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建 关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的思考和对策
关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的思考和对策
摘要: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受聘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确切、缺乏职业安全感,待遇比公办教师差„„如此等等,皆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对症下药,提出如下措施:1多渠道招揽人才,建立特色的师资队伍;2依法进行教师聘任;3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硬;4领导以人为本,以情留人;5遵照法律法规,提供优惠政策。
关键词:师资队伍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形式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民办院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国家制定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并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这无疑为民办教育注入了强心剂。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民办高校教育进入了一个显著增长的新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问题上。本文就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其对策谈几点意见:
一、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现状
1、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不合理。
据笔者对某些民办院校的调查,民办院校的师资一般分为兼职和专职两部分。
兼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兼职教师是从邻近高校聘请的在职或退休教师,这批教师学术水平比较高,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由于是兼职,流动性比较大,出现缺课的频率比较高,造成了教学秩序的不稳定。
专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学历层次本科占60%左右,专科占40%左右,硕士生很少,有的学校只有一至二人。这与国家规定的高等院校教师学历达标要求相差甚远;年龄结构也是两头大中间小,很大一部分老同志是从国办学校或其他单位退休、退职人员,年轻同志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的校龄都比较短,校龄在3年以下的占80%左右,这些人对校情不熟悉,对学生情况不熟悉。
2、师资队伍人员不稳定。
据调查,民办高校的教师在每学期结束后就有很大的变动。某民办高校反映,2005年春季开学后就有20余名教师相继办理了离校手续。
二、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
民办院校的教师的法律地位、任职资格、教育和培训机会、工资福利待遇与社会保险、职称职务评聘等问题,虽说《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均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在现实中,民办院校教师的人事档案一般都是放在人才交流中心,职称职务的评聘教育部门不管,就是管也是轻描淡写,没有像国办高校那样重视。如果按国办高校评聘职称的条件来要求民办高校教师,就很难有人评得上。民办高校大部分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资质。有一部分教师是从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中选聘来的,在评定职称方面,若要求他们著书立说,仅这一条就将不少双师型教师拒之门外。民办院校教师的各种社会保险一般都要靠自费,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偏低,若自费支付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将所剩无几了,捉襟见肘,这部分教师就难以安心工作。如此等等,导致民办院校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心理负担沉重。
2、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
民办高校对教师一般实行聘任制。但据笔者调查,教师受聘时往往没有履行严格的聘任手续,不少人没有签订正规合同,实际上双方都没有约束,教师可以随时出走,校方可以随时解聘。这种情况不改变,就势必造成教师频繁更换,引起学生不满。
3、受聘教师职业定位不确切,对岗位工作不专一。
民办高校建校时间一般不长。由于各方面原因,本校培养的教师不多,某民办高校教师中在本校从事教育工作连续5年以上的不足10%,主要师资靠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来应聘。然而这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比较高,他们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前,就把民办高校作为练兵场所,从中积累一些就业经历,一旦有好的去处,就立马跳槽;还有的大学生把民办高校作为考研的复习地,既可以栖身复习,又可以暂时解决个人的生活来源问题。
4、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国办高校教师待遇相差甚远。
民办高校的收入来源全靠学生学费。学生的学费既要用于支付教师工资,还要用于改善办学设施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学校经费开支本以拮据,就是领导想给教师增加点福利待遇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此迥然不同的是,国办高校的教师工资、基建投入均靠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国办高校收取的学费很大部分用于改善教师的福利,支付课时津贴之类的费用,使教师得到诸多实惠,教师队伍也就自然地比较稳定。
三、几点对策
1、多渠道招揽人才,建立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大多是高职院校,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学生除了应掌握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外,重在职业技能的培养。要适应教学的需要,就需要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既要懂专业技术,还要有一定的学识水平,并且还要具备教师素质。如单一地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这些学生理论知识有,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操作能力差。因此,必须广开门路,从一些大型企业、科研机构招聘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学
校也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关系,请他们定期派人到学校支教,学校也可派老师到企业或科研单位学习操作技能,尽快培养出适合学校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2、规范聘任程序,依法实施教师聘任。
要稳定教师队伍,首先应从聘任制度上进行规范。教师进校时,要签订聘任合同,规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教师要履行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有敬业爱岗的精神,较强的职业道德,按规定接受聘任方的考核,管理;根据个人意愿,申请续聘、辞聘(续聘、辞聘时间必须在每年的7月份)。学校要按照聘任制的程序聘任教师;对教师(专、兼职)进行聘任制的合同管理(考核与评价);合同期满后依法办理续聘或解聘、辞聘手续。
对特别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可按公务员管理模式操作。受聘教师享受国家公务员的保险、福利待遇,使其职业有一定稳定性,为其创造进修、培训的机会。
学校应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应无故解聘教师,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
3、设置专职政工人员,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民办高校由于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师思想工作这个环节往往无人过问,致使教师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当承受了思想压力时,不得不选择离开。因此,建议民办高校应在党委领导下设置专职思想工作人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教师学习时事政策,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重大政策,促进教师树立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教师对民办教育发展的自信心和事业心,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发扬奉献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派和主力军。
4、校长礼贤下士,情感留人。
