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大战略
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大战略——关于“两圈一带”战略的
总体解读
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吕东升
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谋划。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制定一个管宏观、管全面、管长远的科学的总体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湖北省各个时期发展战略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较短的时间内,陆续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等重大战略构想,形成了“两圈一带”的总体发展战略。深入领会和掌握这一总体发展战略,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我结合在组织“两圈一带”战略调研和决策论证中的情况,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背景及过程
(一)湖北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
湖北对发展战略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于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先后提出并确立了湖北在中部崛起、振兴崛起、走在中西部前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等湖北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有力地推动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圈一带”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中部崛起”战略(1987—1995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而地处腹地、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湖北,在国家投资重点东移,人才、资金、原材料等“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下,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大为减弱,在全国的发展位次下降,面临“塌陷”沦为中间“谷地”的严峻挑战。湖北省一批理论工作者和决策服务机构,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于1987年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湖北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对策。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采纳了这一建议,在1987年12月召开的湖北省委四届八次全会上正式提出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1988年12月的湖北省第五次党代会再次确认并完善了这一战略。期间,湖北省委、省政府于1986年提出重点建设“大三角”的思路,即分别以武汉和黄石、宜昌和荆州(沙市)、襄樊和十堰为一角,予以优先发展,梯度推进,带动全省。尔后在1992年又提出以武汉为龙头,重点开放开发长江经济带的思路。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从老工农业基地的实际出发,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经济素质为着力点,坚持效益、速度、后劲三统一,努力增强湖北的经济实力。
2、“振兴崛起”战略(1995—2001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湖北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同时又面临有后发优势的西部地区的追赶压力。这种态势客观上要求湖北打破梯度推进、跟随发展的常规发展模式,谋求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湖北省委、省政府认为,发展不够成为湖北最大的实际,加快发展是湖北的首要任务,湖北的发展战略必须体现抢前争先、实干快上的精神。同时,考虑到省内外对“中部崛起”提法曾经出现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湖北省委、省政府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多次提到加快实现“湖北振兴崛起”,并在湖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建议中正式提出“湖北振兴崛起”战略。此后,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金三角”(即“大三角”)地区发展、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武汉这个龙头的重大决策,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振兴崛起发展战略的内涵。1998年召开的湖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鄂、外向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抓好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扶贫开发三大攻坚战”,成为统摄全省经济发展全局、筹划引导省内资源配置的总体战略构想。这一战略定位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即以武汉为中心和龙头,大规模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和资本,快速进行产业整合,形成以金融、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水平制造业为支柱的华中最大经济增长中心。
3、“走在中西部前列”到“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支点崛起”战略(2002——)。进入新世纪,湖北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沿海地区部分省市已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分析了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省省情,于2002年召开的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对湖北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走在中西部前列”的战略目标,并提出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此后,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对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九市的发展提出明确定位,九市联动、共同发展。同时提出加快形成以武汉为主中心,以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黄石、荆州、十堰等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格局。这一战略定位的基本内涵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
2005年8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要求将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第一次提出“战略支点”的概念。湖北省委在落实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中,提出结合“走在中西部前列”发展战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并于2007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这一目标。同时,重申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促进襄樊和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增加了支持“一江两线”经济带发展的内容。将战略支点目标的内涵概括为“四基地一枢纽”,即: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背景
考察湖北省发展战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北省发展战略呈现出明显的“点”—“线”—“面”的轨迹特征。从“点”上看,比较突出“一主两副”(武汉、襄樊、宜昌)和“金三角”(武汉和黄石、宜昌和荆州、襄樊和十堰)等城市;从“线”上看,比较突出长江沿线、汉宜和汉十高速公路沿线;从“面”上看,比较突出“金三角”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在内的大鄂东地区,而广大鄂西地区和鄂北地区兼顾不够。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北省内关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呼声起来越高。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省情,先后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构想,形成了“两圈一带”发展战略。
(三)“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过程
1、武汉城市圈。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是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从2001年年底开始,湖北省内有关专家开始进行“大武汉”集群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受到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高度重视。在安排武汉市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湖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组织有关力量开展研究,形成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成果,并于2003年组织有关部门起草相关文件,2004年4月作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2006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于2007年2月启动实施。在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国家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选择部分区域开展改革试验,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的指示,湖北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于2008年年初开展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专题研究,形成了《关于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调研报告》。李宪生常务副省长对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本材料将上级精神与湖北实际结合,较好体现了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可做为我们起草试点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湖北省政府工作专班以该报告为基础起草了试点方案。国务院于2008年9月批复此方案。
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2008年7月上中旬,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恩施召开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期间,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首次提出建设鄂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设想。在月底召开的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强调“做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起步工作,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会后,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同志分别到鄂西地区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与此同时,罗清泉同志指示省委政研室开展专题调研。湖北省委政研室迅速组织力量进行调研,于8月8日形成《关于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调研报告》。罗清泉、李鸿忠同志均作出重要批示。罗清泉同志批示:“报告很有深度,一些意见也很好,近期可听一次汇报。”李鸿忠同志指示:“省委政研室反应灵敏、思考很系统,调研很有深度,考虑很全面,意见富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这个调研报告可作为前期工作的一个蓝本。”此后,湖北省委决定由李鸿忠省长负责,主持文件起草工作。湖北省委政研室会同有关省直单位于8月底拿出文件征求意见稿,经广泛征求意见后,湖北省委常委会于10月6日讨论通过。11月4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召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决策开始正式实施。
