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4-数学的光彩 导学案
数学的光彩
课文分析
本篇演讲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鲜活的例证,着重介绍了数学的三大特点:抽象性、精确性、应用的极端广泛性,此外,还补充介绍了数学的可想象性、数学作为美的象征等方面的知识,把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性和神奇力量,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演讲者深知介绍特性是非常枯燥的事情,所以把抽象的概念巧妙地化成了听众熟知的具体形象。例如,用生活中人们计算吃掉的苹果总数这个例子,揭示数学的抽象性;用大学生们“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足球场中的铁三角和生活中的“三角恋爱”揭示数学的精确性;还把日常生活中的绘画、摄影、电视屏幕、门窗甚至姑娘们流行的发式与“黄金分割律”联系起来,揭示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用“八卦”的例子,说明数学作为美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钟爱。演讲者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符号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明白,并赋予干巴巴的数字和公式等以神奇的光彩。
演讲者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带领人们做了一次快乐的数学旅行。在轻松的阐说中,数学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听众从中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认识到“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它不仅是追求美最有力的工具,而且作为美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钟爱。
这篇演讲词的开头把数学的特定形式作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就像一堵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墙,挡住了它的光彩”,进而开宗明义,“今天我演讲的目的就是要拆毁这堵墙,通过介绍数学的三大特点,引导诸位做一次愉快的数学旅行”,使听众有听下去的欲望,接下来的具体陈述生动飞扬,毫无枯燥沉闷之感,结尾时鼓励听众勇敢地攀登数学高峰,揭开数学之谜,就有水到渠成之效。
可借鉴的技巧
1.语言生动形象
演讲者针对人们通常认为数学抽象枯燥的心理,以形象生动、活泼晓畅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攻破了听众的心理障碍,一步步引导听众进入令人敬畏的数学殿堂。
例如,为了说明数学的不被人亲近,演讲者用了这样的语言:
“数学,使用数学、图形以及大量奇特的符号构成了它的特定形式,这种形式就像一堵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墙,挡住了它的光彩,实在令人遗憾。”
紧接着,演讲者说:“今天我演讲的目的就是要拆毁这堵墙,通过介绍数学的三大特点,引导诸位做一次愉快的数学旅行。”
在这里演讲者用了“拆毁”“旅行”这样的词语,十分生动地表达了演讲者的演讲目的,激发了听众的兴趣。
2.事例丰富、鲜活
演讲者选取了鲜活、恰切的事例,给人以亲切感,富有说服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演讲者所选取的事例都是听众习焉不察的,这就使听众恍然大悟,兴趣倍增,自觉地深入思考,对一些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如大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男同学津津乐道的足球中场的铁三角,顾名思义的“三角恋爱”,人们设计书籍开本、电视屏幕、门窗、电扇、国旗长度尺寸,绘画与投影时主景的位置,姑娘们流行的偏到了脑袋一侧的发式,等等,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其实都与数学密切相关。
3.结构严谨缜密
好的演讲都在开场白、过渡和结尾等方面很讲究,这篇演讲词也不例外。
开头使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数学的特定形式给人们带来的障碍,与读者进行了情感沟通。接着同样用一个比喻句点出此次演讲的目的,引起听众的心理期待,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过渡自然而又多变。比如,演讲者使用“第一大特点、第二大特点„„”等标志性词语来使演讲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而在引入每一个特点时在说法上又略有变化,这样就显得不呆板。例如,关于数学的第一个特点,演讲者是这样说明的:
“要想了解一门学科,首先要抓住其特点。数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高度抽象性。”
在开始介绍第二个特点时,演讲者对话语顺序进行了变化处理:“抽象理所当然成为数学的第一大特点。也正是抽象性,又保证了数学的第二大特点精确性。”
而在引入第三个特点时,又变换了一种说法:“一般人会认为抽象性与精确性的特点把数学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小圈子里,其实恰恰相反,正是这两大特点保证了数学的第三大特点──应用的极端广泛性。”
在介绍了数学的三大特点之后,演讲者又在下面的段落中进行了一些补充:“有必要补充的是,数学的精确性不排斥它的可想象性。”“数学,以其神奇的力量,不仅作为追求美的工具,而且作为美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钟爱。”“说了半天,我还没提数学的实质呢。”
可以说,由主到次,由浅及深,过渡自然,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关于欣赏借鉴
一、反复朗诵这篇演讲词的第一段和最后两段,想想这样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这篇演说词开头首先使用了“一堵高墙”的比喻,形象地说明数学的特定形式给人们带来的障碍,使其产生共鸣,与听众进行了情感沟通,同时引起听众的兴趣。接着开宗明义,点明今天演讲的目的就是“拆毁”“这堵墙”,引导听众做一次愉快的数学旅行。结尾呼应开头,鼓励听众拆毁挡住数学光彩的一切高墙,去走近数学,热爱数学,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收束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二、数学是抽象的,给许多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演讲者要把数学的特点和作用揭示出来,他是怎样讲得生动形象的?试举例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
1.语言方面:运用了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引用了许多名言名句;语言生动、活泼、通俗,并且有较强的鼓动性。
2.材料方面:点面结合,列举了许多鲜活并且富有说服力的例子。
3.结构方面:开头开宗明义,运用比喻,引起听众兴趣;主体过渡自然,深入浅出;结尾呼应开头,引人深思。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4.有针对性:针对听众的疑问和困惑展开论述。
