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共管理视角下共青团组织的改革和发展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23:4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公共管理视角下共青团组织的改革和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公共管理视角下共青团组织的改革和发展》。

第一篇:试论公共管理视角下共青团组织的改革和发展

试论公共管理视角下共青团组织的改革和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不断转型,共青团的社会定位,环境和组织依托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历来机遇与挑战都是并存的,在面临着更多挑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被一一剥离出来,落实到相关社会组织当中。而共青团作为一个联系群众最为广泛的青年群体,势必在这一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再者,社会的安定团结需要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有一个防震垫,以更好地保证社会稳定,因此共青团组织在表达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弱势群体等方面也具备了众多优势。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形势,共青团组织如何积极调整策略,有效应对呢?以下以武汉市城市路桥收费管理中心共青团组织为例,结合本人从事共青团工作实践,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浅析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关于共青团的社会定位及组织特点

(一)共青团的社会定位在目前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中,共青团组织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公共组织,具有三种社会职能。首先,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组织,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联系党与青年的桥梁

和纽带,为执政党争取青年、扩大执政基础是它的社会使命。其次,共青团是个准政府组织,它负担政府青年事务职能,主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再次,共青团是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它作为青年具体利益的诉求者和维护者,承担一定的准公共服务工作任务。如通过开展“志愿者行动”、“青少年绿色行动”、“希望工程”、“农民工子女助学活动”等工作,均表明共青团正以社会组织的姿态,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二)共青团的组织特点

武汉市城市路桥收费管理中心为事业单位性质,承担着武汉市城市路桥通行费的征收,经济来源为市财政拨款。按照新公共管理公共组织理论框架,以武汉市城市路桥收费管理中心共青团组织为例,共青团在组织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社会环境上,共青团组织主要依赖于政府或上级的拨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收费中心的工作经费约有80%以上来自收费中心拨款,来自团费的在10%和20%左右,没有团属经济实体和其他收入。

2、在法律和政治环境上,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以往团的领导大多数是上级党政委派或推荐。近年来,虽然公开选拔团的领导(尤其是副职)成为趋势,但在政治权力 的强力控制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同样表现为公共组织的特性。

3、在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收费中心各级团委(支部)大多通过发挥青年户外活动阵地如:提供拓展培训、文体活动、举办公益性活动等,为青年群体积极提供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共组织特有的公共服务性。

4、在组织的角色、结构与过程上,共青团组织兼有多重社会角色,共青团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具有先进性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特征。同时,又在于共青团是群众组织,必须体现群众性和广泛性的社会特征。

5、在组织内的人员特征上,由于共青团是党委的助手和后备军,表现在共青团的成员是共产党的后备成员,同时也表现在共青团的干部是共产党的干部后备军,相当多的共青团干部被输送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岗位,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因而,受政治任命影响非常大。受选举因素的影响,团委领导的人事变动比较快,这在一定程序上给共青团工作的计划执行和工作连续性带来困难。

二、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面对迅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收费中心共青团必须不断作出相应调整和变革,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能。但在确立变革的行动方案前,必须对组织、环境和形

势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和进行战略规划,以便采取正确的战略措施,顺应变革的趋势和力量,有效推进组织的变革。

(一)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

共青团组织的挑战主要来自自身存在的弱势和随形势变化不断增长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弱势比较明显。一是组织目标的模糊,正如在组织特点分析中指出,共青团多角色的定位,可以增加其组织的灵活性,但同时极易导致角色的模糊和带来组织目标的模糊。二是相对于其他组织,共青团组织管理人员相对比较年轻,经历相对单薄,资历较浅,锻炼不够,对外协调工作取得工作支持相对困难,自身获取工作资源能力较弱。三是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流动比较快,带来工作计划执行的不稳定,一些业务性工作缺乏持续性。四是共青团组织部署工作和组织活动,容易出现政策制定、方案决策、执行职能、服务角色的重叠,效率不高,容易忙于活动和事务,宏观决策和战略管理能力比较弱。五是共青团组织过度依靠行政拨款,有着明显地体制依赖。

2、威胁正在增长。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当下青年团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共青团在如何满足青年的各种需求,为广大青年提供倍受欢迎且行之有效的服务项目成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新形势下基层团

组织的设置如何进行应对措施不多。而一些迎合青年兴趣、受青年欢迎的社团发展较快,对共青团工作带来挑战。二是未能正确处理团员发展工作上团员先进性和广泛性之间的矛盾,许多青年对共青团缺乏全面认识、团员意识比较淡薄和缺乏,加上后续教育管理措施跟不上,团内许多组织管理制度和措施如“三会一课”制度在某些团组织中形同虚设,共青团员对共青团组织的归属感不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有下降的趋势。三是共青团组织的不断向官僚体系方向完善,行政化倾向明显,组织内纵向结构分层,拉开了共青团组织的亲和力,共青团组织的战斗力和动员号召能力下降。

(二)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机遇

1、优势依然突出。共青团最大优势在于其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联系,这使得共青团在中国现在的社会政治体系中,比其他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社会团体有着更加明显的政治优势,并能得到比较充裕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作为一个准政府机构,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容易受政府信任和社会的信任,完成政府青年事务,弥补政府在青年事务的缺失比其他社会组织更有优势。共青团覆盖面广,便于运用各方面力量,共青团的特殊地位也吸引许多优秀的青年加入共青团组

织,从事团的领导工作。

2、机会正处利好。从组织外部环境来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为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提供新机遇。社会的稳定发展经济的持续繁荣,为青年一代的优质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保证他们各方面都获得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共青团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和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受到更多的重视,“党建带团建 ”成为各级党委的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 “ 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等等指导性意见不断在相关场合得到强调,为共青团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本来某些由政府机构担任和管理的事务将由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来分别承担,这为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共青团组织的创新和变革趋势 “不变革的公共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密、信息量的增

