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古籍修复人员奇缺
我国古籍修复人才奇缺
中华民族文明史源远流长,有赖于文化典籍记录传播和保留了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典籍在文化传承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级图书馆、博物馆(院)、档案馆、藏书楼等共存古籍约3000余万册,其中1000余万册需要修复,而全国专业古籍修复人才总共不足100人,且绝大部分集中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其中这100人中还包括做临摹、拓片等工作人员。按照每人修复10万册古籍,以每天一册的速度计算,需要365天连轴转并持续工作800年,才能完成我国1000余万册古籍的修复任务。如山西省古籍总量约150万册,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在国家已公布的3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山西就有255部入选。此外除图书馆、博物馆、藏经楼等国家收藏单位外,还有大量古籍保存在民间。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认为,三晋古籍用“价值连城”四个字根本不足以衡量其珍贵价值。在150万册古籍中,有三分之一需要修复,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培训的专业古籍修护人员仅有10余人,面对50余万册等待修复的古籍,真是杯水车薪,谈何容易。因此,解决古籍修复人才奇缺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是古籍修复人员老化现象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的古籍专业修复人员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占我国古 籍专业修复人员的80%;50岁以上占30%,40岁以下的仅占20%左右。
二是人员配备不平衡。据笔者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量超过100万多册,善本30万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12 人;浙江省图书馆古籍藏量80多万册,善本8万多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8人;河南省图书馆古籍藏量50多万册,善本2万多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藏量11万册,善本5.7千册,配备古籍修复人员4人;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保存古籍30余万册,仅配备古籍修复人员10余人。
三是学历层次偏低。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11名古籍修复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36%,专业教育背景与古籍修复人员基本素质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针对如何解决古籍修复人才奇缺问题,笔者建议:
一、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古籍修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组织“古籍修复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古籍修复人才在保护文物、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优秀古籍修复人才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尚,使高技能古籍修复人才同科学家、工程师一样,受到社会广泛尊重。
二、加强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定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发展规划之 中,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纳入工作考核指标,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确保古籍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学历教育,为古籍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在有条件的高校设臵相关专业,招生时文理兼收,课程也要根据古籍修复的实际需要设臵,增设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矿物学、颜色理论等相关专业,教学任务均在四年内完成,学习期间必须安排至少半年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为此,可以考虑在一些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收藏单位建立实践基地,选择一些具有实际经验的修复人员开展实践教学,联合培养修复人才。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从事修复古籍工作的人员每年应该有一段时间参加常规在职培训。一方面培训更高一层的修复技术,另一方面传授最新的修复技术,以及国内外新的修复材料、设备、制度。这种培训也可以设臵为专题培训,每次解决一个专题业务需求,如修复档案的制作和实践、浆糊的提取与原料分析、纸张的取样及材料分析等。其中一些培训可以放在国家及实验室进行,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实际认识。
五、加强古籍修复学术交流。加强不同保护修复机构间的横向结合,包括成果的展示和技术与经验的介绍,不同修 复机构间互派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与培养,使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不同特点的技术形成互补促进的局面。
六、实施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制度可以给在职修复人员提供通过进修研究等环节晋升的机会,这将是修复队伍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对现有的修复人员,除通过进修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外,及时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化解职称评定对学历、著述的高要求对修复人员晋升的制约,使修复人员具有职业荣誉感、归属感。这也是保证队伍稳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七、适当提高古籍修复人员待遇。制定与古籍修复技能水平挂钩的工资制度以及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古籍修复技术岗位高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对有特殊贡献的古籍修复人才给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可把古籍修复人才在技术攻坚和技术改造中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提取一定比例奖励个人,提高古籍修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八、逐步建立古籍修复人才库。按照数量充足、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要求,建立古籍修复人才库。面向社会搜集古籍修复人才信息,充分发挥古籍修复人才在古 籍保护中的突出作用,做好古籍修复人才资源的储备与综合开发。建立市场导向的古籍修复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高技能古籍修复人才的合理配臵。
九、允许民间组织承担古籍修复任务。借鉴国外成功经 验,允许有条件、有资质的民间文化组织承担一部分古籍文物修复工作,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古籍修复工作安全进行。
十、加大对古籍修复工作资金支持力度。由于大量古籍收藏在图书馆中,与文物管理归口不同,造成国家重点投入资金的文物普查和实施的保护中很少惠及古籍文献。目前,国家每年用于文物保护方面的专项经费达 3亿元以上,而每年用于古籍保的专项经费却只有几十万元。许多图书馆古籍酸化破损严重,保护经费奇缺,修复人才匮乏,基础工作落后。建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古籍修复专项基金,加大对古籍修复资金支持力度。
