纵线(尉官)分等,以星徽多寡分级(四大、三上、二中、一少),并设置金色版面的礼服肩章和保护色版面的常服(野战服)肩章。士兵肩章以条带的宽窄、多寡区分军衔。军兵种勤务以肩章版面、边线(纵线)的颜色区分,校官(含)以下在肩章版面上钉缀军兵种勤务符号以示区分。
(二)国防体制
阿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阿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兼任,阿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阿劳动党中央国防委员会,国防部是全军最高作战指挥机构。阿武装力量设立如下总部、军种、部队: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陆军、海军、空军;边防部队、内卫部队、人民志愿自卫队。
阿尔巴尼亚于1955年5月参加“华沙条约组织”,1961年8月起停止参加华约任何会议,1968年9月退出华约。
1991年4月3日,阿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同年,阿人民军改称阿尔巴尼亚军队。1992年全民大选后,阿劳动党失去领导地位。
二、保加利亚(Bulgaria)
1941年3月2日,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允许德国军队通过保领土。德国法西斯军队进驻保境,保加利亚沦为被占领国。
1941年6月,建立第一支游击队(又称“切塔”)。
1942年夏,以保工人党为首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祖国阵线。1942年11月,保工人党军事委员会建立。1943年3月,军事委员会改组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
1944年9月8日,苏联红军进入保加利亚国土。
1946年9月15日,保国民议会宣布:保加利亚为人民共和国,全称--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保加利亚人民军自建军之日起,即实行军衔制度。
由于保加利亚是传统的斯拉夫国家,其人民、语言、传统与原苏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军队军衔也不例外,与苏军如出一辙,苏联1974年将大将军衔标志由4颗将星改为1颗帅星后,保加利亚随即将大将军衔标志也改为军徽加大银星。保军军衔区分为:元帅--保加利亚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大士、上士、中士、下士。兵(水兵)--上等兵(上等水兵)、列兵(水兵),共6等18级。与苏联军衔的不同点是:苏联1971年、1981年设立了准尉、高级准尉,保军未设。保军军衔标志与苏军相近,都是以肩章作为军衔主要表达方式,军官以金黄色(军兵种)、银白色(专业勤务)版面为主,士兵以草绿色(陆军)、深绿色(边防军)、天蓝色(空军)、黑色(海军)版面为主,军官以上述颜色为边线、纵线区分军兵种。
(二)国防体制
保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保工总书记--国防委员会主席担任。
保武装力量最高决策、最高领导机关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由部长会议主席担任,委员包括:国防部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军兵种司令。保武装力量的行政领导机关是国防部,保人民军的指挥机关是总参谋部。
保武装力量由人民军(陆军、海军、空军)和准军事部队(边防军、治安警察、地方民兵)组成。
保加利亚于1955年5月14日加入“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1990年4月3日,保加利亚共产党更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
1990年6月,保国民议会决定:保加利亚人民军更名为保加利亚军队。
1990年11月15日,保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更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三、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
1938年9月29日,德意法英四国签订《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苏台德地区被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10日-16日,德国法西斯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领土。
同年,德国法西斯在捷克成立“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在斯洛伐克成立“斯洛伐克独立国”。
1941年9月,捷共建立秘密的抗敌组织--民族委员会。1945年5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解放。
1948年5月9日,新宪法颁布,宣布实行人民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军队改组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
1968年8月20日,苏、匈、保、民主德国军队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同年,国名更改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捷人民军的军衔起源于1941年在苏联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独立营”,当时设置的军衔有: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等。以后,随着捷军的扩大,军衔等级的设置也日益完善。1965年,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的军衔体系最终确定: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四级准尉、五级准尉、六级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战士--列兵,共7等21级。捷军军衔不仅与其他东欧国家的军衔不同,而且与世界各国军衔也大相径庭。主要区别:
1、设立准尉多达六级,创当时(20世纪60至90年代)的世界之最。捷军准尉主要由服志愿兵役的技术、专业士兵充任,另征集部分地方技术职工。所担任的职务主要是部队的基层技术岗位,如驾驶员、雷达手、司务长等。捷军准尉的待遇、军衔薪金与中校至少尉军官相近。
2、兵(捷军称战士)只设列兵一级,为各国“兵衔”最少。捷军军衔标志由肩章、领章、帽饰等组成,本文主要介绍肩章。将官肩章镶花饰金边,大将缀四颗军官星徽(金黄色五角星,将校尉相同),上将三星,中校二星,少将一星。校官肩章镶素金边,上校三星,中校二星,少校一星。尉官肩章无金边,大尉四星,上尉三星,中尉二星,少尉一星。军官肩章钉缀金黄色军徽图案肩章扣。一至三级准尉肩章镶素银边,一级准尉缀三颗准尉星徽(银白色小五角星),二级准尉二星,三级准尉一星。四至六级准尉肩章无银边,四级准尉三星,五级准尉二星,六级准尉一星。准尉肩章钉缀银白色军徽图案肩章扣。
军士肩章无装饰,上士、中士、下士分别缀三、二、一颗银色圆扣(与肩章下边平行)。战士(列兵)肩章无识别标志。军士、战士肩章钉缀铁灰色军徽图案肩章扣。
上将至少将在肩章上端钉缀金色兵种勤务符号,上校至少尉在肩章上端钉缀金色交叉权杖,一级准尉至六级准尉在肩章上端钉缀银色交叉权杖。
(二)国防体制
总统(党总书记)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总统不能履职时,由总理代行。
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成员:党总书记(主席)、总理、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务部长、总参谋长(秘书长)。国防部是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管理机构。
捷克斯洛伐克武装力量由人民军(陆军、空军、国土防空军)和准军事部队(边防部队、内卫部队、国家安全保卫部队、民防部队、民兵)组成。
捷克斯洛伐克于1955年5月14日加入“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
1990年2月26日,苏联中部军队集群开始撤出捷克斯洛伐克。同年3月29日,捷联邦议会决定:更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同年4月20日,又将国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四、民主德国(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1945年1月,苏联红军实施数次强大进攻战役,攻入法西斯德国境内。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正式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1日,苏美英法军队进驻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苏联占东区,美国占西南,英国占西北,法国占西区,柏林由四国共同占领。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原苏军占领区)。1956年1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通过建立国家人民军和国防部的法令。
(一)军衔制度
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的军衔起源于1950年建立的人民警察部队,当时设立的军衔有如下等级: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上等兵、列兵。当时的警察部队着苏式军服,装备苏式武器,军衔标志也与苏军相似。
1956年3月,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建立后,开始实行“东德特色”的军衔制度: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列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水兵--一等水兵、二等水兵、三等水兵。
其后,随着国家人民军的逐步壮大,其军衔等级也日臻完善:1958年增设大将军衔,1959年即晋升大将军衔之首。1961年,增设一级上士军衔。1965年,设立空降兵军衔。1973年,为保留专业技术人才,设立准尉军衔。1979年,将准尉军衔一分为四: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四级准尉。80年代初,将军士区分为职业军事和超期军士(在军衔名称前冠以“超期”)两类。1983年,设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元帅、海军大将等高级军衔,均设而未授(晋升)。
1986年,民主德国政府颁布新的军衔表,至此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含其他武装力量)的军衔体系最终确定。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民主德国武装力量将“军校学生”的“学级”纳入到军衔体系中。1956年建军时设有:二级军官生(二年级的军校学员,以下以此类推)、一级军官生,在海军中设有海军三级军官生。同时设军士生(80年代改称初级士官生),授予在军士教导队中培训的列兵、水兵(毕业后即授予二级下士军衔)。
1961年,军官生增设为四级,海军军官生也增设为四级,增设士官生(80年代改称高级士官生),授予在士官学校或军官学校士官班中学习的军士(毕业后即授予中士军衔)。
70年代,将军官生增设为七级,除六至一级外,另设候补军官生一级,专门授予在少年军校(与原苏联的苏沃洛夫军校相同)中上大学预科班的少年军人,在其他军事院校预科班(地方院校军事预科班)中学习、进修的学生。同时规定了军官生毕业后的授衔标准:六级军官生(硕士生)毕业授予大尉军衔。五级军官生(研究生)毕业授予上尉军衔。四级军官生(本科生)毕业授予中尉军衔。三级军官生(大专生)毕业授予少尉军衔。各级军官生结业的降低一级授衔,海军中没有六级军官生。
1979年,设立准尉生:二级准尉生、一级准尉生,授予在准尉学校(培训班)学习、进修的军人,毕业后授予四级准尉军衔,结业的也授此衔,但晋升期限较长。
自80年代起,民主德国将军人按服役性质区分为四类:职业军人--按服役年龄在部队服役的军人。合同军人--按与部队所签合同的规定服役的军人。超期服役军人--服满基本役(义务兵役)或超过服役年龄继续留队服役的军人。基本役军人--按照《兵役法》服义务兵役的军人。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类军衔不包括国家安全部军人的军衔。
民主德国的军衔标志如同其军衔一般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在此,仅就1986年颁布的陆军常服(礼服)军衔标志作一简介:
元帅、将官为金夹银线编结的盘花肩章,元帅缀一颗大金五边星,大将四颗银色五边星,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为银线编结的盘花肩章,上校缀三颗金色四边菱星(尉官、准尉相同),中校二颗,少校一颗。尉官为银线编结的直版肩章,大尉四颗,上尉三颗,中尉二颗,少尉一颗。军官肩章的底版依军兵种勤务定色:陆军将官红色、合成军队绿色、航空兵天蓝色、炮兵装甲兵黑色、边防部队墨绿色、通信兵雷达兵黄色、武装警察灰绿色等。
准尉肩章为底版上绣一道银色条带,一级准尉四颗菱星,二级准尉三颗,三级准尉二颗,四级准尉一颗。一级下士以上士官肩章为银色饰带全封边,一级上士缀三颗银色菱星,二级上士二颗,中士一颗,一下下士无菱星,二级下士肩章为除底边外银色饰带封边。列兵肩章无装饰,一等兵绣二道银色横条带,二等兵一道,三等兵无横条带。准尉、士兵肩章用边线区分军兵种勤务,颜色同上。
关于国家安全部的军衔和军官生、准尉生、士官生的军衔标志以及民主德国其他种类的军衔标志、兵种勤务符号将另文介绍。
(二)国防体制
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国务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我国的国家主席,1989年以前同时兼任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担任。
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是国防委员会,成员:国务委员会主席(任主席)、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国家安全部长、交通部长、邮电部长、国家人民军总参谋长等。国家人民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国防部,总参谋部设在国防部之下,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机关。
