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体系
对“三个体系”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几点认识
“三个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本文就“三个体系”的科学内涵、发展现状、主攻方向、目标任务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和不同地位进行了阐述。
杨冬权局长继2008年提出“两个体系”建设的主导思想之后,今年5月又提出了“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三个体系”建设思想的提出,既是对过去档案工作发展实践的更全面的概括,又是对未来档案事业发展战略的更科学的谋划。“三个体系”建设为今后档案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根本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面,我就“三个体系”建设,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1档案资源体系的内涵
什么叫档案资源体系?我理解其内涵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档案的资源总量;二是档案的内部结构;三是档案的空间布局。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档案资源体系。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档案资源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总量不足,馆藏结构不合理,综合档案馆明显不“综合”,致使国家档案资源分散保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扩大资源总量。这是资源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是优化资源结构。要适应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在“多元化”资源上做文章,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大幅度增加新型载体档案门类,丰富馆藏内容,优化馆藏结构,建设内涵丰富、门类齐全的综合档案馆。这是资源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是优化空间布局。这是资源体系建设的根本之策。
完成上述三项任务,需要大刀阔斧地整合档案资源。通过对现有档案资源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的调整,实现档案资源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档案资源整合既包括对档案实体的整合,又包括对档案信息的整合。
在整合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共有共享原则。实现资源共有共享是资源整合的目的,没有共有共享的目的,就没有必要整合档案资源。另外,实现资源共有共享也是推动资源整合的最大动力,没有共有共享,很难获得各资源持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档案人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全局意识和长远观念,保证资源归全社会共有,信息由最大多数人共享。
二是“上窄下宽”原则。从需要整合的档案实体来说,其覆盖面应呈现“上窄下宽”状态,即中央一级综合档案馆资源整合的面最窄,省一级综合档案馆资源整合的面稍宽一些,市一级相对较宽,县一级整合面是最宽的。
三是“上虚下实”原则。这和“上窄下宽”原则是一致的。从需要整合的档案信息翔实程度来说,上面要虚一点,下面要实一些。上面整合的是档案的目录及部分信息,下面整合的才是档案实体及全部信息。有些档案信息上面只整合一个目录,知道这些档案在哪一级存放就可以了,通过网络平台丝毫不影响资源共享。我不同意把基层的实体档案都整合到上一级去。比如,乡一级的档案,它的发生地在乡级,利用者在乡里,档案的意义就在乡里,你不要把它集中到县里。不要盲目地把下一级存放的档案整合到上一级来。可以整合档案的信息,不要整合档案的实体。
四是分级管理、效率优先原则。档案保管要分级分类,哪一级档案馆该存放哪一级档案要经过认真地思考。不是说越集中越好,也不是说越分散越好,一定要有合理的度。衡量这个“度”的标准是,档案应放到它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就是效率优先原则。比如说,宋朝的档案放到开封市档案馆最好,焦裕禄的档案放到兰考县档案馆最好,红旗渠的档案放到林州红旗渠纪念馆最好。放到它的发生地,最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的综合档案馆一定要在“综合”二字上做文章,要名副其实。什么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档案馆?综合档案馆应该是什么都要有,但并非什么都要“全”。“有”是指一定要有能够反映各方面历史的档案资料;“不全”是指同类的档案资料不一定要全部进馆,只收集“有代表性的”即可,大量同类同质的专业档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收进档案馆。比如企业档案的接收,可以选择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档案,没必要将全部企业的档案都接收进馆。综合馆的馆藏,一定要能够反映这个区域的全貌;综合馆的服务,一定要能够覆盖这个区域的全面;综合馆的影响力,一定要能够主导这个区域的档案工作,这才叫名副其实的代表这个区域水平的国家综合档案馆。
总之,整合档案资源,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未来档案事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这是加强资源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利用效率的需要,是确保档案安全的需要,是强化综合档案馆功能、提高综合档案馆地位的需要,是档案人靠“有为”争得“有位”的需要。
2档案利用体系的内涵
什么是档案利用体系?就是利用档案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包括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现有的利用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服务面比较窄且利用形式单一,绝大多数档案馆还是坐等利用者上门,处.于被动服务状态,服务方式不够灵活多样;开发利用力度不够,“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束缚严重,一些巫待开发利用的档案资料仍束之高阁,还没有对外公布开放;利用效率不高,进出档案馆大门的麻烦、手工检索的繁琐、管理手段的落后、服务设施的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还不适应利用工作的需要;编研成果欠缺,一些编研产品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利用效率低下,缺乏有深度、广度的编研产品,还不能满足利用者的需求。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建设。
应当怎么建立档案利用体系?我们知道,服务是档案部门永恒的主题,是档案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我们不能空喊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把这些大道理同档案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必须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同时,树立尽职尽责为档案服务的宗旨意识;必须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树立以档案为本的服务理念;必须在建立健全为现实服务的体制机制的同时,建立健全为历史服务的体制机制。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在为档案服务的具体工作中,换句话说,要用为档案服务的具体行动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以档案为本的行动中,用以档案为本的实际成效践行好以人为本的理念。档案服务包括为现实服务和为历史服务两个方面。为现实服务,就是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下功夫、挖潜力,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拓展档案服务领域,丰富档案服务内容,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完善档案服务手段,改善档案服务条件,提高档案服务质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被动利用为主动利用,满足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需求。为历史服务,就是在收集档案时保证齐全完整,在保管和提供现实服务中,最大限度地保证档案的安全,不影响其历史寿命,这就是最好的为历史服务。把这两个服务搞好了,档案利用体系建设自然就完善了。