大,社会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动态,公共组织必须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更新、变革或与外部环境进行输入和输出的交换,以维持公共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在新的形势下,共青团组织若不能随环境改变而变革,就难以在与环境交换中保持健全发展的生态活力。但是盲目地变革同样不利于共青团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对自身造成更大威胁。共青团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组织,更是必须利用机会、发挥优势,规避威胁、减少弱点。

因此,共青团组织要借助党团的特殊关系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利时机,发挥共青团的自身组织覆盖面广、组织具有的活动优势,努力克服组织目标模糊、资源依赖(行政拨款有限)、组织流动性快等不利条件,加快自身发展,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规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青年对组织的向心力下降和其他社会组织崛起而带来的威胁。通过体制改革和管理转型,着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因此,对共青团组织的变革,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冷静、客观地分析共青团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进。

(一)核心战略创新:从行政化活动到事业化项目运作转变

团组织过去局限于行政体制的政治身份,主要通过层

级制的方式来进行整个组织的运转,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围绕着各种活动来开展,但缺乏对这些活动的有效整合;对于活动的决策缺乏科学性,虽然有事先的计划和事后的总结,但缺乏配套的评估机制。这样势必造成团组织更多地陷入行政化事务与频繁的政治活动,难以真正围绕青年的发展需要来促进青年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团组织的核心战略创新,使共青团组织领导机关进一步明确组织目标和角色定位,使掌舵与划桨功能相分离,团组织的领导机关定位在决策和政策制定,基层团组织要强化划桨功能,既加强纵向上的管理与指导又加强横向上的协调与合作,实现行政化体制向事业化体制推进。同时,要继续探索和推进项目化运作方式,实施后果战略,引进绩效管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使共青团组织逐步减轻对行政拨款的依赖,建立统一有效的评估体系和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建立起自我运转能力强、团员参与程度深、社会化水平高、更加富有效能的运行机制。

(二)组织形式创新:从单一垂直型到横向开放网络结构转变

组织创新就是针对团组织结构的失调,通过探索与创新,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共青团建设的有效形式和方法。要根据顾客战略,分清共青团组织的主要顾客、次要顾客、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使共青团组织更加突出服务功能,使团的基层组织设置要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分布的变化,实现体系巩固、团建创新两手抓。要从自上而下垂直体系为主向适应团员青年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灵活而且呈放射型的网络式设置上创新,重点抓住青年中心建设这一战略关键,大胆创新青年组织新模式,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加强青年中心组织网络建设,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构建起一个新的覆盖全体青年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构建起一个适应团员教育管理的组织模式;团的管理方式要从金字塔管理为主向科学管理与加强团内民主、提高团员青年参与相结合上创新,通过建立团代会代表常任制、委员会成员和委员会述职评议制,推进基层团委班子直选、团干部民主竞选等方式积极推进团内基层民主;团的组织生活要从“三会一课”制度要向规范团日活动、增强团员意识和组织凝聚力的活动上创新。

(三)职业性质创新:从任职流动型到职业化稳定型转变

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部分,共青团的工作岗位为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共青团工作的政治性能够在党的领导下保证青年工作的正确方向,但又容易带来青年工作者角色的混淆。共青团在事实上成为党培养青年干部 的基地,共青团的干部流动非常快,使团的工作岗位仅仅成为一个过渡,而很难成为一种职业追求,从而对团干部的工作心态和素质提高,必然产生某些负面作用,也导致团工作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共青团职业性质方面进行创新。解决事业与职业之间的矛盾,可以借鉴政务性与事务性职位制,或者借鉴非政府组织的某些形式,尽量把大部分共青团工作职业化,使其成为一种职业,在社会地位、声望、收入方面发挥影响,从而培养团干部对共青团职业的认同感,增加组织变革的动力。同时,在团干部的岗位流动上,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宜流动过快,以保持工作的稳定和持续。

(四)干部机制创新:从任命的政工型到竞聘的复合型转变

团干部的政治水平、能力高低与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决定着团组织的形象、凝聚力和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团干部作为党的后备干部,很大一部分会从团的岗位转到其他岗位,从事各级管理工作,因此要适应新时期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此适应将来党的干部的角色。因此,团干部的选拔配备要从任命制向竞争制、聘用制、任期制上创新;团干部的培养标准要从单一政工型人才标准向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素质高的复

合型人才标准上创新。

(五)组织文化创新:变行政式管理为学习型管理转变

现代信息社会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习无论对于个人和组织来,都是非常关键和必须的,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份子,谁都离不开教育和培训的创新,对相关的业务知识,我们必须反复思考,大量研究学习,广泛涉猎,共同学习进步,以形成对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理解和广泛认同。作为一个组织,它必须有其一贯的宗旨,拥有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是组织内的人员和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利于他们发挥统一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一致,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尤其是其中组织领导的价值观体系建立,对于该组织共同价值观的建立,组织集体学习的实施,和系统思考的演练改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共青团组织应抓住有利时机,设立绩效标杆,努力破除组织成员对原有组织管理方式的信任,废弃那些已过时的观念,变行政式管理为学习型管理,通过对共同价值的组织文化的讨论,形成思想观念的共识,减少组织变革的阻力,进而达到整体的成长和进步,顺利实现共青团组织文化的变革。

第二篇:公共领域视角下微博的发展

公共领域视角下微博的发展

摘 要: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与“交往理性”的理论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大众传媒对公共领域构建有重要的作用,而微博的出现更是拓宽了话语权的空间。它为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载体,促进了话语权的实现,也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微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视角对微博进行分析,探究它对于中国公共领域构建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分析了它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发展。

140个字的信息改变着中国: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南平杀童案、富士康连环跳、南京化工厂爆炸案、宜黄血拆事件„„无数热点新闻背后,人们在微波上分享信息、发表观点。当微博介入到一个个公共新闻事件中,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平台工具。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带来更多的话语权,将传统精英媒介的垄断一一瓦解。微博客的出现,也为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了契机。本文将探讨微博与中国公共领域的环境中的作用、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发展。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交往理性”的理论概述

