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公开课的打磨过程

时间:2019-05-14 03:1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公开课的打磨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公开课的打磨过程》。

第一篇:谈谈公开课的打磨过程

谈谈公开课的打磨过程

回想听、讲公开课的经历,有很多的体会和感受,下面谈谈上好一堂讲公开课的打磨过程,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启示,不当之处还希望各位老师给以批评指正。要讲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做好、做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备课前的准备工作:

很多老师认为,讲课题目还没定下来呢,没法准备或者说不着急。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想法。抽题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这是上好公开课的知识储备阶段。这时候我们可以先暂定一个课题,有目的的准备一下,算是练兵吧。这时候的准备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海选、吸收、精选、创新。海选工作也就是说围绕这个课题,广泛搜集各方面的备课信息,查阅网上相关课题的教案、课件等资料,学习别人的优点,看能不能为我所用。因为每一个教案、课件都饱含着作者的心血,或多、或少的都有它的优点,先浏览一遍,根据所讲的课和自己的讲课特色取其精华,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可能别人的例子我不能照搬,但他的思想我可以借鉴,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二、备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备详案。

即教师在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学生的回答情况,甚至是教师举手投足的每个关键动作,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状况等等方面,都要写下来,这个备课过程也就相当于把书读到由薄到厚的 过程。这种方法看似费时费力,却能让授课语言越来越精炼,思路越来越清晰,课堂效率越来越高。当然,具体怎么写详案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如果是有多年教学经验、教材很熟的老教师,可以不必事无巨细,只列出框架就可以;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讲,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事无巨细,这一点非常关键和重要。这不仅对备好本节课至关重要,而且对今后的教学和自身业务的提高都非常重要。备公开课必须要经过这个由薄到厚,然后再由厚到薄的过程,这节课才有可能成功。

2.备学生、备听众。

备学生。首先,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备课时,应着力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将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直观形象的突破难点。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过这个课题,如果学过,就要在备课中适当加深难度;如果内容忘得几乎差不多了,还需对以前所学的重点加以回顾;如果从来没学,就要看前面的知识基础掌握的怎么样,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没有障碍,课上的内容也要低坡度进行。尤其是抽题后讲课顺序不是在第一天的老师,要注意前面选手的课堂是否切实达到了教学目标,如果没有,你要提前去给学生做好知识铺垫,否则,前面一个选手的失败可能影响到你的正常发挥。其次,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备课时,还应该去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说,如创设情境时,我们要想,怎样的情境学生 才能感兴趣?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想,怎样的问题才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设计语言时,我们要想,怎样的表达才能使学生觉得直观有趣等等;另外要考虑到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把重点内容放在注意力集中的时段解决,切不可放在课堂一开始或者半小时以后学生思想松懈的时段;还要考虑学生的情绪波动,就像“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情绪也可以时松时紧,如果课堂中能带领学生达到一个高潮,那肯定是一节非常精彩的课了。比如在课堂活动中可以采用竞赛、小组讨论、放松活动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使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的目的。再次,设计对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现在讲课时普遍存在的弊端:教师讲得太多。教师的角色要由演员变为导演,现在评课更注重评教师“导得多好”而不是讲得多好。现在的课堂,很多老师喜欢用时髦的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我认为有必要讨论的问题才去讨论,而不是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脱离了内容的形式就变得华而不实了。这种浪费时间的形式上的热闹,就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备听众。公开课是一节供大家观摩、评论的课,因此,它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考虑听课者的感受,有时需把听课者也融入到你的课堂中来。比如,在要求学生看阅读材料时,你就需将有关的内容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听众,这样就不会让有些听课老师由于不熟悉所讲的内容而跟不上课堂思路。另外,通过优美而富有动感的课件,直观形象地把 你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及思路打在屏幕上,使学生和听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从而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

说到课件,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课件上一屏内容不要太多,不要满满的都是字,这样谁也不愿意看。还要注意字体的大小,要让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的清楚;字体颜色与模版底色的对比要明显清晰,要让人看得舒服;另外不要太鲜艳,跳跃活动的东西不要太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要明确课件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为讲课内容服务的,它是处于从属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

