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几点思考
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我国水价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存在水价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中,作为水资源价格的水资源费水平低,资源价格与终端价格的比价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亟待改革。
一、完整水价应该包括资源成本、供水工程成本 以及环境成本三个部分
市政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都需要经过人类劳动加工处理,都是商品,价格应该等于用水的全部成本。用水的成本包括厂商处理水(包括取水、输送和加工)的成本,但是,水设施处理水的成本并没有反映用水的全部机会成本。人们要取得天然水资源,也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包括其他用水者、其他用水类别减少用水的损失。即使个人不付出代价,社会也会为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是作为自然资源的天然水的价值,表现为水资源的价格。如果水价中不包括水资源价格,就没有反映用水的全部机会成本,必然造成用水者得到的效益超过其负担的用水成本,导致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
大量供给的水创造了一种低成本的吸收、稀释、运送废物和污染物的能力。水体由于其吸收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财产,而且是一种稀缺的共有或公共财产。向水体排污必须要为使用环境财产付费。由于用水必然会排水,会污染水体,用水必须支付环境成本,水价必须反映环境代价。
因此,完整水价应该包括资源成本、供水工程成本以及环境成本三个部分。资源成本表现为水资源价格或资源水价,目前通过水资源费的形式体现。
二、水资源价格是水价体系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水资源价格是由水资源的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的,反映了水资源的价值,在实践中是通过为取得水资源产权即水权的支付来实现的。正是由于有用的水资源是稀缺的,所以才有水权体系;在水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取得水权就意味着获得相应的利益,取得资源要向资源所有者支付费用。如果资源没有稀缺性,任何人可以随意取用,使用资源也没有机会成本(不包括资源加工的成本),也无所谓取得资源产权的支付。水资源价格要根据各个区域或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来确定,并随着供求的变化而变化。
水资源价格的提出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回答了在水资源稀缺条件下提高水价的理论依据和所得收入的用途问题。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按照市场规律,必然要提高水价。但如果水价只是工程水价,即供水设施的供水成本,在供不应求的前提下,不管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如何变化,这部分供水成本变化不大,用户就难以理解为什么要提高水价。如果提高水价就是提高工程水价,增加自来水行业的利润,必然遭到用户的反对。水资源价格的提出,就说明水资源稀缺状况下提高水价实际上是提高水资源价格。因为水资源越短缺,稀缺租金越高。我国水资源是国家所有,水资源价格要由政府来征收、管理和使用,不能作为供水企业的利润,而要用于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从供水企业的角度看,能收取这部分费用靠的是对水资源的占有获得的垄断利润,而不是对技术或市场的垄断获得的垄断利润。这种独占权是国家授予的,而不是通过竞争获得的,所以这部分垄断利润归国家所有。
水资源价格的提出,还解决了调水工程的可行性问题。按照市场规律,只有当本地现行水价上升到高于调水的水价时,调水工程从经济上看才是可行的;同时当调水工程通水时,由于供给大量增加,水价应该下降才能使市场结清。如果只考虑工程水价,调水的水价必然高于本地供水水价,调水工程就不会有可行性,必然误导决策。比如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调水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受水区开发当地水资源的生产成本。当考虑水资源价格后,其结果就不一样了。由于过度开发当地水资源带来严重的资源与生态问题,合理规模的调水既有助于缓解过度开发当地水资源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又不会对调出区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开发当地水的水资源价格远远高于调水的水资源价格。考虑水资源价格后,就能引导人们使用调来的水,减少过度开发。这样的水价才能正确引导水资源配置。
三、目前水资源价格偏低,不能反映水资源价值和供求关系
根据2005年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费征收状况的普查,目前各省(区)对不同用水部门和行业取水,以及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不同水源,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不同,但总体上标准非常低。根据调查数据(截至2004年底),以生活用水水资源费为例,地表水水资源费标准在0.5元/m3以上的有北京、山东;0.1-0.5元/m3的有天津、辽宁、河北、江苏、山西、黑龙江、河南、甘肃等8省、区、市;0.1元/m3以下的有吉林、福建、广东、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四川、海南、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20省、区、市。
地下水水资源费标准超过1元/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江苏4省、市;0.5-1元/m3的有山西、河南两省;0.1-0.5元/m3的有辽宁、河北、黑龙江、安徽、甘肃5省;0.1元/m3以下的有吉林、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北、湖南、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四川、海南、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19省、区、市。
近几年,各地水资源费标准不仅绝对水平低,而且与各地水价相比,比重偏低,比价关系不合理。全国水资源费同城市水价对比中,仅有北京市水资源费占综合水价比重超过20%,山东、甘肃、山西、江苏等省在10~20%之间,其余省市比例均低于10%。内蒙古、贵州、云南、青海、广西等省水资源费均不足0.03元/m3,水资源费占水价比重平均为3.6%。浙江省水资源费为0.02元/m3,城市自来水水价平均为2元/m3,水资源费占水价比重为1%。
四、水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提高水资源费水平
虽然水资源是可再生的,但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7%。当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国际水资源管理协会的专家发出警告,到2025年世界上将只有1/4的国家有足够的饮用水,如果不注意节约、保护水资源,不久的将来,水资源将会成为比石油还要贵重的商品。
