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学校新课改和学生培养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3:5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学校新课改和学生培养工作的调研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学校新课改和学生培养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农村学校新课改和学生培养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关山初度路尤长

——关于农村学校新课改和学生培养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为加快推进新课改和学生培养两项重点工作,近日,按照局主要领导要求,办公室人员专门下发通知,收集了各学校关于两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并采取随机听课巡课、与校长和老师座谈、抽查询问学生等方式,对邱城镇中心校、香城固镇中心校等15所农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两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我县农村学校两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可以概括为五个变化。

一是“思路变”——各学校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位。从收集的汇报材料来看,各学校都将新课改和学生培养工作当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推进组织,明确了专人负责,制定了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保障措施等,与学校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发生较大改变。从与部分校长座谈上来看,校长们对于两项重点工作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结合本校实际,有了一定的思路,并按思路逐步进行实施。

二是“理念变”——使用新课堂逐渐成为老师的自觉行为。新课堂教学观摩会以来,各学校纷纷对新课堂和学生培养工作进行的再动员、再部署,对局教研室、师教科下发的相关资料进行统

堂交给学生。在马兰明德小学随机巡查课堂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四(2)班窗外听了10多分钟英语课,发现学生在听录音、小组交流(对读)、个人展读、小组展读等环节井然有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走进课堂,随机询问一些学生,大部分都知道新课堂就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老师布置任务;他们也知道小组长是老师课堂上的助手,都觉得能当上小组长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新课堂恰好符合儿童爱表现的天性,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变活了,课堂效果也提高了。新课堂不仅被老师们接受,也在逐渐被学生们接受。

五是“习惯变”——学生各种良好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需要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体美素养,也需要一步步去挖掘。目前,对于学生培养工作,大部分学校还是延续原来的‘十个好’,并全部纳入到课堂教学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基本形成了常态。如: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讲话;每天上午第一节诵读课或写字课;每天中午大课间做广播体操;每周一下午安排一节班会课或安全教育课等等。邱城小学的一名老师说:“现在‘十个好’基本成了规定动作,课上不知不觉就会强调一两句。”通过学校、教师的长期坚持,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逐渐养成。走进校园,首先看到的是干干净净的卫生;无论遇到哪个年级的学生,都会亲切地说一声:“老师好”;课间基本上没有了追逐打闹的现象……另外,一些联办学校依托

务,根本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试点学校工作上来,这样也造成了试点学校“推一推动一动,拨一拨转一转”的工作现状。

二是师资力量不强。首先,缺老师是制约农村学校工作推进的主要问题。目前,农村联办学校虽然能够两名教师一个班,但这两名教师必须分担品德、科学、体育、音乐等副科。教学点大部分都是一人一班,所有学科都是一名教师承担。由于农村学校缺老师,很难调配课程,有时为了组织老师外出学习只能让其他老师一人照顾两个班或者让学生停课。另外,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音体美专业教师,只能购买“上课宝”(能插u盘的放音盒),音乐课上放音乐让学生学唱歌曲;体育课上放音乐让学生做操;美术课上就让学生照课本胡乱画写图画,但没有老师专门指导,只能培养学生音体美方面的一些兴趣,却无法培养学生的特长。其次,优秀教师流失是农村校长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带动整体工作,学校总会想方设法培养数名骨干教师。但每次寒暑假开学,这些骨干教师总有一部分人通过各种渠道调入县城学校。于是,校长还得重新培养新骨干,而当新骨干培养出来后,流失的问题又会重演。优秀教师流失后,农村学校剩余的教师素质普遍偏差。一名校长上午到一个班推门听课,正常第一节语文课应该是新授课,没想到这名老师“随机应变”上了节写字课,整堂课就说了几句话:“注意握笔姿势”,“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这可能是该老师提前未按新课堂要求备课,不敢上新课,也从侧面说明这名教师

不外乎是老师对新课堂教学方式接触时间短、使用次数少、交流学习少、使用不熟练等原因造成的。

四是新课堂运用不经常。主要表现在一些老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在巡课的过程中发现虽然课堂上学生按小组就坐,全部面朝黑板,认真听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当我们在教室窗外逗留几分钟,总会听到老师说一句:“同学们,现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乍一听,好像是按照新课堂的要求上课的,实际上教学方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换的。同样,在局领导督查工作或者局评比考核时,学校都会挑选最优秀的教师并拿出精心准备的课,让局领导看到工作成绩,但据了解,大部分老师平常上课还是很少用新教法。根据和老师的座谈,新课堂“不常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不会用。一些老师说:“我们现在听课、外出学习的都是语文课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都不知道怎样上合适,所以一般还要用老方法上课”,“数学学科就更麻烦,没有固定的模式,今天在实小听了这种方法,明天在第二实小听了那种方法,不知道到底该学哪种”。其次是不想用。一些老师反映:“使用新课堂环节多、浪费时间,能达成的教学目标少,很难赶上局下发的教学进度。为了赶进度,一般新方法用一段时间后,还是继续使用老方法”。一名年龄大的老师直言不讳地说:“新教法太费劲,用不好。学校检查或有人听课时才用,毕竟还要进行考核,其它时候能不用就不用了”。第三是没时间准备。使用新课堂需