3.新课的教学目标力求全面。

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关注学生长远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一堂好课不仅要考虑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情感获得了哪些发展,乃至在精神方面有了哪些收获。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我们一般都能达到,但是对于情感目标,平时讲课时总是模棱两可,或者只是触及那么一丁点皮毛,设想如果一节课能渗透一定的情感教育或者教给学生一种方法,那教师的讲课水平就很不一般了。

4.新课的导入力求新颖。

好的课堂导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 的效果。导入方法有很多,比如诗词导入法,歌曲导入、漫画或图片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谚语导入、设疑导入等等,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定能“文思泉涌”。

5.教学环节的过渡力求自然。

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之间的过渡应该自然,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流畅,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的转折被打断,听众也会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备课时我们要注意寻找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它们穿起来,形成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而不是机械的用“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种单一的方式生硬地把学生拽过来。

6.课堂检测的选择力求精炼。

选入公开课中的课堂检测题切忌“繁”“难”“偏”“旧”。选择的课堂检测题应力求紧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出现,难度要适中,让绝大多数甚至全部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也是你课堂效果的见证。设计的练习中各个题目要有相应的梯度和明确的目的性,而不是练了半天,学生看似活跃,而让评委觉得你思维混乱。

7.授课过程力求有亮点。

课上完了,要自己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哪个环节给人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有没有给听课老师留下一点值得回味的地 方?哪个环节会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如果没有,说明这节课准备的不够好,没有亮点。这个亮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亮点,更重要的是,这个亮点必须为内容服务,脱离本节内容的亮点宁可舍弃。如果你准备了一个亮点,切忌要准备充分,然后象相声演员一样成功的抖出来,而不是因为小环节的失误或者存在知识性的错误,使亮点变成了污点。

三、反复试讲,及时纠正

无论课前把教案准备得多么熟悉,都不如进课堂给学生们试讲一次所获得的经验来的直接和丰富,更有针对性。学生就是授课的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讲课的方向,左右着我们的课堂。试讲不一定要有指导老师听,只要自己在学生面前讲一遍,这节课是成功还是失败,看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情绪就知道个百分之八十。

若有指导老师听课,每次试讲完后,听课老师都会提很多宝贵的意见,这时候你不要仅仅是听着,因为很多老师为了照顾你的面子,提的意见很委婉,也可能话里有话;另外人家说的很多意见你可能当时理解不了,可能还不服气,觉得我是这样想的呀,我是那样想的呀等等,这时你要一字一句的记下来,然后回去慢慢琢磨:这个老师的这句话是针对哪里说的?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这个问题?那个老师提的意见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然后能吸收的吸收,能改进的地方改进,将试讲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改 掉:像课堂语言要精炼、力争不重复一句话,即使是夸奖学生也不要用同一句话;不要有口头语;不要站在讲桌旁,要试着融入到学生中去;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是读文字时,一定要认真听,和颜悦色的注视着学生,并给与相应的鼓励评价等等。一节优质课如果准备到不用看教案,心中只有一个框架也就是自己感觉由厚到薄的程度就差不多可以进课堂了。如果试讲多遍,准备的很充分了,自己有信心了,自然就不紧张,不仅能流畅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能突发灵感,说上几句比较幽默的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试讲会让你的课变得更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

四、正式讲课

首先,要考虑着装。尽可能穿职业装,显得大方得体,干净整洁。女老师可以化化淡妆,显得人很精神,给学生和评委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克服紧张情绪。有的老师在讲课之前很紧张,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克服紧张最有效地办法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准备好了,进课堂还紧张,那就需要进教室之前自我调节一下。教师可以抱着以学习研究的心态来上课(可以自己安慰自己我是来学习的,是来抛砖引玉的,丢人也无所谓,丢了人我更明白我哪里该改进,对这节课该怎么讲印象更深啊),以展示的心态来上课(我有一个非常好的设计方案,急于向听课者展示,展示自己的讲课水平),以“我能行”的心态来上课(不妨来点阿Q精 神,告诉自己,这是我的课堂,我准备得很充分,这节课由我做主)。

再次,要有课前调动。上课之前一定要有课前调动,要找机会和学生套套近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和学生做个小游戏、讲个笑话等,一方面和学生交流一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也借此稳定自己紧张的情绪。

最后,在授课过程中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要有激情,还要注重手势等形体语言的运用。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撰写教学反思

其实一节好课,不仅学生获得了发展,老师也同样应该得到发展,这就是教学相长。平时将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反思写下来,它会成为教学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准备一节课时,我经常把以前写过的教学反思浏览一遍,力求避免曾经在课堂上出现过的不足和失误再次出现,确实对自己的授课有不少的帮助。

总体来说一节好课,我觉得应该是:老师教的自然流畅,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整堂课听起来舒服顺溜,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一节好课。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有80%的老师说好,可以说,这就是一节好课了!

