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深发改〔2016〕562号
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政府直属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5月18日
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56号),进一步加大我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有效支撑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要求,以“四个全面”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深圳建设“二区三市”发挥支撑保障和引领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国际一流、深圳标准。把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贯穿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和各环节,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规划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规模、服务水平适度超前,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统筹规划、建管并重。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的系统规划和项目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部门分割和行业限制,切实发挥规划调控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建设运营管理,建立责权明晰统一、管护动态精细、执法规范有力、运转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聚焦基础、安全优先。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满足居民工作生活需求。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坚持绿色优质、低碳生态。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环保意识,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继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强化低碳生态建设理念,坚持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转变职能、加快实施。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改革。推进政府职能作风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三)行动目标。
以国际一流城市基础设施标准为标杆,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作,引进国际先进实用技术,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更加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完善的城市功能提升国际化辐射带动能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400公里;公交出行更加便捷,公共交通占机动出行分担率达到65%,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基本保持稳定。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800万人次,深圳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2800万标箱。
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5%,全市重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WLAN覆盖率达到99%。应急备用水源满足城市3个月需求,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0%。基本形成500千伏环网主干网架,加快推进电网智能化。到2020年干线综合管廊达到80公里。
生态文明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90%。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
公共安全及空间拓展实现突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基本消除安全隐患,城中村环境实现根本改善。新增填海面积50平方公里,通过拆除重建实现用地供应约12.5平方公里。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加快建成起步区3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计划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资源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及空间拓展共362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4267亿元,计划五年完成投资约7230亿元。
(一)综合交通提升计划。
强化深圳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加快建设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加快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战略性通道建设,建成具有强大集聚辐射功能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市路网系统,推动一体化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建设。
1.轨道交通工程。共40个项目,总投资5360亿元,五年投资2213亿元。建成广深港客专深圳至香港段、穗莞深城际,加快赣深客专、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沿海客专规划建设,尽快启动深惠城际等前期工作,研究布局深圳对外国家铁路新通道;改造提升深圳北站、深圳东站、平湖站、西丽站,规划新的高铁客运站。建成轨道交通三期及三期调整工程,加快轨道交通四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龙华新区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规划建设。〔市交通运输委(轨道办)负责,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2.港口机场工程。共22个项目,总投资960亿元,五年投资582亿元。规划实施深圳港西部港区出海航道二期工程、盐田港东港区和大铲湾二期工程,加快南山港区妈湾作业区海星码头改造工程,建设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推进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第三跑道、T4航站楼一期工程(卫星厅)建设,完成南头直升机场搬迁工作。〔市交通运输委、发展改革委、深圳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市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3.道路系统工程。共81个项目,总投资2912亿元,五年投资1291亿元。加快深中通道、沿江高速二期、外环高速、东部过境高速、深惠、深汕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要通道建设。建成南坪快速路三期、坂银通道、坪盐通道、鹏坝通道、龙盐快速路、丹平快速二期等,加快107国道市政化改造、罗芳公路立交桥改造、皇岗路下沉改造、春风路隧道工程,完成梅林关、布吉关及南头关改造,推进快速公交走廊规划建设。加快莲塘口岸建设,推动皇岗、沙头角等口岸改造,实施深圳湾口岸交通改善工程。〔市交通运输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配合〕
(二)资源保障提升计划。
全面提升市政设施现代化水平,完善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设安全优质供水保障体系,构建清洁智慧的能源保障体系,发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立适应城市发展的基础系统支撑体系。
4.供水保障工程。共28个项目,总投资682亿元,五年投资216亿元。规划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及深圳境内配套工程,开展水库入库支流治理和供水水库隔离围网建设。新建坝光水厂,扩建南山、红木山等7座水厂,新增供水规模100万立方米/天,对东湖水厂、盐田港水厂等9座水厂进行深度处理。完成200公里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开展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完成30万户住宅供水管网改造,加快新一轮社区管网改造工程,规划改造447个小区。〔市水务局、市水务集团、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5.能源保障工程。共19个项目,总投资1089亿元,五年投资665亿元。加快建设滇西北至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深圳段、祯州至现代等输电线路,规划新建500KV现代站、东方站、坪山站等输变电工程。优化能源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岭澳核电三期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建设大唐宝昌电厂扩建、钰湖电厂扩建、华电坪山分布式能源等燃气热电联
产及分布式能源项目,建成深圳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建设迭福LNG接收站、下洞天然气储备与调峰库、西气东输二线LNG应急调峰站和城市燃气输配管道;加快建设国家成品油储备深圳油库、樟坑径液化石油气仓储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信息委、规划国土委、住房建设局、国资委、有关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项目单位负责〕
