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2:1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

第一篇: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

陈晓晓:《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

者:(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 主编:方文 译者:高明华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专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之间发生了什么,社会群体内部又发生了什么;群际行为和群体过程是怎样的;成为一名群体成员(即“归属”某个群体)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本书讨论了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本教科书。目的是为了指出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法的局限和缺点,并进而提出代替它们的社会认同路径。这本书对于社会心理学当中的社会认同路径提供了一种导论性和概览性的介绍。

P18社会认同是一种视角(perspective)和方法(approach),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理论类型(type),一种接近社会心理的独特方式(way)。同时,它也是一种理论(theory),因为它包含一系列相关联的命题,经验上可检验的假设就来自于这些命题。

本书精心总结社各认同论的主要概念基础:一是关注群际关景和积极特异性,此谓群际关系的社会认同论;二是关注群体作为整体和范畴化认知过程,此谓群体的社会认同论或自我归类论。

社会认同在社会影响、语言和沟通中的作用,尽在此书之中。时光流逝,社会认同论的权能且用且涨,魅力不减反增,全球学界从者云集。二十年来,社会认同业已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思考群体和群际关系的方式为之一新。作者简介:

迈克尔·A·豪格(Mictlael A.Hogg),现任克莱蒙研究大学行为与组织科学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同时,他也是《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的副主编。他与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阿布拉姆斯共同创办了《群体过程与群际关系期刊》,并任该刊物的编辑。

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Dominic Abrams),现任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群体过程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心理学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实验社会心理学欧洲协会执行委员。关于译丛主编:

方文,男,汉族,1966年生,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方向和宗教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宗教群体。主要内容:

一、社会认同路径:背景与内容

二、群际行为

三、从刻板化到意识形态

四、内群行为:群体内过程

五、社会在场和社会表现

六、从众与社会影响

七、语言、言语和沟通 重要概念:

1、社会范畴与范畴化P18 社会认同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一直处于持续而快速的发展进程中。社会认同被定义为:“个体知晓他/她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格(group membership)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Taifel ,1972a:31)。在这里,社会群体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体,这些人有共享的社会认同,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感知到他们这些人属于同一个社会范畴。”(Turner , 1982:15)认同,尤其是社会认同,和群体是不可分割的。

P24人们主要是从他们所归属的社会范畴那里获得他们的认同(他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概念)。P25范畴化产生了一种增强效应(accentuation effect)(Tajfel,1957,1959)。个体属于许多不同的范畴,因而,他们潜在地有许多不同的认同资源可资利用。

P27当范畴对于个体来说是重要的、显著的、密切相关的、关乎个人价值的时候,增强效应更加明显。那些认为某一特定范畴更加重要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加刻板化——我们也可以说这些人是“有偏见的”。对人的范畴化很少(如果曾经有过的话)是以公正客观、不掺杂私人感情的方式进行的,中立的立场只有在鸟类学家对鸟进行分类时会存在。P40“范畴化”基于相对无意义和任意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两个群体。

人们倾向于根据他人与自我的相同与相异来对其他人进行分类;人们不断地将其他人或者感知为与自我是同一范畴的成员(内群成员),或者感知为与自我是不同范畴的成员(外群成员)。

自我范畴化过程的结果是自我与其他内群成员相似性的增强,以及自我与其他外群成员相异性的增强,这就是自我刻板化。确切地说,自我范畴化使自我感知和自我定义更加需要参照个体对群体或群体原型的定义性特征的再现/表征。

P28自我范畴化同时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方面,它使某人认为自己与该范畴的其他成员是相似的,而且他们具有相同的社会认同,也就是说,自我范畴化将某人自身放置在相关的社会范畴里,或者将群体置入他/她的头脑当中;另一方面,自我范畴化会让个体在某些维度上做出与范畴相符的行为,这些维度就是划分范畴的那些刻板化维度。自我范畴化是将个体转化为群体的过程。

2、“还原论”P16

一种阻碍我们正确理解事物或现象的元理论缺陷,倾向于以更低层次的概念或语言来解释某种现象。以我们的目的为例,分析的层次(从高到低)是社会历史学、社会学、小群体动力学、个体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也就是说社会历史学可以被社会学所解释,社会学现象可以被群体动力学解释,群体动力学可以被个体特征所解释,以此类推。这看起来意味着,到最后我们可以用物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原型)解释所有更高层次的现象。

许多传统的社会心理学都是还原论的,因为它以个体特质解释社会群体,也就是说它们是个体主义的。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心理学危机可以被归因于还原主义的理论化过程。

P17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欧洲路径能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变动关系,同时又没有将其社会学化和个人化,也就是说,欧洲社会心理学家的目的是要探求人类行为的社会维度。(Hogg 和Abrams,1985;Tajfel,1984)