我国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全国660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亿亩左右,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280多亿公斤。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日益严重。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高峰,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亿~8000亿立方米,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普遍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本身的价值和稀缺程度。水资源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局面并存。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然处于大水漫灌的状况,包括在频频断流的黄河流域。全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单方水粮食增产量不足1公斤,发达国家已达1.6~1.8公斤。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85%。许多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以上。另一方面,导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水资源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影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条件不同,一个流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按照水资源状况筹划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缺水地区要限制高耗水的工业、农业,鼓励发展高科技的产业;水资源丰沛地区,在处理好排污的基础上,可以多上一些高耗水产业,从而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区域特色经济。但是,在水价过低前提下,水资源条件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影响力很弱,人们决策时较少考虑水资源条件,许多不合理的调水工程应运而生。我国西北地区很多高扬程远距离灌溉工程,成本高,效益差,而且造成水资源调出区生态恶化。
水资源虽然是一种再生性资源,但它的需求面很广,本身资源量也有限,属于一种数量有限,不能无限制满足取用的资源。应当改变当前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低的现状,发挥水资源费作为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矛盾的作用,以达到合理配置水资源和节水的目的。
五、合理提高水资源费水平,理顺水资源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
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06年4月15日起施行。《条例》明确了水资源费的征收范围、标准制定权限、水资源费征收和缴纳程序,规范了水资源费的分配和使用。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难以制定全国统一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因此,《条例》规定水资源费标准的制定原则,具体标准按定价权限由相关部门制定。在调整水资源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各流域、各区域要从实际出发,在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和流域内各区域用水情况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原则,根据水资源状况、本地产业结构、用水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等情况,制定各行政区域和行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二是统筹协调提高水资源费与完善水价体系。目前我国水价总体水平偏低,同时,污水处理费也不到位。因此,要从完善整个水价体系出发,统筹考虑,在适时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促使水资源费逐步到位的同时,要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价格,对未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地区要限期开征,已开征的地区要尽快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保本微利的水平。在水资源费、工程供水水价、污水处理费与终端水价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三是要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水价政策不仅关系到水资源配置和用水的效率,而且有收入分配效应。水价不能超过居民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维持生命必须的基本用水需求必须得到保证。因此,提高水资源费标准,必须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实行区别对待。
第二篇:对铁路货运价格改革的思考
对铁路货运价格改革的思考
摘 要:当前运输市场竞争形势日益激烈,全国煤炭市场持续下行,大宗物资运输需求低迷的情况下,抓住铁路货运价格改革的契机,快速应对市场反应,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增运增收,已成为当前铁路部门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从2014年“竞争性一口价”的实施,到2015年“大宗货物物流总包”项目的开展,再到2016年“铁路供给侧改革”一系列举措的出台,都突显了铁路货运价格改革的逐步深化。
关键词:铁路运输;价格改革;市场铁路货运价格现状
1.1 铁路货运价格调整滞后
2016年2月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宣布全路煤炭运价每吨公里下调1分,这是近10年来的第十一次调价。虽然铁路货物运价调整次数较多,但仍不能快速融入市场经济环境,在当前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1.2 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合资铁路运价率不统一
由于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合资铁路等经营管理主体不同,其运价率也存在差异。
1.3 现行清算制度变化,影响通过、终到铁路局营运积极性
铁路总公司明确对直通货物运费清算,由原来的930元/万吨公里调整为900元/万吨公里,通过、终到铁路局收益减少,积极性降低。
1.4 运价政策不统一,区域竞争趋势加剧
部分铁路局为减少调价对运量的影响,对焦炭、金属矿石、钢铁及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石、矿物性建筑材料、水泥、粮食、化肥及农药、鲜活、其他等货物,实行普惠政策,造成相邻区域同质货源形成竞争。铁路运价机制问题