6.信息化工程。共14个项目,总投资223亿元,五年投资180亿元。开展宽带普查,全面推进光纤到户改造,到2020年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百米光接入”的目标;配合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改造进程,同步建设宽带网络及管道、光缆、基站等,推动宽带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人流密集区域的WLAN覆盖。统筹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市经贸信息委牵头,市通信管理局、市信息管线公司、天威视讯、中国电信深圳分公司、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负责)
7.综合管廊工程。共5个项目,总投资195亿元,五年投资85亿元。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加快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和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大力提高地下管网建设标准和建设质量,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地下空间布局。推进全市高压走廊落地的工作,加快电力隧道、综合缆沟建设。推进全市综合管廊的规划,筹划建设沿深圳河湾、南山区西北地区的大型干线综合管廊。在前海、大空港新城、留仙洞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建设,以及重要城市主干道改扩建过程中,采用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技术。〔市规划国土委、住房建设局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三)生态环境提升计划。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流域为单元系统推进治水提质,强化全市垃圾统筹处理,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化”典范城市。
8.海绵城区工程。共25个项目,总投资283亿元,五年投资168亿元。建成光明凤凰城、国际低碳城等20个低影响开发区,面积达到266平方公里。新建深圳河湾、前海外围、宝安中心区、沙井桥头等19个片区排涝工程,加快前海—南山排水深隧系统工程、布吉河分洪通道等工程建设,加快大空港新城、宝安中心区、坝光海堤工程建设,推进东部海
堤重建和大亚湾海堤加固。全面控制水土流失,开展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恢复道路硬质边坡生态系统功能。〔市规划国土委、水务局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9.水污染治理工程。共21个项目,总投资589亿元,五年投资364亿元。改造完善原特区内污水管网208公里,新建原特区外污水管网超过4052公里。续建福田污水厂,新建、扩建洪湖、坝光、坂雪岗、沙井等19座污水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04.8万立方米/天;改造罗芳、蛇口等24座污水厂,改造规模344万立方米/天;新建污泥处理工程4处,新增污泥处理能力1475吨/天。〔市水务局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0.流域治理工程。共41个项目,总投资373亿元,五年投资273亿元。综合治理144条河流,长度约552公里,其中深圳河湾流域10条23公里,前海(大铲湾)水系6条30公里,珠江口流域16条36公里,茅洲河流域42条170公里,观澜河流域26条114公里,龙岗河流域15条81公里,坪山河流域15条48公里,大鹏湾水系7条16公里,大亚湾水系7条34公里。〔市水务局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1.垃圾处理工程。共14个项目,总投资220亿元,五年投资185亿元。强化全市垃圾统筹处理,制定垃圾处理规划、政策、标准,加强监督、指导和全过程监管。加快推进东部环保电厂、宝安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南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等大型骨干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开展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布点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升我市垃圾焚烧处理比例。〔市城管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2.大气环境及环境能力建设工程。共7个项目,总投资288亿元,五年投资162亿元。聚焦PM2.5污染防治,持续削减空气污染物排放。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控,尽快淘汰黄标车,新车实施高等级国家排放标准,继续实施清洁能源汽车应用计划。强化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推进中小燃油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和关停。〔市人居环境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3.公园园林工程。共22个项目,总投资165亿元,五年投资111亿元。推进仙湖苏铁珍稀植物群落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打造以“五河两岸多库”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推进大鹏半岛、田头山、铁岗—石岩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三洲田、正坑、罗田、五指耙
等森林公园建设,开展嶂背、金龟、马鞍岭等郊野公园建设,新建和改造社区公园300个,到2020年公园总数超过1000个。〔市城管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四)城市安全及空间拓展计划。
深刻吸取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的教训,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整治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科学合理开发海域空间,统筹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深圳产业和城市功能布局。
14.公共安全工程。共6个项目,总投资178亿元,五年投资178亿元。突出抓好余泥渣土受纳场、危险边坡、地面坍塌、消防火灾等重点地域和领域安全隐患的整治,切实做到“发现一个,消除一个,销号一个”。开展地震构造勘察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机制,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开展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净化、绿化、文化、美化、硬化。〔市安全监管局、规划国土委、公安局、城管局、应急办、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5.空间开发工程。共4个项目,总投资623亿元,五年投资446亿元。加快推进科学用海,实现对海岸带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建设地下公共空间系统、交通系统、市政系统和人防系统等,构建功能齐全、安全方便、环境宜人的地下空间体系。加快推进土地整备,以城市功能提升为导向,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城市更新联动。〔市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6.深汕合作区项目。共13个项目,总投资126亿元,五年投资111亿元。深汕合作区管委会统筹推进合作区的通用机场、国际物流港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G324国道改造工程以及鹅埠、小漠、鲘门片区主次干道建设,加快水底山水库工程、西部水厂、鹅埠污水处理厂、鲘门变电站建设,建成起步区30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深汕合作区管委会负责)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发挥调控引领作用。
1.科学编制专项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科学编制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十三五”专项规划。到2016年6月底之前,要完成交通、口岸、能源、水务、环境保护、防震减灾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并将各专项规划纳入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各相关部门负责)
2.强化专项规划实施。严格执行城市道路红线、绿地绿线、基础设施黄线、水系蓝线等管理规定,通过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滚动落实,统筹好项目用地安排。城市新区建设、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要按照专项规划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优先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其用地性质和规模。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定期开展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及时纠正违反规划行为,将专项规划实施纳入城乡规划督察范围,提高规划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市规划国土委负责)
