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的建议

时间:2019-05-14 06: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的建议》。

第一篇:对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的建议

对加强农村地区特色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的建议

XX农村地区有着浓郁的XX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鲜明的人文特色,这些都是我区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潜力与自然生态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多得的特色资源。加强农村地区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是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措施。

我区目前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种类大概可以区分为3种:一是以世代传承下来的古建筑古民居为背景发展起来的特色民居,如XX镇XX特色民居;二是依靠当地独特文化资源规划发展形成的新时代农村,如XX镇XX村;三是利用农村周边原生态的自然优势形成的自然生态村,如XX镇XX村。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农村特色文化模式,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规划手段把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我区农村地区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从规划角

度出发,针对农村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从以下5方面开展工作: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符合我区新农村风貌特色的村庄总体规划。XX区共有XX个村(居),尚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居)有XX个。以充分考虑农村当地居民的活动、思维和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特色二者齐抓并举方式作为规划编制原则,结合当地建筑风貌以及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辅以乡村公共环境艺术、水环境与基础设施发展、乡村市政园林等规划设计要素,制订符合新农村风貌特色塑造的村庄总体规划,将我区农村地区潮汕文化特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高宜居水平。结合环境卫生整治要求,做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转运(压缩)站、填埋场(焚烧厂)的布点规划,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村容整治和农村文化特色塑造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以清洁卫生为基础,又有文化特色风貌的新农村,以此提高农村地区宜居水平。

3、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XX特色,做好规划保护和规划布局。一是规划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加强与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学会、协会的沟通交流,分区域、分类别对区域环境和建筑特色的文化

内涵和载体展开调研,对我区农村地区现有建筑,特别是“XX”、“XX”等特色民居集中展开调查研究,对有价值的传统农村建筑以规划手段采取就地保护或异地拆迁,保护和传承特色乡村建筑,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原真性建设;二是做好农村新型社区建筑色调和风貌的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农村当地浓郁的XX文化底蕴。在农村地区建筑风貌的规划布局中既要传承XX传统文化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特色,又要有新的开拓和发展,要体现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绿为美,以本地文化为魂的规划建设思路。以XX镇XX村为例,在规划中除了融入了现代居住区规划理念和环境观念以外,还充分发挥XX村浓厚的文化底蕴,利用XX的独特文化资源和XX农村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规划布局了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花园式农村宜居社区;三是加强原生态村庄的环境保护,塑造红色文化品牌。我区大部分原生态村庄集中在XX山一带的XX镇和XX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和XX山红色文化底蕴,XX温泉、XX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旅游资源丰富,从规划保护角度出发,应在这些生态村庄的规划中积极引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特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

4、加强村庄文化品牌宣传,提升农村地区文化氛围。以我区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活动为契机,将我区部分村庄成功的规划经验和规划布局作为范例,在全区进行推

广。同时加强对已形成规模及特色品牌的古建筑古民居、新农村新社区、自然生态村的研究和宣传,通过开展村村交流、镇村交流等方式,加大区域农村文化特色品牌的凝造力,并从政府层面、新闻媒体层面下大力气进行引导和宣传,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的竞争力,营造农村地区富有传统地方特色和新时代气息的文化氛围。

5、加强农村特色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文化助推力。以加强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推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作为主题,以农村特色文化为核心,从规划引导、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宣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导向的、系统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农村特色文化体系,从而形成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助推力。

第二篇: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情况汇报

大余县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汇报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边境,境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县的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基本情况

(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大余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几年来,县博物馆加大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利用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共征集、收藏各类文物1158件(组)。其中有一、二、三级国家珍贵文物 77件。藏品涵盖了从石器至现代的各类文物,尤其是青花瓷器的收藏在赣南名列前茅,各类石器也享有盛誉。基本情况如下:

1、建立健全各项文物保护工作法规,强化了文物安全。先后通过县政府公布了一批地方法规,如《关于搞好风景名胜、名山游览胜地保护管理的通告》、《大余县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城乡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的通知》、《大余县关于重新公布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控制地带的通知》等。所有的文保单位由县政府下文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梅关和古驿道及嘉佑寺塔所在单位与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了文保协议。全县文保单位都进行了建档工作。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采取各种投入形式,先后对梅关和古驿道、陈毅旧居、灵岩寺、南安古码头和“八一”南昌起义整编旧址、赣粤边特委会议旧址、沈发藻旧居及一批古祠堂进行了维修。并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二阶段田野调查、复查及验收工作。共完成35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复查和调查,占目标任务的100%。博物馆还在人员紧的情况下,配备了两名兼职文物保安人员,严格执行库房出入制度,连续30年实现文物安全运行。

2、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充分发挥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我县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有两处于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关和古驿道、嘉佑寺塔)。各文保单位保护状况基本良好。在11处文保单位中,已开发利用的有:“梅关和古驿道”、“南安古码头”、“刘伯坚烈士墓”、“陈毅同志旧居”和“灵岩古寺”等处;2006年有我馆参加了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大余文物古迹》一书,反映介绍了我县部分现存的文物古迹和景点及部分我县馆藏文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后,将汇编《大余县文物概况》,全面反映我县文物古迹资料和现存情况。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与收藏爱好者合办了一个面积200平方米展厅,目前正在进行布展的前期工作,届时将实行免费开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自秦汉以来大余的梅关,就是中原通向海外的唯一通道,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美称。秦汉以来,为躲避战乱,中原先民举家南迁于此,大余的土著居民相互通婚,将中原文化和当地的土著文化相融,从而形成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余南安客家文化。

2006年以来,我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组织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对大余县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基本情况如下:

1、成立普查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我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由县文化局牵头,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先后成立了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领导小组和大余县非物质文化普查小组。确定了由县文化馆牵头,组成普查工作实施单位,建立了专家小组和普查工作队。制定了《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提高非遗保护意识,夯实普查工作基础。

为提高广大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2006年以来,我们专门编写了“非遗普查和保护知识”在文化遗产日(6月10日)进行宣传。

并发送到各乡镇和有关单位和部门。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图块。并分别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县农民文化艺术节中进行宣传。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我县下一步的普查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普查工作人员素质。

为进一步挖掘大余客家文化的内涵,提高工作效率,扎实稳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2006年至今,大余县文化馆普查小组先后选派6人次参加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针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门类齐全,分布广的特点,我馆将全县11乡镇分片管理(以南安镇为界线,分上山片——南安镇、浮江乡、吉村镇、河洞乡、内良乡;下山片——黄龙镇、青龙镇、左拔镇、池江镇、新城镇、樟斗镇),每年组织6次我馆专业人员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到各片,对乡镇文化站站长、村非遗骨干进行辅导、讲座,并到村间地头下发宣传资料,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知识,为普查工作的展开打好扎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工作机制健全,措施方法得力,2006年以来,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民间舞蹈《南安罗汉舞》、民间美术《核微雕》、民间手工技艺《南安板鸭传统制作工艺》和民间音乐《吉村年歌》4个项目,2008年已列入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名录。其中《南安罗汉舞》、《核微雕》、《南安板鸭传统制作工艺》3个项目,于2009年又列入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继续做好我县的普查工作,根据省文化厅《关于颁发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评估的通知》(赣文社字„2010‟16号)和市文广局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请工作的精神,按照省、市专家小组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同时吸取其它县市普查工作的先进经验,并经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传普查领导小组研究,按照普查工作“必须是立体地、形象地、真实地、全方位地进行记录”的总体要求。2010年普查小组在全县部分乡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现收集线索300多条,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项目达20多个。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为积极配合发展我县的旅游事业发展,经专家小组研究

并请示普查领导小组同意,2011年决定对更有价值的我县民间文学《牡丹亭故事原型——“女魂恋人”的传说》和民间舞蹈《旁排舞》进行全面整理、申报。目前申报文本已经整理好了,申报片正在制作过程。

鉴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许多项目都已濒临失传。传承人都年龄偏

1、在当地群众中物色新人,跟随老艺人学唱学跳,解决传承人问题,激发年轻人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2、将普查所获得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并继续完善。

3、在当地物色年轻人进行培训。

4、每年春节时都在当地进行民歌对唱,民间舞蹈 演出,活跃当地群众文化。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因无博物馆办公、陈列大楼,故无法发挥博物馆陈列展览等基本职能。