被西方文化界视为经典性属于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概念,是哈 贝马斯的重要代表性成果,它首先由阿伦特提出,后来哈贝马斯在阿伦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那是,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为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1由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定义可知,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里,人们可以对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平等、理智的讨论,并能够不断地发表批判性意见。2

但是,哈贝马斯认为,传媒的民主功能从18世纪以来不断下降,本来通过公众在报纸上的争论,传媒加快了民主的政治进程,但报纸日趋为意识形态所操纵,成为国家政治利益的传话筒,大众被排除在外。公共领域由其批判性形成了个人的理性交往过程。于是,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他认为,有效的途径是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对话,交往各方共同参与,在对话中没有压迫,话语活动的参与者无论其政治经济地位如何,在不允许使用权力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应3享有平等的发言权。从行为模式来看,交往模式刻画的是一种以沟通为取向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行为者以“互动”的参与为特征,以便就生活世界的问题 [1][2]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石长顺,张建红.公共电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3] 冯清贵,梁建华.电视媒介的公共领域与民主自由——大汇总平民娱乐秀的文化渗透.新闻界.2006,(4).达到彼此之间的沟通,并由此协调他们的行为。哈贝马斯把沟通看做一个相互说服的过程,它把众多参与者的行为在动机的基础上用充足的理由协调起来,以便有效达成某些共识。4

二、微博与中国公共领域构建的现状

(一)中国构建公共领域的环境分析

微博的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Ewan Williams)说,“微博客好比是一堵墙,所有用户都可以在这堵墙上随意涂鸦,这些涂鸦所有人都可以看见。”如果说大众媒介的出现有益于公共领域的构建,那么微博的诞生则赋予了参与者更多的话语权。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定义,微博属于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中间地带。微博的出现,搅动了中国的互联网世界。人们可以获取新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想要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以新浪微博为例,在一个个喊冤求助的帖子背后,有无数的人转发微博,关注事件。每个微博的用户从自己的利益和各自所拥有的价值、信仰和良知出发,在微博上发表对公共问题的看法,最终形成公众舆论,促进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从对过去一年新浪微博上重大事件的统计来看,这些事件属于公共领域的范围,即:“媒介5化的私人事件”(mediated private affair)——它们原先发生在私人领域并具有私人性质,但是通过被媒介记录、报送与传播而获得了公开性/公共性。

(二)大众媒体在中国公共领域构建中的现状

在哈贝马斯看来,作为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调节手段和中间环节,大众媒介的出现为公民集体参与提供了公共话语空间。例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对话》等谈话类的节目,其话题设置带有公共性和开放性,从宏观角度选取经济、,民生、教育、环保等与公共领域相关的话题,鼓励人们参与公共生活并对之进行讨论。通过报刊、电视这些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人们获知公共议题,参与讨论,从而形成公共舆论。只有在充分讨论和探究互动中,公共舆论才能形成。

虽然大众媒体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平台,但是,在中国的时间来看,大众媒体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传统媒体受到版面、时间以及“把关人“等因素呃制约,会影响到议程设置和讨论的尺度;第二,在大众传媒公共领域中它的构建主体往往是记者、知识分子、业界人士,普通民众的话语权相对弱小;第三,其批判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值得怀疑。哈贝马斯谈到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批判性被遮蔽时指出:“为了发挥韩式功能,公共性失去了批判功能;甚至争论也退

6变成了象征,对此,人们无需争论,只能认同。”

[4][5]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雷跃捷,刘自雄,刘年辉.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6]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三)微博客为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载体

1、话语民主

科恩(J·Cohen)对话语民主这一概念做出如下定义:“话语民主这一概念 植根于民主交往的直觉理想中,根据这一理想,交往的条件是否合理,通过平等公民的公共辩论和批判来决定。这样,在解决集体事物的过程中,公民凭借公共批判,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挤出机制建构了自由公共讨论的框架,公民肯定,这些机制是合法的。”7他们所关注的是“共同利益”,反复探究并认真讨论公共事务。上文提及大众传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微博的拥有者不分精英抑或平民,只需要注册一个账户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公共零余额空间建构着眼的是利益诉求的话语表达渠道,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点对面的传播模式,摆脱了传统信息的控制模式,弱化了“把关人”的作用。因此,它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开放平台。

2、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共领域的精髓在于作为一个具有理性的批判性的公共话语空间。根据哈贝 马斯的交往理论的概述,各主体之间在生活世界里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知识共享、彼此信任,取得认同的目标,并进而在公共领域中依据所达成的具有公共性的知识,来实现对国家民主的控制。8

微博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个人媒体”,它是新型的传播工具和社交工具。在早前的宜黄血拆事件中,钟姓一家的经历通过微博的转发,网友在微博上展开救援和爱心接力活动,这是2010年新浪微博最广为人知的公共事件。微博的多方传播,使公共积极参与讨论,进而展开理性批判,并引起公众对拆迁事件的再度关注,影响了当地政府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当初的厦门PX事件,广州垃圾焚烧事件,还是最近的智障奴工基地事件、上海大火事件,公众不再是弱小的发声者。他们拥有了就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和相互讨论的空间,促进了公民意识的培养,可以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形成约束。要实现构建具有建设性的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同样需要这样的一个独立的空间,从而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监督公共权力。9公众在微博上可以保持其意识的独立性,所受到的限制较传统媒体少,因此其理性批判更容易实现。

3、放大效应

微博来自于Twitter,与国外的微博不同的一点是,在中国,微博具有社会 性。微博的用户只要对某个话题感兴趣,便可参与讨论。只要所提出的话题独特、重要或者新颖,极易形成“一呼百应”的状态。一些在传统媒体中视为禁忌的事情,在微博经过公众言论,敏感的事件经过反复讨论退去了敏感,变成平常的事物,言论空间在扩大。媒体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微博的放大,公共议题可以深入公众,通过公众的关注转发,为更多的人所得知进而讨论,力求解决存在问题。

三、微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分析

[7][8]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9] 刘森.博客与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新闻世界.2008,(6).(一)话语权归属