3.加强深莞惠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加快推进深莞惠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预留交通、电力、燃气、通信、污泥、垃圾、防洪等重要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廊道用地,完善跨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
(二)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4.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项目建设各项制度,规范招标投标工作,全面推行现代工程管理。狠抓建设进度,明确工作目标,倒排时间节点,厘清工作责任,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注重造价管理,优化建设方案,严格设计变更程序,加大政府监督力度,努力降低工程造价。加强质量管理,严格工程质量标准,强化工程质量检测,打造放心工程、优质工程。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确保安全生产,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各项目责任单位负责)
5.大力推进新项目开工。由各区(新区)组织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质量和安全监督、审计等事权下放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应用跨部门
协同办理平台,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合并办理选址意见书与用地规划许可。已开展规划环评区域内的项目简化环评手续,河道综合治理项目简化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政府投资项目申报水保方案时,市水务局可对水保方案提前接入,先行评审。(市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水务局牵头)
6.做好前期项目储备。纳入行动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可直接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项目包的责任单位应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待条件成熟后分批由市发展改革部门确认。项目责任单位要科学制订前期工作计划,凡列入本行动计划的项目要尽快启动前期工作,明确每个关键环节的时间节点,将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和反复。(各项目责任单位负责)
(三)保障项目用地,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
7.落实用地规模和指标。严格执行《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规定》,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完善征收安置用地报批手续,征收安置用地可与基础设施主体工程用地一并报批,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核定征收安置用地规模。(市规划国土委负责)
8.建立征地拆迁责任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土地房屋征收按属地原则推进,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要落实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主体责任。在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协议签订并明确征收范围后6个月内完成控制性工程土地房屋征收相关工作,1年内完成全部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市土地整备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协调解决土地房屋征收问题。〔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9.推动片区统筹城市更新。建立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联动机制。大力推进重点片区的更新改造,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城市更新联动;建立地上地下联动城市更新机制,实现地下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项目同步建设。〔市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四)加强资金保障,推进项目投融资改革。
10.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安排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出资资本金,加强市、区联动,确保征地拆迁资金及时足额划拨到位。积极争取中央各类专项补助资金,以及国内外各类银行和非金融机构贷款。(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委负责)
11.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和运营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积极创造条件,优化市场配置,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项目责任单位负责)
12.推进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改革。完善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定价和调整机制,推动按行业平均成本、企业合理利润和居民承受能力确定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定价成本定期监审制度和价格动态调整制度。研究建立供水、供气等行业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完善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严格控制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收费减免范围,对减免收费部分,政府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合理补偿。(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项目责任单位负责)
(五)提升管理水平,推进运营机制创新。
13.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法规体系,制订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城市道路为核心、地上和地下统筹协调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加强城市管网综合管理,尽快出台相关法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城市道路开挖和地下管线建设行为,整合城市管网信息资源,消除市政地下管网安全隐患,杜绝“拉链马路”、窨井伤人现象。〔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市交通运输委、城管局、水务局、住房建设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4.推动运营机制改革。发挥区域统筹作用,按重点区域或流域对区域道路、综合管廊、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捆绑打包,统一组织开展项目投融资、建设和
运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制度,规范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参与〕
15.推进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要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向智慧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发展。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电子档案,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平台全覆盖,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重点推进城市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及典型应用、智慧社区(园区)、城市网格化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建设,有效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促进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市城管局牵头,市经贸信息委、交通运输委、人居环境委、水务局、住房建设局负责)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市长—副市长—项目责任单位”的分级协调机制,将城市基础设施五年行动计划的任务和时间要求整体纳入市重大项目平台统筹推进。按照分工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各领域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总协调人,建立专责工作组,定期召集相关部门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市有关部门及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本级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负总责,制定具体年度计划,分解责任到位。
