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玉溪市中心城区供水的思考
对玉溪市中心城区供水的思考
玉溪市供排水有限公司 殷娅丽
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源泉——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资源。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城市供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保障人民生活、发展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在城市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40年来,玉溪市中心城区供水始终保持着良好态势,基本满足了中心城区的供水需求。但是,随着玉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城市供水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由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对城市供水及其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供水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未雨绸缪,早有对策。
一、玉溪市中心城区的供水现状
1、城市供水水源情况
玉溪市中心城区周围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东风水库、飞井海“三湖一海一库”的丰富淡水资源,确保了中心城区有充分的水源保障。多年以来,东风水库是玉溪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地,该水库总库容9025万立方米,1960年建成蓄水以来,对玉溪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东风水库是红塔区,也是玉溪市最大的骨干蓄水工程。它既是红塔区“农业的命脉”,也是玉溪市中心城区工业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
2、城市供水水质现状 水质是企业的生命,城市供水水质的安全性对于城市各个方面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玉溪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东风水库水源地保护治理工作,确保了东风水库基本稳定保持三类水质。有了良好的水质,加上玉溪市供排水有限公司严格的水处理工艺,使得玉溪城市供水的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的卫生标准。能够让玉溪人民喝上放心、干净的水。
3、城市供水系统现状
玉溪市供排水有限公司自1974年10月建成投产以来,担负着整个玉溪中心城区的供水任务,从日供水总量为0.3万立方米的小型自来水厂,发展到现在日供水能力为11.5万立方米的中等供水企业。供水面积为30.38平方公里,用水人口约为26万人,管网分布根据地形分级分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水网络(其中近年新建的管网多为环状管网)。
二、中心城区供水存在的问题
1、城市供水能力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玉溪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产业快速增加且高度集中、经济高速增长,这些对供水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对供水的保障性要求极高。按照供水事业的特点,本来供水规划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因为受建设资金的制约,生产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增加,现行的供水设计、生产能力与人口的增加不成正比例,现有的供水能力不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和生产用水单位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特别是在用水高峰期会出现用水紧张,导致一些地方不得不停水,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还可能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2、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着供水企业的全面发展
自来水生产及管网建设的一个特点是建设资金投入大、生产工艺的建设占 地面积大。而多年以来,由于自来水的供应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自来水价格一直较低,供水企业的收入主要用于维持企业的日常运转,很难有足够的节余来扩张产能。要更好地发展供水事业,仅仅依靠供水企业的资金是不行的,还需要国家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扶持。但实践中,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供水建设主要甚至于完全靠供水企业自行承担,由于自有资金的增加速度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现有的供水能力远远不足。
3、供水管网的现状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玉溪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城市面积快速扩大。但供水管网因受经济条件及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时地、全面地更新改造。主要表现在许多老化超期、管径偏细的管道仍在运行,特别在中心城区的一些繁华商业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这些地段人口密度大,对自来水的需求很大。这些地方的供水管道大都是在供水企业成立初期即已修建,在供水企业初建成铺设管网时,用水量并不是很大,而且由于资金及当时的认知能力的限制,供水管道口径较小,而且多年前的管材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加上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腐蚀,管道已严重老化。但另一方面,这些地方建筑度很大,甚至于有一些违章建筑建在供水管网之上,对这部份管网的改造可能会影响当地的商业经营甚至于房屋建筑,工作阻力很大,管网改造工作很难开展,这些客观情况致使整个配水管网不能在合理的状态下运行,供水能力下降,管网漏损率加大,增大了供水成本,同时管道的老化还影响了水质。
4、水源水质的控制和管理的难度加大
经济发展与环保问题一直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课题,在工业化的初期,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略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城市供水水源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水源私开乱采严重,加之管理不善,致使地 下水位普遍、连续、急剧下降,造成城市地面严重下沉,使水文地质条件恶化。还有大量的砍伐森林,造成水土地流失严重,源水污染突出,水质下降,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在其它一些地方,水源的水质情况已达不到取水标准,甚至于发生了水源污染事件,对居民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近年来,各相关单位对东风水库的污染治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东风水库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九溪河、赵元河、董炳河三条主要入库河流水质呈下降趋势。二是东风水库径流区养殖业和餐饮业经治理后仍未完全杜绝,一些畜禽粪便及餐饮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入库河流。三是水库径流区内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突出,由于现代农业的特点,在农业作业过程中往往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用量中,真正被农业作物吸收的只是少数一部份,大量的残留被雨水和河水带入水库。四是工业化的提高产生了相应的工业废物,如废水、废气、废渣等,这些废物如果处臵不当,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水源。为保障中心城区广大市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足够的重视,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加大东风水库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整治,把玉溪建成全国最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
三、发展城市供水的思路