目前铁路货物运价由原来的政府定价调整为政府指导价,中国铁路总公司按照国家发改委提出的铁路与公路保持合理比价关系的原则,推出了批量快运、零散快运、“竞争性一口价”等运价弹性较强运输产品,目前这些运输产品正进入成熟阶段,也逐渐被广大企业接受,但当前我国铁路货物运价机制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定价机制不够灵活
铁路运价调整必须通过国务院及其物价主管部门,刚性价格对运输市场变化的反映灵敏度低,造成调价滞后,严重弱化了铁路运输的市场竞争力。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市场格局多变的形势下,货物运价市场瞬息万变,如不能及时根据市场信息对运价进行调整,快速抢占市场,则将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2.2 费目繁多,计费复杂
铁路货物运价是实行货物品类,装载车种,包装条件、运行径路、运输距离等多要素的综合计价体系。货主无法准确测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铁路吸引货源及参加市场竞争带来负面影响。在铁路运费构成中,建设基金、电气化附加费等收费占货物运价的比重较大,导致运价看似偏低而货主实际承受的运价水平较高,加至刚性大,与公路、水路灵活的价格机制相比较,难以发挥运价杠杆的调节作用。
2.3 价格优惠政策覆盖面不广
目前实施的批量快运、零散快运、竞争性一口价、大宗货物物流总包等价格优惠政策均是根据企业运量和普通货物品类特征制定,适用范围有限。而对于石油、天然气、重型卡车等危险、超限类货物品名市场价格波动快、运输体量大的货物运价却不能进行灵活调整,造成市场份额逐渐减少。铁路货物运价改革建议
在当前铁路走向市场,经营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针对铁路运价机制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给予铁路运输企业一定的定价自主权
让铁路企业在较大范围内,掌握多样化的货物定价权,让运价能充分结合物价、成本、客户满意度和运输产品需求特点,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使运输企业获取更多收益,提高经营积极性。
3.2 简化货物运价体系,规范收费管理
一是以保障铁路货运单位变动成本为基本前提,以实现一定预期收益为目标,根据货物品类制定不同运价率,根据运价率和运距计算实际运费。二是清理不合理收费,对货车延占费、站台使用费、场地租赁费、装载加固材料费等收费进行规范,严禁各运输企业以服务为由,向客户收取不同类型的其他费用。
3.3 改变计费模式,全面做好实重计费工作
充分利用好铁路总公司出台的实重计费政策,抓好焦炭、钢铁及有色金属产成品的实重确定工作,解决客户反映货物实际装载重量达不到标记载重量,而按标记载重量核收运费的不良问题,彻底维护客户的基本利益,不断提高铁路运输的良好声誉。
3.4 灵活运用价格政策,实现货物运价调整的全覆盖
首先,根据货物时效性强、附加值高、装卸作业难度大、运输成本高等特点,制定不同运价调整策略。其次,对运输体量大及长期协作客户实行阶梯运价,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撬动运量和运输收入的双增长,同时实现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目的,发挥铁路企业所承担的社会地位。总结
我们不仅要看到,货运价格改革是深入推进铁路改革的一部分,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也要想到,货运价格改革是提升铁路企业效益的重要举措,是事关职工收入效益的大事;更要明白,通过货运价格改革,可以解决长期以来铁路运输组织不适应市场的问题,可以公开、公平、公正地配置运力资源,这样,既能给人民群众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更好地履行铁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能发展铁路事业自身,展现企业良好形象。货运价值改革是铁路企业为了能够与时俱进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机遇,也是挑战,每位铁路人都应该坚定信念积极响应和参与,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所肩负的那份责任,为推进铁路货运价格改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思考
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思考
吴旭富
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是今后一个时间价格改革的攻坚战,也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期的是通过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打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引导资源高效配置、生态环境合理补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以“减量比、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发展。作为价格主管部门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稳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做好资源性产品价格矛盾的疏导工作:
一、积极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适时疏导资源性产品价格矛盾
1、继续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为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节约资源,必须改变国内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偏低的状况,加快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改革步伐。与周边省份相比,四川省天然气价格机制不尽合理,天然气市场培育缓慢,生产利用水平较低,不利于天然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顺天然气价格关系,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居民生活用气价格可每两年动一次,工业、商业和其他用户的可与上游价格同步同向联动。同时,制定阶段性的用气优惠政策,促进全省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2、加快构建反映煤炭完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煤炭价格涨幅较大,安全事故、乱采滥挖、环境污染、1
生态破坏的现象严重。深化煤炭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建立起能够反映煤炭资源开发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煤炭资源成本构成,资源开采成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安全生产成本上升以及资源枯竭后矿山转产、职工再就业及技能培训等社会保障。确保在维护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促进企业珍惜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加大电力价格改革步伐
