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霸及其治理对策
浅议村霸及其治理对策
村霸是指在乡村地区一个村子或多个村子内依靠自己的家族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欺压乡民、无视法律、扰乱社会秩序的地痞、流氓、无赖。
一、村霸的类型
根据村霸形成的原因,村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家族式村霸
家族式村霸一般是指那些人丁比较兴旺的的家族势力,他们依靠人多势众,横行乡里,村民因势单力薄无法与之抗衡,往往忍气吞声,导致这些家族更加肆无忌惮。
(二)土豪式村霸
土豪式村霸是指那些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因特殊机遇一夜暴富,成为村里的“富豪”,在金钱地位的支配下,他们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认为有钱就是大爷,谁都不敢惹。
(三)村官式村霸
这类村霸往往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依靠贿选等不正当途径获得村委重要职位,把自己当做村里的土皇帝,认为自己有钱有权,可以为所欲为。
(四)帮派式村霸
这类村霸往往无钱无权,没有正当职业,又不愿意出力劳动,依靠帮别人“解决问题”获取高额报酬,因此,他们常常与和黑社会纠缠在一起,充当打手或绑票人员。
二、村霸形成的原因
(一)信息闭塞
乡村地区因其相对闭塞,与外界缺乏充分的交流,也得不到媒体关注,往往成为信息孤岛,导致违法行为缺少监管与约束。俗话说,山高皇帝远,正说明了政府对乡村地区管理的疏漏。
(二)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地区受教育的人群相对较少,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较弱,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助长了村霸的嚣张气焰。
(三)治安管理缺乏
我国的治安力量倾向于城镇地区,乡村因鞭长莫及成为治安薄弱区,派出所等治安机构对偏远的农村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一些犯罪势力成为漏网之鱼。
(四)地方政府充当保护伞
基层政府为便于管理,往往对农村内势力较强的家族礼让三分,甚至与他们形成利益共同体,村霸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便自认有了后台,认为自己可以只手遮天。
(五)基层组织弱化
村委会作为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组织机构,建设不够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成为村霸的聚集地,虽然国家每年都选拔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但这些大学生往往因为待遇、环境等问题不能久留,导致村委会无法注入新鲜血液,成为一个抱团排外的利益团体。
三、村霸的治理对策 村霸作为中国农村地区的顽疾,必须加以根除,否则中国农村将永无宁日,农村百姓将无法安心生活。
(一)加强基层党建,做好用人选任工作。治理村霸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建,选好用人选任工作。“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对一个村庄而言,干好干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村里的党组织。现实中不少农村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组织没力量。要激励更多的外乡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通过引进大学生交叉任职,逐渐稀释和淡化农村的宗族观念,让宗族恶势力难成气候。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没有宗族纠缠,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知识水平新,有利于强化农村基层组织队伍。
(二)加强法制宣传,大力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要健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体系,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村务、财务公开;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律知识培训,要积极组织农村“两委”干部开展法律知识轮训工作;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积极推进每个乡镇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每个居民小组或者自然村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农民家庭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
(三)规范村级选举,加强乡村选举监督。在村级换届选举中,确保把那些德才兼备、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守法纪,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真正符合群众意愿的人员选进“两委”班子,防止有劣迹的分子把持基层政权。通过准入制,把那些政治素质差、道德品质差、曾违法违纪且现实表现不好的人限制在外。村霸之所以横行,缺乏监督是一个主要原因。在乡村换届选举时,可以联合公安与纪检部门对选举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四)加强纪检监察,破除地方恶势力保护伞。村霸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为邪恶势力充当保护伞,铲除保护伞是遏制村霸的一项重要举措。地方监察力量要向乡村地区倾斜,重点查处村、镇两级领导班子,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手软。
第二篇:岂容“村霸”“寨霸”横行乡里
岂容“村霸”“寨霸”横行乡里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纪实
“村霸”“寨霸”是何样? 所谓“村霸”,用群众的话来说就是村里的恶霸。凶恶、霸道是“村霸”之“形”,不遵规不守纪、不讲理不守法是“村霸”之“实”。在现实中,这些让人民群众怨声载道、深恶痛绝的“村霸”“寨霸”是什么模样? 关键词1:把持基层政权
采取暴力、威胁等不法手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清除异己”,或是操纵换届选举,将村支“两委”班子变成自家的“天下”,以达到把持基层政权的目的。“流氓当了官”,严重“啃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破坏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信赖,侵蚀党的执政基础。画像还原: 1985年至2011年,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大坡村龙德江先后任厍东关乡大坡村大队长、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其在大坡村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时留了个“心眼”,将主蓄水池和输水管道总闸修建在了自家门口,谁家办“红白喜事”、修房造屋用水,必须给他送财送物。这位“为民服务”26载的老村干部,卸任后将村委会当成“自留地”,搞起了“世袭制”,输水管道的总闸便是他的“砝码”。2011年换届选举时,龙德江以切断村民饮水为要挟,要求村民选举其次子龙文懂为村干部,使龙文懂成功当选并历任该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换届选举时,龙德江再次上演同样戏码,成功让其弟龙吕担任该村副主任。大情小事都要用水的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龙家恶势力得逞并长期把持政权。关键词2:强取豪夺
利用职务便利或个人、家族影响,以威胁、恐吓、滋扰等手段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强行占有公共财产,群众怨声载道,恨之入骨,有怒不敢言。画像还原: 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镇联江村原支部书记韦祖刚把权力当成“护身符”,在土地承包过程中单方毁约,以不再承包为借口拒绝为村民支付承包费,同时群众也没有因此获得复垦土地的权利,面对“老赖”村支书,多次讨要承包费无果的群众只能吃哑巴亏。2008年,韦祖刚与他人合伙承包村集体林场,除首次向村委会支付5万元承包费外,之后未能履行协议中的“每年还需向村委会支付200元承包费”要求,期间拒不支付承包费用。2012年,韦祖刚以妻子名义承包村集体苗圃场,协议约定承包期10年,每年向联江村委会支付承包费2000元。然而,尽管村委会多次催促,除了支付2013承包费外,2014年至2017年承包费用都不了了之。关键词3:“一把手”变“一霸手”
