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域旅游视域下高校校园景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xiexiebang推荐)
全域旅游视域下高校校园景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摘 要:近两年,“全域旅游”成为了旅游界、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也在国家旅游局的积极推动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全域旅游,既有“全部区域”的含义,也有“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意思。高校作为区域内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和载体,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可否将校园打造成一个景区,成为区域旅游产品的重要补充,甚至填补空白是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文章拟从“全域旅游”的概念入手,分析高校校园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全域旅游 高校 景区建设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96-01
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4.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国内旅游收入3.94万亿元,增长15.19%。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全域旅游逐渐取代景点旅游。正是由于旅游业的逆势攀升,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全域旅游正逐渐收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说明政府将在今年和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认真研究和落实全域旅游。
高等院校作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域旅游所覆盖的范围,可以在地方践行全域旅游理念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校园一般占地面积都比较大,景观价值独特,社会治安状况良好,运动娱乐设施集中,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并且是很多有升学需求的家长希望了解的地方。校园进行景区建设具有一定优势,是对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有益补充,也是践行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尝试。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建设校园景区既可以提升校园的景观化程度,增设人性化服务设施,更好为校园师生服务,又可以开发教育旅游新产品,丰富传统的旅游产品类别,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选择。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可以说,全域旅游不仅仅是全区域范围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也是一种全要素、全产业链旅游发展理念。
二、校园景区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校园通过建设旅游景区,严格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校园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景观质量、游客意见等方面进行完善,提升校园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旅游交通、景点规划、卫生安全、形象标识等,树立良好的校园整体形象,对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树立教育品牌,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诸要素。校园景区建设将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区建设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
2.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各高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区建设从校园的自然?h境和历史条件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与此同时,校园景区建设强调文脉,强调文化的传承,这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
3.提升学校形象
高校校园景观和外环境是校园形象的最直观部分,是学校进行对外交流和招生宣传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校园外环境和景观的打造,可以提升学院形象,提高学院美誉度和知名度。校园景观的打造还可体现学院历史文化和办学理念与思想,有利于学校形象的宣传和推广。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优美的景观是对学校形象的无声宣传,因此,景区建设在无形中提升了学院形象。
4.符合全域旅游新理念
高校从地域上来说,是地方区域的一部分;从文化上来讲,是地方文化的继承者、创造者、参与者和载体;从经济上来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者和智力支持者;从旅游上来说,通过景区建设,与地方旅游资源形成互补,甚至填补地方旅游资源的空白,提升地方旅游形象,吸引更多客人,为地方旅游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成为全域旅游的一部分,符合发展全域旅游的国家政策。
三、校园景区建设的可行性
1.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优越
中国的高校从发展历史来讲,分为两类。一类,办学历史悠久。这类高校大多处于城市中心位置,经过数十年,甚至百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大多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重的专业背景和优美的校园环境,非常适合进行科学教育类旅游开发。另一类是最近几年新建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或者原来的老学校搬迁到新建校区。这类高校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游客的可进入性很强,同时,新校区虽然没有老校区厚重的历史沉淀,但校园建设大多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并按照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开发与建设,因此,这类学校同样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和校园景区建设。
