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5篇)

时间:2019-05-14 05:3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

第一篇: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

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

渔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渔业对于我国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发展的渔业还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期和近年来的调整整顿,近年,我国渔业产能逐步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阶段。

渔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中国大陆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渔业及水产养殖大国,而且也是世界水产的主要进出口和加工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台湾作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地貌复杂,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600多公里,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加上西部沿海为和缓平坦的大陆架,有大陆海流、黑潮等交汇,地处寒暖流交界,水产资源丰富,为渔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海南岛是中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仅次于台湾的全国第2大岛。海南省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源远流长。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河口区域广阔,水体饵料食物繁杂。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水面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三条大河的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47%。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岛北部,至琼山市入海,全长 311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县空示岭,横贯海南岛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长 230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分别发源于琼中县五指山和风门岭,两支流到琼海市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63公里。海南岛上真正的湖泊很少,人工水库居多,著名的有松涛水库、牛路岭水库、大广坝水库和南丽湖等。渔业资源极为丰富。

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和渔业资源缺乏,渔业产能减退,渔业作为海南农业和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格外重要。综上所述,开展两岛渔业交流是台湾岛和海南岛渔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市场需求的预期为拓展海南岛和台湾岛渔业的市场空间创造了优越的条件,随着市场空间的提升,海南岛与台湾岛在远洋捕捞、投资养殖业、休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海南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分析

海南岛渔业得天独厚,源远流长。远古渡海迁徙而来的族群,每当踏上屿礁滩涂,或沿河口沙滩跋涉,但见潮涨潮落,鱼虾蟹贝垂手可拾。随时捕捞可以充饥饱食,既感叹大自然的恩赐,也由此拉开了海南渔业生产的序幕。

海南岛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河口区域广阔,水体饵料食物繁杂,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本岛淡水鱼类的起源具有明显的热带平原性质,其淡水鱼类区系与珠江、元江及红河水系十分接近。海南岛的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的鱼)有15科57属72种。淡水河河口鱼类有16目58科143属200种,其中淡水鱼类有6目19科79属106种;河口鱼类有14目43科91种;洄游鱼类现知有2目2科3种。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我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 2.57万公顷。海洋水产在 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40多种,渔业资源极为丰富。许多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 2.5万多公顷,养殖的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澡类等20多种。从三亚海滨落笔洞遗址发掘遗存的石片、贝壳和穿孔石器可以看出,距今1万年前,海南岛已有人类的渔业活动。

2008年后,在渔业经济的带动下,海南其他市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建造大船热也悄然升温。至今,西部7市、县(区)的海洋捕捞已成为全省领头羊,渔船总吨位占全省的67.9%。据统计,2008年,西部地区水品产量92.8万吨,占全省的66.6%,产量比2006年增长21.9%。临高、儋州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位,分别占全省产量的27.9%和22.3%。传统的牧海耕渔使如今的渔老大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海南岛渔业不仅使渔家人住上了阔气的小洋楼,而且也让儋州福村、临高调楼等一批文明富庶的新渔村悄然崛起,据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10年,海南渔民人均纯收入从7006元提高到9530元,年均增长8%;渔民劳均纯收入从1.3848万元提高到2.0991万元,年均增长11%。

二、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分析

我国台湾省四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60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海域广阔,渔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东临太平样,西接合湾海峡,南北跨越东海与南海之间,海洋环境优越,水产资源丰富。1949年,他业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3.4%,到1984年为22.9%,渔业有了很大发展。1945年,渔业产量仅为1.7万吨,到1984年,渔业产量达100万吨,比1945年增长55倍。80年代以来,其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21%至28%之间。90年代末期以来,渔业产能继续保持着比较高的增长率,是台湾农业发展重要支撑,也是台湾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重要部门。台湾渔业按作业类型划分为远洋渔业、近海渔业、沿岸渔业与养殖渔业四大类。