我们现在讲的服务主要侧重于为现实服务,必须看到,这只是档案工作的现实意义,并不是档案工作的全部价值,档案人更长远不变的职责恰恰应是为历史服务。强调为现实服务,决不能忽视为历史服务,因为这两者有时会是矛盾的。如:现实中一些不光彩的档案资料怎么办?是不是从现时政治需要出发对应人库的档案作出取舍?绝对不能。这类档案可以暂不公开,但必须如实完整地保存。所以,在某些时候,为历史服务甚至要高于为现实服务,这才是真正的“史官”应该做到的。
3档案安全体系的内涵
档案安全体系是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规范。包括档案安全政策法规及规范保障、物质保障、技术保障、机制保障和制度保障,档案馆(库、室)建设、档案抢救与保护、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档案合理开放利用控制等档案安全的各个环节。基础设施是硬件,制度规范是软件。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确保档案实体的安全,不损毁,不丢失;二是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不失密,不泄密;三是确保档案的完整齐全并尽量延长档案实体和信息的保存时限。从档案安全的性质上说,前两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都是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减少的,后者则是主观努力虽可延缓但最终难以阻止的。从档案安全的范围上说,前两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都是局部的、偶然的,后者则是全局的和必然的。从档案安全给予人们的感觉而言,前两者造成的损失是有形的,是可感觉到的,后者造成的损失是无形的,是人们感受不到的。
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的安全,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现实任务,是主要任务,是现在必须努力完成的任务;尽量延长档案实体和信息的保存时限,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历史任务,是长期任务,是需要今后努力完成的任务。实质上,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的安全,已包含有尽量延长其保存时限的意思。我之所以把后者单列一个题目,是因为我们实际抓安全工作时,往往忽视这个方面,认为只要档案及信息不丢失、不损坏,就是安全了,而对时间造成的无形的损害重视不够。另外,确保档案的完整齐全并尽量延长保存时限,不仅涉及到现有档案的安全,也涉及到今后档案征集、保管、利用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更具全局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工作。
如何建立档案安全体系?一是要靠制度保安全,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现实和发展需要的安全指标体系,制定确保这个指标体系落实的工作规范。包括健全和完善档案安全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要在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改中,增加档案安全保密方面的内容,使档案安全在档案法律法规中不缺位、有地位;要在档案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条文中,明确对违反者处罚的具体规定,并加大对违反者处罚的力度,也就是说要有硬规定、硬办法,使档案安全法规制度具备威慑力、约束力;要在档案安全法规制度的执行中,加强督促检查,规范工作程序,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切实对违反档案安全法规制度的人和事进行查处,使档案安全法规具有执行力、震撼力。二是要靠硬件保安全,建设完备的抗震、防盗、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虫、防鼠、防高温、防强光等基础设施。这里,主要涉及馆库建设和安全设施建设两大因素。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加强档案馆和档案库房建设,为档案建造一个安全的巢、坚固的家。另一方面,在档案馆重要部位要安装自动报警、自动灭火、温湿度调控、监控设施,没有条件的至少要配备灭火器、除湿器等简易设备,做到有备无患。
三是要靠工作保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因为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所以做好工作时确保档案安全的主要措施。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真正落实到位。要层层落实档案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档案安全保密承诺书,建立档案安全保密记录和严格的检查程序,确保各个工作环节中档案的安全保密,即使档案安全事故发生了,也可以进行追溯性检查甚至追回档案。
四是要靠科技保安全,采用先进的管理设备、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科学的抢救措施,尽可能延长档案实体的寿命,延续档案信息的存在。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可以弥补馆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弥补人们在安全保密方面的懈怠疏失,可以为档案安全加一道“技术保险”,从而进一步提高档案安全系数。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脸部识别、红外报警、磁条防盗、条码管理、水印防伪、电子文件封装、信息防火墙等一系列高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上述各项措施中,制度和基础设施是条件,是基础;工作是重点,是保证;科技是潜力,是方向。三者缺一不可。对档案人来说,条件的改善受制于经济水平和外部因素,只能积极争取,量力而行。工作是主要的,是安全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科技既要靠自己,更要靠社会力量。
4“三个体系”的相互关系
纵观“三个体系”建设,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基础、是根本、是最主要的,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的必要前提;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是目的、是意义所在、是衡量档案工作成效的标准,是档案工作的最终归宿;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是保障、是为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服务的,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和底线。“三个体系”是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限制,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在实际工作中,“三个体系”建设的进程,或许在某个地域、某个时期,其中一个体系建设速度(进度)优于其他体系建设,但不证明这个体系就能率先建成,就能占主导地位。孰轻孰重,还应从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从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去衡量,不能一跳而就,更不能顾此失彼。在工作中“三个体系”建设同时部署、同时落实,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不赞成把“三个体系”看作同等重要、或看作是需要付出同等力量去落实的认识和做法。因为这样看似乎逻辑完整严密,实际上并不符合客观情况,也不利于突出工作重点。
三个体系”建设就其功能地位来说,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就其工作量来说,是有大有小、有重有轻的。毫无疑问,在“三个体系”中资源体系是最重要的,是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和根本之策。它在“三个体系”建设中处于源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推动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有了完善的档案资源体系,才能建立完善的档案利用体系,也才有必要建立档案安全体系;抛开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大发展、大转变中应当紧紧抓住的关键环节,应当牵住不放的“牛鼻子”。这个抓住了,就等于抓住了机遇,赢得了主动;丢掉了,可能就会多少年赶不上,致使整体工作的被动和落后。我们讲安全高于一切,并不是就其逻辑意义上讲的,而是就其否定意义上讲的。即:安全虽不能保证资源建设和利用体系一定能做好,但“不安全完全可能毁掉资源建设和利用体系的成果”。这和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点相像。换句话讲,可以说安全是为了资源保持完整、服务更加到位,但不能反过来说资源完整和服务到位是为了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不能因强调安全而影响了档案的征集保管与开发利用,也不能因强调征集保管与开发利用而忽视了档案的安全。