第二篇:古籍修复浅谈
古籍修复浅谈
古籍修复是一门特殊的技艺,它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缜密的心思,更需要具有一定领悟和判断力。做为一名古籍修复工作者,应有医生一样的心态,破损的书籍就像病人一样。古籍字画流传至今,许多是破烂不堪,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以说,破损的古籍,如果遇不到好的技术工作者,宁可不修,也不能让人随便乱修,想做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你就得像医生一样,老老实实把病人医好,人家才会感激你,感恩你,永远不会忘记你。古籍字画遗流至今很不容易,多少代人的辛勤呵护,如果到了我们手上被毁了,所以说做古籍修复的人应持有你在做,天在看的概念。我们知道一件艺术珍品修复重裱,是要有技术熟练的人来操作才行。基本功不饶人,它也不会亏待人,这是自然法则,也就是古人说得天道。古籍修复应该是有继承,有发展。传统优势要坚持。我1977年跟随恩师毛俊义从事古籍修复工作,1979年参加文化部委托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为期6个月。在期间,受到上海图书馆赵嘉福等老师的指导。1983年赴江西省图书馆跟张世达先生学习古籍修复6个月,多名老师的指导、教诲,使我在古籍修复的路上受益非浅。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四十余年,修复书画1万8千余册(件)。为了多修复书画,我放弃了每年的工休假,放弃午休,我深知只有多干才能多学,才有经验,才对得起培养你的老师和关心你的领导。工作中我一直告诫自己,修复千万不能出差错,一定要认真,作一名修复古籍人员,不能靠嘴,而是以修复的作品说服人。下面我就介绍一些古籍修复程序和工作经验,目的是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为破损的珍贵书画通过修复再现其应有的价值,继续流芳百世。在修复前先把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包括书画的大致年代,材料的成分,破损的程度,前人修复用浆用料等,对修复的破损书画是洗,补,揭,托,脱酸还是用其它方法,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纸是修复书画的一个关键环节,几百年来造纸产地很多,造纸纺大小不一,各地造纸原材料多样。作为一个古籍修复人员,唯一的经验就是埋头大量修书,只有书籍拆开后,对着灯光、阳光照着看,反复用手摸,发现关键的地方,照下来,记录下来,类似纸张一对比,对今后配纸,纸张鉴定大有益处。平时收集有代表性的旧纸也很重要。染纸往往纸张的颜色是很难相匹的,这時就要对纸张进行染色,使之相配。染色所用材料常见有茶叶,墨,植物颜料等,做旧纸张染料我的观点是选用茶叶,加一丝墨染出的颜色十分自然。橡椀子(栗子壳)染出的效果也不错,而且还不用花钱,每年10月份后到处都有栗子壳,捡起晒干收起来,用時根据需求放到容器里煮,达到需要的色为止。做为一名修复人员,必须要有高超的染色技艺,既使有女娲补天的神功,也必须先炼取补天所用的五色彩石。染纸的方法有多种,浸染,刷染,拉染等,到底用哪个方法,无听谓,根据数量的需求而定。洗在冲洗前务必要判断书画的纸质成份,纸张的松与紧,手工纸还是机械纸,以及受损的程度,要逐一用心调理,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对于冲洗我个人认为破损书画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冲洗这到程序,虽说用沸水冲洗后作品是美观漂亮了,但是纸质更受到了大的损坏,我们知道许多珍贵的古籍,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在用纸方面无法选择,这些珍贵文物保存今天实属不易,如果一定要冲洗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修复前修复后揭一般指前人装裱过的书画,经过了若干年,作品受到了潮,霉变,虫蛀鼠咬保管不善等,这类作品必须要先揭去覆盖作品反面纸后才能修复,揭是一门细心活,书籍揭裱较容易,但字画的揭裱较为复杂,现在书画装裱常规是拓一层,覆两层。纸质也好判断,揭起来容易,先二后一就行了。但遇到古字画揭裱,就不可以一上手就揭,而是要认真研究后,备好若干套方案才可动手。首先我们对古纸研究是薄是厚,先从空白的边角下手,心中有底然后开始,手上揭、揉、搓、捻的技法运用有数,如遇到破碎酥脆的书画,就必须要在裱案上铺一层白皮纸或白绢,防止出现揭托后起不了身的危险。揭古画一定要细致耐心,因为前人用浆材料我们不清楚,经过几次修复装裱也不知道,这些只有在揭的过程中才明白,所以在揭前备好若干方案,加之你的娴熟技术就可以缓缓渐进,揭時遇到情况就可迎刃而解,作品揭裱成功后,实际上我们也从前代从事这行的前辈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总结一下,对今后工作十分有益。修复前修复后唐寅书画碎片修复前唐寅书画碎片修复后补修补古籍书画,首先要查看,分析原有作品的年代,材料质地等,然后选择与需修复相关的纸张材料,如纸张的厚薄,纸张纹帘的宽窄,纸张的颜色,使之相配,我七十年代跟师傅学习時,要求是很严的,不是特别腐朽纸张的书籍,补纸周边是不允许超出一根头发丝宽的,后来学修复古旧字画就更严了,修补后的地方达结之处是不照灯光,不可轻易看出。只有这样补上去的纸才能和原作合得天衣无缝,使人难以看出修复后的痕迹。这也是一个修复人员应有的基本功。修复前修复后修复前修复后拓古籍一般不主张拓,但遇到腐,脆化严重的等无法修补,不得不采用拓裱。在拓裱前一定要审视,遇到容易褪色或晕色的书籍,需要在浆糊里加些胶矾,或在容易脱色的地方在背面刷上淡淡的胶矾水,待干,然后再拓裱,这样就可以控制掉色。如遇到化学墨汁,朱砂等情况,可采用先把要拓的书籍用纸包好,然后再用塑料袋包一下,放在蒸锅里热蒸,根据情况一般水沸后约30分钟即可,蒸時人不可离开。拓裱方法有三种,直托、飞拓、复托。在这里强调一下拓裱碑帖,拓裱時要注意字迹的原有皱纹,要把每个字体刷凸突出来,以免字纹走样,切不可刷平,应是纸平而字凸出。黏结书籍的修复所谓黏结书籍,常指墓葬出土的纸质文物,因墓葬年代己久,倒塌陷落使肉体等杂物腐蚀到书籍上,书籍受到这些侵蚀天长日久黏糊一起。这类书籍现在公共图书馆己很难见到,公共图书馆保管条件好,加之几代人的修复,几乎己见不到特别严重的黏结书籍,现在要想修复这类书只有民间(因为盗墓者近年来开始关注纸质文物的价值)。举一案例:八十年代末期南京一烤鸭个体户买了银行发行的贴水债券五万元,收藏房屋的瓦下,当时住的是平房,瓦下都要铺油毛毡防漏水,多年后由于南京天气热油毡全烤化,柏油和债券黏糊在一起黑乎乎,那時五万人民币是大数额,这下把烤鸭户急得到处找人修,我馆领导知道后找到我,问能否接修。过了几天,卖烤鸭的老板带着部分债券来到南图,当年我的技术远不如现在,不敢保证质量,只能大家一起到银行和行长商量,修复后每张达到什么程度认可,银行行长说,每张债券正反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就行,馆长看着我,我说前后几张没有十分把握,其它应该可以解决。(可这事到今天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当年我才三十出头,愣头青。债券每张面值20元,共2500张,也敢接。)回来后压力大了,参阅的大量资料,揭前要做大量的试验,最后采用热蒸、水泡、冷冻、机油加热等多种方法,应该说当年使尽了所有方法,修到几天后,终于在实践中找到了很好的方法,最后2500张债券圆满修好,大家都很开心,领导把此事告诉原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江书记听了此事后,用毛笔写了“妙手回春”四个大字让领导转给我,一生中能遇到一个好领导,好伯乐不易,所以说对这样的好领导,我们一个修书匠一生的付出都难以回报。修复前修复后修复前修复前修复后脆化书的修复严重的脆化书即一碰就碎,对于这类书修补、只能先脱酸后修复,否则越修越破。其实关于书籍脱酸,对从事古籍修复的老同志来说已不是问题了,为何至今得不到推广,关键是脱出的污水一时无法解决,古籍线装书脱酸,量小污染少,而关键是大量的民国文献,机械纸浆含酸重,我曾做过试验,如同时脱几十册文献,先后估计需几吨水方可把酸脱尽,这些脱出的污水怎么处理是重要问题,我多年来咨询了很多科技公司,由于成本问题都无法推广。民国文献大量都存在酸化,确实急需脱酸处理,但民国文献的市场价值又不允许投入大量的资金去修复,简单的说,如一本民国文献200页左右,其脱酸成本超过人民币5元,市场都不接受,所以说目前珍贵的文献先处理,如想大量处理,也只能采用喷雾控制,维持现状,不再继续酸化,选用药剂,必须对人体无害,这是一个修复人员的必备品德。修复前修复中修复中修复后脱酸中脱酸后书砖、书饼的处理接到书后,不要硬揭,否则越揭越破,最后无法修复,首先慢慢地是从书背的中间先用针尖插进去,放入水中浸泡,因为书籍的中间一般纸质受侵较少,纸质较为牢固,水进去后进行热胀冷缩处理,很快书籍就可一分为二,一定要标注正、副页码,这样处理起来又快又简单,即使碰到再难黏结的书籍,也就是前后几页,稍为花点功夫修复即可。修复前修复后碎片书籍的修复当接到这类书籍时,首先准备大量纸盒,分类处理,修书的人都知道书籍的天头、地脚、中缝、后背等,按各自秩序分开装盒,如遇叠在一起的先不需分开,到时按顺序修再揭,这样不会乱,差错也克服了,如遇鼠尿等水渍差异等,也把它们归类,开始的第一页难拼,只要完成了一页,下面就简单了,拼接时,碎片一开始用稀浆粘住,浆一定一定要稀,为后面如果错了移动,揭了重新拼接,热水一浸就能移,如浆厚了揭不开,那就越修越坏了。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以上展示的部分修复书籍,只是对关心帮助我的领导和同事们的感激,更是我从事古籍修复四十几年来对恩师的回报,作为一个手艺人、老前辈的传统,一支浆笔闯天下的精神一定要学,用修复的作品说服人,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修书匠人。作者简介:杨来京,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