民办高校尤其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因为民办高校在解决教师的具体生活问题方面比公办高校有更多的困难,如果在感情投入方面多做一点工作,就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要发挥教代会和工会的作用,校长要经常举行听证会、座谈会,贴近教师,了解教师,关爱教师,信任教师。对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要经常慰问,对青年教师要在工作上多指导,在生活上多关心。院长礼贤下士,感情留人,不但留得住现有的教师,更多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5、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民办高校师资工作的领导。
要把《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有关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职称评审、晋升等各个层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到民办高校任教。同时在政策法规许可的条件下,多给民办高校教师一点优惠,使民办高校的教师进得来、稳得住、留得长。
综上所述,对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不但民办高校的校长要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只有全社会对民办高校的重视与关注,只有把民办高校的发展变成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第二篇:如何组建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
如何组建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
信息学院教务处基础教研室张向娥
摘要:为了使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合理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结构;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民办高校的师资来源;花大力气,努力培养一支稳定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立一批优秀的学科团队;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建立和谐校园。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它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经费的来源、师资的组成、人才的培养、学校的管理等诸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方面有着其独特的结构和模式。从国内外民办大学师资队伍的构成、结构和发展过程来看,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确实有其特有的客观规律。因此,为了使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抓住其特点,总结出规律,才能科学地要求、合理地发展壮大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以确保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
一、建立合理的民办高校师资建立合理的民办高校师资建立合理的民办高校师资建立合理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结构,通常民办大学的教师由三部分组成:专职教师、退休教师和兼职教师。这既体现了坚持办学的质量标准,又体现了分类指导的精神。例如,民办大学的“专
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担任教学任务,签定聘用协议的教师。具体地说,可以包括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其中专任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和聘期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专聘教师组成。这样的共识是有道理的。1.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校的专职教师应该不少于三分之一。2.专兼结合正是民办学校灵活办学机制的一种体现3.退休教师在民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是民办大学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4.民办高校目前的状况,我们注重“为我所用”,注重优秀的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得到的实际教学水平,注重有什么样水平的教师来培养他们。5.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今后的发展,对不同的教师提出学位和职称要求是必须的。6.每所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几个特色专业,要有一些精品课程。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实现,其基础工作是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每个专业要有几支学术梯队,每支梯队要有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及青年接班人,所以对师资的要求就更高了。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先生讲:“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运行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师资、一流的人才。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人,在于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京大学经过百年的历程才办成我国高水平的学校,我们这些民办高校要办成一流的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现在仅仅是开始。
二、采用多种措施采用多种措施采用多种措施采用多种措施,拓宽民办高校的师资来源拓宽民办高校的师资来源拓宽民办高校的师资来源拓宽民办高校的师资来源、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校的脊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在目前应注意多方位引进各类有用人才。引进著名高校中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充实到各类专业教师队伍中。1.近两年,有较多在海外留学的人员纷纷回国寻求发展机会,我们利用政策吸引,引进在国外取得学位的归国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实现专职教师学缘结构的多元化。2.由于部队院校对教师年龄要求较高,教师流动性较大,四十岁左右的教师有了自谋职业的机会,这也是民办高校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机缘。3.民办高校大多数是以培养实践性、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从社会上各个行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应用性人才,是师资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校电子机械类的部分教师就来自于社会,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成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水平的中坚力量。4.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不断充实优质教师资源,以满足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开放式的教师队伍,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优质的教师资源,对于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办好民办高校意义重大。
三、花大力气,努力培养一支稳定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立一批优秀的学科团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要办成一所好学校,要形成一支好的师资队伍,从国内外著名的高等学校经验来看,培养一支稳定的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成众多优秀的学科团队是关键。南京大学在曲欣岳当校长期间,1989年就开始抓百人工程,目前校领导和各院系领导及学科带头人大多数都是来
自于这一工程的人选。作为教育大省,省委组织部和省教育厅的“333”人才工程和“青蓝工程”为各高校培育了大量的骨干人才。八十年代公办高校面临的人才缺乏的问题,正是目前民办高校所面临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以加快青年教师学术上的成长,来克服年龄上的断层。以从各个方位,不同角度,营造浓郁活跃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之成为学校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凸现办学特色、创立学校品牌的中坚力量。努力以老带新,建立各个专业的学术梯队,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呈“哑铃”状,职称结构呈倒三角形,培养新生力量就成为当务之急。