P19社会认同论用社会范畴来表明社会的结构性特征,这一点与社会学中的结构主义视角有相同之处。

P21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受自我概念的调节,“自我”本身产生于生活中个体间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不断调整。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号性的(symbolic),因为行为不仅仅是实用的(functional),它更是表达的(expressive)。象征符号是在成员之间达成共识的或者是共享的(为了实现交流的功能,它们必须这样),因而通过以和他人相同的方式将自身符号化,或者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我们将自身建构为社会之物(social objects),或者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P22在我们、我群或内群与他们、他群或外群之间存在着分别。我群内部人之间的关系是和平、有序、规范、治理和互相帮助的。内群成员与所有外人或他群的关系是斗争或掠夺的,只有双方达成共识,状况才会发生改变。(Summer,1906:12)

3、社会比较P28 社会认同视角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社会比较而社会性地获得的,这其中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我们做社会比较的动机是为了要确认我们对于自身、他人和整个世界的感知是正确的。人们力争坚持他们自己群体的观点,并且以跟其他内群成员相同的方式看待这

个世界;内群感知被积极地评价,因为它们提供了“真实的”理解。事实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揭示出,人们通常倾向于积极评价内群的所有刻板化特质,因为这些特质将一个人所赞同的共识与他所不赞同的共识区别开来。

P66社会比较背后的动机是获得良好的自我感知,而实现的途径是偏好内群(即通过偏好内群而偏好自我),因而社会比较过程就会选择具体在哪一维度上增强/夸大相似性或差异。一般它会选择这样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内群比外群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它也会放大内群相对于外群的优越性和有利地位,或者说社会比较过程会最大化内群的积极特异性。

4、挫折——侵犯假说P45

5、相对剥夺P47

6、超然目标对降低偏见的作用P57-58

7、最简群体范式P60

8、刻板印象P83 刻板印象具有惰性,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只有在社会、政治或经济发生变迁时,刻板印象才会发生些许变化。当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变得紧张时,刻板印象会变得更加显著,并且充满敌意。如果群体间不是敌对关系,刻板印象不会引发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群际间处于紧张和冲突的社会氛围之中,刻板印象就是有害的,并且也极难改变。

P84刻板印象是一种无根据的概括化推论,而向最坏处估计,刻板印象是一套完全错误的假定。

9、社会表征P99 社会表征是共享的认知构念,它们来源于日常的社会互动,对于个体在世界中的体验提供常识性的理解。

P101社会表征的出现经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社会过程:对熟悉现象的不熟悉的解释因为日常沟通而被同化(曲解、简化等),进而将不熟悉的解释变成了熟悉的,成为常识性理解的一部分。确切地说,由“合格的”的个体(即“科学家”——最广义上的)组成的小群体为熟悉的现象建构出了高度正式的、非显而易见的、不熟悉的解释。虽然这种解释可以通过正式的教育而得以传播,但是,它们传播的最主要途径还是非正式的沟通(朋友之间在咖啡馆里的闲谈等)。这就导致了系统曲解的产生,不熟悉的解释经过系统曲解之后就会与人们事先存在的常识性理解和解释框架相协调。这样,一种社会表征就形成了,一种正式的科学理论成为常识性理解的一部分。而无论社会表征还是常识性理解都是以简化和曲解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以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形式实现的。荣格清楚地表达了上述观点,他这样写道:“当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认为它们是陌生而奇怪的,但是很快人们就会占有这种假设,并且把它们当做熟悉的概念来使用。”

10、意识形态P102 P103意识形态是一系列系统关联的信念、看法和主张的集合,它的基本功能是解释。当然,意识形态不仅仅“解释”,它也决定某种东西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也就是说,它设定了一个问题域。意识形态所提供的一套参照术语限定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使“打破”它设定的框架、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变得几乎不可能。意识形态会将一些矛盾和话题遮蔽起来(人们看不到它们的存在),原因就是这些矛盾和话题没有进入意识形态的具体范围。意识形态实质上是某种“思想体系”,具有正统共识的特征,因为意识形态设定了狭窄的解释框架,所以它阻碍认知替代物存在的可能(认知替代物,即能够代替既有社会安排的其他可能的社会安排)。

所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每种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一套概念工具,它们适用于自身的问题域。对于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的支持者来说,他们之间的充分交流是异常困难的,不说其他,单是下面这两点就足以对交流构成障碍:对于要解释的现象没有一套共享的假设,双方有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术语、概念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封闭的系统,意识形态也界定社会群体,这样一来它就在某种程度上

与群体资格紧密相连。

11、群体盲思P139

12、领导P140

13、聚众P171与从众P199

14、群体极化P223

15、语言P235,包括第二语言习得P255

内容总结:P105 人们不仅需要对世界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通常以一种有利于自我感知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和给世界划分范畴,这样就促生了一个异质性的社会:它包含许多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为争夺支配地位和承认而斗争。个体的范畴化认知过程会导致对群体的认同、群体在心理上的形成以及一种增强效应。在群际背景下,增强效应是一种刻板化行为。之所以说它是刻板化的,是因为它极尽可能地增强或夸大内群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体现在信念、态度、价值、归因和行为等方面。整个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都贯穿着这样一种需求:偏好于内群而不是外群,维持或获得一种社会支配地位(或者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支配地位,或者是相对于某些他群的支配地位)。每个群体自身的规范行为和信念,以及他们对内群和他群所持有的刻板印象,都植根于群际关系的动态变化当中,群际关系的变化是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具体地说,社会群体被社会表征或意识形态所形塑,它们同时也构成了社会群体存在的背景,社会表征和意识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为了满足解释事物本质的需要。大规模的复杂事件促生了服务于事件自身的社会解释或意识形态。它们可以是新形成的解释,或者是对既有解释的改变,也可能是那些长期被压制或者处于休眠状态的解释。