微博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受众的地位,每一个微博客的用户均可传播信息,以前由传统的精英大众媒体垄断的话语权随着微博的出现一一瓦解。上文所提及大众传媒公共领域的建构主体具有精英主义的特征,这是它的局限性。微博尽管为公众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是微博世界里的“意见领袖”。以新浪微博为例,“湖北警察摆乌龙,省委大门错殴干部家属”,“昌北机场女厕攻防直播八:宜黄拿下两女,禁飞”,这两条微博的发出者是一名媒体记者。作为微博的普通用户,他们的影响力有限,所发出的“声音”淹没在众多“声音”之中,未必能受到关注。同时,从新浪博客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它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新浪博客早期也是采取名人效应的模式,直至今天,依然是名人、知识分子、商界领袖等人掌握了话语权。在网络公共领域里,就某个公共议题形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中,那些具有公共意识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网络在享有话语权的同时,凭借自身的专业背景和表达能力以及公共意识的感召力,真正掌握话语权力,从而对公共性问题的解决形成一定的影响力。10

(二)泛娱乐化和窥探隐私的心理

日本女优苍井空登录新浪微博后,其粉丝的数量一夜之间达到一万人次,她的每一条微博转发评论数均超过一千条。根据2010年新浪微博大事记的统计来看,借助微博的传播,使“犀利哥”、iPad/iPhone的正式发布、苍井空、唐骏与禹晋永造假门红遍网络。从过往的博客来看,中国博客的重点内容是娱乐和隐私。明星徐静蕾的博客经常位居点击率的第一位。而在微博方面,众人一同“围观”姚晨、周立波、徐熙媛、刘翔等。

哈贝马斯所批评的文学公共领域式微,“文化批判”的公众成为“文化消费”的公众,泛娱乐化与文化工业的发生机制有着直接的联系。过往的传统媒体在其发展历程中也遭遇同样的问题,如中国的选秀节目、相亲类节目的泛滥。微博的内容娱乐化、信息的过度传播将会影响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使公众失去了对政治领域的关注。长此以往,公众的批判精神将会被这些娱乐泡沫消解,逐渐丧失独立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话会使公共领域的构建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哈贝马斯所界定的“政治公共领域”。

(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

公共领域的核心特征在于,进入这个领域的私人能够进行自由的公开批判,对社会事务和公共权力领域进行理性的批判。11在哈巴马斯的公共领域内,公众进行的是理性的批判。在中国,微博具有放大作用,“一呼百应”或者“一呼万应”的状况并不少见。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事件以及查看已有的评论。若主流意见持反面态度,在微博的放大作用下,公众可能会跟风,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事件本身客观、理性的讨论。更甚者,情绪的因素大过理性,一致出现了网络上“渲染”的相互攻击和谩骂。网上满篇的谩骂和人身攻击已经 [10][11] 王志永,张英.网路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及其归属分析.东南传播,2010,(1).刘森.博客与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新闻世界,.2008,(6).完全不能体现公共领域要求的理性,而变成直接的赤裸裸的“语言暴力”。12失去了理性的批判也就失去了批判的价值,公共领域的作用也便得不到体现。

四、微博的深化发展

中国社会无论是过去几十年还是现在,传统的自在自发的文化的根基或寓 所不是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也不是政治、经济、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而是被人们习以为常地、不假思索地至于背景世界之中的日常生活世界。13理性的培养,需要从日常生活出发。这也是中国公共领域构建的基础。私人领域的话题进入公共领域,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从微博的重大公共事件来看,绝大多数事件都是与公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事件,如拆迁事件、肺积尘事件,首先是有普通民众发声,然后获得媒体工作者、知识分子等人的关注,再通过众多用户的讨论促成事件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定话语权的精英阶层对于议题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作为精英阶层的力量来拓展言论空间。同时,泛娱乐化、窥探隐私、非理性因素等弊端,也说明了公众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以使公共领域的建设不偏离方向。微博的管理者可根据议程设置的功能来引导公众。

[12] [13] 刘青.从“林松岭案”看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新闻世界.2009,(1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参考文献

[1]徐丛青,阮丽玉.试析网络传媒在中国的公共领域功能——以博客为代表的舆论空间分析.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5).[2]郑曦.网络传媒: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文化传媒.2008,(10).[3]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安康师专学报.2005,(17).[4]邱国庆,高仁兰.网络社会构建公共领域的困境分析.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5]罗坤瑾.网络舆论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学术论坛.2010,(5).[6]李青青.新闻谈话节目对中国公共领域建构的积极意义.新闻界.2010,(4).[7]王俊棋.“公共领域”与传媒批判理论的转向.西南交通的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刘森.博客与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新闻世界.2008,(6).[9]杜海宝.传统大众传播理论在微博客传播过程中的变异.运城学院学报.2010,28(4).[10]唐佳.当代网络时评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11]冯清贵,梁建华.电视媒介的公共领域与民主自由——大汇总平民娱乐秀的文化渗透.新闻界.2006,(4).[12]张慧子.对私人话题进入公共领域的反思——从媒介的诉求功能谈起.新闻爱好者.2010,(1).[13]谢士龙.公共领域与大众传播关系初探.影视与传媒.2009,(10).

