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使用中面临的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用药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6:5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渔药使用中面临的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用药现状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渔药使用中面临的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用药现状与对策》。

第一篇:渔药使用中面临的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用药现状与对策

渔药使用中面临的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用药现状与对策

药物防治是水产动物病害控制的三大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因此在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体系中受到普遍重视。由于我国是世界上的水产养殖大国,养殖品种众多,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因而我国自然成为渔药生产、使用的大国。我国渔药的种类较多,使用范围较广,由于使用不规范或渔药的滥用和错用,产生了诸多问题:某些渔药在水产品内的残留严重威胁了水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影响了我国水产品的对外出口贸易;滥用渔药对环境的污染防碍了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本文试图针对我国渔药使用现状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旨在为水产养殖安全用药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渔药在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渔药来源广泛、生产简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疗效明显,是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首选途径,尤其对控制细菌陛疾病,有较独特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专业性的渔药生产企业100余家,生产品种达500余种,渔药(指非生物性渔药)产量2.5万余吨,产值4亿元以上。渔民基本上靠渔药控制水产动物疾病,渔药在我国水产动物疾病的控制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渔药的主要类别与特点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渔药主要有消毒剂、驱杀虫剂、水质(底质)改良剂、抗菌药、中草药5大类。以产量估算,其中消毒剂约占35%,抗菌药、中草药以及其它类渔药只占20%左右;以产值估算,消毒剂约占30%,驱杀虫剂、水质(底质)改良剂分别约占20%,其它渔药占30%左右。消毒剂的原料大部分是一些化学物质。生石灰是一种传统的消毒剂,使用较为普遍,除此之外,使用量较大的还有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等),含溴消毒剂(如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含碘消毒剂(如聚维酮碘、双链季铵盐络合碘等)。其它类型的消毒剂,如醛类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等)、酚类消毒剂也有一定的应用。消毒剂可无选择地杀灭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以及某些细菌的芽孢,但均会对水产动物产生一定的刺激,对环境造成一些不利影响。驱杀虫渔药一般具有较广的杀虫谱,对寄生于水产动物体表或体内的中华鳋、锚头鳋、鱼鲺、车轮虫、三代虫、指环虫、绦虫以及水中的松藻虫、水蜈蚣等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这类渔药包括有机磷类、拟除虫菊脂类、咪唑类、重金属类以及某些氧化剂等,它们的驱杀虫方式主要是触杀和胃毒。其中敌百虫、硫酸铜、溴氰菊脂、氯氰菊脂、高效顺反氯氰菊脂、甲苯咪唑、苯硫咪唑等是我国常用的驱杀虫渔药。由于人们认识到水质和底质的优良对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水质(底质)改良渔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这类渔药除了一些化学物质外(如沸石、过氧化钙等),较大部分是一些微生态制剂。目前使用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是光合细菌类、芽孢杆菌类,乳酸菌类和酵母类的一些微生物制备的活性制剂。抗菌类渔药是用来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一类药物,它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从这类渔药的来源上可以分为天然抗生素(如土霉素、庆大霉素等),半合成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利福平等),以及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等)。目前抗菌类渔药面临着产生负面效应、可能导致在水产品中的残留以及耐药性等问题。

中草药因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已作为渔药成份广泛使用。渔药中常用的中草药有大黄、黄柏、黄芩、黄连、乌柏、板蓝根、穿心莲、大蒜、楝树、铁苋菜、水辣蓼、五倍子、菖蒲等。从中草药提取有效杀虫、杀菌活性物质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渔药使用安全是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要控制水产品的药物残留,保证水产品的安全,就必须要重视渔药的安全使用与科学管理。近几年先后出现的氯霉素、恩诺沙星、孔雀石绿等涉及到渔药使用安全的事件是长期不科学使用渔药所引起的矛盾的集中暴发。为了控制渔药在水产品中的残留,保障水产品的安全,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标准、法规和条例,并从2000年起开始对我国水产品中的渔药残留进行抽捡,同时从源头抓起,加强对渔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

我国渔药使用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渔民规范用药的习惯正在形成 2004年新的《兽药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推动了渔药规范使用和管理的进程。根据该条例,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为规范用药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科学用药的宣传、药物残留在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控制等,使我国渔药的使用向规范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课题组统计,由于向山东、河北、湖北、江苏、浙江、上海、海南等省市10余个渔区(渔场)的渔民宣传、指导水产养殖合理、规范用药,使这些渔区的养殖产品达到100%无公害,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10余个养殖示范区累计增收3.13亿元,取得间接经济效益41.28亿元。