1、开辟新的备用水源,提高供水能力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如果长期仅仅依靠东风水库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水源的需要。为缓解城镇供水不足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开辟新的供水备用水源,提高供水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建设规模发展的用水需求,更好地为当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008年底至2009年,玉溪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东风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供水企业不得不取用新 的水源,引进飞井海水库的九龙池泉水和江川县九溪镇海棠、矣文、黄谷田3个水库的水源,它们将成为红塔区中心城区应急供水的新水源。有了新的水源,一是可为新增的用水需求提供保障,二是当目前使用的主水源遭到污染时,还可立即启动其他水源供水。今后,中心城区在继续用东风水库的作为主要水源的同时,有必要对红塔区境内的飞井海、红旗水库等地的水源按照生活饮用水的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保护,并把把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引入的水作为水源之一。这样,玉溪市东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中心城区将有三个水源地,实现“三源供水”的多水源供水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供水水源不足的问题,可在用水方面充分保障工农业的发展需要。
2、加强水质保护,确保供水安全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水源污染日益严重,受污染的水源范围日益扩大。国际上一些地区和国家频繁发生水污染事件,对水源水质产生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敲响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饮用水安全的警钟。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告诉我们,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今后城市供水安全的发展重点应当是水源安全保护、供水安全保障和饮用水水质的提高。如何保障供水安全已是大家关心的重要问题。保护水质的关键是从水源保护做起,加大对水源的保护力度。作为供水企业,要坚持执行国家及建设部、卫生部的有关供水水质标准,生产和销售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生产用水及其供水企业的其它用水。建立建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完善水质监测体系,以提高水质。玉溪市供排水有限公司下属的水质监测站是云南省地州一级供水企业中第一家通过省级计量认证的水质监测站,其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在多年的运行过程中,坚持对玉溪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进行监测,确保了供水水质。在水源保护过程中,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围绕把玉溪建成最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目标,把东风水库保护作为玉溪水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事项,确保中心城区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3、加强管理,完善供水设施,降低管网的漏损率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随着城市道路的更新、改造和扩张,原有的许多供水管网已不能适用新的需求。因此需要对不能满足供水要求的旧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对城市拓展区域延伸新建供水管网,对老旧小区老化供水管网进行及时改造。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对水厂进行改建、扩建、更新改造工作。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统一规划,把区域供水的概念延伸到乡镇,实现区域供水的合理配臵。抓好供水网络建设工作,提高输配水能力。同时加大管网监测系统的配臵,建立科学的管网日常维护管理制度以降低产销差率。对供水沿线管网进行全面检漏,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实现供水管网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对水质在线监测仪完善到源水、进厂水、出厂水、管网末端水等工艺点,加强调试,正确使用。现阶段遇到连续干旱的罕见自然灾害,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并且水质恶化,硬度等一些水质指标增高,供水企业面临着工艺设施改造问题。在管网改造中,选择封闭性能高、输送水质校好、水力条件好、设备控制灵、建设投资少的新管材、新阀门,使管材使用寿命均在50年以上。通过管网改造,使管网漏损率大大下降,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及供水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玉溪生态城市建设。
4、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挖掘改造,增加供水能力
以政府投入或由供水企业以收取管网建设配套费等方式筹措资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动和依靠外来资金,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增设供水设施,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扩大城市供水范围。公司先后建立了第一水 厂、第二水厂、第三水厂,扩大了供水规模,在不远的将来,供水企业有信心规划建设一整套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相匹配的供水网络。在政府和供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先后对净水系统改造和市政供水管网改造等工作,2009年,供水企业还将供水管网延伸到玉溪研和工业园区,极大地缓解了玉溪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的供水紧张局面,促进了中心城区供水事业的稳步发展。
5、加强领导,做好供水应急管理工作
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迅速增加,水源受到污染事件、地震、洪灾、滑坡、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有可能发生,为有效应对这类突发事件,适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需要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各种应急保障、措施,及时响应、有效应对,减少或避免事故危害,确保中心城区正常供水。设立水质监测报警系统,实现对多种水源联合调度,以增加供水安全。当前,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干旱,让人们更加认识到水这种稀缺资源的重要性。这次旱灾已给全市城镇供水、农村人畜饮水,以及工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较大影响。若旱情继续加重,东风水库无法保障供水时,公司应立即启动出水口应急供水水源,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及城市供水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启动供水应急预案,全力投入抗旱保供水工作中,保证人民饮用水安全,保证城市生命线工程,保证城市供水平稳度旱。
供水事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各部门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资源观,本着对玉溪长远发展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继续做好供水工作,满足社会的用水需求,保障用水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通讯地址:云南省玉溪市供排水有限公司(玉溪市聂耳路81号)
第二篇:玉溪市中心客运站现状调查报告
玉溪市红塔区中心客运站调查报告
一.现状及特点:
(1)建筑陈旧
建筑建成时间跨度大,且普遍较陈旧。建筑内共用设施设备配套不全,且维修养护管理缺失。客运站有些用途混杂,且人口密集,客运站周围乱搭乱建违章现象较为突出,且拆除难度大
(2)人口密集
① 人口密集原因是客运站地处商业中心地带,占用土地资源,影响区域的商业开发。
② 人口规模因素:中心客运站客流量多,造成交通拥挤
(3)交通路线狭窄
