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作 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文 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 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一原则要求的提出,为在当前形势下,坚持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和谐 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 向。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都起着“先行军”的作用。统治阶级思想是社会 文化的本质,价值则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先进性质的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支撑。在当前条件下,我国高校校园里存在的社会思潮,有 的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 园文化建设,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使广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建设中分清是非,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繁荣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其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加强和改 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校园里存在社会思潮现状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制约着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对知 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一些落后文化和思潮借此机会趁虚而人,毒害学生 的精神世界。其中,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 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若隐若现地在我国高校校园传播并发生影响作用。这些思潮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和影响,扰乱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干扰 了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 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再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 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 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 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难免会有部分大学生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大学生的这种思想状况凸 显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 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 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的思想保证。
面对着多元文化、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带来的种种冲击,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党的十六届六中 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 论基础。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才能保证大 学精神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为社会 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打下基础。
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 如何,直接关系未来人才队伍、干部队伍和中华民族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 家的前途命运。当前,高校大多数学生一方面努力学习,追求新知,奋发进取,创业成才,崇尚奉献,但也存在着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盲目权力崇拜和贪图个人 享乐等的另一面。他们既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 价值观的影响,在价值选择上,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困惑,甚至出现过度消极的 一面。为此,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从提高 大学生辨别是非荣辱的意识和能力人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 的各个环节当中去,使大学生全面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念,自觉地实践社会 主义道
德的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学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 地的作用,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通过广 大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影响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总之,高校是高知识群体和高水平知识创新活动密集的战略高地,是宣传党 的理论创新成果和积极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 化、分化图谋的前沿阵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院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和思想 保证。
第二篇:高校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探析
【摘要】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育人”要求,强调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与目标,把“文化育人”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过,“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见育人是教育的天职,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树立“文化立本,优质育人”的思想,把“文化育人”融入到大学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尤其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引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注重思想引导,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一、以红色感召为主题,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远离战争的硝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对爱国主义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爱国的非理性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出现崇洋媚外倾向,爱国热情锐减。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大学生树立爱国理想和报国志向;另一方面要转变教育模式,将单一说教转变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教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重要节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借助红歌会、话剧节、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红色文化。
二、以思想引领为辅助,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身上,却看到了社会集体责任的淡化和缺失,部分学生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满足轻精神境界升华,重索取轻奉献。要通过榜样示范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以主题引导为主线,增强诚信意识。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撑起了中华民 1
族的道德脊梁。在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中,诚信这一命题却受到广泛质疑,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应重视诚信教育。一方面,要营造诚信氛围,正确认识诚信道德的内涵及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拓展诚信监察渠道等形式,监督诚信习惯的养成;同时鼓励学生组织在校园中建立如“无人售报摊”的现实场景,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互相信任的快乐。
四、以“以爱育爱”为核心,增强感恩意识。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通过“一句谢谢、一个拥抱、一通电话、一封家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精神田园里播种“善”和“爱”的种子。近些年,国家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很大努力,社会各界和学校也纷纷伸出援手。但“我贫困,我理所应当得到国家助学金”“助学金不拿白不拿”等错误的认识也随之出现。因此高校应着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引导其正确理相关政策,学会饮水思源,自立自强。
五、以学术论坛为依托,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意义,增强创新信念,激发创新潜能。另外要加强实践锻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避免传统教育过多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际运用所导致的实践能力匮乏。
高校教育应坚持先成人后成才,先立人后立事。作为高校辅导员,更应树立“文化育人”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文化氛围、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更好地肩负起营建创新文化和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24日.[2]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9期.[3]刘吉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7期.[4]王阳、胡坚达.《诚信——大学生的道德通行证》[N],北京青年报,2008年9月3日.[5]杨坤.《浅析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6]郎静、王水玉、刘晶晶.《浅谈当代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第7期.
第三篇:高校文化讲坛邀请函
尊敬的_________:
您好!
xx大学“xxxx”周末讲坛是由我校优秀研究生、本科生组织运行的高校文化讲坛。它主要面向师生,邀请国内外各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前来演讲。讲坛文化氛围浓厚,形式新颖灵活,互动性强,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形式。作为“xx人”,我们从未停止过思考:如何才能将我们的讲坛举办的更加成功。
作为学生组织的负责人,我们想请您谈一谈各高校社团组织目前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有哪些,对于她们的未来,又有怎样的打算和期许。另外,就您的工作经验和所见所闻,您认为我们讲坛在哪些方面还值得改进,怎样才能使她成为一个更加成功的讲坛?欢迎您对“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讲坛”这一话题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届时将有校党委宣传部的领导老师和嘉宾到场。
我们竭诚欢迎您的到来!
