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视角下高校网络德育的话语体系建设(精选)
哲学视角下高校网络德育的话语体系建设
【摘要】网络话语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语言与交流方式,高校学生以网络话语为媒介,在网络环境下满足其对个人情感宣泄与社会交往朋友圈扩张的需求。以哲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哲学视角下高校网络德育的话语体系建设,对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话机制以及提升德育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德育哲学视角话语体系
一、引言
话语是人们书写或者表达所依赖的语言,其存在于解释活动与理解活动中。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通常以话语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媒介与桥梁,教师以书写或言语的形式向学生传达道德等德育内容的重要性与思想,学生以对德育的理解为基础与教师进行话语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理解为导向形成一种交流机制,这种机制所依托的正是话语,因此话语是实现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理解、达成共识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话语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之一。德育教师通过德育话语可以顺利开展其教学任务,完成教学指标,实现自身作为德育教师的人生价值。在高校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德育教师能否一定高度的话语权、能否经由自身的话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话语能否得到被教育对象的认可与信服,是教育主体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话语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话语本身就是社会权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权力下的产物,话语的垄断即意味着权力的独霸,话语的拥有即意味着权力的拥有,话语的缺失则意味着权力的丧失。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话语权力是影响德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德育教学任务顺利圆满完成的必要条件,高校应高度重视德育话语权的分配与利用,充分保障德育的成效与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步扩大与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2G、3G、4G)建设的日益完备,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任何有网络信号的地方通过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访问到互联网上共享的各类信息与数据,也能以网络为媒介尽情表达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与认知,这种借助网络技术表达或宣泄自身的思想与态度的模式即新一代的网络话语时代。网络话语与传统话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传播媒介、传播速度、影响力等均非传统话语所能媲美,这种带有青年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话语依托高校学生得以迅速传播并广为接受,为高校德育话语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二、高校网络德育话语体系建设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反复强调与重申实践的重要性,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教育主体与被教育者双方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与交流,以话语作为德育传播以及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保障二者之间能够相互理解、话语能够合理均衡分配,进而在德育所传播的思想、道德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强化德育教学的实际成效。因此,德育教学应当注重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学,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与对接关系,进而使得德育教学走下理论化、抽象化的神坛,走向实践的现实论域。
现阶段我国德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话语权失衡现象,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本应处于重要地位的被教育者所拥有的话语权不断被弱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德育教师所传递的理论知识,而无权表达自己对于现象或现实最主观的想法,沉重的教学任务给德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转而施加到学生身上,形成对学生思维与思想的束缚,话语的失衡与重心不稳使得德育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扼杀,极大地违背了德育教学挖掘学生潜能、释放学生天性、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初衷与目标。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德育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强化学生的话语权,注重生命的个体化表达与成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以人文主义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与成长机制。
三、哲学视域下网络德育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网络话语面向的用户群主要以高校学生为主,高校?W生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使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学生借助各类社交网络平台与移动终端可以极为便捷地发送与接收数字化信息,数字化信息在互联网中可以不受限制地共享与转发,具有极大的受众面与影响力。如何以哲学为指导思想与理论支撑,借助网络环境与网络文化,打通德育话语的教材、学科与教学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德育教师、学生之间高效的沟通机制,实现对学生个体的人本化培养,是建设高校网络德育话语体系的关键所在。
1.加强网络话语的研究,消除网络话语差异。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环境是其释放自我的新天地,能够为其带来乐趣与满足感,满足其对个人情感宣泄与社会交往朋友圈扩张的需求,在这样的情感需求与社会需求下,大学生充分调动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快速掌握网络环境,快速融入到网络环境与网络文化中。而对于德育教师而言,部分教师由于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对新事物的接受与融入能力较差,甚至对新事物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网络话语,导致教师与学生在网络话语方面存在一定的代沟,教师无法有效、敏感地捕捉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不利于学生德育成效。因此,教师应当抱持着学习的心态融入到网络环境中,充分吸收网络环境下属于高校学生的青年亚文化,深入理解网络话语的内涵与符号标志,掌握在高校学生中广泛使用的网络话语,适应学生的网络交流方式,然后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网络话语,以寻求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真正走近学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实现以网络话语为依托的心灵交流。
2.加强网络话语策略的研究,平衡德育话语权分配。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发展自身的文化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形成了话语权独霸,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权威与话语力量,德育教学的成效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德育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网络表达方式与接受习惯的研究,对其在网络环境下的话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德育课堂中,使得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引导、平等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打破学生对教师独霸的不满,形成互动式的平等对话方式,使得德育课堂的话语权能够均衡分配。