四、民办高校必须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建立和谐校园,始终坚持“用事业吸引人、用真情凝聚人、用待遇稳定人”的人才建设思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妥善解决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养老、医保等问题;每两年做一次工资调整,提高教职工待遇;建立工会组织,使每一位教职工一进信息学院,就踏入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只要把握时机,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育思想,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加大培养力度,就一定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优秀的师资队伍。
第三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师资队伍的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师资队伍的措施
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通过几年的培养和引进,我院师资队伍的现状得到明显改善,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仍不够合理,高水平的教师少。为实现“十一五”末把我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目标,特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师资队伍的措施。
一、坚持稳定、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广开渠道加大创收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真正做到在事业、感情和政策上留人。
二、为青年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利用现有的博士点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力争每年有10名左右的教师在本院或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和进修。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的范围,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环境,制定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办法,鼓励他们通过深入科研单位、生产部门、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进一步加大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拔和资助力度,制定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和考核办法,使更多的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
五、加大引进力度,有计划吸引在国内外有印象的高层次人才和国内知名高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来学院工作,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
第四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
来源:作者:时间:2007-09-06 点击: 3601 摘要:分析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列举了影响就业的五种现象,指出毕业生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几项应对措施。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社姑爷;择业观念;营销观念
自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高校扩招是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的渴望、缓解高中毕业生就业压力乃至推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截至目前全国民办高校1600余所,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就达到160余所,每年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就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各占半壁江山。一种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应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民办高校学生现状
1、生源结构多元化
民办高校目前的生源可分为两类三部分:一类是计划外招生的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国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类学生;一类是国家计划内录取的统招生。从陕西民办高校生源结构来看,第一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0%以上,第二类仅占不到50%。这两类三部分学生由于其入学渠道不同其就业渠道及就业体制,就业方式也不同;这部分学生由于其入学后考试及获取毕业证的方式不同导致这些学生的就业心态及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都会有所不同。
2、生源基础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受招生录取体制的影响,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层次的公办普通高校,加之生源的区域性差异致使民办高校生源基础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且造成民办高校生源的“先天不足“,这就给后续的教学质量提高带来一定的困难。
3、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
大部分的民办高校目前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的学生,受各种传统教育观念及用人观念的影响专科往往不是学生的首选,专科层次的学生就业往往受到冷遇。
4.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除了自身因素之外更多取决于毕业生所在学校对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及投入力度;2)毕业生就业的层次普遍较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3)毕业生就业缺乏稳定性;4)隐性就业与显性就业的状况同时存在。5.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及择业心态存在一定的问题。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到学校招聘一些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单位招聘人才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致使用人单位尽早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再者,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致使就业洽谈会举办时间越来越提前,在教育部开禁第一天(11月20日)就开始纷纷举办各类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高峰在3、4月份,而现在逐步提前到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末11月、12月份,针对这种情况,学制仅仅三年制的大专无意中就压缩成了二年;另外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仍然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民办学校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功利思想严重,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来将大量精力用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去年对陕西某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5%。在校园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一会儿满意,一会儿感到不理想,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有的同学盲目攀比,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
3)、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有的同学留恋户口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
4)、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有的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5)、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有的同学“满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双选”会上只能名落孙山。
:时间:2007-09-06 点击: 3602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真的就无路可走吗?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而我国这个比例只有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承办世博会等都会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能出现人才过剩呢?