交通路线经常被停放的车辆“霸道”。一些车主在主干道找不到停车位或为了省停车费,就把车辆开到旁边的巷道里停靠,造成了这些巷道的拥堵,由此造成了居民出入很不方便,因车辆剐擦造成的矛盾也增多,同时,也埋下了一些安全隐患
二.存在的问题
(1)功能布局混乱。客运站周围居民住宅、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地混杂交错,整个客运站周围布局规划似如一块没有规则的拼图。例如,人民路、新兴路地段的武街、以及南门街几乎集聚了商业、金融、居民住宅生活服务等所有功能。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老城缺乏科学规划或规划相对滞后
导致建设随意性增加而造成。
(2)客运站交通拥堵。客运站对中心城区东至棋阳路、南至凤凰路、西至珊瑚路、北至聂耳路,包括新兴路、人民路、棋阳路、南门街、北门街和南北大街在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以新兴路为例,作为城市元老级主干道,在客运站主导路线道上,有许多车辆乱停乱放,各种商铺商贩非法占道经营,造成交通节点不畅,加上车辆、行人、商贩等流动无序,近年来玉溪市车辆急剧增加,尤其是家庭购车明显增加,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的现象比较严重;
(3)消防隐患很大。客运站消防问题不容忽视,房屋陈旧,路面狭窄,“房中有房、屋中有屋”,是玉溪中心客运站建筑的真实写照。由于位于市区中心,商业繁华,临街铺面“寸土寸金”、“租了又租”,大量外来人员集聚,生活用电、用火量较大,为消防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另外,新兴路一带大量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建筑历史较长,导致房屋陈旧,建筑耐火级数较低;群众消防意识淡薄,走进客运站我们可以发现客运站周围的墙上、屋顶上到处“爬满”粗粗的、一团一团的电线,乱拉乱接、电器线路老化现象较为普遍,极易引起火灾事故;客运站消防设施缺乏,安装不够规范,消防水源十分缺乏,居民的巷道狭窄,加上人们习惯把一些杂物放在过道里,导致过道更加狭窄,同时街道也比较狭窄,无论是巷道还是街道,都没有防火间距,不少街道消防车辆难以通行,一旦火灾事故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4)居住环境较差。客运站周围还有相当部分民宅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土木结构房子,较为破旧,没有配备卫生设施,房子的日照、采光、通风性能都较差。占道经营屡见不鲜,脏、乱、差现象无法彻底根治,市民居住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等。沿弄的居民和经商的小贩给周围的环境容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街弄卫生管理难度很大;
(5)公共设施缺乏。除聂耳公园可以作为老年活动中心外,老城特别是核心区几乎没有体育健身、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公共活动设施和场所,无法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划和长期“见缝插针”无序建设,致使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无处立足”。
三.措施与建议
(1)对于客运站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以科学规划为重点,切实提高城市品位。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具有前瞻性,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做好客运站改造的首要条件。我们的建议是做到两个结合:
(1)中心客运站选址要坚持科学合理规划的统筹性,把长途客运站和城市公交结合起来,形成交通枢纽中心,实现零换乘。还有在规划布局上尽量避免离闹市区远一点,把客运站布局建设在城市边缘地区,加大城市客运站进出站口及附近道路建设和加大客运站的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政府做好法规保障问题,改善出行条件,提升城市形象。
(2)要着眼于交通运输功能提升,以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把中心客运站周围环境、格局坚持合理性的规划,与城市功能完善紧密结合起来。另外加快公共设施的建设,打造交通便捷、路网畅通的道路体系,改善城市交通秩序,完善中心客运站周围的交通联系。另外,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完善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自由空间
(3)旅客、客运站、管理部门,三位一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这个体制崩溃。旅客意识到位客运站严格执行、管理部门加强监督,而要同时提高这方面,并非一朝一夕,这就需我们在平时,多下功夫,只有当这三方面行动一致时,才能使安检工作开展到位。
班级:12城规
组长:林平坦
组员 : 尹以富付杰林旭 易世樱邓云霞 罗永红王思达 郑闲柱
第三篇:广州市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的思考
广州市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的思考 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背景
广州市污水治理的指导思想历经了几个阶段的转变。自90年代起,广州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以雨污分流制为指导思想,除旧有排水系统外,中心城区新建道路与小区均按照雨污分流制进行建设,构建完善了猎德、大坦沙、西朗、沥滘与大沙地五大污水处理系统。但是市政排水系统的建设逐渐步入一个困局,对比逐步提高的污水管网覆盖率,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河涌水体质量持续恶化。两个关键的原因在于:首先,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发达,规划河涌多达231条,纵横联通遍布整个城市中心区,雨污水均具备就近排放的条件,导致旧有的排水系统极不完善,难以与市政道路新建污水管道系统衔接;另一方面,广州市的城市构成具有独特的城中村现象,市区内城中村数量众多,绝大部分依涌而建,村内人口高度密集,房屋建设缺乏规划,市政排水管道短期内难以覆盖至城中村,村内雨污水基本就近排入临近河涌,目前排入河涌的大部分污水与绝大部分垃圾均源自城中村。
1998年以后,在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主干管道逐步成型的基础上,广州市污水治理逐步转变思路,将工作重心转移至河涌截污工程,通过沿河涌建设截流式合流管道收集排往河涌的城市污水,历经近十年的努力,污水收集率显著提高,水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珠江水质明显改善。但是从目前沙河涌、猎德涌、马涌等河涌截污工程实施效果分析,以截流式合流制为依托的河涌截污工程存在一些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水污染状况:
1)首先,广州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650mm,变化范围在1620-1680mm之间,年内降雨分配不均匀,雨量集中在4-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80.3%,雨季降雨强度大,由于近年来建设的截流合流制管道截流倍数取为1,雨季时大量污染物随溢流雨水进入河涌水体; 2)其次,广州市大部分区域地势平坦,珠江两岸大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在6.5~9.0之间(广州城建标高,下同),已建排水管道底标高多在4.2~6.5之间,由于珠江潮汐水位在4.3~7.0之间,尽管理论上拍门可防止潮水倒灌,但从工程实际来看,截流式合流制污水管道不可避免地导致河涌水体与污水收集系统连通,高潮水位时河涌水倒灌入污水收集系统,影响污水收集系统正常运行;
3)第三,截污管道的建设对行洪排涝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在降雨多,强度大的广州地区,可能导致排水不畅,部分居民对截污工程存在抗拒心理,出现已建的截污措施受到破坏,待建的截污工程难以实施的现象。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杜绝河涌水体的污染问题,广州市重新确定了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的指导思想,计划实现污水治理升级,从目前的截流合流制转变为雨污分流制。对于广州市而言,截流合流制与雨污分流制之争,是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争,是资金投入与治污效果是否最优化之争,本文不论证雨污分流制的投资与收益是否优于截流合流制,而是简要说明截流合流制排水系统向雨污分流制转变的技术路线。2 雨污分流面临的问题
广州市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牵涉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必须结合各个局部区域的客观条件,采用适合的改造方式,充分利用已建的市政排水设施,避免财政投资上的浪费,降低工程实施对城市交通,市民生活的干扰。