原博物馆建在323国道伯坚大道旁,占地两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于旁边有一加油站,不利于文物安全,所以县政府调整安排博物馆暂时在县文化中心办公,现有临时办公室3间,面积110平方米。合办展厅一个,面积200平方米。近期免费开放。因在文化中心为临时办公场所,所以馆藏等级文物暂时存放在市博物馆。

2、无专项文物征集、维修经费,造成文物征集难、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进展缓慢。

我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有众多的古遗址、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有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8处,但由于没有专项的维修保护经费,导致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进展缓慢,举步维艰,难以发挥大余县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社会功能。

3、普查人员培训不够,专业性不强。

文化馆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2010以前只有一人,现在有2人,很多项目的文本撰写和电视申报片的导演、摄像、制作都大,必须要有新的传承人。因此,我们还制订了必要的保护计划:

要请专业人士。目前参加过市级以上组织的普查培训只有2人。

4、普查经费不足,普查工作举步维艰。

2007年到2010年财政拨给的普查经费六万五千元,而每个项目的普查申报开支却要15000-18000(误工补贴、外请人员工资,普查下乡交通、服装道具,学习培训、电视申报片制作等),普查经费的不足,导致普查设备不齐,从而严重地制约了我县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

5、传承人难找,传承保护经费不到位,非遗传承和保护面临困境。

目前已经申报成功的三个省级项目,急需保护经费用于传承人的补贴和培训新人。按照保护计划每个项目每年都必须有一定的保护经费,经费来源是中央财政(国家级),省财政,县财政共同负担。目前省财政已经把《南安罗汉舞》的六万元保护经费拨到县财政。但却没有拨给保护单位及时用于保护计划,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三、建议与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文物事业的投入,兴建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目前已从发改委这条线申报了古驿道博物馆项目,但立项的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争取。初步设想在牡丹亭公园即将建设的南安府街中挂牌合建。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文化资源保护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成效明显。

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专业性强、周期性长、任务繁巨,走专业化的道路是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应组建一支年龄层次合理、专业结构良好、业务素质优秀的专职人员,并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加大资金投入,使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有米可炊,良性循环。

文化资源保护是一项高投入的公益性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县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资金投入,并将政府的扶持资金纳入到预算当中

(文物征集与维修费用,其他县或多或少都有),努力为保护工作创造条件。同时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管理,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和专款专用。在发挥政府资金保证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通过制订各种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工作,为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使保护工作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4、加大宣传力度广度,使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全民参与。

一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县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二是县文化资源保护部门应紧抓“文化遗产日”契机,举办图片展示、专题片、讲座等大型系列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县人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5、建立机制,使“非遗”项目后继有人,造福社会。

对我县特色“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实施传承保护。设立传承人激励机制,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帮助传承人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加大政策的扶植等等。如建立生产、示范教学基地和举办传承人培训班,通过教学示范、组织活动,使这些有特色精品的“非遗”文化项目能够发扬光大,传承后世,造福社会。

第三篇: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促进英语学科特色发展

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促进英语学科特色发展

——博才学校英语教学研究情况汇报

英语教学资源是指可用于英语教学的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所能运用 到的各种资源包括课程、素材环境以及各种信息传播资源。重视教学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强调教学是由教科 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 统。我校在创建和发展英语特色校的过程中深深的意识到教师必须具备 开发与选择教学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于 是我校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积累为学生构建立体 的、全方位的英语学习环境。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教学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

1、开发显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指课堂教学及课程设置。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最大限度的 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我校除了在1—6年级全部开设英语必修课 外家长的请求和学生的需要还开设了英语选修课——剑桥英语提高

班、外教口语班、自然拼音法学习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选修课 上聚集的是一批英语爱好者和英语拔尖者,一部分学生通过认真学习英语口语能力突飞猛进。参加各级各类英语口语比赛获得好成绩。

为了增强全体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我校英语教师 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编制了一套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内容包括日常 会话、英美俚语、谚语、流行语等等满足学生日常交流的需要。学生充 分熟悉这些用语之后,彼此之间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就方便多了,英语之 声也慢慢地传遍了校园。

