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新闻思想中对群众观的认知(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4:2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毛泽东新闻思想中对群众观的认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毛泽东新闻思想中对群众观的认知》。

第一篇:浅析毛泽东新闻思想中对群众观的认知

浅析毛泽东新闻思想中对群众观的认知

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新莱茵报》就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性报刊思想。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使命,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热情维护自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它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对此,陈力丹教授是这样解释的:“用毫无顾忌的言语和一目了然的映像反映人民精神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报刊能够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能够真诚地和人民生活在一起……成为联系人民的普遍纽带和促进人民的文化和智育的最有力的杠杆。”…该报重视群众来信,了解群众情绪,直接反映群众的呼声,同时也重视指导群众,为他们提供理论武器,指导他们进行战斗。“马克思的报刊思想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精神生产规律的尊重。” 列宁的新闻思想上承马克思的新闻思想,下启我党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也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理论源泉。列宁在《火星报》初创时期就明确提出了报纸的群众性和集体的组织者的新闻思想。十月革命后列宁出版自由思想的重点体现在保障人民的实际自由上。毛泽东汲取了马克思的人民性报刊思想和列宁的群众性新闻思想中的精华,并自觉地运用到我党的新闻活动中,逐步发展使之成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即群众观。1948年4月,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毛泽东提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报纸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他说:“报纸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到1947年《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再到1948年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乃至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无一不体现出毛泽东对新闻事业走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第二篇:毛泽东群众观的时代诠析

毛泽东群众观的时代诠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毛泽东是群众路线的首创者,全面地论述了群众路线的内容和任务。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群众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十八大精神,更加自觉地树立群众意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用人民群众的智慧去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毛泽东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立足中国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发展动力的原理,结合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科学的、系统的创立群众路线。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内容与任务相当丰富。其核心内容包含“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笔者认为,这体现了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正确领导人民的方法这么两个基本要素,既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其主要内涵可概括于以下三点:

(一)问需于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问需于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群众观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内容。毛泽东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考虑一切问题,解决困难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除了人民利益,本身绝无任何特殊的私利。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①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我们只能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为别的什么人服务。那如何为人民服务呢?毛泽东指出,首先是问需于民,对人民负责。毛泽东说:“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②只有用心倾听群众呼声,真心了解群众心声,才知道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只有准确把握群众需求,体察到群众的冷暖,才能使工作干得更加主动、干得更加科学、干得更加有效,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才算是真正为人民服务。“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利益,如果有了错误,一定要改正,这叫对人民负责”。③其次是要全心全意,不要三心二意。毛泽东一贯指出,每一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什么时候,都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为人民服务要“完全”,更要“彻底”,自觉的当好人们的勤务员,作好人民的“公仆”,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64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12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128页

绝不允许作人民的“官老爷”。“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子二的心三分子二的意为人民服务”。①

(二)问计于民,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内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能取得革命、建设事业的胜利,最重要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依靠和团结广大的人民群众,问计于民,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马克思历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也明确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的知识,人民群众的经验,是最丰富和最实际的。“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结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

②群众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为了更好的服务好群众,教育好群众,毛泽东经常强调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虚心地向群众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要不懂装懂。通过不断地学习,继而吸收、集中群众的智慧,做出正确的决策和策略,才能指导群众实践,党的政策、路线才能自觉地化为群众行为。“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③

(三)问政于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内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认识,是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毛泽东从这一原理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这是毛泽东基本领导方法。“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运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④从中可以看出,“从群众中来”的含义,指的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来制定正确的决策,而不是“带帽下达”,政策出自领导或专家,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到群众中去”的含义,指的是把制定好的政策,回到群众中去,指导群众实践,证明是否正确,体现的是从认识到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并检验是否正确的过程。同时,毛泽东强调,一切正确的领导在领导方法上都必须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即问政于民。而且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的,正是如此的无限循环,无穷往复,才能使领导和群众的智慧相互结合,互相补充,共同提高,达到领导干部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更完善,更实际,党的政策、路线、方针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群众的需求、意愿。

二、毛泽东群众观的时代风险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85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933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24页

从党的革命、执政的历程看,走群众路线成就了我们党90多年年的辉煌历程。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党群、干群关系在一些基层和部门成为“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动摇着党的执政基础。对此,在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脱离群众危险更加尖锐摆在全党面前。透视这种现象,可清晰的看见,由于一些领导干部党性理论修养的缺失,理想信念的不坚定,群众意识的淡薄,毛泽东群众观在当代遭遇了时代挑战,遇到了许多风险。