广州市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从工程实施到完成需要延续长达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必须考虑在漫长的工程实施期内的污水收集解决方案。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雨污分流的区域推行截流合流制以控制近期的污染问题是一种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案。3 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前提条件
广州市中心城区区域范围广,现状排水系统复杂,要实现雨污分流改造,必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1)对整个区域已建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摸查,了解整个改造区域的排水系统建设状况以及污水系统的运行状况。明确现状的雨污分流区与合流区,在全范围进行污染源摸查与水浸街区域原因分析,对现状排水系统进行全面评估;
2)针对广州市旧城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与截流合流并存的混流制的客观实际,整合现状管网摸查资料,对整个区域的雨水系统与污水系统进行重新规划,重点是现状合流区域的雨污分流规划以及与现状雨污分流区域的合理衔接。
3)初步估算雨污分流改造实施的工程量及工程投资,预测工程实施建设年限,构思工程分区分期实施计划并制定阶段性目标,落实工程资金来源,确定资金投入计划。实现雨污分流的基本过程
广州市中心城区合流制排水体制转变为雨污分流制,需要经历合流制——截流合流制——市政道路雨污分流管道建设——各个街区雨污分流改造四个阶段。
其中,截流式合流制是近期内控制水体污染的必要措施,市政道路雨污分流管道建设是实现雨污分流的前提条件,各个街区雨污分流改造是实现雨污分流改造的关键步骤。5 雨污分流改造的技术路线
在基本完成河涌截污工程,初步形成截污式合流制排水体系的前提下,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包括两方面内容:市政道路上雨污分流管道系统的建设、各个街区雨污分流改造。
1)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除特殊状况外,市政道路上的排水管道基本构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骨架。污水管道覆盖整个污水分区的市政道路,并延伸至各个街区污水排放终端;雨水管道依据地势而建,分散排入城市的河涌水体中。
广州市中心城区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包括两种类型:较老的市政道路上仅建有一套合流排水管,排水终端多为临近的河涌水体,在完成河涌截污工程后,通常污水被截流入截污管中;较新的市政道路上一般建有雨、污分流的两套排水管道,污水管与市政污水泵站或污水处理厂衔接,雨水管接入临近河涌。
市政道路上具备雨污两套管道是区域实现雨污分流的基本条件,所以必须在仅具备合流管道的市政道路上新建一套排水管道。
合流管道设计规模通常与服务区域雨水收集规模相当,远大于服务区域污水收集规模,附带建有道路雨水收集口,排放末端多为临近的河涌;且由于采用分散排放,管道埋深较浅,标高上无法满足改造为污水收集系统后的上下游衔接关系。所以,道路雨污分流改造优先将道路现状合流管道作为雨污分流系统中的雨水管道。以雨污分流规划为依据新建污水收集系统,在管径与标高上满足上下游衔接要求。
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的难点在于对现状合流管道接户井的改造工程。必须逐个清查原有合流管接户井接入管性质,然后按照雨接雨、污接污进行改造。但是在改造中通常遇到一个问题,由于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先于街区内改造工程,原本接入市政道路合流管道的街区内合流管道在未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前是接入市政道路污水管道还是市政道路雨水管道?直接接入雨水管道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但由于相同面积区域内污水量与雨水量存在数量级的差别,街区合流管道直接接入市政道路污水管风险很大,所以通常情况下被迫在污水管道上设置溢流措施与雨水管道连通,待街区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后再取消溢流措施。由于排水工程的隐蔽性,这种处理方式留下雨污系统相互连通的隐患。
2)街区内的雨污分流工程
目前广州市街区性质包括:居民区、商务区、工业区及混合区几种类型,面临的排水系统状况有三种:
1.本身具备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并接入临近的市政雨污分流系统; 2.本身具备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但周边不具备雨污分流的市政排水系统; 3.本身不具备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仅具备一套合流排放系统或根本无系统的排水系统(主要出现在依涌而建的城中村)
第二种状况雨污分改造工程较容易,确定现状街区内雨污管道的排放口位置后,待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成后依据市政道路预留的雨、污水接入口进行排放口改造即可实现雨污分流。
街区内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难点在于第三种情况。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必须在街区内新建一套或两套排水系统。基于一个事实:雨水管道接入部分污水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污水管道接入部分雨水。合流街区内的雨污分流改造应优先考虑新建一套雨水收集系统,确保新建雨水系统中无污水接入;原有的合流排水系统与截污管道相结合,通过封闭拍门,转变为闭合的污水收集系统,此系统中少量雨水进入是可接受的。
街区内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包括房屋天面雨水收集与路面雨水收集两个部分。房屋天面雨水收集系统改造需逐户进行,可能导致居民的反对,政府需制定相应的行政手段与经济补偿以推进改造的实施;街区内路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路面散水结合明渠边沟为主,但如何杜绝沿线居民将污水与垃圾倾倒入明渠边沟收集系统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不少街区仍然存在水浸街现象,雨污分流改造可与水浸街改造工程相结合,通过重新建设街区雨水收集与排放系统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水浸街问题。
当房屋天面与路面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完成后,封闭原有道路雨水篦,改造街区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衔接口,可望基本实现街区雨污分流改造。6 启示
旧城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工程,对现状排水系统的深入了解与对整个区域的详细规划是工程能否成功的必要前提;
对于仅具备合流管道的区域,雨污分流改造在市政道路上宜新建污水管道,保留原有合流管道作为雨水收集系统;在街区内宜新建雨水收集系统,保留原有合流管道作为污水收集系统;
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不能片面追求大一统,雨污分流制区域占据绝对优势是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但从技术经济角度出发,应允许个别难以改造的区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原有的截流合流制排水系统;
雨污分流管道的建设仅仅是实现雨污分流的物质基础,后期的运行管理才是实现雨污分流的必要保证。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与社会监督机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保排水用户规范排放。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2009.02 [2]《广州市石井河流域污水雨水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07.10 [3]张自杰等.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四篇:上饶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
上饶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条 为加强城区户外广告管理,规范户外广告活动,维护市容整洁美观,促进户外广告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江西省户外广告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含旭日片区)从事户外广告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户外广告,是指在户外发布的各类信息和商品生产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介绍其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下列户外广告:
(一)利用户外广告设施发布的广告;
(二)利用彩旗、条幅在户外发布的广告;
(三)利用墙体发布的广告;
(四)利用车、船等交通工具发布的广告;