关于应用尝试
读了这篇演讲稿,回顾一下自己在学习各门学科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门,反思一下自己对这门学科的认识。以“我眼中的××学科”为题,发表即兴演说。
(建议略)
提示:
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做不到高屋建瓴,所以使用的比喻存在局限性,想不出新颖贴切的比喻,多数是进行相似联想,如比作“鸿沟”等。教师可建议学生请教学科教师,然后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两点,用比喻的手法说出来即可。
附:
学生作品
我眼中的语文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她用各式的符号来记录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把她与别人分享。语文是一朵奇葩,一杯浓茶,是一壶陈酿,可是有些人却因为她的灵活而无法尽享她的芬芳、她的浓郁、她的醇厚。
其实,语文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她具有极广泛的应用性和极大的灵活性。我们每天的读书看报都离不开语文,我们每天海阔天空的闲聊也离不开语文,我们每天的写文撰稿更离不开语文。她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门学科,正是由于她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满,并且充满色彩。而且,每门学科都离不开语文,是语文把它们知识的精髓准确地表达出来,使知识得以传播。
语文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只是改变停顿的地方就能产生好几个新句子,并且在意思上都能讲得通,多么有趣啊!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灵活性,这只是语文魅力的一个小小部分呢!语文究竟是什么?是语言?是文字?是文学?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我们终究会更多地挖掘出她的潜质,感受她的魅力,吮吸她的芳香,品味她的醇厚。
第二篇:【学案导学设计】2014高中语文同步精练:3-7学做一个人(人教选修《演讲与辩论》)]
学做一个人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翅膀/膀胱 暴烈/一暴十寒 口角/勾心斗角 ......B.折本/折腾 外壳/金蝉脱壳 模型/模棱两可 ......C.创举/创办 肥胖/心广体胖 衣冠/冠冕堂皇 ......D.里弄/弄堂 咽下/狼吞虎咽 转载/千载难逢 ......解析 A项加点的字依次读“bǎnɡ/pánɡ,bào/pù,jiǎo/jiǎo”。B项加点的字依次读“shé/zhē,ké/qiào,mó/mó”。C项加点的字依次读“chuàng/chuàng,pàng/pán,guān/guān”。D项加点的字依次读“lòng/lòng,yàn/yàn,zǎi/zǎi”。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缺欠
透彻
莫谈国事
共商国事 B.兼顾
津贴
兵慌马乱
伤天害理 C.生利
支配
老气横秋
别出新裁 D.抱怨
含糊
随机应变
惊惶失措
解析 A项“共商国事”的“事”应为“是”。B项“慌”应为“荒”。C项“新”应为“心”。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持续的________会使人在思想上产生动摇,进而产生敷衍了事的心理,使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越走越窄,甚至被迫离开。
(2)徜徉于球场之间,仿佛置身于绿色海洋,呼吸饱含负离子的清新空气,________苍翠欲滴的无边山色,鉴赏雾气缭绕、碧水连天的秀美水景,太湖高尔夫球场,江南高尔夫奇观,堪称中国至美。
(3)在大多数人看来,义务参加春晚演出是个苦差事,不仅很苦很累,还没有加班费,真是________!A.抱怨
品味
不可思议 B.抱怨
品位
不堪设想
C.报怨
品味
不堪设想 D.报怨
品位
不可思议
解析 ①“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或埋怨;“报怨”指报复怨恨。此处并非报复,所以应用“抱怨”。②“品位”指作品或产品的档次,名词;“品味”指品尝,动词。此处是动词,应用“品味”。③“不可思议”的适用对象是奇妙的事物或深奥的、不可理解的事情或道理;“不堪设想”的适用对象是严重的不良后果。此处不是严重的后果。应用“不可思议”。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年国庆节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简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B.汽车经销商不希望看到市场的大起大落,却欢迎大浪淘沙式的竞争,因为....这将使汽车市场更规范有序。
C.我们没去过太空,对于宇航员的辛苦无法感同身受,顶多在日常生活中偶....尔才体验到一点点失重感觉。
D.虽然有关部门反复强调要加大对违规车辆和厂家的查处力度,但每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解析 A项歌舞升平:粉饰太平,含贬义;不合语境。B项大浪淘沙:淘,用水冲洗,去掉杂质。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竞争中经受考验、筛选。C项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现也指如同自己亲身感受一样。D项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做事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目前还是农业大国,要想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关键是水利设施配套完善的问题不能忽视。
B.在参展的各省环保产品中,山东德隆环保产品有限公司出品的手提袋、购物袋和礼品袋的换代产品得到了博览会上专家的一致好评。
C.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东营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东营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学校自从开展“我是主人翁”活动以来,学生们积极参与,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对班级与学校的热爱之情。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关键是„„不能忽视”。B项表意不明,“手提袋、购物袋和礼品袋的换代产品”产生了歧义。D项语序不当,属于偷换主语,应改为“自从学校”。答案 C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
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三)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他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者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我觉得中学生有一个大问题,即是“择业问题”。我以为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我曾作了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现在我们专讲“学”和“做”二个字,要一面学,一面做。“学”和“做”要连起来。英语Learn by doing,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以生活来印证学理。