四、结论
网络话语的出现代表着新一代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高校德育教学而言,网络话语能够为高校德育教学提供更为丰富且多样化的手段,推动传统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深入变革,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新型渠道。
参考文献:
[1]齐尚晓.公共生活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转型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7,(01):99-104.[2]孙金晶,丁慧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J].学理论,2016,(12):238-240.[3]徐志刚.生命哲学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2):62-64.[4]张翠萍,董瑞军.基于生命哲学的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J].学术探索,2015,(06):143-146.基金项目:
1.本论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常态下基于校园微信平台的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B04)。
2.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互联网+德育”模式创新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550)。
3.湖南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新媒体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D17-01)。
第二篇:高校德育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高校德育是以主体性、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特征的“大德育”,生态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德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组织体系、队伍体系、途径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等构成要素,并有着与环境共生,与诸育共进,与生活共融的整体协调性、和谐发展性的本质要求。走进生活,融入文化,对接生活,才能使高校德育成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态化实然存在。
关键词:高校;德育;生态化;体系;路径
高校德育已经是一种超越传统的以道德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德育”实然状态,融合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规范、心理教育和生涯教育等诸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如何促进现有状态下的多样化内容融合共存与协同发展,建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德育”育人模式,成为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针对高校大德育现状中存在的空泛化、形式化、功利化、碎片化等问题,及针对性、实效性差的现状,用整体、开放、平衡、和谐和动态的教育视域,开拓一种生态化的发展新局面成为人们一种期待。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1]。德育环境是影响德育活动的开展和道德素质形成及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德育需要在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中走向生态化。把德育置于联系而非孤立、开放而非封闭、动态而非静态的时空中,形成与社会对接,与家庭沟通,与生活相融的德育生态场域,实现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环境在空间维度的联动,实现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在时间维度的衔接,使德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理论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同时,我们要立足和谐发展价值取向,建构人文化的德育氛围。德育生态化的真谛在于关怀人的生命成长和所处的自然生态关系。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压抑人、束缚人[1],而是关怀人、提升人、发展人;是创造人的发展条件,构筑人的精神支柱,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提升人的文明境界。以人为本的人文化环境是德育生态化的必要条件。
一、高校大德育生态化的体系建构
高校大德育生态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是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组织体系、主体体系、途径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2]等要素构成,并有着与环境共生,与诸育共进,与生活共融的整体协调性、和谐发展性的本质要求。
(一)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德育目标体系是确立大德育生态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体现着德育的初心,对德育起着指导、调节、激励和约束作用。高校大德育的目标体系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从层次上说,它包括总体社会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从过程上说,它分为不同学年的阶段性目标;从内容上说,它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素质和职业能力等目标。各目标之间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构成高校德育目标网络体系。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职业教育等。在高校德育实然状态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实际涵盖了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同主流价值观并自觉践行其要求。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内容包括个人品德与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等,其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法纪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和遵纪的良好习惯;心理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职业教育在于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奋斗目标。各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高校大德育的内容体系结构。
(二)组织体系与队伍体系。高校大德育生态化组织体系是统领德育全局的组织机构体系。建立以学校党委为德育工作决策部门,以党工部、学工部、校团委等为德育工作职能部门,形成党组织系统、团组织系统、学生会系统、宿舍管理与学生社团系统等多管齐下,紧密配合,整体联动的德育组织管理系统和“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厘清各机构在德育体系中的地位、职权、责任及分工协作关系,从而实现对各项德育活动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队伍体系是在组织体系规划指导与统筹管理下开展德育工作的实施群体。在大德育生态体系视角下,高校德育队伍包括德育管理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学生工作者、服务工作者,即党团干部、学工干部、授课教师、后勤员工、学生干部等。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教育、职业教育等其它专业课教师是德育主力军,承担着课堂认知教育、日常养成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和德育考核评价等任务。学生会系统、宿舍管理与学生社团系统也是高校德育队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自身模范行为的影响,科学规范管理的约束,和谐环境氛围的熏陶等,促进学生养成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生活行为习惯。