理论进展:P273

社会认同路径深化了我们对一系列现象的理解,它对人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这一分析与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大部分理论主张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群际关系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下列因素而得以解释:人格特征、心理动力机制,或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群际关系也不能以群体之间的客观利益冲突来界定。伴随着群际行为而产生的刻板印象也不仅仅反映对经验事实错误的认知理解。相反,只有诉诸集体对群体资格的主观感知,群际关系才能被理解,群际关系可以被解释为心理上的冲突、差异等。刻板印象的功能主要是服务于群体,同时,与大部分群际行为一样,它并不总是直接有利于单个的群体成员。

其次,群体凝聚力、群体内的行为、对群体规范的遵从和集体性的群体行为,所有这些现象都不能以个体之间因满足需要或寻求信息而产生的互依来解释。群体被认为是一个心理实体,对于那些被吸引进入群体的人,群体会告诉他/她什么是应该优先考虑的,应当遵循哪种规范,集体行为的恰切目标是什么。将自我范畴化为某一群体成员的过程会引导信息的寻求、与他人情感纽带的建立以及自我在规范中的融入。

P274最后,不能认为语言和沟通的本质是稳定的和限制性的,相反,语言和沟通是一个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认同才能成为他人的象征;同时,语言和沟通过程也界定了群体间的关系。社会不能被当做是一个仅仅提供背景的外生变量,这种主张贯穿我们分析的始终。

社会认同路径正充满着勃勃生机,它不断为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和研究注入令人振奋的原动力,越来越多的现象可以应用社会认同路径来进行解释(如群际接触、少数人影响、领导研究、个体间吸引、第二语言习得、权力、多元群体背景、服从和显著性等)。

第二篇:信仰但不认同,读书报告

读《信仰但不认同》有感

看了一下老师给的书单,我对于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其实就是不理解什么是“信仰但不认同”,既然已经信仰了,那为什么还不认同呢?这是在看这本书之前的疑问。

看了这本书的序,了解了一些别人看这本书的想法,感觉“大家”不愧是“大家”,他们的思想层次远比我们要高的多,我们想问题只是比较表面,甚至“肤浅”的思考着,然而他们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层次在阐述。首先看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思想层次如果提高,那这本书所提到的信仰危机,人心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我们的信仰就不再是私人化的了。

信仰的私人化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每个人的信仰可以随意“挑选”随意改变,我们普通人的信仰无外乎是有利于自己的,信仰就像是一盏灯,我们在黑暗中总是在寻找光亮,当我们面临事情的时候总是希望从外界找寻安慰与解脱,这个时候信仰的力量不可小觑。可就是这样私人化的信仰使我们只注重自己而完全忽略了他人,即使他人和我们的信仰大致相同,可能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信仰但不认同。至于权利层次上的信仰还是与权利本身相关,权利本身就是一个信仰,是大多数想要成功的人所追寻的信仰。

信仰就是一种终极关怀,灾难过后以生命信仰为核心的社会交往模式。这是我看完第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中国信仰就如同一种终极关怀,在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的信仰会从心底涌现并支撑着我们如同关怀。还有身份和信仰的冲突。在《身份的证明》中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他的身份有了冲突,在这种时候我们是坚持信仰还是保全生活呢?我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我是主人公我还会为了我的信仰而去过那种不幸的生活吗?而且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家人也会因为我们的身份而影响生活。信仰有时候是一个人活着的力量,是我们生活的准则或者原则,可是当信仰和身份冲突又该如何?这和信仰的私人化似乎有一些关联。我们的信仰依据我们的利益或者私人生活有关,当面临抉择的时候我们如何选择就应该是考验一个人信仰师是否坚决的时候,也是考验一个人一部分道德水平的时候。

我们中国人缺乏的不是信仰,而是和有相同信仰的人共享信仰,中国人缺乏的不是私人的信仰,而是无数私人的信仰整合成一个共同的团体。伯尔曼说过“法律不被信仰,就等于形同虚设”。然而他还有另外一句话“没有法律的宗教将失去其历史性和社会性,便成为纯属于私人的神秘体验。”宗教与法律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宗教与信仰的社会性,法律性,公共性缺一不可。正应为宗教与信仰的紧密联系,所以才产生了宗教与信仰的一系列问题。宗教不等同于信仰,但若是我们把私人化的信仰共享整合,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有属于我们的“宗教信仰”,只要是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就会有信仰,各个方面的信仰都统称为信仰。我们重要的不是缺乏信仰,而是如何信仰,对于信仰如何抉择如何看待。以前我不会把宗教,信仰分开来看待,甚至不会考虑他们之间的联系,因为我不是学哲学的,对哲学又不是十分敏感。可是,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社会中的结构不是我们看到的和想到的那么简单,哲学家可以通过对宗教的研究来预测中国社会的基本变迁,足以看出宗教,信仰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只要是问题就需要有解决的方法,对于哲学我们从前是不喜欢,可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不够深入,所以本能的排斥深奥的东西,对于现在的我们是时候去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有一部分不是很明白,可能是我以前思考的深度从未达到过,很谢谢老师给我们这些“好书”,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

