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同类型企业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探讨——以宝钢和三一重工为例
摘要:当前,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企业如何选择和设计能反映自身资质和特点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已成为关键的一环。本文简要的论述比较了现有的股改方案的特点,宝钢和三一重工和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为例,探讨了企业应如何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股权分置改革的方案。关键字:股权分置改革 股改方案 定性分析
一、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及现状 股权分置就是指在我国的A股市场上存在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情况。股权被分置的状况由来已久,是我国特殊国情和特殊背景下的产物,由于众多历史原因,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产生的国有股处于暂不上市流通的状态,其它公开发行前的社会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国有股份也被做出暂不流通的安排,逐渐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截至2004年底,在我国深市和沪市两个市场中上市公司7149亿股的总股本中,非流通股份达到了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非流通股中又有74%属于国有股份(注:《上海证券报》2005-05-16),其余为能够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这两类不同性质的股票构成的“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股权分置态势,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为了规范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实现两类股票并轨,提高市场价格的公信力,统一资本市场,在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进入试点阶段。清华同方、三一重工、紫江企业、金牛能源被确定为首批股改试点公司,除清华同方外,其余三家试点公司的股改方案均通过了股东大会的表决。2005年6月下旬,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共选定了42家上市公司,其中涵盖大型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和中小板企业等不同类型和层面的企业,长江电力、宝钢股份等大盘蓝筹股都在其中。两批试点结束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2005年9月初,股权分置改革全面铺开。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已有G股公司835家,总市值2400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67%,并且有286家上市公司已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程序。
二、不同股权分置改革的特点的方案及其比较分析 在股权分置改革如火如荼的全面开展之际,如何确定合理的股改方案,实现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双赢是股改中最关键的一环。从两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的股改方案和目前的股改方案的内容来看,方案主要由支付对价的依据、支付对价的形式(具体的对价方案)和相关的各种承诺和附加条款这三方面组成(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2005)。在本文中我们只对支付对价的形式即具体的对价方案作详细的比较分析。在首批试点公司的股改方案中,四家公司都主要是送股方案。就第二批试点公司和以后的已披露改革意向的上市公司的股改方案来看,多样性和创新性的成分明显增多。如宝钢的送股+权证模式。对目前已经实施或正在研究实施的股改方案我们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送股方案(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送股)、缩股方案(非流通股单方面缩股)、权证方案(非流通股股东或上市公司向流通股股东发行权证)、派现方案(非流通股股东或上市公司向流通股股东派送现金)、扩股方案(流通股股东单方面获得扩股)及上述各类基本方案的不同组合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不同的方案的特点进行简单阐述并加以比较分析。[!--empirenews.page--]
1、送股方案送股方案是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以送股的形式支付对价的方案,是最容易被投资者理解和接受的一种形式。截至目前,采取送股方案进行股改对价的上市公司占绝大多数,并且有部分公司在送股方案的基础上附加权证方案以及其他承诺条款。这个方案简单明了,并且实施此方案时,公司的总股本不变,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都不会被摊薄。对流通股股东而言,实现了补偿的一步到位;而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来说,送股方案不需要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现金,对价的支付比较简便,只需将自己手中的非流通股支付给流通股东。
在实行送股方案后,由于公司业绩没有摊薄而流通股数量增加,市场实现自动除权,公司股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公司的市盈率水平较股改之前将出现显著的下降,公司的投资价值将得以彰显。实际的情况表明,股改前后,非流通股股东送股越多则流通股股东的增值越大,但相比较而言,如果非流通股按照净资产定价,除了个别公司非流通股东的价值涨幅和流通股价值的涨幅基本上差不多之外,多数公司非流通股东的股权价值增长幅度都远远超过流通股东的价值涨幅。
2、缩股方案该方案是指非流通股股东单方面缩股,是被投资者普遍看好的一种对价支付方式。相对送股方案而言,采用缩股方式进行股改,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会相对小些。因为送股方式短期内会增加市场的供应,而缩股方式短期内(禁售期内)市场上流通股数量与方案实施前相同,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内在投资价值(采取缩股方式时由于权益增厚而使价格上升),对于稳定的市场环境比较有益。其次,缩股方案将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革,并有助于形成公司控制权市场。