3、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就提出并实施长江中游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大力推进沿江地区开放开发,促进了沿江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据统计,1995年—2007年的12年间,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了2.7倍、3.9倍、3.3倍和4.7倍,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最具发展活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2008年7月,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后,罗清泉、李鸿忠等省委领导多次深入长江沿线地区调查研究。11月下旬,罗清泉同志指示湖北省委办公厅、政研室就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开展专题调研。湖北省委办公厅、政研室迅速组织调研,2009年2月提交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调研报告》。罗清泉同志对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此调研报告很有深度,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制定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指导意见、进而编制发展规划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感谢省委政研室和参与调研的同志们。”李鸿忠同志也对报告作出重要指示:“完全赞同罗书记的批示意见。建议以此报告为基础,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策工作。”目前,湖北省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文件的起草工作,有望近期正式出台。
二、“两圈一带”战略的基本内涵
随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的深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启动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论证与决策,湖北科学发展的大战略逐步成形,即建设“两圈一带”的战略。这一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继承湖北省各个时期发展战略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湖北省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逐步探索形成的,内涵十分深刻,并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一)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内涵
1、武汉城市圈的内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自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1+8”城市协调发展的各项工作一直在扎实推进之中,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其带动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重点是实现“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2、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内涵。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武汉城市圈建设新的内涵,即“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成为继东部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西部的成渝试验区之后,引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又一“新区”,赋予了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具有广泛的实验空间,给湖北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使湖北走到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进入科学发展的先行试验区行列。
3、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着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力争到2020年把武汉城市圈建成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具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工作重点是“五个着力”:
一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内生型改革,综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围绕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提出了改革创新九大体制机制的任务。这九大创新任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主要内涵的改革任务,包括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等六个方面的体制机制;第二个层次是支撑性和配套性措施,包括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三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可以说,总体方案提出了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和重点,提出了“干什么”的问题,但是“怎么干”没有现成模式和现成经验可循,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找准改革的突破口。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力争用5到12年的时间,在武汉城市圈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深化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是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1)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针对开放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际,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努力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质量。(2)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巩固提升汽车、钢铁、石化、烟草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金融、物流、旅游、信息、技术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农村市场做文章,促进二、三产业和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载体,抓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改革也要与项目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武汉城市圈按照“开工建设一批、前期推进一批、策划储备一批”的思路,谋划了一批重大项目,有的项目建设已经启动。比如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几百亿,涉及武汉、鄂州、黄冈三市,规划利用分散的港口资源,实现共建共享。这个项目不仅是建设项目,也是改革项目,不仅有利于三市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的发展。还有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都已经启动。还要谋划新的重大项目,探索项目建设的新机制,善于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推进项目建设。
四是着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武汉城市圈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环境压力重。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快探索一条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减排主要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的市场机制。对新上项目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落户试验区。积极探索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新途径,推进生态补偿和环境资源税制改革,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促进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五是着力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武汉城市圈最大的现实是发展不平衡,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在城市圈内不同程度地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圈内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和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形成以武汉为龙头、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武汉的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决定着试验区建设的进程。武汉市要以国际大都市为标杆,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金融中心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成为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为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多作贡献。城市圈内各市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协作,探索建立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科技对接、交通对接和其他方面的对接合作,使九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合作更加紧密。
(二)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内涵