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摒弃权为民所用的原则,利用家族、宗族势力影响,作风独断,行使权力任性妄为大搞“一言堂”,把村委会变成个人私人领地,严重侵犯人民权利,践踏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画像还原: “别哭,陈清艾来了!”是遵义市汇川区雨台村广为流传用来吓唬和制止小孩哭闹的“良方”,只因陈清艾任该村党支部书记期间,独断专行、说一不二,村里每年收入、重大支出情况村支两委无人知晓,只有私自保管村集体账户的陈清艾“心中有数”。当陈清艾得知纪委正调查自己曾为村民杨某的孩子办理户籍手续时吃拿卡要的20000元时,便来到杨某家威胁杨某父亲立即联系杨某回家为其作伪证“:打个借条就说是我向你借的,否则我就报复你和你家人!”在走访过程中,曾因陈清艾在当地影响,群众遭威逼利诱后不敢、不愿配合而无法开展深入调查,其霸道程度可见一斑。关键词4:勾结闹事
寻衅滋事,借权“施霸”,勾结黑恶势力煽动闹事,侵害群众安全和利益,严重扰乱群众生活秩序,村干部活生生变成“黑老大”。画像还原: 2015年12月19日晚,醉酒的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麦社区上寨村原支书唐松误以为自己被洗浴中心工作人员殴打,想着自己好歹也是个“官”,定要出这口气,随即以村支书的名义电话叫来村联防队员企图报复他人,实为寻衅滋事。辖区派出所出警处理时,“任性”的村支书认为联防队员没有及时为己出气,伤害了他的“威严”,且对派出所民警处理不满意,于是现场殴打联防队员和民警。没有社会公德,何来“官德”?随后,观山湖区纪委对唐松及上寨村相关问题进行调查,进而发现其收受贿赂、侵占集体资产等问题。关键词5:充当“保护伞”
一些黑恶势力无视法纪、为非作歹,少数党员干部甚至与其上下勾结,放纵、包庇“村霸”致使其坐大成患,收受财物、徇私舞弊,为其充当背后的“保护伞”。画像还原: 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党委委员龙文艺,“为官一方”却未造福一方,而是纵容当村干部的父亲龙德江、叔叔龙吕及弟弟龙文懂为霸一方。2012年6月,龙文艺担任杭瑞高速厍东关段指挥部副指挥长(负责征地工作)过程中,向龙德江等透露征地拆迁相关信息,并指使其弟龙涛虚增占地亩数62.94亩,以软硬兼施手段要求部分村民配合其签字造假,虚报的补偿款发放后,又纵容、默许其父龙德江、其弟龙涛采取语言威胁手段先后向“名单”里的农户收取补偿款共计22万余元,其中,龙文艺分得5万元。此外,在龙文艺的“保护”下,龙德江、龙文懂、龙吕等“宗族恶势力”团伙还存在长期把持基层政权、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打击报复雇凶伤人等行径。整治“村霸”“寨霸”,省纪委监察委出了什么招? 既要惩腐,又要扫黑,贵州省纪委监察委聚焦职能定位,把扫黑除恶同反腐败和基层“拍蝇”结合,重点查办脱贫攻坚领域涉黑涉恶腐败案件,涉黑涉恶和腐败长期、深度交织的案件,严查严惩涉黑涉恶问题背后的腐败行为。关键词1:顶层部署 声声如重雷
2月初,省监察委员会正式成立后,省纪委常委会议暨省监委委务会第一次会议研究的便是安排部署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会上,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察委主任夏红民发出了“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责职能,配合推动中央‘扫黑除恶’决策部署在贵州落地生根”的有力声音: 扫黑除恶,纪检监察机关的态度是——
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责职能,为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供坚强纪律保证,配合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贵州落地生根。积极建立健全省纪委监察委与政法机关的工作衔接与协调机制,促进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扫黑除恶同反腐败结合起来,同基层“拍蝇”结合起来,严查严惩涉黑涉恶问题背后的腐败行为。扫黑除恶,纪检监察机关的任务是——
主动担当,抓好党员干部涉黑涉恶问题线索处置。对涉黑涉恶犯罪案件,一律深挖背后腐败问题;对黑恶势力“关系网”“保护伞”,一律彻查到底、决不姑息。
主动作为,聚焦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重点查办脱贫攻坚领域涉黑涉恶腐败案件,重点查办涉黑涉恶和腐败长期、深度交织的案件。
主动参与,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作用。对属于“村霸”、涉黑涉恶的基层组织党员干部,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对典型案例一律通报曝光。对不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造成黑恶势力侵害群众利益的,坚决做到“三个严肃追责”。关键词2:方案设计 精细里有“文章”
制定《关于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工作方案》,把扫黑除恶同全省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有机结合,为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战、增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突出整治“三大重点”——
《工作方案》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涉黑涉恶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地区、行业和领域,将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矿产资源、商贸集市、渔业捕捞等行业领域以及村支“两委”、乡镇基层站所及工作人员作为整治重点。明确重点查处群众身边的涉黑涉恶腐败、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及地方党委和政府、政法机关、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工作推动不力三类问题。明确分工“十一项”——
《工作方案》根据省情实际,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细化为11项具体工作任务,并明确相关责任处室。要求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担负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主体责任,拓宽监督举报渠道,规范涉黑涉恶问题线索处置,会同政法机关建立协同办案机制,结合巡视巡察、民生监督、基层党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换届工作,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监督作用,严肃查处涉黑涉恶腐败问题。同时,对以案谋私、办人情案、跑风漏气和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纪检监察干部,一经查实,从严从快处理。关键词3:一线走访 访出民声民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省纪委监察委紧扣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的省情实际,围绕“护民生、促脱贫”主题,把扫黑除恶与整治“蝇贪”相结合,在2017年年初和年底分别开展为期3个月的“访村寨、重监督、助攻坚”专项行动,各级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到乡村一线走访接访、监督检查,对“村霸”“寨霸”和宗族恶势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等突出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整治。“走”出的线索——
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全面排查梳理,摸清问题底数。对收集到的问题线索实行台账式管理,采取挂牌督办等方式,加强核查督办,确保件件有着落。
“安顺市平坝区鼓楼街道大关村党支部书记邱继明横行乡里,纵容其近亲属侵吞集体资产、违规占有集体资源,是典型的村霸,当地群众怨声载道。”
2017年,贵州省纪委在组织“访村寨、重监督、助攻坚”专项行动中,接到有关问题线索反映,随即对邱继明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核实。
经查,邱继明独断专行,未经集体研究,个人决定工程发包、村干部人选任免及推荐、物资发放等重大事项问题,2011年至今,各单位下发给大关村的相关工程项目36个,涉及金额741万余元,由邱继明个人实施的竟达19个415万余元。优亲厚友,违规安排其兄邱某贤实施大关村杨家地机耕道修复项目;擅自将原平坝县信用联社所捐扶贫款项发放给不是贫困对象的村干部郭某某、刘某某和其兄邱某贤等四人。此外,邱继明还存在贪污扶贫资金7.6万余元、违法经营养殖场及向他人行贿等问题。
