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时间:2019-05-13 21:2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一篇: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者。由于他在鸦片战争中的影响和作用,他的生平事迹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清朝就有人著书、编年谱,详细记载他的活动和思想,并汇集林则徐的诗文、信札、奏稿,编辑文集。民国后,关于林则徐的传记、资料也出版了不少。但真正对林则徐进行科学研究和大规模地编辑出版林则徐文集应当说是建国后开始的。建国后,除大量出版与林则徐研究有密切关系的鸦片战争史料外,还出版了《林则徐集》的奏稿、公牍、日记、书简等,为林则徐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史学界一致认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高度的爱国精神贯穿了他整个一生。分歧是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杨国桢认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属于地主阶级范畴。丁名楠等则认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已从本阶级的思想中游离出来,升华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属于人民的范围。至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们则有下列的阐述:

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张斌荣,俞祖华等人认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那就是:“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首先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拮据,国库空虚。其次,鸦片贸易使整个地主阶级更加腐朽不堪。再次大量鸦片的涌入导致吸食者的明显增加,必将危害清王朝的统治,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

戴逸、张代春、徐飞等人主要认为林则徐禁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是:“首先林则徐所在地位具有特殊性。其次,这也是林则徐民本思想发展的结果,在政治实践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民心可用,民心可恃。再次,林则徐还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了我国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坚持的‘抵御外侮’的传统思想。”当然这样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与林则徐的家教良好,父亲对其进行严格的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其从小就树立了爱国的思想分不开。

成弓认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鸦片不可能做到另行禁止。相反鸦片贩子的活动日益猖獗,烟已经到了非禁不可的地步。在清政府内部形成了“弛禁派”和“严禁派”,而林则徐就是少数严禁派中的一员。张代春认为:“林则徐的早期禁烟是在与弛禁派不断斗争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林则徐的话“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几无充饷之银”,对道光帝的触动很大。另一方面林则徐之所以会到广州进行虎门销烟,也正是英国不顾中国的禁烟法令,为了牟取暴利,毒害中国人民的结果。

成弓认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禁烟的态度和实践上。禁烟抗英是当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与前途的头等大事。”在广州,林则徐根据实际情况,认识到鸦片的根源在外,于是他改变了原来“重治吸食”为主的方针,其禁烟活动开始进入与英国鸦片贩子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阶段。张卫明、王黎明等人认为:“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之时,就注意将禁烟与《国际法》结合起来,从《国际法》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于此同时,中国的禁烟运动在国际法的正义旗帜下得以进行,并在实践中有效地将维权与禁毒结合起来,由此也捍卫了国际法的道义和权威。”

林则徐在禁烟的同时,千方百计地了解敌情和外事,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飞等人认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主要途径和贡献是:“第一、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很多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更需要爱国主义,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为官的人更要向林则徐那样为国为民,不求异己私利。另外我们国家应当坚持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我们要勇于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的文明成果,发展好自己,维护好自己的民族利益。同时我们应当增强自己的海军力量,维护自己海洋国土权益,保护自己在国外的能源投资和关键航线不受干扰,进而更好地向海洋进军。

【参考文献】

[1]林言椒,李喜所主编.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信息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2]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3]张斌荣,俞祖华主编.中国圣贤·贤传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张代春.林则徐早期禁烟述论.广东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1999,Vol.13(No.2):48-50 [5]萧致治.林则徐禁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J],2006,(3):20-26 [6]徐飞.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特点.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0,(增刊):50-53 [7]邹方红.试论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特色.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2007,Vol9(No.5):62-65 [8]成弓.林则徐的爱国思想.法制与社会[J],2008,02(上),296 [9]张卫明,王黎明.近代国际法与林则徐禁烟.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5,(4):48-50 [10]纪江红主编.中国名人百传(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1]萧致治.首倡建立中国近代海军.史海一页[J],2002,Vol.15(No.1):30-32 [12]江之宜.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J],2005,(6):73-75 [13]王长流,杨成龙.再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厦门教育学院学报[J],2007,Vol.9(No.1):37-38,48 [14]木拉提·巴海.论林则徐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传承与拓展[J],2005,Vol13(No.3):1-3