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内涵。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指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这一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其基本内涵是以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发达的旅游业为引擎,推动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互利共赢,促进鄂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努力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圈”,实际是把鄂西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的循环系统来统筹谋划。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圈,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圈,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在内的科学发展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鄂西的有机展开。这种发展模式在全国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2、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指导思想。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是简单地强调抓旅游,更深的意图是,以旅游圈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鄂西圈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探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确立鄂西圈作为中华民族可以永续利用的洁净水资源与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东亚北纬30度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典型示范区的战略新定位,推进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因为旅游业是一种关联性极强的复合产业,不但能推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带动餐饮、娱乐、商贸、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农业、林业、工业等产业的附加值;还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扩大就业、传播先进文化等社会功能。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旅游行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二战”以后,旅游业迅速崛起,已超越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而且呈继续发展态势。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后,大众的旅游消费能力将迅速增强,出游成为重要选择;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将达到2亿人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面对这块巨大的“蛋糕”,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旅游业发展的机遇。鄂西地区最大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品位很高,但多数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就像散落的“珍珠”,没有串成“项链”,无法成为商品。“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独特的资源优势,使旅游业成为鄂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目标与核心战略。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圈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占全省的38%以上,圈域GDP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提升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以上。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壮大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鄂西圈GDP比重的5%。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旅游经济增长,实现年游客接待量1.2亿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6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相当于鄂西圈GDP的8%,使之成为鄂西圈重要的支柱产业。远期目标是: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国家典范”。到2010年,力争将鄂西圈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民族文化艺术观赏、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集炎帝神农文化、楚巴文化、三国文化、土苗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圈,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发展圈,使鄂西地区经济更加发达、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中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居中西部同等城市前列。
核心战略:一是“和谐共生”战略。坚持共生、共建、共享、共赢,整合圈域生态文化旅游优势资源,通过资源共用、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统筹圈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圈内共生、圈际互融、圈外互动,形成圈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二是“交通先行”战略。优先建设圈域快速高效的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圈域旅游目的地的连接通道,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骨架体系,奠定鄂西圈的发展基础。三是“绿色主导”战略。以“绿色”为圈域产业集聚焦点,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兴的生态型特色农业、生态环保节能型工业和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延伸“绿色”产品链,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使鄂西圈依托“绿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品牌引领”战略。充分发挥鄂西圈比较优势,创建世界级、国家级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优先打造“一江两山”等世界级、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实现鄂西圈由资源品牌向产品品牌、个体品牌向品牌集约的转化。
4、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推进路径。一是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以“一江两山”为龙头,以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区、大洪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等六大核心旅游区为支撑,把鄂西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建成武神生态旅游公路、十房高速公路和恩施大峡谷至利川腾龙洞旅游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缩短旅游在途行程时间。贯通鄂西至湖南、重庆、陕西等周边省市的旅游公路,建设神农架等支线机场和重点旅游码头,形成对外辐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特别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激活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同时在生态补偿、土地利用、财税支持、发展激励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旅游圈的发展。四是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加强统筹规划和加大引导性、基础性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旅游业为引擎的产业联动发展和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等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内在发展动力。五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把旅游圈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与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和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功能,促进农(林)业、工业、交通、信息、文化、商贸服务等各类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三)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内涵
1、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内涵。湖北长江经济带,西起巴东,东至黄梅,全长1062公里,占长江干流总长的1/3,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荆州、宜昌、鄂州、黄冈、咸宁为支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包括沿江七市及所辖25个县(市、区)。2008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创造生产总值7647.2亿元,占全省6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1.03亿元,占全省60.7%,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省2/3。总体上看,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轴。
2、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新一轮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构建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为目标,坚持科学开发、协调开发、和谐开发,努力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与上下游经济区和国内外市场相联结、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相融合、外向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相促进、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引领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崛起的新型流域经济带,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战略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协调、社会和谐,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化示范带,成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成为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聚集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基本原则:一是整体规划、分段开发。统筹考虑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实行整体规划,分段开发,优先开发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协调推进其他区段开放开发。二是基础先行、重点突破。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以长江航运设施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和沿江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三是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加强战略谋划、组织发动和统筹协调。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开发体制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方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型开放开发机制。四是区域联动、开放合作。推动沿江地区、沿江与腹地联动开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现优势聚集,互利共赢。五是集约开发、保护环境。引导要素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岸线资源、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探索符合湖北省情、具有湖北特色的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六是产业主导、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3、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工作要求。湖北省委强调,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即要有新的目标、新的要求和新的措施。一是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色,在发展模式、发展措施上有新的要求;二是要建立改革创新的工作机制,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充分激发沿江地区的发展活力,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变成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三是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统筹兼顾,使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各项建设协调推进。特别是长江岸线资源十分宝贵,要做好规划,增强战略性和前瞻性,适当留有余地。
