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民办高等教育30年发展之路及其与西方民办教育体制的差异和启示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30年发展之路及其与西方民办教育体
制的差异和启示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突破困境到初具规模的漫长发展之路,并且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在和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历史悠久的西方教育体制相比,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和注重内涵发展的飞跃阶段。因而,学习借鉴国外民办高等教育的模式,对思考改革开放3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的问题与成绩,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无裨益。
【关键字】改革开放、民办高等教育、教育体制、质量管理体系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1.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私立高等学校69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39%,占高等学校学生数的37%,其中一大部分为教会学校、国外资金办学,如在解放初期,有些地方仍然是私立学校多于公立学校,如西南地区刚解放时,共有公立高校22所,私立高校却达30所。上海解放初期有高校40所,其中就有30所是私立,占75%。南京和武汉解放时公私高校大约各占一半。并且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校,如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等。解放后,这部分高校大部分分拆、解散,并逐渐转为公立学校,此后30年间,我国没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从1978年到1985年第一次全教会召开,高等教育处于拨乱反正、恢复发展阶段,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至今,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改革、大力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拉近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差距,极大的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起点。可以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兴起,正式开始于80年代中期,特别是近年来,已经取得十分显著的发展,正在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力量。
2.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每10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含各类高校)在校生数远低于七大工业国。不仅如此,我国在这项指标上还远少于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的2729人(1994)、韩国的4930人(1994)、我国香港地区的1677人(1993)和台湾省3301人(1995);与我国周边地区的马来西亚的884人(1993)、印度尼西亚的951人(1992)、伊朗的1184人(1994)、菲律宾的2716人(1993)、蒙古的1377人(1994)等也有较大的差距。
由于国家财政以及政策导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全国公办高等教育财政经费在绝对数量上虽然有所增加,但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用支出却连年下降,极大的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捉襟见肘的高等教育财政还使得许多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贷款,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 也给国家、银行和高校自身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此, 依靠国家财政来扩充高等教育资源总量的道路行不通, 只能依靠社会资金来支持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此时,民间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截止到2007年,我国的民办高校总数已经达到596所,在校生280.5万人,10年间高校数量共增加了11倍,从最初的白手起家,到90年代初期企业加盟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日益改善。现如今,校企联合联办、引入国际化办学条件与办学设施已经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在数量和质量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的普及,使得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目前小学和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已经分别提高到98.9%和60.2%,高等教育人数也突破了1000万人大关,18-22岁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超过15%。纵观30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民办高等教育如下的发展趋势。
1.政策扶持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建国到现在,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存在很大的变化。建国之初,原有的私立大学不复存在,全部转为公立大学。自1952年到改革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是由清一色的公立大学组成。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事件不长,从1986年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北洋大学的建立到现在也不过只有112年历史,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更短,基本上都是从8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这就对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投入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教育资金投入在投向重点高校、特色型高校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大批的适龄受教育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问题。国家投入不足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也逐步凸现,为此,1982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明确提出:“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国家政策上引导、扶持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就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资金来源和办学配套设施的问题。
2.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
1986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仅有370余所,而到2005年,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达到1321所,1995年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数为71万人,1996年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和民办普通高校二者学生之和为131.37万人;2005年二者之和为214.32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 300多倍。其中民办普通高校的学生数增长最快。
可以看出来,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民办高等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规模也不断扩大,如西安欧亚学院、浙江万里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一大批走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前列的学校纷纷突破万人规模、校园面积突破千亩、在职教职工突破500人大关等等。这说明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并和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影响力和社会贡献程度逐步加大。