第三篇:重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2
正文„„„„„„„„„„„„„„„„„„„„„„„„„„„„„„„„„„„„„„„2
一、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2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
三、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的问题„„„„„„„„„„„„„„„„„„„„„„„„„3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3(二)技术发展的问题„„„„„„„„„„„„„„„„„„„„„„„„„„„„
4(三)修复人才短缺„„„„„„„„„„„„„„„„„„„„„„„„„„„„„5
四、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6
(一)在意识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社会地位„„„„„„„„„„„„„„„„6
(二)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6
结论„„„„„„„„„„„„„„„„„„„„„„„„„„„„„„„„„„„„„„„„7
注释„„„„„„„„„„„„„„„„„„„„„„„„„„„„„„„„„„„„„„„„7
参考资料„„„„„„„„„„„„„„„„„„„„„„„„„„„„„„„„„„„„„„7
重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古代文献书籍的修复与保护无疑也是被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古籍修复行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论述,认为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古籍修复 保护 人才
引言:中国是书籍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有实物可考的古籍依时间顺序经过了龟册、金文和石刻、侯马盟书、简策、帛书等阶段,后因造纸术的发明使书籍找到了最适宜书写和印行的材料,纸制书籍的时代终于到来并延续到现在。中国书籍发展的漫长历史无疑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各类书籍的数量难以计数。作为文明的载体,书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况是源于古代的古籍。伴随着古籍的留存,古籍修复行业作为一种传统行业同样流传至今。有理由推断,在东晋时就有了古籍修复事业,至今
①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古籍修复事业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它使许许多多即将消亡的古籍得以继续发挥其文献和文物的作用。因为虫蛀、鼠咬、污垢、霉烂、焦脆、水湿等原因以及古籍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历史上很多古籍没能流传下来,古人对此曾有“十不存一”的感慨,但若没有古籍修复行业的产生,恐怕流传下来的古籍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
一、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
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据国图举办的“善本特藏汇报工作展”上给出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约有3000万册,其中大部分残破情况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2008年也曾表示:“据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献收藏单位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籍的数量在2700万册以上,而这仅仅是个保守的估计。我认为数量至少在3500万到4000万册以上。除了国家收藏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献收藏单位以外,民间还有大量藏于个人、寺庙。”② 然而在这严峻的形式下,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全国从事的古籍修复的人才数量不足100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
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古籍本身的寿命缩短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家图书馆将上世纪60年代和06年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也就是说,经过40年时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PH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植物纤维素是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它发生酸性水解即古籍纸张的“酸化”现象,其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这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且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古籍纸张将全面脆化,纸张一碰就可能变成粉末,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在时间、人才、工作效率等种种因素冲突的形势下,古籍修复行业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起来。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7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深刻阐述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中说,我国古代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古籍的保护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表明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从以上所阐述的古籍保护的现状上来说,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诸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等问题。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这表明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三、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的问题