民主德国武装力量由国家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国家人民军包括陆军(含空降兵)、海军、空军、防空军。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军(国防部管理)、柏林警卫团(隶属国家安全部,团长少将军衔)、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隶属内务部)、工人战斗队(民兵,国防部管理)、运输护卫警察(铁道部、交通部管理)、民防部队(内务部、民政部管理)。
1989年12月22日,民德开始拆除“柏林墙”。1990年2月,统一社会党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8月22日,苏联西部军队集群开始从民主德国撤出。9月,国家人民军按《统一协定》进行编遣(合并后人民军予以取消)。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昔日分裂的两个德国终告统一。
五、罗马尼亚(Romania)
1940年9月,以安东内斯库为首的罗马尼亚法西斯政权成立。
1940年10月,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德国法西斯军队进驻罗马尼亚。
1943年夏季,由罗马尼亚共产党发起成立了“反法西斯爱国阵线”。
1944年10月25日,罗马尼亚全国解放,这天被定为军队日。
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废除君主制,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将罗军更名为罗马尼亚人民军。
1958年7月,苏联军队全部从罗马尼亚撤出。
1965年8月21日,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罗马尼亚人民军自1944年组建之日起即实行军衔制度,当时的军衔与罗马尼亚旧军队的军衔基本相同,设有: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等军衔等级。
1948年罗马尼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后,国家的各种制度开始与苏联接轨,军衔制度也不例外。1965年齐奥塞斯库掌权后,对武装力量进行大改革,罗人民军的军衔体制也基本形成:元帅--罗马尼亚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事技师--一级军事技师、二级军事技师、三级军事技师、四级军事技师。准军官--一级大士、二级大士、三级大士、上士。初级指挥员--中士、下士、上等兵(上等水兵)。战士--列兵(水兵),共8等24级。其后,又增设了总军事技师一级。将军事院校毕业男军官的授衔标准提高为中尉(即对男军官而言不再设少尉)。只对军事中专毕业的女军官授予少尉军衔。罗马尼亚军事技师与其他国家准尉的职责、地位、待遇相同。
(笔者按--有些军内外资料,将罗人民军的各级准军官误译为“副官准尉、上级准尉、准尉”。经查阅罗文、俄文、英文资料,确认罗文该词原义应为“军士长、大士、高级军士等”,并无“准尉”之意。罗文中另有单词对应准尉、准军官之意。)
罗马尼亚人民军的军衔标志是极为华丽、美观的,其军衔的标示体现在军帽、军服、军裤、军靴、装具的方方面面。在此只将罗陆军常服(礼服)肩章介绍给大家:将官肩章为昂贵的金属丝刺绣花饰底版,军种色边缘,大将刺绣金星(陆军红色边,空军天蓝色边,海军黑色边)四颗,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尉官肩章为金属丝刺绣底版,军种色边缘,上端缀银色军兵种勤务符号,校官镶两条军种色纵杠,校官缀银色校级星徽三、二、一颗,尉官缀银色尉级星徽四、三、二、一颗。
军事技师以下肩章用军兵种色细昵制作,板面缀银色军兵种勤务符号,在下端缝制银色角杠、银色横条、金色宽窄不同的横杠表明军衔:总军技师三条角杠、三个横条。一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三个横条。二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二个横条。三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一个横条。四级军技师二条角杠。一级大士三道宽横杠。二级大士二道宽横杠、一道窄横杠。三级大士二道宽横杠。上士一道宽横杠、一道窄横杠。
(二)国防体制
罗共党中央总书记、国家总统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国防委员会是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主席由罗共党中央总书记担任,委员包括总理、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务部长、总参谋长等。国防部是最高军事统帅机关。国防部下设部务委员会,国防部长任主席,成员有:总干部部长、总装备部长、总后勤部长、总军事卫生部长、海军司令员、空军司令员、防空军司令员等。
罗马尼亚武装力量由罗人民军(正规部队)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包括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部队、安全部队、爱国卫队、青年国防训练队等。
罗马尼亚于1955年5月14日加入“华沙条约组织”。
罗马尼亚在履行对华约的义务时,坚持其捍卫主权的立场:1958年7月,迫使苏军全部撤出。1968年8月,反对华约他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1970年2月,重申:“只有罗马尼亚党、政府、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才能给我国武装力量下达命令。”罗军只参加华约举行的图上演习,不参加实兵演习,不允许在罗境内进行华约实兵演习,不允许华约他国在罗驻军。1991年7月1日华约解散。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及其家族(同时也是罗党政军的重要人物)被捕、被处决。同日,成立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共和国,宣布罗人民军更名为罗马尼亚军队。
六、匈牙利(Hungary)
1944年3月19日,匈牙利被德国法西斯占领。
1945年4月4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匈牙利全境。
1945年秋,由在苏联组建的匈牙利师、罗南军队中的匈籍战士、国内游击队合编为匈牙利民主军。
1946年2月1日,匈牙利议会宣布:废除帝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
1948年9月29日,匈牙利民主军改建为匈牙利人民军,1951年将这天定为建军节。
1949年3月20日,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1945年民主军建立时就有军衔,并带有匈民族、匈旧军队的特色。1948年改组为人民军后,军衔体制、标志开始向苏联模式靠近。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人民军开始在苏联顾问的“监督”下进行整顿--最终建立了一支完全以苏军为榜样的“匈牙利人民军”,而军衔登记、军衔标志、军服样式却形成了以匈牙利民族特色为本的体系。当时的军衔设有: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准军官--军士长、大士、上士。初级指挥员--中士、下士、上等兵。战士--列兵,共7等20级。
到80年代,由于越来越需要长期服役的技术士兵,增设了超期准军官等级,共设:超期军士长、超期大士、超期上士3级。至此,匈牙利人民军军衔等级再无变化(另有一说:在1988年前后,又增设了一等兵1级,并将列兵更名为二等兵)。
匈牙利人民军的主要军衔标志是肩章,其常服(礼服)肩章样式如下:
将官肩章为金色金属丝编织版面,金色绳纹边缘(除底边外,将校尉、准尉相同),大将缀四颗银星(将校相同),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肩章为金色金属丝编织部分版面,金色绳纹边缘,上校三颗银星,中校二颗,少校一颗。大尉至中尉肩章为金色绳纹边缘,大尉缀三颗小金星(比将校星徽小,以下同),上尉二颗,中尉一颗。少尉肩章中间绣一道金色纵饰条,金色绳纹边缘,缀一颗小银星。
准尉肩章在下端绣一宽一窄银色横饰条,金色绳纹边缘,一级准尉缀二颗小金星,二级准尉一颗。超期准军官肩章在下端绣一条中等宽度的银色横饰条,银色绳纹边缘,超期军士长缀三颗小银星,超期大士二颗,超期上士一颗。准军官肩章在下端绣一条中等宽度的银色横饰条,军士长缀三颗小银星,大士二颗,上士一颗。初级指挥员肩章缀小银星,中士三颗,下士二颗,上等兵一颗。战士(列兵)肩章无识别标志。
军官、准尉肩章扣为金色,超期准军官肩章扣为银色,准军官肩章扣为灰色,初级指挥员、战士肩章扣为深灰色。
(二)国防体制
匈牙利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由共和国主席(1988年以前同时为党的总书记)兼任。全国最高军事决策机关是国防委员会,成员包括:共和国主席(任主席)、部长会议主席、内务部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总参谋长等。武装力量最高军事统帅机关为国防部,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训练总监部、空军防空军部等。
匈牙利武装力量由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包括陆军、空军防空军两个军种。人民军不设海军,只编多瑙河区舰队,1968年编入陆军序列。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军、武装警察、工人自卫队等。
1989年10月23日,匈国民议会宣布:改国名为匈牙利共和国,将匈人民军改称为匈牙利军队。1990年2月,匈国民议会宣布:匈牙利人民军改名为匈牙利国防军。
1990年3月12日,苏联南部军队集群开始从匈牙利撤出。
七、波兰(Poland)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1945年5月,苏波军队解放波兰全部国土。1952年7月22日,议会宣布成立波兰人民共和国。
(一)军衔制度
波兰人民军的军衔有两个起源,其一是“波兰步兵第一师”的苏式军衔,其二是国家军的西式军衔,但不论是哪种军衔,在军衔标志上,均带有明显的波兰民族特色。
1945年战争结束后,波军进入发展建设的状态,其军衔制度也开始规范化、制式化。到1952年,其军衔体制如下:元帅--波兰元帅。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军士--一级上士、二级上士、一级、二级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战士--上等兵、列兵,共8等22级。其与苏军军衔的主要差异是不设大将军衔。
其后,波军军衔又数度变异:取消少尉军衔、增设准尉军衔、增设三级下士军衔、设立单独的炮兵军衔等。最主要的变化是于1973年增设大将军衔。
当时准备晋升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上将为波兰元帅,但雅氏上书波党中央,认为自己不应授此高衔,后来折衷为增设大将军衔,将波兰元帅改为荣誉军衔,平时不再授予。于是雅鲁泽尔斯基成为了波兰历史上第一位四星将军(1983年时,又有人建议授予雅氏波兰元帅军衔,又被他婉拒了)。有此先例,雅氏以后的诸位波兰国防部长、总参某长、内务部长等强力人物,他们只能以大将、上将军衔服役到退役,再也不能希冀“波兰元帅”的权杖了。
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波兰自1918年复国,到2002年为止,从未出现过某些资料所称的“大将、准将共存”情况。具体情况如下:1918年-1939年、1945年-1973年、1990年-2002年其高级军官军衔为:波兰元帅、上将、中将、少将。1973年-1990年为:波兰元帅(荣誉)、大将(四颗银星,实际上的最高军衔)、上将、中将、少将。从2002年8月起为:波兰元帅(荣誉)、上将(四颗银星,实际上的最高军衔)、中将、少将、准将。
80年代初,波兰政府颁布了新的武装力量军衔表。
波兰人民军的军衔标志可谓异彩纷呈:这主要体现在独具特色的尖顶军帽的帽墙、帽檐上,体现在贝雷帽的前瓦上,体现在迷彩野战服的臂章上,体现在海勤军人的袖章、臂章、肩章上,体现在飞行员的臂章上……
本文只介绍陆军常服肩徽(即用银灰色丝线将符号、饰条直接刺绣在肩带上--波兰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唯一不使用硬质肩章的国家),由于其符号的样式、颜色在其他军兵种、其他服装上的标示基本一致,也可看作通用符号:波兰元帅、将官肩带下端绣波状宽条纹,元帅刺绣交叉的权杖,大将刺绣四颗银星,上将三颗,中将二颗,少将一颗。校官肩带下端绣二条横条纹,上校刺绣三颗银星,中校二颗,少校一颗。尉官肩带下端修一横条纹,大尉刺绣四颗银星,上尉三颗,中尉二颗。准尉肩带镶银灰色饰条边,一级准尉绣四颗银星,二级准尉三颗,三级准尉二颗,四级准尉一颗,五级准尉绣一角形饰条。高级军士肩带镶银灰色饰条边,一级上士绣二角形饰条一直饰条,二级上士绣一角形饰条一直饰条,一级中士绣二角形饰条,二级中士绣一角形饰条。初级军士、兵肩带无镶边,一级下士绣四直饰条,二级下士绣三直饰条,三级下士二直饰条,上等兵一直饰条,列兵无识别标志。所有肩带用铁灰色军徽图案扣固定。
(二)国防体制
波兰统一工人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委员会、部长会议对国防和人民军实施最高领导。国防委员会平时是波军最高决策机构,战时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机关。设主席(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1人,副主席(国防部长)1人,委员若干(包括外交部长、内务部长、总参谋长等)。国防部是人民军最高军事统帅机关,负责实施国防委员会所制定的军事政策。总参谋部是波军平时和战时的中央指挥机关。
博览武装力量由波兰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正规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4个军种编成,准军事部队包括边防部队(国防部管辖)、军事基建部队(国防部管辖)、内卫部队(内务部管辖)、防暴警察(内务部管辖)、国防联盟会员(民兵)。
1989年1月18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布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
1989年12月29日,更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波兰人民军更名为波兰军队。
1990年2月11日,苏联北部军队集群开始从波兰撤出。
八、南斯拉夫(Yugoslavia)
1941年4月6日,德国法西斯和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