从中国近二十多年民办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2003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方面享有与国办普通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
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如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的服务意识及热情都很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还有能吃苦,市场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等许多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民办高校还有很多优势。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应该凭借这些优势鼓起勇气,从自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视扩招,准确定位。
高校扩招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人类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表现在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上就是同样的工作岗位在高校扩招后要由更高学历、更具文化素养的人去替代,使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普及化,然而我们的毕业生仍然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就业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应该当白领,认为大学本科毕业就不应该干基层工作,专科生毕业不应该干过去高中生所能从事的事情。这恰恰与国家实施扩招的战略性决策背道而驰。今年上半年曾经被许多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毕业的陕西籍高材生陆步轩在长安街头卖肉”一事充分说明了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职位,我们没有必要为之感到惊奇和同情,高材生卖肉总比没有文化的人更具经营和服务意识,知识总会转化为生产力的。当今大学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自己准确定位。自身定位包括按需求定位和竞争力定位。按需求定位就要充分了解人才市场趋势,随行就市,找准自己的位置,也许找准的位置在几年前属于比自己学历低的人从事的职业,然而切莫感到自卑,要相信你所创造的价值一定比你所认为比你低的人高,这就是你,这就是你的合适位置。竞争力定位,是根据与你同时寻找职业的同学的就业竞争力来为自己定位,找出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根据竞争对手的力量强弱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层干起,这就是你的位置。
2、练好内功,从容面对。
面临就业,千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就业,“强扭的瓜不甜”。在毕业之前,学习始终是要完成的首要任务,要处理好就业与教学的矛盾,只有学到真本领才是就业的根本保证。未完成学业提前就业,看起来就业率在提高,但更可怕的是违约率和失业率在急剧上升,等到意识到违约及失业的危害时为时已晚,黄金的学习时光已不在属于自己,最终必然是半途而废。面对就业,更重要的是掌握就业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就业前要做好以下准备:a、知识的准备。知识的准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毕业前夕要做的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即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要有社会知识,包括人文的、社会的知识。b、能力准备。就业既是大学学习的终点,也是走向社会的人生的起点,毕业前夕应具备就业所应具备的就业能力,特别是21世纪智能型市民应具备的基本生存技能,即“三会”,会“说话”、会“写字”、会“走路”,这些基本技能大学生理应具备。除此之外,毕业生应具备择业的决策能力,即对所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识别并做出果断决策的能力,还有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平时的积累之外应在毕业前夕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培养,往往这些能力决定着走入社会后就业工作的质量。c、心理的准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经历许多心理考验,择业之初的盲目自信会失去许多机会,择业过程中的自卑、缺乏勇气可能会导致失败,就业后的攀比心理,在工作上一次次的碰壁后产生的挫折感、焦虑感等都会影响就业的稳固性。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成长期,易受外界影响,容易冲动,当面临压力时容易情绪波动,在毕业前夕要调整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作好自我调整。
3、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精英教育对应的是精英化就业,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必然对应的是大众化就业。随着人才供需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越来越大,许多企业在人才使用上逐渐克服了过去“人才高消费”的弊病,注意到人才的使用成本问题,即越来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及人才使用的效益来选聘人才。毕业生也要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让社会选择自己,让自己适应社会”,“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从基层干起,面向中小企业、中小城市、中等岗位”等新的就业观念。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更应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打破“吃稳定饭”,“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旧观念,去除“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盲目清高思想。树立多元化多渠道就业的思想,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可采取直接就业、继续读本再就业、出国深造再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避免走一条死胡同。在就业求职的征途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经历、经验,不要放弃任何一个给你就业机会或给你提供发展空间的就业单位,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树立创业意识,敬业爱岗,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永远在求职的生涯中你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4、精心规划职业生涯,正确面对现实生活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进行职业规划就是要了解在不同阶段职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便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变化。大量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的职业生涯要经历五个阶段:即:①探索期(0—25岁)、②建立期(25—35岁)、③职业中期(35—50岁)、④职业后期(50—70岁)、⑤衰退期(70岁以后)。职业生涯阶段模型表明学生时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期,需要不断了解社会的生存结构,领略现实社会各种各样的职业,不断积累社会工作的经验,探索期后需要对自己从事职业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毕业生刚步入社会,会遇到许多与理想有差距的事情,这个阶段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够承受委屈,对工作岗位或职业的变动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吸取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生存技能,坦然面对现实生活。
面对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面对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客观情况,民办高校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实践表明,学校在就业工作上的努力程度与学生的就业状况是高度正相关的。(如下图所示)