(一)群众利益弱化的风险。

利益关系是毛泽东群众观的物质基础。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①“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是要“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利益,并在这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水

②平。”这就告诉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应以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为准则,必须自觉的把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当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相矛盾的时候,必须毫不含糊的服从群众利益,关键时刻,为了群众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这样那样损害人民利益的事例:党政机关中的奢侈浪费、吃拿卡要;一些领导干部不是一切为了群众,而是事先考虑自己、考虑小圈子、考虑本部门,根本不关心群众疾苦;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对土地和民居的强征、强拆;一些党组织和干部或者成为基层群众利益的侵害主体,或者成为损害群众利益事件的旁观者等等。这虽然不是普遍性的,但足以可以说明,毛泽东的一切为了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了,群众的一些合法利益被无情的侵夺了。

(二)群众情感疏离的风险。

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基、血脉和力量在哪里?一句话,就在人民群众当中。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把群众当亲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始终心系群众。1943年7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把人民群众当做是“眼睛”、“父母兄弟姊妹”,感情至深,不言而喻。

但是,不容否认,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在情感上疏离群众,行动上疏远群众,态度上傲视群众等对群众缺乏感情的现象时有发生,屡见不鲜。一些部门和干部与民争利甚至巧立名目收刮钱财,不关心基层群众的民生疾苦,亲资本而远基层,傍大款而躲群众;一些干部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无用,不讲理,是刁民,怕接触群众;一些干部沾染上旧衙门习气,老爷作派十足,高高在上,把自己和群众疏离和对立起来,不仅不关心群众疾苦,反而对群众在拆迁、征地、教育、医疗等问题上提出的合理诉求,疾言厉色,呵斥有加,说出一些很不像人话的“雷人”之语,既没有对群众的丝毫敬畏,也没有对群众的半点亲情,从感情上伤害了群众;一些党组织和政府对恃强凌弱、违规违法现象的无视、冷漠甚至袒护、包庇、纵容等诸多侵民、害民现象,等等,这些都在实践上表明,我们党群这个肌体正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抹杀了毛泽东把人民比作水,党和人民的关系如同鱼水深情的款款之言。“鱼水之情”正悄然地发生蜕变。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467页

(三)群众方法简单的风险。

毛泽东指出:“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①在毛泽东看来,群众工作不仅需要付出热情和耐心,而且也是一门必须讲求方式方法的工作艺术,他把做好群众工作视为一种境界,上升为一个高度。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管理经济事务上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各级党员干部在发展经济方面的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也经常看到,常常是本来出发点很好的决策、工程、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对党和国家的形象、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什么原因呢?关键一点就是没有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还是用老办法管理新事物,从经验主义出发,想当然地做事,简单粗暴,缺乏亲和力、号召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个人主义严重,发号施令、做表面文章,或采取强迫命令方式,习惯于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随意训人、骂人、压人等等。根本谈不上方法方式,更不用说什么工作艺术,与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领导方法大相径庭,格格不入。

三、毛泽东群众观的时代意义

(一)牢固树立毛泽东群众观,切实解决好态度问题。实践已经多次证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与胜利之本。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立新中国,从社会主义建设再到今天成功的改革开放,莫不如此。毛泽东同志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得到起码的知识。”②这一认识论观点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

纵观当今社会,部分官员忘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做人做事价值的天平发生了严重的偏移,官本位严重,干群主仆错位、移位现象明显,瞧不起群众,刚愎自用,凌驾于群众之上,把群众当“臣民”,把有诉求的群众当不和谐因素,当“刁民”„„这些行为,降低了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有些领导干部心中没有装着群众,思想上看不起群众,脱离了毛泽东群众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路线问题事关执政党的成败兴亡。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开创了一种新风,叫做“只见公仆不见官”,一方面,说明官民鱼水情深;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加强毛泽东群众观教育,认真查找当今一些领导干部在群众观念、群众立场、群众感情等方面的差距,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等思想认识问题,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始终牢记权力来自人民、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牢固树立和培养“群众情”这根弦,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当作是自己的亲人。

(二)牢固树立毛泽东群众观,切实解决好方法问题。毛泽东指出,做好群众工作,要注意研究工作方法。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9-140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790页

