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上海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范文)
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就业工作新模式-----结合上海杉达学院就业工作指导中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已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工作是衡量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搞好就业工作对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上海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就业工作新模式。
关键字:民办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金融风暴的冲击,毕业生总人数的迅猛增长,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原本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631万人,2011年则达到约660万人,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锻炼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显得日益重要。民办高校需要积极转变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勤于思考,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就业工作新模式,做好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当前民办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的就业现状对于民办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随着毕业生人数剧增,虽然民办高校在就业工作方面也作了相应的投入,但是人数的激增给就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民办高校在专业设臵上,文科专业相对较多,理工科专业相对较少,而目前市场上,理工科、语言类等相关专业明显优于一些文科专业,专业市场需求的不平衡,是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部门需要面临的问题。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民办院校也是处于弱势地位,部分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认同度还需要一段时间,他们不太愿意接收民办高校毕业生。随着求职择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学历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用人单位则降低了大学生的薪资水平。另外,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来说,部分学生择业思想准备不足,在择业中,或者过多地怀疑或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准确自我定位,在求职中显得有些消极被动。有些学生则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就业观念未改变,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这些都成为了民办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障碍。但金融风暴后国家经济的回暖复苏,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和相关法规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都给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二、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现状和特色
(一)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前几年,很多民办高校重招生、轻就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争取生源和扩大招生规模上,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不少民办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有就业指导机构的也不够健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是少之又少,而且就业指导工作没有贯穿始终,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才搞几次讲座,指导对象只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时间仅仅是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几个月,所以缺乏长期、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目前大多数上海民办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较多地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大多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和民办高校学生特殊性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因此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另外,当前民办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老师。民办高校人员配臵一般较简单,日常事务又比较繁多,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忙于应付杂务,难以有固定时间和充沛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而且他们很少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距离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要求相差甚远,所以,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二)民办高校就业工作中的特色和亮点
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就业形势,民办高校就业工作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积极发挥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例如,公办高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学生一般来说心理期望值高,缺乏到基层单位、基层岗位就业的心态。相比之下,民办高校学生则实际得多,期望值相对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大部分毕业生都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更注重在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愿意从基层做起。因此,民办高校毕业生受到了中小型企业、私营民营企业的欢迎和认可。民办高校也大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中注重技能培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践,形成了学校和社会对接的学习与就业途径。
2009年4月,在上海民办高校党工委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民办高校就业工作协作组,定期开展上海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研讨会议,在上海民办高校之间开展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思考来推动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总结上海杉达学院2010届就业工作的过程中,结合了其他一些上海民办高校如上海思博、中桥、工商外国语等学校的就业工作经验和做法,本人认为上海民办高校就业工作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和亮点:
一是民办高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二是职责明确,认真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例如上海杉达学院校长书记袁济
同志亲自与各院系的负责人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各院系负责人要同样重视院系的就业工作,各学院与各系和毕业班辅导员签订目标责任书,由此一来,学校的各级各部门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就业工作体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想方设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三是规范管理,强化就业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掌握了全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统计各院系各专业的签约率和就业率,并将统计结果及各院系就业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全院,做到上下互通、全院互通,并以此来带动全校的就业工作。各院系就业工作负责人定期向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汇报其所在院系的就业进展情况,并及时沟通交流情况。毕业班辅导员也定期向院系主管领导汇报所带班级的就业情况以及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四是加强教育,为毕业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毕业班的辅导员要与毕业生直接打交道,是就业工作的实施者,加强对毕业班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使辅导员熟悉当前的就业形势、政策法规、工作程序以及如何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五是主动出击,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上海不少民办院校积极与各区县人才促进中心沟通联系,充分利用了资源比较丰富的人才促进中心这一政府性质的渠道,广泛的宣传学校,积极通过这一渠道安臵推荐毕业生。积极与一些知名高校联合举办一些招聘会,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并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努力拓宽本地区的就业市场,也引进一些有规模、有信誉的人力资源(中介)公司来安臵毕业生。很多民办高校都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六是以人为本,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做好服务工作。学校各级各部门都本着为毕业生服务的态度,热心帮助每一位毕业生,耐心的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寻求理想的就业岗位,最终要使学校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同时,要热情周到的为用人单位做好服务工作,努力为用人单位推荐适合的人选,积极的组织好各种规模的招聘会,提高毕业生应聘的成功率;七是加强实训,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反映就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民办高校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八是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激励机制。民办高校要保持长期的高就业率,就必须有个完善的激励机制,做到奖惩分明。因此,应从就业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就业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对于工作出色、就业率高的院系和个人要进行经济奖励和鼓励,对于工作不得力、就业率低的院系和个人要进行适当的惩罚。民办院校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因此要积极鼓励这些非就业工作人员参与到学校的就业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就业。