3.积极引入多元化办学理念
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初期,大部分由私人办学或企业办学,其办学条件和发展往往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教育部门重视程度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这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极为不利,因为,现阶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校级合作机制,积极解决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的问题,对人才的需求由“为我所有”变“为我所用”,如仰恩大学、三江学院利用所在城市良好的公办高校办学环境,采取返聘、双聘、社会兼职等多种方式,积极改善办学软环境。
这也反应了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多种渠道办学的客观需要,标志着我国教育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与西方的差异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民办高等教育模式,对现阶段提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做好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过渡期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和监督反馈体制的改革也具有极强的铺垫作用。
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私立高等教育,仅以美国为例,排名前20名的学校几乎都是私立高校,私立高等教育总的特点是:历史长、比例大、质量高。西方最著名的大学几乎都是私立大学。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西方比起来有比较大的差距。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西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如下差异:
1.办学模式和结构的差异
从办学情况来看,要处理各级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这三个层次各就其位,各具特色。就专科教育而言,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和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等办得很有特色,这些专科学校长期以来恪守培养专科人才的宗旨。就本科教育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既有文、理、工科结合的综合性大学,也有多科性和单科性的专业学校。但是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较低,大部分还提高在对专科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能够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民办本科仅有43所,其中大部分为最近几年才升格。很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结构很难和西方的人才培养结构想媲美,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显然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其中,甚至有一部分民办高校存在违规办学的情况,盲目扩招,造成办学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如此往复,较大程度上破坏了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之路。
2.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程度的差异
美国私立高校的发展,往往集中了当地优秀的办学条件,政府只起到监督引导作用,高校的专业设置、发展方向往往直接和市场和社会需要相挂钩。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发展情况是由高度集中的公办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演变而来,但是,这种教育体制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发展,会遇到十分明显的问题。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只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可能在一些方面出现“市场失效”,而只用政府配置资源机制,又可能出现“政府失效”。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发展极为不平衡,前者表现为管理失序、办学行为规则不明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可信度受到损害,后者则表现为投资渠道过窄,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灵活适应外部需求。今后,应当从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国情的环境背景出发,改善政府宏观管理教育的功能,不断地探索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相互协调、配置资源的最佳点,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在耶鲁大学,学校的管理者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而是由资深的专家教授组成顾问团,实际上他们对学校的指令计划、教学命令具有极大的权力,而高校领导者,往往只是负责对外工作、募捐等事宜。可以看出,政府以往依靠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财政拨款的手段,正在逐渐向教育法律法规、指导性计划、导向性政策、财政拨款、专项资助、组织评估等多种手段转变,改进对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支持方式。同时,政府也在积极的借助市场机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以期营造出合理、规范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3.社会发展环境的差异
西方教育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提倡个性个、独立化的教育模式,公立高校呆板的教育模式往往不适合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因此,民办教育的发展相对而言,就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并且,由于办学门槛的提高、捐资制度的发达,西方的投资办学之路已经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相较而言,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刚刚走过不到30年的发展道路,最大的力量来自投资办学,而事实上,投资办学之路也并不平坦,办学基本上等同于捐资办学,盈利空间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在无形中阻碍了部分投资者投资民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对于已经投资者而
言,由于对于办学所需资金、设施缺乏思想准备,往往在前期投入后,对后期投入底气不足,使得这些学校的处境十分尴尬。
因此,寻求多种资金来源,改变目前民办高校单一的资金渠道,或者对民办高校做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今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西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西方高等教育数百年以上的发展历程显然不可能全盘复制到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来,但是,从中学习优秀的办学经验、转变办学理念,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却是摆在我们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1.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办学环境。在以前的高校改革中,我国已经给民办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除了指导招生、规范办学之外,民办高校获已经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也充分实现了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民办教育除了和公办高等教育形成高度互补的关系之外,还应和公办高等教育形成良性竞争格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质量和效益,增加整个社会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社会也不再全盘否定利益驱动机制,相反,利用好当前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深层次上唤起人民的主观意识观念,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提供充分的自由。