[15]刘冠森.林则徐民本思想简论.历史长廊[J],2006,(6):168-169 [16]威罗贝.外国人在华特权和利益[M],上海:三联书店,1958 [17]刘存宽.浅谈外国人对林则徐的认识.北京工业大学学报[J],2001,Vol.1(No.1):71-73,80 [18] 刘存宽.英国侵华先锋对林则徐的推崇.人物春秋 [J],2001,(10):14-16 [19]罗国杰等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二篇: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辛弃疾的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容佛老,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文人思想面貌的共同点。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时无法消磨的痛苦。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

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如追忆南归前,亲率五十骑突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战斗生活的作品《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上片仅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词人年轻有为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下片转写眼前境况,颇多感慨。“平戎策”换得“种树书”,是词人对自己一生失意的沉重概括。

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不仅一生以英雄自许,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他自比老将廉颇;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则矢志试手补天:“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时,他又以英雄许人。在赠答、唱和、送别时,作词激励友人关心恢复,献身抗金事业。如为韩元吉祝寿作词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的这种精神、豪气,深孚众望。

三、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祖国依然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辛弃疾写过许多登山临水,友朋聚散的词,每当他目穷千里或送往迎来之际,总有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悲愤情。这悲愤情他曾明确表白过:“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蝶恋花·送祐之弟》)。所谓“其他恨”者,实即“剩水残山无态度”之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阕,就是面对天水一碧的壮阔秋色所触起的“江南游子”——这个原本是中原壮士的愤懑情怀的吐露。全词倾诉着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一个爱国志士不愿消沉闲散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水龙吟》所表达的情绪还比较舒缓,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际遇的坎坷,辛弃疾在后期词中悲慨之情愈益显得激越而凌厉了。辛弃疾词中虽不乏在冷峻的现状面前表现为萧飒衰退的情绪,但从总貌来看他的基调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即使是看来悲叹声声,内里实际跃动的仍是“白发自怜心似铁”(《定**》)的满腔热血、一颗赤子心。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

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这理应在战场杀敌立功的剑呵)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这一声“可怜”自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深沉的悲哀。但这悲哀不是消沉、不见衰飒。因为这悲哀虽是来于意气飞扬的境界的难以具见,但并没由此而弃去了对“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否则他不必“醉里挑灯看剑”,更无须“可怜白发生”了。虽则悲慨,依然执着,这应是辛弃疾的词所表现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在《稼轩长短句》中一再出现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以及“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的往事的忆念和梦见的原因;这就是他所以在难以排解的矛盾苦闷中仍是希冀、期待着实现理想的时日:“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祝英台近》);这就是他何以常常是“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乎”(《南歌子·山中夜坐)),心头如同汩汩山溪一样激动着,无法入眠的缘故。即使入梦了也“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哨遍》)。他的心一刻也离不开江淮前线、大好中原!

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也是辛词的重要内容。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通过咏古伤今抒发爱国情怀,这是辛弃疾爱国词常用的表现手法。全词紧紧扣住“今”与“古”两个时间的支撑点,由今而古,由古而今,相互穿插,亦史亦论。此时的辛弃疾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激情,但不久即遭弹劾而被免职。

五、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是稼轩词又一重要内容。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上片写景。词人俯视赣江,眺望远山对当年逃难中流民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也对汴京至今仍在敌手深感忧愤。“无数山”还暗含抗金事业阻力重重。下片即景抒情,以滚滚东流的江水比喻故国之思的感情绵绵不断,抗金力量的不可阻挡。

六、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具体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表现在对历史上为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的崇敬上。稼轩词中怀古之作极多,不是怀古的作品也常常借典引出一连串的古人来。后者如单从手法上着眼,诚然似在“掉书袋”。其实,虽然辛弃疾在某些篇章中确有堆垛典故的缺点,但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之作纯系借古人之酒以浇胸中的“磈磊”。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这些有志大一统的人物,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英才。怀念古人是为了呼唤今人,是希冀有这样的英雄来“补天裂”。这里仅想举两首词为例略作阐说。一首是《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辛弃疾在简练的几笔中构出了他追念向往的世界;渴望、钦羡着能有如大禹这样的明主来重整山河,解民于倒悬之苦。爱国与爱民应是一致的。《生查子》的“思量禹”,从宋王朝内部而言,词人祈求能有个“鱼入渊、人居土”的“治”的局面。这样,民心所归、人力汇聚,恢复中原、统一天下之势自是指日可待了。