有的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语数外内容根本不会,不能指导孩子完成预习任务。预习的效果差,新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很难提高。其次,一些学生不知道在新课堂上该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去自学、合作、展示,致使他们在课堂上或者默不作声,交流、展示环节没人参与;或者沸沸扬扬、交头接耳,课堂显得一团糟。其实,这也是由于老师使用新课堂教学的次数少,学生还没有熟悉、适用新课堂造成的;而学生的“不配合”又导致部分老师对新课堂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新课堂就很难全面铺开。

六是学生培养的深度不够。目前,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仅局限于礼仪教育和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等容易实现的目标,对于学生的特长培养没有更高的目标和措施。虽然“十个好”在各学校实现了常态化,但一些学校、老师存在为了迎检而工作的思路,尽管组织了学生读书、写字、做操、唱歌等活动,但标准不高,只要求学生学会即可,使“十个好”流于形式,取得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这其中不仅有缺乏专业教师的客观因素,更多的是现行的考核办法让学校、老师出现了“审美疲劳”,产生了应付的心理。

三、对策建议

上述问题,需要局领导、相关科室和各学校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突出“以人为本”,调动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事业成败

想用”等现象。第四,对于学生抓培训。学生是推行新课堂的主体。各任课教师要首先培训好学生,让学生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课上怎样去自学、交流、展示、倾听、质疑等;要培训好小组长,让小组长当好自己的得力助手。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新课堂、了解新课堂、使用新课堂,真正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二是严格过程监督,建立多层次督导推进体系。一要建立督查调度机制。局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要不定期到学校督查两项工作推进情况,去之前尽量不和校长“打招呼”,这样才能看到学校工作的真实情况;要定期(每月1—2次)调度各学校工作推进情况,为两项工作推进增加压力和动力。二要建立包校督查机制。按照最新的分工要求,局级领导每周必须到分包学校就两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督导检查一次,了解学校工作实情,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各学校工作开展。三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十个好”月考核基础上,修定完善新课改和学生培养考核评价办法,将两项工作与“十个好”同步考核、单独打分、排队公示,进一步提高学校对两项重点工作的重视程度。四要推行日常监督机制。各学校要积极采取推门听课、窗外巡课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监督、考核,并以此作为考核教师新课改工作的主要依据,督促教师必须按照新课堂要求进行授课。只有把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两项重点工作常态化。

条件相对滞后,如果一个工作标准,则这部分学校、教师就很难达标;另外,同一所学校内,年轻老师和年龄大的老师对新教法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局有关科室在制定新课改和学生培养工作目标时,应按照各学校类别、师资状况和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特点等进行分类制定标准,并且制定的标准要让每所学校、每个年龄段的老师“蹦一蹦就能够到、努一把力就能够实现”。香城固镇中心校校长路明俊说,他原来在实验小学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在农村学校根本就不现实,很难达到要求,因此只能降低一点标准。“音乐素养好”并不一定要按思政体艺科下发的各年级歌曲目录,只要内容健康,老师会唱什么、学生爱唱什么就教什么;“体育运动好”并不一定局限于固定的广播体操,老师会什么体操就可以教什么。另外,针对一些年龄大和素质差的老师不会用新教法,同样可以给他们降低标准,只要尝试用、经常用,能够见到效果就行。

另外,局各科室都要将新课改和学生培养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尽量减少对学校、教师安排布置的临时性工作,所有需要教师配合完成的工作,须经局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安排布置,让校长、老师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抓新课改和学生培养。

总之,新课改和学生培养工作在农村学校甚至全县仅仅刚起步,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这两项重点工作从全面铺开到取得效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包括局领导、相关科室、3

第二篇: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为落实*公司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聚焦*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注重专业技术人员在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创新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全方位创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渠道,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单位的专业技术领域的保障作用,现对我段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工作的调研情况进行如下报告。

一、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分析

我*现有专职专业技术人员*人。其中工程系列*人,占比*%;财务系列*人,占比*%;经济系列*人,占比*%;统计系列*人,占比*%。其中副高级*人,占比*%;中级*人,占比*%;初级*人,占比*%。

学历情况:其中硕士学历*人,占比*%;大学本科学历*人,占比*%;大学专科*人,占比40%;中专学历3人,占比3.3%。

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人,占比*%;36至40岁*人,占比*%;41至45岁*人,占比*%;46至50岁*人,占比*%;51至55岁*人,占比*%;56岁及以上*人,占比*%。

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成长成才路径过于单一。一是晋升通道相对局限。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专业性不够突出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人才没有以深挖自身技术潜力和发展技术特长为工作主线,没有形成技术业务至上的良好工作氛围,大多数专业技术干部都是以晋升为管理人员为工作目标,缺乏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踏踏实实走技术创新路线的技术骨干,整体技术工作水平虽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但在段整体改革创新上,无论是**还是*的专职专业技术人员,都很难为现有的现实工作实现技术突破和技术革新的目标。二是梯队建设不够合理。目前**主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力量大多是依靠现有的干部队伍,没有充分发挥出工人中具有较强现场实作经验的首席*、高级*,以及全日制本科、专科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这两类群体的优势。一方面是受身份的影响和限制,工人队伍中的技术骨干失去了创新的前进动力,技术水平提升遇到瓶颈;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均放置在了*一线上,忽视了所学知识与技术业务的有机结合,在忙于日常基础工作的过程中,失去了对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兴趣。三是评聘方式还需优化。在近两年开展的职称评审工作中,虽然*公司文件中在政策上放宽了评聘条件,改变了以往“唯数量”、“唯论文”、“唯职务”、“唯资历”的现象,主旨在通过个人专业技术特长的材料展示,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总体目标。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绝大多数专业技术干部的材料均为**的工作文件或作业指导书,逐步形成了以日常工作代替技术突破的不良循环。

