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改造实践

时间:2019-05-14 03:2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改造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改造实践》。

第一篇:浅析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改造实践

浅析云南老旭甸传统村落改造实践

谭人殊

【摘要】:通过对云南老旭甸村改造设计活动的分析,从村落的静态保护与动态发展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凝固与注入”的设计方法,以建筑学和社会学相融合的视野对传统村落改造提供了思路。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关键词】:老旭甸村村落改造保护与发展

村落是一个活体,其间蕴含着自然地理与人文社会之间的种种联系。因而对原生村落所提倡的“保护与发展”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保护”是对于风貌和乡愁的怀念,而“发展”则意味着使用者内心机制和生存模式的蜕变。

1.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改造理念 1.1村落保护的内在因素

从静态层面上看,一个传统村落的风貌是由格局、空间、材料和环境等四种因素构成的。村落的格局现状是自然地理、社会发展、历史人文甚至风水造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蕴含的信息无形中记录着村落的进化历程,表达了一种因果。空间对应的因素是尺度,尺度反映着村落中的交通状况和建造技术。而材料和环境则是互为作用的构成条件,因为原生村落中的建造材料多来自于本土环境,而本土环境又为村落风貌的形成创造了温床。

此外,另一个动态层面的保护核心就是村落的使用者——原生居民。原生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劳作方式将直接作用于村落的风貌。因此对于村民人居活动的社会性研究亦将作为村落保护的重要理论支持。1.2村落发展的外在动力

毋庸置疑的是,村落已经被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所浸润,这也是一种动力和趋势。外界的目光将最先影响到村落的使用者,对他们的观念和思维带来革新,继而发生改变的是谋生渠道与生活方式,最终这一切会由观念向实体环境衍生,改变村貌。因此,对于内在保护与外在发展动态平衡点的把握策略极为关键。

2.云南石屏县老旭甸村原始信息研究 2.1老旭甸村的人居环境现状

老旭甸村位于石屏县牛街镇西北部山区,距离县城46公里,路途蜿蜒崎岖,交通不算便利。全村常住人口307人,汉族,主要经济作物为玉米和烤烟,人均年收入约4000余元,当前没有外来业态入侵。村庄坐落于山地,自东向西沿台地等高线线性布局,汽车只能通行至村口。传统民居为土掌房形制,人畜共居,排污靠各家人力解决,属典型的旱地农耕聚落。2.2老旭甸村独特的地质优势和景观风貌

虽然地理位置和交通颇为不利,但老旭甸村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资源——化石。老旭甸所在的山体拥有着庞大的化石储量,这些化石距今约3亿年,以珊瑚和植物形态为主。化石采集地位于村落的东南角,这里的村民自古以来用化石作为建造材料砌筑房屋,所以老旭甸村也被冠名为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化石村”。由于“化石村”独特的地质资源和村落风貌,偶尔也会吸引一些摄影爱好者前去探访,但就目前的观测而言,除摄影爱好者以外的外来人群并不多。

2.3老旭甸村的内在保护与对外诉求

作为一个原始传统风貌保存完好且拥有独特人文地理资源的古村,无论是从政策还是民愿层面,对外宣传交流从而改善民生环境,推广地域文化,这样的诉求一直都是存在的。老旭甸村意图以自身的“化石营造”为亮点对外展示,文化界希望这种展示是静态的,博物式的;本地村民希望这种展示是动态的且带有经济意义的;而外来视野则希望这种展示既富含农耕文化和游览的体验性,但又得符合城市文化的情趣与舒适性。这一切看似矛盾和对立的意愿最终将如何在改造活动中得以融合与统一,这需要一种辩证的设计视野来审视。

3.老旭甸村的建筑营造策略与设计实践 3.1“凝固与注入”的改造理念

借鉴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修复的理念来审视老旭甸村的改造,这种文化学层面的跨界将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文博专家马未都先生曾提到,文物保护并不是简单的保持原貌,而应该进行科学的清理和修复,将其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此外,清华大学著名的建筑学者朱锫先生也提倡在老旧建筑的改造活动中推行“凝固与注入”的理念,对于其原有的精彩部分“凝固保护”,而涉及到需要改造和替换的部分则对其“注入”符合当下建筑语境的设计与技术,但在精神层面,这两个部分必须是暗合的。这种理念的一个经典案例则是TAO 迹建筑事务于2010年完成的腾冲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项目。

