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周作人因何失和

时间:2019-05-14 05:1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与周作人因何失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与周作人因何失和》。

第一篇:鲁迅与周作人因何失和

鲁迅与周作人因何失和

鲁迅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二弟周作人,比他小4岁;三弟周建人,比他小7岁。从1919年起,收入丰厚的鲁迅将母亲、二弟全家与三弟全家都接到了他在北京八道湾购买的一所大宅院,一大家子人开始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四年之后的1923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却意外地断了交,绝了情,搬出了八道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中国文化史上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真是了不起,特别是鲁迅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年纪差得不是太大,周作人的成长都是由他的兄长鲁迅一路引导,鲁迅不但负责这个家庭的物质生活,还负责引导弟弟们的精神方向。鲁迅到南京上学,也把他的弟弟接到南京上学,鲁迅去日本留学,后来也把他的弟弟带到日本留学,在留学过程中以及回国之后,兄弟两个人并肩战斗,一块写文章,一块做学问,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名的先锋健将,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弟弟周作人还比鲁迅名气更大一点。那个时候,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很多人后来才知道周作人有一个哥哥,他的学问也不错。比如后来成为著名武侠小说家的白羽,年轻的时候仰慕周作人,写信要求拜见,有一天到府上拜见周作人,结果周作人不在家,鲁迅出来接待他,说我是周作人的哥哥,我跟你谈谈吧。白羽说,既然他不在家,跟你谈谈也行。周树人问他喜欢读谁的小说,白羽说一个人是冰心,一个人是鲁迅,周树人说鲁迅就是在下,白羽这才对他很尊重。很长时间内,周作人名气更大一些。谁也不会想到,这样好的兄弟,思想感情这样接近的兄弟,最后会分裂、分手,会绝交,所以我想是不是因为感情太好了,上天嫉妒,也许是命里注定,结果他们由不分彼此,最后发展为终生不再来往。

鲁迅与周作人为什么会失和?这已经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和鲁迅研究的一大谜团。人们想象不出:本来最为亲近的兄弟两个,最终会绝交,终生不再往来。更为不解的是,两人绝交之后,绝口不提此事,怨恨之深,难以自拔,切肤之痛,难以忘怀。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周家兄弟失和的真相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完全搞清楚。尽管有人收集了很多材料,努力想搞清楚,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很多材料不完整,没有办法彻底查个水落石出。表面上看来它是家庭纠纷。因为周家是一个大家庭,用今天的话说,经济核算是一笔糊涂账。鲁迅的收入很高,他直接把钱交到家里,但是兄弟周作人娶了一个日本夫人羽太信子,羽太信子每天的生活是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家里一切用品都要到日本商店去买,她太喜欢日货。人家也是爱国主义者,非常爱自己的国家,家里大人小孩生病,都要请日本的大夫,所有东西都要是日货。做满了一桌子的菜,说不好吃,就全部倒了重做,家里被子和褥子说不新了,马上重做一套新的,出门一定要坐汽车。试想想,上个世纪20年代,出门就坐汽车,那是不得了的,当然,鲁迅是愿意为这个家庭做奉献的,他是长子,是家里的大家长,他只要家庭和睦,什么都愿意去做。鲁迅曾经说,我的钱是用黄包车拉进来的,但是人家是用汽车送出去。所以他觉得自己拼命做,却总不能满足要求。这个方面的材料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在家务上、经济生活上有纠纷。

