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做好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模版)
对做好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海南州统计局
我州正处于经济结构发展转型期,属于典型的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投资作为推动我州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风向标”,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州统计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统计预警监督职能,及时组成调研组深入各县、项目主管部门和施工现场通过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就项目投资统计工作进行调研,全面分析研判投资形势。本文通过对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调研,就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进而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投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州项目推进会议为主线,牢固树立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的主要抓手,扎实开展了“百日攻坚”“黄金季会战”“夏秋季攻势”“收好官、开好局”等专项行动,有效缓解了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严重下滑的势头,但投资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一、全州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及特点 1-11月,全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62亿元,同比下降37.3%,完成目标任务的53.3%,离年度目标任务还有130亿元的差距。其中,完成州属固定资产投资133.1亿元,下降23.6%,完成考核目标任务的64.3%,离考核目标任务还有74亿元的差距。从五县县属目标完成程度看:共和县不足50%,同德、贵德两县不足80%,兴海县仅完成80.6%,只有贵南县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目标任务。
(一)投资基数增大,增长后劲严重不足。前几年,在新能源投资的强力拉动下,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处于两位数增长,2012-2016年,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7%,增速均高于全省和其他7个市州,为全省投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由此,全州也连续3年荣获“双优秀”成绩。但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也将全州投资基数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导致今年全州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2.5亿元的投资额作支撑,再加上国家新能源政策的调整和省上大项目在我州布局力度的减弱,投资增长后劲严重不足,出现了全州投资大幅下降的不利形势。
(二)项目单体规模偏小,大项目引领作用减弱。投资项目的单体规模大小和大项目储备进展是推动全州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项目作为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1月,全社会在建项目1160个,单个投资项目规模4356万元,比去年同期的4638万元减少了282万元。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在建项目89个,比去年同期减少5个,完成投资76.29亿元,同比下降55.3%,影响全社会投资增长39.8个百分点。若5000万元及以上在建项目完成投资额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州全社会投资才能会呈现正增长。
(三)新能源投资大幅下降,投资回暖向好受挫。1-11月,全州在建新能源项目27个,比去年同期减少6个,完成投资39.24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06.35亿元减少了67.11亿元,同比下降63.1%,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3个百分点。其中,风力发电项目14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个,完成投资12.6亿元,增长72.6%,仅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光伏发电项目13个,同比减少17个,完成投资26.64亿元,下降73.1%,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5个百分点。
(四)民间投资持续低迷,支撑作用明显减弱。近两年,受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足、结构调整转换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民间资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民间投资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对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随着财政部对PPP项目及资金的管控进一步规范,使得本来进展缓慢的PPP项目、专项基金项目、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变的更为艰难。1-11月,全州完成民间投资40.02亿元,同比下降57%,降幅比全社会投资降幅还高19.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6.9%,占比比去年同期还低12.3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领导干部对投资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受
4初,发改部门都会印发州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和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安排意见,与主要行业主管部门订立目标任务,以此层层压实责任。同时,州委、州政府还定期召开全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进、调度会议等,深入开展诸如“大干一百天”“黄金季会战”等专项行动,在关键月份组成督查组赴各县开展项目督查工作。但从投资完成额上看,效果不甚理想。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情况表中增加了发改部门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统一代码,从1-11月上报的1160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看,填报代码的仅有156个,占上报总数的13.4%;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在建项目有代码的只有6个,占0.52%。是项目没在在线监管平台上审批还是在填报投资统计报表时漏填监管代码也就不得而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部门间协调沟通力度不够。和去年相比,召开的推进会议次数明显少于去年,督查督导开始时间也明显晚于去年。去年从5月份开始州政府以下发督办通知、督查工作通报等方式推进项目投资工作,有效遏制了投资下滑的势头,并于当年9月份投资实现由负转正,为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而今年从10月份开始才开展督导工作,收效并不明显,截止目前投资由负转正的迹象尚不明朗。对于投资项目进展情况的通报也仅限于州考核办8月份下发的《关于1-7月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完成情况的通报》(南考办〔2017〕6号)文件。
三、几点建议