2001年我校承担了市级课题《小学双语可行性研究实验》,我们引进

了科技英语、美术英语、网络英语课程,是我校对英语课程设置的进一步 充实。用英语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频率。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双语教 学很好地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环境、文化氛围、特色活动,这些虽然不是正式的课堂教学,但同样 具有教学的作用。环境可以影响学习效果,文化氛围可以缴发学习兴趣,特色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觉得这些属于隐性课程资源。

环境给我们创建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一是在校园内设置了英语礼

貌用语、英语谚语牌匾,办公室、教室外配置了中英文对照标牌,语音室、活动室内悬挂了大幅英文标语,食堂、寝室英文标志也随处可见,学生随 时随地都能感觉到英语氛围,形成全校“空中英语教室”这为学生创设英 语的氛围;二是学校宣传橱窗中每月刊登一期“English World”介绍英 语书籍、漫画展示学生优秀作业优秀短文表扬在英语竞赛中获奖的 明星等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树立好学的榜样。三是对全校教职工进行 了英语口语培训内容包括课堂用语及日常生活用语要求教学教师一般 课堂口令用英语日常招呼用英语学生排队做操等日常语言也用英语 在全校形成都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良好氛围

文化氛围学习语言必须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了让学 生身处东方能感受到西方文化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带 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活动我们让孩子们阅读书籍查阅网站了 解西方文化又从书本中走出来开展了如感恩节TV秀、万圣节南瓜灯、复活节画彩展等许多文化色彩鲜明的活动。学生喜爱这些活动同时这些 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英语实现英语的真实情境。

特色活动根据小学生天性好奇好动的心理开展一些英语娱乐性 活动能激发孩子的自主参与意识给孩子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我校有 一些传统的英语特色活动圣诞庆祝晚会、英语艺术节等。在这些活动中 孩子们自编自演各种英语节目英语童谣、英语童话剧表演、假面舞会、英语游戏、英语合唱等孩子们在自娱自乐中大胆地表现自我展示自己 的英语才华。每年一度的英语节更是备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层层选拔参 加英语明星赛全校师生共同选出英语明星。

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特色的创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 我校在2004年就开始着手建立英语专题学习网络2007年我校英语专题 学习网站BC长廊获省电教馆一等奖介绍网站。

“BC 长廊——小学生英语学习模拟环境”专题网站的主要内容

模拟环境学习”在这个版块我们创建了一个适合各年级孩子学习英

语的模拟环境设计与开发了令学生感兴趣寓教于乐的英语学习主题。“异地文化习俗”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俗民情、社交礼仪、道德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异地文化习俗”及时添加到网站上并互 相推荐介绍通过论坛发贴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论与此同时我们还有 意识地将“异地文化习俗”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在了解了文化 风俗后教师还与学生一起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线英 语角” 在线英语角”的最大优势是我们可以通过图文并茂以及视频的形 式将英语活动真实地再现出来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 觉。学生可以在线收看我们的学校英语节目“大嘴英语”。在此一版块 我们侧重向学生介绍和推荐学校开展的英语主题活动如学校一年一度的 “英语之星”大赛我们便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让全校二千多名学生都 深入其中参加投票、评比与论坛使学生在全程激情式参与中感受英 语学习的魅力。“学生DIY”“DIY”意即“DO IT BY YOUSELF”学生 自己做的意思。我们通常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自己进行 个人英文网页制作、网络英语写作学生需要的信息可以从网上搜索不 知道的单词可以通过词霸查询。通过制作这些作品学生收集信息、处理 信息的能力以及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长足发展。

三、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代社会的教育是开放的教学是灵活的要求与社会紧密结合我 们也善于抓住机会巧妙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我校每年组织的英语夏令营活动激发了一大批英语爱好者的主动参

与。2005年的北京英语夏令营让孩子们在饱览北京湖光山色的同时体 验到了英语的重要性。在2006年的“异域文化夏令营”中我校邀请了 二十位来自英国哈佛大学的外教与孩子们共度暑假这些外教年轻、和善、充满活力使孩子进一步领略学好英语带来的巨大快乐。