一、渔药药理学等基础理论滞后,渔药使用存在盲目性

我国对渔药药动学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先后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唑酮和磺胺二甲嘧啶等渔药在罗非鱼、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及中华鳖等水生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比较研究了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和年龄等因素对药动学的影响,制订了一些渔药的最高残留限量及其相应的休药期。但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如研究的药物种类少,特别是对药物的代谢产物的研究尚未涉及;研究的水产动物种类有限;对病理模式下的药动学规律尚不清楚;对影响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因素的研究还很欠缺等。我国在制订残留限量、休药期、给药剂量及用药规范等方面的资料比较缺乏,导致渔药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二、有效安全的渔药及其剂型匮乏,制剂的工艺水平低

渔药企业是我国渔药开发的主体,由于企业急功近利,忽视基础研究,导致我国渔药的科技含量低,某些渔药虽然价格低、效果明显,但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大。目前我国大部分渔药来源于农药、人药或兽药,至今尚未形成水产养殖专用的渔药系列。此外,对禁用渔药替代品的研究未能及时跟上,以致禁用渔药屡禁不止。剂型与制剂的多样性与其用途的专一性,是药物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渔药的剂型和给予方式不同,机体吸收渔药的速率和数量不同,药效也发生差异,不少氧化剂由于没有合适剂型,极易失效,甚至发生意外爆炸。

三、渔药市场无序竞争较为严重

2005年是我国渔药生产企业大调整的一年。渔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渔药的“地标”升“国标”工作,虽促进了渔药生产企业的整合、调整和大洗牌,为渔药的规范生产创造了条件,但不同程度地使渔药市场出现了一些混乱。某些无意认证的渔药生产企业,不甘心“关、停、并”,纷纷借势转为经营企业,但仍以生产企业的模式运作;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破坏了诚实守信、守规经营的市场规则;渔药产品的合格率得不到保证。

四、乱用、滥用渔药现象严重,威胁着水产品的安全

以专业户占主导地位的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养殖技术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在渔药使用上,一旦养殖品种患病,往往盲目用药,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据调查,我国渔药残留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渔民规范用药、安全用药的意识差,主要表现在:1.不遵守休药期的有关规定或者缺乏休药期的意识;2.不正确使用渔药,在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的种类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3.按错误的用药方法用药;4.不做用药记录;5.上市前使用渔药;6.由于对水产动物疾病及其防治缺乏认识,疾病发生后乱用药、乱投药。渔药的滥用,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

五、渔药的滥用,导致病原体耐药性的增加

自1945年磺胺药成功地应用于治疗鳟鱼疖疮病以来,土霉素、卡那霉素、嗯喹酸、氟甲喹等药物相继在鱼类中应用,化学药物治疗成为防治细菌性鱼病的重要手段。但养殖生产中为了使治疗达到快速有效的结果,在药效不明显的情况下,往往过量用药。由于渔药的使用范围和剂量加大,养殖水体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六、渔药的给予方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尚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

渔药的给予大部分是要通过水媒体,其方式有口服、泼洒、浸浴和注射。当水产动物患病,食欲下降甚至不摄食时,口服法就不能实施,且该法不可避免在水中有部分的溶失;泼洒是渔药给予最常用的方法,但它不仅会对水产动物造成较大的应激,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浸浴和注射因要捕捞水产动物进行处理,在应用时有较大的局限性。渔药的给予方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能有效地控制水产动物的疾病,而且还会给水产品的质量和环境的安全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值得提出的是,目前我国有较多养殖区还采用向水体大量泼洒抗生素、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方法治疗水产动物疾病,已对水域环境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七、缺少渔药评价的方法和平台