1941年9月,成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部,铁托为总司令。
1945年5月15日,南斯拉夫全部国土获得解放。
1945年11月29日,废除帝制,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南人民解放军改名为南斯拉夫人民军。
(一)军衔制度
南人民军自1941年9月起实行职务等级制度(类似于苏联红军1935年以前的情况),当时的职务等级分指挥员和战士、政工人员设旅级政委、营级政委、连级指导员、排级指导员、班级政工战士。
1942年起,职务等级增加,指挥员和战士中设立:高级--集团军级、军级、师级。上级--旅级、副旅级、准旅级。中级--团级、营级、副营级。初级--连级、副连级、排级、副排级。战士--班级、战士。
1943年实行军衔制,设立如下军衔:元帅。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战士,共7等15级。
至1955年,南军军衔体系基本形成,分设军官、志愿兵、战士三类,军官军衔:南斯拉夫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共4等12级。志愿兵军衔:高级--九级志愿兵(相当于上校)、八级志愿兵(相当于中校)、七级志愿兵(相当于少校)。中级--六级志愿兵(相当于大尉)、五级志愿兵(相当于上尉)、四级志愿兵(相当于中尉)、三级志愿兵(相当于少尉)。初级--二级志愿兵(相当于准尉)、一级志愿兵(相当于一级上士),共3等9级。战士军衔:准尉。一级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共3等8级。
到1980年前后,南军军衔制度又发生较大变化,取消了志愿兵军衔,将军衔体制调整为: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士官--一级上士、二级上士、一级中士、二级中士;军士--代理中士、下士、上等兵;兵--列兵,共7等21级。南陆军的军衔标志主要通过肩章标示:元帅、将官肩章为金线刺绣花饰镶边(除底边外),在版面下端缀由交叉的指挥刀、权杖和月桂枝花环组成的将官标志,元帅缀5颗金星,大将4颗,上将3颗,中将2颗,少将1颗。校官肩章为金线刺绣素镶边,上校缀3颗金星,中校2颗,少校1颗。尉官肩章无金线镶边,大尉4颗金星,上尉3颗,中尉2颗,少尉1颗。准尉肩章下端刺绣两条金色角形饰条,一级准尉缀2颗金星,二级准尉1颗。士官肩章下端刺绣一条金色角形饰条,一级上士缀4颗金星,二级上士3颗,一级中士2颗,二级中士1颗。军士、兵肩章在版面下端刺绣红色角形饰条,代理中士三条,下士二条,上等兵一条,列兵无识别标志。
(二)南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为联邦主席团主席。下设国防委员会为最高军事决策机关,由联邦主席团主席兼主席,成员有联邦执委会主席(总理)、联邦议会主席、联邦外交部长、联邦内务部长、国防部长、南军总参谋长等。联邦国防部为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南武装力量由人民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人民军由陆军、海军、空军和防空军组成,准军事部队由国土防御部队、边防部队、武装警察、民防队等组成。
南斯拉夫曾派观察员出席北约会议,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后,不在派观察员。
1990年1月22日,南共联盟宣布实行多元政治。1990年-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南共解散,南人民军被分割。
九、东欧军衔综述
纵观东欧八国近50年的“社会主义军衔制”,其特点一:军官军衔基本一致,都使用了苏式军衔,只是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三国不设元帅,罗马利亚(男军官)、波兰两国不设少尉军衔,其他与苏联军官军衔基本一致。其特点二:准尉(军事技师)、士兵军衔各不相同,不仅与苏联士兵军衔不一样,各国之间不同,有的国家连等级区分也与众不同,有的设高级士官、初级士官,有的设准军官,有的设初级指挥员……至于军衔标志,则如万花筒般令人目不暇接。为便于读者对这八国的军衔等级作个横向比较,笔者制作了《东欧八国军官军衔表》和《东欧八国准尉(军事技师)、士兵军衔表》(均为最终的变化结果),供参阅。
参考书目:
①《军事百科词典》,苏联元帅奥加尔科夫主编,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编,群众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②《东欧三十五年》,姜琦、张月明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③《世界军事年鉴(1985年)》,李文瑞主编,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④《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⑤《东欧六国纵横》,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⑥《当代世界大事纵览(1945-1990)》,改革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⑦《最新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吴广编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⑧《新编中外历史大系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⑨《民主德国军服(1955-1990)》(德文),柏林出版社,1995年。
第二篇:后冷战时期俄罗斯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分析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分析
潘广云
冷战后,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对俄与东盟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中国参与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进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意识形态和国际格局的影响,苏联与东盟的核心国家之间有较大矛盾,东盟在调解次地区复杂的国际问题时也不愿与苏联合作,致使双方的合作没有开展起来。尽管如此,一贯务实而灵活的东盟,为了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于1991年7月邀请苏联政府代表团以东盟主席国嘉宾身份出席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苏联与东盟间的政治对话由此开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东盟的合作关系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一)探寻有发展前景的合作方向:1992~1997年
尽管俄罗斯与东盟开始了政治对话,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双方并未把发展相互合作视作各自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当时,东盟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努力适应东亚地区出现的两种新情况,即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加强,且越来越呈多样化趋势,以及相互经济合作在东亚国家关系中的作用开始凸显。上述两项任务决定了东盟国家需要在安全问题上进行全地区的多边对话。
这客观上促使东盟对外联系的多元化,也促使其探寻深化与俄关系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俄被吸收到东盟安全问题地区论坛。
但经济羸弱的俄罗斯没有融入东盟国家间关系的“地缘方向”中。当时的俄罗斯试图与美国和欧洲国家接近,以期得到大量的资助和投资。而俄在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对外政治战略方向是发展同中国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而俄在东亚地区南部的利益则是在越南保持其有限的军事存在,然而受资金不足所困,维持这种军事存在变得愈发艰难。同时,东盟国家领导人也清楚地意识到,与俄合作将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将逊于与美、日、中的合作。换言之,在后冷战时期的最初几年,俄显然不能奢望充当东盟有吸引力的伙伴国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东盟国家摸索出唯一能与俄合作的领域——军事技术合作。在东盟国家看来,发展与俄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其一,当时东盟大部分国家认为,用俄军事技术装备起来的中国是东盟国家安全的最主要威胁。为了保持地区力量平衡,东盟国家必须有可以比拟的武器装备。其二,冷战后东亚地区出现的战略上的不确定局势,客观上促使东盟国家采取武器进口渠道多样化的策略。因此,同俄军事合作进入东盟国家的战略优先体系,并很快显现实际效果。在这方面,马来西亚最具代表性。例如,早在1995年,马来西亚就同越南一道加入东亚6国(俄武器的主要买家)的行列。而在这之前,马来西亚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只能购买美国的驱逐机。
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对俄战斗机也表现出兴趣。俄开始成为东盟国家最新式武器和高技术展览会的常客,俄与东盟的军事技术合作因而快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 1996年上半年发生了两个重要事件(即1996年4月美日签署《关于21世纪安全联盟的联合宣言》, 1996年5月中国批准《联合国1982年关于国际海洋法公约》,中国领海面积得以扩大),使东盟国家领导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东盟实行的平衡大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政策今后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为了避免在分配大国对东亚事务影响力方面可能出现的“歪斜”,以及为了部分抗衡美国和中国,东盟国家于1996年7月吸收俄罗斯为东盟对话伙伴国。这与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不谋而合,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与俄罗斯开展经济和政治的交往进程开始了。
此后,俄罗斯与东盟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积极的发展。1997年7月成立了俄罗斯—东盟共同合作委员会、俄罗斯—东盟合作基金,以及一系列协调经济和科技合作具体计划的贸易和合作工作组[1]。俄工商会和东盟工业联合会成立了俄罗斯—东盟商务委员会,其任务是在贸易和经济信息合作方面进行协调,协助实施具体的商务活动措施,组织参加在俄罗斯和东盟国家的博览会等。组建了俄罗斯—东盟商务委员会俄罗斯常设委员会。1997年10月,根据俄政府决议成立了俄联邦东南亚事务委员会,以保证俄机构与东盟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同年11月,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出访越南,这是冷战后俄总理级别首次对东盟国家进行访问。总之,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俄同东盟关系的发展状况看,可以得出两点基本结论:一是在这一阶段俄与东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二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东亚国际关系出现“地缘经济变化”的情况下,无论是对俄罗斯,还是对东盟而言,双方的合作都不在各自对外关系中占主要地位。换言之,考虑到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国家间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加强,以及东亚同俄经济联系的不景气,双方对扩大相互间合作的热情并不高。
(二)活跃对话的“第二次尝试”:1998~2004年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痛定思痛的东盟更热衷于推进内部的一体化进程,加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然而,在东盟从“全球主义”向“地区主义”的转变中却明显地遇到了两个问题的困扰,即作为国际组织的东盟实力急剧削弱,以及东盟国家无力制定协调一致的摆脱危机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的人民币不贬值政策给予东盟国家最有力的支持,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极大改善。而此时的俄罗斯正被本国的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这一阶段俄与东盟的关系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总之,金融危机和双方对克服危机后果的担忧,客观上决定了俄与东盟关系的离心趋势。