3、权证类方案 权证方案是指非流通股股东或上市公司向流通股股东发行权证,包括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权证产品定价复杂。以其支付对价,流通股股东在股改即期获得的对价不直观,特别是与送股、缩股相比缺乏群众基础,更不容易得到正确的理解和估值;其次,在于权证方案所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权证产品具有杠杆效应,这使得其价格随着各种市场因素的变化波动更加剧烈,在市场监管体制和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其价格容易受到操纵,从而使得中小投资者蒙受损失。
由于上述特点,能够在股改方案中引入权证产品的公司数量并不多,考虑到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等问题,真正将权证引入的股改方案更加屈指可数,并且在一些附送权证的方案中,权证也仅仅充当送股对价的附加产品。
4、派现方案派现方案与送股方案类似,是非流通股股东或上市公司向流通股股东派送现金。由于财政部对股权分置改革中产生的现金支付免征所得税,使得派送现金的方式基本上可以和送股票的方式等价,且派现方式不会影响各项财务指标。上市公司采取派现方式支付对价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非流通股东看好公司未来发展而不愿出让过多股份;其次,非流通股东或上市公司资金充裕。因此可以将上市公司派现支付对价看作利多信号。而支付比例并不很高则主要是因为多数非流通股东的现金并不特别充裕,同时我国的投资者往往更加偏好送股,大比例派现有时并不能起到预想效果,尤其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种利多效应往往被忽略。[!--empirenews.page--]
5、扩股方案 扩股方案指流通股股东单方面获得扩股。这个方案有利于上市公司形成分散式股权结构,一方面可以使两类股东的利益都得到照顾,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特有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有利于企业并购通过股市按规则进行。
6、不同对价支付方案的比较分析 尽管上述对价支付方案的特点各异,但实质上均为流通权价值的某种转化和体现,因此均可以折算为最简单的形式——非流通股向流通股送股方式,由此各类支付方式均可实现转换。之所以产生这么多种方案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各个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有差异,公司应根据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和原则;第二,不同的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对不同的对价支付方式有不同的偏好。
三、以三一重工和宝钢为例分析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股改方案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差别较大。表现在资产规模、股权结构、股份类别以及经营业绩等方面。因此,在设计和选取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时,应以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实际和特点为前提条件。目前市场上存在着送股、缩股、权证、派现、大股东回购等多种方案,同时还有一些创新性的方案正处在检验过程中,这为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状况,选择不同的方案,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提供了条件。下面分析一下三一重工和宝钢的股改方案,并简要论述企业应如何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
1、三一重工及其股改方案 三一重工是首批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由民营企业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与其他三家试点公司相比,其总股本和流通股本最小、每股收益最高。三一重工所以能成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首批试点企业,主要是因为该企业的以下特点:首先是公司的股权结构清晰,非流通股股权高度集中,大股东持股超过72%,而且自上市以来股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些都有利于设计出各方满意的改革方案;其次是作为民营企业,在非流通股东对流通股东补偿时,可以回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能涉及到的国有资产流失等敏感问题;第三是公司业绩较好,多年来主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50%,在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流通股东的投资价值将得到提高。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以流通股股东93.44%的高赞成票顺利通过表决,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三一重工的股改方案实质上属于组合方案,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除了送股还派送现金,即“送股+非流通股股东派现”模式。当时三一重工的流通股比率为25%,送股率为0.35,另每股送0.8元的现金,这个股改方案实施后,非流通股股东对其所持的每股股票在未能流通情况下的价值(即评估值)相对于每股净资产有溢价,据有关数据计算对非流通股的价值作出了相对于净资产26.23%的溢价,因此对非流通股股东是比较合理的。
2、宝钢集团的股改方案 2005年6月28日,宝钢股份正式公布了改革方案,这是宝钢股份公布的修改后的方案。在听取流通股股东意见的基础上,对方案做出了较大修改赢得了投资者的一致赞许。作为超级大盘蓝筹股和国有控股企业,宝钢股份的改革风向标作用,使市场对未来改革充满了信心和期盼。宝钢的改革方案对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市场的预期宝钢股份。宝钢采用的是“送股+权证”模式,即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送2.2股,另送1股认购权证(1份行权价为4.50元、存续期为378天)。宝钢股改前流通股比率为20%,该方案对非流通股的价值作出了相对于净资产53.89%的折价。因此,宝钢的对价偏低,并且付出的成本比较大,宝钢为此动用了40个亿的护盘资金。