正确、全面的药效评价体系不仅关系到渔药的研制与开发,而且关系到健康养殖和水产品安全。目前,国内在评价药效时较片面,如对抗生素药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国内仅宋晓玲等在体外测定了水中有机质含量对几种渔药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影响。大多数免疫刺激剂的评价标准、检测指标难以确定、检测手段还较落后。中草药由于所含成分较多,且许多化学结构不明,其不同的作用可由不同的成分产生,或某一作用是若干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关于药效的评价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基本上停留在检测MIC(MBC)和抑菌浓度指数(FIC)上。国外对渔药毒理学的研究比较细致深入,涉及到毒理学各个研究范畴,而我国很多渔药都缺乏严格而较全面的毒理学数据,如目前在水产上被批准使用的有机磷类、有机氯类、菊酯类渔药、重金属盐类化合物及中草药都鲜有特殊毒理、水域生态毒性方面的研究,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安全性评价。

进一步加强我国水产养殖用药的管理

一、摆正药物防治的位置

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方法有药物防治、免疫防治和生态防治,此3种方法各有利弊。一般来说,药物防治在任何时期,都是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手段。

二、加强渔药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兽药管理条例》是渔药安全使用的基本法规,各级政府要统一组织,统一领导,互相配合,围绕《兽药管理条例》及其配套的条例与规定进行广泛宣传,搞好执法人员、技术人员、养殖者的培训,使各项法规条例得以落实;兽医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渔药的生产、销售和安全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规用药,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逐步完善水产养殖安全用药体系;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速效、长效和对环境低污染、在鱼体内低残留的药物,将药物防治与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无公害养殖有机结合。

三、加强渔药药学的基础研究

我国的渔药药学基础理论还相当薄弱,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渔药安全使用的基础。此外,还应加强渔药对环境负面影响的研究,如渔药在水域环境中的蓄积、转移、转化,影响渔药降解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

四、建立渔药的评价方法

渔药的评价主要偏重于药效学和毒理学方面的评价。药效评价常以治愈率为检测指标,但易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较难界定,所以离体测定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对抗生素药效的评价指标除MIC、MBC外,McDonzld等提出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鄄fect,PAE)是较确切地评价药效的一个指标。处于PAE期的细菌再与亚抑菌浓度(sub—MIC)渔药接触后,细菌的生长将受持续抑制,即产生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ostantibioticsub—MiCeffect,PASME)。研究发现,处于PAE期的细菌对渔药敏感性提高,PAsME的作用比相应的PAE及亚抑菌浓度作用(sub—MiCeffect,SME)大,甚至可以杀死细菌。

五、加强对微生态制剂、免疫刺激剂、生物渔药及中草药等渔药的研究和开发

微生态制剂以其安全、低毒、有效正受到水产养殖者的重视。微生态制剂将会克服有益菌群“定植”、生产工艺提高等难题,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朝着高效、专一,益生菌和益生元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免疫刺激剂是通过作用于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来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的一种比化学药物安全性高,比疫苗应用范围广的特殊渔药。研究证实,一些富含多糖、生物碱、有机酸等多种成分的天然免疫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都会对水生动物的免疫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随着对它们的使用方法、剂量、评价体系以及对水产动物免疫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免疫刺激剂将会在控制水产动物疾病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生物渔药是根据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抑制或相互竞争的关系,根据其生理特点或生态习性,抑制或消灭病原体的一种“生物制剂”。生物渔药将会推动我国渔药研制新思路的发展。中草药具有来源广泛、使用方便、价廉效优、毒副作用小、无抗性、不易形成渔药残留等特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中草药的发展方向:一是利用现代技术分离提取其有效成分及先导物,降低提取成本;二是根据有效成份合成系列衍生物或类似物,开发出人工合成的“中草药”;三是中草药作用靶点的研究,弄清中草药的作用机制;四是中草药的细胞破壁技术;五是中草药合理配伍的研究等。

六、加强新型渔药及其剂型、制剂的研究

研制窄谱性渔药,水产专用渔药,新型消毒剂,“三效三小”渔药(即“高效、速效、长效”与“毒性小、残留小、用量小”)等是新型渔药的研制重点,新型渔药的研究应该多来源、多途径、多方向、多思路。由于渔药药效受外界因素影响显著,应根据水产动物的种类和规格、发病类型及程度、渔药的性质研制出不同的渔药剂型。如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减少渔药在到达靶器官前的损耗,降低毒副作用;应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胶囊剂将渔药包裹其中,避免渔药在环境中降解破坏,提高渔药的有效吸收;根据水产动物的食性和相应的诱食剂制成某种特殊的剂型进行给予;选用卤虫等活生物饵料作为载体将渔药直接输送到动物体内;研制出缓控、缓释、靶向制剂等。