第二篇:建筑业三个体系认证
建筑企业三大体系认证年审准备材料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关于“三合一”认证一年一度的认证机构的审核,企业应当准备的资料大体有:
一、管理体系的变更情况:
1、公司资质;
2、认证范围、产品、场所;
3、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方针、目标、组织结构。
5、关键岗位人员的变化情况;
二、体系的运行情况:
1、质量方针、目标完成情况;
2、过程控制情况和建筑质量情况;
3、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控制情况,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和效果的验证情况;
4、培训计划和培训实施情况;
5、设备维修计划和设备维修实施情况,设备日常维护情况;
6、对进入工地的建筑材料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情况;
7、采购控制情况、材料的运输、储存和交付的情况;
8、内外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沟通情况;
9、材料标识、环境标识、安全标识情况,包括现场准备;
10、应急准备和响应情况,包括应急预案的演练和效果的验证情况;
三、测量分析和改进情况
1、顾客满意度调查情况;
2、内部审核,不合格报告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和效果的验证;
3、过程和产品的监视测量情况,包括采购材料的验证、中间产品的检验、成品的检验;
4、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包括产品的第三方检测报告,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官方检测报告;
5、合规性评价报告,环境守法证明,职业健康安全守法证明;
6、如有增添的新项目,其环评报告、安评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
7、不合格情况的控制情况;
8、数据分析情况;
9、持续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施的情况。
四、资料准备,包括《文件清单》、《记录清单》、《法律法规清单》内审、管理评审等。
第三篇:三个体系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三体系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ISO9001、ISO14001、OHS18001体系标准是被世界多数企业所接受、是企业在开展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工作方面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论。
一、企业进行三个体系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企业进行三个体系的认证是世界性的趋势,是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高自身竞争的自觉要求,也是企业遵法守信、诚实负责的体现形式。通过体系的持续运行,可不断提升企业的各项管理水平。认证也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管理成本的增加。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而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的关系、将经济投入转化为效率提高是企业认真思考的事情。
二、成功保持体系有效运行的条件
企业要通过体系认证并不难,难的是能够真正按照标准要求去实施,并做到持续改进。要做到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率先垂范,离不开全员参与,离不开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指导思想,离不开将体系运行与日常管理相融合的工作思路。
三、体系运行前企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组织机构的优化。组织机构是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石,应按照高效的业务流程去构造组织的机构,并努力减少中间环节。在职能划分时既不能出现遗漏,也要尽量避免过多过深的交叉,更要处理好部门之间的接口。目前公司缺少一个能协调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集中处理各类信息、为各层次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致力于企业长远发展研究的机构。
二是能力、意识和培训问题。合格的人力资源是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保证。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企业应确定各岗位人员所必要的能力,提供培训或采取其它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并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使员工认识到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目标作出贡献。
三是程序文件的编写。文件化的程序文件有助于良好地运行控制,体系标准都 是通用的,如体将通有的要求与企业的具体活动、主品 服务特点结合起来是编写成功的关键。应充分反映 企业的质量、安全和环境等管理现状,不照搬照抄应派有与企业现有的管理基础相结合,不另起炉灶;应采用PDCA的过程方法,体现对人、机、料、法、环的有序控制。应成立一个由管理者代表直接领导的跨部门的工作小组,以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通。
四、重视体系的运行管理工作
体系建立起来之后,运行是关键所在。体系文件经过审批发布后各级部门和人员都应认真执行,并积极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不断提高运行质量,确保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管理体系既然是一种约束,就不能容许各行其事。
五、重视绩效的监视和测量
产品质量、工作绩效、过程能力、顾客及其它相关方的感受 的监视和测量是持续改进的基础,除了对产品质量的监视和测量工作,其余的我们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地过程的监视和测量,这可能会导致过程程保证能力的不足,势必将影响公司的履约能力。
第四篇:三个体系”建设与档案人才培养
三个体系”建设与档案人才培养
文章作者:赵鹏 来源:《中国档案报》
“三个体系”建设是档案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成果。“三个体系”建设目标的提出,第一次将档案工作推到了社会大舞台的幕前。档案不再仅仅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一些旧文件,而将会成为维系和推动国家、社会、民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求拥有一支思想可靠、业务精练、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档案人才队伍。档案人才是赢得“三个体系”建设胜利的关键因素。
加强档案人才培养是“三个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
不可否认,由于社会档案意识的淡薄,档案工作的实际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档案工作长期以来被边缘化,造成了档案人才引进及培养的先天不足。另外,从事档案工作比较清苦,交流进步慢,档案工作人员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上有着明显的失落感,使得档案人才的引进较为困难,同时又引发人才流失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管理档案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谁都能干,不需要多大的学问,因此形成对档案工作的矮化和自我矮化。事实上,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且发展很快的工作,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政治素质的要求很高,档案工作不仅涉及历史、文献、文字、管理、法律、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科学,还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及材料、信息、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美国,要成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必须要有硕士以上学历。