将来诸君有的升学,有的就职业,但是为学的方法全要研究。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
我希望到会的个人,是四万万人中的一个人。诸君还要时常想: 中国有几个整个的人? 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6.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演讲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观点既形象生动、平实易懂,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B.演讲者从《抱朴子》上的话谈起,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五种不完整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
C.五种人都不是整个的人,是因为他们都存在着肉体上的各种残缺。D.演讲者循循善诱,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指导,他的教育观与人生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E.演讲者用两个问句呼应开头,把演讲推到高潮,虽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解析 B项“论述了五种不完整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错。C项“都存在着肉体上的各种残缺”错。答案 BC 7.试分析文章开头与结尾问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的问句作用在于提纲挈领,引起下文,演说时应字字清晰,落地有
声,引起听众思考;结尾的问句作用在于强调主旨,呼应前文,演说时语气应深沉有力,意味深长,使听众受到震动。
8.“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彼此间是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有健康的身体,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职业。在这三种要素中,健康的身体是基础,是在现实社会中完成一定工作、担负一定责任的必要前提。独立的思想是“整个的人”的核心要素。它标志着一个人精神的独立、在纷繁多变的生活中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独立的职业是做“整个的人”的必备载体。有了独立的职业,才能获得收益,养活自己和家庭,也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且职业是事业的基础,当职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价值的体现时,当职业不仅为自己带来物质的回报而且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时,职业就变成了我们倾心追求的事业。这三个要素对于“整个的人”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人只有三者兼具,才是“整个的人”。9.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论证。演讲者在阐述“不是整个的人”时列举了五种人,又列出“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二者对比着讲,让听众对关于“整个的人”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较容易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演讲稿,回答10~13题。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
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0.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果关系。
(2)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1.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会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 分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须有相当常识;②做事须有专门知识;③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④有根本判断力。
(2)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②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12.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2)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13.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四、表达交流
14.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 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①____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②____________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的采取③________________,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④________________。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⑤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本题,我们首先要弄清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一些关联词语等上下文暗示。例如①处提示我们要对上述感恩活动用疑问句质疑,我们可以写成“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再如④处,前面“恐怕不但„„”提示我们应写出负面效应,我们可以写成“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负面抵触情绪”。
答案 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5.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力求语言生动形象,有文采。
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考的学子,我可能会遇合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孩,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曾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上墙壁,或者写在宣纸上。