(二)做实计划保障,实施项目库动态调整。全面提升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管理水平,市发展改革委提前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工作,分年度列入投资计划,加强项目前期经费保障。加快开展市区投资事权、财权的研究,通过对相关事权和审批权下放,实现项目建设和征地拆迁工作的统筹推进。开展市级财政资金供给能力研究,创新公共设施投融资模式,保障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库进行动态管理,扩大项目储备力度,提前启动前期工作,保证实施项目优中选优。
(三)完善用地机制,加大省市沟通力度。市土地整备部门要加快研究修订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创新解决土地房屋征收问题。进一步完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落实机制,优先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指标,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列入本计划的城
市基础设施项目,市规划国土委将其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对项目用地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落实,并同时报送省住房建设厅等相关部门。
(四)强化督办督查,严格责任考核。项目责任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目标分解投资工作任务,倒排年度投资计划,明确详细时间节点,将投资任务落实到项目及责任人,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加快工程进度。进一步强化任务考核督办,建立健全各区(新区)、各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定期汇总项目进展情况并进行排名通报,对完成不理想的区(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实行负责人约谈制度。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对完成情况严重滞后的责任单位及时督办、限期整改,对审批过程出现的不作为、推诿扯皮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第二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刘严萍,何继新,王磊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在城市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有限性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双重压力下,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进行界定,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实例,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以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关键词:基础设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管理模式;中新天津生态城
一、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虽自2001年以来,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在欧美国家产生,并成为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被视为解决城市因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一个系统化途径,但其更多地侧重于规划层面。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日益具有现实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现存问题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开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市场化进程,概括而言: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和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一般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进行建设项目管理。按照2015年6月1日正式施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具体可以采用投资-建设项目-运营-移交、投资-建设项目-拥有-运营-移交、投资-建设项目-移交-运营等方式。
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目前政府直接投资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和保障,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很完善,各城市的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都处于探索阶段,基本表现为政府自己组织专门机构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政府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两种模式。
以上两类基础设施的管理均出现了诸多弊端:(1)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不能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及项目本身对城市环境和公众利益所带来的破坏;(2)面对多种性质类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部门间的组织体制关系纷繁复杂,管理不善;(3)公众发挥外部环境破坏的监督作用的途径和信息有限;(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忽视环境效益,因而出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经济与环境效益不协调的局面。
因此,城市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对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界定
绿色供应链管理(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目前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总的观点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1]。
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并无统一定义。综合国内外文献[2-5],本文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中,由政府、企业根据系统内外部环境,共同制定和完善城市建设项目所用原料、施工、运营、回收技术的质量和环境管理标准,并进行内部质量和环境监督,同时协调公众等外部监督主体的整个管理过程,通过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规划、协调和优化控制来实现项目利益相关方在项目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课题来源:2015天津建委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体制机制与政策激励体系研究)作者简介:刘严萍,(1979-),女,河南汝南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管理研究。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分析--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2015年5月,天津市政府出台《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方案》,重点研究实施“创立、改造、限制和废止”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资源行动,推进产业绿色化。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6,7]。综合而言,中新天津生态城最适合作为推进建设领域供应链管理的试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许经营方案实施流程必须遵照《办法》,基于此,并结合基础设施不同类型项目各自的特点以及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具体情况,现对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探索,表述如下:
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天津市绿色供应链管理指导小组级别应设置在财政局、审计局、规划局、建委、国资委以上,和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应处于平等协作地位,共同协调管理中的所有问题,并具有最终调整权和决定权。
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平衡发展,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保证各主体服从统一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的调整,因此必须依靠行政力量,政府理应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首要核心主体,依据工程建设项目的法律法规、工程合同、环保法规、绿色采购及建造标准等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而项目管理公司是市场主体,不具有保障环境效益的行政权力,应处于政府指导下的供应链核心主体地位。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作为二级管理的主管单位,是市政府下设的直属部门,是二级层面上的首要核心主体,作为公共利益的体现者和维护者,必须从根本上负担生态城内所有基础设施绿色建造的指导和管理责任,对上向天津市绿色供应链管理指导小组和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负责,向下指导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的建设项目和管理。为此,必须建立绿色建造项目信息发布平台,网上公开供应链信息,统一市场准入,公平择优确定投资人,披露城市基础设施在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项目、绿色运营阶段的相关管理信息,与审计部门共享信息,保护市场环境、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各类资本平等参与、投资回报合理、运作透明。