古籍修复行业地位的日益提升使得其发展历程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包括了资金投入、技术发展和人才短缺等问题。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先说资金投入问题。要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相应的硬件投入是必须的。然而,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图书馆的条件非常有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顶尖图书馆,国图十分重视古籍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其专门提供了3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以供古籍修复工作所用。这样的工作条件在内地已经可谓是凤毛麟角的了。然而即使这样,国图也仍然会时常碰到场地、人员工资以及材料费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许多新的科技手段的引进在提高了科技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设备和人力资源的资金负担。举例来说,很多特藏古籍的“脱酸”工作刻不容缓。国外有一种“纸张脱酸”的技术,这种方法能在不破坏原生态的情况下延缓书刊寿命,但其一套大型设备的引进就需要几百万的投资,所有材料也需进口,每处理一公斤的书籍的花费估计约需20美元。且大型设备及其辅助设施的安置还需要近400平方米的场地。这样昂贵的成本令人望而却步。古籍杀虫问题同样受到一定制约。国家图书馆目前采用低温冷冻杀虫法,所有图书在入库前都将在零下22℃到零下25℃冷冻7天左右。然而国外一般藏书馆室内的温度是0℃至4℃左右,以国图的条件只能借助空调,降低1℃投入的成本都相当巨大,更糟的是,空调只有在上班时间才启动。③国有单位尚且无法解决这种资金问题,更别提民间的修复工作室了。这种种问题显示,若无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古籍修复工作的发展将会受到相当的制约。
(二)技术发展的问题
技术发展问题可与人才问题一同讨论。传统修复技术无疑是我们国内古籍修复工作的基础。作为传统技艺的古籍修复工作是相当繁复的。首先,修复工作者对材料就需要有相当的了解。材料的种类分辨、仿旧和染色以及制糊的传统工艺就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再者,古籍修复的基本程序有:点收、制定修复方案、备料、拆书、书页修补、封面封底的修复和重制、装帧、检查和验收、交付。而其中书页的修复一个程序就包括了去污、配料、连接书页开口和破损补缀、糟坏书页的裱补、粘结书页的揭补、书页补字等多个问题。每一个问题还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手段。经过修复程序的古籍书页还需要进行装帧,而装帧的基本技术包括了折页、配册、敲书、衬纸、接书脑、加护页、齐栏、压实、草订、裁切、打磨、包角、加封面封底、打眼、穿线、贴签、写书根、加函套等十多道工序。这还仅是基本的程序,善本、珍本古籍的修复还有更多特殊的要求。面对这样庞大复杂的工作程序,无怪乎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人才的缺失,决定了工作和技术发展的滞后。
当然,长时间以来,技术发展的滞后并不代表停滞不前。上文已经提到,国外已经产
生了类似“纸张脱酸”等先进而方便的技术,但由于内地尚无足够的经济实力而无法引进。然而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国内的修复技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发展的。现代科技的应用创造出了多种用于古籍修复的有效手段,如远红外、微波和真空冷冻三种干燥技术,二醋酸纤维对口粘接技术、丝网加固技术等,各种修补机械也应运而生如档案修裱机和纸浆修补机等。这无疑成为古籍修复工作的强大助力。
(三)修复人才短缺
科技手段的增加并不能解决古籍修复行业的根本问题,人才短缺才是其中的关键。现在的形式总地来说是国内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缺少年轻血液输入,面临人才断档。据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介绍,我国目前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只有百余人,而且多数已年过半百。而且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全国不足100名的古籍修复从业者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40岁以下的不到1/6。尽管这批人目前看来正值壮年,但这么多年没有新丁加入,如果持续下去,不出十年,眼下的青黄不接就要变成人才断层和空白。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师带徒”的形式来进行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目前,设置“古籍修复”这一专业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在全国,只有少数几个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该专业。然而从事古籍修复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广阔的知识面,以古籍知识、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古籍版本知识和图书馆学知识为基础,还需了解一些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以识别纸张质地,从而拥有能够针对特定的古籍设计特定的修护方案的能力,而掌握这些知识需要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其学历起点应在大专以上。与国内的情况相比,国外的人才资源显得相当优渥。英国几所重要高校,如伦敦大学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等都设有古籍与文物修复专业,隶属于美术系。学生本科毕业后只能取得“准入资格”,随后需跟随一个工作团队以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回学院攻读研究生,取得研究生文凭,才有资格正式成为一名古籍修复人员。埃及同我国一样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该国的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专门开设四年制本科的古文物修复专业,并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该专业的学生大
一、大二时必修化学、历史、物理和生物等基础课程,大
三、大四时则参加实践和具体的修复项目。目前,开罗大学每年招收500名古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应考者盈门。
相比较下,为什么国外同行业先进技术手段的发展远远赶超我国也就有了答案。不仅
仅是人才数量,人才素质的差距也成为我国古籍修复技术无法快速进步,行业无法持续顺利发展的障碍。
那么,为什么古籍修复的年轻人才会如此稀缺呢?待遇问题和国人长久以来对这一行业的认识是关键。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古籍修复人员仍停留于传统的“修补匠”的层面,社会地位不高,待遇欠佳,就业不理想,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高层次的人才宁愿选择更加大众化的专业进行学习。即使与关系相当密切的书画修复行业相比较,古籍修复人员的待遇也有相当差距。甚至有从业者坦言,修书只是兴趣,若以此为业恐怕维持生计都有问题。而那些已经毕业于高职高专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此现状,各大高校不愿开设该专业也是有理由的。在高校里都没有相应专业的学习,那又何来高素质、大批量的年轻的专业人才?这显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
