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政府的双重身份与双重功能
申论范文:政府的双重身份与双重功能
按经济学理论讲,政府作为政治实体承担者,其履行的职能是“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消费的需求。除了国防、外交、公安、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政治性公共服务外,也具有经济性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有:一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基础设施等);二是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三是实施宏观经济调节(由中央政府而不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四是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般福利设施。总之,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就是替各行各业的企业,营造一个稳定、公平、有序、有效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政府的这种经济职能应概括为“经济性公共服务”职能,政府不涉足赢利性的一般企业,只经营公益性或非赢利性的甚至福利性的企业或事业,实施政策性经营(包括政策性银行),而这一切活动的经费全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因此,经济学常把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的作用,分别描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或“政府充当竞赛场上的裁判员,企业充当运动员。”所谓“搭台”或充当“裁判员”,其职能只限于提供“公共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全社会的企业与公众。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不同,政府不仅只是政治实体,而且还受国家委托履行经济实体的职能,拥有大批国有企业。国家所有制企业,实际是政府所有制企业。政府一身兼有“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的两重身份,同时履行两种不同职能,使得政府既不能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者,也不能成为国有资产的有效的“所有者”。
(一)双重身份使政府不能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由于兼有两种身份,各地政府不仅为本地区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而且热衷于投资于竞争性行业,都在本地区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国有经济实体网(有人称“板块”)。各地政府都运用手中掌握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大兴建立各种“基地”(如“制造业基地”、“生化工业基地”“重化、石化基地”等)、“园区”(如高科技园区、“工业开发区”等)之风,重复建设、地方保护、诸候经济便到处可见。以汽车工业为例,几乎每个省都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不少省市政府利用“经济实体”身份进入这一竞争性行业之后,又利用“政治实体”的身份搞“地方保护”,如某省有关部门曾下达文件,规定本省各级党政机关必须购本省出产的某品牌汽车,否则公安部门不给办牌照,社控部门不给办手续。不少省市政府还垄断经营出租车,既不许民营企业经营,也不许出租司机私人买车自营,为的是让本省市出租车必须使本地出产或组装的汽车。这种做法既损害了出租车司机的经济利益,又损害了广大消费者。龙永图同志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大声疾呼打破“诸候经济”与“地方保护”,批评各地关卡林立,出省俨如“出国门”,破坏了全国统一市场,更不符合经济全球化潮流。有同志将这类“诸侯经济”、“地方保护”归咎于“省区行政区划”,我认为关键并不在此,而在于我们实行的是政府“经济实体”和“政治实体”双重身份相结合的体制。西方国家的政府仅致力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涉足竞争性企业,以极大热情欢迎国外和外地投资者来本地投资,以期扩大本地就业、税收以及带动本地经济,故能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型”职能;可是我国各级政府同时具有双重身份,作为国有企业的“老总”就自然为自己企业的利益着想而不惜搞“垄断”、“保护”,甚至为追求“政绩”而大搞“政绩工程”、重复建设,从而破坏市场秩序,浪费公共资源,无法真正履行“公共服务型”职能。
(二)双重身份使得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经常错位,要么所有者“缺位”,要么政府越俎代疱
中国改革实践中找到了很有特色的国企改革道路,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90年代,为了解决国企“产权清晰”问题,在“政企分开”、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作了巨大努力。一些行业的主管部门已改为全国性行业总公司和大型国有控股公司;另一些主管部门改为行业性协会。可是,国有大公司的人事权、投资权、收益支配权等主要权力,仍由中央几个部门分别掌管。这就造成两种局面:一是国企的各种主要权力,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可是谁也不对国企的经营及盈亏负责,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却“缺位”,给“内部人控制”留下空隙,也无人对国有企业资产流失“负责”;二是国企在某些重大决策上仍处于无权地位,政府部门对企业干预过多,甚至“越俎代疱”,一些重要企业的重大决策仍是政府政务会议的主要议题,究其实,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实际上充当了国企的真正“董事长”或“总经理”。“国资委”成立后,“政企不分”、“政经不分”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中央、地方掌管的大中企业的人事、投资等重大决策权,仍掌握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手上,其结果是有效的公司治理机构难以建立和健全。
(三)双重身份使得政府的不同职能相互打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经济过热,几乎每次“过热”都是由于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冲动引发的。各地政府由于具有“双重身份”,利用软约束的财政资金盲目扩大投资,往往引发经济过热。要平抑这种主要由非经济因素引发的投资热,仅依靠经济手段(如利率)进行宏观调控并不见效,往往不得不借助于行政手段。最近这次宏观调控中使用了不少行政手段,如中央有关部门去年曾责令取消和停止各种“开发区”、“科技园”项目两千多个,同时加强对土地批租的管理。在这次投资热中,虽然民营企业投资表现相当活跃,但也应看到,有些“民企”后面有来自地方政府的巨大支撑。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从行政层面上看是中央和地方冲撞,但从经济整体上看,却看到政府两种身份的冲突,作为“经济实体”的政府热衷于投资冲动,作为“政治实体”的政府却执意调控,同是一个政府,却身兼有两重身份,两手各执一职,相互扭打。
政府兼有“政治实体”、“经济实体”的双重身份与职能,还扭曲了我国的股市和房市。我国股市从一开始就是在政府保驾下由国企所垄断,还“包装上市”,只着眼于融资(“圈钱”)而不重视建立公司治理机构,长期靠“隐性政府担保”运行,不少地方政府把公司上市当成发展地方经济的平台,甚至政府也变成证券市场的利益主体之一。房市也一样。许多地方政府把房地产视为地方经济的主要来源,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商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利益集团。结果政府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的矛盾,在最近这次宏观调控中表现得很突出。作为政治实体的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以鼓励股市活跃、抑制房市泡沫,可惜股市依然低迷,房价依然居高不下,于是,在出现市场“失灵”的同时,也出现政府的作用“失灵”。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失灵”,这是我国经济中所特有的怪现象,反映政府作为“政治实体”和作为“经济实体”的两种职能相互冲撞,根源在于政府一身同时兼有“双重身份”上。