4、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推进路径。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按照高标准、管长远的要求,科学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新 一轮开放开发总体规划,以及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配套建立项目库。二是实行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沿江开发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对外联合与协作,扩大外贸出口,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三是创新体制机制。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探索资源整合机制、产业联动机制、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流域经济开放开发模式,增强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活力。四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以武汉新港为重点的长江航运设施建设,打造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依托水运优势,推进陆上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以武汉为中心、水陆铁空管联运配套、快速便捷高效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五是推进产业聚集发展。按照集群化、差异化、规模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六是加快沿江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沿江地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重点城市群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积极建设以宜昌、荆州为支撑的江汉城市群,充分发挥两个城市群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服务功能、辐射功能、带动功能;优化沿江城镇布局,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加强沿江城市经济合作,形成联合更加紧密、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的沿江城市带;以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为突破口,统筹沿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七是实施绿色环保开发。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加强流域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各类污染处理能力。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加强沿江产业发展空间管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青山—阳逻—鄂州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先行区,鼓励发展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沿江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强岸线利用管理与保护。重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探索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邻域污染双向补偿制度。八是强化流域整体联动。武汉是湖北的重要优势,也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和极核。武汉兴则湖北兴,武汉强则湖北强。必须优先支持武汉市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武汉地位,把武汉建成长江中游以及我国内陆最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航运中心,充分发挥武汉对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龙头带动作用。实行区段错位发展,根据长江干流在湖北各区段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将沿江地带划分为鄂东段、荆江段、鄂西段沿江经济走廊,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探索区域联合开发的有效途径,选择黄石市与对岸的浠水县开展跨江联合开发试点;鼓励腹地企业向沿江核心区聚集发展,发展“飞地经济”,引导不同行政区政府在财税收入上建立利益分成机制。九是完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和导向作用。在现行体制下,政策扶持仍然是调动社会资源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省里将出台有关政策,从财税、金融、产业发展、节能环保、土地利用、科教、人才等方面,支持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四)“两圈一带”的内在关系
把握“两圈一带”战略内涵,还必须弄清“一带”与“两圈”的内在关系。“一带”与“两圈”不是一个相互割裂的“拼盘菜”,而是一个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战略体系。其内在关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一带挑起两圈”。武汉城市圈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区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对武汉城市圈的呼应和拓展,而长江经济带是贯穿全省东西的纽带、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轴,具有肩挑鄂西和鄂东的“扁担功能”,是带动“两圈”、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长江经济带将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机串联为一个整体,湖北将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双轮驱动”新格局。这种格局将是湖北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的局面。
第二句话是“三者各有侧重”。这一战略覆盖全省地域,又根据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特点,各有侧重,以利于发挥各地优势,整合经济资源,形成集成发展优势,优化空间开发结构。鄂东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交通区位、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在这里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侧重点在于发挥经济资源的综合优势,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鄂西地区最突出的优势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在这里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圈,侧重点在于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大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探索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湖北长江经济带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轴,生产要素比较集中,特别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加快这一流域的新一轮开放开发,侧重点在于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建设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句话是“统一于科学发展”。“一带”和“两圈”从各自不同实际出发,找到了开发特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发展理念上都体现了“两型”思想,在发展路径上都坚持改革开放、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在发展目标上都是围绕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使湖北走在我国中西部前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三者作为一个战略体系,具有激活、集成、品牌“三大效应”,将产生“1+2>3”的系统力量,增强湖北发展动力,提升湖北整体实力。三者统一于湖北科学发展、振兴崛起的伟大进程中,将形成特色道路与共同目标的有机统一、统筹发展与重点发展的有机统一、“好”与“快”的有机统一。
第二篇:解放思想与推动科学发展
解放思想与推动科学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推动新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当前,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正在蓬勃展开,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领改革的新突破、发展的新跨越成为全国上下的强烈共识。我们必须把思想解放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推进科学发展上,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新的形势呼唤新一轮思想解放
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实践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需要靠思想解放激发动力、冲破藩篱、开辟道路,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会极大地推动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变革、推动社会前进。以新一轮思想解放推进科学发展是客观实际的要求。