图1 老旭甸村改造及新建建筑设计方案

3.2老旭甸村民居试点改造

转变功能属性是老旭甸村34号民居改造的关键。34号民居位于村尾东南侧,面向远山,视野辽阔,为典型的山地土掌合院。当前民居的底层设有堂屋、卧室,二层为仓储,院内包含着牛棚猪圈等,人畜混居,卫生条件不甚理想。改造后的建筑将由单一的农村民居转化为带有接待和服务性质的民宿客栈,随之改变的也有居住者的社会身份。整个院落在外墙及其承重体系上保留原貌,局部外挑结构以钢梁加固。为凸显乡土民俗的风情,在立面形式上增设木构架装饰,并在门头与窗框上予以强调。改造后的34号民居不但改善了室内空间的功能,并且对于其屋顶加以休闲利用,借助土掌房错落有致的屋顶优势造就出一片极富体验感的观景孔间。

3.3老旭甸村集体猪圈设计

基于村落总体环境卫生的考虑,老旭甸村将于村域东侧的坡地上兴建一处集体猪圈。猪圈以模数化的形式沿等高线生长排列,崎岖蜿蜒。构建方式尊崇传统营造技术,垒石为墙,原木造梁,并加设竹篱隔板。建成后的集体猪圈与山体浑然天成,既满足了村民家畜的集中管理,也成为了农业旅游体验项目中的一处景点,取名“哼哈公舍”。

3.4老旭甸接待中心设计

接待中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于乡村原始生活状态以及原始建筑功能的保护,将“凝固与注入”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项目选址位于老旭甸村口,以原有的三座烤烟房为限定,利用烤烟房相互之间挤压形成的空闲场所作为宅基地,以石、木、局部钢架和玻璃为材料搭建,新建体量与原生建筑相互渗透,和谐共处。更值得玩味的是,原有的烤烟房仍然作为本村的日常劳作场所继续使用,并拥有单独的交通体系。接待中心与烤烟房相互胶着却又各自独立,将新建功能注入于原生建筑的缝隙之中,浑然一体。

3.5老旭甸乡土博物馆设计

乡土博物馆作为文化介入的一个重要元素,将老旭甸村的人文地理与历史民俗集中体现。博物馆位于村口,与接待中心隔街相望,构成了一个村落会客厅似的对外宣传场所。设计的核心在于“模拟”:从平面布局上模拟原始聚落的肌理,从竖向交通上模拟山地建筑的特质,从外景效果上模拟土坯元素的表达,而真正的亮点还在于“双流线游览模式”的设计。博物馆的游览线路分为“室内参观”和“屋顶游览”两条路径,室内空间主要作为物态展示的场所,将村域民俗以博物的形式的予以介绍;而屋顶场所则是一种体验,将土掌房上下叠层高低起伏的上人屋面形式融合到博物馆的设计中来。两条流线循环交织,游客穿梭其中不仅能感受土掌聚落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制,并且在屋顶上休闲瞭望,一览古村全貌,也是一种心旷神怡的体验。

3.6 设计反思

老旭甸村的总体设计保留了大部分原生民居,将整个老村区域作为活态的民俗风貌场所予以凝固。而新增的集体猪圈、接待中心和博物馆等项目,尽管在设计手法上运用了些许现代建筑的造型方式,但在景观视觉和空间关系上却与古村的传统精髓不谋而合。但值得考虑的是,在完成了物态的建筑设计以后又该如何来策划整个村域的民生和生活改善呢?这或许更需要一些跨界的社会学模式的运作。

4.互联网思维入驻传统村落的建议

互联网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既可以为深山之中的居民打开便捷的乡土特色产 品销售通道,减少中间环节,以网络直销的方式赢得最大利益从而改善民生,并且对村貌的改造又最小,保护了原有的古村风情。这是一个平静老村中发生的关于营生方式社会性转变的换血运动。

“互联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集传统、乡土、非遗、文创产品和有机农副产品为一体。成立老旭甸文化产业网络合作社,对汪家箐村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合理开发利用,开展生产性保护;为农户提供文化及农副产业生产资料的供应、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生产经营和服务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建立互联网平台和物流渠道,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品牌、统一培训、统一推介。