在辛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词人所崇敬的古人大抵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木兰花慢》)的统一中国的刘邦一类的人物。他赞赏“添爽气,动豪情,奇因六出”协助刘邦成大业的陈平;他佩服和追念叱咤边庭英勇善战的李广;他崇拜扶持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辛弃疾正是借这些古时的明君贤臣来寄寓他的爱国的情怀的。

七、辛词的爱国主义精神又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中。

“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这是悲慨化为愤火,是对当时主战的正义之声不得振起而议和的声浪起伏不息的愤怒。至于传颂于人们口中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一词,它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就已记载有赵眘父子“见此词,颇不悦”的反响。此外,如《江神子·闻蝉蛙戏作》、《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念奴娇》(炙手炎来,掉头冷去,无限长安客)等词均系讽嘲祸国害民的宦海丑类的作品。

八、辛弃疾还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抨击苟安投降。

南宋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侮实行屈辱妥协的典型,盘根错节的主降势力,昏聩无能的官僚始终左右朝政,推行着屈膝投降的政策,只想“尊中酒不空”,“赢得闲中万古名”(宋高宗赵构《渔父词》之

一、之五)这不能不引起爱国者的极大憎恶与愤慨。辛弃疾常把西晋的王夷甫清谈误国作为批判的对象,借古讽今,批判那些尸位素餐的当权者。如《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上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词人感叹南渡以来近六十年了,到底有几人算得上是经邦治国、立志恢复的人才?对南宋朝廷的那些苟安妥协、麻木不仁的官僚、权臣表现出极度的轻蔑。

综上所述,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尽管辛氏的爱国与忠君仍难能离析,一如封建时代别的士大夫那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所宝贵的东西。至于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歌词渐有稼轩风”④的事实,辛词对刘过、刘克庄以至陈人杰、刘辰翁这些南宋中晚期词人的影响,都足以说明他的不朽的功绩。而这影响,或者说构成一个词的流派的核心的东西又正是辛弃疾词的那股“气”,那种矢志不二的爱国之情志。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材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初中语文教材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忠义初中

陈路遥

新课标就提出: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绝对不能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这就要从语文课的特点出发,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语文学科精美的教材是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和政治思想内容完美的统一体,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约百分之八十的篇目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具有深刻鲜明的思想教育内容,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我中华,振兴祖国”的自信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一优势,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立足课本,知人论世,循序善诱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编排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材,其中有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有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有反映世界各族人民不屈不挠、勇抗外辱的,还有反映中华优秀儿女以及反映祖国美好的今天与明天的教材,这一篇篇美的情、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立足课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写作风格。纵观反映爱国主义的作品,其作者必然是一位爱国主义者。

如杜甫、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鲁迅、李大钊、光未然、都德等。通过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利用激情诵读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诱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哪些高尚而神圣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这些作品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特别容易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文章写得有情,如果再加上老师教的动情,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入情,就能培养出学生真挚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让那些神圣的词句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更不能让那些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变成简单的说教,而是应该巧妙地利用语文教学特有的手段,特别是利用声情并茂的诵读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诱发。

教《黄河颂》一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其中四个环节是以诵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朗读磁带、纠正读音,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再让学生自读,在自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赞美黄河英雄气魄的深情;然后是赏读,让学生探寻诗歌的美点;最后是配乐朗读,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表达出自己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心中充满着爱,他们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读出了黄河的磅礴气魄,读出了中国人民的顽强不屈,读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在分析《芦花荡》时,我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将不同的情感在丰富的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讲到“老头子”(老革命者)神出鬼没穿越敌人封锁线时,我竖起大拇指,面带微笑;讲到两个女孩的苦难时,我双眉紧皱,声音低沉;讲到日本鬼子的恶行时,我挥舞拳头,情绪激昂;讲到“老头子”用巧计惩罚了鬼子时,我又忍不住嘴角上扬,喜上眉梢。这些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他们朗读课文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老头子”先是自负,继而自责以及报复鬼子后的快意很好的表达出来,就这样,作者、教师、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上产生了共鸣,在潜移默化的情感诱发中学生形成了情绪记忆,爱国主义情感慢慢的扎根于孩子的心田,慢慢地开花结果。