(三)途径、方法与评价系统。德育的途径、方法体系是贯彻落实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施手段。“高校德育途径是将德育内容付诸德育过程的承载体,即实施高校德育工作所依附的渠道。”德育方法是与途径相适应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高校大德育的途径体系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管理约束、传媒导向、日常养成、环境熏陶等。德育途径有着与它相适应的德育方法,其中包括理论诠释、实践锻炼、辅导咨询、规范约束、评价激励、榜样示范、行为训练等。各种德育途径和方法在特定境域中相互转化,作为一种实现目的的路径和渠道时就是途径,作为一种实现目的的办法与手段时就是方法。二者相区别又相联系,共同作用于培养塑造人的德育目标。高校德育生态化评价是综合性、过程性和立体化评价,是目标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机制、评价程序等要素。一是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主体是包括教师、同学、家庭和自我评价等“他评”“自评”结合的主体体系。二是内容的综合性。评价内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定性与定量的全面考察。三是机制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是具有开发内在驱动力和自觉自愿性,能够挖掘潜力、激发活力的机制。四是程序的完善性。评价不能止于一个分数和一段评语的终结式结果,更应是过程性评价,并有自评、他评、考核、公示等完整程序。
二、高校大德育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德育教育是由认知教育、环境熏陶、实践感悟等教育活动组成的生活化、社会化、实践化过程,创设有效的实践路径,是德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生态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走进生活。高校德育生态化,“重要的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的生活”[3],“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扎根于大学生的生活境域,才能切实解决德育“落地”问题,使之具有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是让德育主体置于道德生活。单纯从脱离生活实际的规范出发要求学生,是造成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在德育过程中,要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创设各种生态性道德生活场景,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参与贴身体验道德生活,突显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道德生活境域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通过下水练习学会游泳,通过融入生活感悟道德,才是回归真实、自然的有效途径。二是让德育内容反映道德生活。德育需要关注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斑驳陆离的,或深刻,或单调,或甜蜜,或苦涩,这一切都赋予了德育丰富多样、鲜活新颖的内容。德育传授的价值与规范,要立足于这种真实的道德生活和真确的道德资源,让道德品格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三是让德育方法贴近生活。生态化的德育应摒弃简单化、形式化、空洞化,贯彻“情景的”“感悟的”“体验的”“平等的”“践行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实现道德目标。
(二)融入文化。积极健康、底蕴深厚的文化是高校德育的生态环境,学生成长的沃土和摇篮。德育不只是单调的理论循环求证和枯燥阐释,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接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现代转换及其德育功能,增强德育的文化内涵,并形成底蕴深厚的德育文化环境,是增强高校德育时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是整合文化资源,拓展德育渠道。要克服课堂教学与社会、校园文化相互分割,资源浪费的状况,让学校文化活动组织者与授课教师共同制定文化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实现教学活动与文化活动的有效对接。二是创设文化情境,增强德育感知。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模拟形象的角色扮演,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美妙动听的音乐欣赏等,寓德育内容于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在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中陶冶品德操守。三是丰富文化活动,拓展德育内涵。倡导、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学术讲座、读书沙龙、演讲辩论、文体比赛、书法展览等,让这些活动展现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创新的学术精神,和谐的师生关系,优良的校纪校风等,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对接社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直面现实,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大势,当代社会思潮,改革开放态势,科技发展成果;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并为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内在要求。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在内容上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或拓展,在途径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或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为此,应采取有效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是走出去,让学生感受、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和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在直观感受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二是请进来,让学生结合思想认识上感到模糊、困惑和迷茫的问题,聆听专家解读,领略名师风范,感悟德育真谛。三是给平台,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讨论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阐述观点,锻炼能力。四是出题目,让学生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考察实习等的基础上,撰写观后感、心得体会、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2]周向军,刘俊杰.略论高校大德育的体系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6).[3]徐雁.回归本真的大学生德育:基于生存论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7):9-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作者:陈玉书 何海霞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会管理制度建设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会管理制度建设探讨
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发挥高校学生会战斗力的保障。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目前高校学生会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学生会战斗力的发挥。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剖析了当前高校学生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高校学生会存在的问题
1.干部选拔及淘汰机制不健