2017年1月,邱继明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其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查”出的威严——
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苗头性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问题早警示、早纠正、早处理。对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的从严从快处理。
“十八大之后的不交代、涉及公职人员不交代、自己的事轻描淡写地交代”是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麦社区上寨村原支书唐松在接受调查时给办案人员设置的“三不交代”壁垒。2015年12月19日,唐松因自己酒醉误认为被他人殴打,遂叫来村联防队员试图报复,在辖区派出所,唐松认为联防队员没有为自己“出气”,对民警也心怀怨恨,便殴打村联防队员和民警。
原本是一起看似平常的打架斗殴事件,但这个胆敢利用个人职权动用村联防队为个人泄愤的蛮横村支书却引起了观山湖区纪委的注意。
随后调查发现,唐松冒用他人名义违规侵占村集体资产;接受施工方贿赂,任他人在村中非法倒土并禁止村联防等相关人员干涉非法倒土行为;同时,在接受组织审查时还与其他违纪人员两次聚集订立“攻守同盟”,企图对抗组织审查。2017年4月,观山湖区纪委给予唐松开除党籍处分,其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问”出的责任—— 坚持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在查处群众身边的涉黑涉恶腐败、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问题时,对地方党委和政府、政法机关、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工作推动不力进行严肃问责,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沙子乡顶洪村支书卢正明在2014年至2017年间,利用职务便利,将不符合条件的其三弟、四弟、堂侄和自己的妻子申报为低保对象,违规领取低保金40922.66元;以帮助群众申请农村危房改造、低保金、代办户籍、解决土地纠纷等为由,收受群众“好处费”40745元;非法占有集体土地补偿金2000元,挪用村集体土地补偿款31790元……最终,这名“村霸”受到开除党籍处分,违纪款物予以收缴和退还,并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在查办卢正明违纪问题的同时,镇宁自治县纪委对沙子乡原纪委书记罗臣刚等4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严肃问责。由于违反工作纪律、履行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力等问题,该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王家林,乡党委副书记汤龙及前后两任纪委书记罗臣刚、潘健分别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关键词4:巡视巡察利剑 剑指涉黑“要害”
十二届省委将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纳入巡视巡察的重要工作内容,分两轮对24个深度贫困县和极贫乡镇所在县进行政治巡视,要求市、县巡察组同步对2760个深度贫困村及与扶贫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开展巡察,进一步拓展线索来源,着力发现问题。对涉黑涉恶、“保护伞”等问题突出的地区,作为专项巡视巡察的重点或开展机动式巡视巡察。
2017年9月,毕节市纳雍县委巡察组来到厍东关乡开展巡察工作,村民们欲言又止的样子引起了巡察组的注意。巡察组进一步做通村民思想工作,鼓励积极提供“村霸”“寨霸”问题线索。果然,几天后的深夜,村民走进了巡察组办公室:“大坡村党支部原书记龙文懂等人长期侵占国家和群众利益,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
巡察组立即将问题线索移交至县纪委,以大坡村党支部原书记龙德江、厍东关乡副科级干部龙文艺、村党支部原书记龙文懂、龙涛等四人为首的“宗族恶势力”被“揪”了出来。扫黑除恶后,干部群众怎么说? 严厉打击“村霸”、宗族恶势力和黄赌毒背后的腐败行为,坚决惩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甚至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带给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
贵阳市观山湖区纪委书记、区监察委主任王宗宇:“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我们出重拳、挥利剑,严厉查处了8起违纪违法行为。全区纪检监察干部严肃查处黑恶势力,深挖背后的‘保护伞’和‘关系网’,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贵阳市观山湖区谷腊村村民窦声勇“:区纪委查处金麦社区上寨村原支书唐松、村主任谢发荣等人,真是抓得好!希望党和国家继续加大力度,继续整治在基层一线长期横行霸道的腐败分子,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大坡村二组村民龙新民、熊朝阳:“龙家几父子的所作所为,以前大家是看在眼里、恨在心上、憋在心头,敢怒不敢言。纪委查办后,关掉了长期欺压在我们头上的‘龙闸阀’,现在家里办‘大事小事’不用再去‘拜佛’,感觉压在心头的那座‘山’终于没有了,人也轻松了。” 毕节市纳雍县纪委监察委第七纪检监察室负责人李振业“:开展涉黑腐败惩治行动,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点。查处龙德江父子利用家族势力垄断水资源,横行村里,称霸一方、欺压百姓等违纪违法行为,取得了较好的震慑作用,也保障了一方群众的生产生活。”
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镇团委书记李金凤“:我的老家也是在农村,之前也听闻老家人说农村干部工作作风不正,群众是看在眼里恨在心上,敢怒不敢言。韦祖刚是任职十多年的老村干部,但是他心术不正,不但当骗子还耍老赖,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这样的‘蛀虫’就该严惩。今年回到村里过年,惊奇地发现大伙儿都能说出‘拍蝇’这个反腐热词,都说现在的村干部作风变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年味浓了,廉味呀,也更浓啦!” 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镇联江村曼井上组党员王银香“:韦祖刚被处理后,我们村重新选了村干部,现在更加民主了,村干部办事的态度也好多啦。比如村里在实施项目的时候,也能及时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村党支部的党员都明确了卫生责任区,去年秋收村干部还带领我们党员去帮助困难‘五保户’搞秋收,群众的心气顺了,干劲也更足了。”
结语:群众利益不容侵犯,中央决心坚如磐石,贵州扫黑除恶利剑高悬。要通过发挥职能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厉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将以无私无畏之姿、骁勇善战之行、攻坚克难之功,绝不容“村霸”“寨霸”横行乡里,以此架起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第三篇:环境污染治理及对策
环境监管及对策探索
欧阳绍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环境污染纠纷日益增多,并成为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以充分认识其特点,有效地防范和治理,是当前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重要课题。以下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环境污染纠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环境污染纠纷,就是排污损害环境者与被损害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地争执。每个公民和法人都享有合法的环境权益,并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当这种权益受到污染损害的时候,就必然发生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这种矛盾和争执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人们的生存需要不断地吸收养分和排泄废物一样,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然需要众多的生产经营者进行吐故纳新,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劳动消化一定的社会资源,一部分转化为社会需要的各种产品,一部分则成为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向外排放,日积月累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势必带来相关环境权益享有者的损害。环境权益的损害具体表现为环境权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的损害。当环境权人因污染损害所造成的人身和财产得不到污染致害者及时足额的经济补偿,或是环境权益人和污染致害人之间对污染致害赔偿责任出现认识