湖南金鹰卡通频道与我校合作创办了Crazy Baby栏目深受学生观众 的喜爱。我校教师撰写了节目的教材蓝本使我校教师开发的英语教学资 源走向社会让更多人受益。

2006年我校接待了美国50余所中小学校长的访问团他们对我校的

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高度评价我们利用这个契机与对方学校建立了长久 的友好往来。通过网络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搭建桥梁学生之间互相交 流成为了我校又一教学资源。

在我们社区住了一家美国人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感到这是一个很 好的教学资源。我们登门拜访请他们的孩子到我校来读书与学生朝夕 相处请父母到我校为学生上口语课这样的机会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可贵 的。像这样的社会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为教学资源是有很大的价值的。

当然可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远不只我所例举的这些学生的一个

错误教师的一笔好字秋天的落叶春日的阳光都有可能为教学所用 关键是教师要是有心人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诚然最大的 教学资源就是教师本身我校就有这样一些勤于钻研善于开发和利用教 学资源的教师她们将个人专业成长与教学资源开发紧密结合在不同的 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我所任教的是英语学科,教学特色是在英语课堂中注重兴趣的培养,并注重语言的交际运用。

一、全年教学目标

(一)系统编排的课程规划,学练紧密结合(二)互动启发的口语教学,展示多元文化

(三)实战练习中提高水平,注重智力发展

(四)活动中体验英语,融合多种学科

二、阶段目标

Happy Starter培养兴趣

Fun Beginning 简单会话 Interactive Basic日常会话

More than Primary实力巩固 听说唱演

Way to Advanced会话进班 自然交流

Let’s Get Higher语法提高 阅读英语

三、具体措施

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如何为学生创造能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功的机会,经常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那么,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几点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课前准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减负提质”的坚实基础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不仅自己要备好课,还要指导学生备好课。教师备课时要努力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设计安排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根据材料大胆借用不同教学辅助工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帮助学生明确课前准备的目标。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是“减负提质”的基本要求

教学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自由而宽松的课堂氛围,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应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精神要饱满,充满热情,表情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面目要带微笑,语音要纯正、悦耳。同时教师应绝对避免老是板着脸、瞪着眼动辄就训斥的做法,力争让学生通过情感交流获得最大成功。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答对问题时,要说:“Very good.Thank you.Good job.Great.”等给予学生及时表扬肯定;学生说错了,要说“Don’t worry.Don’t be shy.Have a try.”等给学生及时的鼓励加油,这样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并且,请教师一定牢记:表扬和鼓励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的一剂良药。

(三)先声夺人的新课导入是“减负提质”的关键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要想上好英语课,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具体实践中,我常用直观导入法、表演导入,进入情境、“温故知新,以旧带新”等方法导入进入课堂教学。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减负提质”的必然要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保持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除了导入新课用的那些方法外,现代的电化教学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是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多媒体课件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容量大,能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例如:在教学Sally plays the violin really well.时利用动画片,能让学生准确理解play the violin(拉小提琴)的动作,学生记得快,表述也准确,整个课堂活力四射。

不同情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实施情景教学。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五)布置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业是“减负提质”的助推剂

作业不是教学内容的翻版,而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作业的布置要有趣味性,受欢迎的作业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机械性的抄写作业、使学生厌倦的作业尽量少布置或不布置,取而代之的应当重点布置一些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如布置同学一起排练对话、讲英语故事、编英语课本剧、办英语小报、举办脱口秀等,这些作业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实践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也必定非常乐意完成这些作业。

其次,作业有必做和选做等形式。必做的作业一定要少而精,并及时反馈;选做的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提供相关的作业。教师要通过自己精心设计或选编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关键。我们只有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制定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布置适当的、有效的作业,引导学生成为乐学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努力达到既“减负”又“提质”的双重目的。

第四篇: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还很薄弱,发展不平衡;文化队伍建设步伐虽然也得到了加

快发展,但多数乡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设施。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还不够全面,普及率不高。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几乎空白,有待于加快步伐,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不活,艺术人才大量缺乏;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还很有限,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形势不够丰富。