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林的隐士,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
请你从上文中选择一种角色,恰当化用古诗文,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也可能正投宿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当然,我也可能正牵瘦马行走在西风古道上。我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段路程填一首诗。(2)如果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正晚,我可能正与情人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
来,我该在另一段晓风之中残月之下的杨柳岸。
16.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如果下面材料中的 年轻母亲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为她拟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颁奖词。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有感情有意蕴。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边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短信中说:“孩子,如果你能幸免于难,你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一条朴实而又感人的短信,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在灾难来临之时,年轻的母亲用瘦弱的身躯为年幼的孩子撑起了一方爱的天空,用短暂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人世间亘古不变的亲情。
五、尝试体验
17.植物学家考察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近100 年来,许多山底牧场上开放的花已经开到了海拔2 000米的雪带上,而原先雪带上的植物则超过雪带向更高处攀登。植物学家研究了有关科学文献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温逐渐升高,这些适宜在低气温环境里生长的植物为了寻找适宜的温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学家还发现,它们的生命力要比以前强盛得多。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许多植物自身都有对自然界灵敏的反应,并且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如干旱可让植物的根深扎于泥土中,风力大的地区的植物长势更牢固,生长快的植物材质松软,生长慢的植物材质坚硬。
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样。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想?请联系现实生活,紧扣这段文字的中心,作5分钟的即兴演讲。要保持语言流畅、生动,力求演讲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答案 略。
第三篇: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教学案
二单元 课题1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会设计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知识梳理】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物理量,通常用
来表示。
表达式:
。其常用的单位是
或
。2.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可以用反应体系中单位时间内任一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度。例如:340K时,N2O5的分解
2N2O5=4NO2+O2 表示反应速率v(N2O5)=
v(NO2)=
v(O2)=
其中△t表示时间间隔,△C=/C始-C末/,表示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消耗的浓度或生成物增加的浓度的绝对值,常用单位mol/L。v表示平均速率,因为大部分反应不等速进行,随着各组分浓度的变化,反应速率也会变。开始时,速率快,随着反应的进行速率会减慢。所以我们在表示反应速率使用的是平均速度,我们定义也是平均速率。
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成了2mol/L,则以该 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注意:①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以何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
②化学反应速率实际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③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化学反应速率都是正值。
⑤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相同,但其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如:aA+bB=cC+dD 则:v(A)∶v(B)∶v(C)∶v(D)=a∶b∶c∶d 或 v(A)/a=v(B)/b=v(C)/c=v(D)/d 3.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
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在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大小时不能只看数值大小,要把二者换算成用同一物质表示,再进行比较。
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时要注意:①仅限于同一反应的各种速率(不同条件或不同时段)之间进行 比较。②比较时要注意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③比较时反应速率的单位要统一。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根据颜色变化
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产物本身有较明显的颜色时,人们常利用
和
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2.根据释放出气体的体积
现有如课本第20页的图2-1的装置两套A、B,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mL 1mol•L-1和40mL 4mol•L-1的硫酸后都立即产生气泡,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A、B两套装置的反应速率大小?