姓名:王琪

学号:2013432126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三篇:社会调研报告过程

关于“实践调查报告”的实施步骤

一、什么是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所写出的真实地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二、为什么要做实践调查报告?

想要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结论引起他人的注意,引发人们的思考。

三、调查报告的分类:

从调查目的和最终形成的书面报告的内容综合评价,调查报告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 1.总结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2.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3.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四、调查报告如何选题?

选题要贴近生活实际,可以选择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大家关注的问题、或是自己感到困惑,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五、如何确定主题?

主题要切合自己实际情况和特点,凭借自己能力能够完成调查的,还要易于操作。

六、如何做调查报告?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调查主题。2.确定调查时间。3.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小组分工:(4——5人)组长:负责安排各阶段调查活动及其他组员分工,撰写调

查报告。

组员:根据组长安排深入社会,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调查并

整理调查到的资料。4.明确调查目的。5.选择调查形式。常用的调查形式有:(1)调查问卷(2)采访(3)拍照(4)通过书籍、报纸、杂

志、网络查找资料。

▲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

(a)列出想要调查的问题。调查的问题要紧紧围绕主题。

(b)选择提问的方法。问题的形式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可以根据实际

情况,确定两种问题形式的比例。一般一份调查问卷中,设计一两个开放型的问题就可以了。

(c)确定问题的顺序与问卷的版面安排。问题的数量要合理,一般不超过二

十个;排列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通常把开放型问题放在问卷的最后;问卷纸张大小设计为a4纸。

▲采访:

(a)根据被采访者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问题。(采访前先拟定好要问的问题)

(b)采访时要注意礼貌用语,营造一种和谐的交谈氛围,以利于采访的顺利

进行。

(c)采访时由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配合补充,作好记录,拍照时要征得被

采访者的同意。

(d)认真整理采访记录,而且要请被采访者过目。▲拍照:

(a)所拍照片内容要紧扣调查主题,通过照片上的现象,看到问题所在,得

出结论。

(b)照片大小统一为5寸。

●第二阶段:实施调查阶段:各小组深入社会调查。调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收集的资料应该真实可靠。2.采访时要注意礼貌,不涉及敏感或令人难堪的问题。3.问卷问题要紧紧围绕调查内容,不要跑题。4.外出时要注意安全。●第三阶段:资料整理阶段:

1.调查问卷:把问卷内容整理成调查问卷整理表或者可以用统计图的方式进行整

理。

调查问卷整理表

统计图可以采用条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

2.拍照:选取紧扣调查主题的照片,进行整理,可以在照片下附带说明。

3.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网络整理的资料,可以剪贴,对于篇幅较大的资料可以摘录主要内容做成资料卡片的形式。

4.采访:采访后可以把采访内容整理成记录表

采访记录表

采访人_____ ●第四阶段:撰写实践调查报告: 1.标题:标题要简练,明确的反映调查的对象和内容。如“关于×××的调查报告”等。2.标题下面注明调查的时间、调查人姓名和学校等基本信息。

3.调查正文的内容:调查报告开头说明调查什么,为什么要调查(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现象)等。中间部分要针对调查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结尾部分要说明通过调查得出了那些结论,反映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4.附录:最后要附上调查过程中使用的一些问卷、采访记录等等。

关于“中小学生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实验小学的学生。近年来,网络已成为一种新时尚走进千家万户,青少年也已成为网民中的很大一部分。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也给我们平添了许多烦恼,甚至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为了了解青少年使用网络状况,我们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帮助。问卷不用填写姓名,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1.你(您的孩子)的年龄的_______岁。2.你(您的孩子)上网的频率是()a每天 b经常 c偶尔 3.每次上网时间有多长?

a 1小时 b 2小时c 3小时以上 4.上网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b查找资料 c娱乐 d浏览新闻网页 5.上网对你(您的孩子)有帮助吗?()a有 b没有

6.你(您的孩子)有过通宵上网的经历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7.你(您的孩子)是否有上网过度而影响学习的经历? a有 b偶尔c从不 8.你认为长时间的网络生活会使()

a精神良好 b精神恍惚 c记忆力减退 d注意力不集中 9.上网过度会影响你(您的孩子)的()

a学习b心理c身体 d没有

10.你觉得中小学生应该如何使用网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问题:

1.你经常上网吗?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干什么? 2.你对中小学生上网有什么看法?