公办大学:学校提供的平均面试数0.56 自己联系的平均面试数1.73 200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9.27% 民办公助学校:学校提供的平均面试数2.16 自己联系的平均面试数1.41 200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以上
民办学历文凭试点学校:学校提供的平均面试数0.47 自己联系的平均面试数1.79 200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3%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就业的竞争日显激烈。一向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民办教育的实践,提出以下对策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1.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确立就业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民办高校的基本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办高校目前的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学术型”人才。
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的经验证明,“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凡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发展就快。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求民办高校做好以下工作:
A、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行业及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专业设置涉及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必须对未来几年人才市场需求进项认真的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
B、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为用户服务的诚心态度、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努力学习,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以及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其次是要同时遵循教育规率和市场运作规率,加强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专业、校企联合开课程,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第三是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在学生培养的最后阶段进一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随时调整课程设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用得上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C.以就业为中心就是要求民办高校要把就业工作摆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家知道民办高校每年用于招生的费用大约是1000万元左右,生均招生成本大约为2000元。同样,就业工作也需要成本,民办高校要保证就业工作开展所需要的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经费。去年国家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普通高校必须保证就业专职辅导人员与毕业生数的比例不少于1:500,就业经费不少于毕业生学费收入的1%。民办高校要想更好地做好就业工作我认为投入的经费和人力要远远超过这个标准。
有利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有利于高等教育功能目标的充分实现,于节约教育成本,降低企业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巨大的再教育成本,缩短学生的见习期;有利于推动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从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强化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功能,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及就业层次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就业工作好坏已成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强化就业指导功能,即加强对毕业生价值观、择业观的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及就业心理的调适,本着“指导为先,服务至上”的原则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指导工作到位了,学生观念转变了,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就业自然就落到实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有: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举办就业论文竞赛、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辅导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在这一方面西安欧亚学院已积累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他们用“三率”即一次性就业推荐率、就业服务满意率、就业巩固率来考核就业辅导员,对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包干辅导和推荐。
3、以营销理论为指导,广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毕业生就业推广体系。
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是一项“产品”的营销工作。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引入市场营销观念,通过产品策略加强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毕业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通过价格策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渠道策略拓展毕业生推荐的各种门路,建立稳定、便捷、高效的毕业生营销网络系统,积极培育毕业生推荐的网络市场,对毕业生推荐去向按照行业需求及专业进行市场细分,按照不同区域人才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在毕业生推荐就业阶段,根据不同类别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就业能力的毕业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推荐;通过促销策略向用人单位推荐宣传毕业生的优势,提供毕业生供应信息,激发用人单位用人欲望,为毕业生走向市场树立良好形象。在运用营销理论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学校还要为此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应建立专门的营销队伍,拨出专门资金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西安欧亚学院毕业生推广模式:
A.模式一:直接式。学校——→企业
①品牌推广→②目标定位(人才需求预测、调研;人才推广目标定位;目标市场细分)→③推广网点确定(推广人员的组织与培训)→④广告宣传及公关活动
B.模式二:间接式。学校——→人才中介公司——→企业
4、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①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②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谋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人事顾问服务;④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或赴国外留学;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⑤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⑥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努力开拓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以上是我本人在工作实践中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热切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哈佛”,中国的“斯坦福”的出现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谢谢各位!