三、民办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就业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去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民办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就业指导的形式也应多样化,把就业指导课与其他形式的指导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使学生认清形势、了解政策、懂的规划以及一些基本的求职技巧。同时可以邀请毕业校友里的成功人士或者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家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育工作。还可以利用校内的宣传橱窗、就业网站、就业论坛等渠道,加大宣传指导力度。2.狠抓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迈进。首先应建立和强化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民办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
3.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辅导员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中最基层的环节和骨干力量,在民办高校毕业生工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辅导员通过长期与学生朝夕相处,他们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能力、家庭背景及家庭所在地等。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大大提高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落脚点,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不仅能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体现就业指导的效果。4.加强研究,把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大一的时候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5.主动架桥,强化民办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民办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中国就业首要任务,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民办高校坚持以特色优势参与人才培养和市场竞争,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增强学校的办学生机和活力,才有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对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共同投入到这项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民办高校的就业工作》
http:///AutoSite/TemplateFile/T65_FullScreen/Cn/InviteInfoShow.aspx?id=32103&InviteInfoID=38565
【2】陈少鸿 黄国富,《关于民办高校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与思考》http://jjx.gdhsc.edu.cn/lookshow.asp?id=696&nc=5
第二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
来源:作者:时间:2007-09-06 点击: 3601 摘要:分析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列举了影响就业的五种现象,指出毕业生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几项应对措施。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社姑爷;择业观念;营销观念
自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高校扩招是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的渴望、缓解高中毕业生就业压力乃至推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截至目前全国民办高校1600余所,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就达到160余所,每年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就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各占半壁江山。一种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应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民办高校学生现状
1、生源结构多元化
民办高校目前的生源可分为两类三部分:一类是计划外招生的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国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类学生;一类是国家计划内录取的统招生。从陕西民办高校生源结构来看,第一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0%以上,第二类仅占不到50%。这两类三部分学生由于其入学渠道不同其就业渠道及就业体制,就业方式也不同;这部分学生由于其入学后考试及获取毕业证的方式不同导致这些学生的就业心态及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都会有所不同。
2、生源基础参差不齐
民办高校受招生录取体制的影响,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层次的公办普通高校,加之生源的区域性差异致使民办高校生源基础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且造成民办高校生源的“先天不足“,这就给后续的教学质量提高带来一定的困难。
3、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
大部分的民办高校目前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的学生,受各种传统教育观念及用人观念的影响专科往往不是学生的首选,专科层次的学生就业往往受到冷遇。
4.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除了自身因素之外更多取决于毕业生所在学校对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及投入力度;2)毕业生就业的层次普遍较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3)毕业生就业缺乏稳定性;4)隐性就业与显性就业的状况同时存在。5.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及择业心态存在一定的问题。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到学校招聘一些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单位招聘人才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致使用人单位尽早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再者,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致使就业洽谈会举办时间越来越提前,在教育部开禁第一天(11月20日)就开始纷纷举办各类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高峰在3、4月份,而现在逐步提前到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末11月、12月份,针对这种情况,学制仅仅三年制的大专无意中就压缩成了二年;另外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仍然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民办学校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功利思想严重,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来将大量精力用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去年对陕西某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5%。在校园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一会儿满意,一会儿感到不理想,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有的同学盲目攀比,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
3)、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有的同学留恋户口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
4)、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有的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5)、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有的同学“满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双选”会上只能名落孙山。
:时间:2007-09-06 点击: 3602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真的就无路可走吗?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而我国这个比例只有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承办世博会等都会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能出现人才过剩呢?