三、近年台湾渔业产能进入低潮期

渔业是台湾农业的主要产业,总产值近1000亿元新台币,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左右。台湾水产品总产量近150万吨,水产品是台湾出口农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起成为农产品第一大出口产品,水产品出口是台湾农业各类出口产品中唯一出口大于进口的产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受生产成本的增加,劳动力和渔业资源的缺乏等因素制约,台湾渔业发展困难日渐增多,生产出现明显衰退迹象。据统计,2004年台湾渔业总体减产16.06%,其中除了近海渔业增产2.19%外,远洋渔业减产22.78%,沿岸渔业减产11.69%,海面养殖减产21.74%,内陆渔场减产46.32%,内陆养殖减产9.46%。渔业总体产能下降的趋势明显。(详见表1)。

台湾渔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其周围海域资源已深度开发,渔业生产成本高,在劳动力上有较大

缺口。远洋渔业在台湾始于60年代初期,经过40余年发展已经成为台湾渔业的支柱产业,拖、围、钓等多种作业方式并举,形成了较大的远洋生产规模,产量产值占台湾渔业总量的50%以上。台湾区鱿鱼公会和鲔鱼公会就拥有大型远洋渔船七、八百艘,年产量七、八十万吨,其鱿鱼、鲔鱼等远洋生产量居世界前列,确立了台湾在世界远洋渔业中的重要地位。在远洋渔业方面,舟山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在渔船装备、渔捞技术、销售市场等需要寻求更大突破,台湾远洋渔业具有装备、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但目前呈现萎缩趋势,正在谋求新的出路,为加强舟台远洋渔业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机。

四、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中国渔业总产量逐年增加,但增长率却是逐年下降。捕捞业先是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飞速增长阶段,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增速突然减慢,此后,随着渔业产业工业化的发展,捕捞技术的提高,又带来了一个新的渔业产量增长的高潮。而且到九十年代末,渔业产量增速明显下降。

中国大陆是世界最大的渔业及水产养殖大国,也是世界水产的主要进出口加工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但渔业发展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市场、科技、体制等诸方面的挑战,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渔业的发展。渔业产量特别是捕捞产量的下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口的增长,海上项目的建设,污染物对大海的过量排放等。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渔业资源缺乏管理所引起的过度捕捞,捕捞区域的扩大和捕捞强度的加大,造成渔业资源的严重破坏。

由于国家加大了渔港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国渔业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有一定提高;同时由于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对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调整,狠抓产品质量,使渔业效益明显提高,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2011年11月7日-10日,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预报减灾处联合省海洋与渔业监察总队组成安全生产督查工作组,采取听取汇报方式,对澄迈、临高、洋浦、儋州、昌江、东方、乐东七个西部市县(区)开展了渔业安全生产督查,查看渔港、登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了七个市县(区)的渔业安全管理工作部署、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渔业互助保险工作等情况。发现本省的渔业生产存在一些不足,诸如部分港池淤积,渔业行政执法工具配备不足,渔业安全协管员经费不足等问题。

2010年,台湾渔业署推广水产精品。水产精品分为超低温、冷冻、冷藏、乾製及罐製五大类,包括有高品质的超低温生鱼片、精致加工的蒲烧鳗、传统美食乌鱼子、鱼松、牡蛎、肉质口感佳的龙胆石斑鱼、知名的保健水产品蚬精以及近年发展迅速吃的保养品水产胶原 蛋白等,其中不乏国人创新技术与巧思之作。台湾渔业署等其他相关部门凭借高超的技和管理,以高质感包装、高优质內容,将水产精品直接打入消费者的心。

随着中国大陆渔业在大农业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两岛渔业产能在诸多方面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我们相信,渔业产能区域经济的市场空间提升将为两岸及两岛在渔业产能资源引进和研发、扩大水产加工与流通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契机。

第二篇: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问题研究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问题研究

李 健

2012-11-12 17:04:09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1期

摘 要:围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黑龙江省实施了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战略,编制实施了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总体规划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关键词: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区域规划

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曾经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十年来,因为制度创新滞后等原因致使黑龙江省经济前进的步伐缓慢落后于其他省份。在当前知识经济及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将在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便利条件,着力发展具有龙江风格的旅游业、绿色生命健康产业、大力扶持微型企业、扩展多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在中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过程中,黑龙江省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区之一。