然而,由于美国在东南亚国家军事存在的 逐渐增强、日本在美日战略伙伴关系体系中作用的提升,以及中国同东盟经济合作的加强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2],打破了东盟同东亚大国关系中原有的力量平衡,也促使东盟国家在地区国际舞台上开始建立新的“战略遏制和对抗”体系。这其中表现在东盟国家试图优化与俄罗斯的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东盟国家仍继续把同俄罗斯的合作看做是同美、日、中关系的“战略补充”。所不同的是,此次双方找到了共同点,而反恐合作是其中最重要的共同点。因此,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的一段时期内,尽管双方一再表明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但政治合作依然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方向。21世纪初,俄罗斯和东盟所通过的一系列主要文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 2003年6月俄外长同东盟外长签署的《关于亚太地区和平与安全、繁荣与发展的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合作,文件中表述最清晰的部分是在反恐以及反对各种跨国犯罪领域中可能采取的共同措施。2004年7月2日,俄联邦和东盟签署了《关于双方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合作的联合宣言》。俄与东盟还商定就成立俄罗斯—东盟反恐工作组问题进行讨论。仅隔两个月,双方又就联合宣言中所提出的措施举行了磋商。可见,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 双方合作的主要方向。而俄与东盟研究的其他问题主要涉及双方在预防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和由技术引发的灾难后果方面的相互协作、科技合作,以及在旅游、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2004年7月28日在东盟首脑会议期间,俄罗斯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对确保俄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该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在这一阶段发展势头较好的依然仅是双方在军事技术领域的联系。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国防部的代表多次访问俄罗斯,商谈购买俄武器的可能性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2001~2002年,马俄签订了金额分别为3 000万美元和4 800万美元的“Метис-2”反坦克火箭设备和“Игла”(9К-38)机动地对空导弹的供货合同。2003年,马俄又签订了金额为9亿多美元的“Су-30МКМ”歼击机的供货协定。同年4月,印尼与俄签订了军事技术合作等一系列协定,签署了购买苏-27和苏-30战斗机的合同。泰国向俄提出了一长串军工产品供货清单。东盟国家已成为俄武器的新兴市场。应当指出的是,自2000年起,俄与东盟的军事技术合作明显趋于稳定,俄武器对东盟国家的供应已不再是一次性的行为。总之, 1998~2004年,尽管俄与东盟的关系实现了某些突破,但俄依然将地缘政治安全视作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点。从东盟国家看, 1998年后,与俄罗斯仅仅是在反恐领域有合作前景,而不像与中国合作有很强的经济合作动力,并且能给东盟国家带来实际利润。换言之,在这一阶段俄与东盟的合作重点是,双方都希望在地区建立多极世界秩序,以及共同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签署的许多经济协议没有实现,双方通过的宣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宣传意味,而不具实际意义。
(三)调整并进行实质性合作:2005年至今随着东盟地位的不断提升,俄越来越重视
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深化与东盟的合作成为俄亚洲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特别是在普京第二个执政期,俄已意识到唯有积极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才能根本解决俄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俄开始把发展地缘经济同保障远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安全结合起来,这说明俄罗斯的亚太政策思维已发生重要变化。这一重要变化体现在2005年12月13日在吉隆坡举行的首届俄罗斯—东盟峰会上。此次峰会是东盟和俄罗斯关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及“突破口”。它标志着俄与东盟开始进行调整,转向实质性合作,这也是现阶段俄与东盟关系的主要特点。作为此次峰会的具体成果,双方签署了《东盟—俄罗斯经济与发展合作协议》、《东盟—俄罗斯全面合作联合宣言》、《2005~2015年推进东盟—俄罗斯全面合作行动计划》(简称《2005~2015年全面行动计划》),有助于推动俄与东盟的双边经贸合作,把俄罗斯—东盟关系推上一个新水平。根据《东盟—俄罗斯经济与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全面对话,以进一步加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信息交流、经济研究和招商引资活动,并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他相关经济单位参与这些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该协议还提出了双方合作的具体领域:即中小企业、科技、能源、矿产资源利用、交通、环保、体育和文化等。
《2005~2015年全面行动计划》中的经济合作内容也相当宽泛,并且是以具体行动计划的形式规定了双方分阶段应完成的合作计划。目前,双方已采取了一定的实际措施。《东盟—俄罗斯经济与发展合作协议》、《2005~2015年全面行动计划》业已生效;俄政府为俄罗斯—东盟合作基金投入了50万美元,以支持国家方面的共同计划;确定了6个优先合作项目,其中一个就是在莫斯科国际经济关系学院创建东盟中心[3]。
与此同时,俄积极推动发展同东盟各国的经济关系。2006年8月15日,俄与新加坡签署了合作发展俄经济特区的协议。按照协议,新加坡将为俄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为俄联邦和地方官员制定一套推行经济特区工作的专门培训课程,帮助俄发展位于托木斯克和叶拉布加的两个经济特区。此外,俄罗斯和新加坡设立了由两国部长共同领导的高层联合指导委员会,监督协议的落实并在双方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合作。2007年9月,时任俄总统普京对印尼进行了短暂访问,这是俄领导人首次访问印尼。其间,两国签署了8项经济、文化等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审计、环境保护、贸易、投资、反恐、文化和电影等。根据相关协议,俄石油和天然气巨头卢克石油公司将与印尼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印尼开发新油气资源;俄铝业集团公司计划与印尼多种金属公司合作建设现代化综合铝矿加工企业;俄车里雅宾斯克锌厂计划和印尼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并将印尼作为进军亚太市场的基地。此外,印尼的通讯产业、高速公路建设、生物柴油开发和银行业也都进入俄财团投资的视野。总之,俄罗斯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充分说明俄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已经进入务实发展阶段。
二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的发展特点
在俄罗斯与东盟10余年的关系发展进程中呈现两大鲜明特点:
(一)俄罗斯与东盟的合作日益机制化和制度化
冷战后,俄罗斯与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开始合作。尽管起步较晚,但经过10余年的发展,俄与东盟已建立如下合作机制:东盟成员国外长与俄外长在“东盟+俄罗斯”机制下会晤;俄罗斯和东盟官方全权代表会晤;俄罗斯与东盟间合作委员会;东盟地区论坛;“10+1”双边对话合作机制。此外,俄罗斯和东盟还创建了东盟—俄罗斯联合合作委员会机制、东盟—俄罗斯商业和工业家联合会、东盟—俄罗斯合作基金等。俄罗斯和东盟合作机制化的加强,说明双边关系在冷战后逐渐走向成熟。
(二)俄罗斯与东盟的经济关系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
俄罗斯和东盟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加强了双方在政治、安全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双方的经济关系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双方关系发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而经济方面的成果还十分有限,双边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不相符。
1.双边贸易额虽有增长,但规模很小。据资料统计,俄与东盟的贸易额已从1994年的6.5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23.32亿美元(俄出口15亿美元,进口8.32亿美元)[4], 2004年为44亿美元, 2005年达到50亿美元,在各自贸易中占11%[5]。
2.俄对东盟的商品出口结构低下。俄对东盟的出口商品品种有限,主要是铸钢产品、化肥、纸张、纸浆、石化产品及一些武器,机器和设备的比重很小,而在苏联时期机器和设备在东南亚地区某些国家的市场上占有不错的位置。东盟国家对俄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通讯领域、电子设备制造和机床零件生产领域。
因此,受双方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响,俄对东盟的出口额远远超过自东盟的进口额。这一趋势从苏联时期一直延续至今[6]。
3.俄同东盟国家贸易的地理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双边贸易的发展仍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苏联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中,越、柬、老占80%左右,苏联对上述3国的出口也远远多于对新、马、泰、印尼、菲、缅的出口。如今东盟国家中的对俄贸易伙伴发生变化,居首位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例如, 2002年同俄贸易额最多的东盟国家是新、马、越、泰和印尼。上述5国同俄贸易占东盟同俄贸易的90%,其中,新占26%、马25%、越17%、泰14%和印尼8%。在俄对东盟的出口中,新、马、越三国是俄主要伙伴,这三国占俄对东盟出口的近80%;在俄从东盟的进口中,马、泰、印尼、越、新则是俄主要伙伴, 5国占俄从东盟进口的近95%,其中从马、泰、印尼三国进口占74%。而俄对东盟其他5个成员国(老、柬、缅、菲、文莱)的贸易很 少[7]。俄同东盟国家贸易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俄已摈弃了苏联时期那种从政治意识形态出发同东南亚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做法。当然,俄与东盟的贸易一直局限在5个国家,也说明了俄与东盟地区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俄罗斯与东盟经贸联系的滞后对俄参与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造成了不利影响。例如, 1997年11月,新加坡和菲律宾曾以俄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发展较弱为由,反对俄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5年12月,东盟又因俄与东盟组织没有实质性的经济关系,使俄未能如愿成为东亚峰会的创始成员国[8]。
造成俄与东盟经济合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文提及的双方都没有把经济合作放在首位,重点考虑的是各自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利益;二是由于东盟国家与日本、中国以及北美洲和欧洲国家的公司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而俄在同这些国家公司的激烈竞争中,经常在产品质量、供货期和支付条件等方面不敌竞争对手;三是在东盟地区的俄公司没有一个类似俄罗斯公司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来协调这些公司在东盟国家的活动,造成俄公司在同东盟国家公司的贸易中各自为战,甚至俄公司间相互竞争;四是负责俄与东盟经济关系的贸易和合作工作组,由于受俄企业状况和俄经济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工作效率不高。
三 俄罗斯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前景
随着2007年11月《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签署,东盟在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继续提速,东盟经济共同体建成后,东盟将形成一个充满魅力的统一市场。对处于经济恢复增长期的俄罗斯来说,拥有5.6亿人口、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东盟,是大有潜力的贸易和投资地。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关系,不仅将对俄经济,尤其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使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俄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结合起来,而且还有助于俄在未来的亚洲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随着俄罗斯国力的增强,东盟也看好俄罗斯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巨大的市场,希望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继续打“俄罗斯牌”,平衡与美、中、日等大国的关系。此外,尽管目前俄与东盟的经济关系还处于低水平,但双方都认为在经贸方面的合作大有潜力。首先,从能源领域合作看,尽管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越南、菲律宾等国的铝土矿等矿产资源相当富有,但这些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而俄企业在资源开发加工方面则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从工业机器制造、科技领域合作看,按照俄专家的观点,东盟国家目前是俄高科技产品、汽车和航空技 术、机床和设备等为数不多的有前景的市场之一。这是由于近年来东盟经济快速增长,对俄某些产品的需求呈增长态势。例如,越南等国的工业大多是原苏联援建的,现均已进入技术改造期;致力于发展航天事业的马来西亚等国,在宇航员的培训等方面需要俄罗斯的帮助。最后,从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看,东盟国家是热带农业区,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上乘,许多产品对俄有吸引力。俄罗斯特别是东盟国家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双方的旅游合作前景看好。鉴于上述分析,俄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关系将不断向前推进。