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在政府监管下,实施公司法人负责制的专业化管理,接受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接受规划、土地资源、建委、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管理,接受公众对于生态城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到建设项目运营全过程的环境效益的监督。通过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的管理,可将所涉及的勘察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制造供应商、供应商和物流方,甚至银行、基金机构等金融支持方纳入到一个供应链中。首先,中新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和政府之间在平等协商、依法合规的基础上的项目合同,明晰各自的权责,不达绿色标准则须承担相应责任。
公众肩负绿色供应链的推进过程的外部监督的社会责任,是城市管理多主体之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重要推动力量。
五、结论
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实例,探索性地提出政府与亚太经合绿色供应链中心共同引导、投资与管理分离、审计与社会监督结合、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一定参考。参考文献:
[1] 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铮.国内外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57-160 [3] 柯洪,尹贻林.公共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7):149-152 [4] 杨耀红.我国建设项目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探究 [J].经济师,2005(7):143-145 [5] Koskela L.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 [R].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1992 [6] 蔺雪峰,汪波,冯剑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城市治理研究 [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4-288 [7] 纪泽民.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项目与管理的多元共治模式探析--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 [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4):20-23
作者联系方式: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6号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严萍,邮编:300384 手机号:*** E-mail: liuxiawy@126.com
第三篇:黔西南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doc
黔西南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重点投入,并向西部地区倾斜,这些政策为我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05-2009年我州共争取国家和省补助资金29.5亿元,主要投资向为农林水利、民生工程、社会发展、交通、高新技术等,极大的改善了我州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7县供水工程,除晴隆县水源点困难外,其于县城供水能力达到100%,建设规模为日供水11.9万吨;建成日处理3万吨兴义市桔山污水处理厂和日处处理2万吨的兴义市下午屯污水处理厂;除安龙县外其他县(区)污水处理厂已试运行;建成1247套廉租住房;兴义市城市道路油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建成兴义市遵义路立交桥、兴义市民航大道、兴义市弯塘河治理工程、兴义八一公园、兴义老城区人行天桥、贞丰县金丰大道、安龙县城区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兴仁县兴仁大道一期等工程,建成兴义市威舍镇、兴义市郑屯镇、安龙县德卧镇、册亨县丫他镇四个重点镇的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兴仁巴铃、望谟打易、册亨冗渡等重点镇供水工程。目前延安路改造及那坡立交桥工程完成总投资的26%,西南环线完成总投资的16%,峡谷大道主体完工,文化路完成总投资的79%,宜化大道完成总投资的56%,民航大道完成项目总投资的91%,栖霞、坪东大道延伸段完成项目总投资的65%,东环线道路工程完成项目总投资的38%,桔山路完成总投资的48%。重点规划建设了顶效、威舍等一批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篇:五年行动计划
育英实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年行动计划
为认真落实《禹州市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五年行动计划》精神,继续巩固教育成果,进一步遵循教育规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切实规范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育英实验学校五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育人为根本,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促进育英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行动计划
第一部分: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学校位于朱阁镇小冀庄村,占地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多平方米,布局合理,环境怡人,现有20个教学班,在岗教职工60名。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育现代化创建中,学校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加强了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和教育装备的改造和投入,使学校的教育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又上到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地处农村,部分功能教室目前尚在建设之中。
(二)优势分析
1.师资力量强。学校广大教师具有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全部为高等院校毕业的教师,有半数以上教师取得本科学历,4位老师获得市骨干教师称号。
2.研究氛围浓。所有教师均能自费购买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并主动学习;教师们积极主动参加学校读书活动,并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各位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提升教师教学业务,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教育装备优。在教育现代化创建中,每班都使用电子白板教学,每位老师人手一本笔记本电脑,制作课件,搜集与教学业务有关的资料,大大推进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4.社会声誉好。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学生来校后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办学成绩显著,学校多次获得上级部门表彰,得到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1.在学生发展方面,由于长期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看管式教育过度,忽视学生自主教育管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学校做了许多工作,提高了教师在这方面的认识,并把突破口放在课堂教学,在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还有相当多的教师课堂教学缺乏高效的方法和策略,使得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情况仍有发生,因此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仍然是学校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基本理念
学校发展的核心是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教育工作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