(一)提升领导干部依法统计意识。《统计法》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基本准则,《统计法实施条例》、《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贯彻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工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建议将统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学习内容,纳入党校领导干部培训班课程,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各级统计机构要以多种载体、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大统计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牢固树立依法统计意识。加大统计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执行统计法律制度,依法设定统计调查项目,依法组织实施统计调查,依法管理和公布统计资料,依法开展统计执法检查,使各项统计工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制约。同时,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敢于执法、善于执法,切实在思想上破除困难情绪,转变法制观念,对于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仅要敢于发声,更要拿起法律利器,依法严肃查处。建立健全案件通报曝光机制,形成震慑,让弄虚作假者为其行为承担责任,努力形成总书记所说的“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良好氛围。
(二)全力抓项目建设和要素保障。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立足“十三五”、着眼“十四五”,对接“一带一路”、“兰西城市群”等国家重大战略,坚持从国家和省上重大战略中寻找项目,积极充实完善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积极谋划2018年投资项目,进一步壮大项目储
第二篇:如何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
如何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
[ 打印 ] [ 关闭 ]
投资,一个令人关注的统计指标,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之一,已成为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由于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而投资在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中始终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使其更是成为受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在日趋强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投资格局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新形势、新变化,使投资统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固定资产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加强和改进投资统计的重要性。就目前投资统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做一探讨。
一、当前投资统计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基层基础工作十分薄弱,难以确保原始统计数字的准确
1.一些单位领导不够重视,不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在投资基层单位中大多由会计兼职统计工作,有的企业是领导临时指派,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不足,上报报表多是应付了事,原始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障。
2.人员变动比较频繁。有的单位年年更换,有的单位甚至一年换几次,往往是报表刚熟悉又被换走了,新来的人员又得从头学起,造成统计数据的断层。
3.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齐全,难以实施规范化管理,搜集数字比较困难。
(二)专业人员培训力度不够,业务水平提高缓慢,影响投资统计工作质量
投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每当遇到难以判断的情况时,专业人员通常会习惯地对照报表制度和指标解释,希望从中得到解答,然而报表制度和指标解释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很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找到相关的指导资料,只能凭个人的理解去处理,造成个别指标的不统一。专业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也是直接影响数据准确的重要因素之一。县级专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一是通过自学,二是通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培训再教育。而上级业务部门除了每年一次的年报培训外,纯粹针对投资统计专业培训的很少,每年一次的年报培训会也不过一天时间,既要进行上年总结,又要布置来年报表、上机操作、县市交流等事项,时间太仓促,根本达不到培训的效果。
(三)县级统计机构人手不够,难以搞好统计分析
县级统计机构由于人员少,一个人往往负责多个专业,各个专业同时进行,外加经常性的普查和抽样调查。使投资统计人员疲于应付,没有充分的时间搞好分析,统计的信息职能尚且能够保证,咨询和监督职能难以做好。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策
(一)强化规模以上项目的投资统计。用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继续推行按项目进行统计,提高项目规模的起报点,规模以上采用全面报表进行统计,规模以下采用抽样调查统计。由于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比重大,且易于掌握,便于统计。对于5000万元以下项目或零星投资虽然个数多,但投资额所占比重小,且不便掌握,宜实行抽样调查统计。同时依据以往的经验,规模越大的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越扎实,小规模企业因为人员配置等原因报表数据质量平均水平较低,而且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绝大部分投资集中于大中型规模企业。为了保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连续性,建议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单位投资实行全面调查,将投资情况直接上报统计局。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的调查项目,实行抽样调查。
(二)建立投资项目的开工、竣工申报制度。对投资项目开工、竣工实行“申报制”。凡是由发改委、经信委等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均应到统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以便我们及时掌握,区别情况进行统计。建立建设项目开工、竣工报告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增加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主要是反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目前只靠统计一家难度肯定会很大,但如果各政府部门协调起来就不同了。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很多工程项目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说,都是了解的,甚至都掌握着从项目立项到工程进度的详细资料,但由于缺少协调沟通和联络机制,统计人员却还需“四处找”项目。虽然在很多场合,各级领导都谈论过“协调”的重要性,可实际工作中,仍很难做到。所以要改变现有状况,必须从体制上解决,即应由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并以一定形式规定下来。