从中国近二十多年民办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2003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方面享有与国办普通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
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如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的服务意识及热情都很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还有能吃苦,市场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等许多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民办高校还有很多优势。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应该凭借这些优势鼓起勇气,从自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视扩招,准确定位。
高校扩招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人类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表现在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上就是同样的工作岗位在高校扩招后要由更高学历、更具文化素养的人去替代,使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普及化,然而我们的毕业生仍然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就业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应该当白领,认为大学本科毕业就不应该干基层工作,专科生毕业不应该干过去高中生所能从事的事情。这恰恰与国家实施扩招的战略性决策背道而驰。今年上半年曾经被许多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毕业的陕西籍高材生陆步轩在长安街头卖肉”一事充分说明了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职位,我们没有必要为之感到惊奇和同情,高材生卖肉总比没有文化的人更具经营和服务意识,知识总会转化为生产力的。当今大学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自己准确定位。自身定位包括按需求定位和竞争力定位。按需求定位就要充分了解人才市场趋势,随行就市,找准自己的位置,也许找准的位置在几年前属于比自己学历低的人从事的职业,然而切莫感到自卑,要相信你所创造的价值一定比你所认为比你低的人高,这就是你,这就是你的合适位置。竞争力定位,是根据与你同时寻找职业的同学的就业竞争力来为自己定位,找出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根据竞争对手的力量强弱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层干起,这就是你的位置。
2、练好内功,从容面对。
面临就业,千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就业,“强扭的瓜不甜”。在毕业之前,学习始终是要完成的首要任务,要处理好就业与教学的矛盾,只有学到真本领才是就业的根本保证。未完成学业提前就业,看起来就业率在提高,但更可怕的是违约率和失业率在急剧上升,等到意识到违约及失业的危害时为时已晚,黄金的学习时光已不在属于自己,最终必然是半途而废。面对就业,更重要的是掌握就业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就业前要做好以下准备:a、知识的准备。知识的准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毕业前夕要做的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即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要有社会知识,包括人文的、社会的知识。b、能力准备。就业既是大学学习的终点,也是走向社会的人生的起点,毕业前夕应具备就业所应具备的就业能力,特别是21世纪智能型市民应具备的基本生存技能,即“三会”,会“说话”、会“写字”、会“走路”,这些基本技能大学生理应具备。除此之外,毕业生应具备择业的决策能力,即对所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识别并做出果断决策的能力,还有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平时的积累之外应在毕业前夕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培养,往往这些能力决定着走入社会后就业工作的质量。c、心理的准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经历许多心理考验,择业之初的盲目自信会失去许多机会,择业过程中的自卑、缺乏勇气可能会导致失败,就业后的攀比心理,在工作上一次次的碰壁后产生的挫折感、焦虑感等都会影响就业的稳固性。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成长期,易受外界影响,容易冲动,当面临压力时容易情绪波动,在毕业前夕要调整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作好自我调整。
3、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精英教育对应的是精英化就业,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必然对应的是大众化就业。随着人才供需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越来越大,许多企业在人才使用上逐渐克服了过去“人才高消费”的弊病,注意到人才的使用成本问题,即越来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及人才使用的效益来选聘人才。毕业生也要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让社会选择自己,让自己适应社会”,“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从基层干起,面向中小企业、中小城市、中等岗位”等新的就业观念。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更应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打破“吃稳定饭”,“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旧观念,去除“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盲目清高思想。树立多元化多渠道就业的思想,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可采取直接就业、继续读本再就业、出国深造再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避免走一条死胡同。在就业求职的征途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经历、经验,不要放弃任何一个给你就业机会或给你提供发展空间的就业单位,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树立创业意识,敬业爱岗,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永远在求职的生涯中你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4、精心规划职业生涯,正确面对现实生活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进行职业规划就是要了解在不同阶段职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便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变化。大量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的职业生涯要经历五个阶段:即:①探索期(0—25岁)、②建立期(25—35岁)、③职业中期(35—50岁)、④职业后期(50—70岁)、⑤衰退期(70岁以后)。职业生涯阶段模型表明学生时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期,需要不断了解社会的生存结构,领略现实社会各种各样的职业,不断积累社会工作的经验,探索期后需要对自己从事职业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毕业生刚步入社会,会遇到许多与理想有差距的事情,这个阶段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够承受委屈,对工作岗位或职业的变动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吸取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生存技能,坦然面对现实生活。
面对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面对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客观情况,民办高校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实践表明,学校在就业工作上的努力程度与学生的就业状况是高度正相关的。(如下图所示)