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重新认识档案”、“重新认识档案工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档案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纸质文件管理为重点、以保密和服务领导为中心的档案理论和价值观以及档案实践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档案形式多元化、档案服务大众化、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高速发展,档案数量将呈几何指数增长,管理如此浩大的档案,没有人才是不可想象的。在很多档案馆,一个管理着几万卷档案资料的科室经常只有1至2个工作人员,档案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影响了档案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水平提高。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档案形式和管理模式,新的课题不断涌现,如电子文件
管理、突发事件应对、网络安全利用、新载体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建设等等,都对档案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档案工作是千秋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档案长久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要求档案人才具备长远的战略目光、为历史负责的意识和服务民众的人本思想。“三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中,档案工作者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任务,关于“三个体系”建设的理论体系、国家政策、法规标准、实施模式、资金保障、技术支持方面等,都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而大多数档案工作者知识老化,参与档案专业理论研究不多,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思想上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守观念所约束,导致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在档案管理中的推广应用难以顺利开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力不从心,成为制约“三个体系”建设迅速展开的一个重要因素。“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的现实需求
专业结构需求。档案工作属于综合性的专业工作,需要许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方面的知识及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才。档案管理人员按职能分有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业务型人才;按学科分有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历史专业人才、法律专业人才等。“三个体系”建设需要多种人才的共同努力,一个相对合理的人才结构必须按其所承担的职能,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比例构成,应有懂技术、懂业务、懂管理的人员组成,使各个专业的人才都能适得其所,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在档案馆等业务单位,缺乏精通档案学、法律学及信息技术等方面高端人才的问题较为明显,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档案工作的规律,依法管理档案工作的自觉性不高,应对电子文件等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不利于“三个体系”的建设。
年龄结构需求。档案事业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事业,需要一支具有承前启后、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一个合理的档案群体结构应该是由各种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构成,做到“老中青”档案人才合理搭配,以获得档案群体的最佳效能,并保证档案事业发展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使队伍永远充满活力。青年和中年时期是一个人精力最充沛、记忆力最强、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合理的档案群体,应该坚持干部年轻化,各年龄段岁差合理配比,以保证整体创造力的稳步上升,防止人才同步老化,实现经久不衰的创造力。老同志社会阅历广,经
验丰富,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层次结构需求。现代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分为初级档案管理人员、中级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高级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三个等级层次。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档案学术带头人,但也需要日常档案管理人员和保障服务人员,不同层次人员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很多档案馆,相对大量进馆的档案资料,具体从事档案鉴定、整理、著录、利用服务、数字化、抢救保护等基础业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及现代化工作的快速开展,甚至出现滞后现象。
“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培养的要求
领导的重视和合理的规划。对于人才的培养,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并在制定各项政策、规划时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档案人才的培养上,应深入调研,制定档案人员群体结构优化的目标,分析现有的档案人员群体结构中人数、年龄、层次、素质等方面的搭配是否合理,能否形成互补的合理关系,个体是否能各得其所,是否有利于加强群体的整体功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部门合理的群体结构模式和优化结构方案,通过各种措施逐步实现人才结构的合理化。
创造良好的环境。档案人才的引进、留住和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物质条件、人际环境。工作环境上,要致力于办馆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其有一个舒适、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建立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用人制度改革,做到按需引人、竞争上岗、合理使用,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焕发工作热情、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物质条件上,应勇于面对档案部门物质待遇较差的现实,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不断改善档案人员的生活条件。人际环境上,要力求对所有工作人员在物质待遇、学习培训、工作安排、升迁晋级等各个方面都做到公平公正,在岗位安排上考虑把不同人员的素质特点和岗位特点相结合,抑制消极的因素,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强化自我造血功能。我们已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对档案人员来说,其知识结构一直处于相对稳定与快速变化更新的矛盾运动中。要真正有效地造就一批档案专业人才,必须强化自我造血功能,结合档案工作的实践需要,不断保持档案人员上
岗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与培训(尤其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不断地更新知识与观念,使其在知识结构上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自身素质上符合知识创新的需要,更好地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服务。“三个体系”建设对档案人才自我修养的要求