2.准确定位,积极参与建立终身学习体制。
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年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因此,经济因素和人口压力是我国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公办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模效应,起步较晚的民办高等教育依据常规发展,已经很难铸就国外一流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的条件,所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机遇,对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准备定位就显得十分必要。
与此同时,在当前终身学习理念下,人们在现代化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将被贯穿于人一生的学习模式所替代,民办高等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今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选择教育的多样化需要,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沟通,参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衔接,在当前一段时期内,仍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抓住国家积极对外开放的机遇,建立起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环境和WTO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变以往的“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并逐步走上“终身教育”之路。
五、夯实基础,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引导民办高等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并逐步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心依旧十分坚决。事实上,中国未来的民办高等教育还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政府二十几年的持续政策支持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迫切的想要办好民办高等教育的美好愿景。
尽管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也并非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学习借鉴西方优秀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吸收西方数百年来的民办高等教育优秀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将对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总之,从世界范围来看,民营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中国而言,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民办高等教育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普及化和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然选择。
第二篇: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管窥
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管窥
肖求如 欧阳勋 章洪波 蒋佳宏
为学习借鉴陕西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经验与举措,我们于6月3日~7日考察了该省民办高职学院发展状况。其间,与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董祥林会长等同志和陕西省教育厅财务总监张新民、民办教育处处长权秋虎进行了座谈,交流了两省的教育方面情况,重点交流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听取了他们对该省近年来出台的扶持民办教育政策和相关措施所作的阐释及说明;在西安市区实地考察了1所民办本科学院和2所民办高职学院。
一、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及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1.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为大西北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48万,辖10个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6个县(市、区)。全省地形南北狭长,由北至南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黄土高原,约占全省面积的45%,人口的15%,畜牧业比较发达,能源资源富集;中部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约占全省面积的19%,人口的60%,是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和科研教育基地;南部是秦巴山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6%,人口的25%,水力、矿产和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2012年,陕西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4451.1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8557元,约折合6110美元。全省财政总收入2800.1亿元,总支出3326.9亿元。
2.陕西省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年底,陕西全省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高等教育 共有高等学校9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9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2.71万人,在校学生102.63万人;研究生招生3.13万人,在学研究生9.43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6.5万人,在校学生19.88万人。
中职教育 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30所,全年招生19.62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52.67万人。
基础教育 共有小学7994所,招生37.88万人,在校学生234.62万人;普通中学2295所,招生73.02万人,在校学生225.7万人。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分别为99.87%和99.74%。
学前教育 共有幼儿园5784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117.4万人。另有特殊教育学校46所,在校残疾儿童6046人。
陕西省全年教育支出693亿元,占财政支出20.8%。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25
所,幼儿园、学前班和特殊教育生均经费分别达到200元、1000元和1500元。按照高出国家基准定额300元的标准,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其中寄宿制学校又提高了200元。以每生每年400元的标准,为普通高中补助了公用经费。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提高到本科生1.2万元、高职生9000元。营养改善计划、蛋奶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等政策惠及277.9万人。