第五篇:农村稳定问题及对策(浦东学习思考)
论农村社会稳定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直接关系农业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深刻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近年来,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农村稳定形势持续好转,治安状况明显改善,但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产生,热点和焦点问题随之转换。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最新特点和趋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适时明确工作着力点,不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更将影响全社会的和谐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思考和解决农村稳定问题。
一、现阶段农村稳定问题的主要特点
(一)表现形式多样。农村稳定问题涉及土地承包、农民负担、村民待遇、利益分配、民主选举等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为干群矛盾、民间纠纷、治安案件、上访告状等形式,有的同一矛盾涉及多个方面,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二)解决过程无序。有的群众对基层干部不信任,对法律途径不认可,觉得“找大官”、“造声势”能引起重视,问题解决得快,造成通过调解和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少,群体闹事和越级上访的多,更为严重的自行采取简单粗暴方式,致使矛盾加剧。
(三)化解难度较大。群众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矛盾往往情绪较为激动,语言和行为较为偏激,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加之不少农村事务历史遗留问题多、涉及人员多、矛盾积累深、群众诉求高、处理周期长、缠诉缠访多以及缺乏政策依据和制度规定,造成处理问题非常棘手。
二、农村稳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有的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强,得不到群众认可,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有的村“两委”班子关系紧张,互不买帐,形成内耗。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搞“一言堂”、“家庭式”领导,甚至违法施政;有的干部法制观念、群众意识差,不按规矩办事,财务管理混乱,使群众产生误解,更有甚者办事不公、假公济私,严重侵犯群众利益,损害了群众感情;有的“新官不理旧事”,有的“新官乱理旧事”,造成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有的干部宗旨意识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采取躲、推、拖的办法,使问题激化、矛盾上交。
(二)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县乡财政普遍是“吃饭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欠帐多,与城市居民收入和福利待遇相比,农村群众心理落差大;集体土地征用管理不完善,有许多不规范、不公平现象,如土地征用标准较低,征地行为不公开透明,土地补偿费管理混乱,征地补偿和生活安臵办法不完善,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得不到保障;土地承包流转机制不健全,耕地、山林、滩涂、水域的承包、转包、租赁经营等方面容易出现纠纷,但政策规定有空白或不完善,操作过程缺少规范等等。
(三)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人口流动情况错综复杂,村民身份难以界定。有的是户口在村但多年在外居住的空挂户,有的是分到承包地后户口迁出人员,有的是下岗失业的农民合同制职工,还有的是嫁入该村后又离婚妇女以及出嫁外村但户口未迁出的妇女,这些村民均要求享受村民待遇,而多数村民反对。宅基地管理混乱,因宅基地分配不公、划界不清及非法建房等原因引发矛
盾。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不能得到很好执行,村干部缺乏有效监督等等。
(四)农村稳控机制不健全。农村政法力量薄弱,群众性的治安防控体系不完善,不能适应治安形势需要。社会矛盾纠纷排调体系不健全,矛盾预防少、疏导渠道少、达成和解少。
(五)农村群众法治和道德意识不强。不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约束和保护自己;文化素质不高,封建、愚昧的思想和风气有一定气候;部分群众只要权利,不尽义务,只考虑个人和局部利益,不考虑国家、集体和大局利益,动辄上访、闹事,更有甚者别有用心,争权夺势,鼓动群众滋事生非。
三、维护农村稳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对农村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和民主选举制度,整顿、充实、调整乡镇和村级组织,大力整顿后进党支部和后进村。特别要理顺村“两委”班子在召集“两会”、组织村务公开、村务管理等方面的权力关系,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确保良性互动、形成合力。要下决心、出实招提高基层干部正确执行政策,妥善调解纠纷、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积极消除干群矛盾。要把千方百计解决问题作为息诉罢访、化解干戈的根本手段,切实消除农村稳定隐患源头。加大执法执纪力度,严肃处理违法乱纪的人和事,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二)加快综合改革步伐,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一要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机制,填补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政策空白,减少土地经营纠纷;健全土地征用的补偿和安臵政策,保障被征地
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大力推行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基层财政管理体制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化解镇村债务。二要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依法治村有机结合。一方面以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为切入点,认真完善和落实好民主管理的各项规定,加大群众对农村事务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司法组织的职能作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把农村经济社会关系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三)强化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充实农村基层政法力量,健全群众性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治安专项整治,对治安混乱区域、路段和村庄进行集中快速整治,对侵害农民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给予严厉打击。加大对邪教组织和黑恶势力的查处打击力度,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农村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运用多种手段,坚持情法结合,及时发现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完善应急预案,做好思想、人力、物力的充足准备,稳妥、及时、策略地处臵突发事件。
(四)搞好农民教育引导,着力提高农民素质。要把农村普法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经常、抓深入、抓实效,使广大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化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腐朽、落后、愚昧思想意识和非法歪理邪说的批判力度,淳正社会风气。在关心农民生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不断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针对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做释疑解惑、耐心说服工作,教育引导广大
农村群众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村政建设与发展环境。
(五)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稳定问题越是复杂的地方,其经济发展越是滞后,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稳定问题,最终还要靠发展。因此,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解决农村稳定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有利条件,引进和开发新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二、三产业经营内容,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提高农村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政府在加大资金、政策倾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做好指导、引导和督促工作,千方百计使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使广大农村群众有事做、有保障,农村社会稳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