自觉努力提升自我修养,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档案工作者更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档案工作不是一个时代的事,而是世世代代的事,政治性很强。一方面要努力用党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树立严格的保密观念,充分了解保密的重要性,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坚持依法开展档案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真理,忠于历史,正确处理工作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外部关系。其次,应牢记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根本目标,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另外,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乐于奉献、忠于职守、踏踏实实地工作。
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就是要不断学习档案工作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档案工作的各项技能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具有一定的业务专长,能够独立开展工作。
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面对近年来档案工作出现的种种新问题,档案工作者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创新迎合档案工作发展的时代要求。
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基。早在2002年,中央就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并于2007年正式写入党章。2010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人才投资优先,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党和国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把握信息化和以人为本思潮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档案工作质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8月26日 总第2046期第三版
第五篇:细数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三个发展阶段
关于加快推进惩治和
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由反腐倡廉若干事物和要素相互联系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具谋划的科学性、结构的系统性、内容的整体性、思考的前瞻性、运作的协调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要素,即:从领导体制上,要落实党委抓惩防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从工作方式上,要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作用;从力量整合上,要形成反腐倡廉建设“两个合力”;从实体内容上,要坚持惩防并举,整体推进六项工作;从工作重点上,要紧紧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实现方式上,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从依靠对象上,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从工作措施上,要多措并举,努力取得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综合效果。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准确理解把握“五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必须坚持惩防并举、重在建设,必须坚持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关键词]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三个阶段;五项基本制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新时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证党的伟大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素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由反腐倡廉若干事物和要素相互联系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谋划的科学性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具有科学合理、系统配套和可操作性强的优势,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立足全党,着眼全局,针对不同时期腐败现象可能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谋划科学的工作思路,设定科学的工作目标,作出科学的任务部署,制定科学的政策规定,研究科学的战略战术,确定科学的实现方式,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结构的系统性
科学发展与惩防体系构建惩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局部、某一项措施、某一个手段,而是要建立综合的战略、实施综合的部署、运用综合的手段,连贯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具体来讲,从工作任务上系统治理,坚持惩防并举,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项工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从工作方法上系统治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惩防体系建设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工作力量上系统治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责任主体作用,发挥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作用,巩固和发展全党动手抓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局面;从工作措施上系统治理,综合运用科技、法纪、组织处理和经济处罚等多种手段,实现经济、政治和法律效果相统一。
3.内容的整体性
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监督、深化改革、从严纠风、坚决惩处六项工作是惩防体系建设的实体内容和工作支架,基本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既包括从严治标的措施,又涵盖着力治本的内容,既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强调从战略上整体推进。六项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相互促进,不可忽缺。它们有机统一于惩防体系建设之中,共同发挥作用。4.思考的前瞻性