2.旅游资源丰富,市场辐射力较强
除了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旅游资源优势外,各高校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有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辐射力极强,市场知名度高,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专业、名师名园等。尤其是一些名校的校园及文化活动对青少年市场的吸引力非常强,这一点,在最近10年左右兴起的每年暑假红红火火的北大清华夏令营活动即可见一斑。一般校园对老校友、学生家长、同学和地方居民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市场的辐射力都很强。
3.社会声誉良好,示范作用突出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可以较好的带动,甚至引领地方旅游的发展。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优势,特别是优势专业和品牌文化活动打造具有示范作用和良好社会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开发教育体验活动,为地方旅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4.政策环境充分,社会支持广泛
国家旅游局在2005年颁布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有“科教”、“文化艺术”等景区类别,因此,高校建设旅游景区有明确的政策支?巍M?时,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从国家旅游局层面,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为高校旅游景区建设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政策依据。与此同时,高校开展旅游景区建设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高校景区建设将在美化校园环境、打造和发展品牌专业、提升和推广校园文化品牌、增强高校社会影响力、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提升校园育人质量、扩大教育的宽度和广度、贯彻和实施全域旅游政策等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师生员工、学生家长、当地社会,特别是地方政府都将给予大力支持。
总之,高校景区建设即符合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也符合高校核心功能--育人需要,同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市场认可,因此很有必要,也非常可行,并且在全国已经有了10余所高校的成功案例。但各高校在进行景区建设时也需要解决好多方面的问题和处理好几个关系,比如,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问题,景区建设管理与育人功能的融合问题,旅游安全与校园稳定之间的关系,资源的开发保护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等等。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处理好这些关系,高校校园景区建设定会精神与物质、文化与文明双丰收,校园与地方、师生与社会同受益。
参考文献
[1]梅云.浅谈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与建设[J ].湖北农业科学,2010,(8).[2]蔡登火等.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的表达方式探析 [J ].中文信息,2015,(11).[3]陆林.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和丰富内涵[N ].中国旅游报,2016,(6).[4]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 ].新华网?,2016(10).[5]李克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R ].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7.作者简介:蔡登火,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刘洋,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第二篇:浅谈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社会矛盾加剧,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由于我国高校安全教育起步晚,缺少成熟的经验,存在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内容不完善、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只有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健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认真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优化教育内容,注重教育效果,才能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效,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论文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注重校园安全环境建设,营造高校安全文化。高校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师生员工共同参与,营造校园安全文化。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物质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精神建设是关键。要加强舆论引导,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维护安全的文化氛围;搭建一个平台,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创造一个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浓厚氛围;高校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舆论的方向,不失时机地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忧患”意识,逐渐形成高校安全文化。
第三篇: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建设
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
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同时也可以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