1923年至1924年间,其实他跟周作人的思想分歧还不是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动手打了起来。想象一下,我们如果看到街坊邻居兄弟两个打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鲁迅兄弟两个真打起来了,真是让人感到很惊讶,当时他们的朋友也不是很能理解。本来鲁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后面,一家人和睦地来往,打架的结果就是周作人亲自送了一封绝交信来,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我们今天称鲁迅先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情的,但是他的亲弟弟写的信上加上这个鲁迅先生,如此态度也就是说明一刀两断了。其中有一句话说:〖KG-1mm〗“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知识分子讲话是很客气的,但是往往客气后面有十二万分的狠毒。普通老百姓吵架,话虽然很难听,但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来玩啊”。知识分子表面虽然客客气气,其实心里怀着深仇大恨。后来鲁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湾,另外买了一所房子住,从此不再和他的兄弟来往。曾经是手足情深的兄弟两人,最终成了陌路人,这确实令人瞠目结舌,众说纷纭,而经历了这种刻骨铭心痛苦的鲁迅与周作人,又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这种断交、决裂对他们兄弟二人的人生道路到底会产生怎样特殊的影响?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务事不好评价,我们也不敢说谁对谁错,我们也不用去管谁对谁错,但是这个事的结果,它对双方的打击都非常大,尽管知识分子表面上可以装作若无其事,但是越说没事,心里伤痛可能越巨大。周家兄弟失和等于是骨肉分离,而且这件事对中国文坛也是极大的打击,因为当时他们兄弟两人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导师,那个时候的他们已是名满天下,全国的青年都认为他们是自己的楷模和领袖,没有想到他们会分道扬镳。此后,兄弟二人的思想慢慢不同了,以至于发展得越来越远,一个经过痛苦的思索、彷徨之后,继续战斗,选择战斗终身的道路;另外一个,则慢慢远离世俗的社会,远离人生风云,做一些象牙塔内的工作。周作人想不关心社会,求自己生活安定,永远住在象牙塔里,但是人越这样想,越做不到。你不关心政治,政治来关心你。最后在日本人占领北京的时候,他半被迫半自愿地出来为日本人做事。人别的方面都可以犯错误,民族立场这个问题上是不能犯错误的,这叫大节。我们中国人对人其实是很宽容的,小节上无所谓,但是大节上不能有亏,因为周作人大节有亏,别的方面我们可以喜欢他,但是他毕竟犯了汉奸罪,这个事情是无可辩驳的,从法律上来说是犯了罪的,所以抗战胜利之后,他被国民政府处以汉奸罪。后来还是我们共产党宽大,把他从监狱中放了出来。

周作人和鲁迅绝交之后,思想渐渐脱离了时代主流。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周作人担任日伪政府教育督办,为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之后,以叛国罪被判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工作,1967年去世,终年82岁。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与鲁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与周作人于1923年基本断交。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后任民进中央主席。1984年去世,终年94岁。

周家兄弟如果不失和,周作人的错误再怎么发展,也不会走到这一步。失和这一件事情反过来使鲁迅更加孤独,像他这样的人,能够理解他的人本来很少,他们兄弟二人一块长大,彼此的思想清清楚楚,所以周作人晚年做了一些回忆鲁迅的工作,对鲁迅研究提供了很宝贵的材料,其实他还是很了解鲁迅的内心的。而周氏兄弟不同的发展,也恰好代表了现代中国两种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道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就是有这两种选择,第一种是选择战斗的,第二种选择做隐士。做隐士也未必能做好,所以兄弟失和既是他们的家庭悲剧,同时也含有象征意义,这种意义代表着中国两类知识分子的失和,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争议和失和都可以从这里面找到一个缩影,这是鲁迅的又一大痛苦。

第二篇:简论鲁迅与周作人散文的异同

姓 名:曹 佳 培

班级:06级中文3班 学号:10220062200104 从《喝茶》看鲁迅晚期与周作人早期散文

首先,必须要承认,虽然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在中国文学史上都被尊为散文大家,但是要从他们的文章中分离出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鲁迅自不必说,他自己都很难说清“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周作人的“美文”其实也很麻烦,他在不同时期对于“美文”的定义和实践出入都比较大。

幸好,兄弟二人终于还是有一些纯正的散文作品的,其中,就包括两人的同题文章《喝茶》。周作人的《喝茶》创作年代较早,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29日的《语丝》上,后收入《雨天的书》;鲁迅的《喝茶》原载于1933年10月2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从创作年代不难看出,一则鲁迅的后期创作,一则周启明的早期文字,然而其实都是二人那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