(五)利用飞艇、气球等升空器发布的广告;
(六)利用灯箱、霓虹灯、电子显示屏(牌)、电子翻版装置、橱窗、广告架等设施发布的户外广告。
(七)利用其他设施发布的其他广告。
本办法所称户外广告设施,是指在户外专为发布广告而设置的灯箱、霓虹灯、电子显示屏(牌)、电子翻版装置、橱窗、广告架等物质载体。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户外广告的监督管理机关,具体负责户外广告的登记管理工作。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户外广告设置的市容管理监督工作;
规划、公安、气象、交通、财政、物价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抓好户外广告管理工作。
第五条 在户外广告经营活动中,禁止任何不正当竞争。任何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帮助广告经营者垄断或者变相垄断户外广告经营,不准限制和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利。
第六条 设置户外广告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造型美观、牢固安全的原则。
第七条 市城市规划局应当会同市建设、工商、市容、房管、环保、公安、交通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应当包括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条件、地点、种类、规模、规格、有效期限等主要内容。
第八条 在编制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时,应当广泛听取意见。
第九条 设置户外广告,应当符合市总体规划、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城市容貌标准和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的要求:
(一)内容必须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二)设施应当牢固安全、整洁美观,符合相应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应当定期维修、保养;
(三)使用文字、汉语拼音、计量单位、标志符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书写规范准确。
第十条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场地或者设施的使用权可以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取得。
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城市重要场所、主要道路两侧的公共场地、公共设施的使用权,应当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方案,通过招标、拍卖或者其他公开竞争方式出让。
第十一条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到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广告经营者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取得使用权的,其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视同已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
(一)利用交通安全设施及交通标志的;
(二)影响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及交通标志等设施使用的;
(三)妨碍生产或者人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的;
(四)利用违章建筑、禁止使用的危险房屋及其他可能危及安全的建(构)筑物和设施的;
(五)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的区域。
第十三条 在中心城区主干道上禁止设置跨街横幅广告。
第十四条 在居住区及其周边设置户外广告,应当避免噪声污染,不得影响通风、采光。
第十五条 利用候车亭、站牌、车站出入口等公共交通设施设置户外广告,不得影响交通标志识别和妨碍交通。
第十六条 发布户外广告必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发布。
第十七条 户外广告发布单位申请户外广告发布登记,应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户外广告登记申请表》。
(二)户外广告发布单位和广告业主的营业执照或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经营资格证明文件。
(三)发布户外广告的场地或者设施的使用权证明。包括场地或设施的产权证明、使用协议等。
(四)户外广告样件。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受委托发布户外广告的,应当提交与委托方签订的发布户外广告的委托合同、委托方营业执照或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经营资格证明文件。
广告形式、场所、设施等用于户外广告发布,依法需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应当提交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发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审批的广告,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第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户外广告登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登记决定。经审查符合规定的,核发《户外广告登记证》;不符合规定的,书面答复申请人并退回有关文件、资料。逾期未作书面答复的,视为同意。
第十九条 设置大型户外广告,设置者应当先征得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划许可后,向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依法审批。提出申请者应附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广告位置图和效果图;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四)利用气球等升空器设置户外广告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升放和系留气球的管理规定。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日内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书面决定,不同意的,应当说明理由。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将审批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在办公场所公示。
大型户外广告的设置标准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 经批准设置的户外广告,应按照登记的内容、地点、形式、规格、时间发布,并标明登记证号、发布者和维护者名称。
第二十一条 户外广告登记后3个月内未予以发布的,登记自行失效。
第二十二条 户外广告场地、设施的使用者必须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对破损、褪色、字体残缺等影响市容或危及安全的应当及时维修更新,保证广告设施的整洁、美观、安全。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必须对户外广告设施定期检查,发现隐患应及时书面通知广告场地、设施的使用者予以及时整改。
第二十三条 广告发布单位应划出10%-20%位置或时段发布公益广告。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发布的户外广告在期满后10日内,广告发布者应当自行拆除。因举办大型文化、体育、公益活动或举办各类商品交易活、展销会等活动设置的临时性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者应当在活动结束后两日内予以拆除。
第二十五条 经批准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闲置时间不得超过30日。
第二十六条 经拍卖或竞标方式取得的户外广告设施的使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拆除、遮盖、涂改、迁移、损坏经批准依法设置的在有效期内的户外广告。
第二十八条 城区繁华地段、车站、广场、码头、居民区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适量的公共广告栏。
第二十九条 张贴各类广告,应在公共广告栏内张贴,禁止在指定地点以外的建(筑)物、树木、电杆等公共设施上乱张贴、乱涂写。