奠学生成才之基:学校各项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身心健康成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铺教师成长之路:学校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平台,重视教师的校本培训,不断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倡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群体研究氛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第三部分:质量指标
(一)五年的整体目标
继续巩固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果,落实《禹州市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工作的各项要求,在突出教学质量中心地位的同时,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
(二)分达成指标(2015年8月—2020年7月)
1.入学率、巩固率指标。
小学阶段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保持在100%。
2.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质量抽测合格率和优秀率指标。
小学阶段抽测2015-2016学语文学科平均及格率为87%以上,优秀率为22%以上,数学学科及格率为92%以上,优秀率为27%以上,2016-2017学语文学科及格率为89%以上,优秀率为24%以上,数学学科及格率为94%以上,优秀率为29%以上,2017-2018学语文学科及格率为91%以上、优秀率为26%以上,数学学科及格率为96%以上,优秀率为31%以上;2018-2019学语文学科及格率为93%以上、优秀率为28%以上,数学学科及格率为98%以上,优秀率为33%以上;2019-2020学语文学科及格率为95%以上,优秀率为30%以上,数学学科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35%以上。
3.升学质量指标。
六年级毕业质量检测合格率、优秀率2015-2016学分别为90%、30%以上;2016-2017学分别为92%、32%以上;2017-2018学分别为94%、34%以上;2018-2019学分别为96%、36%以上;2019-2020学分别为98%,38%以上。
第四部分:行动方案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通过学习使全体教职员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课程改革和学校特色为抓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全面深入实施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要按照“一专多能”的目标教育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造、创新意识的社会有用人才。
1.坚持德育为首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素质硬、教育水平高、具有爱心的德育工作队伍和班主任队伍;二是加强过程管理,做大做强少先队活动,形成学校、班级、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三是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四是加强阵地建设,不断拓展和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并开展具有教育性、时代性、趣味性的活动,形成德育特色。
2.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领教师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上好每一门学科;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坚持“写字立品、故事润人”为特色
在学校增设文化长廊,布置师生书法作品、美术作品展示橱窗,加大各班级的写字教育氛围,优化课程设置,设置“诵读”、“舞蹈”、“写字”“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进一步发挥其特色学校创建主阵地作用。围绕特色建设项目,研究关于“写字教学”和“故事教育”的相关课题,并积极开展有效的实践研究;制定适合各级段学生的“写字”、“故事”教育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编印“写字”和“故事”的校本教材;制定师资成长标准,加强写字与故事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培训与过关测试,举办写字与故事校本教研活动,培养出一批“1+1”型教师,力争让教师们在教好一门学科的同时,还能胜任一门(写字/故事)校本课程教学;全体参与,抓好普及,抓出成效,初步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文化。
4.坚持科研兴校,内涵发展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和总结内在规律,全面提高教师“教、学、研”一体化的科研能力。教导处紧密配合,带领教师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教科研知识和方法,提高教科研能力。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有专长、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抓师德铸造工程
一是加强学习,在与时代中的大师、讲坛上的大师、书本中的大师、身边的大师对话中感受师德;二是加强实践,与学生对话,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体验师德;三是加强交流,与管理者对话,在和谐的“人文”管理中成就师德。
2.抓教师帮扶工作
一方面通过教师结对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业务进修和培训学习,不断吸纳、不断积淀;通过教师读书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内涵。
(四)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
1.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结合新课改要求,遵循中小学教学规律,严格执行《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重视和加强对每一位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活动、成绩考查与评价、教学研究等八个教学基本环节的规范要求、检查监督和反馈。所有教师的工作行为都要严格按照《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执行,促使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设置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完善各项检查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1)学校每节课都安排人员查课,及时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每周公布任课老师的上课情况。
(2)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同年级2人以上的学科必须每天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课程,两人用同一个课件,上同一节课。
(3)建立学校教学质量考试反馈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学生学习质量月考。要重视月考的质量分析,跟踪召开师生座谈会和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并将质量分析和学生反映情况反馈给教师,指导和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对于在月考中不达标的学科要进行质量跟踪,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进行帮扶指导,对于教学效果不明显的老师,学期底予以辞退。
(4)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在进一步规范课堂训练,提高作业布置、批改、订正质量,在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质量检测。教师要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单元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认真分析,成绩通知家长,指导学生将每次检测订正后的试卷搜集存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5)注重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检查结果及时记录。检查后要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向教师反馈常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对检查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教师,校长要亲自进行谈话,督促其改进;并组织有关人员跟踪指导。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要进行表扬,并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做法。教师常规检查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考核的依据。
3.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1)严格执行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规范,重点抓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反思。
(2)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学校要利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专题研究。