3、下面我们对国有控股和民营上市公司的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第一、一般来说,民营上市公司的机制灵活、反映迅速、并且股本规模小、资金比较充足、回购以及增持公司股票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股权分置改革的决策环节相对较少,完成的速度会比较快。在市场化定价方面,只要它们有较好的补偿方案,在符合证监会规定的保护流通股东合理利益的情况下,将会更快地得到市场回应,得到市场化的结果,所以它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会更高。[!--empirenews.page--]而国有或控股上市企业的情况相对复杂。首先,有些国企近年来盈利能力差,市净率已经很低,在支付对价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要综合考虑对价支付比例与最低控股比例,而二者常常会发生矛盾;除此之外,程序较多,要事先与国资委沟通,也延缓了国企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第二、在主观能动性方面,国企没有民营企业高。民营企业的改革主要受利益驱动,由于很多民营企业市净率高,大股东持股比例高,所以即便支付对价较多,改革后获得的收益也很可观。而国有企业则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比较适宜采用送股的方式,并将其他方案作为有益的补充。送股方案比较容易理解和实施,它的补偿是一步到位的,有利于形成一致的市场预期。对于处于充分竞争行业的民营上市公司,应该采取流通股扩股的方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这个方案有利于上市公司形成分散式股权结构,一方面可以使两类股东的利益都得到照顾,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有利于企业并购通过股市按规则进行。同时,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补充方案,一般民营企业的资金比较充足,可以附加一定的派现比率。总之,股权分置问题是一个我国上市公司中具有普遍性的大问题,并非某个上市公司的特有问题,很难用一种方案去解决众多上市公司的问题。因此,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必须结合上市公司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改革方案。适合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不但能够真正的让流通股股东获得可持续性的收益,还应支持上市公司未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公司的质量,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第二篇:以华为企业为例论述企业文化
强大企业是如何诞生的
以华为为例
当我们将企业放在一起比较强弱、优劣时,常常听到人们说哪个哪个企业的待遇高,员工素质高。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人,都有优点和不足,作为个体比较时,差异明显,然而就一个企业而言,个人对整个组织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企业组织有强有弱,个人表现有好有坏,这个现象的后面其实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文化的变化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追求效益。但前者为追求效益而把人当作客体,后者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觉应用于企业,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到企业管理中去,就有了人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种种观念。
我相信我们都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1.有的人在我们单位是条虫,换了个公司却成了龙;2.我们从外单位挖来的人才,在我们公司施展不开,表现令人失望;3.有的单位的员工,周日晚上兴奋得直搓手:“明天又要上班了!”4.有的单位的员工感觉上班是折磨:“周五怎么来得这么慢啊?”5.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时充满希望,决心大干一番,不久热情消退了,接着棱角磨掉了,人变得乖巧,圆滑。
这样的情况彰显了环境或者风气的力量。在好风气中,恶人能变善,在恶劣风气中,好人也能学坏。组织建设的重点就是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在于对风气的建设。
所以说企业文化通俗点讲就是企业的风气。很多的公司企业,员工散漫,一天到晚都不想上班,就想着放假,拿奖金。工作的时间就是混日子,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做事也不认真;下班了就立马跟变了一个人一样,整个人都精神焕发了。这样的员工的产生离不开公司的风气。如果不是因为公司的制度不严谨,员工以这样的态度怎么能呆的下去。
就像我们的部队有部队作风,例如好八连的爱民和艰苦朴素,钢六连的坚忍不拔和无坚不摧。我们的学校有校风,例如注重基础、学术民主。共产党有党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企业也各有自己作风。可惜我们没有系统总结过创建作风方面的方法、推广过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在人们的印象里,似乎作风是偶然的、自然形成的。
我要说的是,这并不是偶然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建设的!如今我们中国有一家IT公司走向了世界,这家公司有着“狼性”企业文化,它便是华为。华为非常崇尚“狼”,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要向狼学习“狼性”,狼性永远不会过时。任正非说: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饥饿的野狼。狼有最显著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同样,一个企业要想扩张,也必须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
华为的“狼性文化”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用狼性文化说,学习创新便是敏锐的嗅觉,获益便是进攻精神,而团结便是群体奋斗精神。
每个公司都会有这样的情况,A成就突出得到上面重视,并且升职,然后原本和A玩得很好的B就会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就会慢慢开始仇视A。狼之所以能在比自己凶猛强壮的动物前获得胜利,原因只有一个:团结。即使再强大的动物恐怕也很难招架得了一群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狼群的攻击。所以说,华为公司的团队精神核心就是互助!