第三十条 因城市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不可抗力需要拆除的除外)需要拆除在使用期限内的户外广告设施,建设单位或者审批部门应当在30日前书面通知该经营业主限期拆除,由此对户外广告经营者、设施设置者造成经济损失的,需要拆除户外广告设施的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应当给予置换或相应的经济补偿。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工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二条 户外广告有关管理部门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依法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户外广告有关审批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便民、高效的原则,制定审批程序,公布审批期限。
第三十四条 各县(市)户外广告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漳州市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漳州市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
文本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指导中心城区近期建设项目安排,加强城市建设监督管理,实现“十一五”城市发展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和《漳州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00-2020)、《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漳州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特编制本规划。第2条 规划期限:2006-2010年 第3条 规划原则及指导思想
3.1围绕发展城市经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注重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2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
3.3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相协调,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综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条件,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3.4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和评价城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近期规划工作的重点。第4条 规划范围
九龙江北岸,东起江东桥,沿九龙江西溪向西至金峰开发区厂西二路,芗城区北至北环城路,龙文区北至漳华路,南至江滨路,用地面积约44平方公里(不含金峰开发区、龙文工业区);九龙江南岸,桥南片区西起西洋坪路,东至九龙大道东侧花卉种植、批发交易市场,含厦深铁路站场及周边用地,用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第二章近期建设规划目标及规模 第5条近期城市发展目标
5.1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地位。
5.2 强化城市集约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优美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3 实现城市发展空间的战略拓展与整合,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城市整体建设标准与质量。
5.4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和全面升级。
5.5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6条 城市规模 6.1人口规模:50万人 6.2用地规模:50平方公里 第7条 城市发展方向 龙文区重点发展迎宾路以南区域,局部向迎宾路以北拓展,芗城区重点向西发展,桥南片区以南山景区为核心,向东发展。第三章 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规划 第8条 重点发展区域和重点改造区域 8.1 重点发展区域
8.1.1 龙文区:5.3平方公里的新城市中心区;龙文南路以东龙文区政府为中心的区级行政中心区;沿水仙大街布置的市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八号路两侧商业物流配送中心;水仙大街南侧至建元路的居住用地,迎宾路以北、龙文北路两侧综合用地、蓝田工业区东北侧用地,龙文工业区龙文北路两侧用地。
8.1.2 芗城区:金峰路两侧居住用地;西洋坪路两侧的高校园区、体育中心;零号路两侧、群裕小区以东片区;丹霞路南段、江滨路以北片区;金峰工业区谢溪头片区。
8.1.3 桥南片:厦深铁路站场及周边配套区;以百花市场为依托的九龙大道沿线用地、南山景区,今后五年以市政道路、桥梁的延伸和建设为主,暂不考虑大型居住区的建设。
8.1.4 长洲片区:九龙江北溪、西溪与324国道形成的三角地块,用地5.25KM2(不计入城市用地范围),拟建设集商务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8.2 重点改造区域
8.2.1 龙文区:人民广场北侧片区。
8.2.2芗城区:延安北危旧房改造片区,漳华路中段两侧地块,瑞京旧村片区,钟法路南段片区,延安南片区。8.2.3 桥南区:南大道两侧用地。第9条 居住用地规划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为29平方米,住宅建设量为140万平方米,住宅开发以新区建设为主,旧城改造为辅,启动城中村改造建设,严格控制住宅零星开发,鼓励规模建设,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我市的经济实力,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按照相关规定及标准要求进行建设。第10条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0.1 行政办公用地
近期重点建设市级行政服务中心,配套建设部分市级行政办公设施,以龙文区政府为中心,建设区级行政办公集中区。10.2 商贸物流设施
10.2.1 依据《漳州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完成旧市级商业中心的业态调整,新市级商业中心初具一定的规模,丹霞组团区域商业中心完善成熟,城西组团,桥南组团商业中心初步形成商业形态。大中型商业设施和专业批发市场参见《漳州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10.2.2 重点建设迎宾路东段物流园区、浦口粮食物流园区、桥南区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站前物流园区。10.3 文化娱乐设施
结合市博物馆,新建漳州市木偶艺术中心,与市级行政服务中心相配套,建设市级艺术馆、市级图书馆,续建市级青少年活动中心(闽台青少年交流中心),新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整合旧城区大众影院、向阳剧场、木偶剧团等用地,在侨乡剧场规划建设1处芗城区综合娱乐设施;结合新城市中心区建设,开展市会展中心及美术馆建设的前期工作。10.4 教育科研设施
10.4.1重点建设漳州师范学院达理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漳州市教育学院、南方艺术学校。
10.4.2基础教育重点结合居住区规划建设,配套建设4所小学(西桥小学、龙机小学、毅达小学、霞桥小学);完善现状学校的各项配套设施,增加科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用房面积;合并一些规模小、建筑质量差的学校。推进诗浦中学、湘桥中学的新建工程。10.5 医疗卫生设施
新建市级中心血站;续建漳州市朝阳医院二期工程;改建和扩建现有的医疗卫生设施,整合市医院与原漳州卫校用地,完善市医院用地布局;推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建设;在水仙大街以北、七号路以西地块预留市第二医院(500床)用地,做好前期建设工作。10.6 体育设施
重点建设市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含主体育场(2万人)一座,体育休闲中心一座,在洋老洲新建一座综合游泳馆;在南昌东路以北,五号路及龙江路之间地块,建设全民健身中心;积极推进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整治改造体训基地腾飞馆南侧用地。第11条 工业用地规划 11.1 蓝田工业开发区:至2010年规划规模为5.2平方公里,近期完成开发面积2.2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漳华路东段两侧、七号路以东工业用地,主要发展生物制药、机械、家具、食品等轻污染、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