(三)进一步完善投资统计体系,明确指标口径范围,便于基层获取数据。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体系的设立相对较复杂,涉及面广,指标分组繁杂,基层企业统计员首次填报时通常都会感觉逻辑关系复杂、基础数据获得渠道交错,填表难度大。建议本着可操作性高、使用效率高、符合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进一步简化投资指标。同时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计划色彩过浓的指标。注重产业投向,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产业分组。目前现行的制度当中大部分指标没有明确收集数据渠道、计入统计报表的时间,建议按照一个项目运作的全过程,明确哪个环节涉及那些指标,应从企业的哪种资料取得数据,如何进行整理原始数据填写相关统计指标,让基层统计人员一目了然,严守数据源头关。
(四)加强业务培训。上级统计部门要搞好集中培训,系统全面地就投资统计知识和投资程序进行讲解,印发有关投资统计方面的学习资料,提高投资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县级统计部门也要对各基层投资单位统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各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能准确掌握投资统计的各项基本技能。在数据处理方面,建议程序的设计多考虑基层程序使用者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注重实用性,降低基层数据处理的差错率。
(五)加强统计执法力度。一方面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统计法律意识,引起相关企业领导的重视,增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进行相关信息搜集,对企业走访,对其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核实,及时发现问题;第三,对拒报、虚报、瞒报等违法现象进行严肃处理。(执笔:赵耀东 审核:张建彬)
第三篇:谈谈如何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
如何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探索
投资,一个令人关注的统计指标,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之一,已成为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由于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而投资在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中始终处于领头羊的位臵,使其更是成为受各级政府普遍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在日趋强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稳健的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国投资格局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新形式、新变化,使投资统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固定资产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加强和改进投资统计的重要性。为进一步规范、完善投资统计工作,笔者对目前投资统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做一探讨。
一、当前投资统计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基层基础工作十分薄弱,难以保障原始统计数字的准确
1、一些单位领导不够重视,不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在投资基层单位中大多由会计兼职统计工作,有的单位是领导临时指派,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不足,上报报表多是应付了事,原始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障。
2、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低,缺乏基本的统计专业知识,统计法制观念淡薄。由于投资统计报表对于项目单位来说是临时性的报表,很多基层统计人员没有形成上报投资报表的意识。
3、人员变动比较频繁。有的单位年年更换,有的单位甚至一年换几次,往往是报表刚熟悉又被换走了,新来的人员又得从头学起,造成统计数据的断层。
4、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齐全,难以实施规范化管理,搜集数字比较困难。有的单位连工程预算材料都没有,只好按照工程概算和形象进度估计上报,统计数据准确性难以保障。
5、各有关部门多头统计,口径不一。县发改委、统计局、住建局、经信委、招商局及其他一些单位都根据自己所需求的口径范围,对项目投资额完成等情况各自进行统计,但多数部门只负责全县投资项目的一部分,有时又是几个部门同时对一个项目进行统计,导致基层单位应接不暇,负担重、报表乱、思想烦。由于资料的搜集口径、填报要求、上报渠道不同及业务人员认识、理解不同,也造成统计上来的数据存在很大差异,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
(二)专业人员培训力度不够,业务水平提高缓慢,影响投资统计工作质量
投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每当遇到难以判断的情况时,专业人员通常会习惯地对照报表制度和指标解释,希望从中得到解答,然而报表制度和指标解释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很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找到相关的指导资料,只能凭个人的理解去处理,造成个别指标的不统一。专业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也是直接影响数据准确的重要
因素之一。县级专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一是通过自学,二是通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培训再教育。而上级业务部门除了每年一次的年报培训外,纯粹针对投资统计专业培训的很少,每年一次的年报培训会也不过一天时间,既要进行上年总结,又要布臵来年报表、上机操作、县市交流等事项,时间太仓促,根本达不到培训的效果。
(三)县级统计机构人手不够,难以搞好统计分析。县级统计机构由于人员少,一个人往往负责多个专业,各个专业同时进行,外加经常性的普查和抽样调查。使投资统计人员疲于应付,没有充分的时间搞好分析,统计的信息职能尚且能够保证,咨询和监督职能难以做好。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策:
1、强化规模以上项目的投资统计
用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我们应采取“抓大放小,从轻就简”的原则,开展投资统计。继续推行按项目进行统计,提高项目规模的起报点,规模以上采用全面报表进行统计,规模以下采用抽样调查统计。由于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比重大,且易于掌握,便于统计。对于5000万元以下项目或零星投资虽然个数多,但投资额所占比重小,且不便掌握,宜实行抽采样调查统计。同时依据以往的经验,规模越大的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越扎实,小规模企业因为人员配臵等原因报表数据质量平均水平较低,而且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绝大部分投资集中于大中规模企业。
为了保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连续性,建议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单位投资实行全面调查,将投资情况直接上报县统计局。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下的单位,实行抽样调查。