华为是一个巨大的集体,一个集体大了变回变得很难管理。华为一直贯彻狼性精神。华为的“狼性”不是天生的。现代社会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问题留给了企业,企业只有解决好了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华为对狼性的执着是外人难以理解的。
华为的管理模式是矩阵式管理模式,矩阵式管理要求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通过互助网络,任何问题都能做出迅速的反应。不然就会暴露出矩阵式管理最大的弱点: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而华为销售人员在相互配合方面效率之高让客户惊叹,让对手心寒,因为华为从签合同到实际供货只要四天的时间。狼性是华为营销团队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是很抽象的,而且也是很容易扭曲的,这就需要有一种保障机制,使得狼性既可以正本清源地保留,这种保障机制就是华为的企业文化。
华为企业文计划手册里面写着:
华为公司是一个以高技术为起点,着眼于大市场、大系统、大结构的新兴的高科技术企业。公司要求每一位员工,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要做对不起祖国、对不起民族的事情。
相信我们将跨入世界优秀企业的行列,会在世界通信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我历史使命,要求所有的员工必须坚持团结协作,走集体奋斗的道路。没有责任心,不善于合作,不能集体奋斗的人,等于丧失了在华为进步的机会。
进入华为并不就意味着高待遇,公司是以贡献定报酬,凭责任定待遇的,对新来员工,因为没有记录,晋升较慢,为此,我们十分兼意。但如果您是一个开放系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善于与人合作,借别人提供的基础,可能进步就会很快。如果封闭自己,总是担心淹没自己的成果,就会延误很长时间,也许到那时,你的工作成果已没有什么意义了。
机遇总是偏向于踏踏实实工作者。
希望您丢掉速成的幻想,学习日本人的踏踏实实,德国人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有一句名言:没有记录的公司,迟早要垮掉的,就个人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员工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华为。
2、遵纪守法,服从公司管理。
3、顾全大局,善于合用。
4、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5、一切为用户着想,减少人为差错,努力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6、团结互助,尊重他人,树立集体奋斗的良好风尚。
7、严守公司机秘,自觉维护公司安全。
8、待客热情礼貌,服务周全,维护公司形象。
9、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10、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不做有损公理道德之事。
11、爱护公司财物,坚持反贪污、反腐败、反盗窃、反浪费。
12、保持环境整洁,注意仪表、仪容。
13、加强品德修养,倡导精神文明。
以上只是一部分,华为企业文化还有很多,以这个很多原则的企业文化手册便可以看出,华为对自己企业的风气建设有多么重视。
总听到有人谈企业文化,但是真正理解企业文化,能够很好建设企业文化的并不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强大的企业这么少的缘故。而华为作为一个强大的企业,华为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以及作重要的一点:做实。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嘴上说手就可以了,而是事迹的行动!
华为公司很多地方做的都很好,人才在华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华为的发展可以说是不可抵挡,然而华为的劣势也是存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个人色彩浓烈 2.财力相对较弱 3.历史影响
4.低调的公关风格和不足的宣传力度不利于提高企业形象
这就是我的一些对华为公司的理解,这次分析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引用华为语录的一句话来说——“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成长。对于华为这样的企业,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向往,但是想要进去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作为一个计通学院的一名学生,我自知自己进不了华为这么强大的企业,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最后选择的企业岗位上,好好做好一个良好贯彻企业文化的员工!
第三篇:以步步高为例谈企业文化建设
以步步高为例谈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巨大作用日渐凸显,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最根本的因素。着重培养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物质资源在精神文化的作用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建设步步高
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企业想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一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业总目标服务。
二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第一员工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评价要好于对管理现状的评价。
第二企业员工甚至高层管理人员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识仍不充分。
第三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缺少高素质管理人才进而导致中国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不强。
第四企业在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沟通保障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加强。
第五员工具有强烈的工作动机但却缺乏满意和忠诚感。传统的沟通方式和决策方式使得中国企业在驾驭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和流程上表现得很吃力
三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和创造
所谓个性就是本企业独有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它凝结着企业的发展史是企业的个性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的表现有
一是模仿。有很多企业文化理念的形成不是对生产经营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文化观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产物也不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促互动的结果而是简单地模仿的结果。二是复制。相当多的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时喜欢寻找参考模式一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一度成为厂厂皆学的样板。其实企业文化建设无固定模式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它山之石”可以学习、借鉴、参考但绝不能“按葫芦画瓢”一一照搬照抄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
创新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业文化重在建设,在创新。长期以来,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习惯听命于上级机构。不少企业领导不求创新但求无过。近年来这种现象虽有所改善但缺乏创新强调稳步前进仍然是许多企业文化的一大特点。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执行力
企业文化建设言行不一