第三篇: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生态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生态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供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城市病”,本文运用公共管理的知识,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出发,指出建设我国生态城市的路径选择,旨在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

关键字:城市化问题 生态城市 路径

一、生态城市的涵义

“城市生态学”理论最早是1925年由帕克(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提出的,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就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建设生态城市,使得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环境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选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保持和增强资源环境优势、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7.7%提高到50%以上,城市个数将由667个发展到1400多个,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规模最大、城市个数最多的国家。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存环境恶化等,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人口密集是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普遍现象。据有关资料,国外42个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18人,其中高于这个值的有14个城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8%,2050年则达到70%左右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研究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绝不能超过17亿”,否则就会发生全面崩溃。如今,我们距离这条生命线只有3亿左右,形势十分严峻。庞大的人口增长量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人口增长过快,给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断改善,造成了很大压力。与其同时,重工业优先发展需要规模巨大的投资,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发展重工业所需资金只能从抑制消费取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行政投资分配机制,将大量资金投向重工业,以迅速形成工业生产能力,挤占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投资。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受到严重制约。由此带来的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繁还是没有根本缓解;建筑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周边支撑系统破坏使城市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要求。这就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二)城市资源的短缺及环境的加速污染使城市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城市化过程中,加剧了城市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的污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累加循环。我国历年垃圾的堆存量已高达64.4x108t,占地5.6X104hm2,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我国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3%,97%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只能运往城郊长年露天堆放。在我国的垃圾中,有机物占36%,无机物占56%,其他占8%,其中无机物的主要成份是煤灰和残土。在垃圾中危害最大是要数“白色垃圾”这类垃圾很难自然分解,会进一步造成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这些正威胁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步入加速阶段将更加突显用地与供地之间的矛盾。然而,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和污水处理的污泥不断堆积,一方面占用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一些有毒废物又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循环污染。截至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趋势虽有所减缓,但整体污染水平仍较高。城市噪声己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之一。据国家统计显示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工业噪声比例占8一10%;交通噪声比例接近300k;公共活动噪声影响面最广,己经达到城市范围的47%。

(三)不重视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

一个城市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注重城市特色的建设。像巴黎塞纳河中的西岱岛,1000年前的建筑巴黎圣母院就在这一小岛上。从古代的巴黎到现代的巴黎,一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卷可以得到清楚的展示,整个城市有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这样的城市具有非常成熟的美感,充满了魅力。而我们有的城市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了,但变得没有任何文化感,没有任何历史层次感和地方特色。毫无特色的“千城一面”的开发模式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也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供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城市病”,亟需建设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来缓解这一困境。

二、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生态城市思想提出后,目前国外己有不少城市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健全了相关法规制度和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展开有关的示范建设,并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和效果。新加坡经过几十年努力,已建设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澳大利亚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项目是该国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不仅涉及社区和建筑的物质循环规划,还涉及社会与经济结构,它走出传统商业开发的老路,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开发模式。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而享誉全球,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革新与垃圾循环回收入项目、能源保护项目曾荣获国际大奖。德国Erlangen市率先执行“21世纪议程”有关决议,采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成为德国“生态城市”先锋市。日本的九州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构想。以下介绍一下巴西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市是巴西的生态之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而享誉全球,也受到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称赞,还由于垃圾循环回收项目(联合国的环境项目)、能源保护项目(国际能源保护协会的项目)而分别获奖:并因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的革新成就而获奖。库里蒂巴的建设经验包括:

(一)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

库里蒂巴市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相结合,鼓励混合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式,而且总体规划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的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目前,城市有2/3的市民每天都使用公共汽车,并且做到公共汽车服务无需财政补贴。研究人员估计每年减少的小汽车出行达2700万次。

(二)关注社会公益项目

库里蒂巴有几百个社会公益项目,较为著名的是环境项目一1988年实行的口号为“垃圾不是废物”的垃圾回收项目,垃圾的循环回收在城市达到95%。回收材料售给当地工业部门,所获利润用于其它的社会福利项目,同时垃圾回收利用公司为无家可归者和酗酒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简单的、讲究实效的、成本很低的社会公益项目旨在成为库里蒂巴环境规划的一部分,并使得城市在环境和社会方面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

一个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前提是对其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境责任感。库里蒂巴对此十分注重,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有关的教育。

三、从公共管理视角提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借鉴国国内外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我们认为一个国家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念和建设方针,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前提,这适用于世界上所有城市,我国自然也不能例外,要建设这种生态城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局

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绿化管理的实践,就是要坚持循序渐进,“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要树立以下“四个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推动上海绿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

政理念,充分体现绿化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公共服务功能。针对市民反映较为集中的中心城区缺少绿化、公园窗口服务水平整体不高、老居住区绿化质量较低等问题,要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抓紧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切实解决好市民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公园内要因地制宜地设置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无阻碍设施和健身设施,满足市民休憩、健身和娱乐的需要。

其次,要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坚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推进绿化建设和管理。城市绿化是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绿化建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必须坚定不移地在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入生态优先理念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完善绿化规划设计规范、建设养护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完善绿化市场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以此提升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水平。

再次,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管理理念,坚持依靠市场推进绿化发展,坚持培育社会公众参与绿化的机制。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在绿化建设管理微观领域全面引入市场化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尊重绿化社会性、群众性强的特征,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绿化管理社会化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公众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的方式方法。

最后,要坚持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绿,推进“管办分离”,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要增强规则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健全法制,推进制度创新;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改进政府管理部门工作方式方法,切实贯彻“强化、转化、弱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二)更新观念,提高政府生态建设管理水平

政府要更新观念,首先,实现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公民义务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的转变。要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现代政府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并接受人民监督。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之本,是行政权利之源。政府责任是行政权力的核心,是政府属性的本质。应当明确,不是人民为了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人民政府应当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

其次,政府应当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有限责任政府的新理念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1)在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政府虽然承担着直接的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必须由政府直接来提供,要树立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可以多元化的新理念;﹙2﹚适应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改变靠单一的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传统思维,树立主要依靠市场培植资源的新理念;(3)适应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不讲成本、效益的旧思维,树立政府管理同样要讲究投入、产出、成效益的新理念,并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造。

再次,由“依权力行政”向“依法行政”转变。“依权力行政”和“依法行政”,是区分人治国家和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方式和手段。在法治理念上,应当实现从法律的治民、治事向法律首先治官、治权的转变。要通过推行依法行政,建立法制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法律成为政府的行为准则和办事依据。这其中重要的就是政府管理的组织机构、工作权限要清晰,工作程序要明确,工作责任要到位。