惩防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根据不同时期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问题性质、影响大小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预见性思路。当前特别是深刻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等的阶段性特征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影响,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和变化,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路,运筹反腐倡廉建设各个阶段的任务,制定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5.运作的协调性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既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又涉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既涉及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又涉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各个部门的任务,必须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制定牵头单位与协办单位的沟通配合机制,完善执纪执法部门协作配合和跨区域协作办案机制,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和交流,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整体合力。综合思考惩防体系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了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一,从领导体制上,要落实党委抓惩防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党组)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担负着全面领导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政治责任。党委领导班子应该按照书记负总责、其他成员分工负责的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从工作方式上,要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作用。各级纪委既要积极协助党委(党组)抓好《工作规划》的落实,搞好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制定符合科学发展与惩防体系构建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贯彻落实措施,又注意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不包办代替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善于通过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推动《工作规划》的落实。
第三,从实体内容上,要坚持惩防并举,整体推进六项工作。全面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改革、从严纠风、坚决惩治,既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又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做到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四,从力量整合上,要形成反腐倡廉建设“两个合力”。一是形成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抓反腐倡廉的合力。各惩防体系各牵头和协办单位是执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措施的重要部门。牵头单位要结合本部门的业务特点,认真履行主抓职责,会同协办单位研究提出抓落实的具体措施,协办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二是形成纪检监察机关内部抓反腐倡廉的合力。纪检监察机关各厅室,要搭建工作沟通的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工作合力和实效。
第五,从工作重点上,要紧紧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围绕干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权力,抓住金融、财税、工商、环保、政府采购、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和部门,规范和制约权力行使,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以重点工作的成效带动全局工作的发展,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整体建设的推进。
第六,从实现方式上,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伟大事业,贯穿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之中。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既发挥服务和促进作用,又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
第七,从依靠对象上,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群众只有群众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同样只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取得反腐倡廉的最终胜利。在组织群众方面要深化政务公开,推进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要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信访举报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八,从工作措施上,要多措并举,努力取得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综合效果。运用法律、纪律、行政和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等多种方式,完善跨区域协作配合及防逃、追逃、追脏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的重要作用。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反对和防治腐败的有效做法,建立健全国际执法合作、司法协助和涉案人员外逃预警、遗返,以及涉案资产追回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整体效能。
二、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践和发展
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提出和发展,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体系提出阶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们党反腐倡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2003年9月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先后30余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有关问题。
2.体系细化阶段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战略决策,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搞好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确定惩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要素,把体系的要求细化、实化、具体化,推动全党抓反腐倡廉局面的形成。从2004年开始,中央纪委监察部组织开展了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理论研讨活动,组织起草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送审稿),报经中央党建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后,2005年1月,中央正式印发实施,勾画了惩治防体系的基本蓝图,明确了开展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原则、基本任务和相关措施。2005年9月,中央办公厅下发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2007年底前工作要点。2008年5月,又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3.体系实施阶段