当前虽然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企业经营者直接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战略制订而不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言行不一的表现有
一是坐而论道者多付诸实践者少。很多人对国外成功企业的文化津津乐道对国内明星企业的文化推崇备至而对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加重视有叶公好龙之嫌。
二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说归说做归做事倍功半效果很差时间一长又恢复原来的状况。
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将企业文化置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只是热衷于作表面文章追时髦赶任务搞花架子。相当多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缺乏失效
企业文化建设依赖一把手推动 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种种手段对自己的领导人进行拔高和抽象甚至搞“个人崇拜”。企业经营群体在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认同、一种共同氛围、一种行为规范突出的都是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力量。将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一把手”工程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把企业文化认为是领导文化。这样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企业文化是由领导创造的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创造、管理和必要时改变企业文化。但是领导文化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群体性它是被多数员工认可和奉行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某一个人所认可和奉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尽管领导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但是个人不可能代替整体。
企业文化建设推广力量不足 有的企业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但却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力较之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处于弱势。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制度脱节 很多企业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文化总结了大量的文词讲究的理念纲领看上去的确给人一种该企业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之感但当真正深入了解时却发现公司的制度、员工的行为等多个方面与这些理念纲领相去甚远。企业的精神理念并没有被企业家和员工所信奉和实践并没有在制度中实现和保证。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脱节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实践经营相脱节的表现是为了建设企业文化而增添了不少没必要的形式。事实上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文化建设大而全无重点 企业文化建设大而全无重点的表现是企业在提炼本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时涵盖了所有的内容与理念——使命、宗旨、核心价值观、主导价值观、道德、愿景、方针、精神、作风、文化个性等什么都有但是企业上上下下却总是感觉没有清晰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不在多而在精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速成心理 很多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迫切希望尽快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而真正的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是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的急于求成是没有作用的。
如何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强劲动力 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出现活力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要注意不断吸收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新的文化要素不断融合现代科学与教育的新质内涵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知识、现代内容的新企业文化。步步高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创新自己的企业文化。其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品质方针,ESH方针都是企业内部不断积累总结,不断创新的结果。要致力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创新,
步步高的核心价值观大致分为六个部分 本分·保持平常心,坚持做正确的事,并力求把事情做正确。
·本分规范了与人合作的态度——我不赚人便宜。
·本分是当出现问题时,首先求责于己的态度。
诚信·诚,即诚实、无欺,内诚于心。
·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说到做到,外信于人,即使遭遇挫折、付出代价也要坚守。·诚信是一种责任、准则和资源。
团队·没有团队的成功,就没有个人的成功。
·相互信任,坦诚沟通,将个人融入团队,以共同愿景为最高目标。
·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价值,我们相信,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和骄傲。品质·品质是精益求精的一种追求,是必须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高于对竞争对手的满意度。
·品质是设计出来的,是全员关心和环环相扣的一个系统工程。
·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这不仅是我们的价值,更是我们的尊严。
持续学习·步步高必须成为学习型公司,“持续学习”永远是对公司与员工的鞭策。·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和引进世界一流企业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最佳实践,改进和优化我们的管理和运营系统。
·头脑清醒,永不自满,保持开放的思维。
消费者导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设计产品、提供服务,避免做貌似消费者喜欢的东西。·通过科学、严谨的市场调查,充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一切工作须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为原点而展开。
·在公司内部的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内部客户导向的原则。
正是有了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使得步步高的不断向前发展。
注重企业家文化培养企业家是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家担负着企业文化倡导、示范、整合、变革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推动者。公司创始人段永平先生始终致力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员参与的结晶 企业文化的全员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企业文化的构建不只是企业领导层的事更不能说是核心领导层的工作步步高的员工是步步高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同时又是步步高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厉行者。步步高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来源于基层又不完全是基层的原始理念而是经过升华提炼后形成的价值观。