2.培养培训方式缺乏实效。一是崇尚专业的氛围还未形成。首先是在*、*、*等相关专业领域上,未能有效形成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人才梯队。在各系统的专业队伍上,专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发挥体现不够。与此同时,各专业技术职务中,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人员的工作职责未能准确明晰,部分*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变成了各部门的“小秘书”,主要负责*日常的内业工作,更加无法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培育培养的目标。二是业务能力的提升受到制约。目前*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上,整体内容普遍偏向于政治理论、综合管理等方面的通用课,缺乏*、*、*等领域的专项培训内容。同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专业技术工作很难从外部引进整体化、规范化较强的理论或者实作经验,多数是通过系统内部的循环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在自身能力的提升上缺乏更高层级的专业指导,仅仅依靠自身工作岗位上对经验的积累,无法达到通过提升理论基础达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

3.激励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一是缺少“高技高薪”的鲜明导向。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分配上,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并未能够合理体现出技术能力水平这一参考指标,缺乏针对性的奖励机制,“固定工资”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缺少“优胜劣汰”的严格手段。在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聘任上,没有充分体现出专业技术人员“人岗相适”这一核心思想。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老守田园”,不仅缺乏想事干事的动力,而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错误思想仍旧存在。而另一部分有想法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成为中层管理者,缺乏对专业技术持之以恒的专研劲头。三是缺少“领军人物”的带动引领。自**恢复建立以来,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业绩突出的人员始终没有太多增长,而且这部分人员大多已经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在专业技术指导以及传帮带的作用发挥上越来越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不动摇。要逐步建立以党政领导班子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目标工作责任制,实行积极、开放的人才培养工作方式,突出在政策上、待遇上、制度上的倾斜,坚持目标导向,努力开创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逐步打造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2.坚持“选育管用”的培养方式。要逐步完善以“**”、“**”、“**”等工作为主线,推动以用为本,选育同步的培养方式。要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规律改进培养模式,形成梯队化的结构模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合理铺设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路径,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规划,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顺畅流动,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专业技术人员的活力。

3.突出“名利双收”的鲜明导向。良好的激励保障措施,是督促专业技术人员向高素质、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福利待遇,适当将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薪资待遇比照*、*的相关待遇掌握。要深挖技术津贴对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作用,研究拓宽技术津贴的发放范围,合理变化技术津贴的表现形式,提高薪资激励方式的精准性和实用性。同时依靠*公司、*等各级媒体的正向宣传引导,突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高度自信,增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自我肯定,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三篇: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略阳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略阳县是山区县,是陕西省欠发达县,也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1年至今,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精神,扎实开展农村扶贫工作,使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但该县山大沟深、居住分散、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群众文化素质又普遍较低,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需要全县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本文就近七年来略阳县农村扶贫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措施和政策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200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促进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为目标,积极实施“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培育产业、强化责任”的工作方略,大力推行“三捆绑”、“四结合”、“五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移民扶贫、社会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劳务技能培训等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七年来,共解决了2.5万户,10.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10.8万下降至2007年底的9万;700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10.6万人下降至2007年底的1.65万人。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扶贫重点村建设中累计新修、改造和硬化村主干道265公里、村组路和入户路373公里、修桥42座、修涵洞158座、修堰渠36公里;新建、维修人饮工程139处,解决了4390户20920人的饮水问题;新架、延伸高低压输电线路233.9公里;新增基本农田3129亩。新修改造农村中小学校166所、乡镇卫生院21个,新建和改造乡镇文化站18个,建立农民技术文化学校18所。

3、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实施扶贫移民搬迁1262户5540人,代赈生态移民472户2175人。建成10户以上集中移民点15个,整村搬迁一个村,整组搬迁一个组;5588户贫困户实施了“一建三改”工程,硬化庭院79276平方米,建沼气池659口,农户安装电话13608部,安装电视“村村通”68套,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救助贫困学生1087名;涌现出“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和十星级文明户439户,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三文明协调发展。

4、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杜仲58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8,年栽培天麻180万窝、猪苓120万窝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1/4和1/3,新发展经济园林34746亩,年养蚕2.2万张,发展优质食用菌220万筒以上,年发展猪牛羊14.6万只,实施世行分项目4个、资项目29个;扶持矿山企业14个,年均劳务输出2万人左右。