(三)科学地制订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指明方向

从国外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相关成果来看,21世几特大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生态性、舒适性、可利用性和可达性5个方面。首先,要突出区域特征和资源特征,将规划扩大到市域甚至区域范围,建立城较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其次规划要更加注重绿地的生态效应,作最大限度地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繁衍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以更贴近自然的生态环境来取代过度精细栽植、缺乏生态价值的“绿色沙漠”。另外,规划还要更重视绿地空间的环境改善和功能拓展,致力与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并增加郊野休闲、森林旅游、湿地保护等更多功能内涵。同时,还应通过拓展绿化的影响和服务半径,增加与周边的内在联系等方法,不断改善绿化的可达状况。

(四)转变公共管理职能,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组织机构首先,在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分级、分权管理,重点是梳理关系,管理重心下移,调整职能配置,强化职权利挂钩,从而构筑起上级政府管理的,下级政府不管,条管的,块不管,但以块为主的格局。同时,对块与块、块与条边界模糊的领域建立一种磋商和协调机制。在运行机制上变应急管理、事后管理、突击整治为源头管理、跟踪管理和长效管理:变人为因素较强的指示、政策管理为主导为以法律法规约束和经济手段调节为主导;对涉及成熟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领域实行垂直管理;同时,有选择地开放市场,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分解管理责任,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扩大城市管理的张力。

其次,坚持高效能、科学化管理原则,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协调的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考虑到要兼顾水、土地、能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目的是要安排好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因此,城市领导者,特别是主要领导和决策者一定要端正城市建设管理思想,处理好城市开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建设规划与财力、物力的关系,处理好生活和建设的关系,一切从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办好事、讲实效。

再次,建立责任机制。何政府都需要建立一套责任制。这样才能在社会广泛的支持下进行运作。对任何主张民主的社会来讲,责任机制都是基本因素,要成为民主社会,就需要一套适宜的责任机制。政府组织由公众创立,为公众服务,就需要对公众负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形成责任机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是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具体操作复杂,需要众多部门共同协作的一项系统性、社会性工作,因而,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倾力关注城市绿化,要建立城市绿化管理责权制和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体系。同时,按照“明责放权、重心下移、理顺关系、各负其责”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责权,逐步理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完善绿化法规和政策,推进城市绿化管理法治化

在实现政府绿化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的过程中,城市绿化管理将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与社会化机制互为补充的局面。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具体运作应该减少,更多要依赖于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来实施管理和调控。因此,法治建设将是未来绿化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根据城市绿化发展的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不断跟踪绿化建设管理前沿性问题,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强调绿化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法律效应。第一,明确编制绿化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主体,同时增加在详细规划编制时,应当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明确绿地、林地结构、功能、形态、布局等要求。第二,依法划定绿线,在操作中缺乏配套制度和内容。为完善此项制度,需要调整应划绿线的范围,对已划定绿线的控制方式、手段等加以细化和补充,如对已确定的绿线应向社会公布、并规定市绿化局应当配合市规划管理部门共同控制规划绿线规定。第三,突出绿化比例在法规中的强制性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有关法规政策制定。如研究制定社会公众参与绿化养护管理的 权力和义务的配套规章;研究制定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社会企事业单位、公众参与绿化认养、认建的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社会公众参与绿化规划、绿地设计方案决策机制相关配套规则等等。

(六)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依法行政“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的原则,政府管理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办事,秉公执法。要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要着眼于理顺当前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建立健全“双向告知”、“案件移送”等执法工作制度和工作运转机制,形成执法管理的长效、常旨在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态工作体制。要坚持“依法治绿”,进一步加大绿化执法力度,加强绿化执法队伍建设,对毁绿占绿行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并依法进行严惩,有

效巩固和保护绿化成果。要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出现的后续监管不力的问题,抓紧建立审批事项取消后的后续监管办法,建立和完善对行政审批行为和效能的监督制约办法;加强对审批事项执行情况的监察,建立审批后续监管的工作规则和办法,研究制定立法与监督、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相互协作、相互制衡的执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推进城市绿化管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化保障。

综上,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省市自身的条件及特征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方向。要达到城市的生态化必须是全社会、全体公众、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并且要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也不能从单一方面出发,而是要通过建设的不同方面指定的相应的发展措施,在各个方面的整体作用下达到实现城市的生态化。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生态城市使人类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的曙光。

参考文献

[1]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2]杜鹏.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府生态责任[J].甘肃农业.2006(8)

[3]杨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态规咙d学》,〔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康晓光马庆斌,《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闭,化学1】卫出版社,2007

第四篇: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纳税服务体系优化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纳税服务体系优化 摘要:税收是国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税服务奠定了现代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这些年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带给税务系统许多新的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也在税收管理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篇文章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况与纳税服务内容的分析,着重就新公共管理理论带给纳税服务的启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纳税服务 新公共管理理论 优化服务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的税务系统坚持在执法中进行服务的原则,逐渐的将监督打击这种方式转换为管理服务,坚持不懈的优化纳税服务。但由于理论、方法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纳税服务的水平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低得,仍需进一步的探索。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它主要包括税法宣传,纳税咨询辅导,多种申报和缴税方式,办税公开,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及税务代理等七个方面,他们都是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他们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于英国、美国、新西兰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理论思潮,也是近年来深刻影响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行政革新的主导性思想之一.到目前为止,新公共管理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概念或统一明确的范式,在宽泛的意义上,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政府治理理论,又指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的新型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进行的政府改革运动。为应对新近的外部环境变迁和政府治理危机而生成的新公共管理,在承继和发展管理主义传统的同时吸纳了一些新的经济学理念和方法论,并受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创新的示范牵引,在理论上以一系列新的策略和主张表达了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基本律条的取向,在实务上通过政府再造活动以建构一个非官僚制或后官僚制政府。它具有结构性、整体性转换的意向,是现代政府治理可选择、可辨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新公共管理的肯定或批判皆缘于其创新导向的特质。新公共管理主张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对政府职能进行再定位。由注重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将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现职业化管理。放松规制,强化政府的使命感。通过组织再造与结构再造(包括压缩层级、精简规模、组织分散化等)来增强政府的活力和回应性,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实现政府治理的经济、效率和效能。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行政模式,业已成为当代西方不少国家政府改革的基本趋势。新公共管理的改革实践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革新,而是政府再造,具有行政革新的特质。主要反映为政府运作机制层面上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组织人事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技术形态上的电子化政府,以及价值层面上的行政文化创新等方面。新公共管理提供了当代公共行政一种新的管理主义途径。它 1