一、黑龙江省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为全国人民提供安全的食品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商品粮生产大省,更是绿色食品生产大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表明,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多及世界粮食生产的形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就落到了黑龙江,特别是农垦。因此,农垦现在成为了国家农业综合试验区,近几年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策的支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的现代化在农垦已经基本实现,正在向农村推进。看到这一点,积极支持场

县共建和土地的规模化以现在的土地的整村推进,一定是一种方向。以农垦为主导的农业现代化在政策的支持下在黑龙江省会快速实现。现在,黑龙江省正在努力争取将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符合中央对黑龙江省的功能定位,会得到政策支持。这样,黑龙江省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政策基础,新农村建设就会在全国走在前列。现在毒奶粉、毒大米、地沟油之类的东西已经引起了高层的重视和民众的不安。食品安全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黑龙江省是全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奠基者和先行者之一。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目前,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经济总量、基地面积和实物总量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之首。黑龙江省对绿色和有机食品十分重视,坚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近几年,黑龙江地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在全国各种食品不安全事件中,黑龙江省都能独善其身。另一方面,通过绿色食品开发,黑龙江省探索出一条依托资源,合理开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绿色食品开发主产区土壤环境指标、江河水质和空气质量均高于国家标准。村屯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区域杜绝了污染企业入驻,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绿色食品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最基本保证。绿色和有机食品则是保证生命健康的最重要条件。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虽然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如果黑龙江省在整体上提高全民对绿色食品开发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认识,强化环境、资源特别是耕地、森林、草原、水面(江湖海)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保证与绿色食品开发相适应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黑龙江省就会成为全国食品最安全的地区。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只要进入黑龙江,食品安全有保障。黑龙江就会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最好的地区之

一。这对推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就业率和

农产品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入,对提升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发挥黑龙江省八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并打造特色经济

黑龙江省八大区域经济板块由于各自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不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地区的比较优势。

1.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引进高新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三大任务,采取新举措、建立新机制,全力开创新局面。突出抓好核心示范区和重点园区建设,集中建设好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安达、肇东五个重点园区,充分发挥其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思路,创新方式,围绕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和高新科技项目,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寻找合作伙伴。抓紧完善工业走廊建设规划,开发建设出高质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现代化工业园区、现代化城市新区。

2.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佳木斯、牡丹江煤炭资源储量占全省的92%,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电力、煤化工、冶金、建材原料、生物工程等产业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落实重点项目,全面规划建设电网、交通等基础设施。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东部煤电化基地的建设步伐。

3.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黑龙江省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亚欧大陆的经济

贸易开发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发展战略互动对接,以绥芬河、黑河、东宁、同江、抚远等重点边境口岸为节点,建设连接国内生产基地和国外商品市场的跨国物流网络、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到我省重点边境口岸投资创业,兴办市场,努力形成立足龙江、服务全国、辐射欧亚、通往世界的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

4.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到2010年,功能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基本得到控制;特色产业、生态产业等替代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以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继续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提高补助标准。坚决杜绝超计划、超限额采伐,有计划调减木材产量,加强对珍贵树种和草原、湿地的保护,加快推进生物多样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林下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林工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5.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要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基础建设,突出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着力打造销售收入千亿元以上龙头企业集群,围绕水稻、大豆、肉类、渔业、乳品、禽蛋加工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创出一批知名品牌。

6.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围绕实施精品旅游战略,集中力量建设好“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镜泊湖渤海国旅游集合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大庆温泉旅游度假区、小兴安岭森林旅游度假集合区、凤凰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等龙头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具有国际性、地域性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精品和品牌,力争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过渡。

7.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以牡丹江为核心,以绥芬河、东宁口岸为前沿,以滨绥铁路、绥满公路为轴线,以周边内陆县(市)为依托,呈带状分布的经济区域,要紧紧抓住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战略机遇,把这一区域建成东北亚地区的加工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形成口岸、临岸地区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带动、支撑全省沿边开放的先导区。

8.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以培育和发展特色骨干企业为主要任务,努力整合各种科技资源,鼓励和协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核心技术领先、服务平台完善、管理模式先进、基础功能完备、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科技产业园区,发挥高新技术集聚效应,带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八大区域经济板块要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确定本区域经济的主体功能,并将这种科学分类运用到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上,把发挥比较优势,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利用,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打造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特色经济。当然在某一个区域经济板块内部,并不是所有经济主体的比较优势都和这一区域的比较优势是一样的,在具体制定政策时不能一刀切;由于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当旧的比较优势退出,新的比较优势出现时,要把握好机会,打造新的特色经济。