二、存在问题

1、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还不够灵活。略阳县地处秦巴山区。总面积2831平方公里,25度以上陡坡地占总面积的75.4%使中药材发展的天然适应区,95%以上的农户都有种植中药材的技术和一定量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至2007年底,全县种植中药材达到68万亩,其中杜仲58万亩,银杏4.5万亩,天麻、猪苓、柴胡、黄精、丹参、黄姜等共6.92万亩,这些中药材由于市场开发不够的问题,因此变现程度低,2007年农民依靠中药材实现的现金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25.3%,没有体现出主导产业的效益,因此在做好常规扶贫的同时,应把中药材产业开发作为一个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2、村级组织比较薄弱。我县183个行政村,75%属于贫困村,这些村“两委”班子主要成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平均年龄为43.8岁,高中文化91人,其余都是小学文化。他们大局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安于现状,引领发展的能力较弱。

3、技能培训规模太小,不能满足群众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我县农村还有9万贫困人口,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技能培训,这有助于他们早日脱贫。可是2007年全县累计培训群众不到2500人。这不论是与9万人的培训任务相比、与每年近2万人的劳务输出的需要相比还是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都是杯水车薪!照这样的速度要想把9万贫困群众培训一遍,短期内是完成不了的。若要把14.46万农村人口都培训一遍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4、部分困难群众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他们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观念也比较落后,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困难,懒惰思想,等、靠、要依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

5、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略阳全县辖21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总人口20.2万,其中农村人口14.46万。至2007年底全县农村贫困人口还有9万,占农村总人数62.3%。目前国家拟将贫困线标准提至1300元,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略阳县的贫困人口数量将会更大,扶贫任务将会更加艰巨。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脱贫步伐比较缓慢。部分已脱贫的群众由于所处村社生产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返贫率也较高。通过对已建成的扶贫重点村建设的投入情况调查表明,建设一个重点村平均投入达269万元至500万元以上,而上级拨付的专项扶贫资金仅有25—30万元,加之尚未启动建设的重点村均属高寒边远的特困村,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就要更多一些,因此资金问题非常突出。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

农村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联系在一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扶贫开发工作也提出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和“一个加大、两个提高”的要求,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借着十七大的东风拓展工作思路,努力开创农村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大力开发中药材产业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做好扶贫工作的法宝。我县有着“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杜仲之乡”的美誉,有着“全国天麻种植基地”和“猪苓种子繁育基地”的招牌,但是中药材产业市场却很萧条。因此在做好常规扶贫的同时,必须把中药材产业开发作为第一要务。

1、壮大中药材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一是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整合和改制力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单位为技术依托,政府宏观引导扶持的新型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广大经营规模,尽可能地消化本地中药材原料。二是加快企业项目建设。鼓励企业招商引资,完善企业资本构成,促进已建成项目提高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尽快实现规模化、效益化开发;促进企业抓好产品开发,突出杜仲、天麻等重要资源的研发和新技术成果转化。不断给目前处于弱势的中药材企业注入发展动力,争取在3—5年内培育出2—3个真正能够引领中药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加快企业市场开拓步伐,鼓励企业由重生产向重市场转变,在2—3年内努力使中药企业培育出知名品牌,并支持企业与发达地区广泛合作,利用现有产品销售网络,培育强有力的市场支撑体系,使中药材发展真正建立在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在市场中培育产品,在用户中培育名牌。四是加大中药材生产加工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进一步增强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药功能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化工原料等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

2、发展中介组织,拓宽销售渠道。一是坚持在中药材发展具有优势的乡镇和产业区,鼓励个人、集体、单位组建中药材产销各环节的中介组织,为群众提供物资供应、技术指导、药材销售等服务。二是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组织农户、企业、运销大户、技术部

门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健全壮大中药材产业链,从根本上消除传统生产方式生产不稳定和效益不高的弊端,形成组织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现代化发展格局,提高中药材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三是要强化信息服务,建立县乡村信息服务网站,确定专人搜集国内外中药材信息,办好中药材信息网站,让农民随时掌握中药材动态和药市行情并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切实解决中药材销售问题,确保中药材购销畅通,解除药农生产的后顾之忧。

3、加大行政推动力,促进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还要靠行政推动这只有形的手。一是要把群众组织起来学习中药材生产管理技术,通过规范化栽培,无公害管理,生产优质放心药材。二是要以本县地道中药材为重点,组织策划对外宣传,提高略阳中药材及产品的知名度;三是做好中药材的基础工作,在天麻认证公示的基础上加快猪苓、杜仲的认证,为建立略阳中药材品牌打好基础,使我县中药材优势得到确认。四是要完善中药材协会服务网络。我县中药材协会虽已成立但体制不顺,作用发挥不好,群众的品牌意识不强。建议由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理顺关系、强化职能。

(二)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是动员和领导群众做好扶贫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一定要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我县党建工作的底子较为薄弱,突出表现为村级班子“懒、散、软、老”与后继缺人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将难以发挥好。解决这个问题,应以促发展、带队伍、育后干为目标,以目标责任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措施,一方面选派优秀党员到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力争通过二、三年时间,真正实现“强基固本”目标。另一方面强化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并每年择优重奖一批先进村党支部和村干部,切实增强基层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紧紧围绕建设“班子好、机制好、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2、改进乡镇服务方式。在建立服务型政府、实现突破发展的过程中,乡干部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呢?我县大部分乡镇村落分布比较分散,边远农户距乡政府最远距离达10公里以上,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为民服务的难度,因此要充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一是健全服务制度。完善干部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业绩考核制等核心制度,印制和公开站所办事指南和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群众办事。二是完善服务机制。精心组织和深化“五进村”(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四到户(技术提供到户、示范指导到户、物资扶持到户、问题解决到户)活动,丰富拓展“协理制”的内涵,力求实效。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为方便群众办事,实行乡机关站所守侯式、村两委集中办公制和干部上门服务制,前移服务窗口,深化党建工作。