第二篇:打磨示范课总结

打磨示范课总结 高一化学

时光荏苒,转眼间打磨示范课快一个月了,在此期间我们通过备课、试讲、评课,逐渐形成“心中有新课程标准,头脑里有教材内容,眼睛里有学生,手中有丰富的材料,既备教更备学”的意识,加深了对新课程理念的感悟,增强对教材、教法的处理能力。

例如,在《氮的氧化物》的备课之初,我们原先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由课本科学视野火箭飞上天依靠的是燃烧反应引出氮的氧化物。2.师生互动,探究性质。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总结NO和NO2的物理性质。

3.猜想激疑,探究实质。学生分组做NO2溶于水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提出问题:NO2溶于水时,发生了反应吗?试管中最后有气体剩余,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检验NO2与水反应的产物?要求学生完成反应方程式,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转移电子的数目。

4.提出问题,引向深入。现给你一试管NO2及其它必要的仪器和药品,根据本节课前面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要求尽可能多的NO2被水吸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结果。引出氮氧化合物与氧气与水的计算。

阅读材料,自学氮氧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

5.知识应用,加深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处理典型习题。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怎样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突出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学校刚刚搬迁到新校址,老校区里很多实用的实验仪器没有带过来,很多实验用具都得现设计现组装,而且缺少实验仪器,导致备课过程中不断的变更实验方案,最后由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改为观看实验录像,总结性质。

在教学步骤4中,最初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但还是因为仪器问题,只完成实验装置的设计,未进行具体实验操作进行验证。

2.学生方面

学生已学过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的知识,但是对学习非金属氧化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还有欠缺。而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成绩好的学生很快跟上了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提出很多很好,很有价值的方案。但也有很多的同学基础差,高一入学之初,连基本的元素化合价都不知道,这类学生上课根本不愿动脑,就等着老师讲解,连基本的物理性质描述,都不愿意完成。如何使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但是又不影响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兼顾到所有学生,这是个很大的难题。

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3.我们教师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还不能完全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完善。

第三篇:成功就是打磨自己(范文模版)

每日名言

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每日自励

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每日短文 成功就是打磨自己

一个年轻人到一家杂志社实习,遇到一位以严格要求和博学多才而闻名的老编辑。年轻人每次交稿时,这位老编辑总是一句话:“如果你对某一个字的写法没把握,就查字典。”并且规定,年轻人每天得写一篇文章放进老编辑桌上的盒子里。哪天没有,他就敲着桌子说:“文章呢?”就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年轻人的文章一天一个样,终于在写作上取得很大成就,并参与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这位年轻人就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民主主义革命者乔·富兰克林。指点他的那位编辑名叫弗恩。富兰克林一直以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情,按照弗恩的严格要求磨砺自己,终于取得了成功。后来,弗恩去世了,富兰克林在整理弗恩的遗稿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孩子,其实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我并不懂写作,每个单词都得查字典,一篇稿子要看上几十遍。当然为了生活,我给自己创造树立了一个权威的形象。你让我教你,我尽量去做,其实多数时候是你自己在打磨自己。”

自己打磨自己?富兰克林简直不敢相信,指点自己写作的权威竟然近似于写作盲!自己的写作才能竟然就是自己在一天一篇的积累中打磨出来的!老编辑只不过是对他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而已!富兰克林再读弗恩的其他遗稿时,才相信他的话句句是实情--那些手稿幼稚得令一个真正的作家心碎!