11.2 龙文工业开发区:至2010年规划规模为2.5平方公里,近期完成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龙文北路两侧工业用地,发展具有传统优势轻加工及外资辐射型产业(不计入城市建设用地指标)。11.3 金峰工业开发区:至2010年至2010年规划规模为7.03平方公里,近期完成开发面积为3.53平方公里,重点建设谢溪头工业区及厂西二路两侧商住区,发展机械制造、文体用品、家具、电子等产业(不计入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第四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12条 城市对外交通
12.1 铁路:重点建设厦深铁路及龙厦铁路漳州段。
12.2 高速公路:重点实施沈海高速公路泉厦漳拓宽改造工程角美至长洲段,沈海高速公路福厦漳诏复线漳州段,厦成高速公路漳州段。13.3 城市外环线:结合西洋坪大桥的建设,建设桥南西环线,北起西洋坪大桥,沿西洋坪路桥南段,东至九龙大道。第13条 城市主、次干道
重点建设完成的城市主干道有北江滨路西段、南江滨路西段,龙江路北段、龙江路南段、龙文路北段、漳华路中段、西洋坪路北段、南段、漳码路西段、七号路南段。次干道有新浦东路东段、建元路东段、六号路、丹霞路南段、瑞京路西段、大学西路、零号路、钟法路、修文西路(新华南路—延安南路)。第14条 城市重要桥梁
根据城市用地发展情况,完善过江通道规划,重点建设西洋坪大桥及龙江大桥。
第15条 交通枢纽
近期重点建设漳州火车南站,占地约47公顷,同时,在南站站场前建设一处二级汽车客运站,占地约2.67公顷。第16条 公共交通
16.1 根据近期城市发展的重点,增设龙文新区、芗城区西部、桥南片区的公交线路。
16.2 建设东区公交车场,新建始发站及换乘站6处,在漳响路及丹霞路交叉口西南侧建设公交调度中心。第17条 城市公共停车场
近期在胜利公园、人民广场北侧地块,新区行政中心南侧地块,延安南路、修文西路交叉口东北侧地块,在迎宾路南侧汽车汽配中心西北侧、桥南片南山景区、百花村花卉交易市场各建一处社会车辆停车场。同时,在城市主要干道、城市中心大型公建(商业、办公、医院、旅馆、旅店、文体活动场所)、公园、城市公交换乘站等位置均应配套停车场,具体规模参照《漳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18条 在市区按0.9-1.2公里的服务半径设置加油站,新建6处加油站,其中两处与汽车加汽站相结合。第五章 市政工程设施 第19条 给水工程
19.1进行第一水厂取水口上移工程,重点建设漳州第三水厂一期工程,占地10公顷,日供水能力15万吨,选址于蓝田工业区北侧。19.2 在新区建设2处给水加压泵站,日提升能力为5万吨。19.3 加强给水管网建设,配套建设DN200-800管网工程35公里,芗城区主要完善管网布局,进行管道改造,重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龙文区及桥南片区结合道路建设一次配套完成。第20条 排水工程
20.1 扩建碧湖污水处理厂,由原来10万吨/日扩建为15万吨/日。20.2近期重点建设金峰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20.3在芗城区湖内村及龙文区龙江路各建1处污水提升泵站。20.4采用雨污分流方式,结合城市道路的新建或改建,建设管网系统,重点建设蓝田工业区、龙文工业区至碧湖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20.5 启动中水利用工程,近期在碧湖污水处理厂重点建设提升泵站一座及集水池,配套建设中水回用管道5.6公里,中水回用率达10%。第21条 供电工程
21.1 输变电工程:重点建设220KV东区输变电工程、220KV九湖输变电工程,110KV龙文输变电工程,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建设110KV谢溪头输变电工程,110KV湖坂输变电工程,110KV虎伯山输变电工程。21.2 线网工程:结合城市重点发展区域,配套建设电力线网,局部改造芗城区架空线路为地埋式电缆,重点建设东区-东屿Ⅱ回线路,九湖变110KV线路工程。第22条 通讯工程 22.1 邮政:
新建龙文区综合邮政处理中心,用地2公顷;在新城市中心区、厦深铁路站场配套区、金峰工业区各建一处邮政支局;完善邮政配套设施建设。22.2 电信工程:
新建龙文区电信枢纽大楼及中心机房,占地为3.2公顷,桥南片区、龙文新区、金峰工业区建设两处模块局,每个模块局面积为0.2-0.3公顷。重点建设江滨路、龙江路、漳华路、龙文北路、漳码路、新浦东路东段、建元路东段、六号路、丹霞路南段、瑞京路西段、大学西路、学府路、钟法路南段的通讯线网,总长为80公里。第23条 燃气工程
23.1近期气源以管输天燃气(LNG)为主,至2010年,市区用户年用气量为7607万标准立方米,平均日用气量20.84万标准立方米。23.2近期重点建设蓝田天燃气门站,金峰LNG中心气化站(含燃气调压站),新建2处汽车加气站;配套建设高压管道(蓝田至金峰段)15公里,中压管道117公里,庭院户内管道居民户数为8.13万户。23.3 重点建设以下道路的燃气管网工程:江滨路、龙文路、迎宾路、漳响路及龙文区、桥南片区各新建主次干道。第24条 环卫设施
24.1近期内需配建单独公厕30座,8座垃圾中转站,1座建筑垃圾转运站(大中型垃圾分检中心)。24.2 附建于垃圾转运站的环卫工人休息场所8处。
24.3 在龙文区规划建设环卫车辆停车场(含车辆修配中心)1处,占地1.2公顷。
24.4 在金峰污水处理厂相邻地块,建设1处粪便处理厂,占地0.28公顷。
第25条 城市园林绿化
25.1近期园林绿化建设目标:紧密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工作,努力提高城市绿地的数量,改善绿地布局,控制好旧城改造的绿地指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至201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16平方米。
25.2 根据漳州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点应与城市新区建设相配套,近期重点建设北江滨公园一期,漳州市湿地公园、南山景区、荔枝海生态公园。
25.3 结合旧城改造与新区环境整治要求,加快河道治理及绿化工作,重点建设三湘江滨河绿地,浦头港两侧绿化带。
25.4 进一步完善老城区现有公园绿地配套服务设施,提高绿化服务功能,重点改善芝山公园、九龙公园绿化,整治胜利公园周边环境。25.5 结合近期主要道路的建设和改造,重点实施江滨路、龙江路、龙文南路绿化景观带建设,构筑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的绿色走廊。道路绿化率应达到《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的规定。25.6 结合住宅小区建设,完善居住小区绿化设施,新城区绿地率不小于40%,旧城区绿地率不小于30%。
第六章 防灾工程规划 第26条 抗震
所有新建工程都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设防,并注意场地选择、建筑布局、抗震分析及施工质量,增强结构抗御地震的能力;同时,加强避震疏散场地建设及平时管理。具体位置及建筑物设防等级要求参见《漳州市区抗震防灾规划》。第27条 消防
27.1在水仙大街北侧,九十九湾以西,新建消防指挥中心,用地1.3公顷。
27.2在龙文区迎宾路以北、五号路以西地块、高校园区大学路北侧新建2处消防站;在历史文化名城增设旧城专职消防队。第28条 人防
28.1 至2010年,人均人防设施面积达0.58平方米,工程总量为23万平方米,新建人防工程量为8万平方米,年建设量为1.6万平方米;人防工程建设的重点为城市新建区,旧城区通过新建和加固改造,形成较完整的人防工程体系。
28.2 在云洞岩景区西侧,新建市人防指挥中心,用地规模8.5公顷,新建龙文区级人防指挥所工程,改造芗城区级人防指挥所,在胜利公园新建人员掩蔽所20000平方米。第29条 防洪排涝工程
29.1 防洪:近期结合北岸江滨路工程,建设路堤结合工程及防洪堤水闸;南岸进行防洪堤改建工程。
29.2 排涝:三湘江水系整治工程,总长约8.5公里。
九十九湾河道整治工程,总长约9公里,在湘桥建设一处电排站,占地0.3公顷。
第七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30条 根据《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城市建设现状确定名城保护范围,总面积为70.5公顷。采用二级保护方式,划定重点保护区28.4公顷和建设控制地带42.1公顷。近期以保护为主,可逐步采用市场运作的形式,在市财力许可的情况下,由政府投入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31条 加强对浦头港-新行街、新华东路(岳口段)两片历史街区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其它建设项目侵占历史街区用地。第32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措施。
32.1 重点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与保护文物古迹、古城风貌无关的工程建设,对区内的建筑采取维修、整修、重建和拆除四类,使其符合历史街区风貌要求。
32.2 建设控制地带内必须控制建(构)筑物的性质、规模、体量、高度、色彩、风格。
32.3 除满足消防要求外,严格控制车行交通穿越历史街区的重点保护区,各类市政工程设施应采用埋地铺设。
32.4 具体保护、整修方法及措施参照《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有关内容。第八章 市区环境保护规划
第33条近期环境治理目标及工作重点
33.1 至2010年城市环境功能分区明确,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达标率90%左右,主要水系水质95%以上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33.2 加大市区内河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尽快建成完善的现代化城市污水排放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三湘江、九十九湾、浦头港、护城河等水质基本改善。