3.陕西省民办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及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
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和教育厅的同志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民办教育事业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市政协组织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陕西民办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而且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陕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12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4763所,在校学生达140.7万人。其中,幼儿园4191所,在园幼儿64万人;普通小学182所,在校学生12.5万人;普通中学196所,在校学生23.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45所,在校学生14.4万人;普通高校18所,在校学生17.3万人,其中本科高校8所(含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格的1所),万人以上规模的高校10所;独立学院12所,在校学生8.9万人;省管民办高等教育助学机构9所,在校学生2260人;另有民办特殊教育学校10所。
二、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好的几个因素
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被该省党政主要领导誉为“陕西教育事业一张亮丽名片”,多次强调要加大对民办高校扶持与引导的工作力度,确保“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据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董会长介绍,该省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大致居全国4~5名。陕西全省高校有在校学生119.1万人,民办高校学生就占了21.99%,达26.2万人。
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发展较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4个方面:
1.公办高等院校基础雄厚、规模大,为民办高校发展创造了先天良好条件。新中国建立后,全国按区域设立了大区管理机构,如华北局、中南局、西北局等,代表中央统筹管理本区内各省区行政事务。高校也相对集中在大区所在地。西安市是原西北局驻地,与我省相比,公办高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办学水平高。如陕西省现有公办本科高校57所(不含军事院校)、民办本科高校10所、独立学院12所(相比之下,湖南省公办高校仅32所、民办本科高校2所、独立学院15所)。改革开放后,陕西民办高校充分借助本省公办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学科资源、管理资源,迅速发展壮大,在全国异军突起。
2.在对待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政策上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
这个“一视同仁”,首先体现在生均经费的拨付上。陕西省对凡是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备、财务资产管理规范的民办高校,比照公办高校生均经费的标准拨付。如省管的民办本科高校,从去年起,生均经费拨付标准已提高到1.2万元,民办高职学院生均经费为9000元。除此之外,还允许民办高等院校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其次是向民办高校选派推荐校长、党委书记,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水平。三是支持公办高校为民办高校培训教师,扶持特色专业。由于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得陕西省民办高校呈现出运转经费基本不缺,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日益鲜明,生源充足且招生成本低的独特局面。据了解,由于民办高校享受了生均经费的补助和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的政策,有较充足的资金用来保障并逐年提高其教师的收入,如民办高职学院教师的年人均收入,一般在4.5万元左右,个别民办高职学院教师年收入达到7万元左右。
3.出台强力措施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中,国内某民间机构发布了全国各省民办高校排名,显示陕西省民办高校整体水平的排名位置,比上一年略微后移,由第四名后移到第五位。这一信息引起了陕西省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指示一定要采取措施,保住陕西省民办高校这张“亮丽的名片”。同年末,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制度健全、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使该省“民办高等教育保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成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力量”。并决定省本级财政从2012年起,设立每年3亿元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民办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改革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表彰和奖励为民办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这些信息经各媒体报道后,在全国民办教育界引起了高度关注。据了解,2012年、2013年的该专项资金已经按《意见》的要求如数拨付到了陕西省教育厅的专项账户。前不久,省教育厅已拟定9条标准,拟按标准对民办高校进行逐项打分,然后以项目扶持的方式,拨付这两年的专项资金。据陕西省教育厅财务总监张新民同志介绍,这些钱不会用来给民办高校买设备,主要用于扶持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项目、师资队伍建设等。
4.积极引导民办高校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
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和陕西省教育厅的同志介绍,该省民办高校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学院,大都发展很好,生源较充足,毕业生就业渠道也十分通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校都十分注重优质办学和特色办学。而这,恰恰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引导民办高校走特色、优质发展之路,促使“一校一品”格局的逐渐形成,避免同质化竞争,确保民办高校良性发展。
如我们实地参观考察的西安思源学院(本科)和西安海棠职业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等3所民办高校,均体现了“一校一品”的独特魅力。
西安思源学院:强化工科特色,兼及文、管、经、法。
西安思源学院创办于1998年7月3日,其前身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培训中心,后由西安交大产业集团与该中心联合创办了西安思源学院。经过十余年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本科、专科高等教育为主,以工科为主导,涵盖文、管、经、法等多学科专业,多层次的普通本科高校,校园占地1400多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在校生18000余人。该院充分发挥与西安交大的长期专业协作优势,使该院的工科成为强势主打学科,并以创新的发展理念,超前的发展意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以理工科建设著称的民办本科学院。
西安海棠职院:以中医美容为特色,兼及艺、管、工科。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由海棠国际集团于1996年创办,前身为西安海棠专修学院,2004年升格为高职学院。经17年发展,已形成以中医美容专业为龙头,医学健康保健类专业为特色,艺术类、管理类、工学类等并举的专业体系,学院占地500余亩,建筑面积12余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3000余人。该院依托企业的背景和资源优势(海棠国际集团下属600多家直营店,数千家连锁经营机构及海外分公司),为毕业生创业和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该院以中医美容为主打专业的特色,在陕西省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的。