公办大学:学校提供的平均面试数0.56 自己联系的平均面试数1.73 200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9.27% 民办公助学校:学校提供的平均面试数2.16 自己联系的平均面试数1.41 200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以上
民办学历文凭试点学校:学校提供的平均面试数0.47 自己联系的平均面试数1.79 200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3%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就业的竞争日显激烈。一向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民办教育的实践,提出以下对策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1.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确立就业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民办高校的基本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办高校目前的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学术型”人才。
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的经验证明,“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凡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发展就快。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求民办高校做好以下工作:
A、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行业及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专业设置涉及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必须对未来几年人才市场需求进项认真的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
B、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为用户服务的诚心态度、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努力学习,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以及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其次是要同时遵循教育规率和市场运作规率,加强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专业、校企联合开课程,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第三是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在学生培养的最后阶段进一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随时调整课程设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用得上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C.以就业为中心就是要求民办高校要把就业工作摆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家知道民办高校每年用于招生的费用大约是1000万元左右,生均招生成本大约为2000元。同样,就业工作也需要成本,民办高校要保证就业工作开展所需要的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经费。去年国家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普通高校必须保证就业专职辅导人员与毕业生数的比例不少于1:500,就业经费不少于毕业生学费收入的1%。民办高校要想更好地做好就业工作我认为投入的经费和人力要远远超过这个标准。
有利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有利于高等教育功能目标的充分实现,于节约教育成本,降低企业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巨大的再教育成本,缩短学生的见习期;有利于推动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从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强化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功能,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及就业层次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就业工作好坏已成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强化就业指导功能,即加强对毕业生价值观、择业观的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及就业心理的调适,本着“指导为先,服务至上”的原则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指导工作到位了,学生观念转变了,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就业自然就落到实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有: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举办就业论文竞赛、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辅导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在这一方面西安欧亚学院已积累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他们用“三率”即一次性就业推荐率、就业服务满意率、就业巩固率来考核就业辅导员,对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包干辅导和推荐。
3、以营销理论为指导,广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毕业生就业推广体系。
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是一项“产品”的营销工作。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引入市场营销观念,通过产品策略加强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毕业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通过价格策略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渠道策略拓展毕业生推荐的各种门路,建立稳定、便捷、高效的毕业生营销网络系统,积极培育毕业生推荐的网络市场,对毕业生推荐去向按照行业需求及专业进行市场细分,按照不同区域人才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在毕业生推荐就业阶段,根据不同类别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就业能力的毕业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推荐;通过促销策略向用人单位推荐宣传毕业生的优势,提供毕业生供应信息,激发用人单位用人欲望,为毕业生走向市场树立良好形象。在运用营销理论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学校还要为此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应建立专门的营销队伍,拨出专门资金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西安欧亚学院毕业生推广模式:
A.模式一:直接式。学校——→企业
①品牌推广→②目标定位(人才需求预测、调研;人才推广目标定位;目标市场细分)→③推广网点确定(推广人员的组织与培训)→④广告宣传及公关活动
B.模式二:间接式。学校——→人才中介公司——→企业
4、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①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②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谋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人事顾问服务;④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或赴国外留学;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⑤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⑥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努力开拓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以上是我本人在工作实践中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热切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哈佛”,中国的“斯坦福”的出现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谢谢各位!