传统的风貌,舒适的人居环境,新型的产业模式,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辩证而统一的平衡点,这或许才是乡村复兴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冬.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 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二篇:浅析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改造实践(本站推荐)

浅析云南老旭甸传统村落改造实践

谭人殊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4Y345)

【摘要】:通过对云南老旭甸村改造设计活动的分析,从村落的静态保护与动态发展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凝固与注入”的设计方法,以建筑学和社会学相融合的视野对传统村落改造提供了思路。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关键词】:老旭甸村村落改造保护与发展

村落是一个活体,其间蕴含着自然地理与人文社会之间的种种联系。因而对原生村落所提倡的“保护与发展”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保护”是对于风貌和乡愁的怀念,而“发展”则意味着使用者内心机制和生存模式的蜕变。

1.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改造理念 1.1村落保护的内在因素

从静态层面上看,一个传统村落的风貌是由格局、空间、材料和环境等四种因素构成的。村落的格局现状是自然地理、社会发展、历史人文甚至风水造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蕴含的信息无形中记录着村落的进化历程,表达了一种因果。空间对应的因素是尺度,尺度反映着村落中的交通状况和建造技术。而材料和环境则是互为作用的构成条件,因为原生村落中的建造材料多来自于本土环境,而本土环境又为村落风貌的形成创造了温床。

此外,另一个动态层面的保护核心就是村落的使用者——原生居民。原生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劳作方式将直接作用于村落的风貌。因此对于村民人居活动的社会性研究亦将作为村落保护的重要理论支持。1.2村落发展的外在动力

毋庸置疑的是,村落已经被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所浸润,这也是一种动力和趋势。外界的目光将最先影响到村落的使用者,对他们的观念和思维带来革新,继而发生改变的是谋生渠道与生活方式,最终这一切会由观念向实体环境衍生,改变村貌。因此,对于内在保护与外在发展动态平衡点的把握策略极为关键。

2.云南石屏县老旭甸村原始信息研究 2.1老旭甸村的人居环境现状

老旭甸村位于石屏县牛街镇西北部山区,距离县城46公里,路途蜿蜒崎岖,交通不算便利。全村常住人口307人,汉族,主要经济作物为玉米和烤烟,人均年收入约4000余元,当前没有外来业态入侵。村庄坐落于山地,自东向西沿台地等高线线性布局,汽车只能通行至村口。传统民居为土掌房形制,人畜共居,排污靠各家人力解决,属典型的旱地农耕聚落。2.2老旭甸村独特的地质优势和景观风貌

虽然地理位置和交通颇为不利,但老旭甸村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资源——化石。老旭甸所在的山体拥有着庞大的化石储量,这些化石距今约3亿年,以珊瑚和植物形态为主。化石采集地位于村落的东南角,这里的村民自古以来用化石作为建造材料砌筑房屋,所以老旭甸村也被冠名为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化石村”。由于“化石村”独特的地质资源和村落风貌,偶尔也会吸引一些摄影爱好者前去探访,但就目前的观测而言,除摄影爱好者以外的外来人群并不多。

2.3老旭甸村的内在保护与对外诉求

作为一个原始传统风貌保存完好且拥有独特人文地理资源的古村,无论是从政策还是民愿层面,对外宣传交流从而改善民生环境,推广地域文化,这样的诉求一直都是存在的。老旭甸村意图以自身的“化石营造”为亮点对外展示,文化界希望这种展示是静态的,博物式的;本地村民希望这种展示是动态的且带有经济意义的;而外来视野则希望这种展示既富含农耕文化和游览的体验性,但又得符合城市文化的情趣与舒适性。这一切看似矛盾和对立的意愿最终将如何在改造活动中得以融合与统一,这需要一种辩证的设计视野来审视。

3.老旭甸村的建筑营造策略与设计实践 3.1“凝固与注入”的改造理念

借鉴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修复的理念来审视老旭甸村的改造,这种文化学层面的跨界将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文博专家马未都先生曾提到,文物保护并不是简单的保持原貌,而应该进行科学的清理和修复,将其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此外,清华大学著名的建筑学者朱锫先生也提倡在老旧建筑的改造活动中推行“凝固与注入”的理念,对于其原有的精彩部分“凝固保护”,而涉及到需要改造和替换的部分则对其“注入”符合当下建筑语境的设计与技术,但在精神层面,这两个部分必须是暗合的。这种理念的一个经典案例则是TAO 迹建筑事务于2010年完成的腾冲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项目。