西安汽车科技职院:突出汽车技术教育特色,兼及路桥、机械等工科。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创建于1987年,办学26年来,紧紧咬住汽车专业教育不放松,兼及与汽车密切相关的电子、路桥、机械等专业,先后为社会培养了5万多名汽车专业技术人才。该院占地面积14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2000余人。该院先后与德国奥迪、保时捷和英国捷豹、路虎等国际著名车企及上海通用、东风标致、北京现代、奇瑞、比亚迪、陕汽重卡等国内大型车企深度合作,开办校企合作班,实行“订单教育”,培养企业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毕业生铺就了高品质、高稳定的就业渠道。
三、四点启示
陕西省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环境应该说是十分优越的,归结起来,有以下4点值得我省借鉴和学习。
1.“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陕西省对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所有民办学历教育学校,基本上做到了与公办学校一样同等对待,不论是招生、评优、教师培训,还是建校用地、科研项目申报和生均公用经费拨付,均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2.“高度重视”的强力扶持举措。陕西省高层领导视民办高校为该省的“亮丽名片”,不仅关注其持续、健康发展,还设立每年3亿元的财政专项经费,重点从民办高校软件建设上给予扶助,促进其办学水平、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这种引导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在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上给予指导,帮助各校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做精做实“一校一品”,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和无序竞争,又因大量吸引外省学生而化解了生源争夺的矛盾。
4.高水平公办高校的开放性支持。陕西省的公办高校办学实力雄厚,它们对民办高校不仅不排斥,还对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学校管理给予帮扶、指导,有些还与民办高校进行项目合作。该省公办高校对民办高校的开放性支持,促使其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第三篇: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可分为初创、试办,快速发展及规范发展3个阶段,并逐步形成了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注重培育各自办学特色、重视民办高教立法等特点以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等发展趋势。由于公办高校的逐年扩招、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使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已基本可以满足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过,我国高等教育文凭考试仍然存在诸多弊端,如办学不规范、合格率低、无序竞争等。下面,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完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目前,社会上和部分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的作用认识不足,存在公、民办高校的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公平等问题。另外,对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贫困学生的助贷学金等问题也有待解决,因此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是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1.要尽快出台鼓励、扶持的具体政策
⑴用地政策。政府在现有政策框架内,应优先、及时安排民办高校建设的用地指标,并帮助解决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中的具体困难。
⑵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对民办高校建立税收优惠机制,对投资办学者采取税前列支、减免所得税,对捐资办学者实行所得税额税前扣税等政策。
⑶招生政策。政府对办学条件、教育质量较好的民办高校,可安排一定比例的跨省、市招生计划以及海外招生计划(如仰恩大学)。在录取批次安排上,可与公办普通高校同批录取,适当降低录取线。
⑷人才制度支持。政府应对民办高校的教师和高级管理人才按事业单位核定编制,待遇由民办高校参照相关标准自行制订与给付,还要为公办、民办及其他类型院校之间的人才合理流动创造必要条件。
2.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
设立基金的目的是对民办高校实行补助和奖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在校生数实行补助;二是通过绩效评估对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发达国家(地区)都有此政策,可以借鉴。资金来源可由政府财政补助、学校依法纳税的税费退税及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师结构优化包括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优化。首先,民办高校应逐步建立以硕、博士高学位为主要组成的学历结构和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的职称结构,这也是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其次,在专兼结构上,民办高校必须建立以专为主,专兼结合、老中青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要鼓励公民办高校教师合理流动。为此,民办高校必须采取有力举措招聘硕博研究生,高薪聘请名师,并把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度化。特别是对近年来大批招聘的本科生,民办高校必须通过学历培训、攻读研究生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并把专业培训列为青年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此外,教师职称评聘,工薪晋升,社保、医保以及评优活动等也应逐步制度化,以稳定教师队伍。
三、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民办高校必须改变依靠学费收入滚动发展的单一渠道,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除了学费收入和政府资助外,还应包括科技服务和校办企业创收、社会捐赠、融资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此外,如何鼓励、引导海外华侨华人和本地民营企业家捐资办学,以及对捐资办学者如何实行所得税额税前扣税的优惠政策,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笔者想着重提出的,一是社会捐赠,我市素有海外华侨华人和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办学的优良传统,应着力发掘其潜力和优势;二是融资,银行贷款是新的热点课题,民办高校要发展,需要较大投入,因而向银行贷款,“银校合作”直接融资就成为筹资的新渠道。在海外,私立大学都有贷款、直接融资办学的先例。而民办高校如何进入资本市场,贷款融资已成为热点课题。在倡导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的同时,民办高校还应加大办学经费的监管力度,保证资金的健康运作。
在争取企业资金方面,政府应该允许企业用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由同级财政列入下一专项预算,予以补助学校;允许以股份形式筹措办学资金;允许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开办的校办企业,经教育、税务部门确认后,在税收上享有公办学校校办企业的政策,其减免税所得主要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社会捐助和学生家长赞助的款项,应在专户储存,专款用于校舍建设或其他教育机构使用。
四、规范与监督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