如果说岁月是磨刀石,那么一个人的才华就是磨刀石上的那把刀,握住刀柄的磨刀人其实就是你自己。只有不停地磨砺自己,不停地给自己淬火,在勤奋的熊熊炉火中锻打锤炼,你的才华才会锋锐明亮起来,并最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抵达成功的彼岸。

每日文摘 智慧人生—学会忘记与铭记

浮萍的一生是忘记的一生。虽然它一生随波逐流,居无定所,任何一处的经历都无法成为它的回忆,但是浮萍却拥有了宝贵的自由。它的一生轻闲而洒脱。

巨岩的一生是铭记的一生。虽然它一生沉默无言,毫无生气,一生都在自己的石页上镌刻人生经历,但是巨岩却拥有了宝贵的人生回忆,它的一生饱满而充实。

浮萍选择了忘记的人生,巨岩选择了铭记的人生,那么,一向自诩万物之主的人类,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生存态度,又当作何选择?

当然,聪明的人类注定了他们拥有智慧的人生:忘记一切毋须铭记的,以求难得的轻松自由;铭记一切不可忘记的,以获取同样难得的饱满与充实。

有篇故事新编写了这样一则故事:上帝耶和华曾造了两个人下派到人间,以了解人间生活境况。两人中一人叫作“忘记”,另一人唤作“铭记”。“忘记”是一个快活的小伙子,他对人间的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天高兴不已。“铭记”则是一名中年汉子,他到人间之后,将所经之事一一铭记在心。当二人被重新召回之时,上帝询问此行人间的感受。“忘记”一脸快乐地抢先说着:“人间实在是太有趣了!”问及趣在何处,“忘记”一脸迷茫,不知所措。问到“铭记”,他说:“做人太累!”也难怪,“铭记”在人间从头至尾都在铭记,以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岂能不累?上帝听了二人之言,哈哈一笑,转而神色凝重地说:“唉,万事万物切不可走极端。人生处世,忘

记是宝,铭记是福,做人一味忘记,他的人生固然轻松,但空虚乏味,无真正快乐而言;然而一味铭记,又必然为思想压力所累,亦无快乐可言。所以,真正快乐的人生应是忘记与铭记并重的人生哪!”

上帝之言,声声在理,金玉良言啊!是呀!忘记与铭记是一对亲密的孪生兄弟,二者不可偏取其一,否则必遭极端之苦,必受偏废之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所以,做人应该忘记与铭记二者并重,如此方可得到这样的人生:轻松而自由,饱满而充实,快乐而智慧。

>学会忘记与铭记,人生才会智慧而幸福。

第四篇:课例打磨

“海纳百出川,有容乃大”。这次课例打磨是一次汲取大家智慧的过程,这次课例打磨可以说是我们每位教师,从教生涯中的又一次成长。基于本次的课例打磨,我简要的谈一下我的经历和感受。

深入分析,多次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在深入分析教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并且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记得我基于个人经验第一次发布教学设计后,再一次打开电脑,就看到了同事们细致的修改建议,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大家各抒己见。最令我感动的是针对教学目标,大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切中主题,态度谦虚诚恳。于是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才有了我第二次,第三次的教学设计。所以说,没有大家的研讨和多次的设计,是不会有适合的教学设计的。

精研细磨,历久弥香。一杯香浓的咖啡,是需要上好的咖啡豆细细研磨,我们才能品味它的香醇。磨课给我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大家分工听一遍,我改一遍,再听一遍,再改一遍。大家提出中肯的建议,我虚心接受,这样三两遍,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改变。如果没有这样的反复研讨,那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浅显的层面,不会有所进步。

细致分工,协同合作。以往的听课目的虽然明确,但是分工不明显,因此,达到的效果也不会明显。现在组长分工完毕后,每个人都有负责的部分,负责人分析出的数据,使我更加明确,自身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听课专业化。

抓住重点,专业评课。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和反复的研讨,还需要专业的评课。以往我们评课只是泛泛而谈,没有重点,现在,每个人都有其分工的部分。比如负责教师语言表达的老师就只评教师的语言表达这一方面,得出的结果细致严谨,使我更清楚的看出自己的不足。有了专业的观课和点评,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通过这次课例打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往那些看似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其实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的探讨,思考和交流,只有不断的研磨和交流,汲取优秀的智慧结晶,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所提高。才能真正做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再次感谢我们一起努力过的同事们,以及给过我们帮助的专家们,今后我们将继续把磨课进行下去。