当前,许多领导干部也很重视做群众工作,也经常学习参加一些有关做群众工作的培训班,但一到实际情况,面对实际问题,却显得捉襟见肘,苍白无力。什么原因呢?简单一句话,就是把群众路线的方法简单化了。其实,群众路线是个根本的工作方法,是统筹之计,它不是解决问题的简单公式,套上去就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统筹把握,综合运用。特别是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利益多元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有诸多新要求,新期盼。做好、做精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面临的一大新课题,但毋庸置疑,牢固树立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观,深入把握和理解毛泽东有关的精辟的论述,坚持以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路线为统领,改进和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明确管理就是为群众服务的理念,相信,群众工作一定会常做常新、充满生机活力。

(三)牢固树立毛泽东群众观,切实解决好实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但于以前相比,党群关系却下行线发展,日趋紧张,关键就在于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没有得到落实,部分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背道而驰。通常表现为一些干部调研上搞形式主义,即“调研作秀”。选好路线,握握手,听听汇报,做几点指示,然后打道回府;工作上并不是实实在在,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关心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决策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凭主观臆想,“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拍拍手了事”。这些都与毛泽东群众观点相背离。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必须“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①这种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困难的工作态度和始终不断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的工作实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衷心拥护,仍具有很强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加强毛泽东群众路线教育,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实现难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解决好调查研究不深透、工作浮于表面、决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实际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得到满足,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137页

第三篇:影响领导干部群众观的认知偏差

影响领导干部现成正确群众观的认知偏差研究

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每一个党员干部本应该做到“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2然而,现实中却往往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屡屡表现出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和贪污腐化等言行。而这些令人惊诧及嘘吁的言行所透露的,正是他们对群众的错误认知。

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正确认知源自于党的群众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在多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正确群众观的六大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3尽管党中央及领导人一再强调并以身作则,尽管党的群众观点历历在目,不少干部甚至耳熟能详,但仍然有不少领导干部背离群众路线、脱离群众、贪污腐败,其情其景令人堪忧。

一、领导干部错误群众观的表现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这实际上对错误群众观的行为表现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当前,在1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C】,邓小平文选(第2卷)【A】,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胡锦涛,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2009年1月13日)【C】,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A】,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页。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N】,1990年3月12日。

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同样存在这几种现象:

1,官僚主义作风

毛泽东曾把官僚主义的表现分为二十种,可谓详尽且精彩,如“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4等等。综合这些分析,不难看出,官僚主义者通常喜欢“高高在上,满足于发号施令,工作飘浮,不务实事”、“不去了解基层情况,不关心群众的疾苦。”

5有些领导干部犯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有的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有的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有的办事拖拉,不讲效率;有的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有的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有的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

2,主观主义习惯

3,形式主义表现

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空头口号;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等等。

4,个人主义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脱离群众有四种表现:

一是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野蛮、不讲理、不讲卫生;

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A】,周恩来选集下卷【C】,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2页。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N】,1990年3月12日。

二是不愿接触群众,认为我是干部,群众有事自然会找上门来;

三是不善于听取意见,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些不带普遍性、支离破碎的问题,甚至是不具客观性的,对工作没有指导性;

四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不及时解决。有些事情,就干部看来是小事情,然而群众即认为是大事情,干部没有把群众的大问题快速解决,群众对干部就会失去信心,长期下去,干群关系就不和谐。

5,以权谋私行为

有的由于脱离群众,讲的话是大话、空话、套话,甚至是主观主义的假话;有的由于脱离群众,官气十足,霸气冲天,严重伤害了群众感情;有的由于脱离群众,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怨天尤人;有的由于脱离群众,弄虚作假,办事不公,招致群众痛骂。

有些领导干部犯有严重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有的只图虚名,不务实效,不了解民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说假话,说不负责任的话;有的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搞各种名目的“深入群众”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群众性突发事件。从表面上看工作都部署了,口号也提出了,但往往是工作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实,没有抓到底,结果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没有实效。这种风气如果不纠正,不仅会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落实,也会使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

有些领导干部有严重的消极腐败行为。尽管我们党对腐败现象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惩治,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腐败现象仍有滋生蔓延的势头。近年来,随着反腐败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又一批领导干部落马。从1992年的十四大到200

0年11月的8年期间,全国受处分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有4145人,受处分的地厅级领导干部有331人,受处分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有21人。腐败现象呈现出干部级别越来越高、贪污受贿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涉及领域越来越宽广、敛财速度越来越快、冒险胆子越来越大、大案要案窝案串案增多的态势。