然而,双方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也将受到诸多因素的掣肘。第一,多国竞争的加剧。东盟战略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经济力量。随着东盟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对该地区的利益角逐也将愈演愈烈,这不能不对俄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造成影响,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在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俄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必将构成挑战。1993年以来,美国一直是东盟最大的区外贸易和投资伙伴,日本是东盟除美国之外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为了减少对美日经济的依赖,东盟会不断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但在短期内美日在东盟的经济地位很难被其他国家所取代。近年来,中国、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新兴市场对东盟的意义也日益突出,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这些国家也将会不遗余力地加速推进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第二,俄罗斯与东盟拓展经贸合作的优势并不明显。虽然俄罗斯2/3的国土在亚洲,但其政治、经济中心在欧洲,同东盟国家贸易存在相距遥远、交通不便的劣势。而亚洲部分的远东和西伯利亚除能源外,与东盟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并不强。不仅如此,东盟国家在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经济水平和安全政策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老、柬、缅等国的经济规模较小,使俄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发展不平衡问题难有实质性的改变。第三,俄罗斯经济实力的制约。尽管目前俄经济已进入恢复性增长,但在未来10年内,由于内需相对不足,以及世界市场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为了实现GDP翻番目标,俄仍会追求经济的粗放增长。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难以改变,俄经济很难有质的提升。据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的报告,按汇率计算,俄到2010年能成为经济大国, 2015年能成为经济强国[9],但按可比价格计算,俄要10年内实现GDP翻番目标却非易事,实际增长速度并不快。因此,俄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现代化中心之一,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这就使俄仍不能在东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俄罗斯对东盟政策的定位。由于俄亚洲部分特别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除几条大河外缺少天然的地理屏障,因此,确保远东地区地缘政治安全是俄地缘政治近乎于永恒的主题,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此外,“三股势力”在俄罗斯和东盟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反恐是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自2005年以来,俄同东盟转向调整实质性合作,但双方的政治合作仍将强于经济合作。因为在双方签署的《2005~2015年行动计划》中,最清晰和最详尽的内容是关于双方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和各种形式的跨国犯罪领域的合作,有关经济合作的内容尽管也相当宽泛,但这些内容要想真正地得到落实还为期尚远。显然,双方经济合作的实际效果在短期内难以显现。
总之,俄罗斯要想使同东盟的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可预见的将来,双方的经济关系仍将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丹琳)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辽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А.Лосюков,Начал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годиалога//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жизнь, 1997г.,№11.[2]三个具体因素是: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将东南亚定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第二战场”,使美国与次地区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具有额外的动力;美日关于21世纪联盟与安全联合声明和美日在国防领域合作的指导性原则的签署,实际上意味着日本“保证整个东南亚和平与安全”责任的扩大;中国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3]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 02.08.2007.[4]http: //www.ivran.ru [5]http: //www.made4u.ru/18.01.2006 [6]苏联时期,虽然俄同越、柬、老三国的贸易呈顺差,同新、马、泰、印尼、菲、缅的贸易呈逆差,但总体而言,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呈顺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顺差额超过了20亿卢布。
[7]Е.Канаев,АСЕАН иРоссия:отношения послехолоднойвойны//Мироваяэкономика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 2007г.,№2,с.69.[8]东盟认为,在参加首届东亚峰会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组织有实质性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中,俄具备了前两个条件。因此,俄罗斯只作为嘉宾列席了东亚峰会。参加首届峰会的国家有:东盟10国、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9]邢广程主编:《俄罗斯东欧中亚黄皮书—2005年:应对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3期
第三篇:双拥和国防教育工作职责与制度(精选)
双拥和国防教育工作职责与制度
双拥和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一、制定学校双拥和国防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分工负责,明确责任。
二、抓好每年双拥月和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三、抓好科技拥军、军民共建、军人和抚恤优待对象子女教育优待、教职工中双拥对象优待以及涉军维权、“五好四自”、健康保障等项工作的落实。
四、重大节日组织对驻军和重点优抚对象的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双拥和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一、负责学校双拥和国防教育工作计划、双拥月和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安排的实施。
二、负责组织编写国防教育校本教材或辅导材料,指导国防教育进课表、进课文、进课堂,协调学科教师国防教育渗透内容安排,组织评教评学。
三、制定少年军校活动计划及“三班一队”活动计划,会同有关年级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
四、负责做好学校双拥和国防教育宣传报道、学校网站国防教育网页更新和年终总结工作。
五、负责学校双拥和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的记录和既定事项的落实、督办。
六、负责学校双拥和国防教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双拥和国防教育若干规定
一、坚持把双拥和国防教育列入学校全盘工作计划,年初有安排,年终有总结。及时调整和充实学校双拥和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全校的双拥和国教工作。
二、深入开展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活动。通过参观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及结合文化教育,适时举办国防教育书法比赛、军歌联唱、国防征文、国防知识竞赛、形势报告、英模访谈、军事夏(冬)令营等活动,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等工具,进行经常性的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培养师生爱国拥军、崇军尚武情操。
三、贯彻国家教委《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和《学校国防教育常规》,落实学校国防教育内容进课表、进课文、进课堂,每学期在班队会时间和地方课程时间安排不少于8课时的国防教育。抓好国防知识渗透进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科学、音乐和美术等学科。
四、积极开展预备役少年军校活动。积极开展“三班一队”(国旗班、拥军优属服务班、国防兴趣班和双拥文艺宣传队)活动,坚持周一升国旗,周末为老红军、老八路及烈军属做好事,重大活动组织国防武术和文艺表演,增强青少年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
五、优待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子女入学。现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子女在施教区入学优先安排;夫妇双方均为边海防、高原、艰苦地区、海、空、导弹部队服役军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子女需到监护人所在施教区学校借读,监护人在学校施教区范围内的免收择校费;列入城乡低保户的优抚对象及其子女在校学习期间,免收书本费、学杂费。
六、健全军人子女学习帮教措施。建立军人子女学习成绩档案,明确责任人,制定并落实课程辅导、座位安排、上课提问、作业面批、定期家访等帮扶措施,确保其学习成绩达到班级中等以上水平。
双拥和国防教育工作制度
一、会议制度。领导小组会议每学期召开一次,由组长召集;办公室主任会议每季召开一次,由主任召集;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报告会、调研会、演讲会、座谈会等视需要召开。
二、分工负责制度。实行主任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主任抓好全盘,副主任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调配合。
三、档案管理制度。做好双拥和国教各类资料的搜集、分类、整理、装订工作,按归总,专橱(柜)存放。
四、检查评比制度。对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执行制度等情况,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四篇:我国当前社保基金监管体系与制度
我国当前社保基金监管体系与制度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近年来,我国社保基金规模以较高的速度逐年增长。其中,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每年递增在20%以上,这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社会保障能力在增强,但另一方面也给社保基金的风险控制及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有利于确保社保基金的完整与安全,是基金管理的重要的环节,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监管的现状