三、横向比较,拓展迁移,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各国作家都把爱国主义当作伟大而崇高的思想感情加以讴歌和颂扬。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就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收集了许许多多世界各国歌颂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如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八年级上册的《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是各国表现爱国主义的名篇。

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拓展延伸法,将相似作品放在一起联读联讲,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它向我们揭示了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时法国人民所体现出来的强烈民族意识,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在讲《最后一课》时,我将《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这段文字找了出来讲给学生们听,同时让他们从作品作家、写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题思想、线索人物、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尽管国度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但作者在文中所反映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是相通的。随后,我与现实生活相链接,问同学们在生活经历中有过有类似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吗?问他们当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时、当听到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时、当看到我国“神六”成功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通过横向比较和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学生们不但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点,而且受到了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四、巧用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自主、合作中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意识是从认识开始,在形成自主意识后最终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学生只懂得高谈阔论爱祖国,而没有自己的实际行动,那将是教学中最大的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鼓励学生多渠道查找相关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兴趣小组、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作文竞赛等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活动、社区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来见证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最终达到让学生既懂得为什么爱,又懂得怎么去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我把它设计成综合性学习成果交流展示课。课前先进行自主学习辅导,指导学生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开展自主学习。

在这堂课上,虽然我并没有传授任何知识,但学生的所得更多,他们学会了思索,明白了为什么旧中国要受屈辱?懂得了如何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他们有了使命感,感觉到了身上的重担。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包括《黄河颂》、《艰难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最后一课》、《木兰诗》五篇课文,在教完课文后,我进行了《我爱母亲——黄河》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活动分为黄河知多少知识竞赛、黄河生态环境图片展(由学生收集)、黄河诗文欣赏、我爱黄河作文比赛以及保护母亲河在行动五个方面。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陶冶、升华了学生热爱黄河文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更为难得的是,学生们还倡导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的签名活动,在学校张贴了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标语,不少学生还自主参加了一些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五、通过讲述祖国自然风景的美丽,激励学生结“爱国之情”。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描绘祖国如画风景的文章。有描绘山水美的,如《桂林山水歌》;有描绘生态美的,如《春》等;有再现园林美的,如《苏州园林》、《晋祠》等;有表现天象美的,如《看云识天气》、《济南的冬天》、《大自然的语言》等。这些作品的描写,或是人化了自然,或是移化作用,或是注入社会美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的有机的统一,因而能产生诱人的美感。在授课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力求象有经验的导游人一样,带领学生,借助教材,饱览名胜,探幽寻美,打开学生心灵的橱窗,启发学生采撷智慧的花朵,在祖国大自然的美景面前,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热爱祖国的富饶土地,优美的山川,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六、通过学习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业绩和重大贡献,鼓励学生立“报国之志”。

可爱的祖国孕育了一大批民族英雄、革命领袖、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爱国志士,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铸成了中华民族的精魂;他们的光辉业绩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我们后代景仰的楷模,学习的典范。初中语文教材中《木兰诗》、《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歌颂了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英雄人物;《谈骨气》、《梅岭之章》等,歌颂了为维护国家尊严,不计个人安危,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节操的民族精英;《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科学探险的壮举》等,歌颂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在科学技术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谱、爱国篇、正气歌。正是由于英雄人物活跃在开阔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精神气质,从而汇成了我们整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教授这类篇目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之中,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领略到报效祖国的那种震撼山岳,翻江倒海的气势,在钦佩和可歌可泣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创伟业的凌云壮志。

七、通过讲述祖国悠久文明,领先于世界诸多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教育学生做“建国之才”。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描绘祖国宏伟建筑技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赞美杰出桥梁技艺的《中国石拱桥》,有介绍精湛雕刻技艺的《刻舟记》等,这些都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悠久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光辉的过去,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抓住今天,展望明天,获取更多的建国之知,培养过硬的建国之能,以担当起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

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到对他们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强化和深化;从教会孩子们懂得为什么爱,到他们懂得怎样去爱,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利用尽可能多的渠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这样才能为祖国培养出一代代品学兼优的可用之材。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以及为国家、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体现着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高度责任感和理性自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其重要原因就是爱国主义传统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成为我们的精神血脉。正因如此,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应该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四篇:林翼中的懒人运动