图1 老旭甸村改造及新建建筑设计方案

3.2老旭甸村民居试点改造

转变功能属性是老旭甸村34号民居改造的关键。34号民居位于村尾东南侧,面向远山,视野辽阔,为典型的山地土掌合院。当前民居的底层设有堂屋、卧室,二层为仓储,院内包含着牛棚猪圈等,人畜混居,卫生条件不甚理想。改造后的建筑将由单一的农村民居转化为带有接待和服务性质的民宿客栈,随之改变的也有居住者的社会身份。整个院落在外墙及其承重体系上保留原貌,局部外挑结构以钢梁加固。为凸显乡土民俗的风情,在立面形式上增设木构架装饰,并在门头与窗框上予以强调。改造后的34号民居不但改善了室内空间的功能,并且对于其屋顶加以休闲利用,借助土掌房错落有致的屋顶优势造就出一片极富体验感的观景孔间。

3.3老旭甸村集体猪圈设计

基于村落总体环境卫生的考虑,老旭甸村将于村域东侧的坡地上兴建一处集体猪圈。猪圈以模数化的形式沿等高线生长排列,崎岖蜿蜒。构建方式尊崇传统营造技术,垒石为墙,原木造梁,并加设竹篱隔板。建成后的集体猪圈与山体浑然天成,既满足了村民家畜的集中管理,也成为了农业旅游体验项目中的一处景点,取名“哼哈公舍”。

3.4老旭甸接待中心设计

接待中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于乡村原始生活状态以及原始建筑功能的保护,将“凝固与注入”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项目选址位于老旭甸村口,以原有的三座烤烟房为限定,利用烤烟房相互之间挤压形成的空闲场所作为宅基地,以石、木、局部钢架和玻璃为材料搭建,新建体量与原生建筑相互渗透,和谐共处。更值得玩味的是,原有的烤烟房仍然作为本村的日常劳作场所继续使用,并拥有单独的交通体系。接待中心与烤烟房相互胶着却又各自独立,将新建功能注入于原生建筑的缝隙之中,浑然一体。

3.5老旭甸乡土博物馆设计

乡土博物馆作为文化介入的一个重要元素,将老旭甸村的人文地理与历史民俗集中体现。博物馆位于村口,与接待中心隔街相望,构成了一个村落会客厅似的对外宣传场所。设计的核心在于“模拟”:从平面布局上模拟原始聚落的肌理,从竖向交通上模拟山地建筑的特质,从外景效果上模拟土坯元素的表达,而真正的亮点还在于“双流线游览模式”的设计。博物馆的游览线路分为“室内参观”和“屋顶游览”两条路径,室内空间主要作为物态展示的场所,将村域民俗以博物的形式的予以介绍;而屋顶场所则是一种体验,将土掌房上下叠层高低起伏的上人屋面形式融合到博物馆的设计中来。两条流线循环交织,游客穿梭其中不仅能感受土掌聚落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制,并且在屋顶上休闲瞭望,一览古村全貌,也是一种心旷神怡的体验。

3.6 设计反思

老旭甸村的总体设计保留了大部分原生民居,将整个老村区域作为活态的民俗风貌场所予以凝固。而新增的集体猪圈、接待中心和博物馆等项目,尽管在设计手法上运用了些许现代建筑的造型方式,但在景观视觉和空间关系上却与古村的传统精髓不谋而合。但值得考虑的是,在完成了物态的建筑设计以后又该如何来策划整个村域的民生和生活改善呢?这或许更需要一些跨界的社会学模式的运作。

4.互联网思维入驻传统村落的建议

互联网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既可以为深山之中的居民打开便捷的乡土特色产 品销售通道,减少中间环节,以网络直销的方式赢得最大利益从而改善民生,并且对村貌的改造又最小,保护了原有的古村风情。这是一个平静老村中发生的关于营生方式社会性转变的换血运动。