周作人的《喝茶》,是就喝茶谈“喝茶”,从徐志摩的讲“吃茶”起笔,进而推及日本“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茶道,此后即切入“喝茶”之本题,叙了一些地方喝茶的习惯。乍看都像是作者从生活中信手拈来的“鸡毛”、“蒜皮”,实则反应了作者平和淡雅、闲适舒畅的生活情趣,七十年来味醇耐读,经久不衰。《喝茶》一文的语言也代表了作者一贯的语言及艺术特色:

一、平淡自然,舒徐流畅。文中抒发了作者由“喝茶”引起的种种联想与感受,用富有生活情趣和知识魅力的铺叙,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取代了“平板呆滞”的空洞议论,流露出作者那种闲适、自由的心境和退隐、超脱的情感。

二、知识广博、文情并茂。作者前期的散文有着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情趣。《喝茶》一文中,作者凭借博大精深的艺术功力,紧扣“茶”字,纵横捭阖,古今中外,汇聚笔端。无怪乎有人说,读“知堂小品犹如坐上特别快车,东南西北,一览无余”。

三、结构精巧、玲珑剔透。周作人说:“对于小品散文我的意思本来只想说自己要说的话,这些话没有趣味,话又不好、不长,原是我自己的缺点,虽然缺点,也就是一种特色。”

四、语言质朴、文白相加。周作人前期小品散文很具有艺术个性,他继承了汉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明朝“公安派小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传统,和清朝“桐城派”散文“清道自然、雅驯简洁”的义法,开我国小品散文“清单平和、返璞归真”之新风。

与周作人之《喝茶》迥然不同,鲁迅的《喝茶》毋宁其名为“反喝茶”,至多只是“从喝茶说开去”。通篇文章,其实是针对周作人、林语堂等人“闲适”、“性灵”之说,尤其是周作人的《喝茶》所作的“发喝茶”。这个反题有一个理论的基点,这就是鲁迅一贯奉为教义的道德标准——是否有利于“生存”、“温饱”和“发展”。

鲁迅先生在其文中,从自己买茶和喝茶生发开去,对“喝茶”一事进行了漫议。然后,笔锋一转,便开始通过人们“茶感”的差异揭示不同阶层的人生活态度和情趣的根本区别。作品写到“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联系出来的特别的感觉”。因此,“喝茶”作为一种生活的乐趣,是只有那些上等人才配享的“清福”,那些为“温饱”而挣扎的下等人与此决然无缘。接着,鲁迅以其善用的“感悟式逻辑”阐释了“细腻锐敏的感觉”往往正是影响“生存”——“使人活不下去”的决定性因素。

鲁迅的《喝茶》虽然短小,但是其中蕴含的气势依旧不可阻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喝茶》是鲁迅一生杂文创作集大成的作品之一。这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充分体现除了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风格和成熟的创作手法,即徐懋庸先生所说的:理论的形象化,语汇的丰富和适当,造句的灵活,修辞的特别,行文的曲折等;并指出这不仅是文字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

第三篇:因何从警(范文模版)

“因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人民警察是人民的忠诚卫士,作为一名拥有10年警龄的公安干警,我认为开展“因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需要深入研究解答的重大课题。只有了解“因何从警”,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只有了解“如何做警”,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了解“为谁用警”,才能找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公安干警要不断深化认识,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履职尽责、爱岗敬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为推进我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首先,我们“因何从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无数次证明,没有群众就没有党,人民群众始终是党的坚强后盾,始终是我们奋进不竭的依靠和力量源泉。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血和肉的关系、舟与水的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这些都强调的是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告诫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第二,我们“如何做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如果搞不清楚“如何做警”,就会很盲目找不到方法,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成为空想。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充分相信群众、紧