1)步步高企业在文化创新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实践出真知、理论源于实践的精髓,发扬了民主作风让员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这样员工深感主人翁地位也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及以后的厉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步步高在企业确定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后认真做好宣传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得到了全体员工的认同他们才能身体力行并且把理念转化为行动。
企业文化建设要全方面发展 建设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必须要照顾到各个方面。步步高企
业文化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大层次构成。步步高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包括了的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企业风貌的建设还包括企业的目标、生产环境、企业的广告、企业包装设计、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的规章制度等。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领导与监督,步步高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和实施需要事先有计划、有部署、有进度、有过程的进行。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步步高努力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
结语企业文化就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计划、领导和控制和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就成了企业的一个核心项目。我们必须正确的对“企业文化”加以认识并且要有计划和组织的予以实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之物质标准化、行为典范化、制度规范化、精神境界化使企业步入一个健康飞速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纯金.企业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3)
[2]徐震宇.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
[3]吴金法.经营管理[J].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出版,2005(3)
[4]刘光明.现代企业家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
[5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
[6李雪杰.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建设路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2006
[7张仪华.浅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活力,2007
第四篇:比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以合同法为例
比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以合同法为例
一、概念与特征比较:
1、英美法的定义与特征:合同是由两个以上当事人之间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binding agreement),或者由一个以上的当事人对于他方当事人负有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义务。承担这项义务的人即为“允诺人”(promisor),享受这项权利的人为“受允诺人”(promisee).英美法系实质上将合同定义为一种协议,合同必须要通过双方的协议才能成立,而协议的内容则是双方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要约一经受要约人承诺,双方之间的协议即告成立,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之间的协议都是具有法律效果的合同。对于那些没有法律上约束力的协议,当事人并不能要求强制执行。
2、大陆法系的定义与特征:大陆法系对合同的定义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将合同定义为“一种协议”。但是,由于立法体例、法律传统和法律用语本身的差异,作为大陆法系两大分支的德国法系和法国法系对合同又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德国法系国家是以法律行为为概念定义合同的。即合同是发生、变更债的关系的法律行为,合同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意思表示的合意。因此,德国法系国家的合同特征可以归纳为:合同是一种发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是依照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所成立的法律行为;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所成立的法律行为。
法国民法上的合同首先是一种合意,即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合同是产生债务的根据之一;合同所产生的债务的内容是“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
二、两大法系合同形式的差异比较:
1、大陆法系的合同形式:法国法系的国家和德国法系的国家在合同形式的要求上都规定了一些合同只有采用法定的形式才能得到法律上的承认,都对缺少法定形式的特定规定了无效的法律后果,而且对形式的要求通常是非要式这个一般原则的例外。
2、英美法系的合同形式:英美法系把合同分为签字腊封合同是必须以热定形式订立,毋须对价支持的要式合同。简式合同是必须持有对价支持的合同,简式合同一般是不要合同,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用口头形式或者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是简式合同不等于不要式合同,有一些简式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其作用有的是作为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有的是作为证据上的要求。
三、两大法系的合同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差异比较:
1、大陆法系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大陆法中,债务人必须按照社会交易实践中的有关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原则来履行他的义务。解释合同应遵照诚实信用原则并考虑交易习惯。这种规定实际上为合同关系披上了道德的外表,被用来修正民法典中严格的合同自由主义。
2、英美法系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国家的普通法不认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进行磋商或履行合同是一项一般性义务。合同的订立的本质在于双方当事人的对立的地位,这与诚实信用的概念是不一致的。至于合同的履行,当事人双方显然有资格基于他们所选择的任何理由行驶合同或者于违约的法律所产生的权利。
四、两大法系合同违约形式和违约补救方法的比较
1、关于实际履行的比较:大陆法系奉行优先原则,在德国,即使出现了违反契约义务的情形,债权人也依然享有履行请求权,除非实际上已不可能履行。这种援助实际上是将承诺人答应受诺人的一切好处都给予受诺人,强迫承诺人遵守诺言防止违约。
2、而在英美法系中,实际履行则是指法院颁发一道命令,强制要求契约一方当事人如约履行他的合同义务。当事人不遵守特定履行令的,即构成藐视法庭罪,可能被判处监禁和罚金。所以这种违约补救方式是对人的,而非直接针对当事人的财产。
第五篇: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以泸州市为例