(三)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群众是扶贫工作的受益者,也是扶贫工作的主体,群众投资建设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首先应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变政府的“要我干”为群众的“我要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在村级扶贫开发规划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参与选择扶贫开发的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其次,在帮扶中要着重扶项目、送科技、帮就业,增强贫困户的自身“造血”能力。要做好特困户的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和帮助其在发展生产中找出路。鼓励和帮助其抓住我县雨水充足、餐饮业发达、购买力强劲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生产,早日发家致富。

(四)努力提高群众素质。积极发挥党校、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校的作用,加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拓展培训种类,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除了技能培训还

必须加强文化、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素质,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知识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对群众的培训才能增强其发展生产的能力;只有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才能增强其就业优势,提高其工资收入。

(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妇联和民政部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二是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以及各界人士等参与扶贫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并把他们的好做法、好典型,宣传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为扶贫工作做贡献。三是要在学校和社会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逐渐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风气,使农村扶贫工作的道路更宽广。

(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为加快扶贫重点村建设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议中央和省市加大对重点村建设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对非扶贫重点村的特困村也安排一定的扶贫资金进行扶持建设;并适当加大扶贫移民投入。

第四篇:新形势下学校订单培养模式调研思考

一、概述

所谓订单,系指订购货物的合同、单据,也作定单。所谓订单培养,是指学校与企业签署用人协议,学生毕业时或学生在校学习结束后,企业按照协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录用的过程。订单培养也可称着为定向培养。

自2003年起,**能源技术学校充分运用原煤炭工业厅直属学校和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与省内几大

矿业集团签署了订单培养协议,累计共订单培养了近万名煤矿专业的方面的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一度成为**省在校学生数最多、订单培养规模最大的中等专业学校。

由于校区面积过小,师资、实训和后勤配套设施等资源有限,煤矿企业订单培养条件下的招生几乎是“零成本”,学校只得放弃非煤矿专业和非煤矿地区的招生工作,致使全省非煤地区的教育系统和学生、家长不知晓**能源技术学校。“零资源闲置率”和“零招生成本”导致了非煤地区对学校的“零认知”。

由于近几年**省内几大矿业集团的年用工增加量急剧下降,煤矿企业不再采取订单培养模式遴选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加上省内其他职业教育学校煤矿专业毕业生与我校逐渐存在着竞争,致使我校招生数由2006年的4800人下降到2007年的1800人和2008年的800人。这为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敲响了警钟。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已在合肥职教城新征的375亩土地上兴建新校区。按设计规模,新校区将能够容纳10000余名学生。在煤矿专业招生数急剧下降和非煤专业招生数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万余名新生从何而来?推荐到何处就业?这是我校“加快新区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迫切需要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共同解决。

笔者于2008年9月份正式受命分管学校招生就业办工作。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共同决策下,我必须要理清思路、探索新路,带领全校教职工重新上路。

二、顺应订单培养向校企合作的转变

订单培养是“双刃剑”。由于有订单培养协议,学生愿意到学校就读,招生工作的难度较小。由于有订单培养协议,少数在校学生不注重思想品行的塑造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巨大,毕业生的整体培养质量难以有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辨正的分析“订单培养”给学校工作带来的利弊。

在煤矿企业年用工增加量减少、同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强、煤矿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想法设法继续保持和稳定煤矿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额,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尽快扩展非煤专业和非煤地区的招生数。2008年下半年,这些已经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识。

要拓展非煤专业和非煤地区的招生数,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学校在招生工作上的经验和做法。

省内一些较为著名的学校,由于自2003年起就已经与省内各市、县职业学校和相关学校进行了校企合作,也与当地的私立职业学校在招生工作上展开了竞争,他们采用在校学生推荐入学新生的做法的效果也非常好。虽然这些学校在招生宣传上没有向学生和家长承诺有大量的企业用工订单或校企合作协议,但其在5年时间内积累起来的招生工作渠道和平台足已保证其应有的招生数。

我校在非煤专业招生工作上与这些学校相差5年之多,如果在启动非煤专业招生工作上直接采用这些学校的做法,肯定会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招生数量上短期内也一定会远远落后于这些学校,此路“通而不畅”。那么,我校非煤专业招生的突破口在哪里?