2、建立投资项目的开工、竣工申报制度
对投资项目开工、竣工实行“申报制”。凡是由发改委、经信委等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均应到统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以便我们及时掌握,区别情况进行统计。建立建设项目开工、竣工报告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增加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如果说上面的主动性是对起报单位而言,则本条就是增加我们统计部门自身的主动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主要是反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目前只靠统计一家难度肯定会很大,但如果各政府部门协调起来就不同了。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很多工程项目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说,都是了解的,甚至都掌握着从项目立项到工程进度的详细资料,但由于缺少协调沟通和联络机制,统计人员却还需“四处找”项目。虽然在很多场合,各级领导都谈论过“协调”的重要性,可实际工作中,仍很难做到。所以要改变现有状况,必须从体制上解决,即应由各级政府统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并以一定形式规定下来。
3、制定企业“一套表”,增强企业申报固定资产投资的意识 在企业一套表中增加固定资产简表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摸
底,规模已达到固定资产目前划分标准,必须主动与统计部门联系,申请报送统计固定资产报表。现行的统计法律、法规、制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只是强调了填报统计报表是起报单位的义务,但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特殊性,仅限于此的规定却是不够的。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或制度的形式进行规定,要求企业定期上报固定资产投资简表,便于统计部门及时掌握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4、进一步完善投资统计体系,实现“减负、可行” 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体系的设立相对较复杂,涉及面广,指标分组繁杂,基层企业统计员首次填报时通常都会感觉逻辑关系复杂、基础数据获得渠道交错,填表难度大。有时就是由于报表中的数据不是取自于同一部门,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推委,影响报表的正常报送。基于这个问题,建议本着可操作性高、使用效率高、符合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进一步简化投资指标。同时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计划色彩过浓的指标。注重产业投向,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产业分组。
5、明确指标口径范围,便于基层获取数据
目前现行的制度当中大部分指标没有明确收集数据渠道、计入统计报表的时间,建议按照一个项目运作的全过程,明确哪个环节涉及那些指标,应从企业的哪种资料取得数据,如何进行整理原始数据填写相关统计指标,让基层统计人员一目了然,把住数据源头关。
6、加强业务培训。
上级统计部门要搞好集中培训,系统全面地就投资统计知识和投资程序进行讲解,印发有关投资统计方面的学习资料,提高投资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县级统计部门也要对各基层投资单位统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各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能准确掌握投资统计的各项基本技能,对基层统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基层单位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在数据处理方面,建议程序的设计多考虑基层程序使用者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注重实用性,降低基层数据处理的差错率。
7、加强统计执法力度
一方面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统计法律意识,引起相关企业领导的重视,增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进行相关信息搜集,对企业走访,对其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核实,及时发现问题;第三,对拒报、虚报、瞒报等违法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第四篇:对做好县级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做好县级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统计系统和地方政府对县级统计工作都非常重视,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工作的责任和任务也更加艰巨。为了切实发挥好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县级统计工作已成为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如何做好县级统计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做好县级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县级统计工作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实行科学决策和加强政府服务的重要基础,更是宏观调控和监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服务领导机关科学决策和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任务也越来越艰巨。特别是近年来,县级统计工作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努力推动县级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县级统计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县级统计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围绕大局,努力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加强调研分析、强化统计服务、规范统计执法等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法,进一步明确了县级统计工作中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统计工作者的职责和要求,规范了统计行为和方法,加强了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使县级统计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推动了县级统计工作深入高效开展。