七、建立渔药研究、检测的基地

从当前我国渔药安全使用的严峻形势和现状来看,建立高水平的渔药研究基地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我国渔药研究、检测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尚不能满足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需要,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渔药检测研究基地,根据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渔药的质量和使用安全。

第二篇: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低。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

(2)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3)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染物每年都在增多,农膜、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频出。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对于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废物都并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4)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但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5)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目前,在环境保护中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未落到实处,环保经费未得到充分利用,个别干部缺乏环保意识,因此造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对一些具有较大污染的企业始终不能进行果断处理与处罚。

(6)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环境保护中,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各大中型企业而言,环保生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环保技术的支持。但是在中国对于环境保护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还十分薄弱。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

(1)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的发布及时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是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化,让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注重发挥环保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不同产业的污染强度不同,带来环境后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规模下,第二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第三产业最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能成功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转换,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稳定下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污,将会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

(3)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大农村环保经费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环保财政预算;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家应采取政策倾斜,对于注重环保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再者,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最后,对于农村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生活污染,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从本质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农村新面貌。

(4)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要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

(5)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多基层环保部门,还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形成企业内部、政府主管部门、群众三位一体的多渠道的监管机制,使得法律真正的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而部分基层环保部门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效益。从大局出发,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将环保经费用在刀刃上。

(6)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开发,从内而外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引导,加大力度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如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总之,对于环境保护面临的各种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浅析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苏循华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8期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这充分说明了顶岗实习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要适时地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习对学校、实习单位、尤其是实习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浅析。

一、顶岗实习的内涵及意义

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实习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全面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身能力。尤其是对水产养殖专业来说,顶岗实习更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

顶岗实习既可以向学生完整地展现真实的企业场景,使学生了解企业情境和岗位要求,不断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又可以使学生在按照企业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增强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以及合作创新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得健康、全面的人格发展。

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1.面对艰苦的顶岗实习条件,心理不适应

现在的孩子多在“温室”中长大,学校读书、生活中的一切费用都由家里提供,从没有经济上的危机感,也没有体力和时间上的约束。优越的学校生活同顶岗实习育苗生产一线的条件可谓有天壤之别。顶岗实习需要学生吃住在工厂,实行轮班等工作制度。从没吃过苦的学生心理极易产生波动,厌倦情绪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2.面对顶岗实习中的繁重劳动,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育苗场工作环境艰苦,所用的工作人员较少,工作量相对就较大,有时遇上休班的人员还得连轴转,时间上、体力上消耗都很大,导致学生身体及精神上吃不消,自然而然产生倦怠情绪。

3.实习期间工资低,心理不平衡

学生在育苗顶岗实习期间,承担了工厂一个正式员工的工作任务,付出一样的劳动,但得到的劳动报酬却比正式员工少,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也不平衡,从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4.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学生刚踏入社会,在人际交往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并且年轻气盛,有时一意孤行,爱钻牛角尖,很容易得罪人。尤其在行为习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善于与人交往和沟通,工作中我行我素,这容易使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关系紧张。

三、提高顶岗实习效果的对策

1.做好顶岗实习前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

第一,强调顶岗实习的重要性。顶岗实习是学生由学校走上社会的一个过渡,是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过程。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基层做起的重要性,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岗位责任意识。

第二,进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遵守劳动纪律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教育。第三,进行岗前指导,让学生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实习与就业的充分准备,帮助并指导学生提高与人沟通的协调能力。

第四,进行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提升实习学生的职业素养。

第五,进行学生安全和法纪教育,保证学生实习安全。

2.加强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

第一,安全教育意识的强化。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以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和遵纪守法作为重点内容,反复强调和提醒。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实习工厂的安全规程和育苗操作技术。尤其是值夜班时,育苗池的边沿较窄,在夜间换水、喂饵、巡池观察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第二,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要保持与学生、企业的联系,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实习中必然会出现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和困惑。指导老师要及时做好学生的说服及与工厂的协调工作。

第三,制定顶岗实习考核方案。学生实习期间是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考核内容也就包含了企业评价和学校评价两个方面。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能有效约束和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

总之,顶岗实习作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是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另外,中职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也需要因势利导,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力度,把握实习指导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实具体的实习计划,完善顶岗实习机制。