学生会干部不但在学生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享有评奖评优的优先权。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学生会的历练后,无论在内在气质上还是在外在能力方面学生会干部都比一般学生略高一筹,在工作和转本方面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这也成为众多学生加入学生会的主要原因。正因为此历次学生会换届总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这也凸显了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干部选拔机制的重要性。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生会的选拔机制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学生代表投票选举的方法有名无实选举方式过于简单、片面对参选人的考核不够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内。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会干部队伍越来越庞大出现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积极性下降缺乏上进心的现象同时使得学生会干部队伍素质良莠不齐违反校纪校规者、考试挂科者、工作能力平庸者皆出现在学生会干部队伍当中严重影响了学生会的威信和战斗力的发挥。学生会干部一旦当选后无论合格不合格都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才能知道是否胜任但是在我们目前大多数高校中学生会干部是典型的终身制除非自愿辞职几乎所有的干部都是一旦当选便可以干完一届甚至更多因此即使有的学生干部难当大任只要不违反校纪或成绩极差就都可以维持到毕业。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大量庸人的存在也影响了其他有能力同学的加入进而影响了整个学生会的组织绩效。
2.部分岗位职责不明确 部门任务分配不均分
工合作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而明确的岗位职责是实现分工合作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中虽然大多数学生会根据需要设立了十多个不同的部门,各个部门之间也看似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但仍然有部分部门的岗位职责不明晰。部门之间功能重叠导致个别部门不甚了解工作情况更谈不上理清工作思路了。很多学生干部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不够了解,大多凭中学时的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摸索,造成有的学生干部上岗很长一段时间后才适应工作,甚至有些学生干部任届满期还不知道如何工作,更不用说做出创造性的工作了。而且部门间任务分配不均,有的部门不但日常工作比较多,而且在学生会举办的大型活动时又会承担大量的任务。与此相反有的部门却是十足的冷清衙门。这样就会导致许多成员怨声载道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3.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对学生会干部的考核中由于没有有效的计划和辅导绩效,考核就只能变成主管老师一个人的事情。而由于主管老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并不十分清楚所有干部的工作情况。这样对学生会干部的绩效评价,就只能靠主管老师的印象显然这种考核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并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考核结果的反馈是绩效管理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主管老师对学生会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只是一味地加以批评,很少帮助其找到失误的原因,并且反馈给当事人。这样就打击了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热情,出现了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不良现象,最后的结果则是干事的人越来越少,闲着的人越来越多。
4.缺乏对学生会干部有效的激励措施
对于学生会干部来说,他们既不是脱产的上班族,也不是纯粹的学习者,而是要兼顾学习和工作两方面。因此不少学生干部常常牺牲大部分课余时间从事学生工作,这就需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而事实上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学生会并不能像赢利性组织一样拥有多种奖励手段。只能在评奖、评优方面对其成员有所倾斜。而高校的奖学金大多是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设立与其是否是干部基本没有联系就算有个别奖学金是专为学生干部设立,但覆盖面太小也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另外一种情况是:尽管许多学生会在评奖评优时,会留一定的名额给其成员,但评选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却引发了新的矛盾,导致学生会干部对学生会的组织承诺降低。
5.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提升重视不足
作为一支人才资源队伍,学生会干部队伍应当予以科学的人才资源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而实际情况是:在对学生会干部教育管理的管理中只知选拔干部、使用干部,而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干部有所忽视尤其是核心干部的培养。这一方面导致了后备力量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会主要干部整天处于枯燥而繁琐的具体事务之中,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会战略方向的把握和思考上,进而影响了下一届学生会的整体发展。
6.组织架构不合理 成员对组织决策的执行力不强
据了解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会都采取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即团委书记一般由老师担任,学生会主席、团委副书记、学生会副主席、部长、副部长、干事,学生会主席负责学生会的全面工作,团委副书记、学生会副主席则分管各个部门。从理论上讲这种组织形式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是比较适合高校学生会的实际需要的。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部门的部长并不对主管自己的副书记或副主席负责,而是遇事直接向团委书记或学生会主席报告,根本忽略了直接上司的存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部长习惯于找团委书记或学生会主席而团委书记或学生会主席也习惯于有事找各部部长的不正常现象。这样一方面打击了团委副书记、学生会副主席的工作热情也使得各部部长根本不把直接上司放在眼里,从而影响了各部部长对其上司决策的执行效果,加深了二者之间的矛盾。
二、对策与建议
1.高度重视学生会干部的选拔环节认真做好学生会干部选拔工作
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录用或聘用合格的人力资源并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实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是建设一支高质量人力资源队伍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中学生干部的选拔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在学生会干部选拔上必须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根据“德才兼备”的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努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高、心理素质好、群众基础好、责任心强、组织管理能力过硬的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在选拔中可因人而异多种方法相结合扩大选拔范围做到全面考察、民主评议。
2.重视学生会干部的培训及培养
工作集中培训主要以学生会管理制度、公文写作、基本礼仪为主。一方面让学生会干部充分了解学生会的各项规章,另一方面增强他们的基本素质,同时要放手让学生会干部在实
际工作中得到锻炼,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和探索,通过实际工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抓好学生会干部的考核工作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开发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考核可以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而进行绩效考核必须要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学生会的绩效考核应遵循以下准则:
合理选择考评者,认真把握考评标准注重考评结果的反馈。
在考评者的选择方面可采用360度考评法,并对不同的考评者按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做到全面考评。例如对于学生会主席的考评可选取主管老师、主席团成员、下属一般干部及普通学生作为考评者并分别赋予40、30、20和10的权重。
在考评标准上要遵循敏感性、可靠性、准确性、使用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以保证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同时要注重考评结果的反馈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建立健全学生会干部的激励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要适时适度、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地使用正确和有效的激励遵循公平公正、奖惩结合、协调一致、立足于多数学生以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学生会干部的需要和内在动机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在激励并让所有激励措施都转化为自我激励这一内在的长效机制来发挥其功能促进学生会干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激励策略上对学生会干部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让他们放手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并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多给予学生会干部期望和赏识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肯定看到自己的长处注重精神激励在入党、评奖、评优方面给与优先考虑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
5.完善组织架构做好学生会干部队伍的人才梯队规划和建设
从工作实际来看,考虑到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会都是团委与学生会的合二为一,即一班人马两块牌子,可设一正四副的班子配置格局,即一位学生会主席、两位团委副书记、两位学生会副主席。学生会主席负责学生会的全面工作,团委副书记和学生会副主席则根据其特长和工作经历分管2-3个部门。副主席是选配的一个关键点,两个职位一般是从三年级和二年级各选一人担任,这样既能保证主席得到三年级的副主席强有力的支持和协助,又能对二年级的副主席进行指导和培养让高年级的主席和部长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应扩大主席团,相当于党委常委会的权力和权威,确保主席团对各部门的绝对领导。在部门设置上应精简部门数量提高部门工作效率。保证每个部门一正一副的配置格局,鼓励干事参与,以锻炼其能力为学生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第四篇:哲学视角下的中国梦
哲学视角下的中国梦
五千年民族魂,生生不息;一代代炎黄种,风雨前行;挥汗水洒热血,为国强盛;一人梦民族梦,中国崛起。梦,是一个人头脑中的虚幻;中国,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中国梦”,则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既给梦以现实的依存,又赋予中国美好的畅想——不过,每个人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每个人的立足点、着眼点也不同,所以,“中国梦”也因人而异。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下面就结合我所学的哲学原理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中国梦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层不变的,一切物体都是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人类社会一直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
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随后,人们意识到了封建制度已不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它已经是腐旧了的事物,更认识到了以前的夜郎自大、“天朝上国”的想法不可取,应该有一种新的体制来代替旧的封建制度。于是不少仁人志士们纷纷开始寻求救国图存之路,前仆后继,不畏牺牲,这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有了如今的“中国梦”。
哲学原理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一方面,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着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还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实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这就要求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这证明了一个铁律:落后就会挨打,生存必须自强。中华民族犹如一头沉睡的雄狮。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屡踣屡起,不懈探索奋斗。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的幼年迅速成长起来,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这都表明了在实现中国梦途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同时也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从哲学上来说,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矛盾群中又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首先,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又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例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当时的国内形势严峻,阶级斗争普遍且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党的工作重心一直以阶级斗争为主,导致了对经济发展的忽视,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大衰退;但是后来国家领导人逐渐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那动荡的十年中中国的经济不但没有前进,甚至反而倒退了,而其他的西方国家在这十年中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跟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此时,在中国阶级斗争不再
是主要矛盾,燃眉之急是要发展经济。于是,在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后举行的第一次大会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主。这使得中国梦得以往下发展的可能。从哲学原理的角度上讲,中国梦不仅是一种奋斗方向,也是一种理论形成的先决条件。这种理论的形成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顶层设计上的指导思想,形成我们在复兴中华民族大业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终极意义的探索和解释,是一种思想价值在精神、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各种层面上的理论原理的确立。中国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表述,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顶层设计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
决定中国梦的历史航向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人民的力量凝聚改革的共识,使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汇聚成科学发展的正能量,直至成为一个时代的力量,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方向,中国梦才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最理想的梦想。
第五篇:心理学哲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发展规律探析