第五篇:《月光曲》打磨记

主线·策略·细节

——我的《月光曲》打磨记

整整一个多月,我像着魔了一般,在体会,在揣摩,在思考:在清幽的月光下,在望了望身旁兄妹俩的一刹那,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10月22日上午九点十分,我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太原赛区第一会场的讲台上,结束了《月光曲》一课的教学。在课临近结束时,在《月光曲》尾声激扬的曲调走向最强音时,我似乎找到了我苦苦寻觅的答案,我沉浸在令人感到非常幸福又让人觉得疲倦至极的高峰体验中:

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另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还有一位学生说:贝多芬心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将心比心了,他们入情入境了,他们正用心经历着一次音乐家的温暖的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课后,听课的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对我的课作为评价,以下是摘录于网上教学论坛的一段评论。说句实话,作为上课老师,一段时间内我一直接受、享受着别人适度的称赞。似乎只有接受了,才对得起自己一个多月来不懈的努力;似乎只有接受了,才对得校长和全校老师的殷殷嘱托;似乎只有接受了,才无愧于众多专家凝结而成的群体智慧。

浙江的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月光曲》,整个课堂流畅完美,充满睿智,有内涵。老师提问简洁,指向性强,一个“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问题引领着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反复地走了好几次来回,走进去,走出来,读进去,想开来。教学的主线非常清晰,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认识在不断地加深,情感在不断地增进。整堂课由听写词语开始,并选用所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再到进入问题,自由感悟,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老师能带着学生和听课老师一起心动,一起思考感悟,一起心潮澎湃,这是一种内功,也是一种境界。

几天之后,我终于从“聚焦结果”的成功喜悦中冷静下来。课后思课,想的更多的是磨课的过程,磨课的过程“不堪回首”,但启示却非常多„„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曲”,把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比作“调”的话,那么曲调未成之前,老师不妨先育情、孕情。情出何处?情出文本。方智范教授说:“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知音”一词源自我国古代传说《伯牙绝弦》,说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是因为钟子期喜欢听俞伯牙弹琴并且能从俞伯牙的琴声中看到高山听见流水。同样,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就要先接受文本,用心去体会文本。用心去体会文本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将自己设想成不同的角色走进文本:我是“作者”,以作者的视角领会文本的原初意义;我是“编者”,以编者的姿态琢磨文本的教材意义;我是“学者”,假想入境体会孩子的读解心态;我是“教者”,全面专业而富有个性化地把握整体。不过除此以外,我也自有我一“套”走进文本的方式,我用这一套方式曾经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夜的工作》《麋鹿》《母爱》等课文并且最终孕育转化出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我的这一套方式是把师生两种角色合二为一,通过“了解、神入、领悟、内省、审美”走进文本。

了解:我所说的“了解”是指体会文本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月光曲》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教”、“学”这个传说,我和孩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课文的“了解”。

神入:我所说的“神入”是指通过语言深度进入他人情感和世界观内部。茅屋内,盲姑娘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轻轻的感叹中,有与贝多芬音乐会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对贝多芬音乐会的无限向往。贝多芬一曲弹完,盲姑娘又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仅仅是听了一首曲子,盲姑娘为什么如此激动?她难以置信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竟然来到了她贫寒的家亲自为她演奏;她欣喜若狂啊!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她恍若梦中啊!她欣赏到了至纯至真至美的音乐。“教”、“学”这篇课文,有许多细节值得我和孩子去“神入”。

领悟: 我所说的“领悟”是指说明、解说、从而阐明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某种意义,弦外之音。明明是内心强烈的渴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盲姑娘却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的。“随便说说”里有什么?有理解,有体谅,有后悔,有不安,有不易让人察觉的辛酸,有动人的手足深情„„在课文中,有许多这样的“言外之意”等待我和学生去“领悟”。

内省: 我所说的“内省”是指在语言文字中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贝多芬在音乐中究竟在表达什么?生活坎坷的贝多芬在年音乐中倾诉着什么?意志坚强的贝多芬通过音乐要告诉别人什么?兄妹俩从这一首曲子中听出了什么?我们每一个读者又从中读到了什么?“内省”能升华读者对文本的认识与情感。