实现十七大确立的新目标新要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成果,也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事业全新的目标,书本无现成答案,域外无可照搬模式,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闯出新的天地,开创新的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引领新的发展。30年的发展史,贯穿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红线。30年前,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推动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5年前,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冲破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如今,我们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同样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对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需要适应新变化确立新理念。经济全球化、现代科技发展、信息化社会到来使世界变小了,也使一国发展的天地变大了,并与国际形势的波动有直接关联。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带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科学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干部队伍面临能力素质和代际更替的新挑战,需要在思想能力作风方面适应新要求。党的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有战略思维和世界视野,有坚定信念和为民理念,有统筹协调、求真务实能力和发展本领,能够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当前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已经结束,新一茬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肩负着推进科学发展的重任。我们必须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力量。
二、解放思想要着眼于解决与科学发展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正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千方百计排除一切干扰一切障碍,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保持了30年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跨入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和发展中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困扰着我们,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制约着科学发展。这些问题既表现在认识上,也凸现在实践中。
在发展理念上,有的干部“以人为本”的意识不强,往往是“见物不见人”,为发展而发展,把一串串数字当做发展目的,而忽视了改善人民生活这一根本目的。有的地方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尽量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而是只注重老百姓生存性需求,忽视发展性需求和幸福感的提升。有的干部虽然强调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发展与富民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有的地方更多地强调“快”而忽视“好”,强调发展的总量而忽视发展的质量,强调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强调发展成果显著,而忽视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在发展模式上,有的地区和部门往往沿袭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没有从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有的后发地区,看不到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所处发展阶段,往往走与先发地区同业竞争、同构发展的“熟路”,走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而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老路”,走粗放发展、低质增长的“套路”,走经济发展较快、老百姓得实惠较少的“狭路”。受这种发展模式影响,有的地方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向环境、资源索取较多,在赢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环境压力加剧。有的地方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发生矛盾的时候,常常是项目建设优先,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置在后。产业发展要么一味倡导“加工制造”而忽视“创造”,要么片面强调“创造”而忽视自身产业基础的改造升级;城市建设一味强调规模要大、风格要洋,忽视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招商引资一味注重项目的数量、引资的总量,忽视项目、引资的质量。
在发展的价值追求上,有的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往往重GDP轻环境、重经济轻社会、重现阶段发展轻可持续发展。导致这些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地方在发展的绩效评价上,过分注重数字评价,忽视群众评价和社会评价;对发展速度是不是量质并举、新上项目是不是科学有效,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手段;有的注重一时一地一个方面的发展,不是历史地全面地看,这都导致一些干部急功近利,不愿意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发展成果分配上,有的同志不能正确认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不能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没有做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的地方的领导干部,讲效率只注重在一次分配环节上调动积极性,忽视社会财富在二次分配环节上的公平,忽视社会困难群体日益增长的保障、救助需求和应有权利;讲公平容易简单化地理解为扩大政府救济,忽视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公平和竞争公平。受此影响,在行政管理、财税体制、项目审批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制约活力、制约创新、制约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此外,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如小胜即满、小富即安,怕冒风险、怕担责任,锐气钝化、勇气弱化等。有的领导干部讲改革成果多,正视问题少;安于现状多,突破、创新少;保护部门利益多,考虑大局少;讲改革风险多,讲开拓奋进少;算改革成果多,兴改革举措少。有的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严重。
以上问题关乎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落实、关乎改革开放能否深入推进、关乎老百姓能否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亟待通过思想的大解放,除弊兴利,革故鼎新,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解放思想要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上
一是要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学,深刻领会它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要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本地本部门具体问题,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工作能力。
二是要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上下功夫。解放思想,首先要立足于世情、党情、国情的新变化,认清目标、明确任务、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上。在发展理念上,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发展思路上,突出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产业的选择,更加注重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更加注重彰显特色、提升综合竞争力,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优化、老百姓生活改善的多赢;在发展路径上,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建设格局,优化体制机制,优化利益分配,优化社会管理,优化人文环境;在发展目标上,推进改善民生从扶贫济困向注重保障民生权利转变,从抓好局部救济向普惠于民转变,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性需求向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性需求转变,从重视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向注重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舒适感安全感转变,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建共享转变。
三是要在联系群众、求智于民上下功夫。人民群众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在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的条件下,领导干部要增强群众观念,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倾听群众的愿望呼声,增进同群众的思想感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要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坚持和完善各项办事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要在回顾总结成绩中总结发展经验,在国内发展大格局中审视当地发展,实现科学决策、共谋发展大计,以推动科学发展。四是要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和领导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要着力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科学发展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执行落实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要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大兴刻苦学习的作风、求真务实的作风、联系群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树立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良好形象。要进一步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重点、考察导向、评价标准真正转到科学发展上来,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群众公认、能够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季建业,中共江苏省扬州市委书记)
第三篇: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推动(定稿)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推动 多种经营不断上水平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多经局领导班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基础上,全体班子成员分别进场(厂)入户,进行分析调查研究,营造科学发展环境,为全局多种经营产业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一、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1、生产规模、经营管理、经济效益情况