第四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发布时间:2008-8-18信息来源: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正确认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

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很多中小企业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逐步提高。

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主委欧成中说,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一是创业条件难。截至2006年6月,中国有各类企业834.6万户。而日本1.3亿人口,就有企业660万个。在我国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最低出资额50万元,而德国只要25万元,德国人均收入却相当中国人均收入的50倍。所以,中国老百姓一般办不起企业。又如,我国增值税法规定,年销售额低于180万元为小规模纳税人,有些地方不给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增值税发票,造成中小企业很难经营。二是准入时间长。企业登记注册最快得一个星期,有的地方长达两个月。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注册登记只有2-3个审批环节,而我国则多达20个左右。三是生存周期短。现在,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生命力比较脆弱,据调查,小企业生存周期一般只有3-5年。

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综合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在下列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二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缺乏。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设备、人才、信息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严重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据有关调查,目前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设备的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1%,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为41%,处于国内中等水平的为47%,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为11%;大部分企业对现有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状态的评价一般,只有1/3的企业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最缺乏较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方面的缺乏往往同时意味着在信息方面的缺乏,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地区,信息方面的劣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性较大。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都有待完善。据有关调查,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总体评价都不高,其中最不满意的是金融政策,其次是税收政策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问题,在法律法规和政府行为方面也有不少抱怨;对目前中介服务的评价也普遍不满意,其中最不满意的是资金筹措、税收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中介服务。

融资难成中小企业心头之痛。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民进中央日前在两会提案中就明确指出,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是中小企业亟待突破的瓶颈。

从内在原因分析,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质素不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内因主要有: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自身实力有限,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融资十分困难。

从外在原因分析,是法律和金融扶持不足。首先,银行缺乏利益驱动。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金额目前仅14.7%,中小企业被迫高息吸收民间资金。银行业普遍强化了信贷管理,以规避贷款风险为第一原则,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在同等数额上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贷款成本高使银行缺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益驱动。其次,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非法阶段,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满足不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据有关机构对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的最新调查,有6成的中小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其中民营中小企业接近70%的资金需求来自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集资;从金融机构融资的利率,小于5%的企业比重为7%,在5%-10%之间的为69%,在10%-20%之间的为13%,在15%-20%之间的为6%,有5%的企业融资利率大于20%,说明中小企业的整体融资成本是比较高的。

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生存性问题。健全的立法是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有50多部专项法律构成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保证了美

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乡镇企业法》等法律法规,但都是从不同的法律侧面对中小企业加以规定的。因此,中小企业在法律不甚完善的条件下,在经营与发展,贷款与担保,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上市等融资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为了维护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颁布制定了维护中小企业权益的法律与法规,以保护中小企业的正当权益。如美国早在1953年就制定了《中小企业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陆续颁布了《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法》等十几部法律法规。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制定了30多种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民盟中央建议,我国也应该尽快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中小企业获得国家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形成了示范效应以后,就可以促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自觉地按规范去做。

此外,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长期和系统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独立的系统机构从事中小企业这一群体的管理。而发达国家像美、日两国分别设立有中小企业管理局和中小企业厅,作为政府管理中小企业的专司机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日益提高,迫切需要国家成立专司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以便从政策的制定、产业规划发展的拟定、结构的调整、产业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提供,开展技术指导与咨询上,进行统一的宏观管理。而目前各省市自治区的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工商管理局及中小企业协会等机构,只是从区域上、行业上对本区域的中小企业加以管理的,而并非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不同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面临新压力不容忽视

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包括土地的制约,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中小企业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次贷危机,信贷收紧等。

从国际环境看,美国次贷危机将使出口面临困难。最新实证研究表明,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中国出口将下降7%,若汇率升值幅度为20%,则中国出口将下降10.5%。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放缓将导致中国外部需求明显下降,出口面临重大挑战,而这无疑将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出口构成挑战。

同时,国内的诸多因素也对中小企业的出口带来制约。这些市场和政策因素可以概括为“四升、一降、一紧、一严”七个方面。“四升”包括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原材料和燃料成本上升,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上升。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尤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自去年3月18日人民银行首次调整银行利率以来,截至去年12月21日,经过连续6次调整,人民币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经上升到7.47%。中小出口企业获得1年期贷款的利率达到10%以上。“两税合一”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上升也会对出口产生影响,因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在中国出口总额中占很高比例。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12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6955.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2180.2亿美元的57.1%。“一降”是指出口退税下降。“一紧”指银行信贷紧缩导致中小出口企业获得融资非常困难。“一严”则指包括劳动合同法在内的行政监管对出口行业比过去严格多了。