古籍修复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解决以上问题,这其中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非常重要,而人才问题是重中之重。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意识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国家需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加强宣传和教育,使普通民众能从思想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地位,不再认为古籍修复工作者只是处于“修补匠”的层面,而应更加重视他们的工作,更加了解他们的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古籍修复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值得尊敬的,从而让更多的人以从事这一行业为荣。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强对古籍修复行业的资金投入,并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待遇,充分满足从业人员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杜绝老一辈古籍修复从业者口中“若以此为业恐怕维持生计都有问题”的情况继续发生,使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才愿意投身到这个工作中来。
(二)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国家应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广大的高校中尽可能多地开办相应的修复专业,除了开设传统技艺的专业课程并补充图书馆学知识、古籍知识、古籍
版本知识、历史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外,还要为学生设置化学、历史、物理和生物等和修复工作相关的基础课程,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应为该专业设置除专科、本科外更高层次的深造空间,比如研究生、硕士等,以实践经验为升学标准,使学生能够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地在不断的学习钻研中拓宽未来的修复工作者的知识面,从而更好进行古籍保护工作。针对在职的修复工作者,国家和各地政府已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以江苏为首的文化大省受文化部委托,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以各古籍收藏单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在职员工培为训对象,并规定学员学习期满返回原单位后必须在古籍修复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这无疑是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素质,从而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结论
自1950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禁止珍贵文物的出口的管理办法后,国家从政策上开始重视文物保护的问题。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在此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作为文物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伟大文明的载体,也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的修复和保护理应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然而现有的修复保护力量与目前古籍受损的数量和严重程度极不匹配。在国家政策鼓励的情况下,目前各地古籍修复中心陆续出现,如南京中友古籍保护修复中心、南京莫愁文献修复中心、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等。但总的形势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好转。在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古籍修复行业的发展繁荣必要需要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从物质和思想上积极要求支援,不仅要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高质量人才的不断供应。人才是一切行业发展延续的关键,古籍修复行业同样如此,只有做好了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相关工作,才能期待古籍修复的严峻形式能够转危为安。
注释
①:肖晓梅 韩锡铎 《古籍修复——绵亘不断 继往图新》 《北京观察》2007年05期 ②、③:《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刻不容缓》 北京科技报专题 2008年07月 http://tech.sina.com.cn/d/2008-07-07/11032308093.shtml
参考资料
[1]李志琴 张斌 《10万古籍1人修 专业古籍修复人才后继乏人》 《解放日报》2006年4月
[2]朱赛虹 《古籍修复技艺》 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潘美娣 《古籍修复与装帧》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第四篇: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和修复技术.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和修复技术 引言:近年,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环境问题日趋 严重, 尤以水污染的形势最为严峻。其中大量未经处理或未达到一定排放标准的 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无序排放、有毒液体的泄漏、生活和工业有害固体废弃物的随 降雨入渗, 致使我国地下水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十多年来,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 高度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 各大流 域的水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我国的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 多个河流和湖 泊的水质与规划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水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 发展,而且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对地下水污染的 治理和相应技术的开发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⒈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地下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地下水水质研究
地下水水质研究是地下水污染研究的重要部分, 我国对地下水水质的研究集 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污染物控制指标及水质标准的修订, 另一方面是水质评价 方法的探讨和改进。
1.1.1污染物控制指标及水质标准的修订
我国对污染物控制指标的研究始于 1949年以后,主要反映在水质标准的颁 布和不断修订上至今,我国已经颁布执行的地下水水质标准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等。
1.1.2水质评价方法的探讨和改进
水质评价可以较好的反映地下水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 水质评价方法是地下 水水质评价的工具和手段,由于水体污染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对于地下水水质评 价至今仍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评价模型。目前常用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有单 因子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我国传统的水质综合评价方法是 GB/T14848-1993推荐使用的内梅罗指数法。近年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地下水水质评价