千岁宴第二号人瑞

林翼中的懒人运动

(香港稿件)冯炳基

千岁宴的历史悠久

香港近年来,各社区和各团体,都掀起一项敬老热潮,本着“老吾老以以人之老”的精神,实行“不仅要敬老,而且还要爱老”。这一来,表现香港社会充满爱心,也可以说是香港一项值得歌颂的风气。

香港有一个成立了二十五年的老人组织,叫做“香海千岁宴”,算是较具规模的正式组织。始创于乙未年,即公元一九五二年,由陈玉泉、卢湘文所组建,到今年(一九八○年)已是银禧纪念了。该组织每月集会一次,周年纪念则扩大庆祝,逢五周年及十周年,便刊印“香港千岁宴耆年录”。“千岁宴”这种组织,渊源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并非现在才开始,唐代之香山九老会,和宋代的洛阳耆老会,即今之千岁宴也。

根据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份香海千岁宴的一次雅集,名列榜首者为周颂廷先生(九十六岁),名居次席者为林翼中先生(九十三岁)。照推算林先生是前清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出生,从历史追溯,他曾经身历三个朝代(包括:光绪、宣统、民国)。

杜甫诗中的名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年登七十,便算古稀之年。年逾九十,就堪称人瑞了。

懒人运动为长生术

一个人能活到九十多岁,越过九十多个寒暑,这当然不简单,许多人都期望多福多寿,长命百岁,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本文想首先介绍林先生的长生术。

据林翼中老先生说,他自从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起以迄现在,每天早上,起床之前,例必在床上举行一种简单运动,需时约一句钟初时未有固定名称,后来林先生才替这项运动,起了一个名叫做“懒人运动”。

林先生很推崇这项个人运动,他自己认为能够“年事虽高,老而的朽”,这项运动,对他很有帮助。五十二年来,从未有一天中断或停止。

运动项目分为下列六部分,每一部分再分若干项细动作,由四次至三十二次,由个人视时间而定。甲:头部运动:(一)前俯后仰;(二)左右摆动;(三)左右摇动;(四)左右输流作圆状旋转。乙、上肢及胸部运动:(一)双手握拳,正向鼻端,轮流屈伸;(二)右手握左上臂,左手握右上臂,输流向左右拉动;(三)照上式握臂,向上向后推动;(四)双手上屈,手脚贴床,手腕左右旋转;(五)双手握拳,向上伸直,然后左右上下伸缩;(六)双手垂直,向下左右轮流伸缩。

丙、腹部运动:(一)双手按腹部,稍向上镇压;(二)右手按侧卧之右腹,用力镇压(叉腰);(三)左手按侧卧之左腹,用力镇压(叉腰)(四)双手叠掌,按搓腹部,次脐部,又次小腹(膀胱),左右旋转,最后用力向下直搓;(五)双手攀起漆头,左右轮流用力向腹部镇压。

丁、腰部运动:(一):身向左右弯曲;(二)双脚伸直,脚争用力,使臀部左右摆动;(三)双脚伸直.左右轮流上下伸缩;(四)双脚伸直并拢,向上向左向右移动;(五)双脚伸直,上身向前起坐,尽力前屈,双手按搓胫骨腓;(六)全身伸直,举行深长呼吸。

戊、下肢运动:(一)双脚上举,作踏车运动;(二)双脚伸直,左右轮流起落;(三)身体左侧卧,举起右脚,向下向后伸直;(四)身体右侧卧,举起左脚,向下向后伸直;(五)双脚举起,脚踵左右旋

转;(六)双脚举起,左右张开,向前并撒;(七)双脚向上举,左右急速收缩上身作跌坐。

己、离床后,身体蹲下,后起立,如是者,反复重做,次数自行决定。

此项运动,等于每日检查身体各部活动功能的一个好办法,如发觉某部分有不适时,就加以注意,或立即就诊医生。如自觉身体各部分活动如常,那就表示已平安渡过了一天。

除了懒人运动之外,林先生还很注意饮食。中国有一句谚语:“病从口入”很多病都是由于吃东西不小心而引致的。林先生平日吃得很简单,吃得很少,尽量少吃肥腻和动物脂肪多的食品,少吃盐,据说这是遵从医生的指示的。林先生的日常饮食谱如下:

早上吃面包和饮杯阿华田或好立克;中午吃清蒸鱼;晚餐吃鸡丝送饭;每天饮鲜榨橙汁,早晚各一杯;另吃炖萍果两个。

还有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生平不二色”林先生在乡结婚,与发妻相守七十多年,十年前原配去世,林先生并未续娶,生活更显得清静安闲。

此外,林先生无不良嗜好,绝不吸烟,不饮酒,不赌钱,也是促成林先生“寿而康”的因素。林先生说:“富贵功名,虽为人之所欲,及其老也,则又觉得生命之可贵,比之富贵功名尤甚。”当然健康与富贵功名都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

最后,谈到林先生的人生观,他胸怀豁达开朗。他说:

“生命存在,惟有过得快活,方为可贵。若为物欲纛至,终日戚戚,则生命虽得长久,亦似无甚价值”,他又说:“生命之延长,只能顺其自然,尽其在我,不使多欲以伤其生”。这就是林先生的“养生之道”。

陈伯南倚之如诸葛

陈济棠将军,主治广东,历时八年,一般政治评论家都认为,自民国以来,广东能够过着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以陈济棠主治期间为最佳和最安定,常时舆论界都称赞陈济棠为“南天王”。而陈济棠的得力助手,就是林翼中先生。

陈济棠将军,别字伯南,广东防城县人,民国十三年(即公元一九二四年),已升至粤军第一师第二旅长。当时师长为邓仲元将军,邓死后,李济深以副官处接长充师长。由这时起,陈济棠已邀请林翼中先生出山,协锄。

后来陈济棠奉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长,林翼中先生奉总政治部令担任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民国十八年(即公元一九二九年),李济深下野,陈济棠奉命升任为第八路军总司令,执掌全广东省军政大权,这时,林翼中先生便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民国二十年更兼任民政厅长,民政厅系主管督导全省各县市行政工作,各县长市艮之任免,俱由民政厅签办。是省政府各部门中最具实际权力机构。林翼中先生执掌广东省民府厅工作达六三之久,现在居留香港的中国同胞,如果直接或间接都计算在内,起码有一万人以上,是林先生的属员。

民国二十九年(即公元一九四○年)正值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以四川重庆为陪都,成立农林部,陈济棠任部长,林翼中先生奉中央特派为政务次长(相等于第一副部长的职位)。

民国三十二年,林先生回粤担任,“东省参议会议长,连任两届。省参议会之职责,在表达民意,贡献及评议施政之得失,培养民主作风,林先生领导得宜,均能达成任务。

由梦兆而深信不疑

陈济棠将军笃信命运,对星相卜筮均有兴趣,据说陈济棠之所以深信林翼中先生,是由一场梦引致的。

梦境是这样:陈济棠将军,有一晚上发梦,陈本人坐上一辆汽车,汽车死火不能行,众人合力推之,亦不能动。稍后林翼中先生来,登车与陈济棠并肩同坐,汽车便即开动前行。风驰电掣,路路畅通。

陈济棠醒来,由梦幻联想到事业上去。认为与林冀中先生携手合作,定必一帆风顺。即凭此梦兆,力邀林翼中先生相助。当时是民国十三年,即一九二四年,林先生正在广州西村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在陈济棠多次邀请,盛意拳拳之下,乃辞去“省一中”教席,投笔从戎。

以上这段梦话,系由林翼中先生最亲信的家人对笔者说的,询之林先生,林先生亦云,陈伯南确曾对他说,有此趣事。

林翼中先生何以会与陈济棠将军结为知己朋友,林翼中先生系合浦县人,与陈济棠邻县属南路钦廉府大同乡。

据林先生对笔者说:陈济棠和他结交,是由文字结缘的。早年,陈济棠丧父,有人替陈济棠拔好一笃讣闻,后来再请林先生斧正,林氏就原稿删改了几句,陈济棠深感佩服,自此便互相往还,继而结为知己朋友。

德庆覆舟险被溺死

大约是民国十三年,陈济棠辖属第二旅部队,驻防西江肇庆一带,防地与广西接壤,因而与桂系人员时有来往,稍后陈济棠欲介绍广西(挂系)军政大元加入国民党,遂与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主席黄绍雄,乘船从水路下广州,由一艘浅水战舰拖着一艘紫洞艇,拖曳而行,同行人员除陈济棠、黄绍雄外,尚有林翼中、何春帆等人。船行至德庆映,水流湍急,不知何故,紫洞艇突然断缆,脱离了浅水舰,直到埋岸边。船身一半下沉,一半则搁浅,陈济棠将军被抛下水中,后被救起,其余各人均平安无恙,祈是一场虚掠而已。