以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和鲜明独特的政策主张对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体系与逻辑结构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本质性改变,并表现出取代既有主导理论成为行政学新主流的趋势.目前,范式转换的过程正在进行之中,本质的差异和内容的共通并存。这种转换互动关系,一定程度上指明了范式转换的趋势,即新公共管理为公共管理学兴起并有可能取代公共行政学成为学术主流提供了历史契机。对新公共管理的发生背景、方法论、理论主张和理论模式、实务政策反映、发展趋向等进行研究和反思,一定意义上有益于探索发展中国家政府改革与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新趋势。

新公共管理理论给纳税服务体系的优化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具体的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增强纳税服务意识并提高纳税服务的法律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彻底更新和转变,是优化纳税服务的关键,纳税服务观念要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1.由监督打击向管理服务转变。改变以往注重对纳税人防范、检查和惩罚的观念,相信大多数纳税人都能够依法申报纳税,履行税收义务。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管理执法和优质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

2.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淡化权力意识,树立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必须履行的义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搞好服务是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在税收征管中,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 经济的服务。

3.由职业道德要求向具体行政行为转变。将过去作为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转变为对税务人员的基本行政行为规范,使纳税服务的 内容 制度化、规范化,并将其作为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和考核。

4.由注重形式向内容、形式、效果相统一转变。要从片面追求纳税服务形式的认识误区中解脱出来,不能只注重口头上、材料中、墙壁上的服务,而不管实际工作中服务措施的落实与否,服务效果的好与坏。必须通过持久和务实的工作,形成纳税服务长效 发展 机制。

只有观念的转变,没有法律的保障,纳税服务仍然难以规范地开展。因此,提高纳税服务的法律地位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新《征管法》第七条为纳税服务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法律基础,对纳税服务的逐步完善具有深刻 影响 和重大意义。下一步可以考虑在制订《税收基本法》时,将纳税服务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可以参照国际惯例,建立纳税人宪章,把纳税人的权利和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提供的服务以法规形式明确下来;根据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纳税服务的基本内容和操作原则,并根据纳税服务的总原则,制定纳税服务的具体内容、服务标准、工作方式和岗位责任体系等。这样纳税服务就有了根本的法律制度保障。

(二)建立有利于提高纳税服务效率与效能的服务体系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施政的基本价值在于:经济、效率、效能。联系到税收工作,我们也应该把“经济、效率、效能” 作为纳税服务追求的目标。具体的: 应用 网络 和信息技术,加快建立规范的纳税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税务信息资源,为纳税人提供涉税公共信息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税收征收管理服务和实时在线服务,实现全天候的“无站式”服务,减少纳税服务的中间层次和环节,降低服务费用,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办税程序繁琐、效率不高的现象,运用流程

再造理论,开展结果导向的管理,深化税务行政审批改革,减少税务登记、核定申报方式、政策性减免税等审批手续,使程序运作 现代 化;针对纳税服务绩效难以衡量的 问题,继续加强过程控制,坚持“有效执行没借口、决定成败靠细节”的思想,把优化服务渗透到税收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和每一道环节;要建立以纳税人满意度为重要衡量标准的纳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要针对纳税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构建以税务机关为主导、多种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的纳税服务体系,将具体的纳税服务事项交由 社会 中介机构或民间非赢利组织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

(三)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纳税服务决策机制

新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主张采取自下而上的开放式的决策模式,而不是封闭式的,认为由越多人参与的共同决策,就会掌握到越多顾客的感受,由越少人做决策就越不能真正掌握顾客的心声。严格来说,顾客导向的层次就是由外而内、由下而上,顾客导向的运作前提就是要集体决策,共同参与。在实施纳税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透过调查与统计 分析 去掌握纳税人的需求,但不能掌握纳税人的心声和感受,这往往只能通过基层的税务工作者去探求。作为基层的税务工作者,他们能够直接接触纳税人,最能了解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及切身感受。所以税务机关在做出有关纳税服务决策时,必须让广大基层税务工作者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成为决策的主体。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纳税服务决策机制不仅训练基层工作人员自我管理,更能促使他们自己考核自己的决策执行成效,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四)建立科学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

应围绕优化服务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指标和方法,加强和量化对服务的管理考核,充分发挥和调动税务人员优化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考核过程中应区分业务体系和非业务体系分别考核。业务体系是指直接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岗位及人员,主要包括管理、征收、稽查、税源监控等一线岗位。非业务体系是指不直接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岗位及人员,这部分人员虽然不直接与纳税人接触,但同样担负着提供服务的职责。对业务体系除参照工作质量标准进行考核外,一并对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纳税人满意度等关键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非业务体系的考核应将税前服务、信息反馈与处理、纳税人满意度等指标作为重点,进行综合考核。

(五)构建完善的纳税服务监督评估机制

要进一步畅通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就要建立公开的、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估机制,使税务机关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服务现状,及时加以改进。通过召开纳税人座谈会、上门走访、问卷调查、发放“个人联系卡”、“征求意见卡”等形式,让纳税人了解税务机关及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陈述自己对纳税服务的意见,让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合法合理的期望,进而修订和完善有关纳税服务的制度和规定;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受理纳税人对税务人员执法不规范、服务不周到的投诉;在税务政务公开和外部参与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社会各界和纳税人的意见,广泛聘请社会各界代表、纳税人代表对纳税服务进行监督评估,以便及时查找问题和不足,随时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利军.关于纳税服务理论与实践诸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3

2.戴子钧.构建现代化税收服务新体系[J].税务研究,2003

3.吴旭东.税收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乔家华.在制度创新中推进纳税服务:对当前纳税服务的实证分析和政策选择[J].涉外税务,2003