进一步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初步建立输配电价格管理办法,开展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上网,鼓励用电大房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全面产行和扩大峰谷分时电价,尽快形成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的新格局。对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按照补偿发电成本、使投资者获得合理收益的原则制定上网电价,并逐步实现与为电、水电同网同价。加大燃煤电厂的脱硫排污费的征收力度。切实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对节能型、清洁型企业制定优惠电价政策,对淘汰型、限制型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政策。
4、积极深化水资源价格改革
改进水价形成机制,重点是全面改革和建立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科学制定污水处理费标准,必须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成本、管网建设、维护成本、企业合理盈利等方面,构建污水处理收费补偿成本。加快对居民生活用水推行阶梯式水价政策。合理制定再生水价格大力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绵阳节水型城市建设。
5、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的改革
针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垃圾处理费征收困难的现状,必须广泛宣传“谁污染、谁付费”的环保理念,明确垃圾处理费征收的经营服务性,改进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加快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推动垃圾处理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迈进。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垃圾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成本,并使清运和处理垃圾的企业合理盈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制定支持性价格政策,对治污的投资按高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核定价格和收费标准,吸引民间或国际资本采用BOT等多种投资模式参与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最终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和产业化。
6、大力推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价格政策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包括对开采矿山资源中的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得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产业废物进行合理利用,对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报废产品进行再生利用。为此,价格主管部门要根据资源综合利用的不同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价格支持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从而达到既让开发利用企业有利可图,又让购买使用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直到推动全社会的资源环境实现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共赢目的。
二、统筹兼顾,完善配套,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 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利益关系调
整复杂,为了减少改革阻力,必需做到五个结合:
1、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与稳定价格总水平相结合资源性产品价格位居整个产业价格的上游,对其他产业价格特别是下游产业价格具有很强的传导效应。调整和提高资源环境价格水平,必须充公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程度,下游企业的消化幅度和消费者的负担限度,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分步到位。为此,要积极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要抓住国内市场在物价总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的有利时机,稳妥推出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方案。同时,建立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制度,降低我国过高的国际外汇顺差水平,积极从国外多进口一些资源性产品,通过调节供求关系,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传导压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源环境价格改革方案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相结合。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从成品油价、天然气价、煤价、水价、电价到排污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公共交通票价等的改革,几乎覆盖了老百姓的全部生活资料价格。为了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必须大力宣传加强沟通,提请改革的透明度,要完善和改进和利用听证会等形式,客观评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正确把握改革方案的出台时机,提价幅度,神话步骤,预期目标,增强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3、资源环境价格机制与建立弱势群体补贴机制相结合 源环境价格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相关各方利益关系的调整,对资源提价带来的收益,应当归资源产权的所有者国家所有。垄断企业和利益集团作为资源产权的使用者理应和政府、广大居
民一起公平承担改革成本,而不能将资源提价的全部或大部分收益占为己有,由消费者和下游行业来承担改革成本,更不能让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恶化。据此,对资源环境价格提请增加的一部分收入,要采取提高资源税、征收特别收益金等方式收缴国库,建立专项补贴机制,用来补贴使用这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弱势群体以及出租车、城市公共交通。这样,既能促进资源节约与使用效率,又能增进社会和谐与民生福利。
4、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与打破行业垄断,推动市场竞争相结合 从粗放型、低效型转向集约型、高效型增长方式,不仅要调高偏低的资源性产品价格,而且是还要明晰国有企业产权机制,走出政策性价格保护的“怪圈”。国有垄断企业如果定位于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国家就应当对其政策性亏损予以弥补;反之,如果定位于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就应当放开市场,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参与竞争。尤其要加大对那些投资回报率高的细分产业进行开放,由市场竞争决定价格走势,推动资源环境使用良性循环。