其实,政府的这种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双重身份于一身的体制,是我国建国初期时从前苏联那里学来的,这种体制最适合也最需要的是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甚至可以讲,这种集双重身份于政府一身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制度的源头。在那时,“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二者合为一体,要求经济从属于政治,经济活动中经营性原则(即“成本—收益”原则)被非经营性的财政原则(即“无偿征收、无偿拨付”原则)所取代,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被计划化和行政手段所扼杀和取代。结果,在企业层面,由于企业没有自主权和自我约束机制,出现“投资饥饿症”;而在国民经济层面,出现“诸侯经济”和中央与地方博弈,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叫、一叫就放”的恶性循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政企分开、政经分开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政府一身兼有双重身份与双重职能的问题尚未最后解决,当今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热”和“地方分割”,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饥饿症”、“诸侯经济”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当前金融市场扭曲,也源出自传统体制的“政企合一”。国企改革进入更深一层的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应是政府本身的定位与职能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政府一身兼有双重身份与双重职能。只有把作为“经济实体”的身份与职能从政府身上分离出去,政府才能充分履行“政治实体”的身份与职能,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第二篇:现代政府的的行政功能
现代政府的的行政功能:管制功能(权威,强制性),服务功能(公共设施),维护功能,扶助功能
西方行政理论:
1、古典学派(出发点和目标是效率和经济)(法约尔五大功能、14项原则,韦伯官僚制,泰勒效率)
2、行为学派(霍桑实验,马斯洛五大需求理论,麦克格X、Y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3、决策学派(西蒙、林德布罗姆渐进决策)
4、系统学派 巴纳德
5、经济学家的贡献
政府的行政职能:政治职能(国防、外交、治安),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公共行政的概念: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主体:国家行政机构,客体:社会公共事务,有效的依法进行)
行政组织的概念:行政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它通常指为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公共事务,通过权责分配,层次结构,人员安排所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完整体系,也就是政府机关。
目标管理:是一种通过组织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 实现目标的管理方式,通常指一个组织的上下级管理者共同确定组织目标,或将组织的目的和任务转化为组织目标,将这些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管理者的责任范围之内,并利用这些目标指导组织活动和评价每一个管理者的贡献。
行政组织的类型和要素:类型
1、中枢机关(首脑机关),制定组织的总目标和长期规划,颁布大方针、政策,指挥领导
2、职能机关,对上听命于中枢机关,贯彻其政策和决定,接受指挥,监督
3、辅助机关,协调行政首长处理日常事务的综合性办事机关,参与决策与协调,处理纠纷
4、幕僚机关,为政府出谋划策,对政策方案提供论证
5、派出机关,检查并监督下级国家行政机关,贯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指导和决定,汇报情况
要素:
1、物质要素,行政组织成员所需的经费,设备,房屋
2、精神要素,领导方式,合作关系,职责划分,团体意识
3、环境要素,行政组织形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
4、目标要素
行政组织的冲突:组织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
学习型政府的特征:
1、注重政府的责任和共同愿景
2、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将层级制的官僚结构变革为扁平化,地域化的组织形式
3、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改革政府人事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人事管理机制
5、政府管理的民主参与
6、政府的绩效管理
7、以创新作为政府整体的行为标准
编制管理的三定原则:职能设定,机构设定,人员设定
人事行政的概念: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和措施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功绩制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要求:
分类:
行政领导的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
授权的原则:
1、因事择人,视能授权
2、明确权责,适度授权
3、授权留责,监督控制
4、防止反向授权
根本性的行政领导制度:首长负责制
如何实现正是领导与非正式领导的有机结合:首先,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集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于一身。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在发挥其正式领导作用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即尽可能的满足下级人员的精神方面的需要,满足他们的自尊和自我归属感,充分注意人的价值,这样就能更好地行使其领导者的功能。
其次,注意协调同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注意使他们的作用有助于完成组织目标的完成。
再次,改善正式领导,消除潜伏在等级体制中的对抗性因素。
最后,在必要情况下,对那些妨碍正式组织目标达成的非正式领导者加以取代。总之,行政领导活动在依靠正式结构为其缔造合法性基础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如何在非正式结构中战时领导活动的真正魅力。
行政决策的发展趋势:1.民主化趋势:行政民主化的趋势表现在行政决策的分权趋势,广泛的民主参与及专家参与等方面。
2.综合化趋势:所谓综合化,是指行政决策时,由单目标向多目标转移的综合化趋势。3.科学化趋势
财务行政的概念和原则:财务行政是政府、管理者等行政主体对政府公共管理或单位微观管理中的资金收支的管理活动,是行政主体行使与法定的事权相配套的财权,规范和监督资金的收入、保存和支出,支持和保障行政管理各项职能的运行,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是关于行政主体依法生财、聚财、理财和用财的学问
原则:A.统筹兼顾的原则b.量人为出的原则
c.厉行节约的原则d.讲求效益的原则
预算的概念及预算的管理体制:预算是指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是经过各级代议机构通过的有法律效率或权威性的文件,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体制:我国预算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原则。国家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项(民族乡、镇)五级预算。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的预算组成。
财务行政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1.预算管理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各阶层、各行业、各地区的收入比例,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平衡发展。
2.审计管理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保障预算资金和国有资金不受损害,发挥应有的作用。
3.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4.国家机构内部的财务管理规范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和促进国家机构的管理效率。
5.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6.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内部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党费和会费的使用效益,接受党员、会员对党费和会费使用的监督,增强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功能。机关管理的概念:特指一级政府机关的办公厅或办公室,它是在政府首脑直接领导下为处理综合性事务,辅助进行全面管理工作而设立的。
公文的行文关系:是根据机关之间的不同隶属关系来确定的。
行文有三类:下行文,是上级领导部门对所属下级部门的行文,如命令,批复。上行文,是垂直的领导系统中,下级行政机关向主管的上级领导机关的行文。平行文,是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横向业务联系部门之间的行文。
如何搞好机关管理现代化:1.完善机构设置。机关管理现代化包括管理现代化、对人的管理现代化和办公手段现代化。2.提高人员的办事效率。办公厅室的工作性质、任务要求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参谋能力,指工作人员为领导者出谋划策,进行智力辅助的能力。办事能力,指及时、准确、优质、高效地完成领导者交办事项的能力。协调能力,指在领导的意图下,积极主动沟通信息,调节关系,商讨事项,调同步调的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是工作人员业务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3.加强制度建设。第一类是工作制度,各项工作的内容、程序和工作的方法。第二类是责任制度,即各类人员的责任范围。第三类是自身建设制度,包括学习制度、民主生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4.运用现代技术方法。采用先进的办公设备和手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更有效地、高质量的完成好本职工作。主要包括:系统方法、办公自动化。