论文标题:心理学哲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发展规律探析
Idioms, Culture Vacancy and Translation
论文作者 雷玉琼
论文导师 许康,论文学位 硕士,论文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
论文单位 湖南大学,点击次数 44,论文页数 62页File Size3319k
2002-10-01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lunwen_32630072/ 心理学哲学;发展;规律;统一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development;law;integration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整个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就是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第一阶段指1879年以前心理学包含在哲学之中时的发展。第二阶段是1879年以后心理学的发展。独立后的心理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因为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而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心理学的统一目前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心理学统一工作只有在心理学发展规律的指导下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基于此,本文受科学哲学有关知识的启发,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对心理学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本文首先阐述了心理学哲学基本范畴和命题,发掘、整理和分析了前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发展历程以及有关重大史事,搜索了中国心理学的前辈们引进和传播西方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和见解,从而发现在心理学的发展中,科学主义心理学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主导思想,但它并没能实现对心理学的统一,却适得其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在文化、哲学、逻辑等角度的对立、斗争与融合构成了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现代西方心理学在革命中成长;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由人性的失落走向人性的回归。规律指导实践。文章在最后以心理学发展规律为指导,为心理学统一工作的实践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在方法论上接受唯物辩证法的统一指导,允许实证和人文等多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和平”共处;建立统一的科学观,在统一的规范下可以存在不同的心理学探索,实现心理学有差别的统一。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studies the psychological action and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The whol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estern psych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affair that psychology broke away from philosophy 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science in 1879.The period before 1879 when psychology was a part of philosophy makes up the first section.The latter section refers to the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after!879.During the more-than-one-hundred-year development history after independence, psychology has always been disintegrating due to two researching directions(scientificalism and humanism)in it.So the subject of psychology”s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heated topic in the study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 at present.The practice of psychology“s integration might be accomplished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law of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based on which and enlighten by the knowledge concerned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law of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from the angle of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The thesis first states the primary category and proposition of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 then excavates, sifts and analyzes the vital historical events happening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pre-psychology and modern psychology, finally searches the distinguished Chinese psychologists” practice and viewpoints on introducing and spreading western psychology In China.From all the above-mentioned, the thesis has got the findings: scientific psychology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aspect in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alism the dominant idea in western psychology“s development;the conflict and fusion of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philosophy and logic form two basic threads in modern western psychology”s development;modern western psychology grows through revolutions;modern western psycholog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human nature instead of ignoring it as in the past.Law serves as guide to practice.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above-described law,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several new proposals for the practice of psychology"s integration: establishing the unified instruction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s a theoretical basis of methodology in psychology, in which the concrete positive and humanistic researching means can co-exist peacefully;building an integrated viewpoint of science, in which there might be vari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and an integration in psychology with difference can be atta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