上的差异时,就必然产生矛盾和争执。因此环境污染纠纷就是有关排污者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争执。其构成要素是:第一,有明确的排污者和污染损害赔偿请求人;第二,被污染损害者有明确的赔偿请求目的;第三,有排污者的排污致害事实和损害赔偿请求人的被污染损害事实。
二、环境污染纠纷的显著特殊性
(一)环境污染治理的特殊性
环境污染纠纷因其与社会经济生活直接关联,与各种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直接关联而有着显著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主体的特定性。这类纠纷的权利主体都是特定环境权益的合法享有者,而义务主体都是因是生产经营而排污损害相关人的环境权益者。如某电厂排放的废水和废气污染了附近的村庄和农田、水系,那么村庄和农田、水系等环境权益的合法享有者就与电厂之间发生纠纷。其他与被污染村庄和农田、水系无关的人则不存在任何纠纷事实。
2、争议标的特定性。环境污染纠纷中,争议的标的都是排污者对污染损害结果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
3、归责原则的特殊性。一般民事责任都是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故意或过失)为责任要件的,而环境污染纠纷中损害责任的确定实行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只须有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污染损害结果,以及两者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等三个要件,而不论排污者主观是否故意或过失与否。这就是说即使排污者在正常情况下的“合法排污”,只要造成了污染损害结果,损害了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构成了污染
损害赔偿责任,而不论其是否违法排污,或超标排污。、纠纷因素的隐蔽性和纠纷事实的延续性。这是因污染损害的潜在性和长期性决定的。如前所述,环境污染致害行为是现污染环境,然后被污染的环境再危害有关环境权人的人身和财产,加上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所以环境污染行为所致的损害往往需持续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又因企业排污致害行为是连续不断的,故此环境污染纠纷一经发生,往往难于一次了结。
(二)环境污染治理显现的态势
纵观前期的环境污染纠纷,大体上是呈现以下态势:一是纠纷隐患越来越多,众多的集体、个体企业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不懂科学管理,不讲法律约束,土法上马小化工、小冶炼、小采矿、小造纸、小制革等“五小企业”,二是污染纠纷逐渐趋向社会化、普遍化、民间化。三是污染源集中地区受污染的环境呈全方位发展的状态。污染调处难上加难。四是受污染损害的多为群体状。因为我国人口密度大,在一定环境中享用同一环境权益的多,一旦环境受到污染,则相关环境权益人都同时受到损害。
三、妥善解决环境污染纠纷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环境污染纠纷的上述特点和发展态势,如不进行有效的综 合治理,则不仅危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而且目前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与实际需要存在严重的不相适应:①地方政府在领导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忽视了与经济发展目前出现的环境问题与其引发的环境污染纠纷,对这类纠纷
防范和治理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协调。②环保部门在污染纠纷的防治上缺乏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调,力量薄弱,手段单一。③部分市场主体缺乏环保法制观念,往往只管经济效益,不管环境效益。其他受污染损害者则一有索赔机会就狮子大开口,人为的扩大纠纷事实。第四,部分基层单位和群众组织缺少环保基本知识,不了解环境污染纠纷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不能正确的解决纠纷。因此,应尽快采取措施,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防治环境污染纠纷的综合治理机制。
1、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三同时”政策法律原则,从根本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纠纷隐患。并将环境污染纠纷的综合治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协调指导。
2、各级社会综合治理部门应吸收同级环保部门负责人参加,并将环境污染纠纷的防治列为社会治安的专项治理内容,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3、环保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各类环境污染纠纷的制度,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4、建立健全基层(乡镇)环境监察队伍,加强管理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通过环保法律和法规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国策意识,建立起排污者和受污染损害者之间协商解决纠纷的良好思想基础和正常渠道。
第四篇:假冒伪劣产品及治理对策
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摘要】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且危害社会正常经济秩序,损害企业的正常运作,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国际中的形象,更严重的是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现在假冒伪劣产品正在在我国市场上泛滥成灾,制假售假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更令人堪忧的是制假售假已向集团化发展,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影响。打击假冒伪劣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本文从制假售假分子本身出发,从消费者角度,从政府监管部门,法律制度,事后检测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假冒伪劣产品得以存在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原因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观地方保护
【目录】
一、假冒伪劣产品在各国存在的数据分析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
三、治理假冒伪劣产品的对策