xx大学“xxxx”周末讲坛联络处
(社团负责人)
第四篇:高校文化产品现状研究
摘 要:高校文化产品是高校的文化影响和传播有力工具和有效载体,在文化交流、传播、形象展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校园文化的属性,在日常接触和使用中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很好地提升了学校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文化产品;优劣势比较;总结
一、高校文化产品概述
(一)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
广义的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可以理解为一切含有高校元素或高校文化内涵的生活日用品、礼仪休闲用品、家用电器、服装服饰、家居用品、数字产品、食品、文化体育用品等消费品以及出自高校的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狭义的高校文化产品的范畴有多种理解:有的认为是主要指带有高校标识、高校元素或含有高校文化内涵的学习用品、办公用品、生活用品以及艺术作品;有一种理解是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在文化产品之列。
(二)高校文化产品的功能
高校文化产品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意义非凡,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播功能
依托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丰厚的文化资源,高校文化产品通过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在传承和弘扬大学文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大学历史、彰显大学特色、传播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还有可能促进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2、链接师生、校友以及外界与高校的感情纽带
高校文化产品是链接大学师生、历届校友与母校感情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大学和外界社会接轨甚至引领当地文化的一种特殊纽带。
高校通过文化产品的展示、销售和推广,可以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和文化“物化”,让其在师生中代代相传,并传播到世界。有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精品,往往是高校办学理念、学术思想以及各种校园文化的浓缩或者释放,是师生员工感受大学精神文化、学风校风以及某个时代印记的综合体现,通过高校文化产品的持有、使用或者传播,可以提高本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以及身份表达的满足感。
3、学校对外形象管理的展示平台
高校文化用品的精髓是高校品牌的形象识别,又称形象管理或形象战略,通过高校文化用品可以传递高校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以及视觉等多媒体系统的设计和推广,在提高学校的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同时,对外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美誉度,塑造学校的总体形象。一份精美的感人的校园文化产品,有可能会激发世界各地优秀学子的向往,从而吸引更多地优质生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挥纽带作用。
二、国外高校文化产品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一)总体概述
国外大学是非常重视校园文化产品的,每一所国外大学都会积极地利用校园文化产品,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和文化“物化”,笔者在从事高校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委托老师和同学实地考察等方式,重点研究了美国、英国、日本三国的高校,这三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并且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极具代表性。因此,在其设计理念与校园文化宗旨的结合和挖掘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很多方面值得国内大学借鉴。
(二)国外部分高校文化产品现状
美国大学的高等教育质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校园文化产品方面做得也属一流。以“常春藤盟校”为代表:这些世界知名大学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全球品牌优势,将文化产品的开发衍生到师生员工、游客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用品、服装、文体用具等等,并通过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商业运营模式,不仅将自身的文化融入师生的生活和精神,也将自己的大学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美国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风格充分地体现了美国文化的追求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的特点,设计风格偏重醒目、简洁、明亮如图分别为harvard university、cornell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大学校园文化产品店店铺实景图。
英国大学多是有悠久的历史,加上英国人对艺术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学校特色的文化产品无论从款式还是色调都极具艺术性,产品风格多以学校特色和当地城市文化相结合,如剑桥大学里有康河中精美的石头、代表英国绅士的烟斗等。
日本大学的校园文化产品多是融合了日本本国的文化,并迎合日本人的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涵盖了生活的日常所需:服装、日用品和食品,设计风格多以简约、干净、环保为主,产品功能多体现实用性、舒适性,并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
(三)国外高校文化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发达国家名牌高校文化产品总体优势是:第一,产品本身:产品的设计感强、产品品质信誉度高,管理规范,注重知识产品的保护;第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方面: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高,基本有一套成熟的现代化商业模式;消费群体方面:师生员工对本校专属高校文化产品认可程度高,更多的是以生活必须品来消费,而不是只是作为纪念品或礼品;世界各地的游客则是因对世界一流大学的“仰慕之情”而购。
不足之处是与国内市场一样,同样无法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产品创新性不够、商业味道过重,相对普通品牌产品价格偏高等问题。
三、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现状
(一)总体概述
目前我国高校文化产品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的成熟度也参差不齐。随着时代发展,各高校对本校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以及对高校文化产品功能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如何使国内高校文化产品更好地融合和弘扬高校文化精神,从而增强师生与学校的感情纽带、增强学校与社会的文化传播链接,从而最大化地发挥高校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品市场共同面临的课题。
(二)国内代表高校文化产品研究
笔者在从事校园文化产品经营管理工作中,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大量的消费群体访谈等方式,得出了国内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文化产品的发展程度与高校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成正比关系的结论。国内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为代表,在校园文化产品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重点以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为例,对国内高校文化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认为,复旦大学是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做的比较突出的代表,复旦大学卿云轩纪念品中心隶属于复旦大学后勤集团,是国内较早进行文化产品的策划、开发和销售的学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复旦大学卿云轩里文化产品类别非常丰富,涉及文具类 服装类、摆件类、徽章类、箱包类、文化类、钟表类、挂件类、杯壶类、电子产品、日用品类、金银类、毛绒玩具、票夹类以及定制产品等十几种类,除此之外还销售茶叶、矿泉水、粮油等食品,产品品种更是达上千种,价位从不足一元到上千元不等,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店内产品的设计风格偏重“英美”风,设计特点简约、醒目,以突出复旦大学的标识为主,文化产品的销售业绩在全国也属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从学校层面非常重视文化产品的发展和影响力,在2012年学校官方授权接待服务中心负责校园纪念品的经营与管理,并开设了专门的校园纪念品专卖店。近期,南开大学纪念品专卖店根据市场的发展、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顺利地完成了定位调整,在进行了店面终端品牌形象提升的同时,产品定位由过去礼品与纪念品的开发和制作开始转向校园文化产品的策划、开发和制作。目前该校的品牌文化店一跃成为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的后起之秀,店内文化产品品类开始增多,设计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在产品开发方面,更加注重“南开人”心血的融入,如本校终身教授范曾先生的衍生作品,环境学博士莫训强老师的《南开花事》,工学博士、当代书法家刘国栋先生的精品文化扇、南开寄语书签、学生原创的《听见南开》、《难以离开》明信片等,充分体现了南开精神、南开文化、南开人的感情以及产品的融合,体现了产品独特性和专属性,为高校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开发模式。