关于“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实验小学的学生。近年来,身体健康成为人们温饱问题后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为了了解大家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对身体健康的看法,我们进行此次调查问卷,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帮助。本问卷不用填写姓名,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衷心感谢您的支持!1.你的年龄是_____ 2.你的职业是_______ 3.你觉得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a 很健康b 亚健康c 不健康 4.你每天的睡眠时间()

a 不足6小时 b 6~8小时左右 c 9小时以上 5.你的作息时间是否规律()a 很规律 b 偶尔不规律 c 不规律 6.你是否经常发脾气,生气()a 是 b 偶尔 c从不 7.你每天参加体育锻炼锻炼时间()a 1小时以上 b 约半小时 c 从不 8.你是否容易生病()a 经常b 偶尔 c 很少 9.你是否挑食()

a 一直都是 b 一般,不是很厉害 c 从不挑食 10.你对健康的态度()

a 非常关注 b 偶尔关注 c 不关注 11.你觉得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二: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调查报告,也叫调查研究报告或考察报告,是对客观事物或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将所得的结果整理和表述出来的书面报告。它是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事务文书,也是报刊上常用的一种新闻文体,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笔者就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谈一浅见。

一、深入调查,充分占有材料

写调查报告,最根本的是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我们应该充分占有哪些材料呢? 1.要占有现实的和历史的材料;2.要占有“点”和“面”的材料;3.要占有正面的和反面的材料;4.要占有典型的和一般的材料;5.要占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材料。只有材料充分、全面,才有助于调查者正确地分析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才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二、分析材料,正确提炼主题

一篇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其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提炼出深刻的、有价值的观点,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正确的结论。对调查得来的材料应做到: 1.要去伪存真。这就是要舍弃事物中那些虚妄的、惑人的假象,只留下那些能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真实材料。这就是常用来告诫人们的“不要听风就是雨”。2.要去粗取精。这就是要摒弃事物那些粗糙的成份,只选取那些能反映事物内部规律的精要材料。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3.要由此及彼。这就是把已选好的材料连贯起来思索,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连贯”的方法,就是从“纵”、“横”两个方面入手。“纵”指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事物的前后联系,通过纵的联系研究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横”指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横的联系,在比较中探寻出事物的内部规律。4.要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抓住主流,确定主题思想。通过分析事物的主流入手,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主次明确,恰当选用材料

调查报告写作,要求观点和材料应有机地统一,就是指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支撑观点、为观点服务选用材料要做到繁简适度,详略相宜。即重要的、具体的、新的和人所难知的材料宜详;次要的、概括的、旧的和人所周知的材料要略。1.要善于用事实说明观点。要求所写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把一个重要事件的全貌叙述出来,并鲜明地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如毛泽东同志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文中列举了l4件大事用来阐明农民运动“好得很”,极具说服力和战斗力。

2.要善于从比较中说明观点。如好典型同差典型对比;正面材料同反面材料对比;历史材料同现实材料对比;“点”上的材料同“面”上的材料对比。如《关于新台村的社会调查报告》在写家长对子女的书报投入时“只有35%的学生在书报

方面投资,少的则每年20元,多的则200元65%的学生在书报方面没有投入,只有学校发的课本。书报投资多的大部分知识面较广,思维敏锐;书报投资少的,大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分析问题的思维较为迟钝。”通过

两种书报投入方式的对比,效果迥然。3.要善于运用数字来说明观点。有的问题、观点用很多议论也难以表述清楚,而用一个数字、一个百分比,就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面貌和问题的实质一目了然。这样数字就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如《关于新台村的社会调查报告》在写母亲群体文化程度时“高中2人,占8%;初中4人,占18%;小学8人,占32%;脱盲6人,占24%;文盲5人,占20%。”运用这组数字说明了母亲群体在农村文化水平并不高。

四、叙议结合,精心安排结构

调查报告以叙述、说明、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其中,叙述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陈述调查的经过、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事实材料,都要用叙述,并辅之以说明等表达方式;而对实际情况和事实材料进行剖析、归纳,对经验进行总结,则要用议论。所以,写调查报告就是要做到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当然,为了增强调查报告的可读性,在新闻媒体上发表或播出的调查报告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一些描写和人物的对话,以求生动、活泼、吸引人。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方式是由标题、正文、落款三个部分组成。1.标题。

标题是调查报告全文的眼睛,全文的精神。标题好,不但可以使读者深刻地理解调查报告的内容,而且可以吸引广大读者争先阅读。对调查报告标题的要求有六条: 一要准确;二要鲜明;三要生动;四要新颖;五要简练;六要小化。

调查报告的标题,一般有四种写法:(1)文章式标题。这类标题,概括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一个经营有方的客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公文式标题。这类标题,提示调查的对象或主要问题。明显的标志是使用介词结构“关于”。如《关于××学校乱收费的调查报告》、《关于××厂整顿产品质量的调查》。(3)提问式标题。这类标题,总结某一项工作经验,或揭露某一个问题。标志是使用疑问句。如《市一水泥厂是怎样扭亏为盈的?》、《公路“三乱”何时休?》。(4)正副式标题。这类标题,正标题揭示调查报告的思想意义,副标题标示调查的事项和范围。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我市开发区招商引资调查报告》、《曙光初现———我州工业在西部开发中崛起调查》。2.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充分表现主题的关键所在。调查报告的正文,一般由导语、主体、结尾三个层次组成。