现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它已经成为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的一大危害,它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侵犯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打击制假售假的不法行为,企业和国家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仅卷烟零售市场每年就给国家带来10亿元之多的经济损失。假冒伪劣产品现已被国际上公认为“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它已然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出口到国外影响国家形象,对引进外资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影响出口产品的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破坏了正常竞争市场,给生产货真价实产品的企业造成不良竞争,使得正常企业亏本甚至不得不转变方向投向于生产劣质产品,造成市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给消费者的经济造成损害更严重的是对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像建筑中的渣子工程,这是典型的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留下隐患。2009年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造成严重的后果,消费者是假冒伪劣产品最终的受害者。假冒伪劣产品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食品,服装鞋子,饰品,家电,药品,化肥等化工产品,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因此打假防劣是一项严峻的任务,刻不容缓,涉及到我们每个人得切身利益。就我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认识,浅析一下它存在的原因以及采取怎样的对策。
一、假冒伪劣产品在各国存在的数据分析
假冒伪劣产品,顾名思义就分为假冒产品和伪劣产品两种产品。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被假冒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每年因假冒伪劣产品使我国遭受严重损失。2003年全国铅笔的年需求量约在四十亿支左右,在96年“中华牌”“长城牌”在国内销售5亿支左右,当时市场占有率15%,同年创造了利润的峰值6200万元。由于假冒产品的低价冲击单是“中华牌”101绘图铅笔每年减少约1亿支的销售额,仅此一项利润损失每年达1500万元。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对合法企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据调查中国年均假冒伪劣产品产值达十三亿元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每年由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二千亿元左右。国家因此年均损失仅税收就达二百五十多亿元。2000 年、2001 年,美国海关查获的韩国假冒商品分别为803 件、标值 2935777 美元,954 件、标值7039647美元。据1999 年12 月17 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商品假冒现象非常严重,制造假冒商品价值每年约10 亿英镑,致使制造业减少约数万个就业机会。一个个鲜活的数字表明假冒伪劣产品在世界各国已造成 1
严重的影响。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
(一)高利润低成本的驱使
“只要能在市场中蒙混过去,便会把沙子掺进食糖中”。当失信的轻微代价面对的是暴力的巨大诱惑时,假冒伪劣也就泛滥成灾了。就像在《资本论》中引用托·约宁的一段话:“一旦有适当利润,资本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他就活跃起来;有 50%的利润,他就敢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 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首的危险。首先造假用不着搞什么技术开发,用不着创什么名牌,用不着打广告,用不着想方设法开拓市场,用不着搞售后服务等等,这是造成成本极低的原因之一。利润最大是经商者的根本目标,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他们就敢干,假冒伪劣产品成本低利润大,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赚钱偷工减料,掺杂掺假,为发财铤而走险。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造成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从信息成本来讲,对消费者而言,对于简单产品其质量一眼就能看出的其信息成本就低,但对于一些复杂产品其质量就很难看出信息成本也就高多了,但对生产者其信息成本就低,例如药品的生产对消费者来说信息成本太高,不可能去检测了它的所有生化指标再决定是否购买,因此生产者就在这类复杂产品中动手脚,这对于生产者其信息成本为零。利润=销售收入-成本。
(二)国家监管惩罚力度不到位
现今我国对于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处罚力度较轻,而且形式过于简单:我国法律法规中规定对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者的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检查力度不到位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只要 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 3次能够逃脱处罚,就有利可图。所以,从查处的制假售假案件来看,大多为屡犯、惯犯,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目前的惩处力度不足以使制假售假者感到恐惧。综合考察我国目前法律中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罚存在力度轻,而且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大量存在着罚款数额偏低、以罚代刑的现象。就是因为罚款数额低、以罚代刑等现象,使得违法者不必花费很大代价去支付违法成本。再就是对违法者的处罚形式少,主要通过经济处罚、取消行为资格、限制主体自由等方式实现。因为违法成本低,再加上社会信用制度不建立,使违法者能很快实现风险转移,如转移场所或再申办执照从事造假。造假售假团伙具有分散性,此处不行迁到彼处,彼处不行迁回原处或第三处,这样进行游击战。可见假冒伪劣商品的社会风险成本很低,即使被查出也不足以使其身败名裂,倾家荡产他们还可以东山再起甚至更高一筹。我国相关部门如工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打假办”等部门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发现,发现了又因技术问题或因各管一段协调性差不能及时做出决策迅速做出处罚,为制假售假者提供了转移的时机,使政府部门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没有专门的打假部门,所以在出现问题后各部门间由于利益问题会相互推诿扯皮,延误了打假时机,导致打假工作事倍功半。
(三)消费者的客观因素
消费者的低收入水平使得他们更注重价格高低而非质量优势,这也是我国假冒伪劣大量存在的一个特有原因。尤其是在农村,他们更关注价格,在购买商品时不看商标标识,不顾产品质量,只要便宜就买,认为只要不受影响和损失,假货也没什么不好的。这是现在老百姓知假买假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图书和音像制品行业,消费者认为假冒伪劣产品不影响阅读和收看,而且最主要是比正版获便宜很多,所以消费者为了省钱就会选择盗版产品。使得盗版在这一行业势如破竹,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而正版图书受了冷落。这一行情更刺激了盗版商的欲望,更疯狂的制售盗版。另一方面就是消费者的畸形消费观:
追求名牌,没有多余资金而购买假货,这是虚荣心在作祟,这两种消费观就给了制假售假者疯狂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许多事实表明,制假售假者正是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肆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如果消费者具有良好的消费意识和健康的消费观念,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自然也就断了制假售假者的销路,制假售假者也就难有“用武之地了”。
消费者也是理性经济人只要其预期投诉收益(预期胜诉补偿费× 预期胜诉概率)小于预期投诉成本消费者就会放弃投诉,给制假卖假者留下盈利空间。例如消费者购得一双伪劣皮鞋,即便是胜诉,也只是换一双真皮鞋或还是假的,或是退款,还抵不过消费者为投诉来回奔波的车费和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因此消费者就不会再去投诉。他们吃了亏也只能认倒霉,发几句牢骚,就当花钱买教训,选择忍耐,这是社会投诉机制不健全所致。这客观上也助长了制售假冒伪劣者的气焰。