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第三,我们 “为谁用警”。就是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处理好警民关系,解决的是工作态度问题。明确“因何从警”、搞清“如何做警”,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好“为谁用警”。这个问题对于每个人民警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弄清“为何从警”,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要时时处处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经常深入基层群众百姓,了解他们盼在何处、难在何处、急在何处,并且要像做自己的事情一样积极帮他们排忧解难,真正同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做值得他们信赖的人。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所从事的是“为人民服务”这个平凡却又伟大的工作。

第四篇: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谈到周建人,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就是他的两个哥哥,鲁迅和周作人。

这二人对他的一生影响巨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他们几乎左右着他的命运和生活。特别是鲁迅,这种影响伴随了周建人的一生。直到现在,介绍周建人,必须要加上,他是谁的弟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鲁迅好比是太阳,周作人则是月亮,周建人就是星星了。我一直觉得,周建人并不愿意生活在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之下,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照亮,而不是自己发光。他的生活空间被两位哥哥占据着,留给他的地方太小了,他一直在努力地想摆脱这种影响,但是徒劳无益。对于这种种的宣传和送上门的优惠,他无力阻拦,也无法挣脱,只能消受。我想,这种内心的苦楚,应该是有的。何况,他是一个有着强烈自主意识的人。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周氏三兄弟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常与同时代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相提并论,他们的影响都是空前的,但就文化意义讲,宋氏三姐妹则远远无法与周氏三兄弟相颉颃。三兄弟各有所长,也各有命运。鲁迅与周作人都博有文名,是文化界的棋手和栋梁,周建人则一直在两位哥哥的盛名之下,夹缝之中,名位略显尴尬。世人对三人的评价也各有千秋。鲁迅身披民族魂,被推上圣坛,被万人景仰;而周作人则因为附逆,身败名裂,遭千夫所指;周建人一生谨慎,先抑后扬,看似无功无咎,终得颐享天年。同为兄弟,身世相同,命途迥异。百年之后,回头再看,套用稼轩词:了却尘世平生事,赢得生死不同名,可怜同胞生。

周氏兄弟同出一门,后兄弟阋墙,家庭分分合合,外人很难厘清,道是治丝益棼,越搞越乱。而且,搞清楚又能怎样?与其再花力气判断他们的家务事,还不如看看他们兄弟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还有哪些积极的社会意义,可供今人效法学习。

按照当今成功学的推论,一个人成功的背后,往往会有几个关键的要素,包括:遗传、家庭、环境、教育、机遇、个人努力等等,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链条,似乎缺一不可。

拿这套理论来分析周氏三兄弟,也大致能对上号。不过一个人的一生远不是几个符号或者是几个概念能够解释的。假如抛开鲁迅的地位,还原他的作家身份;不提周作人那段历史,再现他文化人的原貌;也不说周建人显赫的官职,以学者视之,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三兄弟同宗同族,家教一致,遗传相同。说到成功,就不能忽视他们的勤奋,这才是他们的成功之基,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一样地努力,不停地工作。求学之间,他们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硬读出来的,翻翻鲁迅描写少年读书时的作品,再看看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的状况,你就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再想想周建人固守乡村老宅,在青灯古瓦之中,自学植物学、英语,又有多少甘苦辛劳。更为难得的是,他们这种勤奋的劳作,是持之以恒伴其一生的。

有人说,鲁迅是累死的。他不停地读书、写作,不停地跋涉,没有一刻停闲。他自己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全用在了写作上。著作等身,那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周作人老了还壮心不已,顶着特殊的头衔,硬是翻译了著名的《希腊神话》,为自己的写作生涯,再添收官之作。你再想,90岁的周建人眼睛都快瞎了,还拿个放大镜,要重译《共产党宣言》。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比勤奋更有力量。

一门三杰,举世罕见。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三人都选择了写作为生,而且,都成就了一番大业。三人都是作文高手。冯雪峰说:周作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没有人能相比。

张中行先生说:“散文,最上乘的是周氏兄弟,一刚劲,一冲淡,平分了天下。”这种褒扬,二人当之无愧。

周作人

周建人的文章自然无法和两位兄长相比,但是他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科学小品,自称一格。