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提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和模型, 主要有基于模糊数学的模 糊综合评判法、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聚类法、灰色关联度法、基于数学计算 机模型的 BP(误差反向传播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 GIS 的评价模型、多 元线性回归模型、逻辑斯谛曲线 LOG 模型以及基于理论分析的集对分析法物元可 拓法等。
1.2地下水污染调查的研究
地下水污染调查是地下水污染研究的基础我国目前在调查内容和调查技术 上都有了一定的进展。
1.2.1地下水污染源的调查研究
污染与污染源有着必然的联系, 地下水污染源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人为污染 源和天然污染源两大类。按其分布形状又可分为点源线源和面源。按来源划分为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固体废物源及高尔夫球场、养殖场、排 污河流、加油站、污水处理厂等其它源四类。目前我国对地下水污染源的研究在 认识程度和研究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的深入, 不断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源的类型强度 和空间分布特征的认识及其对地下水影响程度的分析, 对地表污染水体的分布规 模利用情况及水质状况等也做了详细的调查。
1.2.2电法勘探应用
近年来, 国外的大量研究和试验表明, 电法勘探可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水污染 的调查研究。应用不同的物探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一是利用电阻率法可以 圈定地下水污染范围, 可以进行海岸环境下的地下水勘察;二是利用电磁法可以 探测导
电的羽流的流向及状态, 圈定地下水污染区;三是利用频谱激发极化法探 测有机学污染,还可以根据不同目的而采取相应的物探方法。
1.2.3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
随着国际上对毒害有机物的普遍重视, 我国相关部门的科研单位及高校研究 人员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逐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政府加大了地下水有 机污染调查与研究的投入, 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危害已逐步得到重视, 地下水有机 污染的调查与研究将成为今后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
1.3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污染途径研究 1.3.1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价研究
地下水污染风险是指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由于人类活动而遭受污染到不可接 受的水平的可能性。最早的地下水污染风险可以追溯到 1968年法国学者M arjat 提出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仅从含水层的自然属性条件(土壤、气象、水文地质 等出发,称为含水层固有脆弱性或者含水层的防污性能。20世纪 80、90年代 针对面源污染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问题, 研究者认识到地下水本质脆弱性污染负荷 与污染风险之间的复杂关系, 因此, 将污染物的特性和一些人类活动因素纳入到 地下水污染风险的研究体系中, 含水层的特殊脆弱性评价形成也称为早期的地下 水污染风险评价。截至目前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评价模型 和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各国研究者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
1.3.2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是以风险度作为评价指标, 把地下水污染与人体健 康联系起来, 定量地描述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大小。地下水污染健 康风险评价是在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水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 关于水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也越来越受重视。目前国内的地下水污染健康 风险评价是在国外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基于保护人类健康的考虑, 以地 下水质量标准和风险评价的健康基准值为基础客观科学地量化地下水污染对人 体健康的潜
在影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风险评价四步法。最初主要集中于对地表水 或污水回用的评价评价的污染物主要是无机物和金属污染物随着对地下水有机 污染物认识的加深地下水无机污染物的研究也在逐步加大。
1.3.3环境同位素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勘测、地下水运动规律研究、地下水污染分析、坝堤渗 漏测定、地表水来源及组成分析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地下水 的先进技术手段。同位素有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存在放射性 衰变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定年作用和标记作用。20世纪 80年代同位素 水文学在我国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同位素水文地质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 20世纪 90年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同位素在 地下水中的应用向更高层次发展。综合分析, 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技 术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理论和方法研究比较系统、研
究案例非常丰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有机污染的单体同位素技术 CSIA 的 机理及应用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1.3.4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研究
地下水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包括数学模型的研究应用及模拟实验研究两个 方面, 地下水污染的数学模拟研究各种溶质的浓度在多孔介质中的时空变化规律, 较好地定性或定量地预测含水层中污染物现在或未来的分布状况。目前对地下水 水质模型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水平, 相应的数学模型也日趋成熟, 主要的地下水质 模型有对流-弥散模型、随机模型和黑箱模型。目前, 我国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 模型方面的研究在模型探讨及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污染物质的迁移、模型 中模拟参数以及溶质迁移的机理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开展了大量的工作。1.4地下水污染监测研究
地下水污染监测是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由 一个国家级监测院、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 和 217个市(地 级地质