(二)强基础,提素质。近年来,县级统计部门始终把基层基础作为提升统计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全力加强。着眼于基层队伍建设,县级统计部门先后成立了农调队、城调队、普查中心等下属单位,并在各乡镇办设立了统计工作站,所有乡镇办和企业都配备了统计工作人员,建立了统计信息员队伍,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配合的统计网络体系。着眼于改善办公条件,建成了统计信息内网,为乡镇(办)统计工作站配备了计算机等设备,“手写、笔记”的现状得到一些改变。着眼于提高队伍素质,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专题辅导、经验交流等活动,特别是实行统计员动态管理制度,对新进入统计岗位的人员,按照先培训、后考试,考试合格方能上岗的原则,严把“准入关”;大多数县级统计部门对在岗但连续两年未通过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明确要求基层单位予以调整,畅通“退出关”,统计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三)谋大局,促发展。围绕服务决策,认真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数据的统计任务。围绕服务发展,加大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的调查和统计力度,开展经济形势分析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风向标”。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向上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成绩,为县级目标责任考核、项目资金争取等方面,做好了基础性工作。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认真做好影响县市和谐稳定相关数据的采集调查工作,深入分析研究,找准薄弱环节,提出思路,促进工作。
(四)严执法,优环境。目前在县级统计工作中,县级统计部门把严格执法检查,作为做好统计工作的有力武器。定期深入各乡镇办、部门、企业、群众等调查对象,检查统计行为是否合法、统计方法是否科学、调查走访是否深入、数据报送是否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弥补完善。密切与政法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统计调查对象拒不提供资料或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资料的,提供不真实数据或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各类违法行为,县级统计部门进行了依法严厉处罚。有效提高了《统计法》的权威,得到了广大调查对象的认同,净化了统计工作环境。
三、县级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县级统计工作有了较大进展,按照地方政府和上级统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逐步完善了统计工作流程,健全了相关制度,县级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县级统计机构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不重视,责任心不强。县级统计部门中部分乡镇办、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中不重视、不关心、不过问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办公环境改善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大,导致自身统计工作严重落后。一些统计员水平低,素养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实。调查摸底不深入,浮在表面;分析研究不认真,敷衍应付;填写报表怕麻烦,粗枝大叶;上报数据不及时,推三阻四。个别统计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坐在办公室搞调查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基层基础薄弱,工作环境不优。一是办公条件落后。统计设备总体老化,虽然县级统计部门各乡镇办都建立了统计工作站,配备了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但办公条件落后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基本处于手写笔记的原始状态。二是信息化程度低。各乡镇办统计工作站尚未建立统计信息平台,县、乡数据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业务素质偏低,统计水平不高。统计工作专业性很强,涉及统计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对县级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县级统计部门现有人员中,“科班”毕业的少,“半路出家”的多,业务素质整体不高。一些部门和企业都没有配备专职统计员,往往以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不能专心做好统计工作。队伍不稳定,人员更换频繁,特别是乡镇办和企业统计员有时一年几换,工作接续性不强,导致责任不实、数据不准、报送不快,严重影响了县级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
(四)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县级统计工作中,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特别是个别企业为了偷税漏税,上报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漏报、瞒报、拒报以及源头数据资料不全,统计台账混乱。一些调查对象主动配合意识较差,甚至干扰和破坏统计执法检查,严重扰乱了统计工作秩序。
四、做好县级统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宣传为先,提高思想认识。在县级统计工作中,坚持“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措施得当”的思路,进行深入宣传。对象上,以过去统计员为主的单一方式,向以广大干部群众、统计调查对象特别是各级统计干部为主的综合方式转变。内容上,以统计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为重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统计干部的业务素质。形式上,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法,进行广泛宣传。措施上,加强统计执法,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建立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统计违法案件通报制。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重点,大力整治瞒报、漏报和虚报行为。通过宣传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曝光查处反面典型等手段,弘扬正气,科学引导,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做好统计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在县级统计工作中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统计工作环境。
(二)加强对县级部门统计工作的领导。县级统计部门要通过加大《统计法》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帮助各部门克服对统计工作的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切实加强基层统计的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
(一)建制度,求规范。近几年,县级统计工作开展有序,县级统计部门都能以贯彻落实《统计法》为主线,以建设完善制度为保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县级统计部门积极制定了《统计工作责任追究办法》、《部门统计管理办法》、《统计报表管理制度》、《统计数据发布制度》等制度和办基层的统计工作,进一步树立新时期统计工作的新理念,创造良好的统计工作氛围。各部门要设立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统计机构,按要求配备统计人员,并保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专职性。要选用有较强事业心、责任心的人员担任专、兼职统计员,以保证按时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同时要加强对部门统计的协调和管理,建立部门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协商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部门执行国家统计标准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对部门统计的评比标准。