文化市场的培育管理和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现状,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队伍不够专业化、规范化。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后,他们开始追求可以交流、参 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目前大多数农民除了干农活之外,就是“看电视、打牌、上圩、带孩子”,过着那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基层文化活动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要在各县、乡镇建立图书馆和文化站,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收视覆盖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牵涉到投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改变农村文化馆、文化站的落后状况,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逐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资金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文化事业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正确处理好文化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关系,应更加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资金,在全县各乡镇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开展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等,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乡村两级还应努力争取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及外资投入或捐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 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有的是从其它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 作是繁重而复杂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

(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全民文化大氛围的形成

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的功能,对于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具有很强的作用。目前,以娱乐健身为主题的激情广场健身舞活动正在全县各地红火展开,效果很好。今后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予以丰富、范围上予以扩大、内涵上予以提升。要进一步发展祠堂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等载体,开展歌咏、朗诵、读书等活动,举办邻里节、老人节、票友会、社区文化节、乡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引导乡与乡之间、村与村开展友好健康的文艺比赛或文化联谊活动,进一步推广激情广场大家跳活动,引导广场活动往歌唱、戏曲类扩展。挖掘恢复民俗特色和乡村传统艺术,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争创地方文化品牌。发挥中小学艺术类教师和民间艺人、文化名人的作用,指导、培训群众提高文艺鉴赏力和活动参与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建设文体公园和室外体育场所,让文化活动形成集中效应。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因此,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文化事业繁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财力人才经济的有效保障以及全民的共同参与,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篇: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我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为载体,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必须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深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内涵,大力营造全社会发展旅游、服务旅游的浓厚氛围,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一轮红色旅游热潮逐渐高涨,一些地方的红色资源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甚至出现了滥用、误用、歪曲等现象。因此如何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在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是摆在当前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维透视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体说来,它包括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文化、长征文化、延安文化、太行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文化、“两弹一星”文化、九八抗洪文化、“抗雪凝保民生”文化、“ 5.12” 抗震文化,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的遗迹、文物、具体事件、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等。就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来而言,它包括1935年红军长征在遵义活动时留下的会议会址、战斗遗址、烈士陵园、歌谣、故事传说等,还包括遵义的抗战文化及中国共产党领导遵义人民在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形象直观,在推动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民族文化遗产革命时期形成的文艺和民间习俗为核心,内涵丰富,有着更加巨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红色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民族性。每一个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拥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凝结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意志。

2、传承性。红色文化展现了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3、综合性。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反映,红色精神与承载这些精神的物质总和,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同一资源既可以开发旅游,也可以其他方式实现向经济的转化。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分析

1、优势分析。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在红军长征期间产生的红色文化最为突出,遵义是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后取得首次大捷的地区、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是流传红军故事最多的地区,因此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研究价值丰富等特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列为全国四大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此外,如“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二进遵义”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遵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基石,加之遵义独特的人文景观,构筑成独特的垄断性的红色旅游资源。随着红色旅游的推动和发展,遵义的红色历史遗址、纪念馆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也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思路也不谋而合。

2、面临的问题分析。红色旅游的发展并未使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得到相应的落实,由于国家对红色旅游采用财政扶持政策。有些地方出现了以“红色”为幌子,惟利是图的行为,红色旅游中的盲目开发、盲目建设现象造成红色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例如:“众所周知,‘遵义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转折关头,“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中国革命从此翻开新的一页。但如今,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名称,却被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镇一家酒厂申请注册为“遵义会议酒”,当作酒名生产销售。”“遵义会议”注册为白酒商标有损遵义形象,亵渎了历史,也亵渎了红色文化。“遵义会议”是一种公共资源,不应该被个别企业独占。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为主。遵义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没能融入特定的地域文化中,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为景区主题单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消费群体和消费时间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时效性较强。在展示形式上,以传统平面静态形式的展览、陈列为主,开放方式粗糙,表现手段落后,缺乏新奇感受,不适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早已厌倦了“隔着玻璃看,耳旁别人讲”的陈旧模式,尤其对和平时期长大的80、90后的年轻人吸引力不够,他们渴望更多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自主性,所以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应增强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并且有限的资金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放利用,制约了红色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市场的拓展,不完善的景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问题突出,影响景区的投资环境、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近年来虽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了不少挖掘、保护、研究工作,但仍不能全面系统地对红色文化资源予以总结、规范,至今还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另外,遵义红色文化研究的主体以党史党建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主要以馆藏资料为主,未形成专门系统的研究机构,对地方文献的发掘力度不够,这些对于保护和开发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我市“三新一强”战略和全面发展和提升壮大黔北综合经济区的需要,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既可开发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也可延伸作为一项教育活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有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更有着以史鉴今、教育后人的深远意义。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佳结合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形成相关的“重点旅游区”、“精品线路”、“经典景区”,但这些多数都位于经济欠发达、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区位条件较差、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开发利用和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对发展红色旅游,以旅游扶贫新模式为载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因此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期盼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遵义一些重要的红色遗址还有待开发,如著名的枫香苟坝会议会址等。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随意滥用、过度开发,一些红军长征和抗战时期的故事、歌谣、事迹还有待开发、确认和再创作。这些工作对于充实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提升其品位和档次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因此,加强红色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其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尊重与弘扬。