(3)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中低效、无效的教学行为常会发生,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教师本人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对低效、无效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二是同级老师之间要互帮互助,相互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及时指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四时每学期期中后进行的评教活动,将学生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本人,便于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
(4)开展活动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如: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对老师们进行开学前的培训,每学期教师都要进行三课活动(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定期请教育专家、省优秀教师或市教研室领导来校进行讲课、听课、指导,同时带领老师们走出去听课学习交流。
第五部分:落实责任
校长是承担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重任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围绕《五年行动计划》确定的主要指标、任务、重大项目等,研究制定学校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注重工作过程和细节,确保工作质量。
第五篇: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
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
为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迭代升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千万工程”,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建设目标
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新提升,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高质量全覆盖,形成完善的长效管护机制;美丽乡村示范取得新成效,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实现全覆盖,三分之二以上行政村建成精品村,70%以上的乡镇创成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乡村公共服务迈出新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共同富裕样板迎来新突破,建成1条以上省新时代共同富裕示范带,10个以上功能布局合理,共同富裕坚实的省级未来乡村。基本形成全域美丽乡村脉络体系,达到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建设要求。
二、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融合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底线,以绿色发展引领全域乡村振兴。(二)数字赋能、创新驱动。
突出数字化在美丽乡村中运用,完善基础设施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水平。(三)产业为基、共同富裕。
健全乡村产业体系,优化乡村经营结构,探索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和模式。(四)文化铸魂、全面发展。
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五)以人为本、完善基础。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六)规划引领、循序渐进。
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久久为功。三、工作措施
(一)开展“十美联创”“风貌整治”行动,实现农村宜居宜业
1.优化美丽乡村整体规划。加强村庄规划设计,推进多规融合在村一级落地实施。建立规划留白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和农村土地用途管制,留好乡村发展空间。结合“红蓝绿、古文农”特色,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做大做强中心村,深入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建设美丽城镇。
2.深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指标要求,一体化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纵深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和百人自然村通等级路,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巩固提升城乡同质饮水,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管道燃气向西部乡镇、中心村延伸。新增村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5个、农村百姓健身房4个。建好美丽乡村标识系统。开展农村杆线有序化工作。
3.微改造塑造乡村风貌。健全农村危房常态化治理机制,落实农民合规建房用地保障,保留村庄原有纹理上,科学植入现代功能,有序推进乡村风貌提升,构建镇域特色风貌总体设计─村庄设计─农房设计三级设计体系,建设一批具有乡土气息、韵味的浙南民居。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5个。
4.健全村居环境长效运行模式。深入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以“三清三整三提升”为重点,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确保乡村整洁有序。推动农户自觉承担起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责任,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进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建设健康乡村。厘清政府和农民管护职责,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精细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农村厕所“所长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农污出水水质达标率95%以上,建成一批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省级星级公厕,普及无害化卫生户厕。
5.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按照“村点出彩、沿线美丽”的总体要求,把庭院建成精致小品,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把沿线建成风景长廊,着力形成县域内横贯东西、联接城乡的美丽大格局。新增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5个,美丽庭院比例达到35%以上。建设美丽山塘20座,开展新一轮“一村万树”工作,建成示范村10个以上,建设古树名木主题公园2处。大力推进“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基本实现全域美丽河湖。全面投用红都绿野精品带和1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高品质提升9条美丽风景线,建成1条以上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6.开展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围绕“未来乡村”十大场景,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乡村多业务协同应用。推进农村三网融合,加快乡村5G基站建设,实现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基本覆盖。加快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城乡公共充电网络。推动跨部门协同、多层级共建、跨地域共享、政企间合作,构建“1+10+N”体系,建立乡村地理信息“一张图”,打造运行规范、决策科学、提质增效、全民受益的未来乡村样板,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标准。到2025年,建成10个省级未来乡村。
(二)开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
7.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主体,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组成的社会化服务基地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集成与转化,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工艺广泛应用,建成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一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8.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以农业全产业链数据为纽带,全面建成“一中心、一张图、一张网、一系统、一朵云”的“三位一体”农业大数据中心,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产业链环节中,实现现代农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累计建成4个数字农业工厂,完成20个规模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