三、黑龙江省政府应该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

一个地方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就必须做好几个方面工作。要有观念上的比较优势。现在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差距就是观念上的差距。很明显,一个地方有没有观念上的优势与这一地方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所有创新当中,观念创新应该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因为观念是指导人们行动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政府要不断推动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解放,形成观念上的优势,进而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关注开放、参与开放、服务开放的浓厚氛围。形成合理、公开、公平的税费环境。对于投资者提出的要求,政府要慎重对待。要在国家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满足其要求,而不能向投资者开“空头支票”,轻易许诺无法兑现的诺言,否则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政策问题上,主要是做到公开、平等、公正与合理,给予投资者实实在在的支持。是强化规划布局,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招商引资的落脚点。因此,政府必须完善区内的水电路以及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保持全局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全社会的信用观念。

作者简介:李健(1976-),女,黑龙江鸡西人,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1]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两大战略”借势向前

[EB/OL].http:///qyjjqygh/2456.jhtml.

第三篇: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晋城为例摘 要: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是一个历史性话题。不论是早期的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还是近年比较走红的聚集经济理论、梯度推进理论,都或涉足或深化了这个命题。本文仅以晋城这一个案为切入点来研究分析区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关系的一个侧面,即如何通过强化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以及健全完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带动的传导机制和动力机制,来发挥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区域经济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互动共荣。

一、强化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离开中心城市的强劲拉动,区域经济不可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开区域经济的有力支援,中心城市也不可能繁荣昌盛。然而,在区域经济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这一对矛盾中,中心城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动者。中心城市之所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由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聚集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点面”空间推进规律这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根据已实现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和基本经济规律,最初,城市以至中心城市主要是适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发挥着一个区域商品、资金、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集聚和扩散中心的作用。尔后,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以至中心城市主要是适于产业和劳动力地域分工的要求,发挥着一个区域企业、产业、资本、信息、人流的集中、集群和辐射的功能。工业化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弱,作用的大小基本依赖于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在于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演变又不断引起社会资源在一定空间上组合和调整,这种组合和调整沿两个方向运行:一是呈偏平状集中扩大;一是向高层次推进。不论是沿何种方向演进,社会资源配置结构一定是由收入弹性较低的以农业或传统工业为主的结构向收入弹性较高的以工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化。与此相应,中心城市功能的扩充和升级也是沿两个方向运行:一是城市功能不断丰富,由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化;一是中心城市功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不论是沿何种方向转化,一定是扩散旧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而聚集新功能相关的经济要素。其结果,都有助于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增强。中心城市的形成以至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增强,是聚集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扩散、辐射、带动功能同样离不开聚集经济的作用。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各种生产要素聚集成企业、许多企业聚集成企业集群,但当聚集体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一旦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停止下降,生产要素开始扩散;由于外部经济的作用,分工协作产生生产力,生产要素产生了集聚的趋势,当集聚到一定程度,外部不经济出现了,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经济要素出现了扩散的趋向。总之“存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产生集聚引力,到一定程度,产生了规模和外部不经济导致经济要素的扩散”。经济要素由中心城市向区域经济扩散、辐射,呈“点面”空间特征,具体有点线面扩散、墨汁式扩散、等级扩散、跳跃式扩散、串珠扩散、发展极扩散等形式,其中等级扩散、点线扩散、墨汁式扩散是主要形式。综上所述,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由“面到点”,是生产要素集聚,中心城市极化的过程;由“点到面”,是生产要素扩散,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发挥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辐射功能是聚集功能的衍生品。晋城,是山西东南门户,经济强市,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煤铁之乡”的美誉,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煤炭探明储量273亿吨,无烟煤储量占全国的1/5,占山西省的54.7%。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1市1区和4县,总人口211.8万人。2003年完成GDPl98.48亿元,人均GDP9385元,完成财政收入3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2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11个市排序均列第3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该发展得更快、更好的山西希望之星,由于生产要素极化不充分,城市化滞后,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影响和制约着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化和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城市化率仅