规范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近几年来,我市民办高校已有很大发展,政府应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进行规范,加强监督,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办学特色的评估,并形成制度。评估工作要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管理服务,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监、评监结合,并探索建立民办高校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把评估工作制度化。开展行政执法。政府要严格监督《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执行,促进民办高校依法办学,增强民办高校办学者的自律意识。同任何其他行业一样,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仅仅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办学者的自律行为。
五、加快办学特色建设
当前,社会开始逐渐认可民办高校的作用,民办高校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争取新的更大发展。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一方面应当同其他各类高校的专业设置相互补充、相互联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各类人才需求的总目标。另一方面应当同民办高校内部各专业类型和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总目标的同时,又能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具体目标。
在联合办学方面,民办高校应该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打造知名教育品牌,增强竞争力。根据办学条件民办高校可采取以下应对举措:向海外招生,特别是向华人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地区招生;开设涉外专业和课程,培养涉外专业人才;联合办学、互相承认学历,有条件的民办大学要走出国门办学;互派教师、互相交换留学生;合作进行项目研究、联办学术研讨会等等。总之,涉外教育已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质量与特色是民办高校的生命力。民办高校在着力提高质量的同时,还要注重培育各自的办学特色,以提高社会声誉和竞争力。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培育,包括办学理念、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与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另外,德育教学也应该突出自有特色,由于民办高校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并创造条件在所有民办高校中建立校党委会,配备专职党委书记,同时组建一支高素质并相对稳定的政工干部队伍,以保证培养任务的完成。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它一方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模式,促进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作者单位:大连科技学院大连阳光世纪教育产业
投资有限公司)
第四篇:浅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浅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摘要: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大家长和青年学生对成才的渴望,民办教育已成为一个消费首选的重点领域;此外,社会教育观念及教育消费模式的转变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机,社会需求的急剧增长是民办教育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特色可持续发展 前言
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作出了贡献。但是,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和困扰,如何及时将诸多压力转化为动力,并根据自身的历史、师资情况、学科设置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自己的定位,坚持走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今民办教育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发展。
一.管理创新,激发活力
民办高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大,市场意识和经营观念较强,因此更具有管理创新的条件。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参照,借鉴企业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大胆创新,不断优化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二.错位竞争,拾遗补缺,凸显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我国民办高校要“拾”的“遗”,“补”的“缺”,并非是公办高校已经把教育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之后的“残羹剩饭”,而是有着发挥重要作用和凸显特色的广阔天地。就民办高校当前而言,为主的还是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是社会的急“缺”之所在。
三.创新融投资模式,解决民办高校的资金问题
办学资金紧张一直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私立高校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资金筹集与运作问题,广泛拓展筹资视野,不断开辟新的融投资渠道。如成立专门的筹资机构,制订筹资策略,搞好公共关系,争取政府财政拨款、贷款贴息、减免税费等各项财政支持;改革融投资体制,引入市场机制,通过股份制、集团化等各种模式,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办学,吸纳企业和个人投资(包括职工持股);改革资产管理体制,为贷款融资创造条件,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姻”介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要加强资本运作和管理能力,尽力降低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从单纯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做大总是有限的,它将受到需要与可能的限制,而依靠质量取胜和特色创新来做优、做强,其发展空间是无止境的。民办高校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和培养方法的改革,严格进行考核、验收,以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产学结合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而这类人才的很多知识能力结构通过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是诸如工程意识、岗位的行为准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一些关键的能力等等,往往是需要在生产第一线,需要产学结合,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才可能形成的。又例如,技术应用与基础理论不同,一些基础理论几百年了还在应用,但技术应用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致使教材、知识点大大落后于实际,造成毕业生不能立即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这个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产学结合来解决。
结束语
总之,民办高校在发展中一定要靠实力取胜。这个实力包括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塑性。减少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思想痼疾,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力”,学生的就业力将是我们民办教育集团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显著特征。
参考文献:
[1]信力建,孙红璎.集团化办学的资本运作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 2002(7—8)
[2] Joe Chang.民办职业教育 外资徘徊在门外.全球财经观察 2005
[3]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4]联邦德国职业教育促进法1990
第五篇:民办高职生存发展之路
民办高职生存发展之路