环境监测分站组成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体系;随着环境监测指标的不断增 加和监测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 监测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监测井从传统的 混合式的地下水监测井逐渐向分层采样、分层监测为目的的监测井发展;地下水 监测网的建设工作也在逐步的扩大, 建立了由两万多个监测点组成的地下水监测 网络, 陆续建立和完善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库。自动化监测水平逐步提高, 部分 省市通过安装地下水自动检测仪,实现地下水的在线自动化监测。
2地下水修复技术
目前, 随着地下水污染事件的不断发生及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地下水污染 修复技术在大量的实践应用中得到了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较典型的地下水污染修 复技术已经有十多种。
2.1物理法修复技术
物理法修复技术指技术的核心原理或关键部分是以物理规律起主导作用的 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水动力控制法、流线控制法、屏蔽法、被动收集 法、水力破裂处理法等。
2.2化学法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的化学修复技术指技术的核心流程使用化学原理的技术, 归纳起 来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有机粘土法和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
2.3生物法修复技术
所谓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生物(植物、微生物和原 生动物 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处理技术。现在发 展起来的主要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2.4复合法修复技术
复合法修复技术是兼有以上两种或多种技术属性的污染处理技术, 其关键技 术同时使用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中的两种或全部。如渗透性反应屏修复技 术同时涉及物理吸附、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等几种技术;抽出处理修复技 术在处理抽出水时同时使用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注气-土壤气相抽提技 术则同时使用了气体分压和微生物降解两种技术。一般认为。几种原理并列性较 强的技术才能被称为复合技术。
3结论
综上所述,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地下水污染形势, 地下水污染防治迫在眉睫。必须进一步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制度建设, 加大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投入, 将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起来,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虽然我国的地下水污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 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应大力关注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适合 本国国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使地下水污染研究工作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五篇:鲁迅吴湖帆也常找大师“修”书|古籍修复
鲁迅吴湖帆也常找大师“修”书|古籍修复
盛宣怀档案修复前后(上海图书馆供图)
明代周嘉胄所撰《装潢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论述装裱的专著。其中记载:“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虽然论述的是古画装裱,然而道理相通的是——好的古籍修复师便是书籍的良工,“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由来已久,但古籍修复行业并非从来就有。古籍修复一开始依托于古籍装订而存在。据一位从事古籍修复的老专家介绍,明清时期宫廷有专门的裱褙臣负责书籍装订,书籍发生破损,也由裱褙臣负责修补。明末清初,随着书籍的普及,书籍在使用中发生破损或在保管中出现问题,修书需求日盛,“古籍修复”便作为一门行业被单列出来。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不但要熟悉历史上各个时期典籍的版本与装帧形式,还要了解各个时期典籍所用纸张及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操作中,更需要有娴熟的技艺。修复一本典籍往往涉及诸多工序,一招一式皆有其规范与标准。业界公认古籍修复有南北派之分,北派代表为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中国近代古籍修复大师张士达;南派的代表人物为当时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专家曹有福,刻碑圣手黄怀觉等。这些古籍修复大师在解放前均为个体户,如张士达为北京琉璃厂的书商,曾为鲁迅、郭沫若、冯友兰、郑振铎、李一氓等先生修过书;黄怀觉为海派画家、收藏大家吴湖帆的专职修书艺人,穿梭往来于吴湖帆、刘海粟、张大千、齐白石等画家群体间,成为他们的座上宾。
黄怀觉为海派画家、收藏大家吴湖帆的专职修书艺人 1956年公私合营,个体户全部由国家接收,张士达经赵万里介绍进入北京图书馆;黄怀觉经吴湖帆引荐给顾廷龙进入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后四馆合并为上海图书馆)。曹有福原为苏州大户人家修书,后进入上海图书馆,因年事已高,进上图没几年便退休了,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几乎未留下片纸只字。解放初期,全国仅有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有专业的部门从事古籍保护和修护工作。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成为解放后全国最早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成为全国各省市藏书机构古籍修复方面的主要骨干力量。有迹可循的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至今不过三四代人,然而不管顺着哪条脉络追溯,近代古籍修复技艺的源流都绕不开张士达。从学徒到“国手”大名鼎鼎的北京琉璃厂在清初是各地进京赶考的举人们的聚集地,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和文化街。各地书商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藏书。一些破旧的教科书、读物流通到市场,由小作坊老板操刀修补后,可继续上架售卖;一些比较上规模的古书店则有一两个伙计专门负责装裱修补。他们修书的目的不是讲究质量,而是要求书的外表干净、完整,以卖得更高价。也有一些奸诈书商,谋求暴利,将一套线装书,修补的时候里边多衬纸,将四册书拆分成八册,这可能就是初级的修补。国图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古籍修复北方代表人物张士达就是从琉璃厂的古书店里出来的学徒。据张士达的关门弟子,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邱晓刚介绍,张士达(1902-1993)十六岁时就到北京琉璃厂肄雅堂古书店做学徒。肄雅堂开设于清光绪年间,是京城装裱修复最负盛名的古书店之一,除收售古旧书籍外,还装裱修复碑帖、书籍、字画。张士达在肄雅堂古书店学徒三年,满师后又在那里干了四年。之后自己开办了一家古书店营生。因身怀修书绝技,在经营古书店期间,不断有文人雅士慕名而来找他购买、装订和修复书籍,比如鲁迅、郭沫若、郑振铎、冯友兰、赵万里、李一岷等。张士达与赵万里私交甚好,每次收到好书,都会留着请赵万里先过眼,赵万里亦非常欣赏他。1956年,北京图书馆欲寻访书业中装订技术高超的人士到馆里任职,时任北京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的赵万里就将张士达引荐到北京图书馆。“据先生回忆说,赵万里先生说开始只知他懂书,可后来看到他装修的金镶玉后,才知道他书修得也特别好。北图的宋、元版本的修复和装订工作,当时都由赵万里先生指名让张士达先生做的。”邱晓刚说。过去修书不像现在注重修书档案,所以目前已经很难搞得清楚哪一本是张士达修复的。不过据邱晓刚介绍,南京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蟠室老人文集》是目前世上唯一的一本明确记有修复者姓名的古籍,也是一本明确记有张士达大名的海内外孤本。