笔者曾兼职负责省教育厅相关部门投资的**国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省教育物资公司达7年,按照现代企业的用人制度,一个企业难以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与学校实行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尤其是当企业用工的专业在较多的职业类学校都具备时,学校向企业推荐就业也就演变为毕业生质量、稳定性和学校为所毕业学生的服务等方面的竞争。

在无法与企业签署实质性用工订单的情况,我们能否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各类企业加强合作。虽然企业在用工承诺上较之订单培养弱化了很多,但在按照企业的用工标准培养“产品”上却强化了很多。

在我校非煤专业招生“零认知”的情况下,我们只得借鉴和沿用我校自身在“订单培养”上的招生工作经验,顺应由“订单培养”到“校企合作”的转变,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迅速启动非煤专业招生工作。为此,我们在2008年下半年深入到合肥、芜湖等地到几个较为著名的企业进行了调研,精心设计了校企合作协议,以下是协议的样本。

校企合作协议

甲方:**能源技术学校 乙方: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帮助企业开展面向在职职工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活动,经**能源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甲方)与

(以下简称乙方)友好协商,达

成以下校企合作协议:

一、合作形式

1、甲方将乙方作为面向在籍学生的教学实习基地。本协议签署时,举行揭牌仪式。

2、乙方将甲方作为面向在职职高的教育培训基地。本协议签署时,举行揭牌仪式。

3、双方共同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在校学生的教学与实

4、新生入学前,甲方制定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提交乙方审读后实施。若有必要,可以乙方名称命名班级名称。

5、初中专在校前2年、高中专第1年(以下简称“在校学习期间”),根据双方的需要,甲方每学期派出一定数量的学生到甲方进行1-2周的实训和劳动实践。有关学生的劳动保护、安全管理、生活安排、劳动报酬等参照顶岗实习期间相关规定执行。

6、根据需要,甲方邀请乙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甲方对学生进行劳动用工技能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甲方按照有关规定支付乙方派出人员相关费用。

三、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

7、学生在校学习结束后1个月内,乙方接受甲方推荐的学生到乙方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甲方为每位学生办理相关保险、与学生家长签署相关协议、派出专人共同与乙方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甲方应安排学生食宿、派出专人管理、适当支付学生的劳动报酬。在乙方上班时间发生的学生伤害事件等由乙方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其他时间内发生的学生伤害事件由甲方按照在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

8、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前1个月内,双方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学生顶岗实习后1个月内,乙方按照实习鉴定的成绩并自行组织考试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正式录用员工。

9、甲方配合乙方帮助毕业生办理正式录用前相关手续。乙方正式录用顶岗实习学生后,甲方将指定专人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经初步协商,除特殊情况以外,乙方保证每年优先录用甲方毕业生

名,顶岗实习学生的数量视情况可适当增加。合作的专业、学制和最优先接纳毕业生数量是:

四、职工教育培训

10、乙方可根据自身需要,委托甲方对乙方在职职工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培训内容由乙方确定,甲方根据自身的师资和设备条件情况适当修正。培训结束后,由双方共同颁发结业证书。视培训的人数和时间,乙方应向甲方适当支付教学费用。

11、乙方可根据需要,组织在职职工参加甲方开办的成人中专教育。具体实施部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五、其他

12、未尽事宜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经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13、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4、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

三、校企合作的主要内涵

在对兄弟学校招生工作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我校决定在煤矿专业上继续走“订单培养”、在非煤专业上走“校企合作”之路。我校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的招生工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专业设置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我校2008年只有四个专业,2009年新增了9个专业。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同志在讨论新增专业时,除考虑到学校的师资、实验和实训设备等因素以外,主要是重点考虑到已经或可能签署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用工需求。为保证新增专业的“校企合作”属性,学校招生就业办自2008年10月份起即要面向省内外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2、招生宣传与校企合作相结合。2009年招生宣传工作中,我们说得最多的ml班,与2008年的ml班不同之处在于,现在的ml班可承诺到ml集团下属近十个企业就业。“ml班”简单明了,易于被学生、家长所认同,为我校招生宣传带来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下半年,我们将采取在专业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特色班级教学模式。在企业不局限某一专业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的情况,让校内各专业学生自行报名参加以企业冠名的特色班。涉及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特殊用工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在原专业班教学的基础上,集聚在非正常教学时间由相应的企业承担教学任务,并可在校内设立企业奖学金和企业专用实训室。

3、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我校非煤专业与其他职业学校进行联合办学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在师资和实训条件上还不及少数联合办学的职业学校。我校与其他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虽只限定在机电技术应用等少数几个专业上,但合作的内内涵却是ml班,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校际合作。

4、学生就业与校企合作相结合。2009年,我们虽然在煤矿企业获取不到大批量的订单,但凭借我校与省内各大矿业集团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我校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和间接的分初中专和高中专推荐1000名毕业生到煤矿企业应该没有问题,我校煤矿专业的学生实际上存在着“隐形”的订单培养指标,只是我们应当继续维持好与省内煤矿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再行提高毕业生质量。

对机电类和能源类专业的毕业生,我校已经与近十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可以确保将这些专业的合格毕业生100%推荐到相应的企业就业。

对今年新增的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文秘与办公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由于难以由一家或几家大型的企业一次性接收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做法:一是与徐州、南京、芜湖等经济开发区加强联系,确保当这些开发区企业需要我校这些专业学生时能够最优先遴选我校毕业生;二是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站签署协议,争取让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届时发函向我省附近千余家教学仪器设备企业遴选我校优秀毕业生。

只要我们能够继续维持好与相关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今年招收的各专业新生就都有了明确的就业去向。为此,招生就业办还印制了《合作企业简介》。