9.3%,城镇化率也只有39.3%,远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水平;中心城市建城区仅2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

20万,只有19.72万人。为此加快晋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强化其极核作用,就成为晋城必然的战略决择。

二、完善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1.企业企业是生产要素的最基本整合组织形式。生产要素由分散向中心城市极化、由集中向区域范围扩散,主要是以企业为载体,通过企业的联合、兼并、股份、破产等途径来实现的。企业机制是否灵活、规模大小、集群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弱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而且企业的发展水平还决定着中心城市的极化与辐射半径。大凡国际化大都市,不是有面向世界的金融业和信息产业,就是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所在地。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跨国公司500强已有90%以上在中国设立了总部和研发中心,这其中的90%以上又都是设在上海和北京。而一些没有几家跨国公司、进出口额又很低,经济外向度很低的城市,也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就不免有些好笑了。因此,增强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首先必须在企业这个层面下功夫。一是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活搞好企业。晋城是资源型城市,大多是煤炭及其相关企业,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0%以上。由于受煤炭这一计划经济最后堡垒的制约,企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煤炭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企业不活,城市也缺乏生机。近几年加大了企业改革的力度,不仅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而且鼓励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规模有所扩大,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开始显现。二是改革改组相结合,发展特大型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企业。山西是煤炭大省、晋城是煤炭大市,但却没有产值过百亿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晋城正坚持“关小改中建大”的方针,以兰花企业集团为龙头,着力组建大集团、大公司,打造经济旗舰。进一步,拟打破所有制、隶属关系的限制,全面整合区域企业,打造经济航母。三是依托经济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布局,搞密搞壮企业。企业以集群态园区化布局,正在成为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一种新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增强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晋城200万吨高浓度氮肥基地和200万吨中高档铸件基地的建设,走的正是企业集群的路线,其优越性已经初步显现。2.产业产业作为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互动共荣的传

导载体,能否发挥功能最大化,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产业链长短以及产业地域分工与协作关系。首先中心城市与城镇以及乡村产业分工与协作必须趋于合理。只有促使中心城市和区域间建立在合理、互补、互惠基础上的区域性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关系逐步形成,并日益成熟,从而使得整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加速增强,才能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和置换,推进互动共荣局面的完善。其次,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如上所述,产业结构演进优化的过程,正是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向后期推进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城市化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重工业化发展战略,行政调节机制破坏了产业结构演进固有的规律,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失衡,产业结构“虚高度化”倾向严重,抑制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有序变革。晋城市这方面矛盾尤为突出。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几十年始终占85%以上,霍夫曼系数长期在2.0以上居高不下,产业结构“虚高度”化可见一斑,严重束缚了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的互惠、互利合理流动和配置。最后,产业要发挥其在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间的传导机制,还必须延伸产业链条,产业链条越长,极化辐射的半径就越大。如果说产业区域间分工与协作是从面上发挥作用、产业结构演进是从点出发发挥作用的话,那么产业链则是在线上发挥产业载体的作用。晋城市针对煤炭产业链条短的弊端,着力在“煤利用、煤转化、煤加工”上下功夫,实施煤一电一化、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铸、煤一甲醇一精细化工一体化战略,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强了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显露出光明的前景。3.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中心城市“等级极化”与“等级扩散”的具体形式,次一级城市和重点镇是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互动的桥梁和二传

手,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和科学的城镇职能结构,是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和作用发挥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首先城镇的规模结构要合理。社会经济要素在一定区域范围极化,不论是“面线点”,还是“梯级”状,拟或别的什么形态,都离不开次一级中心城镇向高一级中心城市聚集,经济要素扩散则沿相反方向运行。城镇规模结构的层级多少以及每一层级城镇规模的大小,取级有两级足矣,即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包括县城)。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土地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城镇规模合理扩大的过程,并不是简单