二、导致错误群众观的认知偏差分析

三、减少认知偏差的对策

第四篇:浅谈毛泽东领导思想中的方法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浅谈毛泽东领导思想中的方法论

崔建国

领导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和程序的总和。它在领导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领导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是毛泽东领导思想的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特别重视领导方法。他从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化为系统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

一、毛泽东提出实现领导任务必须解决领导方法问题

毛泽东在《中央关于领导方法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党一切领导同志,必须随时拿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去同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相对立,而以前者去克服后者。”[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75页]他把科学的领导方法提到极其重要地位。毛泽东从一开始进入党的领导活动就十分关注领导方法问题。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25页]这就指明了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实现领导目标的关键环节。科学的领导方法是领导活动的重要因素。如果方法不对,领导工作就得不到广大群众得拥护和支持,就不能朝着正确得方向推进,就会影响到领导工作成败。他把科学的领导方法提到极其重要得地位,他说:“制定正确的领导方法是领导工作党的必要内容。”[毛泽东著作选读第一卷125页]

二、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得方法论原则和基本领导方法

1.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领导思想的核心,是整个思想方法,领导方法的精髓。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这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

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71,759页]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实事求是一词的科学含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对客观事物做周密的调查研究,从中发现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就是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毛泽东同志说:“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91年版899页,900页]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领导方法中的具体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和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觉得力量。群众路线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在领导方法上的生动体现。

执行群众路线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二是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还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群众路线领导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反映了个别——一般——个别的认识规律。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是先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再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事物;总是先认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才有可能进一步认清事物的共同本质。然后,在以对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为指导,继续的研究那些尚未研究过各种具体事物,找出这些事物的特殊本质,补充丰富和发展人们对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党的一般号召反映了对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对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这种一般号召还要回到个别指导中去,在许多新的个别指导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形成新的具有普

遍指导意义的号召和意见。这就表明;个别——一般——个别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本身就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所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个过程也就是制定和贯彻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

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即,如何处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关系的领导方法。它要求任何单位都必须有一个以该单位首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少数积极分子的领导骨干。他们是在群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他们积极正派,团结一致,密切联系群众。通过他们在工作中调动和组织群众的积极性,把上下两方面积极性结合起来。如果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领导骨干的恰当地组织和引导,群众的积极性便不能持久,或许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这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领导方法上具体运用。

三、毛泽东的领导思想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和实践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毛泽东的领导思想中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注重国情的调查研究,注重向群众学习。毛泽东说:“你对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历史吧!”[《毛泽东选集》一卷110页]这是毛泽东自身实践的总结。毛泽东的科学领导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领导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就是说,它是解决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的科学领导方法。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去实现。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各自特点,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领导思想,领导我抗日军民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民主革命时期,党内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同志在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终于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建立了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经验特别是教训,于是有了《反对本本主义》,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要学,但是必须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

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领导实践,形成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是毛泽东领导思想理论的重要贡献。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领导艺术大师。在他波澜壮阔的领袖生涯中,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领导艺术杰作。

参考文献

冯秋婷 《新编领导科学简明教程》2001年 中央党校出版社

张文正主编 《党的领导概论》1991年 中央党校出版社

潘国琪 毛泽东领导思想初探 1994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回避是方法 公平是核心

谷辽海

政府采购中的关联交易是指采购人或其从业人员利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为谋取自身利益,与自己所控制或支配的公司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包括委托代理合同),进行交易的行为。这种利用公共资源与自己进行交易的活动非常具有隐蔽性,极易导致商业贿赂,且严重践踏了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为此,本文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剖析,希望立法机关和管理部门禁止政府采购活动中的关联交易。

2006年1月,某省教育厅离退人员所办理的招标公司受该省电化教育馆的委托,对该省农村远程教育设备的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同年2月15日开标,经过政府采购专家评审,采购人所属的电化教育发展公司中标,另外9家投标供应商全部落标。其中,排列第二的预中标供应商在质疑期限内,向招标公司提出了质疑。

质疑的主要理由为:本次采购项目的采购人系省教育厅直属单位,中标供应商是采购人出资设立的公司,且中标供应商的法定代表人是采购人的副馆长。即:采购人是中标供应商的股东,中标人的利益最终由采购人与中标供应商共同分享。由于采购人是中标人的股东,电化教育发展公司参与投标就是股东意志的直接体现。也就是说,中标供应商提交的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体现的是采购人的股东意志,不需谈判就达成了一致;由于采购人与中标供应商的特殊关系,开标前,中标供应商必然了解本次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因此,中标供应商与采购人是直接利害关系人,在本项目中不具备投标资格,应该执行回避。招标公司对质疑函进行答复时认为,依据《政府采购法》第十二条规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供应商认为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其他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其回避。法律规定的回避人员是指自然人而非法人,本次采购活动中,评标委员会组成人员中曾有采购人的技术人员,已经执行了回避制度。但是,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法人之间回避事由。本次公开招标代理的采购项目,采购人与中标供应商是