1、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管理工作

要使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做好管理工作。首先,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大对红色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做到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其次,政府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对于有损或破坏红色文化资源的行为,必须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干预,坚决纠正。

2、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关系

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资源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二者关系。首先要充分发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为红色旅游充实内容、提升品位。其次要用红色旅游带动红色文化的开发。受经济发展限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落后,资源欠开发,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不为人知,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优势,带动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在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功夫,使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加大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资料力度,在以党史研究为主线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工作中,对遵义革命历史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全面和细致的调查了解,使一些停留在民间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以向世人展示。近几年,随着遵义红色旅游的兴起,一些围绕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而创作的文艺作品取得了很好效果,拓展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如因红军卫生员在遵义桑木桠活动的故事而改编创作的川剧《红军魂》、以“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这一历史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等。除此以外,依托多彩贵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展销会和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为载体,充分发掘和整合民间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系列产商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而红色景区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使展示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安排定时的有关历史的影视、歌舞专场,适当增加参与性内容,策划当代革命工作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红色旅游景区应充分与网络融合,开设红色网站并开发红色软件,构建红色网络文化。

3、依托地方特色发掘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的挖掘。要组织力量对原始文献的研发,组织对地方文献专门研究,再赋予其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文化资源。利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和舞蹈大赛这一平台把红军在遵义时期的“山歌”、“宣传标语”进行再度创作,使其走上舞台银幕。有许多电影、革命歌曲将遵义老区深深印在人们脑海中,如《长征组歌》中就有两首是歌唱遵义地区的,把《长征组歌》组织编排到各地演出,对于拨动广大人民的遵义情怀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应充分利用。要把革命遗址中蕴涵的红色革命精神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里,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让人们深刻了解、欣赏独特的红色文化。

4、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及内涵,对景区资源进行整合,深度开发,打造红色旅游品牌,通过宣传促销、旅游推介会、节庆活动等,扩大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利用国外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好奇心,开拓海外市场,广泛吸引不同层面的旅游者。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对已经得到科学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保护、确认和保存,对一些文化资源要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保护,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流失。要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编写名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总之,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而没有开发的保护,则是没有根基的保护,政府的大量投资固然必要,要做到红色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就得由政府保护发展为全社会保护,由专家保护发展为全民保护,全方位保护和新形式保护的新局面。

下载对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因此,及时采取得当的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也就......

    关于许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许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提纲现状:许昌是世界许姓发源地、祖根地已得到海内外许氏宗亲以及专家学者认同。每年都有海内外许氏宗亲回许昌寻根问祖。通......

    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商丘市为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张超 指导教师谭放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

    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大全

    星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xx县地处江西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庐山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之间,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52公里,总面积89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5万,相传“有星坠湖”而......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天水市秦州区大门乡关峡小学杨爱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

    现场会交流材料:开发利用资源 形成学校特色[合集五篇]

    现场会交流材料:开发利用资源 形成学校特色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小学,对今天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

    论我国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论我国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论文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挖掘天津城市文化资源,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挖掘天津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赵佳璐内容提要:天津作为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东北亚文化与经济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