(四)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首先假冒伪劣厂商往往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能够容纳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当地部分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给政府交纳大量的税收,支持地方的建设,有的制假分子也作为带动一方富裕的能人加以保护。如某县几个钢厂生产假冒伪劣钢筋,绝大部分销到县外,用于房屋建设,从而谋取暴利,而该县财政收入总额的一半都依靠这些钢厂的税收,若查禁该县钢铁厂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无异于扼住了该县财政收入的咽喉。
其次,有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将假冒伪劣产品的看作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只要有可观的经济收益就支持它的发展,只把打假停留在口号上,工作敷衍塞责,有假不查、有案不办甚至纵容包庇,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政绩。
第三,有些置法律于不顾的官员为了一己私利与制假售假者串通一气,相互勾结,充当了假冒伪劣产品制售者的“保护伞”,泄露打假信息给违法者,阻碍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打假、依法办案,使得制假售假者有恃无恐。
(五)制假的高科技与检测方法的制约
制假造假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像:激光防伪、条码、喷墨标注等技术的使用,使人真伪难辨。现行国家检测标准所规定方法局限,不能检测出具体成分只能根据某一元素确定某一成分含量,像牛奶中的蛋白质是靠测氮含量确定,这就给不法分子加入三聚氰胺的机会。
三、治理假冒伪劣产品的对策
(一)从生产商销售商入手
从博弈论角度来说,收益>成本,卖者才会产生行为,成本=制作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概率×风险损失+生产(销售)正品的机会盈利,只要增大其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增大正品盈利就能从根源消除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加大工商质管部门的检查力度,颁布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提倡全国质量万里行这样的活动,广泛开通言路,支持传播媒体的介入,从这几方面入手加大其成本,使其知难而退。
(二)加强惩处力度,强化法律法规
第一,加强行政执法手段的力度,给行政执法机关一定限度的、强有力的行政实施权。如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强制扣留权,对制售者的流动资金及产品进行查询和强制划拨权、冻结权等,以防止制售者转移假冒伪劣产品、逃避处罚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办案,提高执法的有效性。第二,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制假售假行为对社会的多方面危害,制定更为科学全面的处罚标准,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人追究其责任并给与严厉的处罚。决不能手软,不能仅限于其能承受的程度范围,要严惩重罚,最大限度的增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成本和风险。政府也是理性经
济人,打假行动不仅需要时间、人力、物力还要财力进行收集线索,这都需要资金支持,通过对违法分子的罚款来弥补这部分款项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增加违法成本,而且给政府行为提供动力。第三,加强刑事处罚的范畴。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的违法犯罪分子,不仅要进行重金罚款,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决不能以罚代刑。防止简单罚款了之,使违法分子逃避刑事责任追究,使其自由从而更加肆无忌惮。真正树立法律至上,任何人不得超越法律,以权谋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责任终身制”,举个例子,在我国高考中有帮助考生作弊或纵容考生作弊的老师一经查出将取消其教师资格,这种以毁掉自己前程为代价的活动任何人都不会轻易去犯的。
(三)使信息顺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确保信息的双向流动和多向流动。
对于厂商来说,建立信息平台,使消费者充分了解到厂家产品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所有信息,以增加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者的信息成本,消费者应重商品知识的积累,不要因小失大,慎重选择购物渠道,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政府的任务更重 ,首先要将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的内容传递到市场中各种各样人群中,并使他们充分了解。另外 ,还需要促进信息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以及扶植信息服务业 ,建立信息通道使任何人都能容易的得到任何产品的信息,使消费者都具有辨认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通过提供信息来规范市场,监督市场 ,遏制假冒伪劣产品。
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因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而造成人身、经济、精神等方面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 ,做理性的消费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购买商品时不要贪图便宜,营造一个知假不买的氛围 ,将假冒伪劣产品逐出市场。同时,消费者要提高自身打假意识、自我防护意识,多途径掌握有关商品知识,及时了解假冒伪劣产品的信息及质量安全动态,增强识假辨假能力,特别是在买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时,更应该擦亮眼睛,小心谨慎,选择正规的信誉度好的商品经营者,降低购买假货的概率。购买产品时不能为了满足虚荣心就知假买假,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要及时投诉,找相关部门维护权益,当受到有关部门互相推诿时要找上级部门反映,不能不了了之,纵容了违法分子。
(四)严厉抵制地方保护主义
对地方保护主义者视其情节轻重,可追究其行政责任或民事连带责任或刑事责任等,使得政府管理部门自身更为廉洁公正,坚决杜绝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
健全各级政府打假领导责任制,将政绩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相连,与整治市场秩序肃清假冒伪劣等不正当竞争情况联系,强化打假意识,优化市场秩序,使经济健康发展,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真打实打,对收受贿赂相互勾结,为违法分子开绿灯作掩护的应对其追究法律责任;对纵容不法分子的,为自己政绩有意保护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应论为玩忽职守。必须从根本上真正解决“打不着、打不疼、打不死”的问题,净化市场竞争环境。
(五)提高检测水平
事前预防做到位的同时,事后检测技术水平需要广泛的探寻与研究。倡导科研人员发现并推荐更为有效的检测手段。2009年三鹿事件造成严重后果后为何就在7月8日超标三聚氰胺再次“现身”于青海、甘肃、吉林,其原因之一就是检测方法不是直接检蛋白质含量而是检氮含量,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假冒伪劣商品是社会的毒瘤,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我们周围所有的力量包括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政府人员,加强法制监督,媒体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监督我们社会各界。同时加强信息交流,加强道德制约,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鼓励举报。在打击假冒