两个不同的主体,且都是独立的法人,不存在回避的问题。因此,供应商的质疑理由不能成立。对此,质疑供应商继续进行投诉。很遗憾的是,主管机关的最终处理结果与招标公司的答复内容大同小异。

笔者认为,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体现这一原则,《政府采购法》分别规定了强制回避、公开招标等体现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由于现行法律制度存在严重冲突和缺陷,如果我们仅仅从法条字面上来理解,那么招标公司和主管部门的答复很难说是错误的。

但我国建立回避制度的立法宗旨就是要体现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保证所有的投标供应商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前述案件中的中标供应商由于与采购人存在利益关联,两者之间虽然是不同的主体,但存在着直接利害关系。如果中标供应商在投标时不执行回避制度,那么对于所有参加投标的其他供应商来说,都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对于质疑、投诉供应商的理由,我们不能仅仅从《政府采购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内容来分析,而需要结合立法宗旨和建立回避制度的原因等方面因素,结合公平竞争的其他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中标供应商是否应该回避。倘若允许这种情况的存在,显然有悖于我国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第五篇:毛泽东学习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毛泽东学习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摘要: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学习在他的生活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能够成为当今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诗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来自他对一切先进文化孜孜不倦的灵活学习与运用。他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内容的广泛性等都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大学时间进行学习,从毛泽东学习思想中会得到许多启示。关键词:毛泽东;学习思想;大学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是一个探求知识,寻找真知的过程,是一种古老而又永恒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以及个人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是国家的的人才和希望,他们能否成为国家的栋梁和他们在校的学习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大学时间读书学习,这几乎是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在学习领域里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堪称是学习的典范,他的学习思想中关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等对于当前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毛泽东学习思想

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并不是天赋造就,而是跟毛泽东一生孜孜不倦的学习有关。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他的学习,一直到老。1.1 学习内容的广泛性

毛泽东从小就养成爱读书学习的习惯。无论什么书,只要他认为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见识,能够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他都会废寝忘食地读。少年时,他在学习和干农活之余,经常从老师或同学那里借阅各种书籍躲在被窝里或田间地头勤奋学习;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毛泽东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尽一切可能购买各种书报。

全国解放后,在身边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毛泽东有了自己的图书室,他的读书内容就越发的丰富了: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名著,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到一些地方杂志,甚至是一些读书笔记,他都拿来学习。毛泽东读书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很惊人的,可与其相比的大学问家也不多。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他在中南海的各类藏书近10万册。因此毛泽东在和客人谈话时总是能够博古通今,旁征博引,让人感到他的学识渊博和明达开朗。

通过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毛泽东从最初的“自由主义、民族改良主义、乌托邦等混合思想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读了第一本马列著作《共产党宣言》后曾说:“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初步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我只取了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除了认识更加深化,他还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如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民族资本赎买理论等。在马列主义的指引下,毛泽东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的道路,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总之,毛泽东不仅是一代伟人,而且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个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话幽默风趣的伟大学问家。

1.2 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毛泽东不仅爱学习,而且非常讲究学习方法。他在看书的过程中总是边看边记笔记,对书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质疑。他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认为学习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因此在他看过的书里,经常会发现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有些书不仅看一遍,如果遇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还要反复看,甚至能达到过目成诵的水平。比如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毛泽东至少读了五遍,对书中塑造的人物和书中的语言非常欣赏,他甚至在文章中经常引用《红楼梦》中的故事和语言,并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通过《红楼梦》的学习可以更形象的了解封建社会的生活,对于阶级斗争也有更深刻的体会。

毛泽东还非常重视自学。可以说毛泽东的知识大部分是自学得来的。除了在家乡私塾及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受过老师的直接教育之外,其他的时间都是自己抓紧一切机会进行学习。在他私塾毕业辍学回家后,尽管父亲经常给他布置很多农活,可他还是在干完农活之余抓紧时间看书:有时候在田间地头,有时候在晚上豆大的油灯下,就这样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湖南师范学校毕业后,毛泽东去了北京。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时,毛泽东更像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孩子疯狂的吸取知识的甘露。在革命战争中,有过毛泽东担架上学习的故事,马背上看书的笑谈。建国后,毛泽东在学习方面从来没有懈怠,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同时提倡干部们都要发扬“钉子”精神,勤于钻研。