审美:我所说的“审美”是指感悟问文本的独特魅力与表现风格,美的意蕴、意象。《月光曲》是我国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翻译的。高中时代起,我就特别迷恋丰子恺先生的文字,一本《缘缘堂随笔》不知翻了多少遍,他的文字简洁清新,寥寥数语中蕴涵深情,如同他的漫画。其次,民间传说本身转化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月光曲》这个传说在代代相传中融入了太多美好的因素,人、景、曲,都美得令人陶醉。总之《月光曲》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我希望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二、“弦弦掩抑声声思”。

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我通过“了解、神入、领悟、内省、审美”用心走进文本之后,文本的教学意蕴会一下子丰厚起来,我想,这种“丰厚”是一堂“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语文课产生的必要前提。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教学读解,我写了满满一个笔记本。然而这时,问题也来了,这些文本的读解依附在怎样的一条教学主线上?如果找不到这条提纲契领的切入点小生发性大的教学主线,整堂课的教学将思路不明,将显得零散甚至凌乱,教学内容将会显得庞杂,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耗费在教师不停的问题转换和环节切换中。这条教学主线在哪里呢?

一试(思)定“主线”。

说出来难为情,我的第一稿教学设计直到9月7日第一次试教前一天才“出炉”,之前的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苦苦寻找“教学主线”。“众里寻它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乎是9月3日,我依旧漫无目的地第N次翻阅着傅雷先生翻译的《贝多芬传》,说是漫无目的,其实却是保持着高度警觉捕捉每一个能促发我灵感的细节。突然,我发现了贝多芬说的一句原话: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使我欣喜若狂,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因为他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啊。传说中的人、景、事触动、感动了贝多芬,让他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啊。虽然《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录的只是贝多芬的所见所闻,贝多芬的所思所想不见一字。但是我心里进一步确定,恰恰是这不见一字的空白是《月光曲》形成的核心原因所在。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这一条教学主线可以使教路和文路和谐统一起来。

连夜,我写好了教学简案,我把《月光曲》这一传说的发展暗线转化成教学的主线、明线,整一堂课师生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主线分明,才能大气开放;一点突破,才能层层递进。

《月光曲》第一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引出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1.师生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在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家”、“谱写”这两个重点词的同时,自然介绍贝多芬其人。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3.教师引出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些什么?

二、分层解决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第一层:贝多芬在与穷兄妹俩的接触中,想了什么?

这部分的教学让主要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思考,自己在一个较充裕的时间内还原贝多芬究心里究竟在想什么?然后师生民主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多说,并且尊重学生的初步感知,诸如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感动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为寻找到知音而高兴等。

第二层: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回忆起兄妹俩,想了什么?

自然地把学生的视线集中到课文的第8自然段。教师告诉学生“月光”在音乐世界特定的象征意义——美好希望,引领孩子回读全文,想象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的那一刻,心里在想什么?

第三层: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回忆起兄妹俩,又联系自己,想了什么? 这部分教学通过介绍真实的贝多芬(贝多芬一生坎坷,26岁起,听力迅速下降。其实创作《月光曲》的1801年,正是贝多芬为此感到非常痛苦的时期。)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人生背景,从而让学生感悟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欣赏《月光曲》片段,再次引出问题:贝多芬心里还在想什么? 二试(思)定“策略”。

磨课的过程,既痛苦又幸福。痛苦不言自明。那幸福从何谈起呢?因为有许多我所景仰的教学专家为我的课问诊把脉。这里请原谅我不一一罗列他们的名字,因为一个名字就是一座高山,一个名字就是一个深海,每一个名字都能让人联想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教学见解、鲜明的教学风格、高超的教学艺术„„罗列反而是一种不敬了。

试教之后,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课忌“深入深出”,而这堂课上,我就企图把自己一个多月里查阅大量资料吸纳众多智慧后的感悟,在40分钟里全部倾倒给学生。在课堂里,我牵引痕迹过重,课外资源引用过多,学生学得苦学得累。这个问题听课的老师明确给我指出了,我也切身感受到了,因此虽然是个“大”问题修改起来却没有什么阻力。倒是另外两个涉及到具体教学策略的问题,着实需要我拿出“大智慧大魄力”。