一.行业现状与公园低碳景区旅游建设的情况分析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低碳旅游在景区由来已久,只是当时并没有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景区生态旅游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低碳旅游的集中表现。如景区减少观光车、使用环保车,利用以前山民采药时留下的道路铺设、扩建的步游道等等。在低碳旅游的行业背景下和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要求下,各大景区纷纷提出各自的低碳旅游建设的方案、目标及措施。
公园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低碳交通。公园核心景区实行交通管制,禁止机动车进入,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混合动力巴士或电瓶车方式进入景区;安排环保车协助景区内换乘,景区之间用环保车定点定时运送客人;鼓励以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的方式在景区内进行参观游览,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
2.低碳设施、建筑。公园内的建筑与设施,从材料的选用、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过程中,都尽量使用环保材料,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景区内的提示信息牌均采用山上的林木制作、游道的铺设与扩建都是在原来山民采药的山路上进行修建。
3.低碳活动。结合公园内的点歌台、登山步道等观光资源,旅游者可以在公园内喝好茶、听山歌、欣赏民俗表演,体验公园的低碳生活,还可以领养、种植公园内的树木。
4.低碳办公。公园自创立之初就一直强调节约办公用电,并在各办公室张贴“节约用电,随手关灯”的提示;公园工作人员也一直奉行节约办公用纸的要求,采取无纸化办公平台,尽量减少文件复印及打印。尽量通过网络在线处理公文、收发电子邮件、传真,在减少纸张消耗的同时,更可提高办公效率;合理安排交通出行和使用交通工具;合理地压缩会议,节约会议办公设备的使用,尽量使用电话会议或视频会议。
二.发展低碳旅游和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建议
在实行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公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根据公园的实际情况,结合有关部门的要求,提出以下的构想和建议:
1.紧扣旅游要素,减少景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旅游的基本要素为“吃、住、行、游、购、娱”。吃住方面:要求公园内设立的宾馆酒店,要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在游客就餐时,倡导游客使用一次性餐具、选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尽量食用本地应季蔬果、用餐形式建议多选自助餐的形式、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使用自助的包装塑料袋等。客人入住酒店时,酒店根据客人要求更换床单,减少更换和洗涤客房棉织品次数,不免费提供一次性的酒店用品。行游方面:禁止机动车进入景区。为预防噪声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在景区外围设置几个停车场,包括大型生态停车场,就是在地面铺设草坪,并在停车场种植或移植树木,利用树木作为车位与车位之间的隔离手段,最终达到“树下停车、车下有草、车上有树”的环保效果。景区禁止机动车辆进入,为方便游客在景区内活动,与环保车队合作,免费供游客乘坐,景区的噪声现状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1类标准。游客在公园内参观游览,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公园提供免费的公用自行车,供游客在景区部分路段内使用。购物和娱乐方面:要求景区内的购物和娱乐场所使用电能,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优先使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景区内停售一次性雨衣,提供免费雨具;免费向游客提供可
重复使用水具以减少瓶装水使用量;在已有文化娱乐项目的基础上,应减少开发大型实景和文化演艺类活动,大力开发原生态的、体现本地原汁原味文化的旅游项目。
2.科学开发管理,制定景区的低碳旅游发展计划。最重要的是开发者要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借鉴国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模式和经验,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不改变原有地貌,依据“通可以,平不可以”的开发原则,尽量避免对地面进行硬化处理;保持水体多样性,避免将水系、小溪变为沟渠、水库等静态的水体等;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坚持尽量减少生态成本的原则,减少土地等资源的占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资源、能源的使用,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使用力度,从源头控制资源的进入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努力促进旅游业朝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向发展。总之,“多利用、少开发”,选择性开发低碳旅游资源。向旅游者提供低碳化旅游产品,并建立“碳补偿计划”。根据旅游者排放二氧化碳量,通过植树进行相应的碳补偿。旅游管理者则主要控制游客数量,对旅游者进行“低碳”教育,通过游客管理、景区管理实现低碳化。森林公园全面建设高档旅游休闲度假区应着眼“绿色、环保、低碳、宜居”这一目标,着力加强世界自然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华夏第一园“山更
青、水更绿、城更靓、景更美、空气更清新”,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态、低碳、环保的旅游目的地。
3.加大宣传教育,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旅游。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公众与游客了解低碳旅游的好处,引导和鼓励旅游者选择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增强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的理念,营造出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为发展低碳旅游、建设低碳景区作出应有的贡献。收集整理国内外低碳旅游的小窍门和实用方法,按照旅游的六要素分门别类的总结,形成便于旅游者携带和操作的《低碳旅游小手册》,并在景区门票站和宣传窗口向游客免费发放;在景区内树立温馨提示牌,提醒游客游览途中回收垃圾,并将垃圾分类,不在景区留下自己的痕迹。对于公园内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低碳旅游的专题教育与培训,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景区内的环卫工作人员随身携带一个塑料袋,以随时清理游客扔弃在地上的废弃物。