近几年来,绥棱局审时度势,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多种经营产业发展思路,2000——2002年期间,确定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 山上山下协调发展’’的战略,在加强基地建设和发展加工产业的同时,2003年初,把发展庭院经济,壮大私营经济,实现产业化经营列为重点工作,2005年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几年来的发展,使绥棱局多种经营产业逐渐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现已初具产业规模,多种经营产值达22235万元,比2000年增加11965万元,利润达3550万元。较2000年增加2825万元。在种植业上,绥棱局现有耕地15.5万亩,已全部施行承包经营,粮豆总产达15万吨,全年投入农业生产资金2400万元,职工收入800万;在食用菌产业上,全局生产食用菌200万袋,生产投入资金200万元,职工收入100万元;在畜牧生产上,不断优化区城布局,突出发展特色养殖。目前,全局生猪饲 养总量达30000头,千头以上猪场7处,百头以上猪场40处,貉饲养总量1000只,獭兔饲养总量达10000只,禽饲养总量17.2万只;在加工业上,绥棱局相继组建白马石食品有限公司,福瑞德超微粉碎中心、马铃薯淀粉加工厂等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经营形式,形成产业链,带动职工群众就业增收;在旅游产业上,一是招商引资300万元,于2001年建成了绥棱林业局白马石山庄,可接待游客近百人,是集餐饮、娱乐、住宿、体闲度假、举行会议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二是投资250万元于2002年7月28日正式建设了绥棱林业局森林旅游,诺敏河浪漫漂流项目,开通了75公里森林旅游水火车,铁路、公路并行直达景区。修建了一次可供200人就餐的漂流水上餐厅、蒙古屋、风情屋及一些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三是经省政府支持,协同绥棱县有部门,修整了张家湾白马石抗联遗址,建设了遗址纪念碑,陈雷同志新笔撰书提词为“白马石遗址纪念碑文”它将成为绥棱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亮点。四是初步打造了绥棱局五一石塘沟、跃进跃秀峰森林生态旅游风景区。以上景区景点年平均接待游客达10000人以上,产值达100万元以上,利润近10万元。
2、已建和拟建产业园区和加工园区情况
一是拟建草柳柳编加工园区,以鑫泽公司为龙头,依靠草柳编厂制作出工艺品,开发利用树皮、树枝、柳条、青苔、松塔、塔头草等丰富的林区资源,拉动职工就业增收。
二是食用菌加工园区,以东股流林场食用菌基地为龙头,开发市场,进行食用菌加工,现通过招商引资,现加工企业与绥棱局已达成 意向协议,预计10月末投产运营。
三是北药加工园区,以福瑞德药厂为龙头,重点开发五味子加工项目,现已与百爱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已正常投产运营。
四是薯业加工园区,以松森淀粉厂为龙头,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
五是食品加工园区,以白马石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年生产系列饮品600万听(瓶)实现利润40万元。
六是石材加工园区建设,以建兴石材厂为龙头,年加工荒材3000m³,产板材8万平方米,实现利润30万元。
二、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1、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招商引资组建龙头企业,采取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经营形式,形成产业链,不断地优化多种经营产业结构,2005年,通过引资吉林松涛盛公司组建松森淀粉,与哈市百爱公司合作,整合福瑞德药厂,大力发展具有林区特色马铃薯产业和以五味子为重点的北药产业,促使我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种植大豆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大豆种植面积逐渐缩减,马铃薯、北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粮、经、饲比例由2000年单一的粮食作物调整到70:28:2。同时,出台扶持政策,发展庭院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壮大特色养殖产业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职工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2、“十一五期”开局年采取重点推进措施
(1)、强化领导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由党政两 个一把手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工作推进小组,负责重点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指导、协调推进全面工作。二是精心谋划制定规划,明确建设思路和目标,在通过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制定绥棱局“十一五”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重点工作推进安排意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将工作思路、任务、目标,完成时限,实施方案,具体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一一明确,确保重点工作有序的实施。三是健全机制落实责任,构建了责任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扶持。
(2)优化环境,形成良好发展氛围。一是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 度,促进党员领导干部、职工思想观念转变;二是制定扶持政策,为重点工作顺利实施营造宽松环境;三是抓科技培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规划实施提供技术支撑.3、多种经营产业化基地建设情况
多种经营产业基地:
1、粮豆生产基地有5处,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种植基地4000亩,在生产上按有机食品标准进行运作,待时机该基地以张家湾农场、五四农场、五道河农场、公安局四平山农场为骨干, 待时机成熟后再申报认证。
2、是食用菌生产基地2000万袋,该基地以东股流林场、北流为主,由晶森公司进行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实现食用菌二次加工和二次增值。
3、北药产业基地,以福瑞德药厂为龙头,开发五味子产品,通过龙头加工带动北药种植基地建设,目前,绥棱局北药种植面积达4460亩,其中五味子面积达2925亩,平贝732亩,其它药材803亩。
4、马铃薯产业基地,以松森淀粉厂为
龙头,年加工鲜薯3万吨,通过淀粉加工,带动马铃薯基地建设,拉动职工增收,现已规划马铃薯种植基地1500亩,今年实际播种面积达8700亩。
5、特色养殖基地:全局生猪饲养总量达30000头,特种山猪饲养总量已达2000头,毛皮动物獭兔、貉饲养总量达12000只,千头以上养猪场7处,其中特种山猪养殖1处,百头以上养猪场40处,千只以上獭兔养殖场5处。
三、招商引资开发情况
1、引资黑龙江省邮政管理服务总公司300万元,于2001年在张家湾农场组建绥棱林业局白马石山庄。
2、引资吉林省松原市松涛盛生化制品有限公司1011万元,于2005年在张家湾农场组建绥棱林业局松森淀粉加工厂,已于2007年投产使用。
3、引资大庆胜利石材工艺行500万元,于2006年在林业局建兴所组建绥棱胜利石材开发有限公司。
四、制约多种经营产业发展问题
1、林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低产田面积较大,单产低,职工和种地户收入少。
国家应对森工系统内的农田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和改造力度,在农业开发项目上,国家应给予倾斜政策。
2、森工企业没有享受到国家对农业的粮食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种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应比照农村,给予森工企业补贴待遇。
3、由于森工企业缺乏资金,在农来技术推广上,动植物防疫检疫上体系还不完善,希望国家给予资金上的扶持。
4、多种经营项目及龙头加工产业开发资金匮乏,贷款难。而地方政府及金融部门只负责地方企业,对森工企业的贷款未列入计划范畴之内。望国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1、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规模打算
①开发五一石塘沟石林景点,跃进跃秀峰景点,建设起止年限为2006——2009年,计划投资2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35万元,向上争取资金130万元,其它渠道融资35万元。
②开发西北河——张家湾激情漂流项目。建设起止年限为2008——2009年,计划投资1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15万元,向上争取资金70万元,其它渠道融资15万元。
③白马石山庄续建。建设起止年限为:2008——2010年,计划投资100万元,其中,自筹30万元,向上争取资金70万元。
④开发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申报建设开发资金2500万元,建设面积为5公顷,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资。
上述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白马石旅游景区为中心向外幅射,集吃、佳、行、游、购、娱乐一体,功能完备,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休闲度假风景区。
2、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及打算
按照市场引导和森工总局创造良好环境的前提下,2007年绿色产品标认证力争续办饮料2个。到2010年,有效使用绿色标识产品 达到6个,其中有:绿色双高优质大豆1个(面积40000亩)、北药1个、饮料2个、食用菌1个、生猪1个。每以30%速度递增。
3、北药开发产业发展规划
①2007年,我局北药种植以五味子、平贝等为主,计划种植面积达4000亩;到2008年面积达4500亩;2009年面积达5000亩;到2010年,北药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到2008——2010年林冠下北药保护区五味子达到30000亩;刺五加达到70000亩;串地龙达到10000亩。
②到2010年发展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药厂1个。
③建设规范化五味子园区1个(面积30000亩);刺五加基地园区1个(面积70000亩),串地龙园区1个(面积10000亩)。
4、畜牧业养殖业发展规划
林蛙养殖面积稳定在14500公顷,计划年成品蛙由2007年的65万只增至2010年80万只;养牛由2007年的6500头增至2010年的10000头;养羊由2007年6500只增至2010年10000只;养鹿由2007年400只增至2010年1000只;养禽由2007年21万只增至2010年22万只。
在畜牧养殖业上,今后要坚持养殖和防疫并重的原则,向扩大养殖群体规模上发展,向特色珍稀动物养殖要效益。在2007年重点抓好扩大特种山野猪养殖和狐、貉、獭兔等毛皮动物养殖规模,强化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标准化小区养殖,推进标准化养殖规模。在扩繁期间,多经局要掌握好发展动态,积极为养殖户提供各 类信息,通告区域疫情,抓好防控工作;沟通好各种销售渠道,帮助推销畜牧业产品,确保“十一五”期间畜牧养殖业健康稳步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通过调研,在科学发展上有了新飞跃,牢固树立了科学发展理念,弘扬了求真务实,增强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效推进了多种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多种经营局党总支
二00九年五月
第四篇:不断提升境界 推动科学发展
不断提升境界 推动科学发展
焉荣竹
今年是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关键是要牢牢抓住解放思想、提升境界这个总开关,把提高境界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机统一起来,以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作风,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是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
提升境界是推动思想解放的前提条件。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促进思想解放,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跨越发展,已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崇高的境界是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的基本前提;进一步解放思想,是推动境界提升的强大动力。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有什么样的目标追求;境界有多高,层次和水平就有多高。不怕工作不努力,就怕境界有问题;不怕发展有差距,就怕思想不进取。解放思想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什么时候思想有了大的解放,什么时候就迎来大的发展;哪个地方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哪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就有大的发展。因此,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就必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破除陈规陋习,树立一流标准,善于用战略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超前的定位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追求科学协调率先发展。