1.人文有余,实践不足。自我也感觉第一版的教学设计悟得多,说得多,读得少,写得少,“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因此我确定了改进的方向,努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和的语言训练过程中走进贝多芬的内心,换言之,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获得语言智慧、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转用崔峦老师的一句顺口溜来说就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于是,在第二次试教时,我用了将近8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复合型听写,集中在语境中强调、明确、巩固生字新词的音、形、义,同时以词串文概括课文大意;我大部分时间和学生一起入情入境地感情诵读,深入体会词句的言外之意、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课末,我又腾出一块时间在学生感情蓄势待发时依托文本想象写话。教学简案如下:

《月光曲》第二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

说说罢了。”

1.你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听出了什么? 2.为什么妹妹要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的?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2. 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2.悟则有余,疑却不足。第一次试教后,有老师提出这堂课“悟则有余,疑却不足”。

这让我想起了间接从王崧舟老师《“磨”你千遍也不厌倦》一文中读到的清人唐彪的一句话:“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乃疑之难也。”我心里暗暗下决心,在改进的设计中灵活安排感悟与质疑,让感悟与质疑并行于我的课堂中并使之成为一个亮点。第二次试教时,我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兄妹俩的对话这一语段我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训练朗读为重点。贝多芬与盲姑娘对话这一语段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为什么最终确定让学生围绕“贝多芬与盲姑娘的对话”这一语段局部质疑,是因为学生在这里会“真的提问题,提真的问题”,学生面对问题也有个性化的见解。如下:

师:读了这一段话后,你心里有疑问吗?

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生:因为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音乐,熟悉贝多芬的音乐。生:因为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生:因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生:……

问题二:为什么贝多芬不回答盲姑娘的问题? 生:因为贝多芬很谦虚……

生:不回答说明贝多芬已经默认了……

生:因为贝多芬已经进入了创作的情境,已经在构思乐曲……

生:因为贝多芬觉得对于一个热爱音乐懂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本身是最好的回答。生:……

问题三:为什么贝多芬要尊称盲姑娘为“您”? 生:这是出于礼貌。

生:这是出于对盲姑娘的尊重。

问题四:为什么贝多芬要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可结合问题一)

三试(思)磨“细节”。

一叶能知秋。同样,课堂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理念,最能凸现一堂课的品位。第三次试教的时候,我把注意力更多地投放在细节上。其中两个细节的修改,我现在回想起来,其作用不可估量。

1.“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在前面的试教中,我的一级子问题是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又提了许多二级子问题: “你觉得盲姑娘是‘随便说说’的吗?”“你觉得盲姑娘为什么要这么说?”“你觉得哥哥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等等。我一直强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而排斥让学生假设入境以贝多芬的身份来体验。但是通过试教我发现琐碎的二级子问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疏远了教学主线,没法聚焦到贝多芬的内心,更重要的是学生人浮于外,情感都是浮于表面的,缺少心灵的交融和碰撞。权衡之后,我决定用一级问题“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贝多芬听出了什么?)贯穿课的始终,结果效果特别好。下面是网友群山对这个细节的一段评论: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蒋老师没有说:“读一读想一想盲姑娘心里在想什么?”,那样的话就使学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会使语言的体会、感悟直白而平静,课堂上就缺少了情感的流淌,缺少了心灵的交融和碰撞。课堂上蒋老师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会听出什么”,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那个小茅屋的窗前,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是在把自己当成贝多芬来听盲姑娘的话,学生仿佛看到了清幽的月光,仿佛听到了盲姑娘轻柔而又充满向往的话语,听到了盲姑娘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贝多芬(此时实际就是学生)感动?情动而辞发,学生在讲述贝多芬的感受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动啊!是的,我也发现,同情、喜悦、激动„„走进贝多芬内心的过程其实也是走进自己心灵的过程。