4.狠抓重点环节,做好景区垃圾及污水处理工作。根据研究表明,旅游者带入的垃圾占景区垃圾大部分,因此减少旅游者外带垃圾就可控制并减少垃圾总量,旅游者自带垃圾袋,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回收。对于景区垃圾的处理,还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对此可采用“减少—再用—再循环—再生能源”的模式,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从总量上减少是最彻底、最根本的方法,这样就会形成旅游景区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从而提高景区运行
效率。此外,有必要在风景区全面推行分类环保垃圾箱,在箱体相应位置上标识投放物的具体名称或对应图案,通过形象明确的说明指示来引导游客树立生态环保,资源持续利用的观念。改造景区厕所。景区处厕所全部实现星级标准的改造和升级,厕所全为生物发泡智能免冲水式生态厕所,可将尿液和生态药剂混合成为无臭冲洗液,用来冲洗粪便,排出物可作为植物所需的绿化肥料。改造污水排放系统,公园内铺设污水管网,全部污水进入城市管网,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标准化处理达到了环保的目的。
5.推进景区旅游智能化发展。通过数字化建设,对景区的空气和水源质量、植被实行监控,实现景区与交通运输、宾馆酒店、餐饮娱乐、旅行社的共同协调发展。
第四篇:稻城亚丁 景区建设创新升级 为全域旅游深入发展贡献力量
稻城亚丁仙乃日
稻城亚丁夏若多吉
稻城亚丁央迈勇
数据显示,稻城亚丁景区2016年接待游客量约42万人次,2017年大幅增长,接待游客量约73万人次,截至12月19日9时10分,稻城亚丁景区迎来本第100万名游客,同时,稻城亚丁景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稻城亚丁景区“双突破”创造了全州旅游的历史新纪录。
山峦树木银装素裹,瀑布湖泊冰清玉洁,蓝色湖面的冰层在日出日落的温差中,变换着奇妙的花纹,冬日里的稻城亚丁,正散发出独具高原特色的无穷韵味。
12月15日,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工作推进现场会在广东召开,四川稻城亚丁“厕所革命”的先进经验作为全国典型案例在现场分享,其走在全国前列的优秀成果成为会场吸睛亮点,受到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的肯定,并得到各地与会嘉宾点赞。
日前,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授予稻城亚丁景区“中国旅游景区‘厕所革命’培训基地”,并发布了《稻城亚丁推进厕所革命行动宣言》。这一系列举措,让稻城亚丁再次迎来了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2017年以来,稻城亚丁景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厕所革命”相关要求,响应“全域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将“厕所革命”作为景区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一种“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的全新模式,走出一条“厕所革命”的稻城亚丁之路。同时,景区以“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国际最佳山地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建管养用”全链统筹,通过模式创新、新技术运用、平台搭建、助推扶贫,构建了以厕所为载体的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运营新体系,彻底破解高海拔地区如厕难、建厕难、管厕难、养厕难等难题。
为了加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国际最佳山地旅游目的地,稻城亚丁在多方面狠下功夫。除“厕所革命”成效显著外,景区还在智慧景区建设、文旅项目扶贫、全域旅游献策献力等方面全力迈步,释放自身能量,成为了一个亮眼的旅游地,也为全域旅游深入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稻城亚丁 旅游“厕所革命”补景区短板
近年来,在“厕所革命”中,稻城亚丁景区注重文旅融合的突破、“建管养用”范式引领,对厕所进行的全新赋能,建设集环保、科技、智能、服务、O2O商用于一体的旅游厕所功能体系,探索出“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的厕所管理等先进经验,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厕所革命”的典范。
11月18日至21日,中国旅游景区“厕所革命”典型案例分享会在稻城亚丁景区举行。本次分享会由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主办,四川省旅游协会、稻城亚丁旅游景区管理局承办,来自全国100多家旅游景区代表齐聚稻城亚丁,“补短板”“解难题”“共商旅游厕所建设”“共谋旅游事业发展”,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何为“短板”?由于受高寒气候、地形地貌、交通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建厕难、管厕难、养厕难、上厕难,一度成为稻城亚丁景区“厕所革命”之前的窘迫现实。
怎样去“补”?稻城亚丁景区推进的厕所项目,是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三位一体的“厕所革命”,积极引进先进的泡沫微生物技术,以“小厕所,大模式”引领旅游供给侧创新。
效果如何?近两年,稻城亚丁景区共新建和改建厕所15处,投入使用的蹲位共180个,旅游厕所取得了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厕所“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一大批方便舒适人性化的厕所纷纷亮相,游客对厕所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世界厕所组织代表走进景区,考察之后称赞稻城亚丁的做法不仅快速补齐了旅游景区的短板,更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厕所改革和完善提供了经验,“四川造”的“厕所革命”成果有望应用到世界其他地方。
同时,该景区的旅游厕所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有全新突破。对此,本月中旬在广东举行的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工作推进现场会上,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稻城亚丁景区建立起“人员、事件、业务、设备”四位一体的管理平台,包括厕所寻找、厕位显示、如厕统计、物资消耗等信息,提高了管理效率,引进专业化环保公司对旅游厕所进行品牌化、网格化、规模化连锁经营,也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在当天的会上,四川旅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勋应邀出席,他以该公司和稻城亚丁景区合作的厕所为例,在改造中结合了稻城亚丁景区特色,加入了很多当地文化元素,让游客在如厕时也能触摸到当地的文化。据了解,稻城亚丁景区厕所,除了厕所本身浓郁的藏式建筑、藏式特色文创、鲜明民族风格的标识标牌等,还延伸至商业体验场景,包括提供自助按摩椅、高原氧吧、AR体验室、土特产购物、艺术文化空间等服务,扩展了盈利模式。