(三)坚持投入为主,夯实基层统计基础。一是理顺体制。建议在县级建立“一垂三统”工作机制,将乡镇办统计人员、业务、经费从乡镇剥离出来,由县级统计局垂直管理,县级相关部门负责解决好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基本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全面准确反映县级统计工作发展情况,体制完善、方法科学、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的统计体系。二是建好队伍。进一步加强县级统计部门农调队、城调队、普查中心等统计队伍建设。加快基层信息员、部门和企业专职统计员等队伍建设,选聘专业素质高的优秀干部进入统计系统,充实工作力量。严把从业资格关口,实行持证上岗和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广泛开展培训交流、在职教育、对口帮带等活动,不断提高县级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优化环境。制定政策措施,落实经费保障,解决办公场所,为基层统计工作站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加快基层信息化建设步伐。四是加大投入。提高县级基层记账员的补助标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确保县级统计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四)坚持服务至上,提高工作水平。一是求“准”,坚持质量至上。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县级统计工作的质量更是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要在加强日常统计工作上下功夫,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如实填写,客观上报,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一步规范统计数据标准、采集方式、汇总加工、数据生成和发布制度,避免报表多乱和数出多门现象。二是求“快”,坚持效率至上。根据不同任务要求,制定工作思路对策,做好阶段划分,分清主次,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积极主动开展统计调查,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及时发布统计信息。三是求“高”,坚持服务至上。着眼于服务决策,搞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城乡居民收入调查以及其他专项调查和监测等工作,发挥“风向标”作用,努力使统计数据成为县级政府科学决策的第一依据。县级统计部门要针对各部门数据反映出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工作,努力形成一批数据翔实、建议可行的统计分析报告,把服务作为县级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领导决策和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依据,使县级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五)坚持依法治理,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县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执法检查贯穿于整个统计工作始终。经常性地深入乡镇办、部门、企业等调查对象之中,开展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促整改。对统计调查、报表上报、数据管理发布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进,严格管理。重点检查有无工作不认真、操作不规范、弄虚作假等行为,确保县级统计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二是把依法查处作为推进县级统计工作的有效手段。继续加强与有关政法部门的沟通协作,对统计对象不依法履行职责,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迟报拒报、篡改统计资料或干扰破坏统计执法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三是把统计工作问责制纳入到县级干部管理考核之中。建议县级政府将重大统计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严格执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对违反统计法规的相关责任人,给予必要的教育,训诫和党纪、政纪处分,对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的,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五篇: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2-24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文/尚春华
[导读]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摘要: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乡镇统计工作 调查
0 引言
统计工作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乡镇统计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人建功立业之基,是统计事业兴旺发达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实现“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的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统计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统计事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但相对来说,基层统计工作建设还比较薄弱,与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1.1 统计网络不健全,业务经费无保障 由于《统计法》只规定乡镇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员,乡镇机构改革时,不仅撤掉了原有的统计站,而且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岗位。统计人员不专一,有的乡镇统计工作由乡镇办公室文书、经管站干部等兼职。统计管理不归口,从分管领导来看,出现了管人的不管业务,管业务的不管人的矛盾;从统计工作归口管理看,未进行详细区分,乡镇政府一个统计往往兼搞农业、工业等多个专业。由于统计机构不健全,绝大多数乡镇财政紧张,造成了统计工作办公条件普遍较差,业务经费无保障,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乡镇统计人员办公设备简陋。由于经费无法保障,大多数乡镇一年难以召开一次,乡镇统计工作会议,对于上级会议精神和工作任务,只能分级贯彻安排,导致会议精神传达不及时、不准确。致使统计工作不能及时完成,统计数据不能准确上报。
1.2 统计队伍不稳定、人员不专业 由于乡镇统计人员归乡镇政府管理。工资由乡镇政府发放,办公费用由乡镇政府出,而且关于乡镇统计人员的管理问题,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县级统计部门大多权力有限,无力干预乡镇政府调配统计人员,因而乡镇政府随意更换统计人员,随意安排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统计人员一年一换、一年几换,导致乡镇统计人员不稳定、素质不高、兼职过多,统计只当副业干,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
1.3 统计资料不完整。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统计资料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台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
1.4 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滞后,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县乡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要求统计工作做相应的变化,而多年来,农村统计制度一成不变,农业是一个受自然影响大的行业,因自然灾害和农民生产趋向而改种、弃种的现象时