都善著文,但却内容有异,文风不同。有道是鲁迅行文常带怒气,以批判社会为己任;作人行文常带人气,以宣扬人性为宗旨;建人行文常带真气,以转播科学为目的。

再看看三兄弟的个性。

其实,三兄弟都是好强桀骜之人,不会轻言退却放弃。三兄弟久分不合,谁又能说不是个性使然。换句话说,三人性情中,都有很强硬的东西。鲁迅自不必多言,毛泽东说他骨头最硬。面对各种围攻,他很强势,自不惮言:“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周作人留给社会的印象,是个软弱的人,面对妻子的逼迫,不像个大丈夫,这可能只是他性格中的一面。我倒觉得,他是个非常任性而固执的人,不然也不会酿成大错。周作人自言:“我最厌恶那些自以为毫无过失、洁白如鸽子,以攻击别人为天职的人们,我宁可与有过失的为伍,只要他们能够自知过失。因为我自己也并不是完全无过失的人。”这种软中带硬的话,不比金刚怒目的力道差。

周建人一生独立地思考,独立地生活,独立地表达,不讲违心话,不做违心事。宁肯不说,也不乱说。这就是他最硬的一面。

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真正的能者、强者,必有好强之心,有坚持之志,有独立之姿。

最难得的是,三兄弟都是生于封建家庭,受教于传统道德,但是,他们没有成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和殉道者,而是背叛了自己的出身,走上了一条追求新生活、新思想的时尚之路。在那个兵燹乱世,勇敢地竖起了新文化的大旗,宣传新文化、新道德、新科学,用文明、文学、科学来拯救民族和未来。三兄弟几乎同时站在社会变革的前列,相互砥砺,相互竞争,都成为了战士,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文化先锋,成为唯物主义者。这不能不让人佩服。甚至就连最后的选择,三兄弟也大致一样。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最后的声音。

鲁迅殁时55岁,周作人去世时82岁,周建人寿长,96岁离世。三人都有遗嘱。

鲁迅是1936年10月16日在上海逝世的。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1965年4月26日,时已80岁的周作人自知将不起,也立下遗嘱: “余今年已整八十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事之指针。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人死声消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神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

逾二年,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在红卫兵的折磨下身故。1984年7月29日,周建人在北京逝世。他的遗嘱是:

“我身后的丧事要从简,要改变繁文俗礼的旧习惯。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金很宝贵,时间也很宝贵,不能因为办丧事花国家的钱,不能浪费大家的时间。我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尸体交给医学院供医生做解剖。最后把骨灰撒到江河大海里去。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的骨灰就是这样处理的。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他的彻底革命精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仔细看看,不难发现,周氏兄弟殊途同归,死后速朽,不求纪念,不拖累他人的想法是惊人地一致。

时人有这么评价三兄弟的,说是:一个大作家,一个大汉奸,一个大干部。

可是,当你把他们放在一个屋檐下,退回到家庭的层面,再看三人,你会发现,他们嘴上留着一样的黑硬的短髭,一样的黑眉,一样的浙江面孔,讲一样的绍兴官话,这惊人的相像后面,是他们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著作等身,一样的个性独立,一样的勤勉奋发,一样的自信好强,一样的自我,一样的自尊。

王安石有诗云: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把酒问天:一家人乎?异家人兮?

周建人

第五篇:因何蔓延“不相信”

因何蔓延“不相信”

2011年9月30日解放日报作者:白天亮

不信、不信、还是不信——“不相信”的情绪正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蔓延。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京沪穗三地居民对社会的综合信任度连年下降,仅在“及格线”上徘徊。我们的信任哪儿去了?