在创新运营机制方面,稻城亚丁有效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市场化进程,通过开展“厕所+”商业服务衍生创新行动,打造以厕所为原点,延伸“厕所”场景至商业体验场景,丰富了旅游厕所功能,将旅游厕所建设成为集购物、休闲、咨询、宣传、展览为一体的小型游客服务中心,提升景区除去门票、交通之外的二次消费。通过厕所与商业开发合作的模式,不仅减轻了景区资金压力,还能推进厕所的高标准建设,建立起旅游厕所后续的营运机制,有力推动了景区服务和管理全面升级。
技术创新 智慧景区建设显成效
在稻城亚丁景区的“厕所革命”之路上,互联网参与其中,助力旅游厕所智能化。这正好契合了近年来景区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景区以“互联网+”为驱动,大力推动智慧旅游建设,不断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寨、宾馆饭店WIFI全覆盖。
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局长王强认为,要以“技术创新”推动景区“厕所革命”。这两年,景区全面推动智慧景区建设工程,坚持通过“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技术拓展”来助力“厕所革命”的升华。其中,狠抓智能管理技术,利用科技让厕所更加智能成为重点,不断推进旅游厕所信息化建设,智能管理平台不仅提高了厕所管理效率,也提升了游客满意度。同时,还提供商业区商品管理、进销存管理、电子支付、在线商城、旅游咨询等智能旅游服务平台,科技为藏区旅游带来了与现代社会文明同步的“智能春风”。
大力推动智慧景区建设过程中,稻城亚丁景区基本做到了高起点布局、高标准建设。据了解,目前景区已建成电子商务系统、门禁票务系统、自动售票系统、监控系统,初步实现景区电子化服务与管理,基本达到了“可视化、可量化、可预测、可控制”的智慧化运营目标。同时,瞄准旅游市场需求,构建以官方网站、微信、微博为载体的网络营销体系,拓展分销渠道。
从该景区的智慧系统来看,主要分为销售、管理、决策模块。
据了解,销售模块涵盖官方电子商务网、电子门禁票务系统和OTA分销系统,形成直接从终端设备就可连接景区服务系统的智能结构。目前,由官方网站、景区微信、扫码购票平台直接与门禁系统进行数据对接,游客通过官方渠道购票后,便可获取门禁系统验票信息,可直接使用自己身份证识别后进入景区。让游客通过网络就体验了景区票务服务,免去了停留在景区售票窗口的时间。游客也不用在窗口打印纸质门票,减少了资源浪费与景区环境污染,景区可基本实现“可视化、可量化、可预测、可控制”的智能化运营目标。目前,景区9个售票窗口配备的6台闸机、11台自助售票取票机等电子门票系统设备已投入使用。
管理模块涵盖智能景区监控、景区广播、SOS应急呼叫、人流量统计系统。景区内已建成约200个监控点、30个广播设备、30处应急呼叫点,游客流量系统已经可以分析出在园人数、瞬时最高峰值等数据,另有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和大气监测系统正在进行数据调试。
决策系统主要由大数据中心组成,大数据中心将各平台系统的数据对接,形成清晰的图像,将景区的环境天气、游客量、游览线路、服务质量、车辆调度、游客分布等信息一一呈现在管理者眼前,从而为景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全力扶贫 旅游果实同群众共享
11月29日,“山里DOU是好风光”文旅扶贫项目在稻城县启动,消费者关注的庞大数据也在现场得到公布。作为文旅扶贫项目,“山里DOU是好风光”将为拥有美好风景的贫困县,综合提供流量倾斜、产品扶持、人才培训、站内认证等全套方案,帮助更多贫困县打造文旅产业名片,稻城县就是其一。
作为稻城县最核心的景区,稻城亚丁的扶贫行动一直没有停歇过,多年来,景区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坚持旅游富民惠民。
旅游扶贫路上,首先建立生态利益补偿机制。自2008年以来,景区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景区管理局连续9年从景区门票收益中按照规定比例,累计为贡岭片区三乡一镇农牧民发放生态利益补偿金5894.3万元,受益农牧户达2900余户、受益群众达9000余人。
不仅如此,景区还带动周边群众参与旅游服务。景区的洛绒牛场、卡斯保留特种马帮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亚丁村等4个村150余户村民参与马帮服务工作,累计年收入达600余万元,户均增收3.8万元,通过“旅游+文化+体验”模式,不断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定点精准扶贫是重点。在基础设施扶贫方面,景区投入200万元用于拉木格村旅游厕所、步游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聘请专业建筑设计公司到朗日村进行院落规划,规划改造后的村容村貌靓丽,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产业扶贫方面,景区投入50万元成立拉木格村野生菌干片制作合作社,开展野生菌干片制作、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通过“公司订单+农户种养”的产销模式推动种养殖业发展,聘请甘孜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到朗日村实地考察,建立花圃基地3个,通过开发特色产业挖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在就业扶贫上,开放景区巡护员、环卫员、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解决定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组建务工队,参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维护等工作。截至目前,景区聘用甘孜州籍合同制工人、季节临时工数量占景区管理局全部职工的74%,其中稻城籍职工占62%,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多元升级 助推全域旅游深入发展
稻城亚丁,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得天独厚,拥有“青藏高原的物种基因库”“香格里拉之魂”“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等诸多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
两年前,全国262个市县被纳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甘孜州作为四川省八个创建单位之一位列其中。自此,稻城亚丁作为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重要一站、该州重点发展的景区之一,在生态保护、景区升级、旅游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大马力,源源不断地为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做出贡献。
今年9月,以“保护、创新、蜕变”为主题,甘孜州第二届国际山地旅游高峰论坛在稻城亚丁景区举行,国内外专家齐聚,共谋全域旅游发展。11月,稻城亚丁推出冰川赏雪之旅、山水寻奇之旅、慢享时光之旅、地方美食之旅、秘境探险之旅、休闲养心之旅等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将全县冬季旅游的看点和亮点整合起来,以此推动稻城冬季“冷”旅游“热”起来。