“互联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集传统、乡土、非遗、文创产品和有机农副产品为一体。成立老旭甸文化产业网络合作社,对汪家箐村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合理开发利用,开展生产性保护;为农户提供文化及农副产业生产资料的供应、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生产经营和服务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建立互联网平台和物流渠道,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品牌、统一培训、统一推介。

传统的风貌,舒适的人居环境,新型的产业模式,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辩证而统一的平衡点,这或许才是乡村复兴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冬.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 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作者简介:谭人殊,男,1982年11月14日出生,现为云南艺术学院建筑学系讲师。单位地址:云南昆明呈贡雨花路1577号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邮编650500

联系电话:*** 0871—65656233 Email: 15162658@qq.com

通讯地址:云南昆明,盘龙区穿金路,云南映象小区,B区21幢1单元1101室

第三篇:人文地理学课程实践

人文地理学课程实践

(一)XX城市聚落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调查

一、实践的目的意义

“聚落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这门课程的重点部分,而城市聚落又是聚落地理的最基本组成单元。在人类历史发展到现代阶段,城市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中是其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因此,对于城市聚落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本次实践的目的就是针对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某一城市为调研对象,分析其城市产生、发展与历史演变情况,并结合其城市的区位条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其历史发展情况,探讨其演变的原因,并对当前此城市的发展现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做一分析,对其城市结构功能分区情况做出概括分析,最后简单分析其城市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规划情况。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城市产生的区位因素是怎样的?城市发展变化的历史原因如何?当前的城市发展现状如何?城市的结构功能如何划分?此城市的发展规划情况如何?围绕这五方面线索,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走访有关部门和人士,从中得出一些认识,以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这就是本次实践的意义所在。

二、实践的时间、地点、分组

本次实践的地点可选在福州或其他自己熟悉的城市。

实践时间:2013年5月中旬,以组为单位,各组成员3-5人。

三、实践方法要求

本次实践调查的方法是采用人文地理研究方法中的“调查与定性

分析”方法。各小组同学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拟定选题,各成员在实践调查与实践报告撰写中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充分利用现有纸质资料、网络资源和进行部门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内容翔实、论点有据、并有新发现。

四、实践报告选题与具体要求

按照“课程实践一的分组要求”,每3-5人一组,选定小组长,各组围绕城市的产生、城市发展演变、城市发展现状、城市功能结构、城市发展规划5个方面,选择某一城市,自拟题目,结合实地考察与网络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撰写报告。字数在3000字左右。实践报告格式分为调查报告格式与小论文格式两种。注意:任何一种格式均包括选题原因、相关主题的分析、对该主题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等内容。

每组按时上交一份实践报告和个人心得体会(500字左右),计入综合考核中。

第四篇:《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一,写出外国文学名著二十部。(20%)

《安娜卡列宁娜》《老人与海》《红与黑》《呼啸山庄》《基督山伯》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威尼斯商人》 《简爱》《十日谈》《神曲》《忏悔录》《鲁宾学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飘》《战争与和平》《复活》《巴黎圣母院》《雾都孤儿》

二,简答题:(30%)

1,试述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创作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答: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史称“悲剧之父”。他的悲剧创作提倡民主精神,反对专制暴政。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前406)悲剧着力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冲突。

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5-前406)其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古希腊悲剧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最著名的是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称为“三大悲剧”。此“三大悲剧”的产生过程就是悲剧由幻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在戏剧领域内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成就。首先,它把悲剧重在写神逐步转到写人,把写理想化的英雄转变为写现实中的人,这是其最大的一个成就,亦是悲剧走向现实的标志之一。其次,三大悲剧强化了悲剧的批判倾向,将民主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它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专制的神权,甚至披露现实生活中人的虚伪、伪善、险恶的一面,从而强化了悲剧的批判倾向。再次,欧里庇得斯在戏剧领域里,首次涉及到妇女与爱情的主题,从而拓宽了悲剧表现生活的范围。最后,在结构方面,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改变以前那种人与神的冲突,而是写人与人的冲突,并且在人物的塑造上,创造了人物心理分析法,这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刻勒斯不可伦比的,他为戏剧的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显著的艺术成就。