另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也各具特色,笔者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优势分析:笔者在走访各高校文化产品店以及参加深圳、北京、香港等地文化产品展会调研发现,第一:国内高校文化产品生产、加工具有产地优势,国外大学很多文化产品的制造商实质来源于中国;第二;近些年国内设计行业发展迅猛,产品的设计品味提升空间很大;第三,随着高校文化的发展,各高校对校园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的认识程度逐步增高,消费群需求量大,市场发展空间大。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一,管理方面:相对国外,国内高校对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力度仍显不够,导致文化产品市场混乱、准入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缺乏对高校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权意识;第二,产品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设计水平落后,品质保障度不高,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产品比例偏少;第三,产品营销与推广方面:营销意识薄弱,品牌推广的力度不够,导致购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部分师生员工的消费意识停留还停留在“礼品与纪念品”的需求,而不是生活必需品的范畴。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校园文化与文化产品的研究,在总结其成功推广和销售的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高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学校的形象和灵魂,而高校文化产品的使用和推广,是传承高校历史、宣传高校文化、弘扬高校精神、提升高校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因此,打造优质的高校文化产品,对提升高校的品牌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
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提高对高校文化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强监管力度。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明确高校文化产品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涉及的其他知识产权,同时明确经营管理的主体,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确保高文化产品的品质保障和创新发展。
2、坚持“校园文化为根”的策划原则。产品的设计与策划应遵守学校关于使用标识形象的相关规定,秉承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体现高校的文化底蕴、表达师生员工的情愫,逐步打造适合本校校情的、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产品;
3、根据校园文化资源的功能进行科学的选择性开发。即:其一,对于那些实物化的,比较直观、单
一、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化资源,如钥匙扣、书签、笔筒等,适合就本身的应用功能在风格方面进行模仿性开发,同时在质地、色彩、图案等方面进行艺术创新,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其二,对于那些具有教育、观赏或珍藏功能的文化资源,其开发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尊重这类资源所蕴含的精神财富;
4、遵循针对一个题材的校园文化产品系列化开发的原则。即,一个题材的校园文化产品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表达,既有利于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的价值,又易引发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5、确保新产品开发连续性、多样性、创新性。开发新产品既要多样化,不断推陈出新,又要保持前后衔接;既要有迎合市场、大众化的产品,又要力推创意产品,确保卖场能持续地提供新颖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6、合理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与策划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化产品的展示和销售达到传承高校的历史、传播高校文化、传递高校精神的效果。因此,在根据市场需求做好经营性开发的同时,须要确保产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避免低级化、庸俗化;
第五篇:建设文化强国 高校勇挑重担
建设文化强国 高校勇挑重担
作者:唐景莉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24日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高等学校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国家文化大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责任,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报从今天起推出“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北京大学叶朗、朱良志教授合作完成的《中国文化读本》,以中、英、法、德、俄、日、西班牙、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出版发行。这部介绍中国文化的力作,展示了当代中国人广阔、和平、开放、包容的内在心境和纯净、优雅的情趣,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校怎样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面对这一时代命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必须有强烈的时代意识、敏锐的超前意识、长远的发展意识,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战略规划,积累资源、丰富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
锻造服务社会、服务决策的“智库”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实现学科创新、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
武汉大学打造立体化、系统化的服务社会、服务现实、服务决策的“珞珈智库”。该校通过共建机构与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克服了服务社会传统形式零散、随机的特点。目前,学校与国家发改委共建了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与外交部联合组建武汉大学中国边界研究院,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建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文化部共建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
在实践中,这些校部共建机构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为例,中心成立不久,就与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联合编纂《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0)》,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质合作。
校部共建机构以复杂、综合的重大问题为研究中心,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打破狭隘的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的原创性研究,发挥整体优势。比如,武汉大学中国边界研究院集成了学校在国际法、环境法、历史、经济、测绘、遥感、制图、资源与环境、水利等领域的研究优势,重点从事边界学基础理论、中国边界理论与实践、国际边界理论与实践等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