行政监督的种类:一般监督,专门监督
行政监督的内容:1.行政指派监督:根据行政人员的品行、个性、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等各项条件来分配他们的工作任务。2.行政指导监督:行政指导就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进行的非强制性的、以影响下级行政机关人员行为为目的的行政活动。3.行政评价监督:行政评价是指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完成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通过评价确定奖励的对象。一般监督系统: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和部门。它是依行政管理权和行政隶属关系产生的,有三个子系统:一般权限机关、综合部门、行政主管部门。中国的一般监督系统包括:
一、国务院,中国最高的行政机关。
二、国务院各部门,对各级行政机关响应的工作部门,既有管理、领导或业务指导关系,又有行政监督的责任和权利。
三、各级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对其下属工作部门的领导者及其他行政人员拥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四、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内部的各工作部门之间、地方各行政机关之间,在行政活动之间起着相互监督的作用,是行政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立法的概念:行政机关依法在职权范围内指定、修改、废止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文件的行为。
执政立法的主体:各级行政机关,在我国即是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我国是多级立法体制,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中央一级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各部委、直属机关;地方上的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区、省会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
行政文规范性的行政文化:主要指对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产生规范性影响的行政文化,它也是主观性行政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来源,它可以是行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如:
1、行政传统
2、行政习惯
3、行政原则
行政文化现代化需要哪些转变:
1、由集权型向民主型转化
2、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化
3、由一般型向专业型转化
4、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化
5、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化
行政发展的概念:通常指行政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以便更好地执行政治权威意志的过程。
英美国家的行政发展模式:基本主张是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在改革发展中贯穿着目的性原则和经济节约原则,主要
特征为:调控替代了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程序的简化与灵活化;节约资金以开展革新实践;分散化的决策与执行机构相分离,并建立自制执行局;由竞争带来的私有化政策;灵活的领导风格与人事管理程序;伴随着决策权放宽而产生的公务员责任制;以客观事实,既定结果和“顾客”为导向
第三篇: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功能
国务院:今年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功能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国务院日前批转的《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提出,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控制,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在财税金融价格改革方面,继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促进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消费,合理引导高档消费品和高端服务消费,鼓励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坚持正税清费,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和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保护存款人利益。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定价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深入研究和准确定位国有企业的功能性质,区分提供公益性产品或服务、自然垄断环节、一般竞争性行业等类型,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办法,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市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技术经济规律,有序推进电信、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改革。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和投资运营公司可采用国有独资形式外,其他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以控股或参股形式参与经营。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动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和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放开包括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在内的所有竞争性领域,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依法合规、规范运作,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四篇:申论热点——建设服务型政府
申论热点五: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这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该取消的审批项目坚决取消,该下放的项目尽快下放。
三、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
四、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和机制。
六、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七、完善法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
第五篇:申论-理解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谈起
2007年4月24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并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使广大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一目了然,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许多老百姓说,这是“用法律打造透明政府”,是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我国,各级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力,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主要责任。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既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更要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后一方面恰恰是当前政府职能的薄弱环节,因此迫切要求通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来改善和加强。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和政府各有分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政府的职能定位更主要的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市场环境等,通过经济调节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直接干预经济运行。