2,谈谈浮士德的形象及意义。

答:《浮士德》的主题是作者歌德将浮士德这一剧中人物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以主人公浮士德对宇宙奥秘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理想和真理的不断追求为贯穿全剧的红线,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的体验、追求和发展,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式中加以艺术概括,并根据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剧中形象的发展体现出人类历史的道路:它是怎样摆脱了中世纪的蒙昧时期,探寻新的生活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展望到将来美好的远景。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的命运既是因果的又是宿命的,既是自主的又是他主的,既是乐观的又是悲观的,最终还是乐观的。

主要时代意义: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拖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三,论述题:(50%)

1,以作品为例试述莎士比亚创作的人文主义特征。

答: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能战胜敌国,维护民族与国家的独立。莎士比亚的系列历史剧为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2,为什么说《高老头》的创作体现了巴尔扎卡《人间喜剧》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答:《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统治一直延续到1830年。由于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仅仅三天便推倒了复辟王朝,开始了长达18年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欧也妮·葛朗台》发表于1833 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刚过去的复辟王朝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记忆犹新。复辟时期,贵族虽然从国外返回了法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可是他们的实际地位与法国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

刚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颁布新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向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资产阶级虽然失去了政治权力,却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到了复辟王朝后期,资产阶级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贵族保持广泛影响的农村,都把贵族打得落花流水。复辟王朝实际上大势已去。巴尔扎克比同时代作家更敏锐,独具慧眼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高老头》还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没落贵夫人鲍赛昂的形象。前者原为一个外省贵族青年,想来巴黎进大学重振家业,但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他往上爬的欲望倍增,他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丧失正直的良心,开始为金钱而出卖正直,特别见证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象榨干的柠檬一般以后,更坚定了向资产阶级的道路走去的决心。《高老头》中主要描写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更一发不可收拾,靠出卖道德和良心竟当上了副国务秘书和贵族院议员,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赖于极端利己主义原则。鲍赛昂子爵夫人是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她出身名门贵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只因缺乏金钱而被情人抛弃,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会,高贵的门第再也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她在后来的小说中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钱出卖。她的遭遇告诉人们,贵族阶级除了失败之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金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第五篇:绿色教育视野下的幼儿园发展适宜性实践

“绿色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局限于环保范畴的概念,而更多的是指向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一种针对现代教育发展困境的教育改进,是对功利化教育的颠覆和扭转。绿色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绿色教育理念源自针对现代教育的集中反思与超越,是指关爱、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价值,构建生动、活泼、民主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敢创新、肯实践的新一代人才。

绿色教育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自由、可持续发展。从这个理念出发,对幼儿教育而言,幼儿园必须为每一个儿童建构“发展适宜性实践”。所谓发展适宜性实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课程模式,而是一套教育哲学、理论框架、行动指南和评估标准。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明确提出,这份关于“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立场声明并不是什么另外的一种课程模式,而是“为管理者、教师、父母、决策者以及其他需要在幼儿保育和教育中做出决策的人,提供一份详细说明和描述了如何在早期教育方案开展‘发展适宜性实践’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当幼儿教育工作者相信我们必须为儿童提供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时候,这个术语的意义就因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所支持的儿童发展理论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一种最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模式。我们每一所幼儿园、每一个教室,都可以有自己的“发展适宜性”实践。其次,幼儿园教育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幼儿园没有以书籍形式存在的所谓正式教材,丰富的激发手脑结合的学习材料以及各个层次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再次,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核心理念是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文化适宜性和教师有效性是优质幼儿教育的保证。