提升境界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促进了干部境界、工作标准和思想认识的不断提升,提升境界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明确指出这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加深开放程度,加快发展速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探索、寻找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必须坚持更高的标准、塑造更高的境界,从而能够进一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提升境界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但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成果,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境界,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境界、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上来,统一到超越发展迫切要求上来,统一到居安思危、迎难而进、开拓创新上来,统一到执政为民、改善民生上来,统一到十七大确定的总体部署上来。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央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加快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新转变、新突破,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到认识新形势、领会新政策、把握新机遇,继续保持和不断扩大科学发展、超越发展的良好势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切实在好上下工夫、见成效、上水平,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提升境界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能否认识到存在的矛盾、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不仅反映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能力素质,更是反映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境界和工作境界。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和谐建设的一股力量、一种风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尺,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放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上。持续加大财政对民生问题的投入,克服财政公共性不足、民生方面投入偏少的格局,不断增加对改善民生的投入,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重点抓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四大基本民生问题,优先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把困难群众救助作为日常性工作认真抓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使他们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提升境界是推动作风转变的力量源泉。作风是干部境界高低的外在表现,提升境界是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基本动力。应坚持调查研究体察民生民情,以真心换真情。作风问题实质是一个民心问题,党员干部只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持把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履行职责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扑下身子调查研究,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把基层和群众的真实意愿摸准、摸透、摸细,针对问题做工作,可以自觉防止和整改伤害群众利益和感情、脱离群众的各种问题,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支持。坚持真抓实干做到立说立行,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绝不能发发文件、开会议议后一切照旧。建立健全目标考核管理体系,简化考核程序,改进考核办法,强化责任追究,彻底解决“干的不如看的,干的不如喊的”现象,让优秀干部有干劲,一般干部有压力,落后干部有危机,促使各级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到抓落实中,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克服困难、干成大事、换取民心。坚持实践创新务求与时俱进,以创新行为激发群众活力。当前,在有些干部身上存在“工作还没干、首先叫困难,工作还没干、首先出经验,工作还没干、先算合算不合算”等错误观念,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平平庸庸、不敢创新、不会创新,导致执行不力、落实不够,在发展新兴产业上作为不大,在招商引资上缺乏实招,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在运用市场机制上迈不开步。要提倡“严、正、干”,反对“伪、滑、懒”,克服畏难情绪,摈弃私心杂念,彻底打破娇气、小气、俗气、土气、粗糙气,树立不甘落后的志气,培养敢想敢闯的胆气,拥有善于超越的灵气,打造不畏困难的勇气,夯实攻坚克难的底气,以解放思想、创新敢为的精神开创工作新局面。(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济南市委党校校长)
第五篇: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3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黄厅长,尊敬的省厅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多年来省厅对***一直给予悉心关怀和热心帮助,尤其是在2010年省厅又给予了我们全省全民创业示范县的殊荣,还将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位于松嫩平原东部,呼兰河下游,距离哈市67公里,处于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内。全县幅员面积2499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城乡劳动力近20万。***还素有“中国亚麻之乡”和“中国东北民猪之乡”之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亚麻纺编织名城”。
***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十弱县。几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窘困局面,我们依托亚麻产业优势,荷重奋起,大力支持能人办企业,引带百姓兴家业,鼓励干部创事业。大办“乡村工厂”、“家庭车间”,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全民创业实现了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下面,我把所做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做具体汇报。
一、抓产业开发,搭建全民创业平台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放大全民创业成果的重要载体。几年来,我们把推进亚麻、民猪、旅游三个产业升级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前提和依托,实现了 以产业带创业促就业。
在开发亚麻产业上,我们依托“中国亚麻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围绕亚麻产业集群发展,调动全县上上下下创业热情,在***迅速掀起了广大民众争相创业、人人争当老板的热潮,涌现出了大批“乡村工厂”、“家庭车间”。几年来,全县亚麻加工企业增加到359家,织布能力达2300多万米,年生产手编亚麻汽车坐垫630万套(件),约占全国手编汽车坐垫总量的85%,成为全国亚麻纺织业的龙头,产品热销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地区,实现增加值3.8亿元,税金1935万元,亚麻产业GDP贡献率实现了38%。***被授予“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在开发民猪产业上,我们不断放大“中国东北民猪之乡”优势,深加工,壮基地,活营销,拉动东北民猪养殖增量发展。截至目前,以大户养殖带动千家万户普养,养殖大户达到4600户,全县专业户发展到10000多户,全县养殖创业带头人发展到3000多人。目前,南京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已落户***,该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养殖大户1000户,饲料销售网点50个,拉动就业5000人。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东北民猪肉类专卖连锁经营,域内外连锁店发展到32家,创业人数达到120多人。
在开发旅游产业上,我们围绕哈尔滨“北跃”战略,以打造“哈尔滨后花园”为目标定位,积极发展民俗、宗教、农家乐旅游。构建了以拉哈山、呼兰河旅游观光带为核心,以南山旅游区 为龙头,以路边、山边、水边景点为支撑,以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的绿色生态旅游景区,为全民创业开辟了新的战场,到目前,全县辟建农业采摘园10个,兴办农家客栈52个,农家饭庄70个。旅游开发还带动仓储、配送、邮递等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到70多家,旅游业直接经济收入每年达到5000多万元,拉动相关产业增收3000多万元。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助推***经济发展和民众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抓培训提高,增强全民创业能力
促进全民创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业素质的提升。没有培训做保障,全民创业就会失去活力,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我县把加强对创业者的培训作为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提高了全民创业的层次和水平。
我们整合并充分利用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电大和党校等培训资源,采取“部门+麻企+经纪人+麻编工”等培训模式,开展了SYB和SIYB培训。针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采取送技术上门的方式帮扶培训;针对偏远村屯,把课堂开设到农户家,让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技术,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举办创业培训班38期,培训学员1000多人次,其中有620多人实现了成功创业,带动了5.2万人实现就业。特别是残疾人、老人和文化素质较低的人,都能在家足不出户参与赚钱,体现自身价值。使农村“两个剩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通过SYB和SIYB培训,有4家企业成长为集团公司,其中“兰亚” 汽车坐垫品牌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同时,我们还依托中国亚麻市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职教中心建立了集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咨询、创业实训于一体的创业培训基地,为创业者创业搭建了“一条龙”服务的平台。2010年,中国亚麻市场被命名为省级创业基地。
三、抓环境建设,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优越的发展环境是全民创业的温床和土壤。我们把优化创业环境作为扩大全民创业规模的前提,以环境吸纳创业。