5、资源环境价格检查与加快资源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结合 为保障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加强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尤其要重点抓好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和发电脱硫加价政策的贯彻执行,强化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排污费收费执行情况的督查,推出相应的环保价格政策法规,努力促进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第四篇: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天然气的碳排放比煤和石油都低,煤为2.66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石油为2.02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天然气仅为1.47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天然气的利用主要有4个方面,即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和发电。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是中国迈向低碳经济的桥梁。
提升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比例 国家能源局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到8.3%,2020年提高到12%。中国能源消费基数很大,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要如此大幅度提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深入研究其可能性和实施的条件。
提升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对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非常有益。与世界相比,我国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最低,占4.8%左右,而世界平均占比是23.8%以上。中国今年的天然气产量是1000亿立方米,进口是300亿立方米,目前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上升的,近两年的增速在20%左右。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中国的结构则更加不合理,70%以上是煤炭,18%左右是石油。几乎所有关于能源发展战略的研究都认为,应该把煤炭的百分比降下来,因为煤炭总量下降现在看来是较难的,但是比例下降还是可以做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其他能源的比例,能源界的观点同样认为,要在短时间内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得很高,困难也不小,所以普遍认为,天然气是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向低碳排放的能源过渡的最好办法,因此要提大力高天然气的利用率和消费比例。
我国发展天然气产业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即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结合,国内天然气和利用国外天然气相结合。因此,首先要大力发展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致密砂岩气,对页岩气要进行很好的评价和技术上的积累,真正把产业做上去。其次,要认识到虽然世全球至今仍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进口难度同样不小。2011年国内天然气进口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82.3%。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至24%。国家发改委提出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2600亿立方米,有90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要进口,届时对外依存度将达到30%以上。除30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外,未来4年国产天然气需要增加400亿立方米。业内专家分析预测结果认为,2030年中国理想的天然气消费量目标为5000亿立方米,而届时国内产量大致为2500亿立方米,还需从国外进口天然气2500亿立方米。
积极发展页岩气
对于如何发展页岩气,要认识到中美两国情况有很多差别,具体包括: 一是中美两国的页岩气埋藏深度不一。美国页岩气的埋藏深度,一般都是地下几百米到两千多米的深度,虽然每口井的采量有限,但总体的成本比较低,可以打大量的水平井。中国的页岩气埋藏太深,一般是四五千米。这就导致了井的成本升高,经济上就不合算。
二是美国的页岩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作业车辆进出很方便,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最好的在四川山区,问题表现在:一是页岩气压裂技术需要大量用水,山顶缺水;二是压裂需要大型压裂设备,山区交通不便利,作业难度大,这些都会使开发企业成本大大增加。
所以页岩气必须要发展,但是要进行科学实验,谨慎推进。必须要坚持以下两点: 第一,要积极不要过热。现在国内正在做页岩气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区块优选,地质储量以及可采储量尚没有确切的数字。对于美国大力宣传页岩气,要客观看待。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认为,中国有地质资源量144万亿立方米,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6万亿立方米,一下子就把中国推的非常高,容易引发过热的追捧。对中国的页岩气来说,应该搞积极推进,但是产量很难像有关部门估计的那么高。第二,要谨慎不要冒进。目前,国内对页岩气的发展,各方主张差别较大,石油界的专家相对比较保守。能源主管部门提出的指标是,到2015年页岩气达到65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800亿立方米。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提出2020年页岩气达到1000亿立方。对于这样的发展目标,我认为“十二五”的目标相对比较客观,2020年的目标要完成,难度很大。
煤层气就是一个例子,煤层气2015年规划目标是300亿立方米,一半依靠井下瓦斯产量。我国煤层气产业是从1996年正式起步,后被纳入国家科研重大专项。虽经15年的发展,但总体上处于初期发展阶段。2010年地面抽采和井下瓦斯只有约100亿立方米。
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深化产品价格改革”连续多年被政府部门关注,“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也成为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