南京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蟠室老人文集》是目前世上唯一的一本明确记有修复者姓名的古籍。CFP 资料同时期的上海图书馆聚集了另两位国内顶尖的修复高手,一位是曹有福,他实际上是古籍修复南方的代表人物;另一位是黄怀觉,在南方以刻碑技艺著称。关于曹有福的资料现在只留下只言片语。据曾经师从张士达、黄怀觉的原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赵嘉福介绍,“这位老先生(曹有福)是苏州人,我1961年进上海图书馆的时候,这位老先生年已古稀,是苏州一户人家专门推介过来的,1950年代进馆的时候就已经超过六十岁了,所以图书馆不能把他作为正式编制,算作特聘人员。但是很可惜,因为’文革’之故,关于这位老先生的宣传不多,他的个人资料都没有保留下来。”与张士达类似,黄怀觉(1904-1988)亦是学徒出生。他十三岁就到苏州徵赏斋碑帖店当学徒,六年满师时,他已学会刻字、拓碑裱帖、抚拓钟鼎彝器等一手好技艺。据黄怀觉的儿子黄昌午介绍,父亲满师之后曾替南通的实业家张骞刻过碑,后来来到上海在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家里专职为其修复拓片,一直工作到解放前夕。“吴湖帆家里堆满了各种珍贵的书画、碑帖、古籍,我父亲在他家里主要修复拓片,拓、刻、裱都做。”“张大千、吴湖帆、刘海粟三个才子他们一直来往的,刘海粟住在复兴路512号一幢小洋房,吴湖帆住在嵩山路88号,很近,十几分钟就到了,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所以这些人我父亲都熟识的,除了吴湖帆,我父亲替刘海粟、张大千、陆俨少、王伯敏等都刻过碑。”黄昌午说。解放以后,因为公私合营,吴湖帆不好再用工,就把黄怀觉推荐给顾廷龙进入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后四馆合并为上海图书馆,黄怀觉就到上海图书馆来工作了。从张士达到曹有福、黄怀觉,从学徒到个体户再到进入公家单位谋差事,老一辈手艺人几乎都走过相同的发展路径。也因为这拨老先生的充实,解放初期,只有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有专业的部门从事古籍保护和修护工作。南北派别之分古籍修复作为一门传统技艺,过去一直采取的是师徒相授的沿袭方式。师父怎么修,徒弟学到手就怎么修,跟哪个师父就学成哪个样。好在不管是南北派之别,还是不同师父的修复习惯之别,都只在具体手法上有所差别,“整旧如旧”的原则一直是古籍修复的最高境界,亦是文物保护领域的共识。据赵嘉福介绍,古籍修复的南北派之分,不代表南北的水平有高低之分,主要是根据南北方气候地理环境不同,造成它们在操作顺序、修复手法上有所区别。比如北方因为气候干燥,古籍风化、焦脆的情况就比较多,很多书一拿都脆的,针对这种情况只能整页托裱(在待修书叶的背面涂满浆水,覆盖一张新的纸上去);南方的古籍,因为天气潮湿,被虫蛀或发霉的很多,往往需要去霉、书页孔洞补破。如果在南方整页脱裱的方法用得多了,用的浆糊也多,会更容易招虫蛀,所以在修复处理上要有区别。
正在修复的古书 澎湃新闻记者 高剑平实习生 沈震宇 图
“另外南北派之别可能跟人的性格也有关系。南方人秀气,做事比较细腻;北方人豪爽,做事比较粗犷。”赵嘉福说。过去也时常发生南北方的师傅互相不买账的事情,比如南方师傅嫌北方师傅干活粗糙、北方师傅嫌南方师傅不够利索。“去看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裱的画,两者肯定是有差异的。”曹有福、黄怀觉来到上海图书馆之后,1960年代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方面又新进了几位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其中就有现在古籍修复领域最资深的专家赵嘉福和潘美娣。赵嘉福跟着黄怀觉学习刻碑、拓碑、装裱碑帖;潘美娣跟随曹有福学习古籍修复与装帧。之后二人又去北京师从北派高手张士达学习,南北方的修复技艺都有所涉略。潘美娣记得进馆第一天,师父曹有福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搓古籍修复中用于固定书页的纸捻钉。“他先用皮纸搓一个当样板,然后就给我一沓纸,让我自己搓,他一句话也没说。一开始,我搓出来的纸捻钉都像小麻花那样,虽然也能用,但是很不美观。为了搓得跟师父一样,我只能自己留心琢磨。一个下午过去,最后师父开口了,‘好了,不用再搓了。’那时,我搓出来的纸捻钉已有半抽屉多。但是搓纸捻钉的半天时间让我享用了一辈子。第二年,我被派到北京图书馆,跟着北派高手张士达老师学习,张士达老师一看我搓的纸捻钉,马上说:‘这丫头搓得不错。’过去的师父不轻易夸人,这算是很高的褒奖了。”进馆没多久,赵嘉福和潘美娣就被派往北京图书馆参加为期两年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师从北派高手张士达。“张士达先生做旧的功夫是有一手的。”赵嘉福说,他曾利用中午张师父回去吃饭的机会,偷偷拉开师傅的抽屉看,想看看师傅都有什么独门秘诀。“我一看什么东西都有,一小包一小包像泥土,还有黑黑的像锅灰的,这些可能都是他的做旧工具。比如一本书封面破掉了,像一个水平高的人拿材料修补好以后你看不出是后补的,感觉是原配,其奥妙就在于做旧。因为你补上去的材料往往是材料协调,但是颜色不协调,要做做颜色,做颜色的学问很深,就像画画一样,颜色调色很不一般。”
古籍修复过程赵嘉福说,“做旧”算是古籍修复中的传统技艺,但是修复古书是否要“做旧”,顾廷龙馆长的看法比较不一样。顾廷龙是版本目录学家,解放后历任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其在文物保护理念方面一直非常超前。
“他认为一本破损的书,修补的时候只要配纸的纸质相同,(比如一本线装书你就要拿原始的手工纸去配,有旧纸配那最好,没有旧的纸,新的手工纸只要跟它接近,)补完整就可以了。至于页面内容的残缺部分,比如线装书的框、线的缺失部分,有人会在修好之后用毛笔补上,甚至上面缺了一个字,如果知道这是什么字的话还要补一个字上去。顾馆长是反对这么做的,因为它原来的真实面貌是这里缺了一块,少了两个字,现在补上去的字是后加的,非但不是真实,还有作伪之嫌。”古籍修复的“最少干预原则”、“整旧如旧原则”、“可逆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等几大原则现在已经成为古籍修复界的共识,以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古籍修复工作者遵守的规范与标准,但它是由过去几代古籍修复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完善的修复理念。古籍修复传续之道据十年前的一次统计,全国博物馆、图书馆内部的专业古籍修复人员还不到100人。但是全国亟待修补、保护的图书浩如烟海,据国家图书馆2012年的统计,全国包含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在内的公藏单位有3800多家,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有一半以上需要修复,这还不包括修复了之后又损坏的。再来看看古籍修复的速度。一本破损并不严重的清代家谱可能需要10个工作日;一套霉蚀严重的《管子较释》可能要花去一两年时间。浩如烟海的待修复的古籍与缺乏的古籍修复人员、缓慢的古籍修复速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007年,国家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自此,在本职岗位上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的赵嘉福、潘美娣等老一辈古籍修复专家,一朝之间成为各大高校、图书馆所哄抢的对象。“现在,古籍保护方面的人才培养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一个是由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及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各级培训班,主要针对古籍收藏单位的在职人员;另一个是通过高校教育培养。从2005年开始,全国已经有50多所院校开设古籍修复专业。”谈及于此,邱晓刚又不免忧虑。几乎是一夜之间,古籍修复需要硕士生、博士生来从事,不是硕士生连用人单位的门槛都进不了。“国外从事古籍修复分高层次和中低层次,他们是通过几十年发展过来的,我们一下子从没有学历到需要研究生学历来从事这项古籍修复工作,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邱晓刚说。
上图库房待修复的古书 澎湃新闻记者 高剑平实习生 沈震宇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