第三篇: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考
关于我县就业与再就业
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县是全省贫困县之一,经济相对欠发达,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比较复杂,扩大就业与再就业的任务比较繁重。我县一贯高度重视抓好就业与再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几年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践、总结、分析,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几点思考。
一、我县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现状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都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措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扩大了再就业规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几年来,共实现城镇新就业39915人,城镇新增就业34046人,领证人员就业人数28793人,实现城乡劳动力劳务输出96603人次,开发公益岗位4957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开展创业培训7170人次,技能培训22300人次,职业介绍成功17840人次,为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发放《再 1
就业优惠证》14610个,为促进再就业提供了坚强后盾。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县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不可掉以轻心,不可有一丝松懈。截止目前,我县总人口29万,其中:16岁以上人口为万。城镇总人口为万,其中:16岁以上人口为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我县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人,我们正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农民工转移进城就业和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四重压力,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二、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技能人才短缺,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企业岗位由于对技术性岗位要求和年龄要求普遍过高(要求30岁以下的居多)而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求职者劳动技能单一素质不高,且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有些甚至即使年龄和技术条件放宽也不愿意去。还有一些人员对技能培训认识不够、竞争意识不强,也造成自身就业质量不高;同时,由于目前我县缺少初、中、高级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支撑,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培训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尚有待时日。
二是对外劳务合作基地建设缺乏力度,特别是外省地区互通交流机制还没有建立,难以满足劳动力地区间正常流动和企业普遍用工需求。由于缺乏条件支持,我县吸引外省地区劳动力互通
功能一直较为欠缺。从工作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建立劳务合作基地势在必行,但目前在人力、财力、精力和管理等问题上都还跟不上,加之自身职介服务功能不健全,如缺少职业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场所、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不足等,影响了整体服务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到企业用工的有效供给。
三是就业基础设施条件要素缺乏,特别是缺少能够举办大规模招聘活动的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场所,难以满足广大企业和求职人员进场参会需要。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开展的力度也还不够平衡,受人员编制、软件技术和配套资金等问题影响,目前各乡镇的劳动保障服务站职能还不能发挥到位。
三、进一步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促进就业的良好环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一项维护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也是复杂的“攻坚工程”。要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大力改善就业服务环境,帮助劳动者提高技能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确保就业再就业“为民办实事”项目又好又快地完成。
二是加快平台建设,健全公共就业的服务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就业要求,打造集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服务功能完备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使之早日发挥对就
业再就业整体工作的支撑作用,使劳动保障工作基础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工作人员的使用上要达到正规化管理,逐渐解决平台在编人员配备问题,对聘用的人员一定要经过考试,择优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并且解决一人身兼多职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服务流程,规范基础管理工作和工作制度,努力实现服务的多元化、人性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改善供需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继续大力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就业培训和各类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综合性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特色培训,实现就业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无缝衔接,为社会和企业用工提供取之不竭的技能人才。科学利用信息产业基地等载体、平台,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上岗,为企业挑选合适员工,努力打造企业技术人才高地。
四是推动民本工程,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努力创新思路,搭建创业服务载体,将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促进创业的政策向创业人员聚集。扩大小额贷款扶持规模,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孵化器”,更多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四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从1999年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高校扩招是我们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对提高全民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以及拉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3年毕业生总数为212万,2004年预计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中国人力资源内需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一共56 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番,在校生总数达到了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的5%。截至2003年10月的统计,全国民办普通高校一共有1 600余所,其中具备独立颁发国家承认资格证书的普通高校已经达到了160余所。据统计,每年进入民办高等院校就读的各类学生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学生数量平分秋色。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及其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换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探索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摸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合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基本现状:
第一个现状是生源的结构。我国民办高校生源目前分为两大类、三部分。第一类是计划外招收的高等自学考试和一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学生,第二类是国家计划内的,统招统考的一批。从陕西民办高校的生源来看,第一类,也就是计划外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0%以上,比例相对多一些,第二类仅仅占到了不到50%。这两类、三部分学生由于其入学的渠道不同,其就业的渠道、就业的体制、就业的方式也不同。这一部分学生由于入学以后考试和获取毕业证书的方式也不同,导致以后的就业心态以及未来职业生涯的方式、发展轨迹也不同。第二个现状,生源基础参差不齐,民办高校受招生录取体制的影响,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层次的公办高校,加之生源的区域性差异,致使民办高校的生源基础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且造成了民办高校生源的先天不足,这就给后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第三,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部分民办高校目前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学生,受各种传统教育的观念以及用人观的影响,专科往往不是学生的首选,专科层次学生的就业往往也受到了冷遇。第四,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更多取决于毕业生所在学校对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投入力度。二是毕业生就业的层次普遍比较低,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三是毕业生就业缺乏稳定性。四是隐性就业和显性就业的状况同时存在。隐性就业就是已经就业,由于地方人事制度的影响,关系没有转,协议没有签,但是确实已经就业。显性就业就是我们按照正常的、正规的就业标准来统计的就业。第五,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
及择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因为社会上对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地招收一些好的学生,同时单位招收人才的自主权也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也进一步放宽,用人单位每年都会尽早地进入高校来招聘毕业生;另一方面,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于是就业洽谈会的举办时间一年比一年提前。从教育部开聘的第一天,也就是11月20日,每个高校往往都会开始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会的高峰期应该在来年的三四月份,而通过这样一种提前,使得高峰期出现在最后一学年的第一学期(11月份、12月份),在这种情况下学制仅仅为三年的大专学生,就压制了两年。最后,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还是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面临这种情况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是如此。
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自卑和急于求成的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自 卑心理,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委靡不振,主要表现是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悲观失望,不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者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如果未被选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或者是经过几番的择业挫折之后就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有出路,埋怨所学的专业不抢手,责怪自己没有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下来大量的精力都花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使其就业的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第二,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2002年,在陕西某个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机遇问卷的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就业,愿意去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仅仅占了5%,在西安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许多同学盲目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许多同学挑三拣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务远,集中反映出其就业的期望值偏高。第三,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然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工作,不愿意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许多同学留恋物质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第四,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的定位比较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及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许多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主要是凭关系就业,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第五,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许多同学满肚子的点子说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了。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同学在双选会上就可能名落孙山。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就真的无路可走吗?我们从宏观上来看,有一项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千分之七,而我们国家这个比例只有千分之一点五。另外这次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的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么会出现人才过剩呢?另外,我们从近20多年民办教育发展的进度可以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的地位。2003年9月份开始正式实施的《民办教育修订法》,明确规定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个方面享有与国办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服务的意识及热情都非常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在吃苦精神、市场意识、动手能力等许多方面有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下面我想就我本人从事民办教育这么多年来的实践提出以下对策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第一,民办高校应该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确立就业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民办高校基本的培养目标都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办高校目前的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技术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却毕业以后还需要再教育的学术型人才。近年来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凡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其发展就快。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民办高校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的设置以及课程的设置,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及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涉及到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我们必须对未来几年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认真的预测、认真的调研,对历届毕业生以及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2)以就业为导向要求我们要深化教学改革以及人才模式改革。首先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及诚信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为用户服务的诚心态度。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努力学习、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吃苦耐劳与实干精神以及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其次是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教育规律,一个是市场运作规律,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开放办学,积极推行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专业、校企联合开课程,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基地以及社会服务的基地。再次是努力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在学生培养最后阶段,应该进一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通过课程的调整来满足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灵活授课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用得上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3)以就业为中心就是要求民办高校把就业工作摆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民办高校每年用来招生的费用平均大约在1 000万元左右,招生用量大约为每人2 000