【例1】温度为500℃时,反应4NH3+5O2= 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为 A、v(O2)=0.01mol/(L•s)
B、v(NO)=0.08mol/(L•s)C、v(H2O)=0.003mol/(L•s)
D、v(NH3)=0.002mol/(L•s)
【例2】对于反应A2+3B2=2AB3来说,下列速率表示该反应最快的是
,最慢的是
,快慢程度相同的是。
A.v(A2)=0.6mol/(L •S)
B.v(B2)=2.6mol/(L•min)C.v(AB3)=12mol/(L •min)
D.v(A2)=6mol/(L•min)
【例3】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若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1•s-1 ③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达标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为0.8mol/(L•S)是指1秒钟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mol/L 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2.甲乙两容器都进行A→B的反应,甲容器内每分钟减少了4molA,乙容器内每分钟减少了2molA,则甲容器内的化学反应速率比乙容器内要 A.快
B.慢
C.相等
D.无法确定
3.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 少了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0.02 mol/(L•mi n)
B.1.8mol/(L•min)C.1.2 mol/(L•min)
D.0.18 mol/(L•min)4.在10℃时某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s),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倍。为了把该反应速率提高到1.6 mol/(L•s),该反应需在什么温度下进行? A.30℃
B.40℃
C.50℃
D.60℃
5.在m A + n B=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 m:n:p为 A.2:3:2 B.2:3:3 C.1:3:2 D.3:1:2 6.某温度时,浓度都是1mol•L-1的两种气体,X2、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达到平衡时c(X2)=0.4mol•L-
1、c(Y2)=0.8mol•L-
1、c(Z)=0.4mol•L-1,则该反应的反应式是 A.X2+2Y2=2XY2
B.2X2+Y2=2X2Y C.3X2+Y2=2X3Y
D.X2+3Y2=2XY3 7.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υ(A)、υ(B)、υ(C)(mol•L-1•s-1)表示,且υ(A)、υ(B)、υ(C)之间有如下所示的关系: υ(B)=3υ(A); 3υ(C)=2υ(B)。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A、2A+3B 2C B、A+3B 2C
C、3A+B 2C
D、A+B C
第四篇:【数学】1.1.3《导数的几何意义》学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作函数f(x)图像上过点P(x0,f(x0))的割线和切线,直观感受由割线过渡到切线的变化过程。
2.掌握函数在某一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进一步理解导数的定义。
3.会利用导数求函数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程。
一、知识要点填空:
1.对于函数f(x)的曲线上的定点P(x0,y0)和动点Pn(xn,f(xn)),直线PPn称为这条函数曲线上过P点的一条__________;其斜率kn=_________________;当PnP时,直线PPn就无限趋近于一个确定的位置,这个确定位置的直线PT称为过P点的__________;其斜率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xxnx0),切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函数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最多有__________条,而割线可以作_______条。
2.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函数f(x)在xx0处的导数f/(x0)0,函数在x0附近的图像自左而右是__________的,并且f/(x0)的值越大,图像上升的就越________;当函数f(x)在xx0处的导数f/(x0)0,函数在x0附近的图像自左而右是__________的,并且f/(x0)的值越小,图像下降的就越________;f(x0)0,函数在x0附近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知识点实例探究:
例1. 如图(见课本p11.5),试描述函数f(x)在x5,4,2,0,1附近的变化情况。
变式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画出函数图像在这点附近的大致形状:
(1)f(1)5,f/(1)1;(2)f(5)10,f/(5)15;(3)f(10)20,f/(10)0。
例2.如图(见课本p11.6)已知函数f(x)的图像,试画出其导函数f/(x)图像的大致形状。