建国以来,劳动行政部门承担着劳动保险基金监管职责。1997年,实行社会保障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财政部介入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行并承担相应的财务监管职能。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设置了相应的基金监督机构。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有239个地市设立了基金监督机构,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立了省级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30个省级和2O5个地市劳动保障部门开通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电话。至此,我国基本建立以行政监管、内部控制和司法部门监督并立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截止到2006年底,先后制定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暂行规定》、《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等社保基金管理法制规定,初步建立起社保基金征缴、支付和投资营运的财务、会计、审计等制度。
我国现行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是以行政监督为核心,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社保基金监督模式。基金监管的主体是政府,主要负责制定社保基金征收、投资运营和支付等环节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且监督以上政策、法规的实施。基金监管的客体是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社保事业管理局和基金管理人——投资公司。基金监管有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基金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机构的选定,制定相关的规则和政策,设计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的各项指标测量体系,实施社保基金的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实现社会政策目标。
我国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的内容
一、行政监管体系。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监管体系是指由劳动保障、财政、审计等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的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和部门的权限,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它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一种外部监督形式。其职能如下:
(一)劳动和保障部门的行政监管。劳动和保障部门作为社会保险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是国家行政监管体系的主体,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最主要形式。其主要职责是明确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内容。包括:对经办机构进行监管;对参保单位进行监管。制定严格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和违反规定处罚制度。
(二)财政部门的行政监管。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一是依据《会计法》的规定,对经办机构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工作进行财务监督,重点
是检查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会计核算是否及时有效;二是对经办机构的各项基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重点是认真审核经办机构的预、决算、监督经办机构上报的基金支出计划是否符合规定,财政部门通过实施监管,确保社会保险基金足额收缴和及时拨付,结余基金及时存入专户,防止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三)审计部门的行政监管。审计机关作业对各个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的行政监督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表现在:一是定期对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二是定期对财政部门的基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审计部门的监管,保证经办机构,参保单位和财政部门的基金收支的管理工作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执行。
二、内部基金监管体系。内部基金监管是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的基础,它是指为了保护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保证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遵循合法性、适应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及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一)经办机构内部要按照国家的社会保险政策及财务会计制度,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建立可操作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各项制度,明确各项基金管理的程序。包括基金预、决算制度;基金收支会计核算制度;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记录制度;结余基金保值增值制度;与财政部门定期对帐制度;基金收支审核制度等。做到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范化、程序化。
(二)要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按工作程序设置岗位,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同时还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
(三)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立独立于业务、会计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通过这种再监督,使社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体系更加完整,各项基金收支管理更有序更安全。
三、社会监管体系。社会保险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全社会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监管很有必要。所谓社会监管就是指由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部门的社会组织即基金监事会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结余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监事会成员由政府代表、参保职工代表、代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包括精通财经理论的人员组成。
四、法律监管体系。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除了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管体系外,还应建立健全法律监管体系。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险法律的逐步完善,对社会保险基金依法进行监管势在必行。建立法律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制定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法律、法规,使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建立严格的执法执纪队伍,定期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体系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最高层次,也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走上正规化的具体体现。
五、人大的监督。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听取、审议专项工作的报告,二是组织对本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
第五篇: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体系定位与制度完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体系定位与制度完善
高圣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 严之
关键词: 海域使用权抵押权/权利抵押权/类推适用/海域使用权登记/海域使用权转让
内容提要: 《海域使用管理法》和《物权法》对海域使用权抵押权均未置明文,但海域使用权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可以设定抵押权。《物权法》上对海域使用权抵押权自何时设立未作规定,应当类推适用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设立的规定,海域使用权抵押权自登记之日起设立。现行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登记规则和实行规则应予完善。
海域使用权的性质仍然是目前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有学者认为,海域使用权是一种准物权或特许物权,[1]因为其取得仍需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2]也有学者认为,海域使用权是别异于准物权或特许物权的一种用益物权形态。[3]无论海域使用权的性质若何,其应属一种财产(权利),当无疑问。既属财产,则有利用其交换价值以为融资的需要,在物权价值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利用海域使用权的交换价值作为融资担保工具的需要亦日益紧迫。《海域使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用管理法》虽对海域使用权的担保问题未置明文,但该法通过后,福建、广东、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的海域使用权的抵押实践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物权法》公布施行后,海域使用权抵押制度如何规范和调整,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不揣浅薄,拟就此一陈管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权利抵押权抑或权利质权:海域使用权作为担保工具的体系定位
我国《物权法》上担保物权以有体物为标的物,例外地允许权利充当标的物。权利担保物权有所谓权利抵押权和权利质权之分,大多数权利通过动产与不动产的区分方法被法律拟制地置入动产范畴,其上所设定的担保物权自然被归入质权,形成了所谓的权利质权,至于传统质权的公示方法,在权利质权中,则采取准占有制度来传递移转占有的意义,以此来证成权利质权的适法性。但并非所有的权利担保物权均能通过质权制度来构架,因为,依担保物权的基本法理,质权为非用益型担保,质权人、出质人均无权就担保物为使用、收益,质权设立后,担保物即被沉淀,但抵押权为用益性担保,抵押人仍可就担保物为使用、收益。
就海域使用权而言,若设定质权,在移转权利的“占有”之后,海域使用权人已无权行使海域使用权,债权人亦无法行使海域使用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权,此际海域使用权即成为沉淀财产,未能达到该权利的设定目的。海域使用权人在海域使用权之上为债权人设定担保之后,仍得行使海域使用权以取得收益,达到通过设定担保促进生产,并进而活跃经济、增进社会财富的目标。准此以解,海域使用权之上应当设定抵押权,而不是质权。此外,依《物权法》第180条第1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可以抵押,法律、行政法规中并未禁止海域使用权抵押,因此,海域使用权应当可以设立抵押权。但依《物权法》第223条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可以出质,法律或行政法规中并未对海域使用权是否可以出质作出明文规定,在物权法定主义之下,海域使用权无法在权利质权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设立
海域使用权抵押权既属抵押权之一种,其设立自应受我国《物权法》上关于抵押权设立的一般规定的约束,例如,应由抵押权人与抵押人依法签订抵押合同,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抵押合同自合同成立时起生效;未办理抵押权登记的,不影响抵押合同的效力。但这里颇有疑问的是,我国《物权法》第187~189条对《物权法》上认可的各类抵押权的设立作了原则规定,如以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抵押权自登记之时设立;以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交通运输工具、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物权法》并未对以“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抵押时,抵押权自何时起设立作出明确规定,《海域使用管理法》上也未置明文,那么,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究竟是否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如以登记为公示方法,究竟是以登记为生效要件,还是以登记为对抗要件?