地追求城镇的数量和城镇遍地开花。这里涉及到城市化道路问题,简单地讲大城市特大城市与小城市和城镇,谁优谁劣,都有失偏颇,必须放在城镇规模层级结构中去考察。其次城镇的职能结构要科学。要知道中心城市和次一级城镇以及同级城镇相互间,不只存在协作关系,还存在竞争关系。城镇职能结构不科学,相互冲突、抵触,不仅制约中心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强化,而且影响着次一级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晋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曾几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与此相应小城镇遍地开花,此后虽然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按园区布局,使小城镇规模有所扩大,涌现出了一批重点小城镇,但由于小城镇分散且规模小的毛病仍没有根本解决;加之产业结构雷同,中心城市与重点城镇以及重点城镇之间的竞争始终没有消弱,合理科学的城镇职能结构始终没有形成,由此制约了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增强,反过来影响了重点城镇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的方针,以增强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为龙头,构建科学的城镇职能结构体系。

三、健全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

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

1.比较利益推动机制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比较利益是产业结构演进、生产要素聚集、企业集群布局、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增强的原动力。劳动力之所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由农村分散定居向城市聚集化、规模化定居;生产要素之所以从传统产业转向现代产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分散向集中布局;企业之所以千里迢迢,甚至远涉重洋流动集群,皆是比较利益在起作用。为此,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发挥作用,必须以利益为导向,在软硬环境建设上下功夫,保证投资者、企业的比较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中心城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2.市场机制驱动市场和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机制,也是中心城市极化和扩散效应发挥的基本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考虑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问题时,应始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统筹规划。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封锁,消除生产要素聚集和扩散的“肠梗阻”。与此相应建立起以统一高效灵活为基本特征的涉及经济运行、宏观调控、行政管理、贸易和投资促进、要素流通及其配置等领域的体制和机制。3.制度改革与创新机制与计划配置资源相呼应,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制度等,抑制甚至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延缓了城市化进程,束缚了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财税制度、教育卫生制度等。这种制度变迁,必将极大地加速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和扩散,推动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增强。晋城是1985年开始建设的新市,可以说是农民用双手托起的城市,但城乡分割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却顽固地起着作用,使得中心城市规模扩大缓慢。消除城乡壁垒,打开城门、大开城门,晋城中心城市一定会迅速膨胀壮大起来,真正发挥区域经济火车头作用。4.人居环境优化拉动机制人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中心城市对生产要素聚集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对人的吸引力的大小。一个中心城市,一旦形成集创业者的沃土、定居者的净土、生活者的乐土为一体的人居环境,一定会像一个巨大的磁铁,将各种生产要素吸附凝聚在一起,壮大自身的规模,增强自身的功能。晋城,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气候适宜,是北方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难得的风水宝地。只要加大环境污染整治的力度,有望建成最适宜人居的好环境。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资源,吸引聚集高新技术人才和新兴第三产业人才及其产业,彻底改变以煤为主的支柱产业构架,走出一条传统产业新兴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路子,拉动中心城市扩大规模,提高素质,将区域经济带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第四篇: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论文

班级:xx

学号:xx

姓名:xx

论河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际上21世纪初我国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以转变发展模式为主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目标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然是一个战略重点。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和经济结构不同,各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显,区域之间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并且这种特征有加速发展的趋势。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区域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大局。

一、各经济区发展现状概述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全区由9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04年末总人口为391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2%。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各城市之间距离较近,距离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内;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钼矿等储量居全省前列,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聚集此地,区位优势显著。

豫北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3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2004年末总人口为103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6%。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和山东省相邻,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豫西豫西南地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3.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3%,2004年末总人口为12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3%。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西部西南部,与山西省、陕西省和湖北省相邻,工业有一定基础,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

黄淮地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个省辖市,土地面积为5.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1%,2004年末总人口为349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5.9%。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与湖北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相邻,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但矿产资源比较匮乏。

二、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

经过对比发现,中原城市群以40.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GDP,各项经济指标均优于其他经济区,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居中游水平,黄淮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提高,主要人均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和豫北地区产业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明显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

三、实现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河南四个经济区经济总量及结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态势,中原城市群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有率先崛起并走在中西部发展前列的势头,黄淮地区发展滞后,则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未来15年里甚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订促强扶弱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1.坚持协调发展战略