(1)导语。又叫“前言”或“开头”,这是指调查报告的一个自然段落,要求用简明而生动的文字,写出调查报告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一篇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兴趣。导语的内容应根据调查目的来定,不能千篇一律。一般要说明以下几点内容: 1)有关调查本身的概况。如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等。

2)有关调查对象的概况。如组织规模、背景、历史与现状、主要成绩或问题以及事件形成的简单过程等。

3)有关研究结果的概说。如肯定意义、指出影响、提示结论意见或点出报告的主要内容等。

(2)主体。调查报告的主体,是导语的引申开展、结论的根据所在。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调查到的事实情况,包括事情产生的前因后果、发展经过、具体做法等;二是研究这些事实材料所得出的具体认识或经验教训。

按照内容,一般有三种写法: 1)将说明主题的材料,按照事物性质归类,每类用小标题(即分论点)统帅,然后用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次序排起来。各个小标题之间是并列的,这样,能使文章条理清晰,观点突出。这种写法叫“并列式”。

2)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分成相互衔接的几个层次,一层一层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报告清楚,这样,使人既了解全貌,又得到方向性、指导性的经验教训。这种写法叫“平叙式”。

3)先将调查的结果、结论告诉读者,然后再叙述这一结果、结论的由来,从几个方面分析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这种写法叫“因果式”。

以上三种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都要注意先后顺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更好地表现主题。

(3)结尾。结尾又叫“结论”,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写得好的结尾,可以加深读者对主要事实的感受,得到更大的启发。如果说,调查报告的前言是“豹头”,正文是“熊腰”,那么结尾就是“凤尾”。

结尾的写作,应当避免与前言雷同,写法有以下六个方面: 1)小结式结尾。就是对调查报告的内容进行小结,使人更加明确调查报告的目的,增强报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启发式结尾。就是不把话说完,指明发展趋势,使读者回味无穷,发人深思。

3)号召式结尾。就是依托调查报告的事实,发出号召,激发情感,以唤起人们的响应。4)展望式结尾。就是由“点”到“面”,作出展望,指出方向,以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信心。

5)分析式结尾。就是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指出不足,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意见和建议。

6)自然结尾。就是调查报告主体写完即告结束,没有单独的结尾。

3.落款。落款,即具名和日期,它是调查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虽少,却不能忽视。具名,是写作者的名。若调查者是调查组,要写明是什么调查组,以体现出权威性;若调查者是个人,也要写上姓名,必要时要注明是什么人,以示负责。日期,是指成文年月日,写明日期,以示时效。落款的位置一般放在正文末尾下一行右侧,有时也可以放在标题之下。

五、仔细阅读,认真修改全文

仔细阅读报告,认真修改全文是调查报告写作最后的一道工序,切不可马虎从事。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篇三: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 11级生态班 舒韦维

摘要:根据对盛乐校区内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参观了解,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相应的调查,主要有首先对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原理及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控制指标进行了了解,同时也对该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转流程做了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了解到其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曝气问题、污泥膨胀问题、污泥解体问题、泡沫问题 1 活性污泥法的原理

活性污泥法是指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活性污泥则是指颜色呈黄褐色,有大量微生物组成,易于与水分离,能使污水得到净化,澄清的絮凝体。活性污泥法的工艺原理包括五个装置,其名称和作用如下:

曝气池:作用是降解有机物

二沉池:作用是泥水分离

曝气装置:作用于曝气池使得充分氧化,给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提供有氧环境

回流装置:作用是接种污泥

剩余污泥排放装置:作用是排除增长的污泥量,使曝气池内的微生物量平衡 2 控制指标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控制指标主要包括氨氮、溶解氧、五天生化需氧量。处理过程中要定时通过监测仪器对上述指标进行记录和分析,以便及时的对处理过程中不合适的地方加以修正。

所参观的小型污水处理厂的运转流程

污水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曝气问题

由于活性污泥法的主体活性污泥中主要是好氧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其中好样细菌占大多数。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曝气装置给微生物提供适宜其生长的氧气

4.2 污泥膨胀问题及处理方法

污泥膨胀是指污泥质量变轻,体积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中不能正常沉池下来,污泥指数异常增高达400以上的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有二,分别是因丝状菌异常增殖所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和因粘性物质大量产生积累的非丝状菌膨胀。

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例如a 进行投药处理,在污泥中投入能够杀灭

丝状菌的药剂。b 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和密实性,可在曝气池的入口处投加粘土、消石灰等。c 加大回流污泥量,目的是降低高粘性膨胀的致因物质。4.3 污泥解体问题及处理方法