近年来,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把山地旅游作为旅游业的基本定位,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绿色旅游、高效旅游和满意旅游,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抓营销和服务,不断提升“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香格里拉之魂”“国际飙山越野龙腾亚丁·天空跑”品牌世界影响力,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品牌越来越亮,初步形成了“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扶贫”等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体系。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景区共接待游客568359人,同比增长34%,门票收入6562.301万元,同比增长45%。
2018年,是稻城亚丁景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扩大旅游营销宣传”之年。景区管理局以创建5A级景区为载体,抓实抓好全域旅游工作,全力将景区打造成全州乃至全省的“全域旅游、城乡提升、景区建设、服务环境”样板景区。同时,景区管理局准确把握“补短板、重生态、树样板、创5A、做龙头”的总体要求,着力强化“保护提质、拓景扩容、强管增效、提档升级”的工作举措,深化以精准驱动市场升级、以项目驱动硬件升级、以常态驱动保护升级、以创新驱动服务升级、以制度驱动管理升级“五个驱动”。高位谋划、高点起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打造国际最佳山地旅游目的地。
第五篇: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易班建设的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易班建设的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
摘 要 互联网视域下网络教育应运而生,易班作为时代产物,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教学、文化生活服务于一体,承担起高校网络育人的使命。易班的诞生、发展与当前教育现状深度契合,既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中吸引大学生群体关注度,又要转变高校不合时宜的教育模式,具有现实必要性。在易班建设过程中面临用户接纳度低、平台发展滞后、用户粘性弱等挑战,同时在各级部门合力重视,发展定位准确,补充课堂教学,教育大数据分析等发展机遇中彰显了自身独有优势。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3.012
The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BAI Xiaoxue,SUN Do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Liaoning 110168)
Abstract Network education arise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ken.E-class a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it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aily education,and cultural life,that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the network education in colleges.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lass are in deep agreement with the current education status.E-class has the necessity of reality because it is not only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mpetitive Internet,but also to change the inopportune educational mode of the college.During the E-class construction,it faced the challenges of low acceptance of users,lagging development of platform,weak stickiness of users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it has shown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such as it comes to the attention of depart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development positioning accurate,big data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 and so on.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et; big data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7.5%,移动网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万物互联”态势,而网民中人数最多的是学生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全面建设校园网络教育平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宣传新思想、把握学生成长动态的重要途径势在必行。易班作为当今高校全方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日常事务,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在建设与发展中仍需不断接受现实挑战,紧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易班网络育人的时代价值。高校深入开展易班建设的必要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易班是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施平台,是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产物,易班的诞生、发展与当前教育现状深度契合,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
一方面,大学生网民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据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每天有2~6小时处于上网状态,即时通讯、网络购物、在线学习、移动支付……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每日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传统校园文化在新鲜多元的互联网的映衬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日益下降。面对网络的全面普及,传统教育方式也不再能够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与接受。同时,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影响与隐性诱导,网络乱象不断,不实信息横流,网络监管滞后,影响着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甚至是政治倾向,大学生亟需积极正向的良性引导。