一是注重协调发展。针对各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的状况,必须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将发展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二是努力推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2.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

一是合理规划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理论及产业区位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各经济区按自身情况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经济发展在区位上的选择。在理论方法上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选择经济增长极或经济增长核心区。

3.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

从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的角度看,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外、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合作,用引进来的资源提升河南的经济实力,增强河南

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河南要四面出击,提高产品在省外市场的占有率。从河南省内部的四个经济区域发展角度看,这四个经济区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分工是建立在各自的优势基础上的,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合作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一是产业政策协调。区域不同,产业政策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对各区域及区域之间应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区域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引导优势企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应。二是消除市场壁垒。不仅区域内实现交通便捷,交易顺畅,而且区域之间也要打破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公平交易,保证机会均等。三是改进区域联席协商交流机制,促进区域间加强沟通,平等协商。四是调整区划,整合要素资源。

4.尽快出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河南应尽快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形成区域间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一是各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包括发展目标、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区域合作、工业产业带和农业产业带规划等。二是区域内外交通、通信协调政策。如促进建立中原城市群快捷交通网、城际铁路、交通枢纽的政策。三是促进增长极、经济核心区加快发展、快速崛起的政策。四是促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支柱的政策。五是促进技术进步、体制创新的政策。六是努力向中央争取支持河南及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争取国家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的一部分政策给予中部,争取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河南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

第五篇:读后感对比君王论与商君书

不懂中的一点领悟

——读《商君书》《君王论》有感

《商君书》曾是有名的禁书,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当年那个北方落后的蛮夷秦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14年内迅速崛起,最终摧枯拉朽般地统一六国,也会明白,历代君王为什么能把老百姓修理得服服帖帖,一个王朝稀松平常也是三百年!商鞅真太有才了,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个字,居然把封建君主治国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更令人震惊的是,《商君书》阐述的依法治国,集法家的丑陋和阴损之大成,《商君书》本身,就这么成了空前绝后的“严刑峻法”,读了让人不寒而栗!

从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偶尔可以看到秦国士兵的恐怖形象:一个个腰里拴着人头。开始我总是不大敢相信,难道秦兵个个都是杀人狂?读了《商君书》才知道,这绝对是可能的。《境内第十九》基本上是个士兵奖励细则,这个细则,就是以人头数量来作为奖赏标准的。“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又说“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这种赤裸裸的“人头奖励政策”,彻底把秦军打造成毫无人性的野蛮之师!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代价,是22场大战,斩首181万,这个数字,还仅仅是有据可查的。秦军为何狂杀俘虏,明白了吧?

世界上多次出现过文明民族被野蛮民族征服的历史倒退,从东方的秦灭六国、蒙元和满清征服中原,到西方的古罗马毁灭古希腊文明、日耳曼人灭掉古罗马文明,都是惊人的雷同!靠的都是血腥的杀戮政策,把士兵变成战争的机器!《商君书》祸害最深的,还得说是治国之术,而其治国之术的核心:一是毁商;二是弱民。《商君书》主张禁止粮食贸易,商人和农民都不得卖粮,甚至连为商业贸易和人口流动服务的旅馆业也予以铲除。人民都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成为农民,不能离开家半步,无法获得知识更新(也不需要),只能成为君主的生产工具。毁商之后,再就是弱民之道了。《商君书》认为“有道之国,务在弱民”。通过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实行一教,统一思想,进行思想控制;通过剥夺个人资产,让民众依附国家;通过辱民、贫民、弱民,使人民贫穷、软弱,实现民弱国强;如果还有强民没杀光,还有杀手镧——发动战争,通过对外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这几点,就是中国历朝历代君主,治国驭民心照不宣的诡秘暗器,是他们不惜以民生为代价,来化解内忧外患矛盾,获得长治久安的看家本领!