33.3 加大城市生态系统改造和优化的力度,扩大城市公园绿化的面积,保护好风景名胜区和市郊生态调节区。
33.4 重点保护好城市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源,九龙江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33.5 加快建成区内污染型企业的关、停、并、转、迁的综合整治步伐,优化城区的功能布局。
第九章 云洞岩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 第34条 云洞岩风景名胜区保护等级 云洞岩风景区分为二级保护:
34.1 一级保护区:即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部分,主要包括云洞岩、瑞竹岩景区,面积1.83平方公里。
保护内容:景区内一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森林植被、历代摩崖石刻、自然山体。
34.2 二级保护区:即风景区的规划管理范围,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包括岭兜山、大石水库、长山水库、龙岐入口区等。保护内容:森林植被、自然山体、水系及部分人文景观。
34.3 外围保护地带:即风景区与城市的协调区,面积5.5平方公里,(具体范围见规划图)
保护内容: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景观资源及生态环境。第35条 云洞岩风景名胜区保护措施
35.1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法规、条例,做好封山育林、植树绿化、护林防火和防治虫害工作,禁止破坏和随意改变风景区的一切景观和自然环境。
35.2 严格控制基建规模,一级保护区内禁止除必要的景观建筑以外的一切建设活动,对文物古迹应采取保护、修缮措施;二级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与景区内容相悖的设施,控制建设景区必需的服务配套项目,对其建筑选址、性质、规模、标准、体量、色彩、风格提出明确控制要求;外围保护地带内不得建设大型工矿和污染项目,村庄建设要统一规划。所有建设项目需报相应管理部门审批。
35.3 拆除景区所有违章建筑,恢复自然景观,严格控制大气、噪声、水体的污染,禁止在景区内建设工厂、挖砂取土采石、乱倒垃圾,并不得在景区内新建坟墓。
35.4 有关风景区的环境容量、旅游设施布局,具体的保护措施等参见《云洞岩风景规划》及《漳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35.5 按照景区保护措施的要求,近期以整治保护为主,加强管理,整合云洞岩景区及瑞竹岩景区,加强各景点、景源的联系,使两者成为有机整体。
第十章近期建设控制引导及控制要点 第36条 控制引导区规划
将中心城区发展建设用地按不同建设控制要求分为三类:重点建设区域,可建设区域及不宜建设区域。第37条 重点建设区域
指近期城市发展策略应积极促进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包括近期重点发展区域及重点改造区域,政府应加大对该区域的开发扶持力度。具体内容详见附表。37.1 控制要点:
37.1.1 所有建设不得侵占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及绿化用地,住宅间距需满足日照和安全要求。
37.1.2 开发强度及建筑退让红线宽度需满足《漳州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及已批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要求。
37.1.3 市区严格实行土地开发“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由政府统一储备。第38条 可建设区域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在开发或改造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列入近期开发建设或改造的弹性控制区。38.1 控制要点:
38.1.1在条件未成熟时,严格控制在该区域内进行低水平的开发或改造。
38.1.2项目的选址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38.1.3严格控制环境容量,按相关规范要求确定项目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
38.1.4对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绿化用地应进行充分预留。第39条 不宜建设区
是指近期不应或应严格控制建设的区域,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区、云洞岩风景区、芝山风景区、九龙江沿江绿化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荔枝海等。
第十一章近期规划实施政策与措施 第40条 科学制定土地供应计划
坚持“供需平衡、加强储备、盘活存量、控制增量、集约用地、确保重点”的原则,加快存量土地消化,加大政府用地储备力度,启动城中村的改造用地,控制好农村集体所有的未征用的空地,为未来城市功能拓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优先保证主导产业和重点建设区域土地的供给,优化用地结构。第41条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41.1 城市建设的财政投资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调整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通过贴息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和杠杆调节作用,优先保障重点地区和重大设施的建设。41.2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向民间资本和外资开放交通、燃气、自来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为公益性设施建设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第42条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42.1 加强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工作,在近期建设规划指导下,完善各专项规划近期建设的内容,还应将近期规划的成果转化为具有指导性的政府文件。
42.2 建立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库,明确其选址规模、建设方式、投资估算、筹资方式、实施时序等,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建设的计划。42.3 建立近期建设规划的滚动调校机制,定期检讨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校。
42.4 建立以近期建设规划为中心的规划管理审批制度,项目选址及建设必须符合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对未列入计划的项目,实行弹性管理模式,严格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确有必要增加的项目,按法定程序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
42.5 维护近期建设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对于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强制性及指导性内容 第43条 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涉及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发展规模、用地空间分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布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云洞岩风景区保护、控制建设实施措施等方面的第6、7、8、10、30、31、32、34、35、36、37、38、39条均为强制性内容。第44条 指导性内容
文本中有关对外交通、城市主、次干道、公交线路、停车场、加油站等城市交通设施,给排水、供电、电讯、邮政、燃气、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广场、城市防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第9、11、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3、40、41、42条为指导性内容。
第45条 本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如需调整近期建设规划中涉及强制性内容的部分,必须组织专家论证,并征求漳州市人大常委会意见,报漳州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46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说明书、附图组成,在本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47条 本文本解释权归漳州市城乡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