2.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有老师在网上通过信箱问我:“你在课堂上说的话有多少是预设的?有多少是生成的?”他或许觉得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因为如果我回答大部分是预设的,无疑否定了自己的教学机智。然而事实就是:我在课堂说的很多话是预设的,我一直告诫自己“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的生成源于周严的预设,预设越精细生成越精彩。第三次试教后,我明确规定自己在课堂上要说三句话:(1)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是依然热爱着生活。这个姑娘虽然家境贫苦,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向往与追求。(2)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十分懂事。(3)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从内容层面看,这三句话是教学目标的外显,是关键处的巩固学生认识的必要总结;从形式角度看,这三句话的适时出现,无意中也调节着课的教学节奏。这三句话,这个教学细节的作用还在于,它始终提醒我致力于推动学生的情感,如果学生“内心的情感不涌动”,我就不能贸然讲出这三句话;它也始终提醒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艺术地进行教学调控,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学生的感悟理解始终处于一种“过度诠释”“非常态诠释“的状态,我也不能生硬地讲出这三句话。

有时候,确实是细节决定成败。

三、“曲终人散意犹在”。

“曲终人散意犹在”,这里的“意”是指反思的意愿,改进的意愿。课结束后,有的老师委婉地问我“月光哪里去了?”或者用一种温和的语气和我商榷:在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能否引导学生亲近感悟那月光。因为月光也应该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因素之一,在那清幽的月光下,心与心相通,情与景交融,才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

大家的意见我深以为然。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月光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里不可自拔。六七十年代的“同情说”,八九十年代的“知音说”我都一直怀疑,至少我觉得理解得过于单薄,只是一直没有“建设性”的想法。最后思考的点聚焦在“月光”上,《月光曲》的产生与月光究竟有什么关系?清幽的让人感觉沉静、安闲的月光所发挥的作用,难道仅仅是让音乐家贝多芬的情感流淌得更加自然吗?

我反复读着那一段情景交融的段落,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月光”与“穷兄妹俩”并没有关联,这没有关联的景与事在这一“望”中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查阅了相关的音乐书籍,发现:月光在音乐世界里,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美好、希望。”就好象月亮在我国有成熟的意象积淀——故乡、团圆。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当月光照进窗子,覆盖了所有贫寒之后,贝多芬为什么灵感突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在这首曲子中,波涛时而平静时而汹涌,但月亮却一直同在,普照其皎洁的光芒;我也终于明白盲姑娘听这首曲子的过程中,为什么自始至终一脸恬静。一切都是因为《月光曲》的主基调是美好和希望,那是觉得生活美好,那是对生活抱有希望。

是的,如果有机会两课时连上,我会努力捕捉住那一片清幽的月光。

下载谈谈公开课的打磨过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公开课的打磨过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打磨课

    2013.10盐港小学“学问”课堂打磨课总结 一、打磨课。 1、体育课组:体育科组的所有老师对打磨课都非常重视,认真准备,积极听课评课。相对来说,体育课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模式,区教研......

    刮灰打磨操作规程

    刮灰打磨操作规程 1.0适用范围 本手册主要适用于焊接处有较大缺陷或表面有凹凸不平的工件,其作用主要起填补,平整的作用,以确保涂装产品的质量。 2.0使用设备及工具 2.1刮刀......

    电焊、切割、打磨作业指导书

    电焊、切割、打磨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 总则 目的:对操作人员施加环境意识,并规定其操作准则,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 第一条 火灾、爆炸的发生,避免出现电击事故和环境污染。 第二条......

    水晶打磨培训2

    水晶打磨技术培训 实 施 方 案 一、公司简介 水晶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位于**,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要从事水晶配件、挂件生产制造及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性企业。公司拥有国内首创......

    打磨车间员工管理制度★

    打磨车间员工管理制度 为了维持良好的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早会 1, 早会时间为每周一 三 五早晨7:20~30之间,特殊情况需调整的......

    浅谈文章如何打磨好标题

    浅谈文章如何打磨好标题讲到写文章,有人认为逻辑很重要,要条理清晰,衔接紧密;有人认为语言很重要,要辞章考究,气势磅礴;有人认为素材很重要,要独特新颖,紧扣主题。确实如此,这些都很重......

    打磨抛光工艺书[范文大全]

    打磨抛光工艺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保证打磨抛光工序得到有效控制,制定本打磨工艺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 凡是上岗操作的所有打磨工上岗操作时都必须执行本作业指导书。 3.......

    课例打磨收获

    课例打磨收获 撰写时间:2010年12月14日 10:33 课例打磨收获 潍坊中新双语学校李蓓蓓 有幸参与到山东省远程研修课例打磨,这对我本人而言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因为借这次打磨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