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正。当前,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政府缺位或越位的现象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繁琐的行政审批带来的效率低下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部门职能交叉、不能依法行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要求政府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把该管的事不折不扣地管好,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近年来,虽然政府在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很多地方政府机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常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滥用权力,贪污腐败,失信于民,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些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背道而驰。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现在仍处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还没有根
本消除。此外,随着广大群众法制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期望必然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
建设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
近年来,“政务超市”、“行政审批大厅”、“一站式服务”等政府便民行动,有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田,给群众带来了很多便利。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决策由政府组织听证会;搞企业的,觉得红头文件少了,行政审批环节少了;市民要反映生活问题,有“市长电话”、有“市长电子信箱”等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其实,虽然这些做法确实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不能看做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全部内容。并不是政府为公民做了多少好事,多提供一些服务,多开设几个服务大厅,就是服务型政府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呢?
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过去,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来对待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其实,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员”角色。在政府这艘大船的航程中,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决定着航向,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是由人民来决定。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制定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做了规定,使政务更公开更透明。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时就应当是透明的。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人民才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民意,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近年来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透明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几年,“引咎辞职”、“问责制”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从2003年非典事件、中石油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到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再到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一些负有责任的人有的被免职、有的引咎辞职,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再也没有“太平官”可当了。正所谓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份权力都连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现在更认识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
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践证明,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一个责任政府。
怎样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2006年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国内外媒体普遍认为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信心和决心”。据统计,仅一年时间,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就发布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500多件、国务院公报250多期;整合71个部门约1100项网上服务;发布8个部门的47项行政许可项目……被誉为“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如今,96%的国务院部门建成了政府网站,约90%的省级政府、96%的地市级政府、77%的县级政府都拥有政府网站。各级政府网站已成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开始转变,各种服务措施不断推出,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也要看到,服务型政府建设毕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稳步扎实推进。
经过29年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得过多过死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变,但仍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人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象地称之为“加减改法”。简单地说,所谓“改”,就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这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所谓“减”,就是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该取消的审批项目坚决取消,该下放的项目尽快下放。据统计,近几年,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超过了一半,而且还将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继续清理、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所谓“加”,就是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民间组织,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同时还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比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预防和化解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中既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和机制。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公民。
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建设财政”特
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应该看到,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相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会更加职能化、制度化,政府与老百姓会越来越近,干群关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