伪劣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力量,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是最先理解的。重奖举报者,奖金从政府对制售假冒伪劣的行为人的罚款中支出。全社会人员都为消费者,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社会打造出一种像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氛围我相信假冒伪劣产品不会久存。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打假工作才能有效,假冒伪劣无处藏身社会才会秩序井然。确立高层次的道德约束标准和公正严格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防范及遏制假冒伪劣产品。使整个社会以最低制度成本运行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打假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为我国社会经济正常健康发展出一分力,假冒伪劣就不会再有藏身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素芳:《假冒伪劣产品:成因与对策浅析》,《 消费导刊》,2009.4
〔2〕郑丽玲:《经济转型期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第3期
〔3〕张理智:《论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治理》,《经济研究》,1994第1期
〔4〕王彦丽:《浅析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的根源及对策》,《河北企业》,2006第7期
〔5〕苏相玉:《我国假冒伪劣现象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法制与社会》,2008第7期
〔6〕李民雄:《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对策》,《中外企业文化》,2001.11
第五篇:、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一、我国城镇失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失业人员将达到840万人。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计算,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成因
(一)总量性原因
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基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我国新增人口总量日益膨胀,随之劳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后期加大了计划生育力度后,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的人口净增量和劳动力供给增量绝对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人口总量性原因导致我国的失业问题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
(二)劳动力素质原因
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技能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不对称现象日渐显著,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的根源在于教育投入不足。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必然不断地进行调整。首先,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一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其次,从所有制结构来看,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就业岗位就要从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那么非国有经济就必须参与进来,但是一部分处于劳动年龄的人,由于就业观念作怪不愿进入非国有企业,从而为失业者。
(四)技术进步的影响
“机器排斥工人”历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现象。实际上,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排斥工人”的现象无时不存在着,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经济,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等资本吸纳的话劳动数量明显减少,这样,在新增投资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资本总额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增加,反而减少,失业人数的增加就不可避免了。此外,技术进步还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引发失业人口的生成。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兴起,一些旧的产业部门逐渐被淘汰,被淘汰的产业部门游离出大量劳动力,而那些新的产业部门则需大量劳动力就业,由于技术素质要求的不同,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又不能完全甚至大部分进入新的产业部门。同时,保留下来的传统产业部门,由于技术装备更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必然会有一部分职工失业。并且科学技术进步越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也越快,含有传统旧技术的企业与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差,排斥和失业的人数就越多。
(五)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我国目前尽管仍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已开始出现。在经济扩张阶段,我国的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其原因是由于投资的带动,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充足,不仅使企业隐蔽失业减少,而且往往还可以扩招一些正式和临时的工人。同时随着投资增长,建筑业需要从农村招收大量的建筑工工人,从而也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在经济紧缩阶段,投资下降,市场需
求疲软,导致企业产品积压,正式工人下岗,大量从农村招来的临时工和建筑工人又纷纷回到农村,此时,隐性和显性的失业都会增加,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O,国外企业的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会加大,这就更加大了我国就业的压力,导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六)就业观念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导致一部分失业人员观念陈旧,影响了他们的再就业。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认为只有政府安置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主动性不强,宁愿靠国家、企业拨付的基本生活费勉强度日,也不愿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再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铁饭碗制度”造就了一大批“铁饭碗观念”的职工。这种“铁饭碗观念”,反映在就业领域上,存在“重国有、轻集体、厌个体”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到国有经济单位工作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失业人员不愿到私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单位工作,自愿失业;表现在就业形式上,认为只有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因而不愿从事一些新的就业形式,如临时工、非全日制工、小时工等。
综上所述,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目前体制改革引发的分流、下岗问题,也有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结构性失业,还有我国人口原因引起的新就业问题等等。对失业原因的多方面、多层次认识,有助于我们根据产生失业的不同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