读到这里,所有的中国式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君主都重农轻商;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一直是国家所有;为什么中国皇帝一人威严可以压过全国百姓,为什么中国一直有法不依,人治大行其道;为什么中国民众没有话语权,文字狱在中国越演越烈;为什么中国官员一直身兼一方官吏和教父的双重责任;为什么中国总会“恰到好处”地发动对内和对外的战争;为什么中国的太平盛世,都和百姓的生活改善无关;为什么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一直比西方人差

得多得多;为什么历朝历代中国不允许老百姓拥有兵器;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没有财产给后人继承;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禁止民间习武,为什么中国功夫师徒传承要有严格的师徒关系(背叛师傅要清理门户);为什么秦朝之后(除了汉唐和东晋),中国人彻底失去了张扬的个性;为什么人类现代科技文化不可能率先在中国出现等?同样的问题可继续罗列,但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是严刑峻法!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悲哀,是历史选择了儒家而不是法家。真正的悲哀是,秦朝之后法家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商鞅的《商君书》传承在封建专制君主的脑袋里。得势的法家根本不是真正的法家,而是法家的变种:为了一己私利,挥刀自宫的奴才法家。帝王们一直用法家的“阴和损”,在幕后操纵中国的兴与衰。中国的儒家能在汉朝以后深入中国人的灵魂,也就不仅仅是皇帝和董仲舒的功劳了。在“严刑峻法”的修理之下,中国人也就只能从《三纲五常》的熏陶中,找到一点可怜的心灵安慰,这一点,中国和欧洲的中世纪异曲同工。在可怕的瘟疫及阿拉伯人和野蛮民族的入侵等天灾、人祸面前,欧洲人也只能从宗教中获得了心灵的救赎。如果西方没有基督教的慰藉,东方没有儒家的安慰,那欧洲人和中国人就只有集体自杀了!

《商君书》这种的皇帝枕边书,西方人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杜撰出来,这就是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1513)。不过,马基雅维利的“智慧”显然比不上商鞅,马氏不过强调君主应该抛弃道德上的考虑,用冷酷和阴谋治国,无论是歹毒程度和阴损力度,《君主论》都远远不及《商君书》——这,你就不得不佩服咱中国人的“智慧”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他的倒行逆施谬论一出笼,就受到广泛的谴责。马基雅维利本人,也被指为魔鬼的化身,他的名字甚至成了欺骗和阴谋的同义词。《君主论》,除了拥有拿破仑、希特勒和斯大林等几个粉丝,在欧洲根本没有市场。商鞅所在的春秋战国,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到底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现在也难有定论。长期以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历史必然趋势的论调,占了主导地位。这种观点,实际上和秦始皇留在石碑上的自我赞美之词是一致的。商鞅的中国第一位改革设计师的地位,也因此无可撼动了。董仲舒不被皇帝待见,商鞅落得个五马分尸,但他们都获得后世连绵不绝的赞誉,你不觉得奇怪吗?赞美商鞅,是替皇帝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商君书》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遗憾的是,这话是对中国帝王们说的,对民众来说,《商君书》是中国人噩梦的开始。秦朝以后,中国人最终变成了肢体羸弱,只知道盲从和服从的另类民族和大国愚民。等到中国人真正放眼看世界的时候,一切已经恍如隔世——我们已经看不懂了!

下载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海南岛与台湾岛渔业产能区域经济对比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渔业安全与风险管理(5篇材料)

    就渔业安全这个话题,从几年来的工作实际看,重要的环节不外乎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两个方面。而渔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可能完美无缺,需要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况且形......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最终版]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摘要:在19世纪中期风起云涌的资本主义世界潮流的推动下,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两国的改......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动态均衡问题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动态均衡问题研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姓名徐婧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管理指导教师楼世洲20081213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大纲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大纲 你们三个可以分工检索资料文献把这个专题范围内的大致内容了解一下,整理一份资料发给我,我们再讨论相关的需要深入学习的内容或者值......

    论湖北省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论湖北省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已成共识,而各地区经济发不平衡,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区域为主体......

    浅谈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共五篇)

    浅谈府谷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森林资源能够促进经济快速的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与林业产业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

    外国画与中国画的对比研究

    崇尚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比较研究 一.中西绘画史概况 1. 中国绘画简介: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称都是独特体系。它用毛笔, 墨和中国画颜料,在......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信阳市转变渔业发展思路,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思考 到2010年底,河南全省水产养殖水面达259898公顷,~2001年增加83466公顷、增长47.3%,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9.4万吨,LL2OO1年增3168.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