最让人放心不下的似乎就是食品安全了。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漂白蘑菇„„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让大家感叹“还有什么东西能吃?”最近,肯德基拿冲泡豆浆粉当现磨、味千拉面冲泡汤剂充骨汤,这些消息再次“稀释”了人们对餐饮业的信任度。

商家不可信,专家能信吗?专家原本是个凝聚着百姓高度信任的美好词汇,其之所以成为专家,往往是在特定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观点更为专业。但近年来,近似于骗子的“养生专家”、被发现收了企业红包的“代言人专家”以及说出类似 “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是自行车太多了”等匪夷所思言论的专家,实在让人失望。

甚至,对一些“官方说法”、“官方澄清”,人们也开始将信将疑。最典型的当数每年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水平及收入增长速度,几乎一边倒地遭到质疑。“被增长”、“被中产”这类词汇的出现,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易于流传的“俏皮话”。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诸如 “萝卜招聘”、“保障房定向供给公务员”等事件上,遮遮掩掩、言辞前后不一乃至最终被证实“说谎”,更让人们在具体的事件上对所谓的“权威释疑”,总是先打个问号。

对什么事儿都习惯性地质疑,不能说没有积极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拒绝盲从和轻信,通过多方位的质疑不断地接近真相。伴随着“不相信”心态而出现的种种流言以及专业不专业的推测,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信息渠道在增多,社会更加开放。

但信任度降低的负面影响肯定更大。从个体看,对衣食住行多个环节都“疑神疑鬼”,自然会产生不安全感,即使工资涨了、生活更富裕了,可能也不会感到更幸福。从整个社会看,彼此之间的互不信任,无疑会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和社会管理的难度。何况,事事怀疑,有时候还会出现不信真话而误信谣言的状况,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这种现象提醒当前重新审视社会关系、重构社会信任的必要性。信任的丧失往往会很轻易,有时候只是个别行为即可引起公众对某个群体的普遍怀疑。相比之下,信任的重塑却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其中,当然有一个公众心态更加成熟理性的过程,但更关键的恐怕还在于社会管理的主导方——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组织能否主动作为,一方面约束自身行为,另一方面适应当前渠道多元、利益多元、诉求多元的新情况,建立并完善鼓励诚信、有利于重构社会信任的制度体系。(来源:人民日报)

下载鲁迅与周作人因何失和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与周作人因何失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鲁迅全集中的周作人文章课件

    论《鲁迅全集》中的周作人文章 【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公认的《新青年》中四篇署名“鲁迅”的“随感录”之外,另外还有一篇署名“鲁迅”的《关于〈拳术与拳匪〉》的“......

    鲁迅 周作人 回忆童年拓展对比阅读5篇

    拓展对比阅读 【甲】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 蟋蟀是蛐蛐的官名,它单独时名为叫,在雌雄相对,低声吟唱的时候则云弹琴„......

    儿童语言障碍是何因?[范文大全]

    儿童语言障碍是何因? 自从出生后有哭声起,小儿就开始了言语发育进程。小儿语言发育与大脑发育和听力有亲近的联系, 一般来说,小儿语言障碍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儿......

    周作人与周树人散文作品比较

    周作人散文作品 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当然并不是说越是平淡越是好,要在平淡之中有神韵,或是以平淡之语言明不平淡之志;或......

    三言两语评论中国近现代作家(鲁迅、周作人、胡兰成、张爱玲……)

    三言两语评论中国近现代作家(鲁迅、周作人、胡兰成、张爱玲„„) 一、鲁迅鲁迅先生之文章,质地坚硬,故最能给人以力量。若以色彩论,乃是伸手不见五指之黑色,故又最能给人以光明。......

    风光金融博士因何坠落

    风光金融博士因何坠落.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 别人我不放心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

    大学生因何违反三方协议

    每年的二三月,当毕业生们迈进了大四下半学期时,也迈进了他们的就业选择期。很多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奔走于各个招聘会场,想要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会涉及到了三方协议(三方协议是......

    婚姻因何才是伦理的(本站推荐)

    婚姻因何才是伦理的恩格尔曾经说过:“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婚姻关系不仅仅是男女两性的结合,也不仅仅是是结婚契约,而是一种精神的统一,本质是指一种伦理关系,这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