污泥解体指处理水质变浑,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其原因是运行过程不当,比如曝气过量;污水中混入有毒物质等。处理方法应仔细查找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例如,校正运行过程;处理污水前去掉有毒物质。4.4 泡沫问题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泡沫干扰处理过程。产生泡沫的原因有污泥停留时间较长、温度较高、憎水性物质较多、曝气方式不适宜以及所处理的污水氮磷含量过多等。

泡沫的危害主要有:(1)会将大量活性污泥等固体物质卷入曝气池的漂浮泡沫层,阻碍氧气进入曝气池混合液,降低充氧效率。(2)浮在走道板表面,影响巡视和设备维修。(3)大量的泡沫还会损坏污泥的正常性能,干扰污泥浓缩和污泥硝化的顺利进行。

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有喷洒水、投加杀菌剂或消泡剂、降低污泥龄、向曝气反应器内投加填料和化学药剂等 5 结语

根据实地参观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过程中的几个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可以看出,目前该种方法处理污水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为了提高污水处理的质量,一方面我们要在现在已有的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在处理过程中谨慎应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要积极探寻更为先进有效的处理方法,早日提高处理污水的等级,从而缓解部分地区的缺水危机。6 社会实践感想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使我从课本走近社会,将课本中的知识形象化。并且,社会实践是我认为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

第四篇:《决策过程》读书报告

《决策过程》读书报告

《决策过程》一书是由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在1968年撰写的,拿上这本比自己年龄还要大许多的书,体会到了前人的智慧和经典的魅力,给了我很多反思和思考。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是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当代西方著名学者,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曾于1980年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作为政治学家和比较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教授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他以对“政策”的分析研究饮誉美国政治学界。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和福利》、《政策分析》、《渐进调试》、《民主的智慧》、《决策过程》、《政治与市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可用的知识:社会科学和社会问题的解决》等等。本书的部分思想是《渐进调试》的进一步阐发。

本书的主要理论“渐进决策”模式产生的理论背景主要是基于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挑战。在二战后,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行政学家关注政治决策,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理性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是从规范的角度考察问题,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早期经济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知道全部可能的行动,知道那种行动能得到最大的效果,知道所有的可行行动中挑选最好的一种。受这种理论的影响,理性的决策模式认为人在政治决策中也是可以非常理性的。

不久,理性决策受到了另外两种决策模式的挑战。一是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二是本书的作者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两种模式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都从实证的角度对理性的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如果说西蒙也还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探讨政治决策的话,那么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政治决策。

二、书中主要观点

《决策过程》一书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特别是理性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作了回答。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过程只是决策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现行的政策稍加修改而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看上去似乎行动缓慢,但积小变为大变,其实际速度要大于一次大的变革。政策上大起大落的变化是不可取的,往往“欲速则不达”,它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作者认为,决策所以是渐进的,在于西方民主体制中政府推行的政治是渐进的政治,这表现在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在竞选时,他们仅对每次政策提出渐进的修改。政党本身的政策也是渐进的改变。林德布洛姆在书中极力赞扬渐进主义的优点,称渐进主义为“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

三、著作结构分析

作者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决策分析;第二部分为权力运用;第三部分为总的观察。在本书的第一部分(1-4章)作者批判了理性决策模式,并阐述了他的渐进决策分析理论,接着就在第二部分(5-11章)转入了对决策过程的具体分析。其分析是围绕着社会中各种力量在决策中的权力运用而展开的,环环相扣,逐步展现了西方国家决策过程的真实面貌和面临的种种困难。最后一部分是对整本书的一个补充内容,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决策的整个过程,对政治的偏爱、统治精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认为理性决策模式的缺陷在于五点:(1)界说政策问题的困难;(2)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充分的信息;(3)确立目标或价值观的困难;(4)时间限制;(5)分析的代价昂贵。除此之外林德布洛姆还认为,在政策中还含有分析无法解决的价值因素、效率因素、其它分析不能取代的政治因素等。但是分析并非没有一点用处,分析往往作为说服工具,在政治相互作用中成为官员控制其他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其次,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中,作者阐述了人们如何依照准则在政治相互作对中运用说服、权威、威胁交换、党派分析、讨价还价、相互控制和调节的手段达到影响决策过程的和目的。一方面,在政策制定主体问题上,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政党、直接决策者、利益集团、投票人、公民等多个政治主体。各个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处于动态的、相互影响的环境下。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制定问题上,他认为,在行政、立法、司法部门制定的少数最重要的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权被广泛地分散化,但仍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中。在行政、立法、司法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之中,大部分政策是由官僚所制定,精英阶层对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大的影响,普通公民阶层也参与政治的相互作用,但在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林德布洛姆认为,官僚的政策制定即公共行政决策其实是个渐进过程。

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决策梯子和重建性领导、政党、直接决策者、利益集团领袖以及其他领带人并不是只对公众的偏爱作出反应,他们还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告知、说服和教导公众。因此,政治领袖在决策中具有巨大的回旋余地。此外,在现实中不存在统治精英,决策一定是一个复杂的合作过程,“虽然大多数公民对政策的影响很小,一些精力充沛,富有才干的公民对政策产生相当的影响。”