5、教育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由于中专学校学生在文化课基础、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与升入普通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差异较大,更考虑到中专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劳动后备军,因此,中专学校的教育教学应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和企业用工的需求。由于我校与较多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按照这些协议的规定,在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应适当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专业技术要求。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学校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中都应当至少与一家校企合作的企业相结合。例如,我们与美菱太阳能公司校企合作,期望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能够渗透该企业“要素”,即便是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到该公司工作,但经美菱太阳能公司训练的学生完全可以到另外的太阳能企业工作。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认同。为加强与ml公司的合作,保证我校学生在ml公司的声誉和就业率,我校今年专门派送了男、女教师各一位每天24小时常驻ml公司,派驻的教师不仅仅要为学生服务,同时也应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将在企业的所见、所为转换为今后教学工作的社会化课程资源。

上述“校区合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结合,有些只是处在尝试阶段,有些还停留在理论阶段。通过本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可以在“校企合作”方面展开进一步讨论,以使我校“校企合作”之路更宽广。

四、我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虽然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意的尝试,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招生数量、保证学生就业等工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不断谋划。我校今后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主要是:

1、在专业设置和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应更贴近“能源”主题。“能源”两字虽然多我校通用专业招生不利,但我们如能够围绕“能源”主题找寻一些更优势的专业,反而会增加我校的招生竞争力和提升我校的“能源”品牌。我们今年在太阳能方向有所拓展,今后可以向风能、太阳能、电能、水电和能源的衍射专业方向发展。

2、应提高符合省情的毕业生质量和专业优势。除煤矿专业以外,我校还可以在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太阳能和小家电等方面形成我校毕业生的专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如果我校学生在修完规定的专业课程之余,还能够对上述类型产品的知识有更多的理解和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省内外相关企业一定络绎不绝地到我校招聘学生。

3、借企业之力拓展我校办学渠道。与企业的联合办学是双向的,企业也是学校的“生源”所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短时间内仍难以拒绝“农民工”,有农民工的企业一定有学历教育和技能鉴定等方面的需求,更有国家所补偿的培训任务。这校可以在煤矿专业成人中专和相关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办学思路。

4、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前些年,我校对送往煤矿企业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关注不够,在实习学生管理上与企业沟通较少。2009年我校将招收一定数量的非煤专业学生并将会送到相应的企业实习和就业。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合作企业建立一个“校友会”,学校适当提供少量资金,以此为桥梁和纽带,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保证学校在合作企业中的美誉度,维持和提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第五篇: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思考

**办事处位于**西南部,东南与**省**市**乡、**镇接壤,西与**县**镇、旗内**办事处相连,北与旗内**迹、**二个办事处毗邻。辖区总面积239.2平方公里,辖10个村,29个自然屯,47个社,现有人口15946人,4806户。现有耕地87662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2826亩,占耕地面积的37.45%。办事处经济

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办事处素有“粉条之乡”之美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全办事处始终如一锁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大目标,优势优先,重点重抓,求实、务实、落实,全力推进办事处精神、政治、物质和生态“四个文明”建设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全办事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同样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农村投入情况

由于体制原因,撤乡并镇后,办事处财权上移,导致办事处保运转,解决干部工资尚且困难,实在无多余资金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国家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上也有投入,也见到了一些成效,但投入的资金一是比例不大,二是比较分散达不到预期效果。一是建议恢复建制镇体制,以便争取项目资金,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二是建议国家增加对办事处的农业农村建设资金注入,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把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形成合力才能见实效。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情况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尤其**办事处十年九旱,年年春旱,还改变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办事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境内仅有的一条河流也时常断流,原先的抗旱用井十有八九干涸,也无维修价值,已废弃不用。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建议在“水”字上做文章,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多打深水井,增加节水灌溉面积;二是建议不断优化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改变大田玉米增值空间不大的局面,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提升订单农业份额,增加产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三是建议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鼓励农民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提高粮食单产;四是希望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农业综合开发”就是一个好举措,**办事处2008年在**村进行了农业开发区建设,共开发4000多亩耕地,现已形成规模,发挥了效益,目前,已能实现在旱季四天之内4000多亩大田农作物灌溉一遍的目标,农户省时、省力、省费用,据测算2008年开发区中每亩农作物单产提高近90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

上个世纪80年代,**传统产业粉业异军突起,现已成为**办事处的骨干龙头企业,在办事处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份额,为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办事处在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之路上现已发展规模粉坊60余家,并建有粉条精加工包装厂一座,加工企业年可加工马铃薯4万吨,生产粉产品5200吨,年产值达3120万元,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年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千人,每个劳动力仅粉业一项年可创收5000多元,**粉业已走上绿色、有机、精加工、标准化发展之路,产业化程度逐渐提高,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函待解决,一是粉条加工企业厂房等基础设施已不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需改造扩建,但目前缺少改造扩建资金,建议国家信贷部门在资金上加大倾斜扶持力度,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二是应加大粉业污水治理力度,建议国家立项,通过治理,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双赢”的目标。