另一方面,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教育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方式受教师主观意识影响较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欠缺科学依据与考察,收效欠佳。建设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根据学生行为与状态,为高校教师提供准确而庞大的资源池,根据易班平台反馈的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帮助高校实时教师了解?W生动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方案,从而提升育人实效。
易班建设的现实挑战
当今,网络平台竞争力强,各大品牌社交平台发展成熟,运行稳定,易班作为后起之秀若想在现有市场占据大学生份额,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作用,势必需要迎接一定的现实挑战。
2.1 易班获大学生接纳度低
易班平台起步较晚,多数大学生已经拥有个人熟悉而认可的社交平台,如:微信、新浪微博、陌陌等网络社交工具。而易班的推广依赖上级行政命令,是高校自上而下要求落实的,促使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管接受性差,导致学生心理对易班的认可度低,使用度不高,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接纳易班。
2.2 易班平台建设具有滞后性
当前,易班发展速度远不及品牌度高的成熟网络平台,易班内容与功能推进的速度、深度以及学生运用的广度均亟待加强与改进。虽然功能繁多,但是操作步骤繁杂,需要大学生探索与开发,影响了用户体验度。同时,易班社区建设尚未完成,首因效应导致用户满意度低,尚未形成学生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
2.3 易班定位导致用户粘性弱
易班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属网络平台,其功能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部分学生具有抵触心理,尚不能对易班产生依赖心理,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尴尬境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发力。同时,易班娱乐功能贫乏,学生对易班平台的需求不强烈,表现为用户粘性不够。易班的发展机遇
新形势下,易班的发展可以说是时代的召唤,在国家、省市各级教育部门的协同努力下,易班将建设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发展形势乐观,前景光明。
3.1 各级部门合力重视提供政策支持与建设保障
易班自诞生以来既得到教育部、省市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将“易班推广计划”列入工作要点并加以推广、实施。各级部门针对易班推广积极召开推广行动计划工作启动会、建设经验推广会等,印发易班推广计划实施方案等,自上而下始终致力于探索易班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以使易班推广行动成为提升高校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支撑,切实发挥其网络平台优势,使易班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突出元素。
3.2 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易班致力于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网络平台”,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平台和大学生网络校园学习生活平台。易班自诞生就服务于高校师生群体,其定位准确,以互联网的表达方式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教育教学与生活中为发展目标,隶属于大学生专属网络平台。明确的定位为易班未来进一步丰富育人内容,增添育人方式,强化育人功能提供了夯实的基础。同时,易班平台赋予高校教育管理生机与活力,网络平台方便整合高校的选课查询、讲座报名、图书借阅、请假销假、成绩查询等校园服务功能,打破原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繁杂与无序,实现网络信息化、流程规范化,记录完整化,进而提高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效率,增强高校服务职能。
3.3 补充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无缝对接
易班平台不但为学生提供校园资讯,事务服务,而且是学生自学与补充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易班优课YOOC为学生提供了共享题库与课件、网络公开课、在线测试等自主学习功能,未来还可进一步探索专业课教师进驻班级,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分享新知。易班平台为学生打造了“线上预习,线下听讲,线上答疑”的全方位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时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弥补短板,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水平。
3.4 汇聚教育资源,提供科学数据
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教育平台,汇聚各类学生活动行为和网络表现的大数据,如:学生心理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价值倾向等真实信息,整合高校大学生行为数据,为学生网络行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便利条件与客观依据。高校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科学开展数据分析与研究,注重易班大数据的科学利用,为高校调整教育方式,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有效推进学生工作的智能化和亲和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易班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既充满机遇,又布满挑战,只有在继承原有思想政治教育优良工作作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新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与时俱进地把握教育规律,积累育人成果,创造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2] 林慧琳.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实现路径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3] 许长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O[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