全国政协委员李兰提案指出,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货币政策的影响。首先,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大量资金,使得信贷规模总量减少,银行放贷更加谨慎,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更加困难。其次,多次加息也会导致民间筹资利率的提高,而中小企业的资金大多来自于企业拆借和民间贷款,因此其融资成本必然提高。二是调减顺差的影响。2007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减顺差的政策,使得去年贸易顺差的增速迅速下降,给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同时,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加大;雪灾造成交通中断,直接影响出口交货;加上消费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小型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存在一定困难。

三是成本上升的影响。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11月流通领域生产资料平均价格同比上涨

5.9%,其中11月份同比上涨11%。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直接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调整资源税以及加大环境生态保护,都将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此外,企业用工成本也不断上升。由于去年消费价格(CPl)上涨速度较快,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社保资金也随之增加。同时由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用工成本将在2007年的水平上进一步上升。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7年调查显示,93.4%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新《劳动合同法》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说,《劳动合同法》短期内会对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如用工成本增加、用工风险加大、用工难度增强等,使这一部分企业生存困难,发展难以为继。以杭州三替家政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家解决下岗工人的家政服务企业,原来每小时家政服务收费12元,还有2元可作为公司管理费,现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必须给每个员工签订合同、交纳养老保险、发放3倍加班工资和节假日工资等。成本增加后,公司只得把每小时家政服务收费提高到18元,但全部给员工还是不够,而客户却难以接受了,企业还亏损。事实上,《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由于企业感到成本高、压力大,有不少中小企业已经难以为继甚至歇业,而不少外资企业正往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孙忠焕委员呼吁,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外部冲击和中国本身进行的贸易、投资、汇率政策和要素改革等内部改革同时发生,对中小出口企业的打击比较大。如果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用工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减少多重压力的情况,会使一批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有可能大量裁员或停工停产。据报载,前一段广东省已有上千家企业关闭或转移,华东地区的纺织中小企业也出现告急局面。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并提出有效应对方案和措施。

发布单位:市经委 来源:省中小企业网

第五篇: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李达

(天津商业大学 商学院 工商管理1006班 20102876)摘要:我国物流业面临许多问题: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产业设备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对物流成本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完善而有效的行业协调机制。因此,完善发展现代物流的宏观环境,设计好物流业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我国物流;现状;发展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物流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经济热点。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现代物流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如何把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融入我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企业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物流规模与发展速度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据突出位置,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一)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物流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其中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同比增长17.1%;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2%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7%;社会物流总费用预计增长13.2%,与G DP的比率将稳定在18.5%左右。

(三)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

随着2005年底物流业全面开放,中国物流领域正在成为国外资本投资的热点。

(四)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国内物流企业重组转型、整合并购、战略联盟、深化服务,加速做强做大。《2006年中国最具竞争力50强物流企业排序》表明,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30%;进入50强的最低“门槛”比上年提高35%;已经出现了主营业务年收入近千亿元的国有物流企业和超过50亿元的民营物流企业。

(五)企业物流转移外包速度加快

据对重点制造企业的物流市场调查,2006年销售物流外包以5%—10%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速度增长。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升级转型的行业由生活消费品向生产资料扩展,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回收物流环节延伸。

(六)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辐射

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2006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56亿吨,同比增长15.4%;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两项指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次。

(七)七是物流设施设备与管理技术向集约化、大型化和信息化发展

据调查,全国运营、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项目超过200个,已有50个投入运营,65个在建,有一些已经相对成熟。

(八)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国务院相继批准在上海洋山港、大连大窑湾港和天津东疆港设立保税港区,批准西安、昆山、宁波、上海松江、北京天竺、烟台、重庆等7个出口加工区进行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

点。物流企业税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近几年,中国物流业发的展环境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有了很大改善,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截至2006年底,我国现有公路里程340多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美国排在第一,8.8万公里);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经历六次提速,运送速度明显加快;水运方面,港口的吞吐能力迅速提高,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民用航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建、扩建了一批机场以及支线、国际航线的增开,这些都使空运能力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配送体系: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全国范围配送体系的物流企业,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正在兴起。