一、发展适宜性实践理念的发展

1983年一篇《国家处在危机之中》的研究报告掀开了美国20世纪第二次教育改革的序幕。这篇报告对1973至1982年10年间美国高中毕业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成绩大幅下降,这再一次敲响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下降的警钟,引起了美国全社会的忧虑和关切。对于幼儿教育领域而言,1983年的报告导致幼儿教育领域直接教学课程模式的复苏,传统的读写算能力重新占领幼儿课堂,特别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了推行自己所坚守的一套价值观和一系列评价标准,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主动出击,1986年提出了“发展适宜性”这个概念,进而制定了“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立场声明。它是一个指导教师工作和决策者制定政策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教师和决策者分辨面向儿童的“适宜的教学实践”和“不适宜的教学实践”,而不管这些教学实践是在哪种课程模式的管辖之下。1987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在《幼儿教育中的发展适宜性实践》中进一步提出,发展适宜性包括年龄的适宜性和个体的适宜性两个纬度,同时表示狭隘地测验学术技能而获得的心理测验的分数从来都不应该成为推荐入学、留级、插入特殊教育班级或者补偿性教育班级的唯一尺度。这本书由于封面是绿色的,后来被美国幼儿教育界称为“绿色圣经”,同时也点出了其“绿色”含义——倡导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1997年,在各种质疑和自我反思下,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修订了发展适宜性实践。经过多年的互相学习,幼儿教育理论也接受了不少建构主义的思想。例如维果茨基认知建构主义的盛行就为1997年修订发展适宜性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提出了“文化适宜性”问题,也就是说发展适宜性实践必须考虑到文化和语言多样性问题。[1]同时,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抛弃了多年的课程争论中“非此即彼”的逻辑套路,倡导关注两种因素的互动与交融,尝试整合“建构主义课程”和“训导主义课程”。总的来说,就是认为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的活动都有价值,同时教育实践可以也应该兼顾儿童的发展以及儿童的学业成就。

2009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正式发布第三版的发展适宜性实践,除了重申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还重点提出了教师有效性问题。由于多种文化背景儿童以及贫困儿童人数的增加,教师肩负减少儿童学习机会差异以及提升所有儿童学业成就等压力,同时教师还必须更好地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关于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关于儿童个体的知识,以及关于儿童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总而言之,教师的知识和课程决策能力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教师的有效性就成为优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同时,第三版的发展适宜性实践反复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创建一个关怀儿童成长的环境,教学的目的定位在提升儿童的发展与学习,为了实现重要的发展目标对课程进行精心策划,评价儿童的发展和学习,与家庭建立互惠的关系。

二、如何建构发展适宜性课程

1.放弃非此即彼的教育哲学视角,倡导以整合性思维来思考教育问题

在历时30载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波向国外学习的浪潮中,我国幼儿教育界向苏联学习了一套以“直接教学”和“分科教学”为主要特点的集体主义教育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是与苏联以“直接教学”和“分科教学”为主要特点的集体主义教育模式截然不同的基于游戏的幼儿教育模式,是西方的“活动教学”和“综合教学”的自由主义教育模式,如高瞻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法、瑞吉欧教育方案和光谱教育方案等。从教育哲学上说,这是教师主导和儿童主导的对垒,也是所谓“建构主义课程”和“训导主义课程”的争锋。

美国幼儿教育领域长久以来也存在类似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曾经把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归纳为“建构主义课程”和“训导主义课程”。

实际上,这两种教育哲学是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的,例如在发展适宜性实践中就有以下建议:(1)儿童建构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同时他们也从比自己能力更强的同伴和教师的教学中获益。(2)儿童受益于有机会通过整合的课程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受益于有机会深入学习某一个领域的内容。(3)儿童受益于学习环境中预先设定好的结构和有秩序的一日生活,同时也受益于教师灵活地和自发地回应他们那些生成的想法、需要和兴趣。(4)儿童受益于有机会对他们将要做什么和学什么中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同时也受益于对于什么样的选择是得到许可这样一个范围有着清晰的认识。(5)儿童受益于有机会与同伴合作以及获得一种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同时也受益于被看做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强项、兴趣和需要的独立个体。(6)儿童需要发展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同时也需要尊重那些和他们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经验的个体。(7)儿童有着巨大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这个世界有着无穷的好奇心,同时儿童他们在认知和语言方面的能力受到年龄的限制。(8)儿童受益于参与那些自己创造的、自发的游戏,同时也受益于那些教师设计的以及结构化的活动、方案和经验。2.优秀教师必须是有准备的有效教师

第三版发展适宜性实践专门列出一章解释所谓“优秀教师”,系统论述了教师如何设计发展适宜性实践以及如何做一名有准备的有效教师,通过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优秀教师首先是有准备的教师,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准备教育的各个环节,务求“润物细无声”和“无声胜有声”。其次,优秀教师是在各个领域有效工作的教师。教师的多种角色定位在:创建一个关怀儿童成长的环境,教学的目的定位在提升儿童的发展与学习,为了实现重要的发展目标对课程进行精心策划,评价儿童的发展和学习,与家庭建立互惠的关系。这样一个类似于五角星的“铁杆”组合形象反映了教师的角色和重要作用。