在政策环境上,我县先后出台了《***兴办亚麻企业优惠政策》、《***县全民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和《***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暂行办法》。村屯创业能人优先进入“两委”班子等扶持创业政策,让创业者有创业激情和创业保障。对初创企业,我们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手续办理、税费减免等方面开启“绿色通道”,给予最大限度倾斜,尽最大努力为新创办的小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几年来,我们为了扶持亚麻坐垫企业发展,累计减免税费达到1500多万元。
在舆论环境上,我们综合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手段,对全民创业典型、创业能手、创业带头人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提高***特色产业和全民创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引带效应,积极为想创业又敢创业者提供支持,放大示范引带效应。我们每年都召开“全民创业之星”评选表彰大会,拿出4万多元对带动能力强、有说服力的创业典型给予重奖,努力营造尊重创业、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2010年,我们共评选“全民创业之星”11名,“优秀创业带头人”32人,“十佳亚麻编织经纪人”10名,“企业精英管理人才”10人。
在金融环境上,县政府积极协调农行、农信社、邮储银行等金融部门积极为创业者提供贷款支持。2009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吉时小额担保贷款公司,加大了对全民创业的支持力度。几年来,全县共为全民创业发放贷款6000多万元,激活民间资本2亿元。全国劳模郝金凤,省级劳模郭立宾等20多名大经纪人都是通过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帮扶发展壮大起来的。有效破解了创业者的资金瓶颈。
在硬件环境建设上,我们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哈黑公路和绥肇路十字口处,近一年来投入1.12亿元建立一处工业示范基地,为推动全民创业创造了条件。
四、抓项目储备,拓展全民创业空间
项目储备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没有项目储备,就引不来投资。我们科学编制中长期项目发展规划,并加大项目筛选和论证工作力度,依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我县项目储备的方向、重点,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项目库,实行项目库的动态管理。储备了一批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加财源,增强我县经济发展后劲的好项目、大项目,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几年来,我们为创业者储备亚麻编织、纺纱织布、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农业种植、特色养殖、社会公益服务等涉及一、二、三产的项目500多个,被创业者采用300多个,采用率达到65%。***亚麻制品有限公司、精美亚麻制品公司、博艺亚麻发展有限公司、春宇特色养殖厂等一大批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民创业的领头雁。
五、抓组织领导,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
一项事业的成败,组织领导是决定性因素。为了把全民创业引向深入,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组织部长牵头,农委、妇联、亚麻中心、扶贫、就业、职教中心等部门参加的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在县委组织部设臵了全民创业办公室,具体负责全民创业的组织实施。全民创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各乡镇也都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组织。在全县形成了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在保证措施方面,成立了县委办、政府办、实绩办、马上办组成的四个督办小组,定期不定期分片对全民创业工作进行跟踪督办,深入企业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我们还将全民创业作为县委对乡镇和部门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年末统一进行综合考核评定,极大的提高了各级干部推进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7年6月,绥化市全民创业现场会在***召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领导亲自到会指导。2009年4月和今年年初,省委书记吉炳轩和省长王宪魁同志分别来我县检查指导全民创业工作,并对我县全民创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奋斗》、《黑 龙江新闻联播》等众多媒体对我县全民创业进行了报道,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32亿元,同比增长63.3%;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增长2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0元,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增长39.3%;企业总数达到1.6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5万户,从业人员近15万人。亚麻产业实现增加值3.8亿元,创外汇1600多万美元。引带4.4万名农民成为专职麻编工,500多名村屯能人成为麻编经纪人,96个屯成为麻编专业屯,民众得到增收,民生得以改善,我县被评为“全国百家全民创业示范县”。
全民创业改善了乡风、民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基础。时下,全民创业、亚麻编织已被广大民众认可,特别是广大妇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内下岗职工,已经把从事麻编作为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她们主动学习技术、从事麻编,尝到甜头的群众你不让他干都不行。同时,广大民众的市场意识、发展观念、从业技能都得到了提高,民众的素质得到了质的变化。乡风、民风得到淳化,以往家庭闹纠纷、邻里闹矛盾、年节耍输赢等问题明显减少,由一家一户的小和睦促成了一定区域的大和谐。过去,乡村干部到农户家收粮、收钱,遇到的是冷脸、冷板凳,现在是笑脸相迎、热情相送,嘴里念叨着党的政策好。过去,群众穿的不像穿的,吃的不像吃的,现在是搞麻编手里有钱了,吃穿也都讲究了起来。过去,群众没事儿打麻将、串门子、打孩 子,东家长、西家短,现在是榆林镇大李家围子、兰河乡李刘屯等全县20多个麻将专业屯、串门专业屯不见了,都成了麻编专业屯,唠的是正经嗑,唱的是和谐戏,想的是“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
下步工作思路:
1、调查摸底,根据创业者特长进行帮扶
参照全县劳动力档案,对全县劳动力状况进一步分析整理分类,确认“有创业愿望、有创业准备、有创业实体”的三类群体,采集其创业意向、创业需求和经营现状等信息。针对三类群体实施不同的创业帮扶计划。对已经开展创业的人员,还要全面调查创办企业的经营状况,帮扶其做强做大。
编织基地继续实施“车间下移”,年末实现105个行政村和城镇10个社区编制车间全覆盖。壮大东北民猪养殖基地,抓好龙头培育,推进民猪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年末,民猪饲养量达到175万头,民猪核心群达到500头,二级扩繁场点达到600个,新增二级扩繁场点130个,商品仔猪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头。完善拉哈山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优化服务管理水平,提升我县旅游产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年末,吸纳域内外游客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万元。
2、广泛发动,开展普遍性创业活动
实现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200人,动员和组织3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设社会失业人员实现有序转移,一是发动群众发挥自身特长创业。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各展所长,各有所为,不拘产业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活动。
二是鼓励能人大胆创业。让能人、有本事的人发挥作用,给其创造施展才华的氛围与机制。发挥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县乡干部联系能人创业制度,县级领导、科级干部每人帮扶一个能人创企业、搞经营。
三是引导在外人士返乡创业。用亲情、乡情、友情感化他们返乡创业,制定更优惠的政策,让他们回乡创办企业,使资金回流、人才回流、技术回流。充分依靠哈工大华德集团科教产业园,吸引省内外高校的技术和人才,建设产学研基地。
四是支持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开拓创业。制定政策,鼓励支持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带薪留职创办、领办企业。
五是扶持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切实加大对下岗职工、未就业大学生的扶持力度,提供免费服务,落实扶持贷款,鼓励他们创业就业。
3、抓好培训,搭建创业辅导平台
借助王省长包扶***、省里“七位一体”帮扶和省直统战系统“9+1”帮扶机遇,以县里开发“五区一带”、打造“八公里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为依托。结合我县实际,对拟上马项目的用工情况超前搞好用人情况预测,并利用好现有的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特色培训,为新落户企业做好技能人才的准备。针对今年园区基础建设用工特点,我们计划联系建设局对农民工开展土建知识和建筑机械使用的培训;针对三联药业即将入驻***的用工特点,我们计划联系药监局开展GMP培训;针对现在市场上汽车驾驶员需求量大的特点,我们计划联系驾校开展汽车驾驶员等培训;针对壮大麻编产业的需求,我们计划全年培训亚麻工3万人次以上。通过培训以提高创业者素质,增强创业本领。
4、优化政策,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出台《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允许干部下海创办企业,带薪离岗创业;所有行政执法部门都提出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具体措施,并在有关媒体公开承诺,坚决兑现、接受监督;抓住中央财政和各商业银行调整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政策性担保公司、互助式担保联盟等金融担保机构,以保证全民创业得到最好的资本支持。今年预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50万元以上。同时,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入二次创业;做好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的各类人员基数核实工作,建立基本数据库和台账,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
全力打造兰榆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开发区管委会,全面承担起开发区规划、建设、招商和管理任务。年内完成一期12.6平方公里园区规划、用地调整及征地工作,初步完成园区电力增容、道路建设、水源建设和给排水建设等基础工程。力争雨润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土建工程在10月底完工,三联药业医药化工产业园项 目一期土建工程在10月底完工。另外,我们正在修订完善开发区政策、办事程序规则、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对外招商,争取今年落户2--3户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的生产加工型项目。
5、浓厚氛围,激活创业主体
倡导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价值观念,培养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营造尊重创业、扶持创业的社会风尚。
一是宣传部门组织创业明星巡回报告,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电视台、网站开办创业之星专栏,宣传典型,推广经验,推动工作。
二是筛选编制全民创业系列标语,在主干道两侧路灯杆上统一悬挂标语宣传牌,以营造强烈的创业氛围。
三是开展“全民创业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两个“十佳创业之星”,10名全民创业先进个人,年终一起进行隆重表彰奖励。同时还要表彰创业活动开展好的先进集体、先进乡镇、先进部门,以此推动和营造尊重全民创业、扶持全民创业的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