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的部署和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要求,全面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突出特色,加强体系建设:一是学习贯彻《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印发了单行本,编写了辅导读本,制作了辅导光盘,印制了宣传挂图,开展了知识竞答活动。二是普遍制定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的《具体意见》和《实施办法》。三是进行了任务分解。中央纪委和各省(区、市)纪委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任务分解方案,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和惩处的各项任务,分解到中央和国家机关牵头和协办单位。四是整体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和惩处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五是加强督促检查。中央纪委监察部主要领导与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牵头、协办单位负责同志座谈,面对面研究问题,组织开展督促检查,推动工作开展。
通过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出现了“四个进一步”的发展势头:一是全党动手抓反腐倡廉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把惩防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全党动手反对和防止腐败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二是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各项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更加自觉地把反腐倡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去谋划和部署,把反腐倡廉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反腐倡廉的工作思路和方式进一步转变。更加重视从宏观上考虑和处理问题,更加重视系统治理和有效预防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惩防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进一步增强。各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认真履行职责,相互支持配合,推动了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系统治理、整体推进。
三、准确理解把握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认真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围绕党的伟大事业
围绕党的伟大事业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本经验,也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要自觉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适应,不断探索和拓宽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利条件,又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解决;要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使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加快建设法治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适应,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不断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改革是动力,创新是灵魂,改革创新是反腐倡廉事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惩防体系建设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抓住工程建设、房地产、土地批租、金融、干部人事、司法等领域和拥有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司法权的部门,深入研究治理的思路和对策,提出有针对性的新措施新办法,破解新难题,解决新矛盾,以扎实有效的工作,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各项任务。
3.必须坚持惩防并举
惩治和预防是反腐败斗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惩防并举,就是要全面坚持反腐倡廉方针,做到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既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又加大预防工作力度、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努力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只有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惩腐败行为,把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遏制住,才能为有效预防腐败创造条件;只有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重在建设,就是要不断认识和把握反腐倡廉规律,以建设性的思路、建设性的举措、建设性的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把加强教育与强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法律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把预防腐败的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之中,体现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之中,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条件、法制保证。
4.必须坚持统筹推进
从“体系”的角度统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就是要改变以往单项抓反腐倡廉工作的思路,由什么严重抓什么,转变为有目标、有系统、有方向、有规划地抓,转变为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六项工作共同抓,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统一于反腐倡廉的全过程。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阶段性任务和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既有战略思考,又有具体要求,既有长期性目标,又有近期工作安排,分阶段有步骤地向前推进,逐步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综合治理,就是要把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党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合力。
5.必须坚持突出重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易发多发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必须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确定工作思路和对策,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一是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加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做人;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等案件。二是要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是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紧紧抓住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腐败问题,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的改革,源头上治理腐败问题。四是要紧密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加强政策指导,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惩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中央纪委惩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