三、治理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择业观,严重影响了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尽快帮助失业人员认识形势,面对现实,而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帮助失业人员提高思想认识,这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第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失业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失业现象,只是失业率有高有低,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也不例外。第二,要认识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就是“流动”,要学会在流动中寻找机会。这样可以激发劳动者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失业未必是坏事,而是提供了重新创业的机会。第三,要认识到劳动力过剩是相对的,就业机会是永存的。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还有许多新的就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拓。失业人员择业,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打开思路,放开眼界。要逐渐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劳动光荣的观念;要不卑不亢、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只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迅速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2.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尤其是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当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反失业措施中的重要一项;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也是我国失业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对于减少失业人口特别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存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我国的职业培训更加有效,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体系完备、运作规范高效的新型培训制度。首先,我们应该树立起终身教育观念,制定职业培训的长期规划,并以法律法规形式给予相应的制度保证,使职工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其次,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劳动预备制的建立完善以及再就业培训的发展上。国内外实践表明,再就业培训是一种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能有效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而且,这要比单纯向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和生活补助等措施积极得多。因此,国家应该从失业救济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失业人员的就业转岗培训,使失业救济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第三,积极开辟培训资金的筹措渠道,增加人力投资,扩大职业培训范围,在资金上保证培训的长期化和制度化。
3.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并把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
从理论上讲,在技术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定的劳动力投入与相应的资本结合,推动经济按一定的速度增长;反过来,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投入,即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一般说来,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出就业增长下降趋势,呈现出“有增长,无就业”的特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在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其作用越来越有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就业增加的作用,还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起来。从现阶段来看,模式的选择优于速度的选择,只有在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我国应该选择创造就业的增长模式。因此,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包括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有关政策,并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狠抓资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吸收更多的劳动,创造更大的产出。
4.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它不仅是制约经济增长、国有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产生大量失业人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为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再就业环境,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争取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从所有制结构来讲,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其次,从产业结构上讲,在调整、改造加工产业,推进基础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各国的经验看,在第三产业中,社区和个人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领域,发达国家目前的这个比重一般在40%—50%,而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目前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左右,发展的潜力还相当大。第三,从企业结构上讲,要在深化国有大型企业改革、造就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
5.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劳动力市场越规范,越透明,交流越活跃,越有利于各种劳动力参与公开、公平和有序的竞争,有利于调节劳动供求,促进劳动就业。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健全,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清除那些分割市场阻碍要素流动的过度干预,创造一种面向全体城乡人员和劳动力的平等竞争的劳动市场,这样的市场既可为失业人员创造平等竞争的求职机会,又对下岗职工形成就业竞争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向市场自谋职业;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择优聘用人才创造条件,有利于创造劳动需求。建设劳动力市场,要加强和完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加强职业指导和转业转岗培训,减少因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再就业困难。中等以上城市要加快实现市级劳动力供求信息计算机联网,并积极推动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统一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