在物权法定主义 [4]之下,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及公示方法应由法律明定,[5]物权公示原则也要求公示的方法、公示的对象、公示的效力、公示的范围均得法定。而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究竟采取什么公示方法,公示的效力如何,在法律、行政法规均未作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其设立即不无疑问。在解释上,抵押权以不移转抵押物的占有为其特征,抵押权的公示方法自应以登记为之。海域使用权作为抵押权之一种,当然以登记为公示方法,但登记究竟是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生效要件,还是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对抗要件?
现有的相关文献对此均主张海域使用权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6]但均未说明其理由。本文作者认为,我国《物权法》对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均采登记生效主义,海域使用权作为与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同类的用益权利,本着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一事件作同一处理的法适用原理,应对海域使用权抵押权作同一处理,即亦应从登记之日起生效。在方法论上,这实际上涉及类推适用问题。类推适用,又称比附援引,是填补民法漏洞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是指将法律于某案例类型A所明定的法律效果,转移使用于法律未设规定的案件类型B上。[7]关于物权法上是否允许类推适用,学界素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系争案件不属于禁止类推适用的私法领域,即不属于物权法定等基于其他优先原则的考虑而不许类推适用之情形。” [8]有学者认为,第一,“原则不容许依类推适用的方法创设法律之未规定之物权”,第二,“关于某种物权的规定,亦可类推适用”,论者并以物权善意取得规定的类推适用为例,认为该规定的类推适用,是法律关于善意取得规定价值判断的延长,并非创设新物权,不违反物权法定原则。也有学者认为“合同自由原则在‘内容设置自由’或者称之为‘形成自由’原则的意义上,也只是受到物权类型的强制,而不会受到物权范围内的内容设置方面的限制”,[9]这里也存在类推适用的可能。
本文作者认为,就物权法定主义,在类型强制领域不得类推适用,但在类型固定方面可以类推适用。亦即,物权的内容只要不违反物权本身的性质及强制性规定,在没有法律规定,出现漏洞时,就可以类推适用。类型固定主要规定了一个物权类型项下的权利义务关系、构成要件、法律效果、公示程序等。[10]“当事人在交易中所确定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物权的内容,必须按照法律所规定的内容解释,而不能按照当事人自己的意思来解释。” [11]准此以解,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公示效力即可类推适用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的规定,即未经登记,海域使用权抵押权不设立。
三、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登记
国家海洋局2006年10月13日印发的《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均对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登记作了原则规定,但在《物权法》颁行后,其中规则不无检讨必要。
第一,在《物权法》统一不动产登记,而通说认为海域使用权是不动产之上的权利的情况下,在不久的将来,海域使用权应在不动产登记簿上进行登记,但在《不动产登记法》或《不动产登记条例》出台之前,国家海洋局应完善相应登记规则。
第二,《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将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登记放在“初始登记”一节中予以规定,颇值商榷。通说认为,初始登记是就某一不动产首次进行的登记,它是不动产权利登记的基础和开端,是其后进行的一系列登记的起始点。[12]由于我国海域属于国家所有(《物权法》第46条),而国家对海域的所有权无须登记(《物权法》第9条第2款),因此,海域使用权的设立登记即具有初始登记的地位。但海域使用权抵押权属于海域使用权之上所设定的权利负担,其登记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在性质上属于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设立登记、海域使用权上的他项权利登记,放在“初始登记”一节显然不妥。相比较而言,我国《土地登记规则》将土地登记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初始土地登记又称总登记,而变更土地登记包括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设定登记,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变更登记,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我国《城镇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将房屋权属登记分为总登记、初始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他项权利登记和注销登记。由此可见,《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中登记的种类及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登记的归类应作重新考量。
第三,《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仅对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登记作了宣示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制度设计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登记机构的审查义务。《物权法》第12条规定了登记机构的审查义务。在比较法上,登记机构对登记申请的审查主要采取了两种主张:实质审查主义和形式审查主义。形式审查,是指登记机构仅对当事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只要当事人递交的材料符合形式要件,材料上记载的事项有无瑕疵,则在所不问。实质审查,是指登记机构不仅应当对当事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进行审查,而且要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伪进行审查,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对法律关系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要对引起物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变动的债权关系加以审查。从我国《物权法》第12条关于登记机构的职责规定来看,《物权法》并未单独采纳任何一种模式,而是采取了折衷的办法,既不是完全的实质审查,也不是完全的形式审查,而是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一种模式。[13]修改《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时,在确定登记机构的职责时应依此标准把握。
(2)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物权法》第21条规定了登记错误的赔偿责任,即:“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不过,这一规定比较原则,还有待具体化。[14]这是在修改《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时应当具体规定的。该条确定了两种责任,一是如果登记申请人弄虚作假,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给他人造成了损害,首先应由登记申请人对他人的损害进行赔偿;二是追究登记申请人的责任并不能免除登记机关的责任,如果登记机构没有尽到适当的审查义务,也要对第三人的损害承担责任。第1款属于过错责任,第2款属于严格责任。除了第1款规定的情况外,登记机关都应该赔偿,包括无正当理由拖延登记时间、应当办理登记而无正当理由拒绝办理登记、登记簿与权属证书不一致,登记机构对权属证书拒不更正、办理异议登记后又办理变更登记等,都属于登记错误,应当适用严格责任。至于登记机构赔偿责任的性质是民事赔偿责任还是国家赔偿责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任,《物权法》对此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登记机构虽然是事业单位,但其人员基本上还是公务员编制,依靠财政拨款,《物权法》第22条又规定了不动产登记的收费原则,这使得民事赔偿根本无法实现,但另一方面,如果实行国家赔偿,囿于国家赔偿范围的限制,受害人的损失又得不到完全的补救。从国外立法实践看, 德国和瑞士为了弥补可能造成的对真正权利人利益的损害,设立了登记赔偿金制度,也有的国家如阿尔巴尼亚采取了限额赔偿制度,[15]可资借鉴。
四、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实现
作为抵押权的一种,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自有海域使用权抵押权实现的可能。我国《物权法》第195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协议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其他债权人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协议。抵押权人与抵押人未就抵押权实现方式达成协议的,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抵押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海域使用权的特殊性决定了海域使用权抵押权实现的特殊性。实践中普遍存在海域使用权抵押权实现难的问题,例如在福建,虽然《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条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例》明确规定了海域使用权在使用期限内可以依法继承、转让、抵押、出租,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也出台了《关于创新海洋与渔业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 明确规定可以开展海域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和挂牌工作, 海域使用权可以流转,但迄今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缺乏可操作性,当海域使用权抵押权可得实现时,抵押权变现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海域使用权价值难以确定,同时由于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尚处于试点推广阶段, 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尚未建立,给抵押财产变现带来困难。[16]
第一,海域使用权人与海域使用权抵押权人协议以海域使用权折价时,应当符合《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规定的海域使用权转让的条件,不能自由转让。我国对海域使用权的转让作了严格的限制,如转让海域使用权应当达到法定的条件,即:(1)开发利用海域满一年;(2)不改变海域用途;(3)已缴清海域使用金;(4)除海域使用金以外,实际投资已达计划投资总额百分之二十以上;(5)原海域使用权人无违法用海行为,或违法用海行为已依法处理。转让海域使用权并应报经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17]如果在海域使用抵押权可得实现时,并未达到上述转让条件,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实现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协议的效力如何认定,不无疑问。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二,海域使用权抵押权人是否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我国《物权法》第195条第2款规定:“抵押权人与抵押人未就抵押权实现方式达成协议的,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此规定对抵押权的实现规则作了完善。如明确规定“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修改了《担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规则,这一修改明确了直接申请拍卖、变卖和提起民事诉讼之间的关系。与《担保法》相比,《物权法》更加关注了担保物权实现的便捷,意在降低担保物权的实现成本,应值肯定。[18]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物权法》第195条文字上的变动并无实际意义。“只要向人民法院请求就必定是诉讼,因为法院要作出究竟是采取拍卖还是变卖的裁定”。[19]实则,该款的立法原意是:
抵押权人与抵押人未就实现抵押权达成协议,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双方就债务履行期届满债权未受清偿的事实没有异议,只是就采用何种方式来处理抵押财产的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二是双方在债务是否已经履行以及抵押权本身的问题上存在争议,如双方对抵押合同的有关条款或者抵押权的效力问题存在争议,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实现抵押权的前提条件,双方对此发生争议,也就根本谈不上协议以何种方式实现抵押权了。对于第一种情形,即抵押权人与抵押人仅就抵押权实现方式未达成协议的,为简便抵押权的实现程序,本条规定,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押权人可以直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对于第二种情形,抵押权人仍应当采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解决。