毛泽东经常告诫身边的战士和干部,学习不要死板教条,否则就要犯错误,要活学活用。他提倡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曾经在1938年的抗大毕业典礼上告诫学员们:“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是讲义之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讲话和谈话中,引证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毛泽东本人一生中也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并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写出了许多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优秀著作,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1.3 学习态度的严谨性

毛泽东认为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只有靠老老实实的学习才能获取知识,并且在学习中要有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的态度。学习可以从人民群众中学到想要的东西,也可以从其他行业中学到知识。因此,毛泽东自幼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只要有空就去向学校的教员讨教学问,如杨昌济、李锦熙、徐特立等,他们经常谈论“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改造社会事”。很多老师很欣赏毛泽东的才华,认为他的言谈“大有见地,非庸碌者”。而毛泽东也认为“生平不见良师友,甚愿日日趋前请教。”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谦虚好学的态度。毛泽东还认为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他曾经对身边的秘书表示要“决心学习,至死方休”。他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晚年毛泽东在患了老年白内障时,仍然坚持学习英语,有时候用放大镜看,有时候让工作人员给他读。一直到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那一刻,他还让人给他读报纸。毛泽东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用自己严谨治学,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毛泽东学习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毛泽东学习思想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系,对当今的大学生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过去相比,大学生现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技术的发达,让他们面临的诱惑比过去增多了,休闲娱乐方式也变的多样化,他们缺少完整的时间规划读书学习。因此,当今的大学生在学习

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仍然以被动学习为主,大部分时间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面对就业压力,学习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也增强。很多大学生把对自己在将来的就业中有利的科目,放在首要位置,如英语和计算机考试;然后是自己的专业书籍。除此之外,其它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的社科类书籍则很少涉猎。

毛泽东学习经验启示我们,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青年学生要想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才能够更有效、更充分地利用大学时光。2.1 要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才能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大学生在进入校门之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业适时地制定一个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近期的目标。然后结合一系列的学习计划,从而不断达到自己的近期目标。在学习中,要像毛泽东一样善于思考和质疑,勤记笔记,不懂就问或反复阅读达到理解消化的目的。在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我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2.2 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和自学相结合

从毛泽东学习的经验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知识也是同等重要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但反过来又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因此只有把书本知识融汇到社会实践中去,同时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强化自己的知识,才能在这种相互融汇的过程中有所创造和有所发明。青年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走向社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然后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再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增强。因此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由老师向学生推荐需要看的书籍,同学之间也可以自发组织读书学习会,经常交流看书的内容和体会,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看过的好书。这样就可以发挥学习自主性,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总之,大学生一定要摆脱考试性被动的学习模式,要主动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读书学习,寻找最前沿的一流的知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边学边做,为解决实际问题去读书学习。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创造人人奋发学习的氛围,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学习思想的精华,做到全民学习,人人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唐蚚.毛泽东与读书学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2,203. [2]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8),55.

下载浅析毛泽东新闻思想中对群众观的认知(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毛泽东新闻思想中对群众观的认知(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二毛学校党支部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 群众路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制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推荐5篇]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3-08新闻本体论 新闻主体论,主要是回答新闻的本源和生命所在的问题。这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新闻的生命力,归根到底也......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洞察了各种......

    当代青年对毛泽东邓小平看法调查思想报告

    当代青年对毛泽东邓小平看法调查思想报告土木0906 罗玉200908141160不久前,我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关于当代青年对毛泽东邓小平的看法的问卷调查。通过这次调查,知道了青少......

    关于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文章叙述了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主要来源,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完善、成熟与曲折发展等历史阶段。阐述了毛泽东干群关系思想的内涵......

    毛泽东建军思想概论(五篇范文)

    《毛泽东建军思想概论》(侯鲁梁著)一书,系统研究、介绍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光辉思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毛泽东建军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

    试论毛泽东关于群众工作的思想

    试论毛泽东关于群众工作的思想 殷庆言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和团结群众的工作。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群众工作留下了大......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 对外开放,对于闭关锁国而言,它是主权国家的一种政策行为。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推动和促进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