四、生态建设情况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牧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态建设中,人是根本,只有全民尤其是农牧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提升到一定高度,生态农牧业才能有希望,生态建设才能有实效。多年之前,农民以种树为名,私开乱垦,严重破坏了植被,**办事处近1万亩25°以上的林地现在都变成了耕地,只要是能上去犁杖的地方都种上了农作物,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的思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害人害己,导致**地区降雨量逐年下降,雨水分配不均,农作物减产,农民增收受到了制约。一是建议教育引导应先行,加大对农牧民保护生态环境培训力度,改变农牧民急功近利的思想,教育引导其增强自觉保护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中来;二是建议林业、草原等行政执法部门从严执法,不得以罚代刑,对违法违纪人员保持高压态势,对已开垦的林地,草原要坚决责令违法违纪人员进行植被恢复建设。

走禁牧舍饲养殖发展畜牧业之路是保护生态环境又一有效途径。**办事处辖区面积为239.2平方公里,且耕地和林地紧密接壤,执法面积较大,同时,**办事处禁牧执法队伍人员少,只有1人有执法资格,经费不足。综上所诉:一是建议加大牲

畜品种改良优化力度,坚决走少养、精养,小规模、大群体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减少牲畜对植被的破坏程度;二是建议加大执法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增加禁牧执法人员编制,增加执法经费投入,只有人员和经费有了保障,才能收到良好的执法效果;三是建议上级政府除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外,在资金上给与扶持倾斜,信贷部门提供低息、贴息贷款,通过广泛筹集资金、引进项

目,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情况

2008年,**办事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累计5万余元,推广农业测土配方、食用菌栽培、粉产品加工等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农牧民科技培训达6000余人次。先推广,后应用,目前,**办事处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推广力度还不够,主要是部分农民思想保守,缺少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们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培训活动,逐步增强农民科技意识;二是农村科普类书刊少,基本上还是空白,农民想看书没有,想学科技没场所,建议加大村级文化室和“科技书屋”建设力度,购进科普读物,免费提供给农民借阅;三是建议上级拨付一块科技推广资金给基层,有基层支配开展科技培训、推广活动,审计跟上做到专款专用,这样才能提高科技推广效果,从而使农民把科技应用到实践中去。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随着新农村创建工作的开展,**办事处、村两级办公场所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得到了逐步加强,但在建设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办事处体制原因,申请诸如文化、体育、小城镇等建设项目资金困难,上级不予立项,不予匹配资金,**办事处本街10里油路属于一条试验路,现已破损不堪,车辆通行不畅,经过多次请示,上级不予立项,办事处又无力修建,影响了办事处发展,建议恢复建制镇体制或撤销办事处完全并到科尔沁镇,以便于立项匹配资金;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全系惠农工程,但惠农工程立项审批速度太慢,建议上级进一步简化立项审批程序和环节,使各项惠农政策尽快落到实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发展中,部分群众以种种借口和理由不愿意投工投劳,更有甚者视嘎查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定于不顾,自己不但不参加,还无理取闹的破坏公益性事业发展,从而暴露出在管理中约束制约这一部分人的机制少,无强制硬性措施,建议出台一系列约束机制,以法律来支持“一事一议”制度,以此来保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农村公益性事业的顺利发展。

七、扶贫开发情况

2008年**办事处共争取到扶贫开发资金100万元,其中: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70万元,“兴边富民”养殖业资金30万元,促使办事处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争取扶贫开发项目程序繁琐;二是能落实到办事处的扶贫开发项目少,资金比例小,扶贫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建议投向办事处的扶贫开发项目多一些,资金额度大一些,审批速度快一些、审批程序简化一些,尽早改变贫困人口的面貌。

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办事处以“五大工程”活动为平台,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执政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工作圆满完成和充实,目前,村级“两委”班子运作良好,工作扎实有效,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尤其是党组织建设上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村级部分党支部书记主观不愿意发展党员,不愿意培养传承者,怕威胁到自己的位子,这大概是渔村党支部三年一换届有关,建议组织部加大考核力度,制定一系列考评细则,在发展党员时限和人数上量化考评,对达不到要求的党支部书记立即停止工作;二是部分村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状况,党员是青黄不接,党组织后继无人,建议加大发展年轻党员工作力度,壮大党组织队伍;三是老龄贫困党员人数众多,建议上级出台政策,加大对这一部分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使其老有所养。

下载关于农村学校新课改和学生培养工作的调研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学校新课改和学生培养工作的调研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学生兴趣的培养[5篇范文]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学生兴趣的培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学习有了兴趣,便会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本文将提出几点关于这个问题的解......

    关于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调研思考范文(最终定稿)

    关于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调研思考范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

    民政部门农村殡葬改革工作调研思考

    殡葬改革是社会习俗领域的一场革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标志,是一项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被称为继计划生育工作后的天下“第二大难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各级党委......

    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症结与出路的思考

    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症结与出路的思考 长芦中心小学张长林 据统计全国现有1.3亿少先队员,其中约有9千万生活在农村。全队现有少先队大队40多万个,其中农村少先队大队有30多万个......

    最新学校文化与学生创造力培养(合集)

    学校文化与学生创造力培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秦虹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武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培养学生创造力,学校文化扮演着......

    调研与思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 摘 要: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是涉及贯彻落实科......

    农村党建工作调查与思考(汇编)

    农村党建工作调查与思考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

    农村消防安全工作调查与思考

    对靖州县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调查和思考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关系农村的安全稳定。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消防安全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是全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