据说黄绍雄入党后,起了带头作用,随后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相继参加,使国民党增加了不少实力,对后来北伐,及统一中国,均有帮助,原来是陈济棠将军居间牵针引线促成的。上述资料,过去似乎尚未有人说过。是具有历史性的珍闻。

赴苏考察红军政治

民国十六年(即一九二七年)林翼中先生与陈济棠将军奉派前赴苏联考察红军及政治。回国后林先生撰写一本《苏俄现状一瞥》就考察所见,详论其得失。可惜此书已绝版,无法拜读原著。

曾执教鞭十年之久

林先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即国立中山大学的前身)深造,于民国四年(即一九一五年)毕业。卒业后即从事于教育工作,先后在广东省立广州中学,和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十年。

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省一中”)在广州西村(在广州的西郊)广雅书院原址设立,民国二十年以后,易名为“广东省广雅中学”。

广雅书院系于满清末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时所建立。选取两广(指广东和广西两省)俊秀青年,加以培育,是以人才辈出。对广东教育所具之影响力,为效至大。

林翼中先生于民国十年至十三年期间(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四年)在“省一中”任教兼级主任。及后林氏因遭逢时会,转而从政省一中同事,区芳浦先生,黄磷书先生等相继随之。后且分任财政厅长,教育厅长职务,(林氏则出任民政厅厅长。)而省一中同学,进身于仕途者亦多。由是省一中之名颇为人所称道,在当时几乎成为政坛上一个派系的名称。省一中这一群人,都是由林翼中先生扶掖牵引而起的。

品德纯正学养甚深

生给我的印象是:襟怀恢廓,践履笃实,从容乐易,气节浩如。他个性平实,学养甚深。所著《海峤晚获集》收集文稿凡九十篇,均出自林先生手笔,他的文章,皆言之有物,绝非徒讬空言以自炫者可比,敦本务实,无过份之言,理遂思详,醉后正大。

林先生自民国三十八年违难来港后,旋即出任珠海书院监督,至年八十,始谢事恬退,对后学扶掖,不遗余力,想香港人士,对林先生当有认识也。

近年以来,林先生家居静养含饴弄孙,优游自适,安享天年,亦一乐也。

笔者在“省一中”受业六年,且与林翼中先生之公子林桂山兄为同班同宿舍学友。论交五十余年,殊觉友谊可贵也。

(本文作者系香港人士)

第五篇:浅论爱国主义在国防教育中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论爱国主义在国防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郑江华 刘翠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2期

[摘要]爱国主义是国民对所在国家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与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不断丰富其内在的涵义,这也不断丰富了国防教育的思想内涵。本文通过对高校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阐述,提出要正确认识爱国主义在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球化条件下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 国防教育 家国天下 认同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99-02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爱国主义是国民对所在国家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爱国主义是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通过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很好地增加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在国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家国天下”传统的爱国主义构成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的爱国主义,是人类在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祖国依存关系的反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通过对家的自然情感的引入来引导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近代随着我国从一个封建的帝国转变为一个民族国家,民族认同成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内涵。学校教育也随即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实施场所。

自宋以来,国家的士阶层就很注意塑造国民的爱国主义和一种民族认同感,这虽与当时的王权受到一种外族的威胁有很大的关系,但却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之上,即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伦理观念的重要载体,是日常生活伦理过渡到国家认同的重要中介。例如“忠孝”,所谓“孝”是晚辈对长辈尊敬和照顾,它是维护一个“家”的重要纽带,通过“孝”的文化,代际之间获得一种相互的关照,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同时也对自身做出了安排,这种安排是主体获得一种身份,找到一种归属感的方式。通过“孝”的行为,家庭成员相互认同,从而构建了主体存在的“世界”。而“忠”正是这样一种体验的延展,使得“国”对于

主体有了现实的“体验”,这就是“家国”。“忠”作为维护这个扩展了的“世界”的纽带,将群己的张力维系于一种现实的伦理体验中,从而有了“为大家,舍小家”的抉择。

在传统文化范围内,“家国”的同构为塑造一种爱国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的爱国行为之所以高尚,正因为它是一种个人体验的升华,是一种勇担责任的体现,而这种责任更多的是“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照。