3.用多元视角重新看待西方的课程模式,并致力于创造中国模式

发展适宜性实践并没有对某一种课程模式有所偏好,而是倡导殊途同归的理念。对于中国幼儿教育研究者而言,我们既要承认西方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细节,也要意识到,教育研究除了有其科学性一面,还不能回避教育目标的价值观问题。尤其在课程模式这个问题上,我们更要深刻反思。

我国幼儿教育在多次向国外学习的浪潮中曲折前行和渐进发展。毋庸置疑,在第一波向苏联学习的浪潮中形成的思维定势、行动定势等习惯势力,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西方幼儿教育模式时必须面对的惯性阻力。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30年时间里,我们主要依据苏联的集体主义教育模式,形成了一套课程理念和课程行为体系,形成了一套从国家到地方支持这种课程理念和课程行为体系的培训和保障体系。即使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直接针对学科课程体系,幼儿教育者们也针对学科课程提出了诸多批评并积极实践和探索各种新型的自主性多元化的课程,传统的学科课程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西方幼儿教育思想大量涌进中国,我们同时学习和实践着几套西方的幼儿教育模式。我们试图突破已深入骨髓的传统幼儿教育模式,急功近利地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每一种西方的幼儿教育模式。每种模式都是浅尝辄止,不深入研究,结果都未掌握。

应该说,西方的一些优秀幼儿教育模式因其质量优秀、实践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但是,反思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学习和借鉴多种西方幼儿教育模式的真实状况,我们的学习思路、借鉴原则、实践历程、实践方式等并不让人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学习西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在各种模式间徘徊和打转,却未想过要有所突破。我们何时才能结束对西方幼儿教育模式的盲从和膜拜?我们何时才能形成拥有国际视野的、能与全球幼儿教育对话的、让世人信服的我们自己的优质幼儿教育课程模式?

实际上,课程模式本身是开放的,各种课程模式都在“博取众家之长”,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一直都在进行。而我们对各种课程模式的追求只是疲于奔命,引进了新的课程模式之后就直接用了再说,缺乏对于这种课程模式的深入思考以及有效整合和本土化的研究。有研究者也指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存在模仿课程形式而失却课程精神的现象”。我们必须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迫切需要一份、甚至是几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作为蓝本,从描摹开始,对源自欧美的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创造性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百年的幼儿教育改革,正是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本国实际,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中探索前进。一百多年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从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幼儿教育制度、思想和实践的碰撞、交融中走来,在基于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对国外幼儿教育进行加工、改造和提升中走来„„在今天这个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开始理性转变幼儿教育观念,建设自己的幼儿教育模式:以开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为己任,践履“全球化时代之本土化行动”的幼儿教育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方法创新,建设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幼儿教育科学发展试验区和先行地,承担起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先行先试的探路使命。作为一名幼儿教育研究者,我们希望能够创造自己的教育模式,找到自己的发展步伐,在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中贡献更多的研究力量。

下载浅析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改造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改造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较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外公民教育的启示 Xxxxxxxxxx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但它并非我国独创。国外常见的公民教育,就发挥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视野下的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改革较多是在教学层面进行的,比如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作文指导的方法,作文的批改与评讲,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技能等等,而我认为我国作文教学有教学层面......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幼儿教育探讨

    摘要:幼儿园实行和谐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幼儿园管理应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积极协调幼儿园内外各种关系,提高幼儿园管理的实效性。幼儿园进行和谐管......

    探究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探究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摘要】如今,许多大学的教育体系都发生了改革,越来越多的大学都把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支撑,为此很多的学校都......

    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

    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 —我国政党外交的推进与演变 台湾问题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

    现代行政法视野下的约谈

    现代行政法视野下的约谈 ——从价格约谈说起 郑毅  2012-12-27 22:57:33 来源:《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第4期 摘要: 当前,价格约谈在行政实践中被越来越频繁地采用,而约谈理论研......

    《反垄断法》视野下的汽车流通

    《反垄断法》视野下的汽车流通 2009-04-14 摘要:历经13年起草、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对......

    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新领域,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形成因素,揭示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进而指明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在当前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