从国际范围来看,天然气不同于石油,没有形成世界统一的价格,全球大致形成了亚太、欧洲、北美三大市场,亚太地区价格最高,欧洲较低,北美最低。在中国,2011年,中国石油(9.56,0.04,0.42%)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8500万吨油气当量。其中中石油权益油产量4173.2万吨,权益气产量125.7亿方,合计5170万吨油气当量。制约天然气进口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气价较低,尚未建立起由市场定价的天然气价格机制。
关键问题就在于,将国内气与进口气混合后,虽然价格有所降低,现阶段石油企业可以承受,但随着中亚天然气、沿海LNG进口规模增加,以及未来天然气消费比例的上升,这种价格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以中亚天然气为例,今年1~2月份,西气东输二线进口中亚气到达新疆霍尔霍斯口岸价为2.46元/立方米,加上至少1元/立方米的管输费,到达北京的门站价格在3.5元/立方米。而北京民用销售气价是2.05元/立方米,亏损达1.5元/立方米,这一差价由石油公司承担。所以气价问题不解决,引进国外天然气的方针就很难实施。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在广东、广西两地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改革路线确定为由“成本加成法”向“市场净回值法”转变,目前看来,进展仍然有限,市场化定价机制形成仍需快速推进。广东供气主要依靠LNG,气价之所以偏低,是因为中海油进口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时,价格是按照当时的原油价格20美元/桶的基准,将气价与油价挂钩,现在对方开始觉得不划算,已经提出涨价的要求。
由于气价较低,已经影响了石油企业的积极性,让中国在国际天然气进口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以中俄天然气价格谈判为例,按照俄方的报价,核算0.35美元一立方米气,折合人民币2元多,再加上管输成本,注定了中方企业无法承受。
目前国内气价由政府来调节,地区之间有差别,体系比较复杂,但总体上价格偏低。原因就在于政府担心放开气价后,会带来市场和价格的动荡。实际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一直以来,国家部门的表态是择机推出天然气价格改革,但这个时机把握不容易。天然气价格最好由市场自行调节供需和价格,已成共识,目前只能一步步做,最关键的是如何走出第一步。
第五篇: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计划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计划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精神,结合价格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我市2018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级关于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妥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配套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减轻患者负担,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改革对象 咸宁市范围内公立医院
三、基本原则
严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调价原则进行价格调整,实行同级同价。
四、改革内容
1、巩固取消药品加成改革成果,密切关注医药价格改革政策落实情况加强跟踪评估。
2、按要求推进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3、扩大按病种收付费数量和范围,推进县级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按病种收付费工作,探索开展按人头、按床日、按服务单元收费,支持鼓励各地开展按疾病相关分组收费试点。2018年底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不少于150个。
4、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协调推进医保支付方式配套改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地。
5、放开市场竞争充分、个性化需求强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放开新增医疗服务项目试行价格,加快审核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及价格。6、2018年底前完成对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查。
7、进一步深化医养融合工作试点,全面推广医养融合试点经验,完善价格机制。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由经营者自主确定。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服务收费标准由经营者合理确定,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对其财务收支状况、收费项目和调价频次进行必要监管。公办养老机构对特困供养对象实行免费政策;对其他经济困难的失独、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等实行政府定价管理;对除以上对象之外的由养老服务机构根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状况自主确定收费标准,服务收益纳入预算管理,主要用于改进养老机构管理服务能力、维护日常设施设备等,并接受政府部门监管。以公建民营等方式运营的养老机构,在与社会运营方的经营协议中要明确收费项目、标准和调整等事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医院严格执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和“一日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物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组织开展医药价格专项检查,依法严肃查处违反医药价格政策的行为。
(二)规范医院诊疗行为。严禁医院通过不合理调整用药结构、分解处方、增加自费药品使用、过度医疗等方式增加患者实际费用负担。将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床日费用、出院患者平均医疗费用、药占比、总费用增长率等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
(三)统筹配合协同推进。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与卫计、人社、财政等部门加强协调,强化联动,做好价格政策调整的相关工作。
(四)跟踪监测落实情况。在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政策宣传,密切关注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开展政策评估,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群众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