变式:根据下面的文字叙述,画出相应的路程关于时间的函数图像的大致形状。(1)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2)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不断加速行驶;(3)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不断减速行驶;
例3.已知曲线y切线方程。
变式:已知曲线y
138x上的一点P(2,),求(1)点P处切线的斜率;(2)点P处的3313x,求与直线x4y80垂直,并与该曲线相切的直线方程。3作业:1.曲线yx2在x0处的()
A
切线斜率为1
B 切线方程为y2x C
没有切线
D 切线方程为y0 2.已知曲线y2x2上的一点A(2,8),则点A处的切线斜率为()A
B
C
D
3.函数yf(x)在xx0处的导数f/(x0)的几何意义是()A
在点xx0处的函数值
B
在点(x0,f(x0))处的切线与x轴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C
曲线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的斜率
D
点(x0,f(x0))与点(0,0)连线的斜率
34.已知曲线yx上过点(2,8)的切线方程为12xax160,则实数a的值为()
A
-1
B
C
-2
D
5.若f/(x0)3,则limh0f(x0h)f(x03h)=()
hf(1)f(1x)1,则曲线yf(x)在点
2xA
-3
B
-6
C
-9
D
-12 6.设f(x)为可导函数,且满足条件limx0(1,1)处的切线的斜率为()A
B
-1
C
1D
-2 27. 已知曲线yx21上的两点A(2,3),B(2x,3y),当x1时,割线AB的斜率是__________,当x0.1时,割线AB的斜率是__________,曲线在点A处的切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函数f(x)在xx0处的切线的倾斜角是钝角,那么函数f(x)在xx0附近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
9.在曲线yx2上过哪一点的切线,(1)平行于直线y4x5;(2)垂直于直线2x6y50;(3)与x轴成135的倾斜角;(4)求过点R(1,-3)与曲线相切的直线。
自
助
餐
1.一木块沿某一平面自由下滑,测得下滑的水平距离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为1st2,则t2秒时,此木块在水平方向上的瞬时速度为()
811A
B
C
D
241232. 已知曲线yx2上一点P(1,),则过点P的切线的倾斜角为()
22A
B
5C
135
D
165
3.曲线yx3x2在P点处的切线平行于直线y4x1,则此切线方程为()A
y4x
B y4x
4C y4x8
D y4x或y4x4 4.已知曲线y程为()
A 4xy90或4xy250
B
4xy90 C
4xy90或4xy250
D
以上都不对 5.曲线y_______。
6.曲线yx3在点(a,a3)(a0)处的切线与x轴、直线xa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4在点P(1,4)处的切线与直线l平行且距离为17,则直线l的方x12与yx在他们交点处的两条切线与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x1,则a的值为___________。67.已知曲线C:yx。
(1)求曲线C上横坐标为1的点处的切线的方程;
(2)第(1)小题中的切线与C是否还有其它的公共点。
38.已知曲线y11上两点P(2,1),Q(1,)。tx2求:(1)曲线在P点、Q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2)曲线在P、Q点的切线方程。
9.已知点M(0,-1),F(0,1),过点M的直线l与曲线y13x4x4在x2处3的切线平行。
(1)求直线l的方程;(2)求以点F为焦点,l为准线的抛物线C的方程。
10.判断下列函数在x0的切线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切线方程,否则说明理由。(1)yx;(2)y3x;(3)y|x|;(4)y
3x。6.
17.(1)3xy20(2)有
8.(1)在P、Q41两点的斜率分别为1,;(2)在P处的切线方程为xy30;(2)在Q处的切线41-4
CBDC
5.2方程为x4y30。9.(1)y1;(2)x4y;10(1)k0,y0;(2)在x0处不可导,但切线为x0;(3)在x0处不可导,没有切线;(4)在x0处不可导,但切线为x0。
第五篇:4蝈蝈与蛐蛐教学案
《蝈蝈与蛐蛐》学案 设计者:兼馨 九年级 班 姓名 施教者: 学习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蝈蝈与蛐蛐》
一、预习园地
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二、感情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1. 请自由朗读诗歌 2. 展示朗读
3. 学生全班交流喜欢的段落,并大声感情朗读
三、整体把握;
1.全班朗读,思考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2.你从诗歌中读到些什么吗?
(开放题,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回答,如读出诗人有怎样的感情,自己结合生活的体验,只要围绕大自然即可。例:这首诗是诗人生命情感队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四、诗歌探究:
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曲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曲些大地上其他白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第二课时
夜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二、问题设计: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