9.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提升一批特色鲜明、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发掘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非遗传承人”、农村带头人和能工巧匠。到2025年,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精准培训5000人以上。力争新创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力争新创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
10.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品牌。结合“月亮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带”等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按照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的理念,制定县美丽乡村品牌发展计划,构建以县域公共品牌等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品牌体系。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创意农业、游学寻根等主题村庄和风景线,开展一系列农事节庆、美食节、音乐节等活动,提升美丽乡村品牌影响力。
11.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持续打造“五个鲜”品牌,建立“五个鲜”营销体系,聚力实施“5+X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推进“百县千碗”工程,加大对特色美食的挖掘和推广,打响特色美食品牌。到2025年,新增“五个鲜”品牌综合形象店和专卖店20家。统筹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产村融合,新培育省级休闲乡村2个。鼓励引进“剧本杀”、“流动酒吧”等新兴业态,借助网络平台推广宣传,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改善乡村产业发展整体环境、拔高品质,建设景区村庄2.0版。
12.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立足本县实际,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装备、小型耕作机械、高效植保机械以及节水灌溉设备,加大农用无人机和山区轨道运输机推广力度,积极引进推广水果罗幔、分拣机械和采摘平台、旱粮收获、蔬菜种植机械示范应用范围。推进特色农产品的贮藏、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机械化,加快渔业畜牧养殖、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进程,积极探索名茶采摘机械化。到2025年,建成省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5个、农业专业服务中心4个、农机示范基地6个,创成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13.深化“两进两回”机制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立高效完善的“两进两回”机制,进一步畅通人才、科技、资金、乡贤等下乡通道。积极搭建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建立农业领域科技人才智力资源库,健全科研院所技术团队联系县、乡、基地机制,完善大学生农业定向培养、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引导和重点乡贤联系机制。培育一批懂乡村、爱乡村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吸引各类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三)开展“乡韵”“共富共享”行动,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14.培育乡村文明风尚。加强优秀传统礼仪传承弘扬,深化移风易俗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建设农村文化礼堂2.0版,实现常住人口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建设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公益广告宣传提质增效,推进现代文明礼仪规范普及。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5.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深入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调查,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做到应入尽入、应保尽保。科学编制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扎实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推动3个以上历史文化村落完成重点村建设,创成3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村。
16.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结合全省“千村故事”编撰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全面挖掘和整理记载着历史文化村落里的文化遗存及乡村故事,理清详图文化脉络,倡导文化融合交流,培育一批优秀民间文化,建设一批乡土文化展示馆,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跟着节气游乡村等系列活动,塑造特色乡土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把乡土文化传承好、展示好,让乡土文化走出市、走出省。
17.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健全“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等系列工程,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60%以上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大力推进农合联建设。
18.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覆盖面和群众受益率。以教育共同体、医共体、帮共体和“互联网+”等方式,推进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可达可感,逐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稳步完善城乡居民住房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困境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关爱服务。
19.推进四治融合建设。贯彻落实“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深化万村善治工程,健全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好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乡村防汛防台、地质灾害防治、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农村消防等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应急广播和“雪亮工程”全覆盖,建设平安乡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机制,加强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责。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落实专人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形成工作合力。(二)加大要素保障。
一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整合多方资金助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林水相关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助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乡镇、村(社区)各方积极性,加大社会资本招引力度,全面加强美丽乡村工作的资金保障。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二是统筹用地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节余指标调节收益优先支持腾出指标的农村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优先保障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安置建房用地指标。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充实基层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力量。(三)营造建设氛围。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参与率,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作为新农村宣传重点,系统化、经常化、深度化报道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案例,不断提高群众认可度、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