摘要:民办高职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从浙江江南理工专修学院三年的办学实践,我们的体会是:质量是生命之源,特色是立身之本,延伸是发展之路;办大、办强、办出特色是江南理工专修学院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民办高职质量特色延伸发展
浙江江南理工专修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学院,地处浙江东南玉环县,现有学生3000人,占地150亩。民办高职受教考分离的约束,要自筹经费、自找生源,如何生存和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拼搏!从学院三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的体会是:质量是生命之源,特色是立身之本,延伸是发展之路;办大、办强、办出特色是学院追求的目标。
一、教育质量——“宽进”“优出”
民办高职在其他高校之后招生,生源质量相对偏低,学生缺乏刻苦的学习态度,文化基础较差,有的学生生活散漫,有逆反心理,不愿受管。将这样的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培养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并非一件易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提出了“宽进”“优出”的指导思想。对民办高职来说,“宽进”“优出”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不“宽进”,没有生源,“优出”无从谈起;只有实现了“优出”,培养出高质量的有用人才,学院的社会信誉才会提高、生源才会拓展;有了生源,资金、设备、师资就容易解决。在“宽进”的条件下实现“优出”,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必须做实实在在的努力,必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教育优化
1.要关爱尊重学生对“宽进”学生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去分析,他们也有许多优点,如大多数人幼稚中透露出单纯,倔强中反映出豪爽,固执中反射出开朗。他们需要关爱和尊重,关爱可消解他们不服管的逆反心理,尊重可重树他们的自信,鼓励可促进他们的转化。教师要有转化学生的信心,学生才有信心转化。
2.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根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方面。一个人有了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远大理想,就会坚持发奋学习,就会注重锤炼品德,就会勇于进取创新。因此,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要做细、做实,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要寓教于学、寓教于乐。
3.要重视教育管理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进行,要有配套的规章制度,要公布、宣传、实行这些规章制度。在执行规章制度中要重视检查、督促,要有奖有罚,奖罚公平得当,奖罚要能服众。有的学生对“管”有习惯性的反感,我们反复强调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必须学会被人管,学会管别人,更要学会管自己。工作中,我们强调要重视过程管理,学院的领导和管理干部都着重抓过程管理、“事必躬亲”,以抓好过程管理来实现目标管理。
4.要培养学生干部要重视发挥团委、学生会各类学生干部的自治自管作用,全校学生干部的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果这些干部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那么管理工作就能好做得多。对学生干部要重培养、严要求,还要讲清工作任务,提供工作方法。我院的学生,以前在学校里大都没当过主要干部,干部该怎么起作用、有哪些职责、应讲究哪些工作方法,他们都不太了解,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要精心选择干部、耐心培养干部、大胆使用干部。
(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严格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学院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符合专修学院特点的教学计划,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实践和军训等方面;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授课学时上,要严格遵照上级规定,统考课加强,校考课开足;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注意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委托主讲教师制定了所有校考课及大部分实践环节的大纲,使讲课、辅导规范,检查有据。教学计划中,还增加了某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容,增加一些课时,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
2.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学校逐步完善教学规章制度,立下规矩,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师、学生的考勤和考试制度,校考课区间学分制,考试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辅导制度,教与学的奖励制度,管理干部听课、下班检查制度等。
3.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学中,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了“精讲多练、勤考核、细分析、有措施”的要求。“精讲”是指因材施教,以“必需、够用”为度;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形象化;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反复讲,分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讲。“多练”、“勤考核”是按考纲要求,编出能覆盖全部知识点的练习题和考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尤其是复习迎考阶段,一定要拿出规范的模拟试题给学生练习,并进行考核。“细分析”就是对学生
平时的学习情况,对每次考试成绩,进行认真分析,细分成绩档次,分析教与学的经验或问题,细找学不好的原因。“有措施”就是通过分析后进行查漏补缺,属于知识性方面的缺陷,由主讲教师和助教去解决,根据后进生面的大小,或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和分层辅导;后进生面过大,可安排多个教师帮助辅导;对于学习思想、学习态度上有问题的学生,则由班主任或教务
处、学生处干部负责教育,务求人人有所进步和提高;对于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良的学生,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表扬,努力营造勤学、好学的风气。
4.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江南理工专修学院自创办以来,就高度重视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克服困难,以比较优惠的条件从知名和重点高等院校中聘请专家来治校、教授来教学,并依靠这些专家教授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逐步顶班上岗。学院给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业务提高方向,指导他们制定三年进修计划,一般要求他们经两轮全程助教,经过几次试教后才开课主讲;对于课程设计、大型实验之类的实践环节,都要求在主讲教师指导下试做一遍,然后去指导学生,给青年教师打下扎实基础,使学院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办学特色——“明需求、高起点、重实践”
上级领导非常重视专修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专修学院办大、办强、办出特色。特色是专修学院的立身之本,有特色才能吸引到生源,才能将学院办大、办强。我们经过周密思考、准确定位,提出了“明需求、高起点、重实践”的办学特色。
(一)明需求
1.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急需专业玉环县原是个“小岛、小农、小企、小城”的小县,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弘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创造一流”的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百强县和浙江省教育强县;年销售上1000万以上的企业已有169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6家;1978年到2000年工业总产值从4750万元增加到190亿元。民营企业飞速发展,已形成了科技、汽摩、机电、阀门、包装和眼镜六大县级工业园区。但县领导也清醒地看到,玉环企业装备落后,科技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科技人才匮乏,全县职工16222人,持有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仅300人,这已成为玉环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玉环县办专修学院,突出理工,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工商企业管理和会计等最急需的五个专业。