3、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第三方物流正在引起我国物流业界和理论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库存货代理、运输代理、通关代理等业务。第三方物流业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并增加灵活性。因此,第三方物流被誉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有迹象表明,公司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利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也将越来越广。

二、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基础限制

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

(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

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三)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四)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

在物流业,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使得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不同程度的政企不分现象,也影响着政府公正地行使政府职能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五)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物流企业对人才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从而不擅管理。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完善发展现代物流的宏观环境

为了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水平,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有利于物流业的宏观环境:

(一)明确主管部门,实施现代物流业的推广和发展职能

以大企业这主,从供应链的角度全盘考虑物流业的发展,因为供应链涉及到所有相关企业、部门、人员,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等途径实现经营一体化。它以“零库存”、利润最大化为奋斗目标,因而物流与供应链的接合是下一步发展的主流。

(二)加大宣传力度,使业内人士了解引进物流管理技术的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管理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以整体最优为目的、既重视效率又重视效果。据研究表明,假设商品的零售价格为100元,那么,平均制造成本大约为50元,其中,物流费用平均大约为20—30元。也就是说,在商品的零售价格中,有20%--30%为物流成本。因此,引进物流管理技术,降低物流成本对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三)抓紧制定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和有关的政策、法规

形成规范的和有利于企业发展物流活动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广泛采用第三方物流、第四物流。

(四)加强物流科研和培训工作,为发展我国企业物流提供技术和人才的保障

大力发展物流师队伍的建设,以适应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加快第五方物流业的发展。国外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的物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高校中开设物流课程和专业的仅有十几所,与物流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物流人才稀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

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较晚、经验不足,引进是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这是发挥我国物流业后发优势,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有效方法。

四、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模式

从物流的内涵和功能可知,发展现代物流对企业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可以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使物流为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作出贡献;若从长远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定位,则将物流从企业日常管理系统水准升华到经营结构层面,建立起战略物流的理念,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一)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模式

通过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在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划指导下,普遍推广普及物流管理技术,使物流逐步成为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二)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步骤

1、物流系统设计

应从成本核算和工位作业环节的最小单元开始,以降低成本和系统优化为原则,对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确定物流活动内容和管理范畴。

2、明确企业物流服务的主体

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发展完善企业自我服务的物流系统,还是将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生产活动中剥离出去(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应对企业物流功能剥离退出成本和物流经营费用进行科学的测算后进行决策。

3、抓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应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

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制订的标准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4、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创新物流服务

现代科学技术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的运作效率。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服务创新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需要物流企业能运用现代科技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率物流服务,即物流服务要具有综合化、一体化的特点。另外,物流服务要具有个性化,以适应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5、大力发展战略联盟

当今市场经济充满着竞争,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合作。因此,许多企业都在建立联盟以获得竞争优势,物流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一方面要进行纵向联盟,即与货主企业联盟,同其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要进行横向联盟,即与其他物流企业联盟,将各自独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不仅可以实现服务的综合化、一体化,还可以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运作成本,从而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

总之,现代物流业在我国仍处在起步发展初期,远未达到其成熟阶段,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已经显现出来。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看到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带来的巨大利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完善,就能有力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兴盛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新阶段》陆江2007

[2]《]高级物流学》董千里2004年版

[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夏春玉2004年版

[4]《]现代物流概论》夏春玉“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国流通经济》顾声乐齐严1998年第2期

下载渔药使用中面临的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用药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渔药使用中面临的问题—我国水产养殖用药现状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

    浅谈我国海岛管理现状、面临问题与治理措施

    浅谈我国海岛管理现状、面临问题与治理措施 摘要: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而在这片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7300多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海岛陆域总面积近......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的思考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的思考作者:张先裕 虞钟华 杨谷湧 沈传谷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2009-05-06 13:23:00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性质:国有或国有控股......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

    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公务员工资的现状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演变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公务共经历了1956、1985、1993年三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第一次工资改革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各......

    我国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中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其应对措施,并指出土地整......

    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文章标题: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公务员工资的现状(一)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演变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公务共经历了1956、1985、1993年三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

    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摘 要]本文指出了我国期货市场上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