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 ——以泸州市为例
2012年07月30日 11:13 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32期 作者:唐健 刘帮涛 罗敏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4 摘要:本文从四川省作为全国的酒业大省这一现实情况出发,探讨在目前的条件下四川省泸州市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的问题。以泸州市酒产业为例,首先分析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而分析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最后就泸州酒类企业资源整合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水质、环境等自然条件,成为了我国最大的酿酒基地,造就了悠久的酿酒传统、优良的酿酒工艺和先进的勾调技术,使得四川美酒享誉中华。四川作为中国的酒业大省,有着诸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酒企业。而川南泸州作为四川最重要的酒城市之一,拥有泸州老窖、郎酒两大龙头企业及其他一批中小型企业。这些为泸州市发展酒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泸州市委六届六次(扩大)会议提出泸州市“四个四”的发展战略目标,酒产业作为泸州市最大的支柱型产业,一直都是泸州市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主要财税来源,是实现泸州市“四个四”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泸州市作为中国酒城,具有深厚的酒文化历史底蕴,这是泸州发展酒产业所具有的先天优势。而大力发展酒产业是新形势下促进和带动我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泸州市酒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1 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白酒产业是限制发展产业
白酒产业至今仍是国家限制类产业,国家对白酒产品税负逐年加重,特别是白酒消费税从量计征和征管办法调整,制约了白酒产业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对白酒消费税进行了两次调整,但白酒税率在所有消费税中仍然最高。从2006年4月1日起,国家调整酒类产品消费税办法,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的比例税率统一为20%,定额税率为0.5元斤(500克)或0.5元500毫升,并“停止执行外购或委托加工已税酒和酒精生产的酒(包括以外购已税白酒加浆降度,用外购已税的不同品种白酒勾兑的白酒,用曲香、香精对外购已税白酒进行调香、调味以及外购散装白酒装瓶出售等)、外购酒及酒精已纳税款或受托方代收代缴税款准予抵扣政策。2001年5月1日以前购进的已税酒及酒精,已纳消费税税款没有抵扣完的一律停止抵扣”,其目的就是要引导酒类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产业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
(2)国内酒类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酒类市场已经成为世界酒类企业的聚焦点和主战场。一方面,全国白酒产量、销售产值每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必然逐步缩小白酒市场空间,白酒市场将逐步饱和。另一方面,加入WTO以来,进口酒关税逐步下调,为洋酒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机会,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外酒商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市场,与白酒展开了正面的市场争夺战。一是白酒业内竞争激烈。近年来,国内其他省市区白酒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对关键词:酒类企业,资源整合,挑战,机遇,泸州市 我省的全国领先地位形成挑战,白酒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二是市场营销还不是强项。面对川酒传统优势,省外白酒更加重视市场营销,经典营销案例明显多于我省,川酒市场营销仍需加强。总体来看,“四川会产酒,外省会销酒”印象仍未根本改变。同时,我省白酒出口数量占国内产量的比重很低,而且产品出口价格偏低,出口国家和地区单一,以周边亚洲地区为主,欧美主流市场仍未进入。三是产业整合任重而道远。近年来,中国白酒业资本运作频频,收购、整合、重组成为白酒业新的看点和亮点。我省虽然产业整合资源丰富,条件具备,但均各自为政,整合行为乏善可陈。同时,因酒类管理尚未立法,对假冒伪劣行为打击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名优酒的声誉。
1.2 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消费结构升级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是消费升级的触动点。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庞大的人口基数将成为拉动食品饮料行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必将推动白酒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目前消费支出只占人均GDP的近40%,而其他较大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大多占人均GDP的65%左右,据预测,2007—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增速将保持在10%~15%左右,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6.7%下降至2006年的35.5%,恩格尔系数呈连续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为高端白酒的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巨大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中高档酒类产品需求更加旺盛,白酒消费将更趋多元化。泸州酒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人才技术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产品质量优势,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宏观背景下,泸州酒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实施所得税两税合并政策,食品饮料行业税率将有所下降,白酒行业也将从中受益,据分析,两税合一后,白酒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将平均增长10%左右。政策的调整有利泸州酒业进一步发展,只要我们因势利导、抢抓机遇,泸州酒业就一定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四川省政府、泸州市政府对酒产业的重视
省委、省政府正着力把川酒塑造成为能够代表中国白酒历史、文化和现状,在国内外叫得响的优质白酒区域品牌,这必将推动我省白酒产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3)独特优势机遇
我省白酒主要产区已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与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地球同纬度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四川酿酒历史距今已有4000余年,有6个中国名酒相继在2006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白酒企业总数的一半。我省还拥有一大批“国家优质酒”和地方名酒。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评选的18名白酒中国酿酒大师中,我省占了9名。这些优势条件,是四川酒业加快发展的独特优势机遇。