元,同样就业工作也需要成本,民办高校要保证就业开展所需要的足够的人力以及经费。2002年我国教育部就明确规定,每一个高校每年在就业中应该配备不少于1∶500这样一个就业专业辅导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就业经费应该不少于毕业生学费总收入的1%。我认为民办高校要想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投入的人力、财力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教育观、教育发展观有利于高等教育目标充分实现,有利于节约教育成本,降低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巨大的再教育成本,缩短学生的见习期,有利于推动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从而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第二,强化对毕业生的指导功能,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在高校毕业生工作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以及就业的层次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就业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首先要强化指导功能,就是要加强对毕业生价值观、择业观的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指导以及就业心理的调试。本着指导为先、服务至上的原则,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指导工作到位了,学生观念转变了,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就业工作自然也就落到了实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有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竞赛、举办就业论文竞赛、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等方式,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咨询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从而建立完善的就业生指导体系。在这一方面我们西安欧亚学院摸索了三四年的时间,已经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具体做法已有“三率”:一次性就业推荐率、就业服务满意率以及就业巩固率,以这“三率”来具体考核每一个就业辅导员。我们是专兼职就业辅导员体系,大家通过下面这个体系结构可以看出来:在主管的下面有一个就业指导中心,它是一个专门的机构,下设了一批专业的就业辅导员队伍,A、B、C、D若干个就业指导员体系,这是一级全职的;第二级就是新一级的班主任,进行二级性的指导,新一级的学生科是二级性的指导;第三级是毕业班的班主任,我们兼职的就业指导员。我们把它称之为就业辅导员制度,实行量化管理,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就业都在就业指导员的指导下,一对一地实行包干辅导,这就是我们的就业指导体系。下面还有一个毕业生全程指导过程。我们把三年制的学生分为三个阶段来指导:第一个阶段是大学一年级,我们重点对学生进行大学生生涯计划的指导;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学二年级,重点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就业意识指导;第三个阶段重点加强职业观念和择业技巧的指导。用这三个阶段来进行全程化的指导。就业工作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70%的力量要用在就业指导方面,30%的力量用在就业推广方面,七分指导、三分推荐,这是我们的一个认识。
最后以上是我在实践中对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共同投入到我们中国民营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我们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我也热切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哈佛、中国的斯坦福的出现将会成为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社会实践报告
学校:哈尔滨剑桥学院
班级:10级财务管理一班
姓名:咸超杰
学号:1004410141
指导教师:杨楠
第五篇: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初探
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初探
摘要:民办高校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工作在民办高校的办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党建工作,对学校的教风、学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维护校园稳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还很薄弱,因此积极探索和创新民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意义重大。
关键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181-02
一、党建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要认识党建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的地位,首先要认识民办高校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差别。公办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学校党委代表党和国家在管理高校资产,决定高校的重大经费开支,学校的资产归国家所有。而民办高校的领导体制,一般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院长)负责制,董事会聘任的校长及校务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民办高校的投资,来源于民间的自筹资金,所以,校务委员会只对投资的董事会负责,体制的不同,决定了民办高校中党组织的地位不同于公办高校。因此,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肯定不能照搬公办高校的做法。建国后六十多年来,公办高校的党建工作已驾轻就熟,建章立制,有法可依。而民办高校只是诞生十年左右的新生事物,其党建工作尚处于初创阶段,许多工作仍然在探索中。虽然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体制不同,但办学宗旨和工作性质完全一样,同样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也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因此,民办高校的党委担负着把握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重任,为学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J。民办高校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需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至关重要。
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
民办高校基本都存在着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相对不足,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办学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等特点。学校党组织的工作也多数存在不规范的状态。比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党的工作开展和组织活动时有时无、时紧时松,存在随意性;党的活动缺乏计划和系统性,加之内容简单、陈旧,以至工作实效不明显,得不到党员的认可,难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另外,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06]31号)的规定,为了加强民办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院系党组织应至少配备1名专职组织员,对兼职从事党建工作的人员,应计算工作量。然而,很多民办高校很难达到这个要求。更有甚者,有的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人只是一名“光棍司令”。即使配备了一二位党组织负责人员,往往也是身兼数职,工作量太大,常常陷于事务和疲于应付,很难专心思考研究党务工作。学校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不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三、学院党建工作的新举措和新途径