二、近代的“民族国家”

爱国主义的教育就是要完成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取得很大程度依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一种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这种认同感的自觉又有赖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传授和学习,通过对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入探讨,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当代国防教育的思想内涵。

当代国防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与传统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观不同,现代“国家”的观念有其明确的领土边界和主权意义。所谓领土边界是指一个国家领土的大小,作为一个数量的相对概念,它的含义与传统观念上“国家”的扩展的最大不同是它有了清晰的边界指称,这种地理学的概念,更多的是将“国家”作为一种实体,而不仅仅是观念的从“家”到“国”的扩展。

作为这个国家版图上的公民,他们享有共同的权力和义务,通过共同“契约”式的认同来构建一个国家的概念。这种国家的概念更多的是按照一种“民族的认同”的方式来构建的,通过“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以及习俗等等来构成一种认同的共识,在一定范围内为实现商品贸易创造条件。同时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人的流动性的加强,居住者也从属民转化为了国民或公民的身份,享受平等的权力与责任。

在外来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统治下,我国被迫卷入了国际资本市场,随着帝国主义殖民进程的深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在寻求国家独立民族的进程中也开始了向现代国家体制的转型。“国防”除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以外,与反抗外敌入侵,寻求国家主权的独立解放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寻求国家的独立自强同时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民族认同中最重要的思想内涵。

中国近代民族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在国家独立自强的寻求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强大的追求之中,一百多年的受侵略受压迫和反抗的历史构成了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集体记忆,是我们当代国防教育最重要的思想材料。

三、全球化条件下的“认同”

“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认同,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在的涵义,这也不断丰富了国防教育的思想内涵。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与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自觉地肩负起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责任,这个责任的承担与公民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公民将国家作为自身的归属才能自觉地担负起这个责任,才能实现这个目的。所以国防教育除了具体的国防知识传授,关键是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2]。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的宣传,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培养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伟大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弘扬我们民族自尊自强的光荣传统,振爱国之魂,立自强之志,促进中华振兴。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和发展了堪称民族之魂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集中体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立国基础,是对本民族尊严、荣誉、贡献、地位、作用的尊重和维护。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3]提倡爱国主义,必然要求当代人具有基本的体力与智力,健康的身心是其基本要素,是基础。

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和平,反对霸权。维护国家主权的含义还包括了维护国家正确的发展方向,维护国家的稳定团结。因为只有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坚实保障,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思想认同。

总之,爱国主义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是最重要的精神感召,是国防教育的灵魂,在国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要把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出来,使之成为团结全体人民的巨大动力,建设强大国防的思想基础。同时爱国主义的内涵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国防教育一定要不断契合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C].2001-04-29颁布.[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1999-06颁布.[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2.

下载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万隆会议中周恩来外交思想

    周恩来外交智慧班级 学生 完成学号:姓名:时间: 论文073412156周开放2013年12月2日 论万隆会议中周恩来外交思想 众所周知,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开拓者,他以决策者、指挥者、......

    在运动中感悟生活

    在运动中感悟生活 运动的美在于能给人以鼓舞,使人充满激情,同时在一片喝彩声中感受竞技体育的卓越魅力。运动会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尽情感受运动所带来的酣畅与......

    论红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论红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红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结合,是拓宽高校......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形式及启示5篇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形式及启示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靠各种会议,靠党员干部,靠先进典型,靠报刊杂志,靠戏......

    论如何在校园文化中加强思想引领工作((精选多篇)

    对高校学生会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思想引领 工作的研究 张博 (江苏大学学生会,江苏 镇江 212013) 摘要:高校是创造和传播知识、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社会组织,在中国......

    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教学教案

    作 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

    在美术教学中高举爱国主义大旗.

    在美术教学中高举爱国主义大旗 2011-12-12 19:00:39 www.xiexiebang.com 作者:秦锤炼 代写论文 [摘要]:爱国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腾飞最重要的思想......

    在整顿思想中提升思想

    在整顿思想中提升思想 整顿思想是个清除、纠正、改造、提升的全过程,把错误思想找出来清除掉是“上篇”,改造提升是必须做好的“下篇”。只有坚持边清理边纠正、边改造边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