2.根据社会和群众的需求,指导招生和就业学院一直将社会调查作为办学中一个经常性的课题。申办学院时,从社会需求的角度作过周密论证;各专业的招生,是分别对玉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对各职业中专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和升学意愿做了详细调查后确定的。学院还走访、调查了十几个工厂、企业,向厂长、经理、车间主任、工人师傅了解毕业生在实习中的能力和表现,征求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要求;向实习生了解进厂的感受,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要求,以有效地改进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
(二)高起点
1.聘请高素质的教师学院从办学第一年起,就以比较优惠的条件,从多所名牌高校聘请领导干部和教授,到目前已聘请了43名正副教授,其中有专家,有原大学里的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有研究生导师,有双博士生,有高级工程师。他们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治学精神、人格魅力,吸引、教育了学生,社会影响很大,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提高,通过老教授的传、帮、带和青年教师自已的努力进修,学校已有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有5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有15名青年教师被聘为助教,其中12名已能独立开课。
2.购置高标准的实验仪器设备办学初期,学院经济困难,在县领导和各企业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努力,投入专项资金500多万元,添置了15台普通机床、10台数控机床、2台铣床、2台磨床、350台电脑,建立了多媒体语音室、财会模拟实验室、制图力学实验室、电子电工机床线路控制室和微机原理实验室等10多个实验室和3个金工实习车间。
(三)重实践
1.重视计划安排学院将学生实践教学分成设计型、操作型两大类;操作型实践教学又分成校内操作和校外实践基地、岗位实习两类。在计划安排中要保证实习、实践教学的时间,前5学期,每学期安排2星期校内或校外实习,最后一学期安排3个月社会实践。
2.提出明确要求在组织领导上,由院长亲自挂帅,教务处、学生处、实训处分工负责;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对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也提出明确要求,要求他们写出说明书,画出课程设计的全部图纸,经领导审查后上岗指导学生,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正规化。
3.加强教学检查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生的思想工作;学院领导和管理干部,定期下实习单位检查毕业生实习情况,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最后要抓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组织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完善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办学特色是办学综合效果的体现。首先,要有一个素质高、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要有十几位甚至几十位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改革热心人,要有脚踏实地干工作、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思想作风;办任何事业,人是决定的因素,领导者和骨干教师的素质,是形成特色的关键。其次,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特别要在有人才供需关系的企业建实践基地,既直接为当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服务,又为培养人才服务。第三,还要注意对学生德、智、体、能诸方面的全面素质教育。
三、延伸发展——大中专专业衔接、中高等教育融通、成职教同步发展
浙江江南理工专修学院,是由原坎门西台初中——坎门职技校、坎门文化技术学校——玉环县技工学校、玉环职业教育中心延伸发展而成的;目前的办学格局是三校一地,统筹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中专专业衔接,中高等教育融通,成职教同步发展,并与国外几所职业技术大学达成了合作办学意向。目前在校3000学生中,高职生1200人,中专生1200人,成教学员600人,这种发展道路和办学格局,显然具有小县城民办高职的特殊性,也具有民办高职发展的共同规律。
1.大中专专业衔接、中高等教育融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玉环县地方民营企业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工场,到简单机器操作的工厂,到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上档次、上等级的工厂,再到自动化程度提高、流水线生产、产品畅销全国、远销国外的实业公司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各厂工人的数量从十几人增到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这些工厂对工人素质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过去只要求能干体力活的工人,现在既需要技术人员,又需要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WTO后,更需要科研开发人员和外经贸人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及其家长对子女的就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只要求进厂找份工作,现在却要求有技术、有专长,目光远大的人还要求有学位;反映在就学的要求上,开始只是进职技校学点技术,现在却要求上大专,有的还想读本科,也有的想出国深造。上述发展趋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共同的。所以,学院大中专都办,中高等教育融通,相同专业大中专专业衔接,这是社会的需求,是时代的必然;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群众收入的增加,又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专修学院要以校养校、滚动发展,收费显然较高,但据我们在玉环当地调查,87%的家庭都能负担子女的学费;对于13%的困难学生,学院依靠企业的委培制度和投入的教学奖励基金,以及学院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可以予以解决。
2.成职教同步发展是民办高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头十年的技术与教育计划》指出:职业教育要满足现实需求与发展需求,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开放的、灵活的、多元化的职教体系,涵盖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浙江江南理工专修学院已在办学功能多元化上做了有益和有效的探索,在办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全日制学校教育,并积极开展业余职业培训,加强与地方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到目前已培养了2000多人次;委培制度也在施行,中捷公司每年为30名贫困生负担50%的学费,学生毕业后到中捷公司服务和就业。目前正在进行“3+2”、“2+3”、“2+3+2”和“中、专、本”延伸办学模式的尝试。
3.办大、办强、办出特色是民办高职延伸发展的有机整体民办高职的延伸发展,不能只着眼于办学形式、办学规模,而应着重研究办学的质量和办学的特色,我们追求的是将专修学院办大、办强、办出特色。“大”、“强”、“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办“大”就无法生存,“强”、“特”更无从谈起;不办“强”,质量低,就无法办“大”,也“特”不起来;没有特色,既“大”不起来,也“强”不起来,而要办出特色,必须要有“大”和“强”作基础。所以,只有将“大”“强”“特”三者当作一个整体,努力推进,目标才能实现。(好范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