尽管我国《物权法》上有上述关于抵押权实现的规定,但在民事执行法上,抵押权人是否可以直接依抵押合同申请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海域使用权?抵押权人是否可以直接依抵押合同申请人民法院作出许可拍卖、变卖海域使用权的裁定,再依裁定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前者回答的是抵押合同是否可以作为执行根据的问题,后者回答的是非讼案件中的申请拍卖、变卖海域使用权的程序问题。对这两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上均未置明文,颇值探讨。
1.抵押合同是否可以作为执行根据?执行根据是指执行机关据以民事强制执行的各类法律文书,又称执行依据、执行名义、债务名义等。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目前的执行根据包括人民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其中又包括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书和支付令;经法院裁定承认其效力的外国法院作出的确定判决书、裁定书以及国外仲裁机构作出的生效裁决书;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行政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及其他机关或机构制作的且法律规定由法院强制执行的法律文书(其中又包括我国国内和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书和调解书;公证机构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行政处理决定书)。[20]很明显,抵押合同(经公证机关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除外)或抵押权登记证书不属于上述各种执行根据之内,在我国现行法坚守执行根据法定原则的制度框架之下,抵押合同或抵押权登记证书无从作为执行根据。
通说认为,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实质要件,即必须表明法律文书已经生效并具有执行力;必须指明债务人应为特定给付以及给付的具体内容;给付的内容必须合法且适合于执行。[21](2)形式要件,即必须是公文书;必须指明债权人和债务人;必须表明应执行的事项。[22]我们姑且将实质要件搁置不论。抵押合同不是公文书。准此以解,抵押合同亦无从作为执行根据。
有学者认为,“对于部分内容明确,当事人在签订该文书时就有直接强制执行意向,从法理来说也可以直接强制执行的非诉讼文书,可以直接强制执行,以实现债权人的权利。” [23]该学者进而认为具有物权效力的债权文书可以直接作为执行根据。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起草的《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也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流转进度加快,一些未经审判、仲裁庭公证的文书也需要直接进入执行程序,如依建筑工程款结算凭证即可申请执行等”。[24]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第三稿第30条第1款第7项、第四稿第12条第8项均规定法律可以另行规定执行根据。从《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开放而又谨慎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起草者的暖昧态度,他们也无法把握民事强制执行法上应当赋予哪些私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文书可以作为执行根据。由此我们可以推论,除了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之外,私权文书在未来的《民事强制执行法》中也很难作为执行根据。
2.非讼案件中的申请拍卖、变卖海域使用权的程序问题。既然抵押合同不能直接作为执行根据,人民法院是否可以依申请人的申请直接作出许可拍卖、变卖海域使用权的裁定?对于海域使用权抵押权的实现,抵押权人原则上可以直接申请法院作出许可拍卖、变卖海域使用权的裁定,理由是:抵押权作为一种物权,权利人可直接对物的价值加以支配并排除其他一切人的干涉,而不需借助义务人的给付行为。抵押权人请求法院以拍卖海域使用权实现权利,正是将物权转化为法院对海域使用权实施的强制执行行为,仍然属于抵押权人依海域使用权价值直接取偿的一种表现,而无需依靠义务人来实施某种行为。法院作出的许可拍卖、出卖海域使用权的裁定即为执行根据。《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第三稿第30条第1款第2项关于“人民法院依留置权人、抵押权人或者质权人的申请,对留置物、抵押物或者质物所作的许可强制执行的裁定”作为执行名义的规定,第四稿第12条第2项关于“人民法院作出的许可对担保物进行拍卖的裁定书”、第3项关于“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作出的许可拍卖建设工程的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根据的规定,支持了上述观点,但起草过程中对此项内容一直存在争议。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在比较法上,申请拍卖、变卖担保财产属于“非讼案件”或“非讼事件”的范畴,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相关法律对此作了明文规定。“非讼”与“诉讼”相对,“诉”是指控告、指控;“讼”是指争辩、辩驳,依文义解释,“非讼”即没有民事权益争议,是有“控”无“辩”。[25] “按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上的通常理解,所谓非讼案件,是指利害关系人在没有民事权益争议的情况下,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事实是否存在,从而使一定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案件。” [26]民事实体法上所规定的事项在民事程序法上应有相应实施程序予以保障,但民事实体法上所规定的事项性质不一,民事程序法上的程序保障也就有所差异。民事实体法上所规定的诉讼性质的事项,又称诉讼事件或诉讼案件,由民事程序法上的诉讼程序予以保障;民事实体法上所规定的无诉讼性质的事项,又称非讼事件或非讼案件,由民事程序法上的非讼程序予以保障。非讼案件与诉讼案件的分野直接形成了民事纠纷解决司法审判手段的诉讼、非讼二元化格局 [27]。其中诉讼程序通过言词辩论,就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存在进行审理,适用处分权主义、辩论主义,并以判决形式公开宣示判决结果,使既判事项发生既判力,而非讼程序多为简便程序,不以实体权利义务存否为审理对象,适用职权主义、职权探知主义,以裁定不径公开宣示之方式,宣示其结果,非讼裁定仅具暂定性、未来性,当事人对实体权利义务本身仍有以诉讼形式再为争议的可能。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进,民事纠纷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司法权更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被需求以监护地位介入,以处分权主义、辩论主义、对抗性为架构的诉讼制度,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纠纷类型,为节约司法资源及时间成本,将部分具有对立性,原属诉讼案件非讼化,合于社会大众的期待,因此,晚近德、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相继修法,扩充非讼案件的范围。[28]
在我国,将申请拍卖、变卖担保财产作为非讼案件,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或制定民事非讼程序法 [29]时将其单列为一案件类型,充分发挥非讼程序迅捷、经济地解决纠纷的职能,实为上选。果若如此,信贷实践中广受诟病的担保物权实现问题即能迎刃而解。
注释:
[1]王利明,尹飞,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293.梅夏英,高圣平.物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9
[2] 《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对此作了明定,国家海洋局更是将“海域使用权许可”(具体包括“海域使用权审批”、“海域使用权转让”)作为“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继续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予以明确。参见《中国海洋报》2007年11月27日,另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2007-12-10.[3]参见尹田主编《中国海域物权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所载王家福、陈苏、周珂、李永军、刘保玉、关涛、税兵、胡田野、张志华等学者的文章。
[4] 我国《物权法》第5条对此作了明文规定。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1刘保玉.物权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60马俊驹,陈本寒.物权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
[5]不过,对物权法定主义的内容尚存争议,参见高圣平.物权法定主义及其当代命运[J].社会科学研究,2008,(3).[6]桂静.海域使用权抵押若干问题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6).兰岚,朱楠,等.论海域使用权抵押的成立和实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1).[7]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67
[8]屈茂辉.类推适用的私法价值与司法运用[J].法学研究,2005,(1).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9][德]弗里德里希·克瓦克.德国物权法的结构和原则[A].孙宪忠译.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1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0]陈兴华,洪韬.论物权法定原则与类推适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45
[12]李昊,常鹏翱, 等.不动产登记程序的制度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87.许明月,胡光志,等.财产权登记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90
[13]王利明,尹飞,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104
[14]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64
[15]高圣平.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148
[16]张惠铃,张文强.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问题探讨[J].福建金融,2007,(5).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17]不过,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海域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海域使用权转让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上述限制均由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域使用权管理规定》(属于行政规章)第38~42条作出,其适法性还值研究。
[18]高圣平.物权法担保物权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3
[19] 江平.物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38
[20]江伟.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58
[21]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61
[22]杨荣馨.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81
[23]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09
[24]黄松有.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第2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59
[25]刘海渤.民事非讼审判程序初探[J].中国法学,2004,(3).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26]王强义.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22
[27] 即诉讼程序仅能且应当适用诉讼法理,而非讼程序仅能且应当适用非讼法理,又称程序功能二元分立及程序法理分离适用论。
[28]刘海渤.民事非讼审判程序初探[J].中国法学,2004,(3).[29]学者间已有制定民事非讼程序法的建议,参见廖中洪.制定单行<民事非讼程序法>的建议与思考[J].现代法学,2007,(5).出处:《当代法学》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