鉴于上述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现状的分析,学院党委立足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围绕教学科研中心任务,积极探索学院党建工作的新举措和新途径,尽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发展,有利于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发展的原则开展一系列党建创新活动。科学优化设置了学院的基层党组织,扩大组织覆盖面,形成网络严密、功能健全的组织体系。学院党委下设12个党总支、40个党支部,其中10个教学系都成立了党总支,为各个教学系配备了1名专职党总支书记,担任各系的主要领导,全面加强了各系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以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主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全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宣传工作、招生以及就业工作等。专职总支书记的设置是学院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为理顺工作关系,加强基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每个系分别都成立了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教工党支部把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参与专业、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学生党支部由党员辅导员任支部书记,在联系、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方面发挥政治优势,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统一思想的引领作用,团结学生的凝聚作用,塑造优良校风、维护校园稳定的促进作用。为了加强对各系党建工作的指导,学院党委还出台了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挂钩联系各教学系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各系的党建工作、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及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挂钩的委员积极深入到各系,协助各系开展各项工作,使各系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领导的管理意图,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民办高校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抓好组织发展工作,在学生中大力发展大学生党员,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所在。学院非常重视抓好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学院党委学工部为各系选拔配备了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每个系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党课和党日活动,宣传党史、党章知识,党的光辉历程,增加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积极培养和发展优秀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鼓励其向党组织靠拢,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的工作目标,形成“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新格局。
各系的学生党支部科学制订了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实现目标管理,定期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创新了党支部的活动方式,丰富了活动内容。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观察,使学生党组织工作既符合党的要求、体现党的性质,又贴近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公示制度,在支部讨论、通表前,利用本系办公室前橱窗、其所在宿舍楼下宣传栏及学院党建网站,对发展对象进行公示,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经公示无异议后方提交支部大会通表,有效地保证了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
抓好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是民办高校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发展青年学生入党,凝聚与稳定青年学生群体,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是增强民办学校的吸引力,为社会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基础。学院近年发展学生党员1750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500人,建党对象2 373人。学院党委先后被肇庆市委授予“固本强基工程创新成果奖”,被肇庆市委组织部定为“肇庆市‘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被肇庆市直属机关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委”称号。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针对民办高校特点,民办高校要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利用有效活动载体,突出发挥“三种作用”,即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系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教职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党员易于接受、师生欢迎的党日活动,推动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创先争优,比如“党员风采展示”“争当教书育人模范”等活动,增强学校党员的地位和荣誉感,更好地树立标杆示范作用。以创建“师德高尚,业务精干,能力较强”教师队伍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爱一奉献”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了争做“三大骨干”的良好氛围,即争做教学工作骨干、争做学校管理工作骨干、争做“创红旗党支部”骨干,推动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把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和宣传典型作为实施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利用每年“七一”、教师节集中表彰一批优秀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学院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根据部门职能任务和党员岗位职责,结合党员的权利、义务和党员先进性标准量化作出公开承诺,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以党建促团建,加快优秀学生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发挥学生党支部、团组织、特别是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的作用,以党建促团建,要求团学干部密切关注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协助辅导员做好信息收集反馈及网络的监控工作;要求辅导员深入教室、食堂、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QQ群中的讨论,正确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爱校、爱集体、爱学习,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以党员、建党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假期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开展电脑维修、法律宣讲、社会调查、义务支教、文艺汇演等志愿服务,丰富形式、拓展渠道、增强实效。力争在平时的管理和活动中发现政治思想觉悟高,入党动机纯洁,入党意愿迫切,学习工作表现好的积极分子,发现苗子后及时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争取早日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党建工作过程中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整合和优化,并从党建工作理念、制度、管理、过程和体系上进行创新,实现党建工作的程序化控制、标准化考量、持续化改进,从机制上保证党建工作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责任编辑:陈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