总之,本书主要分析了渐进决策模式和多元决策结构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使我们的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美国政治的动态方面。

四、本书观点评述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基友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的小心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对比渐进决策模式的是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渐进决策模式不同的是:西蒙仍然是在传统的纯粹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框架下,进行了相关的改进,并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有限理性”模式对“理性”模式做出了逐条批驳。认为:

1、决策者事实并不具有有关决策状况的所有信息;

2、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3、决策者的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次序的影响;

5、决策者的能力在复杂的决策状况中受到限制;

6、决策行动受到决策者过去经历的影响;

7、决策行动受决策者个性的影响。林德布洛姆则不同,他的决策思路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定的目标、计划,主要是依据复杂的准则和各种政治势力的互相作用来一步一步地确定政策内容,最后才形成在这以前不为人知的决策,这基本上属于一种非理性的、非程序性的渐进过程。

这两种决策模式并没有对错之分,两者的运用只是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来具体的运用,依据两种模型的相关理论。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适用于技术类决策或用于特定组织的决策过程中,如企业,学校等组织。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更适用于政治生活的现实,适合作出一些较重要的国家决策时使用。

五、现实的思考

在阅读本书的渐进决策模式过程中,不断浮现的是我国即将出台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延迟退休”历来是两会最热民生话题之一。“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渐进式延迟退休是指将来制定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将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逐步缓慢地延长退休年龄。

从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优缺点来分析我国的渐进式延退政策可以看到,首先,考虑到原先退休政策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长,如贸然实行一步到位的延退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利益相关者的排斥,加之社保政策关乎每个国民的生老病死,国民的关注程度较高,一步到位的政策会造成人们心理和行为习惯的震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延退政策只能是渐进的。其次,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因此,必须在作出决策后对所做决策边执行边修补。社保政策的重大性和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采用渐进式的决策模式有助于及时对已实行的政策进行修改,以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总之,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目标,这点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目标相一致。

但是,本书的一些缺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作者回避了一些问题,如决策阶层是属于什么样的人?他们有没有因自身的阶级和地位而产生的价值观和利益?如有,这些因素在决策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次,渐进决策比较适宜安稳的、变动不大的环境,一旦社会动荡或者发生巨大变动的时候,渐进决策的特点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随意的使用。

第五篇:教师职业认同报告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报告

在这学期的实践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学院聘请的校外专家为我们做的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专场讲座。我从讲座里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性。这次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而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和认同。教师职业认同度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过程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作用。而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认同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明确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社会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体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其心理状况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社会的因素主要是尊师重教的气氛。社会支持度的高低,对于教师职业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支持度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之一。社会尊重程度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时,在这些因素之外,社会对教师的激励制度也是社会环境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一个方面。除了这些社会因素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还受其内心各方面的心理特性影响,这些个体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职业态度,人际关系等。

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影响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教师职业认同程度高就意味着对教师职业价值认识深刻,在职业活动中情感体验是积极的,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把握是恰当的,能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为师从教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了以教育为信仰的境界,自然就能催生出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自觉性。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影响教师完善自身素质。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还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和教师角色冲突的缓解。

如何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创设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言传身教的教育者,越来越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在全社会范围提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创设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二是建立健全教师岗位激励制度。激励是调动人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由于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教师的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机构。教师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但是教师又同时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健康有效地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求知创新、育人为本、以身立教是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也是教师的师德内涵。我们对教师职业观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对事业的投入和热情,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教师即奉献。走上工作岗位,就应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自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处为学生学习设想,言教身传,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

下载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认同过程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表姐妹》中的身份认同过程分析

    摘要 乔伊斯·卡洛斯·欧茨是美国当代杰出女作家之一,一直致力于发掘女性内心世界,唤醒女性独立意识,体现女性的困惑和迷惘。近年来,她的创作方向转向发掘犹太族裔在犹太大屠杀......

    社会语言学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研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重点研究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

    读书报告社会静力学

    一、 作品描述 《社会静力学》是斯宾塞的第一部学术著作,(1842年出版过论文),首次出版于1850年12月,当时的名字叫做《社会静力学:或,人类幸福的基本条件说明,及其中首要条件的详......

    社会静力学 读书报告

    社会工作概论读书笔记元大喜 1200093117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 读书笔记斯宾塞的“最大幸福”―读《社会静力学》后姓名:元大喜 学号:1200093117 联系电话:186 1382 0404 Daxi89@12......

    读书过程家长会材料

    《一路书香 伴我成长》读书汇报会 一年六班 一、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了解古今中外的名人的读书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性地阅读书籍,并且教给学......

    《司法过程的性质》读书报告

    《司法过程的性质》读书报告 一. 卡多佐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司法过程的性质》这本书是美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的法律家和法学家本明.内森.卡多佐的主要法学著作。这部著作最初......

    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社会认同(最终版)

    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研究 【摘 要】 尽管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已经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阶段,但其至今仍未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还存在大众对社会工作者的鉴定模糊......

    职业认同开题报告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生 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