有发生,而报表却不变。如春夏播种面积和全年播种面积调查表,上半年报的数字,下半年不得做任何改动,而实际的情况有时却有很大的出入。这既不能反映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进度,更凸现出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呆板,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5 统计数据处理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2 解决乡镇统计工作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指出:“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切实加强和搞好基层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加强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2.1 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根据情况,乡镇可成立联合型综合统计机构,设置专职统计员1至2名,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任命,明确身份为乡镇行政编制,条件成熟的可以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承担乡镇农村统计工作,并负责收集乡镇各站(所)的全部统计资料及运行情况,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将月度统计报表资料和相关分析材料于次月5日前提供给乡(镇)有关领导,经乡(镇)领导审核同意后,同时报送县统计局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乡镇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
2.2 稳定队伍,上下联动。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乡镇政府要重视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统计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统计人才不断创新,要使统计人员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自身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严格执行《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基层统计人员变动必须征得统计管理部门的同意,统计员必须持证上岗,统计员不得随意变动。
2.3 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制定和完善《乡镇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报表报送、审核、评估制度》、《统计数据责任追究制度》等,用这些制度来规范乡镇统计工作,管理约束统计人员,逐步使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可靠。
2.4 加强乡镇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基层统计电算化。首先要加强硬件建设。要为各乡镇统计站解决办公用房、办公桌椅、资料柜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并配备专用微机,解决统计手段落后的问题,逐步实现县、乡统计信息微机联网,推进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统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统计报表指标复杂化,还是从报表的趋势上看,统计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所有乡镇都要配备电脑设备,统计人员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快速提高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其次是加强软件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才进入统计队伍,并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2.5 强化服务,突出精品。一是加强对乡镇统计历史资料的整理开发工作,对其
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利用,把握其综合性和趋势性;二是强化统计分析的编写,乡镇统计人员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优势,撰写出有一定份量的统计分析文章,为乡镇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加快统计数据对乡镇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提供速度,在统计数据上报县级统计部门审核和评估通过后,要及时反馈给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切实体现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快捷性。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作者:郴州市统计局高湘平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731更新时间:2007-10-17
保护视力色:【字体:大 小】热★★★
统计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国家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服务作用日益凸现,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统计工作难度加大,困难增多,尤其是乡镇统计基础薄弱、统计队伍不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亟待加强。根据调查情况,现对全市乡镇统计工作现状、问题及采取的对策建议分析如下:
一、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乡镇统计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基础,乡镇经济在全市总体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扎实推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有序进行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乡镇统计工作现状令人堪忧。
1、乡镇统计机构设置情况
2001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市多数县(市、区)都没有设置乡镇统计职能机构,没有明确统计编制。尽管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但收效甚微。因为无编、无岗,乡镇统计工作只好并入其他办公室。有党政办加挂统计站牌子的,有经管站或企业办加挂统计站牌子的,等等。据调查,2007年6月底止,全市经过县级编制部门批准认可的乡镇统计站只有39个,占乡镇总数的15.6%。
2、乡镇统计人员配置情况
全市现有250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共配置专职或兼职综合统计员265人,其中专职118人,占44.5%。由于机构和人员编制没有落实,多数乡镇统计站普遍只配有一名兼职统计人员。这些兼职统计人员工作非常辛苦,除完成日常统计工作任务外,还要兼管乡镇其他工作,有的还要担负驻村组和联系招商引资项目的任务。若遇计划生育、综治治安、防汛抗旱等中心工作,乡镇干部更是全力以赴。因此,乡镇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工作时间难以保证。
3、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情况
我市对乡镇统计员实行的是双重管理方式,行政上受乡镇人民政府领导,统计业务上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由于统计员的人事管理权、工资在乡镇,因而乡镇可以随意抽调统计人员从事统计以外的工作,统计人员变动极为频繁。据调查,能连续