南京大学主办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13年共26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咨询,先后被4任江苏省委书记誉为决策咨询“思想库”。
从1997年1月第1次论坛开始,每次论坛的主题都是事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13年来,江苏省的重大战略决策都会在论坛上反映出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思路也通过高层论坛形成。如第12次论坛“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之后,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发展以及江苏建设三大都市圈的战略逐步形成;第22次论坛“科学发展观与新苏南模式”之后,江苏在苏州召开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苏南工作会议”,提出了苏南发展的新战略。
瞄准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潜在重大问题,重点关注、长期积淀、找准机遇,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现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吉林大学积极参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吉林大学东北亚区域合作和图们江开发的研究团队,就提出了“开放珲春市、开发延边州、发展吉林省”的战略构想,成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这一国家战略的雏形。经过近20年来不断探索研究,出版著作几十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形成调研报告几十份,成为吉林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典型范例。
优化结构,高校哲学社科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最关键的是科研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地方和高校采取多项举措,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正在形成。
——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更趋合理,高层次人才比重大幅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总数达到42.6万人。具有高级职称者15.7万人,其中教授4.7万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65万人,硕士学位者15.26万人。地方高校35.2万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2.6%,其中教授3.33万人。
——加大了高端人才支持力度。在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项目支持下,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批领军人物。5年来共支持学校聘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00多名,学术带头人近千名。很多高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院士相应的待遇。
——加强了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以教育部项目资助体系为契机,通过增设新的项目种类,扩大立项比例和受益面,加大资助额度,推动了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后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5年来共有2000多名文科骨干教师进入国内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进行研修。
——形成了一批优秀研究团队。依托各类科研项目特别是重大攻关项目,锻造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凝聚了一支学历高、职称高的专兼职研究队伍。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的学科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经过近20年共同的学术研究实践,形成“华南研究”学术共同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研究中心建立了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学术团队;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形成了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创新团队为基础、以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夯实基础,数字人文”。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数字技术,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收藏和整合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提供多项专业化、高质量的公益性信息服务。5年来,该中心引进1万多种外文期刊、40多万种外文图书、1370种电子期刊、25万种早期电子图书,以及多种国内唯一收藏的大型特色外文文献。目前,中心检索量达到4000余万次,期刊全文下载累计超过500万篇。
与此同时,稳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提高了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名刊工程从2003年启动第一批,“十一五”期间又进行了第二、第三批评选,目前全国共有26所高校主办的期刊入选。
此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平台建设也得到加强。几年来,社科网访问量大幅上升,日均访问人数由改版前的3000多人次上升到近万人次,日均访问页面数由改版前的1万页左右增加到近3万页,网站世界排名由改版前20多万名大幅前移至8万以内,真正起到了中国人文社科门户网站的作用。
起步晚,成长快,高校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亚洲国家起步稍晚但成长迅速。大潮之中,高校积极参与并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
2010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被命名授牌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2003年挂牌成立,2006年开始正式运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已经发展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创新基地、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创新型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以及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基地。
科技园区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整合来自学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优秀资源,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研究中心承担了文化部科技提升项目——“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及平台建设”研究课题,为文化部主管的文化产业各业态的统计工作提供了新的国家标准。2010年,该研究中心受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委托开展的“版权资产评估准则研究”课题,为版权产品价值评估提供了国家级行业标准。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雕塑系主任曾成钢教授说,中国雕塑学会近5年来举办展览的经费每年平均都超过千万元,各个时期的主体项目如奥运、世博等的美术创作工程雕塑部分都是由学会来完成的,学会的中坚力量就来自各大美术学院。高校在文化发展中不仅起着主力军的作用,更起着主导方向的作用。
据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介绍,学校参与研制的“天河—酷卡”动漫与影视超级渲染云计算平台达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师生先后参与创作的《决战黄桥》、《裸婚时代》等影视剧均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日前,中国传媒大学与苏州政府合作,在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了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学校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关合作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同时,学校加强与北京市有关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快了学校传媒科技园、文化产业(创意)园、动漫基地等园区的建设步伐,特别是在传媒文化产业孵化器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