(4)产业集中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深化,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和规模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各行业的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白酒行业向原产地集中、向规模化、名牌化集中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市有泸州老窖、郎酒两个名酒企业首批使用“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其他符合条件的白酒企业也将在考核合格的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最大的酒业集中发展区、打造地域特色品牌等措施,也符合产业集聚发展的宏观趋势。因此,泸州酒业在本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泸州市酒类企业资源整合对策
2.1 实施泸酒“龙头”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我市特殊的地理优势,加大纯粮固态优质原酒开发力度,依托泸州老窖集团、郎酒集团的核心地位,以高端产品、高度白酒树立泸酒高端形象。在政策、资金、人才、营销等方面全力支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重点扶持老窖、郎酒两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两大龙头形成的产业集聚、产业集中优势,加快推进酒类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大集团、小配套的发展格局。
2.2 培育酒类产业集群,走集中发展、集群发展之路
(1)加快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
遵循“政府引导、区县共建、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泸州老窖集团公司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利用“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的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以供应链管理为运营模式,以授权贴牌生产(OEMODM)为工序连接手段,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形成白酒资源共享、产供销一体、产学研结合的白酒加工枢纽,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最大的白酒加工基地和中国第一个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加快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提高全市酒业发展集中度,以白酒生产加工为枢纽,大力发展酒类设计、包装、物流、服务等关联产业企业,逐步完善集中发展区的研发、酿造等配套服务功能,形成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的产业集群,提升关联度、耦合度,延伸产业链,实现白酒资源共享、中小业主孵化、产供销一体、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构建泸州白酒制造基地、酒类产品设计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酒类产品展示中心、酒类产品物流中心、地产品牌酒的培育中心,打造一批白酒产业名镇,加快全市酒业集群化发展。
(2)积极培育酒业“小巨人”
大力实施“小巨人”计划,在现有规模以上企业中,选择一批生产场地适中,管理较为规范,产品质量和社会声誉较好,有一定的品牌基础、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使其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成为泸州酒业发展的第二梯队企业。对现有数量较多的中小型白酒生产企业,各区县应加强宏观引导和规范管理,着力扶持1~2个发展势头潜力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互利合作机制,使多数中小企业发展为向酒业集中发展园区或其他规模以上酒类企业提供基础酒的专业生产企业。
2.3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泸州酒”地理标志是泸酒的特殊品牌,它承载着泸州几千年的酒文化,体现出泸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代表了品质优良的纯粮食生产原料和独特的泸州酒酿造工艺,是泸州酒业的特殊身份标志。政府要加大投入,丰富泸酒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其人文品位,推出“中国酒城·泸州”公共形象品牌标志,注重统筹、策划、宣传泸州的历史、文化和泸酒资源,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泸州”城市名片。着力将“国窖·1573”、“红花郎”培育成为两大高端品牌,突出其品牌形象,加深其文化酒底蕴,将品牌和外部资源充分结合,使主导品牌的定位更加清晰,通过企业做好产品成长规划,精心培育营销队伍,提高终端市场竞争力,维护品牌形象和价格体系,利用终端美誉度提升目标消费群体的忠诚度。进一步细分市场,将资源集中在优势产品、优势区域上,使产品定位、文化包装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拉开差距,形成梯度,合理配置,积极打造一批地产品牌。培育名牌“小巨人”,形成泸酒品牌的二线梯队;恢复或重造三溪、仙潭、玉蝉等一批省、部级“双优”老品牌,重点培育一批成长型品牌;积极开发个性品牌、时代品牌和特殊群体品牌等,使每个企业紧紧围绕自己的主打品牌或核心品牌进行品牌结构塑造。
2.4 打造最具活力的白酒历史文化中心
充分发挥泸酒历史悠久和酒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围绕“泸酒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这一主题,开展对泸酒文化的挖掘、宣传和包装。建立“酒城名优酒博物馆”,打造独特名酒文化节日,推出展示泸酒特色、具有泸州风情的文化节目,丰富、提升泸酒的文化底蕴。建设酒业文化。我省实施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为酒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需要继续推动川酒历史、文化、艺术、礼品有机结合,集中包装亮相,提升四川美酒文化竞争力,整体推介四川美酒地方品牌;实施白酒、旅游、文化与城镇“四位一体”融合打造,打造世界级的白酒旅游名镇;鼓励有实力的名酒企业建立酒类产业观光点,打造“中国白酒一条街”、“中国白酒第一酒庄”、“中国最大酒窖银行”等观光亮点。切实抓好行业服务。
2.5 建设国家白酒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平台与成果产业化研究平台
以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与四川理工学院、四川食品与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等共同组建“酿酒生物工程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以白酒行业的“双国宝”为微生物研究的宝贵基因库和技术创新为基础蓝本,为中国白酒行业培养创新人才,以白酒集中发展区为中国白酒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基地,建设“绿色酿造生物技术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中国白酒行业基础研究平台与成果产业化研究平台,更好地体现泸州白酒科技创新在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地位。结论
目前,酒产业已成为很多地方政府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和朝阳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以扶持。很多省份和地区在没有酒文化历史底蕴的条件下,借助于现代营销手段、技术创新、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等方式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酒企业和著名品牌。泸州市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以众多独特优势在中国酒业独树一帜,通过资源整合,理应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马建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徐承红.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赵海东.资源型产业集群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冯更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6(9).(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基金项目]本文属泸州市社科联2010课题。