5.陈捷.纳税服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03

6.谢少华.从新公共管理的兴起看西方税收管理理念的转变[J].涉外税务,2003

7.宣城市地税局课题组.构建纳税服务体系的基本理念与难点[J].税收科技,2003

第五篇:以人为本视角下成人教育管理的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在“以人为本”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我国当前成人教育学生管理面临着社会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终身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同的新形势,在新形势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保证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人本管理成为成教学生管理的新选择。通过对成人教育管理的分析,提出了高校成人教育学生人本管理的基本思路。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成人教育管理;人本管理

成人教育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它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人教育系统能否充分发挥上述作用,为国民经济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管理。

而成人教育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要求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在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说来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要尊重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以人为本具有以下三层基本含义:其一,它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地位的肯定。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创造性。其

三、不断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发展人的现实生存环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各个领域开始探索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和发展模式。作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其管理者是人,管理对象是人,其“产品”也是人。这一特殊性要求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就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而言:一是,首先要确立人在成人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的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二是,通过以人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工作学习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的目的,使人获得超越束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二、人本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学生的权利、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多元化的价值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同时,依法管理、制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已成为学生管理的目标;社会发展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产业化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劳动将逐渐不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而越来越成为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于精确定量的、刻板单一的管理模式,乃至追求共性统一的、只有简单的“是”与“否”的教育方式,就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抗拒和排斥。因此,成人教育管理不仅要满足成人的多元化需求而且要最大限度地提供有助于释放人的“自由能量”和挖掘人的潜在智能的个人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终身教育理念被广泛认同成人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终身教育的载体和主要基地,“教育如果延续不到成人阶段,就无所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被普遍认同逐渐被广泛实践。而人本管理把师生员工的需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用各种手段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管理注重对教职工和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同时人本管理强调自主管理、参与管理,激励教职工和学生发表意见,提倡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决策,提高了他们参与决策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促进学校的发展;人本管理注重协调人际关系。

三、构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人本管理模式”。

(一)、确立师生在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主体地位。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过程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以人为本是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内在要求。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确立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一切管理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匆为了人的指导思想,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而学校管理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每个人都要按社会管理的要求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既可能是管理主体,也可能是管理客体。在不同的学校部门或在同一学校部门的不同时间以及在不同的学校管理关系中,人们经常扮演不同的角色,变换自己的角色,表现为教育管理主体和客体的转换。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人本管理模式强调“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管理”中,教职工和学生在作为管理客体的同时,又充当管理主体的角色,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等管理的全过程,行使管理主体的权力;在“自我管理”中,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而作为高校各层次的管理者的学校领导又往往是某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履行教师的职责,在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学校管理的客体。总而言之,在高校人本管理中,强调教职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是社会、组织和各种群体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它又无时无刻不对社会、组织和群体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学校成人教育管理的核心,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本管理的理念、方法、原则贯彻到管理的实践中去,取得良好的实效。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首先要分析和掌握高校成人的人际关系特点:第一,高校成人教育中人际关系的教育性。高校人际关系是同高校的任务和目的紧密联系的,因此具有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的双重意义。第二,高校成人教育中人际关系的丰富性。在学校,全部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在人际关系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学校成员在年龄、教育水平、价值观念、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高校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第三,高校成人教育中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在高校,学术活动频繁,人才交流和科研联合攻关,在校园内外形成了横向人际关系,而且日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特点。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本管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从人出发。

(三)、加强成人教育人本管理文化的建设

校园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本管理的完善与发展:(1)文化是主体智慧的外化,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校园中活跃的学术活动,科学创造,会激发员工创造力;良好的学术环境,会对校园生活的主体,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氛围。(2)文化是主体人格的展现,表现为人们对理想人格的自我完善的追求。在员工交往、社团活动、日常生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通过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感染、行为的养成等,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趋向和对共同信念的追求。(3)文化是审美意识的开发,表现在人们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使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了开发,高尚的情操得到培养。加强成教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持久的、艰苦的努力。成教管理文化建设既要强调全员参与,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充分认识到他们都是管理目标的制定者,又要让全员受益,将被管理者的工作、学习成绩与其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既要实施必要的物质牵引,也要倡导持久的精神激励;创造一种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使管理“软件”起到管理“硬件”不能起到的作用,极大地提高管理的效能。

人本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免会产生把“以人为本”变为“以我为本”;只注重人性,而忽略了法制等偏离人本管理本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高校管理的具体特点和规律,强化民主意识,淡化“官本位”思想。要把人本管理和依法治校紧密结合起来,搞好高校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成效。并注意不断根据实践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才能切实发挥人本管理的优势,从而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微.成人高等教育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探索,成人教育,2005(6).[2]赵国杰,邢小强.基于对人不同认识的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3):29-33.[3]姚作为.人本管理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下载试论公共管理视角下共青团组织的改革和发展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公共管理视角下共青团组织的改革和发展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

    论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 [摘要]政府负债方面的会计信息对于财政风险管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由于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统一,......

    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改革论文

    1当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对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但就实际改革效果而言,却仍显得有......

    永恒发展视角下,管理创新问题探索[五篇范文]

    永恒发展视角下,管理创新问题探索——浅谈企业管理创新院系:经管学院摘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方法......

    管理视域下的制度视角

    管理视域下的制度视角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靠人治不依法制,凭热情、靠感觉处理事务,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不落实,企业就不可能实现持续成长......

    管理视角下的成本会计8

    四、从成本分析到实施成本管理 (一)实施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常见挑战 1.把成本管理简单理解为控制花钱,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事。 2.只注重总成本的控制,不注重单位成本。 3.片面追求成......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浅析

    传统文化视角下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浅析 郑小龙 (核工业卫生学校,湖南 衡阳421002)【摘要】本文就个人通过对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关于师德、师道,关于学生的德、智培育的思想和方法的......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地产权改革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地产权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农村的建设也越发完善和健全,从新农村的发展角度来看现在的农业地产权的建设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存......

    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军事改革[精选5篇]

    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军事改革 军事政治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等国在完成机械化军事变革的同时开始探索信息化军事变革,并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体制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