从事统计工作两年时间的很少,一年一换、一年几换的问题突出。此外,乡镇统计员的编制比较混乱,严重影响了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市乡镇统计员中,行政编制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占59.2%;事业占编21.5%;自收自支和其他编制的占19.3%。
4、乡镇统计基础建设情况
目前,乡(镇)统计工作所需要的硬件环境比较差,多数乡镇统计站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办公条件简陋、陈旧,统计手段相当落后。现乡镇统计专用微机很少,一般是与乡镇办公室、计生办、综治办等共同使用。加上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懂电脑操作的人不多,因而大部分乡镇仍使用计算器、算盘等原始的计算工具,进行村组和企业各种统计报表数据的汇总和计算,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极低,严重影响了统计源头数据质量的提高。
二、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乡镇统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统计人员不堪重负。近年来,涉及到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报表有增无减,统计专业分类越来越细,少说也有二、三十多种报表,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统计调查项目,以及周期性普查任务,使乡镇统计员应接不暇,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是各级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乡镇统计已由单纯的农村统计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这对乡镇统计工作和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统计力量不足与经济发展的更高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矛盾越来越突出。
2、乡镇统计队伍不稳,制约统计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方面,统计任务与日俱增,工资待遇长期偏低,导致乡镇统计人员身心疲惫,厌烦情绪趋重;另一方面,乡镇统计机构的特殊性无法保证统计队伍的基本稳定,乡镇统计人员一年一变甚至一年几变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给统计部门的业务培训工作带来困难,培训的频率远赶不上乡镇更换统计人员的次数,严重影响了统计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3、统计方法制度滞后,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现实统计工作中,受调查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法律规定的统计方法制度就难以落实到位。以农业生产统计为例,多年来沿用的是直上而下布置、直下而上报送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虽根据需要也开展主要产品产量的抽样调查,但统计年报数据仍以村级上报的全面统计数据为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活动分散到千家万户,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品产量进行全面统计调查,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根本无法搞准核实。
4、统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渠道有限,乡镇财政普遍偏紧,对统计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了解,我市多数乡镇是按照“据实报账”的原则解决统计经费。经济条件稍好的乡镇,基本能保障统计的开支需要。条件较差的乡镇,连正常的开支都报不了帐。有部分乡镇的统计人员常常是自己掏钱垫付开支,到年底还揣有一大把发票无法报销,有的甚至拖上几年才报账。村级经费情况就更加糟糕,大部分统计工作都是靠行政手段压制或凭村级统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来完成,基层抵触情绪较大。
三、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建议
1、建立健全统计职能机构。要以法律形式具体明确乡镇统计机构的合法地位,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并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法律体系的框架之内,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从网上了解到,吉林、北京、新疆、辽宁等省、市正在进行统计改革试点,实行统计垂直管理。这是统计发展的一种趋势,对稳定统计队伍,强化统计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统计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实行统计垂直管理,首先是要解决编制问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开口子增编。由省政府协调,省统计局争取,与省人事厅、省编办等有关部门共同签发文件,全省统一增加乡镇统计人员编制,或由省里给政策,由各县(市、区)政府各自解决增加乡镇统计人员编制的问题。二是从有关部门调编。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现,乡镇原有部门的职能在弱化,如财税所在取消农业税后,财税所的编制有些过剩,人员过多。统计系统可向省编办建议,将财税所的编制切一块给统计站,这样既不增加乡镇编制,又较好地解决了统计人员的编制问题.2、改善乡镇统计工作条件。一是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分别列入县级财政部门的常年预算,或直接列入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二是千方百计解决好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建议发放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岗位津贴,以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对统计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素质。考虑到基层的经济承受能力,任何统计培训都必须实行免费培训,以提高基层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统计培训的实效。四是改进统计工作手段,尽管实现乡镇统计配微机和联网直报,促使乡镇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3、改革农村统计方法制度。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胆破除那些陈旧落后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方法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家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农村统计的全面调查,取而代之的是以方案简单、指标较少,符合国际规则,能及时满足各级政府需要的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和一次性调查。这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又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强化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治统,建立健全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要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和领导的统计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及惩处力度。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